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老师教学故事
小学历史老师成长故事-我的教学成长之路

小学历史老师成长故事-我的教学成长之路作为一位小学历史老师,我经历了许多成长和发展的阶段,这是关于我的教学成长之路的故事。
热爱历史的初衷在我还是一名学生的时候,我就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从那时起,我开始阅读大量的历史书籍,探索各个时期的文明和事件。
这份热爱推动着我选择成为一名小学历史老师,我希望能够通过教学的方式将我的热情传递给学生们。
初任教师的挑战刚开始担任小学历史老师的时候,我面临着很多挑战。
教学经验不足、孩子们的注意力短暂、教材内容的难度等等问题都让我感到困惑和焦虑。
为了克服这些困难,我积极寻找教学资源和方法,不断研究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
每天我都花时间准备课程,并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
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并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我开始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
我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生动有趣的课件,利用故事讲述、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课堂互动。
通过这些创新的方法,我发现学生们更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并在研究中获得了更多的乐趣。
学生进步的喜悦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自己的教学成效逐渐显现。
学生们的历史知识得到了扎实的提升,他们对历史的兴趣也逐渐增加。
我甚至收到了一些家长的来信,感谢我对孩子的悉心教导和关注。
这些来自学生和家长的肯定,让我更加坚定了继续努力的决心。
持续的成长与发展作为一名小学历史老师,我深知自己的成长与发展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
我会继续参加各种培训和研讨会,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并将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应用到实际教学中。
同时,我也会和其他教师进行经验交流,相互研究和进步。
通过这段时间的成长之路,我深深明白了作为一位小学历史老师的责任和使命。
我将继续热爱并投入到教育事业中,为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 注:本文纯属虚构,任何类似事件纯属巧合。
_800字_。
初中历史教师成长故事

初中历史教师成长故事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我始终坚信教育的力量,坚定地投身于教育事业中。
多年来,我经历了许多挑战和成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成长故事以及在教学中的体悟和思考。
回想起刚刚进入教师行业的那个年代,我充满了热情和憧憬。
然而,由于对教学经验不足,我在初期遇到了很多困难。
我的授课内容散乱,语言组织能力较弱,无法很好地将知识传递给学生。
我明白,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我需要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为了成长,我主动学习了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相关知识。
我深入研读了教材,了解了历史学科的核心概念和重要知识点。
我还参加了教师培训班和教学讲座,向更有经验的老师请教,通过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不断吸纳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同时,我也积极参与学科教研活动,与其他教师分享教学心得,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在实践中,我逐渐明白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作为一名教师,我要善于发现并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我学会了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进程,及时与他们沟通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惑。
我还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创设有趣的教学环境,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成绩。
作为一位历史教师,我更强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综合素质。
除了传授历史知识,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我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同时,我还通过开展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多年来,我从教育中获得了无尽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看着学生们在我的引导下取得进步,我深感欣慰。
成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不仅让我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文化,更让我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不断成长。
初中历史教师的成长之路虽然充满了挑战,但我在不断的努力中不断成长。
我相信,只要我坚持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我将成为一名更出色的历史教师,为学生的成长和未来贡献更多的力量。
高中教师我的教育教学故事

高中教师我的教育教学故事简介作为一名高中教师,我拥有多年的教育经验,并积累了许多教学故事。
这些故事不仅仅是我的成长历程,也是我对教育的热爱和承诺的体现。
在这篇文档中,我将分享其中一些值得记忆的故事,以展示我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故事一:启发学生思考有一次,我在教授历史课程时,希望通过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
我选择了组织一次历史角色扮演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我要求学生扮演具体的历史人物,并在课堂上模拟历史事件的场景。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不仅可以亲身体验历史事件的决策过程和后果,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来理解不同历史人物的观点和动机。
这个活动非常成功,学生们积极参与,并展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
他们不仅在扮演角色过程中增进了对历史的理解,还学会了团队合作和互动交流的重要性。
这个活动的成功让我深刻认识到,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提高他们的研究效果。
故事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有各自的兴趣、需求和研究方式。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这一点,并努力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以满足他们的研究需求。
有一次,我在教授英语课程时,发现一个学生在听说方面有困难。
为了帮助他提高口语能力,我与他进行了一对一的辅导。
我采用了一些特殊的教学方法,比如创建情景对话、使用实际生活中的材料和游戏化研究,以增加他对口语的兴趣和动力。
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和个别辅导,我发现他的口语能力在不断提高,自信心也逐渐增强。
他在课堂上的表现也逐渐积极起来,开始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口语练。
这个经历让我深信,通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他们的研究效果和兴趣。
结语作为一名高中教师,我的目标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并培养他们的全面发展。
通过分享这些教育教学故事,我希望能够展示我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以及他们在学生身上取得的积极效果。
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们带来更好的教育体验。
高中历史教师立德树人故事范文

高中历史教师立德树人故事范文
高中历史教师立德树人是一个令人敬佩的教育工作者。
他不仅在历史课堂上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
在他的教学中,有一则令人感动的故事。
教师在一次课堂上,讲述了中国古代的仁者义士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仁爱、忠诚等道德观念。
在课后,他发现一个学生一直留在教室里,原来是这个学生的家庭出现了矛盾,学生情绪低落。
教师耐心倾听了学生的心声,给予了他鼓励和安慰,还提供了一些家庭关系处理的建议。
在教师的关心和帮助下,这个学生逐渐走出了困境,重新振作起来。
这位历史教师不仅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情感。
他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感染着学生,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也懂得了如何做一个有情怀、有担当的人。
这样的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心灵成长的引领者。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为学生树立了榜样。
初中历史教学故事

初中历史教学故事篇一:初中历史教学故事初中历史教学故事在追求升学率的教育大背景下,中学历史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长期以来,中学历史不受重视,只有在高中文理分班之后甚至直到高三才能唤起学生的重视,而相对于数学、英语等大学科仍处于弱势地位。
一面要成绩,一面又不受重视,中学历史教学步履维艰。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发挥教师个人魅力,上好课吸引学生则至关重要。
一、上好起始课,诱发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历史是副科”,不少学生尚未学习就有此认识,带着这样的心态去学习怎么能有起色呢?所以必须上好起始课,纠正学生头脑中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提高历史学科地位。
所以,我每次接高一新生都精心准备,在课堂上深入地讨论和讲述学习历史的目的和意义,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起学生应有的重视。
事实证明,如果教师能把起始课上得扣人心弦,妙趣横生,融智怡情,赏心悦目,那将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把学生的心紧紧地拴住,使他们怀着无限的期待和渴望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去,并且能够引导一些优秀同学和文理不确定的同学在分班时选择文科,为文科班争取好生源。
二、质疑设问,引发兴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
因此,我在日常教学中绝不固守教材,而是大胆整合教材,明确课堂主题,线索清晰,采用问题教学法,设计问题串,将课本主要内容分解,环环相扣,使学生围绕问题积极思考,合作探究,高效率的学习。
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问题时,才能引起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巧妙地质疑设问,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打开学生心灵之窗,从而引发学习的兴趣。
因此,设计问题很关键,要吃透课标、教材,要有一定的史学理论基础。
三、运用历史故事,激发兴趣有人所历史就是“死记硬背”、“枯燥无味”的学科,其实不然。
历史是一门有血有肉,内容丰富,同时趣味性又很强的学科,关键看老师如何把握。
小学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故事

小学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故事1. 秦始皇统一六国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领袖,他成功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讲述秦始皇的故事,向学生介绍他的成就和贡献,并引导他们思考一个强大国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张骞出使西域张骞是汉朝的一位杰出使节,他成功地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促进了中原和西域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讲述张骞的故事,向学生介绍他的成就和贡献,并引导他们思考文化交流和合作的重要性。
3. 玄奘西天取经玄奘是唐朝的一位杰出高僧,他前往印度取经,带回了大量佛经和佛教文化,对中国的佛教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讲述玄奘的故事,向学生介绍他的成就和贡献,并引导他们思考文化交流和宗教信仰的重要性。
4. 郑和下西洋郑和是明朝的一位杰出航海家,他率领大船队七次下西洋,到达了东南亚、南亚、中东和非洲等地,展示了中国古代航海文化的辉煌。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讲述郑和的故事,向学生介绍他的成就和贡献,并引导他们思考海洋文化和国际贸易的重要性。
5. 林则徐销烟林则徐是清朝的一位杰出官员,他坚决反对鸦片贸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最终成功销毁了大量鸦片。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讲述林则徐的故事,向学生介绍他的成就和贡献,并引导他们思考国家利益和道德责任的重要性。
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故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知识,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故事,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判断力和人文素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高中历史教育故事最新5篇

高中历史教育故事最新5篇高中历史教育故事1背景:李一帆(化名),男,高中一班学生,自上学期以来,上课有时爱走神,常常望着窗外发呆,但在课堂上从不和别人说悄悄话,从不影响周围同学听课。
从来不记课后作业,经常打电话给同学家,询问课后作业。
常常丢三落四,不是忘带书,就是忘带作业。
因为自身缺点多,老师看不起他,同学们疏远他,致使他滋生自卑畏怯的心理,使他缺乏自信心,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低人一等,不敢和同学交朋友,同学们也不愿和他交朋友。
回家也缺乏父母的教育,父母外出工作,日常开销靠年老爷爷奶奶支持。
该生纪律松散、胆大,常闹事,对人傲慢无礼,不肯踏实努力做事,故成绩平平。
但是他性格外向,尤其擅长体育活动,脑瓜聪明,而且自尊心极强,特要面子。
另外,他对爷爷奶奶的感情较深,但在他们面前有时也要发脾气耍性。
描述故事过程:1、从他的家庭情况来分析。
他的父母因家庭经济差,在他很小时离家打工,自小缺乏父母爱,拉开了与同龄儿童的距离。
使得他对父母亲很冷,毫无感情可言。
平日里他一直由爷爷奶奶照管、教育。
他们总是过于宠爱、也放任甚至无力去管教他。
于是他在家一直处于以我为中心的氛围中,到学校后,因此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差不多每天都有投诉,故同学们不敢与他交朋友。
2、量才而用建立威信。
例如上体育课我发现他跑的很快,就对他说:看来我们班的运动会有优秀运动员了。
他吃惊地又有些得意的看着我并且说:我长跑行,短跑也很快。
他笑着,他当时笑得很灿烂。
于是我接着说到:那我推荐你去参加我校的篮球队,力争为我们学校取得好成绩。
过了几天,我推荐了他参加校篮球队。
同时我也对他进行了一次促膝谈心,我告诉他:老师同意先试一个月,第一,看看你是否能按时到校训练。
第二,你在篮球队的行为是否影响大家。
第三,你在训练中是否能刻苦,是否有坚强的毅力。
如果你的表现很差,随时退出校篮球队。
他听了我的话马上答应,说我同意,我一定努力做到。
结果,他每天早早的来到学校和其他学生一起坚持锻炼,在训练过程中遇到跌伤,他也能克服疼痛,坚持训练。
我的教育教学故事(初中历史)

我的教育教学故事(初中历史)引言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我一直致力于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
在这篇文档中,我将分享我的教育教学故事,包括我在教授初中历史课程中的策略和经验。
引起学生兴趣为了让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我采用了多种教学策略。
其中之一是通过引发问题、提出挑战和引入有趣的历史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例如,在教授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会播放一些与战争相关的历史片段,然后让学生讨论他们对这些事件的看法。
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还能让他们更加投入到研究中。
创学方法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我也积极尝试使用一些创新的教学方法。
例如,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项目,让他们共同合作探索特定历史主题。
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还能使研究过程更具互动性和参与感。
我还鼓励学生运用多媒体技术,如使用电子地图、制作简报或演示文稿来展示他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这样的创学方法增加了研究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资源丰富我始终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源,以便他们能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我通过使用教科书、网络资源、历史文献等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资料。
此外,我还鼓励学生积极阅读历史相关的书籍、小说和文章,以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批判思维能力。
通过提供多样化的资源,我希望能够满足学生的不同研究需求。
个性化辅导除了课堂教学,我也注重个别学生的辅导和指导。
了解学生的不同研究特点和需求,我尽力通过提供额外辅导材料或与他们进行一对一讨论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我相信个性化的辅导能够帮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并在历史研究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结论通过以上的教育教学策略和经验,我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初中历史的兴趣和理解。
我相信,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丰富的资源和个性化的辅导,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历史学习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故事,并从中受益。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们提供更好的教育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老师教学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读懂历史,更好地完成历史课程的学习,教师常引用历史故事来完成教学,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历史老师教学故事。
历史老师教学故事1:井陉之战公元前206年,直极一时的秦帝国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的阶段。
当时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分别形成了两个新的集团,双方为争夺天下。
展开了历史上有名的楚汉战争。
在这场历时近五年的战争中,汉大将韩信表现出了“运筹帷幄,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卓越智谋和用兵韬略。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率一万余新召募的汉军越过太行山,向东挺进,攻打项羽的附属国赵国。
赵王歇和赵军统帅成安君陈余集中20万兵力于太行山区的井陉口(今河北井陉东),占据有利地形,准备与韩信决战。
井陉口是太行山八大隘口之一,在它以西,有一条长约百里的狭窄驿道。
易守难攻,不利于大部队行动。
当时,赵军先期扼守住井陉口,居高临下,以逸待劳,且兵力雄厚,处于优势和主动地位。
反现韩信,麾下只有万余之众,且系新募之卒,千里行军,人马疲惫,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
赵军谋士李左车向陈余建议:正面坚壁不战,用一部分兵力绕到敌后切断汉军粮道,使韩信“前不得斗,退不得还……野无所掠”,最后前后夹击,一战而擒韩信。
但陈余却是一名崇尚正面攻击的古典派军人,拘泥于“义兵不用诈谋奇计”的教条,且认为韩信兵少而疲,不应避而不战。
他拒绝了李左车的建议,刻板地遵从兵书上“十则围之,倍则战”的公式行事。
韩信深谋远虑,自知双方兵力相差悬殊,如采用强攻,必会受挫,于是决定在离井陉口很远地方驻扎下来,反复研究地形地势和赵军部署。
当韩信探知李左车的计策没有被采纳,赵军主帅陈余有轻敌情绪和希图速决的情况后,立即指挥部队进到离井陉口30里远地方扎下营来。
半夜时分,韩信选拔了两千轻骑,每人带一面汉军的红旗,乘天黑悄悄从山间小道迂回到赵军大营的侧后方埋伏,等翌日见赵军出动。
营垒空虚之时,攻入赵军大营,把赵军旗帜拔下,插上汉军旗帜。
随后,韩信传令部队就餐,他对将校们说:“少餐即可,待天明破赵之后再饱餐。
”将校们将信将疑,只能从命。
韩信遂即传令击鼓,出大将旗仗,向井陉口进发。
他说:“赵军已先我占据了有利地形,筑垒以待,看不到大将旗仗,怕他们疑我尚在后军,不肯发起攻击。
”当汉军接近井陉口时,韩信连骑哨都不派,立即传令中军主力全部前出到河边背水列阵,营垒上的赵军远远见汉军背水列阵,无路可退,纷纷讥笑韩信不懂兵法。
少顷,天色已然大亮,汉军阵营扬起一阵轻尘,随着激越的鼓声,一队旗仗转出,韩信在众将校的簇拥下纵马来到阵前。
陈余眼见韩信兵少,自己又占据有利地势,于是率轻骑锐卒蜂拥而出,欲生擒韩信。
韩信令弃旗鼓仪仗,迅速转入阵中。
陈余见此情景,当即下令全营出击,直逼汉阵。
汉军因临河而战已无路可退,所以人人奋勇,个个争先。
双方厮杀半日有余,赵军仍未能获胜。
这时赵军营垒已空,韩信预先伏下的两千轻骑直驰而入,在赵军营垒遍插汉军红旗。
鏖战中的赵军突然发现背后营垒插满汉旗,队形立时大乱。
韩信挥军趁势反击,将20万赵军杀得大败,斩杀赵军统帅陈余,生擒赵王歇。
战后,汉军将士们饮宴相贺,他们纷纷问韩信:“将军叫我们背水列阵,这是有悖兵法的啊,为什么竟然能取胜呢?”韩信哈哈大笑:“兵法上不是都说了吗?置之死地而后生,置只亡地而后存。
如果我给你们一条生路,士卒们能拼死作战吗?”诸将这才领悟了背水列阵致胜之奥妙,对韩信大为钦服。
井陉之战,韩信以万余的劣势兵力,奇正并用,背水列阵,灵活用兵,一举击破20万赵国大军,灭亡了项羽分封的赵国,谱写了中国军事史上的精彩篇章。
唐代诗人王维在《从军行》里,生动描述了井陉大战,盛赞韩信的高超谋略和指挥艺术:戈甲从军久,风云识阵难,今朝拜韩信,计日斩成安。
历史老师教学故事2:韩信破齐之战在刘邦重振声威挽回败局的同时,韩信对自己的任务也完成得相当顺利。
攻齐是他既定计划之中的事,只不过被刘邦给搅乱了,现在他又很快重组了一支新军,作为一个杰出的军事家,韩信训练新军也很有所长,很快这支新军就可以投入使用,这时,刘邦为了监视和控制韩信,又把心腹曹参和灌婴调给了韩信,客观上,这也多少壮大了韩信的军队实力。
韩信看看准备得差不多了,楚汉斗争正激烈,早一点拿下齐国对汉王刘邦显然有利。
于是,于九月率军东征齐国。
齐国这时的头面人物是田横,田横本来与楚王项羽不合,只是刘邦彭城兵败后迫于项羽的威力和项羽讲和,但并非项羽的真实同盟,在楚汉之争中他并没帮过项羽的忙。
但田横也不甘心投降刘邦,他宁愿自保他的割据势力,即使他要站在刘邦这一面来反楚,他也想要保持自己割据势力的独力和完整,比如说刘邦封他一个诸侯王什么的他还会考虑一下。
于是,他对韩信一直有所防备,在韩信破赵后田横就更是加强了各方面的作战准备。
这一次韩信进军,他调集了二十万大军屯驻历下(今山东济南),决心与韩信顽抗到底。
正在这时,刘邦手下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谋士郦食其向刘邦自告奋勇前去劝降齐国,刘邦就采纳了这个建议。
郦食其来到齐国后,对田横是恐吓加利诱。
田横、田广本不是项羽的忠实盟友,对率兵前来的韩信心里更觉没有必胜的把握,也就不由的被郦食其给说动了心。
田横决心降汉,自然对韩信的汉军就放松了警惕,对郦食其他则觉得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日日与郦食其置酒高会,以为天下无忧了。
可是,田横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
他不知道郦食其前来劝降并非汉王刘邦本意,只是郦食其请得刘邦同意而来,刘邦口头上答应了郦食其前来劝降,但他的心中还是愿意韩信为他把齐国用兵力彻底平定下来,以达一劳永逸之功。
所以,刘邦并没有把郦食其前去齐国劝降的事通知韩信,郦食其劝降齐国之后刘邦也没有命令韩信停止对齐国用兵。
当然,对于刘邦如此的用心郦食其并不知道,而田横就更加不知道了。
韩信对刘邦的想法也摸不透。
当他大军压到齐边境上时才听说郦食其已经劝降了齐国,他颇感意外。
一下子不知道应该怎么办才好。
进军呢不妥,别人已同意投降了,不进军吧似乎也不太对劲。
最后他开始从思想上偏向于退军。
在韩信对攻打齐国正陷入打与不打的两难之中时,他身边有个叫蒯彻的谋士看出了刘邦的态度和用心,就前来向韩信献计。
蒯彻是范阳人,史书上称他为蒯通,是因为要避汉武帝刘彻之讳,才将彻字改为了“通”。
蒯彻其人才学很高,观人、辨势有独到的眼光,当初项梁准备攻范阳时就是他站出来,凭三寸之舌先说服范阳令,再向项梁求情,使范阳等十五城直接投降项梁,没有动刀动枪,使这十五城免遭战争劫难。
现在,他又看穿了刘邦的意图,向韩信献策。
后来他还向韩信献过一次非常重要的计策,但韩信未采纳。
因而韩信被刘邦所害,并牵连到他,他又凭三寸之舌打动刘邦,使自己免于一死。
蒯彻见韩信欲罢兵不攻齐国,觉得韩信此举不妥,他来对韩信说:“大将军您攻打齐国是遵汉王之命行事,而汉王又悄悄地派使者劝降齐国,并不把派人劝降齐国的事通知您,您不觉得这里面有什么不对的吗?现在,汉王也没有命令您停止进军,您如果现在放下齐国不打了,这算不算是不遵汉王之命呢?“再者说,郦食其不过是一介书生,单凭他那三寸之舌真就能说降齐国总共七十多个城池吗?这还不是全仰仗您大军压到了齐国边境上的威力,没有大将军您的大军对齐国的压力,郦食其就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功。
“大将军您率领了数万大军,经过了一年多的奋战,前前后后取得的城池总共不过五十多一点。
如果您不攻下齐国,齐国七十余城的功劳就成了郦食其的了,难道您为将数年,功劳还比不上郦食其这一介儒生吗?”韩信听完蒯彻的谈话,甚觉有理,他也认识到刘邦在其中有花招,更觉得郦食其的功劳里有很大一半应属于他,他是郦食其劝降工作的军事后盾,可现在一切都好像与他韩信无关似的。
同时,韩信也想到,齐国在郦食其的劝说之下降了汉,但仍是一个割据势力,不可能像刘邦自己的势力那样为汉尽心尽力。
哪一天楚再占上风,齐难免不去降楚。
他又觉得对这个势力还是彻底端下来的好。
而且,现在是大军攻齐的最好时机,田横、田广正和郦食其纵酒作乐,对他韩信疏于戒备,这使韩信攻齐变得容易得多。
韩信主意一定,立即率军渡过黄河,突然向历下的齐军发起猛烈进攻,这时齐军因齐、汉已议和而毫无准备,所以齐兵很快溃散。
韩信在历下消灭了齐军主力之后立即又率军向齐都临淄扑来。
田横、田广,包括郦食其也顿时被突如其来的变化吓得惊慌失措。
田横、田广认为自己受了郦食其的欺骗,怒不可遏,当即将郦食其投入大油锅给烹了。
然后各自率兵仓惶出逃。
韩信又派兵分头乘胜追击败逃的齐军,各路齐军又一败再败,整个齐国很快就掌握在了韩信的手中。
韩信举兵破齐是听从了蒯彻的劝谏,但这也是他能选择的最好的一个办法了。
虽然韩信此举使汉背上了“出尔反尔”之名,还牺牲了一个无辜的郦食其。
但毕竟对楚、汉斗争中的汉最有利。
所以,汉王刘邦事后也并没有因此而责怪韩信。
不过,刘邦对韩信的疑忌之心也是没有消除的。
我们也不难看出,刘邦在其中耍了一个阴谋。
他不对任何人说明他的意图,而让韩信、郦食其各行其事,而韩信、郦食其还只能按他的想法去做,然后按他的意图夺取了齐国。
牺牲了郦食其,他还完全可以说非他本意,而把责任推给韩信,让韩信充当替罪羊。
也许,这些也就是汉王刘邦的高明之处吧。
韩信破齐使楚汉斗争中优势明显地倾向了刘邦这一边。
现在的楚国完全失去了同盟力量,只能完全靠自己去应付势力渐长的汉军向他们发起的攻势。
囊沙断流潍水半渡还在韩信破齐之前,项羽就派军前来扰乱韩信的行动,现在,齐国被韩信所灭,齐王田广又亲自前来求救,项羽自然更加重视韩信了。
他实在想不到也想不通当初帐下的执戟侍卫竟能有如此作为。
项羽当即任命龙且为将,带领二十万楚军前来救齐。
韩信带兵,多多益善。
韩信虽是百胜将军,可在政治上一无是处。
说汉王只能带10万兵,而自己多多益善。
在汉王要求出征的时候,竟然附加条件要求封王。
历史老师教学故事3:韩信破魏之战楚汉二年,公元前205年8月,刘邦遭到彭城的惨败,而将后方关中布置完竣,回抵荥阳时,以西魏王豹在彭城败退时,借辞归视亲疾,而渡河即断绝河津,叛汉附楚,因此深感于后方关中,荥阳、成臬核心防线,以及河渭的运输线,都大受威胁。
为解除这一重大威胁,并稳定与巩固拒楚的形势,乃即谋所以定魏之方。
因此对郦食其说:“缓颊往说魏王豹,能下之,以魏地万户封生”。
郦食其往说豹,豹谢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
今汉王慢侮人,骂署诸侯群臣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吾不忍复见也”。
郦食其回报,刘邦遂派韩信领兵击之,于是击魏之战以起。
战场地理形势:魏都平阳(今山西省临汾),汉都栎阳(今陕西省临潼东北70里),两国以黄河为界。
自栎阳东渡河入魏地,必经临晋关(今陕西省朝邑县东黄河西岸,又名蒲津关)的重要渡口。
渡临晋则可至安邑,安邑是自战国以来,河东的重镇,南有今中条山,北有稷山与汾水以为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