井陉之战简介
韩信背水一战的故事

韩信背水一战的故事韩信背水一战的故事说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说“背水一战”这个成语的出处了,语出《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乃使万人行;出;背水陈(阵)。
……军皆殊死战;不可败。
”那么淮阴侯就是指韩信,带领士兵背水一战的将军就是韩信,那场战争就是公元前220xx年十月的井陉之战。
井陉之战中,韩信以前临大敌、后无退路的处境来坚定将士拼死求胜的决心,结果大破赵军。
历史上,很多人都对韩信的“背水一战”津津乐道——把士兵放在绝境,激发他们的斗志,就好像“让士兵进入绝境”是一种有效的作战方法。
但是三国时诸葛亮的下属马谡,也对这个案例津津乐道,觉得自己被围困在山上士兵反而有斗志。
结局你们知道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那么同样的“背水一战”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局和命运呢?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故事?这一战是韩信精心掌控和经过计划、谋划的,因此并不是在无可奈何时做出的选择。
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公元前220xx年,汉将韩信对魏王豹发动了安邑之战,灭掉了魏国。
10月他又与张耳率几万军队向东继续挺进,攻击赵国。
赵王赵歇和赵军统帅陈余立刻在井陉口聚集二十万重兵,严密防守。
韩信自知双方兵力相差悬殊,如采用强攻必会受挫,于是决定在离井陉口很远的地方驻扎下来,反复研究地形、地势和赵军部署。
其实,赵国有一高人谋士叫李左车,他对陈余说:“韩信此次出兵可谓是一路顺风,披荆斩棘,他们是乘胜而来,战斗力锐不可当。
兵法上有一个常识就是兵锋正劲的军队,不可与之强对。
于是李左车献计:军队的粮草队必定落在后面,请求统帅陈余拨给三万兵马,袭其粮草,令韩信大军不战而退。
”然而陈余并不这么想,他并没采纳李左车的意见。
他自以为是地说:“韩信兵力很少,长途跋涉将尽显疲态,如果不能决战将使国家颜面尽失”。
韩信得知此消息后十分高兴,所以后来去他下令军中不得杀李左车,生俘者赏千金。
打赢这场战争,不仅要靠摆开阵势的一万将士,更要靠关键的两千骑兵的全力配合。
中国古代战争故事-井陉之战的故事

中国古代战争故事-井陉之战的故事 井陉之战是公元前204年汉军与赵军之间的战役,韩信是在获得刘邦的允许后,为了进⼀步击垮项⽻在国内的割据势⼒,在井陉⼝⼀带和赵军交战,最终以少胜多获得了战争的胜利。
下⾯⼩编给⼤家带来中国古代战争故事-井陉之战的故事。
井陉之战 公元前206年,秦帝国灭亡后,中国历史进⼊了新的阶段。
当时西楚霸王项⽻和汉王刘邦,分别形成了两个新的集团,双⽅为争夺天下。
展开了历史上有名的楚汉战争。
在这场历时近五年的战争中,汉⼤将韩信表现出了“运筹帷幄,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卓越智谋和⽤兵韬略。
公元前205年,项⽻在彭城⼤破刘邦,这使得许多诸侯纷纷背汉归楚,刘邦的处境⼗分困难。
为了摆脱这⼀不利局⾯,刘邦采纳了张良等⼈的建议,制定了正⾯坚守、侧翼发展、敌后袭扰的战略⽅针。
其中命令⼤将韩信率军开辟北⽅战场,逐次歼灭黄河以北的割据势⼒,向楚军侧背发展,就是这⼀战略计划的重要环节之⼀。
公元前205年,韩信⾸先率军击灭了魏王豹,平定魏地。
当时,黄河北岸尚有代(今⼭西北部)、赵(今河北南部)、燕(今河北北部)三个割据势⼒。
它们都投靠项⽻,成为楚的⽻翼。
汉要灭楚,就必须先翦除这些诸侯国,使项⽻陷于孤⽴。
韩信针对这些割据势⼒只图据地⾃保、互不救援的弱点,便向刘邦提出进⼀步开辟北⽅战场,逐次消灭代、赵、燕,东击⽥齐,南绝楚军粮道,对楚军实施翼侧迂回,最后同刘邦会师荥阳的作战计划。
它得到了刘邦的赞许和批准。
很快,韩信便率军平定了代地,活捉了代国的相国夏说。
战⽃刚刚结束,刘邦就把韩信的精兵调往荥阳⼀带去正⾯抗击项⽻的进攻。
韩信统率3万名新近招募的部队,越过太⾏⼭,向东挺进,对赵国发起攻击。
赵王歇、赵军主帅陈余闻讯后,即以号称20万的⼤军集结于井陉⼝防守。
井陉⼝是太⾏⼭有名的⼋⼤隘⼝之⼀,就是现在河北获⿅西10⾥的⼟⽊关。
在它以西,有⼀条长约⼏⼗公⾥的狭窄驿道,易守难攻,不利于⼤部队的⾏动。
当时赵军先期扼守住井陉⼝,居⾼临下,以逸待劳,且兵⼒雄厚,处于优势和主动地位。
井陉之战史记文言文翻译

【原文】秦始皇帝二十五年,燕、赵、韩、魏、楚五国合纵,以击秦。
赵王使其将李牧帅师十万,以击秦。
秦王使白起为大将,以击赵。
两军遇于井陉,秦师败绩。
李牧以兵五千,设伏于井陉之西,大破秦师,斩首五千级。
秦师奔走,赵师遂乘胜追击,杀秦将白起,俘秦将苏代。
秦师死者数万,秦王大惧,乃割地求和。
【译文】秦始皇二十五年,燕、赵、韩、魏、楚五国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秦国。
赵王派遣他的将领李牧,率领十万军队,前去攻击秦国。
秦王派遣白起担任大将军,以对抗赵国。
两军在井陉相遇,秦军大败。
李牧用五千兵力,在井陉西边设下埋伏,大败秦军,斩杀五千人。
秦军溃败而逃,赵军乘胜追击,斩杀秦将白起,俘虏秦将苏代。
秦军死者数以万计,秦王十分惊恐,于是割地求和。
井陉之战,是战国时期的一场重要战役。
赵国在此战中大获全胜,斩杀了秦将白起,使秦国的国力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巩固了赵国的地位,也为赵国进一步扩张提供了条件。
在这场战役中,李牧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成功地将秦军击败。
他运用伏击战术,将秦军分割包围,最终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李牧的胜利,充分展示了战国时期军事家们的智慧与勇气。
然而,井陉之战的胜利并未能持久。
秦王在割地求和后,开始励精图治,加强国内改革,增强国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秦国再次崛起,与赵国展开了新一轮的争霸。
虽然赵国在此后的战争中仍然保持着一定的优势,但最终并未能阻止秦国的统一大业。
井陉之战,是战国时期军事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
它不仅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军事力量对比,也展现了军事家们的智慧与谋略。
这场战役,对于研究战国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类似陈仓之战的典型战例

类似陈仓之战的典型战例井陉之战汉高帝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汉军和赵军在井陉(今河北井陉东南)一带进行的战役。
在井陉之战中,韩信率领的兵马只有3万左右,而赵国则派出了20万大军。
因此,对于井陉之战来说,可谓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此战,汉军大将韩信利用赵军主帅陈余轻敌之心,摆下违背兵家大忌的背水阵,促使麾下将士奋勇作战以求死里逃生,并另调轻骑趁隙夺取赵军军营。
赵军想回营稍作歇息之余惊见本营插满汉军旗帜,以为大势已去,故一哄而散。
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井陉之战中,韩信奇正并用,背水列阵,拔帜易帜,灵活用兵,出奇制胜,速战速决,最终以少胜多,谱写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光辉的篇章。
此战堪称教科书式的战争典范。
在双方兵力悬殊的背景下,韩信背水一战,验证了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一兵家理论。
井陉之战的结局,对楚汉战争的整个进程具有重大的意义。
汉军的胜利,使得其在战略全局上渐获优势,即消灭了北方战场上最强劲的敌手,从而造就了孤立项羽的有利态势。
潍水之战潍水之战是楚汉时期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场经典战役,此战汉韩信不但消灭了齐楚仅余的一只有生力量,斩断西楚之右臂,并且占领三齐之地,实现迂回到西楚后方并对其战略包围的有利局势。
在潍水之战中,项羽麾下的大将龙且轻视韩信,又急求战功,不用此计,率兵与韩信军隔潍水东西(山东境内的潍河)摆开阵势。
面对轻敌大意的龙且,韩信连夜派人做了一万多条袋子,盛满沙土,壅塞潍河上流。
率一半军队涉水进击龙且之阵,龙且出兵迎击,韩信佯装败退,龙且以为韩信怯弱,率军渡江进击。
这时韩信命人决开壅塞潍河的沙囊,河水奔流而至,龙且的军队大半没有渡过去。
韩信挥军猛烈截杀,杀死龙且。
东岸齐、楚联军见西岸军被歼,四处逃散。
韩信率军急渡水追击至城阳,楚兵皆被俘虏。
齐王田广逃走不久被杀。
汉四年(前203年)齐地全部平定。
在潍水之战中,楚国大军有20万人,而韩信则只有数万大军。
因此,和井陉之战一样,潍水之战也是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井陉之战的内容

井陉之战的内容2篇井陉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战役,发生在公元184年,是东汉末年黄巾之乱的重要一役。
这场战役的发生,对于黄巾军的统治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对时局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井陉之战发生在河北井陉县境内,是东汉政府为了剿灭黄巾军而派遣的特种兵部队率先发起的一场战役。
根据历史记载,井陉之战也是黄巾军各派别第一次联合作战,他们以井陉为基地,意图一举消灭东汉政府的军队。
井陉地势险要,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地,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东汉政府意识到井陉的重要性,派遣了精锐的铁骑兵、飞矛兵和步兵前往井陉地区,准备与黄巾军展开激战。
井陉之战的前期,黄巾军规模庞大,据推测估计有近十万规模。
而东汉政府的军队虽然人数较少,大约只有五万左右,但却是由经验丰富、战斗力出众的精兵组成。
双方实力悬殊,但东汉政府决心不惧,毅然出击。
战役开始后,东汉军队利用井陉地势险要的特点,采取了较为保守的策略,首先以铁骑兵和飞矛兵为先锋,展开一系列的冲锋。
这种战术对黄巾军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威胁,因为他们并不擅长进行大规模冲锋战。
在东汉军队的猛攻下,黄巾军开始出现混乱,失去了组织纪律。
看到黄巾军的混乱,东汉政府决定加大攻击力度,派遣更多的军队参战。
在此次战役中,东汉政府的军队将不同兵种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铁骑兵的速度和冲击力,飞矛兵的远程攻击能力以及步兵的稳定作战能力,在战场上展现出了较高的战斗力。
经过一番激战,东汉政府的军队最终取得了胜利,击溃了黄巾军的防线。
井陉之战的胜利对于东汉政府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在战略上削弱了黄巾军的实力,也彰显了正统政权的军事实力及统治的合法性。
井陉之战的胜利并没有结束黄巾军的抵抗,但它确立了东汉政府的军事声威,使得更多的地方政权倾向于东汉政府,加强了政府在全国范围内的统治。
同时,井陉之战也使得东汉政府在后续的战争中积累了经验,为日后对抗黄巾军、董卓等势力奠定了基础。
总结来说,井陉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大影响的战役。
公元前204年爆发的井陉之战

公元前204年爆发的井陉之战,是楚汉战争中汉大将韩信指挥的,在井陉口(今河北井陉东)一带对赵军的一次出奇制胜的进攻作战。
在这次战役中,韩信以不到3万的劣势兵力,背水列阵,奇袭赵营,一举歼灭号称20万的赵军,阵斩赵军主将陈余,活捉赵王歇,灭亡了项羽分封的赵国,为刘邦最终战胜项羽、统一全国创造了有利的战略态势。
井陉之战成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灵活用兵、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对战双方1.攻方:汉将领:韩信兵力:1万2.守方:赵国(楚国附属)将领:赵王歇和赵军统帅成安君陈余兵力:20万3.战场:太行山区的井陉口(今河北井陉东)4.战果:韩信以万余的劣势兵力,一举击破二十万赵国大军,灭亡了项羽分封的赵国,为刘邦最终战胜项羽,统一全国创造了有利态势。
战役结果井陉之战的结局,对楚汉战争的整个进程具有重大的意义。
汉军的胜利,使得其在战略全局上渐获优势,即消灭了北方战场上最强劲的敌手,为下一步“不战而屈人之兵”、兵不血刃平定燕地创造了声势和前提,并为东进击齐铺平了道路,从而造就了孤立项羽的有利态势。
这虽然是一次战役规模的战争,但却有着战略性质的地位。
6战役评价在井陉之战中,双方在作战指挥上的得失高下是显而易见的。
韩信取得作战胜利,关键在于他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计划地制造和利用赵军的错误,巧妙地掌握士卒“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孙子兵法·九地篇>)这一心理状态,奇正并用,背水列阵,灵活用兵,出奇制胜,速战速决,从而一举全歼赵军,谱写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精彩篇章。
赵军的失败,则在于主帅陈余迂腐而又傲慢,并拒绝采纳谋士李左车正确的作战方案,昧于了解汉军的作战意图。
终于使赵军丧失了优势和主动地位,在处处被动中遭到全歼。
7战况分析1.赵军失败的原因有:1)赵军主将拒绝了李左车的建议,刻板地遵从兵书上“十则围之,倍则战”的公式行事。
2)赵军守备的地段不利于军队会战,地形适合小规模战斗,而二十万大军则无法转圜,地利没有占据。
井陉之战的主要内容

井陉之战的主要内容井陉之战,听着名字就觉得有点儿传奇,真是古代历史里的大戏啊。
发生在公元前两百多年的那个时候,正是战国时期,群雄逐鹿,英雄辈出。
战国的局势紧张得就像是个要爆炸的气球,谁都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真是惊心动魄。
说到井陉之战,主要是赵国和魏国之间的争斗,简单来说就是为了争夺一个地方的控制权。
这个地方就叫井陉,风水好,地理位置优越,简直就是一块儿肥肉,谁不想咬一口啊?战斗的那天,天气还不错,阳光洒在大地上,仿佛预示着什么。
赵国的军队,个个精神抖擞,士气如虹,准备大展身手。
你想啊,战士们都穿着铠甲,手握长矛,个个虎视眈眈,心里憋着一股劲儿,像是要去打一场酣畅淋漓的架。
赵国的将领赵奢,英俊潇洒,智勇双全,真是个能打仗的好汉。
他一出场,大家都觉得有希望。
要是我在那儿,我肯定也会激动得直拍大腿,心想这下有戏了。
魏国的军队就没那么轻松了,虽然也不是省油的灯,但却有点儿忐忑。
魏国的将领,是个比较老成持重的人,名叫平原君,打仗的时候总是稳扎稳打,讲究的是策略。
不过,面对此情此景,心里还是难免有些慌。
他们知道赵国士气旺盛,自己得小心翼翼,毕竟这可是一场争夺生死的较量。
就像在打麻将,知道对手牌好,自己就得打得小心翼翼,绝不能随便出牌。
战斗一开始,双方就像两个巨人对峙,各自都想抢先发力。
赵国的士兵像是打了鸡血一样,冲上去就开始和魏国对干。
打得那叫一个热火朝天,刀光剑影,简直就是古代的大片现场。
魏国的兵虽然有点儿慌,但也不甘示弱,努力稳住阵脚,拼命还击。
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简直是见证了历史的瞬间。
就像是在看一场紧张刺激的综艺节目,谁都不想错过精彩的时刻。
随着时间的推移,战斗变得愈发激烈,双方的将领都拼命地指挥着,现场一片混乱。
你要知道,那种场景,简直让人热血沸腾,听得人心里发痒,想要自己也冲上去试试身手。
赵奢这边,带领士兵们冲锋陷阵,打得魏国军队措手不及。
就像是猛虎下山,气势汹汹,让人不得不感叹真是英雄出少年啊。
我对井陉之战的认识

我对井陉之战的认识井陉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战役,发生在1928年的井陉县。
作为华北地区军事斗争的一部分,井陉之战是国共内战时期的一次重要战役,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具有重要影响。
井陉地区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地势险要,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地。
1928年初,国民党军队发动了对于共产党势力的进攻,他们希望通过占领井陉地区来削弱共产党的势力。
而共产党方面也深知井陉的重要性,于是派遣了刘伯承、邓小平等领导人率领红军进行防守。
井陉之战的开始是国民党军队向红军发动猛烈进攻,他们依靠着兵力和装备的优势,对红军展开了猛烈的攻势。
但是,红军并没有被敌人的进攻吓倒,他们勇敢地进行抵抗,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决心和意志。
红军利用地势优势进行阻击,采取了灵活的战术,有效地消耗了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
战斗进行了数天,红军成功地击退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保住了井陉地区。
井陉之战的胜利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这次胜利加强了共产党的军事实力,增强了红军的士气和信心。
其次,井陉之战还展示了共产党的军事才能和战略智慧,使他们在国内外赢得了声誉。
此外,井陉之战也揭示了国民党军队在一些方面的弱点和不足,为红军今后的作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井陉之战的胜利为共产党在华北地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后的时间里,共产党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逐渐形成了与国民党抗衡的局面。
井陉之战也为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内战中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井陉之战的胜利是红军和共产党的胜利,也是中国人民的胜利。
这场战役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战斗精神和军事才能,同时也彰显了中国人民对于自由和独立的追求。
井陉之战的胜利为中国的革命事业注入了新的动力,为中国的未来开创了新的希望。
在井陉之战中,红军用血肉之躯和坚定的信念向世人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宣告,中国人民将不再是被压迫和奴役的对象,而是有能力为自己的权益和利益而奋斗的主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井陉之战简介
井陉之战中,韩信表现出了“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卓越智谋和用兵韬略,其战绩堪称军事史上的奇观,井陉之战则是他战例中的代表作。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井陉之战简介,希望你喜欢。
井陉之战分析
中文名称:井陉之战
参战部队:汉国,赵国
战争结果:汉国获胜
时间:公元前204年
地点:井陉口(今河北井陉东)
人物:韩信刘邦项羽
井陉之战详情
背水之战
赵军对潜伏的汉军毫无觉察,望见汉军背水列阵,无路可以退兵,都禁不住窃窃哂笑,认为韩信置兵于“死地”,根本不懂得用兵的常识,因而对汉军更加轻视。
今天看来,当时赵军的哂笑不是没有理由的。
因为兵法上明确规定,布阵要“右倍山陵,前左水泽”,韩信反其道而用之,岂不是可笑之至?
天亮之后,张耳、韩信亲自率领汉军,打着大将的旗帜,携带大将的仪仗鼓号,向井陉口东边的赵军进逼过去。
赵军见状,果然踌躇满志,离营迎战。
两军戈矛相交,厮杀了一阵子后,韩信就佯装战败,让部下胡乱扔掉旗鼓仪仗,向绵蔓水方向后撤,与事先在那里背水列阵的部队迅速会合,赵王歇和陈余误以为汉军真的打了败仗,岂肯轻易放过机会,于是就挥军追击,倾全力猛攻背水阵,企图一举全歼汉军。
“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
汉军士兵看到前有强敌,后有水阻,无路可退,所以人人死战,个个拚命,赵军的凶猛攻势就这样被抑制住了。
这时,埋伏在赵军营
垒翼侧的汉军二千轻骑则乘着赵军大营空虚无备,突然出击,袭占赵营。
他们迅速拔下赵军旗帜,插上汉军战旗,一时间红旗林立,迎风招展,好不威风。
赵军久攻背水阵不下,陈余不得已只好下令收兵。
这时赵军才猛然发现自己大营上插满了汉军红色战旗,老巢已经易手。
这样一来,赵军上下顿时惊恐大乱,纷纷逃散。
占据赵军大营的汉军轻骑见赵军溃乱,当即乘机出击,从侧后切断了赵军的归路;而韩信则指挥汉军主力全线发起反击。
赵军仓皇向泜水(今河北获鹿南2.5公里,现已被湮塞)方向败退,被汉军追上,结果全部就歼,陈余被杀,赵王歇和李左车束手就擒。
同时刘邦亲率大将靳歙、周緤等渡黄河北上攻打赵国击败赵王歇派大将贲郝、赵侯四人、司马两人、兵守、郡守以及赵国守相平定赵国河内郡,邯郸郡,克赵国都城邯郸、襄国,最后刘邦、靳歙、周緤等人与张耳韩信等人在襄国会师。
可以看出,刘邦靳歙消灭赵国的将领远超张耳韩信消灭的赵将,光侯就四个了,其余赵将更是不少。
井陉之战汉军胜利的关键
此战关键之处就是孙子兵法所说:知己知彼。
作为掌握孙子精髓的韩信无疑很好的继承了这种兵权谋,把它和巧妙的战术配合在一起构成完美战役。
军事的布局不在于你有多么完美的战术设计,有多么精妙的奇思异想。
关键在于你如何把握战术的节奏,把每个环节都丝丝入扣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去完善它,而不至于一步错,满盘输!而韩信运用高级间谍巧妙背水破敌殊成绝响,井陉之战制胜之道不在于背水之阵有多奥妙,在于韩信知道敌军实际的情况,对症下药!井陉之战制胜之道不在于韩信的奇兵正兵配合的如何神奇如何“哲学”,在于韩信有把握取得敌军大营,故做疑云!
井陉之战的胜利,很多人把他完全归功于韩信,虽然韩信的谋划布局成就此战无疑为最大功臣,但是张耳的作用同样不能忽视,而张耳几乎除井陉之战外没有参与各个战争,想必此战功劳不小,是此战的关键人物。
张耳和陈余曾经是好朋友,共伺一主,后来才闹翻,但是人脉不会一下俱断,想必赵军中必有其高级将领被张耳策反或则本
就是张耳的人“身在曹营,心在汉”。
此战出击,有高级间谍通风报信加上里应外合,使韩信完全可以知己知彼,从容布局!
知道陈余的计划和用心后,韩信对症下药,布置一个完美的陷阱等着陈余跳下去。
第一步韩信派两千轻骑持赤帜,埋伏在山道中,韩信授予锦囊:明天作战的时候,我诱敌撤退,赵军肯定空壁追我,你们快速冲到大营拔掉赵帜还上汉赤帜。
这里我们可以推测:韩信为何这么肯定赵大营空壁?是早就清楚赵军的布置还是深信自己的诱敌政策可以让赵军全部追击?我想以韩信的名将风格必然不会把胜利寄托对方的愚蠢上,而陈余出战连大营都不顾亦觉得过分愚蠢。
我以为是韩信早有安排,或则大营中有其内应,奇兵到赵营后,立即里应外合。
第二天,韩信胸有成竹的告诉手下:“今日破赵会食!”属下不知道其奥妙,半信半疑,详应曰:“诺。
”。
韩信和张耳带士兵亲自诱敌(知道陈余要一战而击溃之,非自己亲自出面不可)。
而派万余人至水东岸背水而阵,背水成阵可以保护自己的后翼和侧翼不受攻击,全力正面抵抗敌军的进攻,而且使对方的军队无法展开,优势数量无用武之地。
最重要的一点是由于新兵军心不齐,而背水则无法逃跑,惟有奋力做战,才可死里求生,这样极大的激励士气。
背水之战让人想起不久前项羽的巨鹿之战,同样是军心不齐,而破釜沉舟。
都是属于“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不过项羽是激发求战欲主动进攻,而韩信则是激发士气拖住敌人。
韩信早年曾经投靠项梁为兵,项梁死后归属项羽,项羽提拔为郎中,作为近臣,随在项羽左右。
韩信在霸上亡楚归汉,按行踪应该参加了巨鹿之战!想必其破釜沉舟的效用使韩信身有体会,韩信把他拿来活学活用可见高明;而另一个也经历巨鹿之战的陈余见此却没有任何警觉,以为韩信不会用兵而轻视之,如此无长进乎,亦让人感叹!
赵军一时击败不了汉军就想回营(可见素质之差,没有老兵的坚韧性,全凭一时之气作战,典型的没有训练的新兵),此时发现大营的旗帜变成汉军旗帜,立刻军心崩溃,四处逃散,主将连杀数人都无法维持纪律,汉军趁机反攻一举破赵军,接着追杀陈余残军,张苍追杀陈余于汦水上,汉军又擒拿赵王歇,赵国被汉军一举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