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的道德象征意义
除夕夜的寓意与象征意义

除夕夜的寓意与象征意义除夕夜,也被称为新年前夜,是农历年的最后一天,也是中国传统春节的开端。
在这一天,人们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如放鞭炮、贴春联、吃团圆饭等。
除夕夜不仅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日子,也寓意着世界各地对新的一年的期待和祝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除夕夜的寓意与象征意义。
首先,除夕夜寓意着告别旧的一年。
在这一天,人们会对过去一年的困境和遗憾进行总结和反思,同时也会感谢过去一年所带来的幸福和收获。
踏入新的一年,我们要摒弃过去的烦恼,迎接新的开始。
这种寓意体现了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和向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除夕夜还象征着团聚和家庭的重要性。
在这一天,全家人会齐聚一堂,共享团圆饭。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习俗,也是寓意幸福和团结的象征。
家庭成员团聚在一起,共同度过除夕夜,互相关心和支持,展现了家庭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
这种寓意提醒着人们要珍惜亲情,关爱家人,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
此外,除夕夜还给人们带来了祈福和祝福的象征意义。
在这一天,人们会燃放鞭炮和放焰火,以驱逐邪灵和祈求新的一年的祝福。
鞭炮声声入耳,烟花绚丽多彩,给人们带来了欢乐的氛围,也象征着破除旧的不好运,让幸福和吉祥洋溢在新的一年里。
除夕夜还有驱除邪灵和祈求好运的寓意。
在中国的传统信仰中,除夕夜被认为是鬼魂和邪灵最活跃的时刻,因此人们会在家门口燃放烟花和挂上对联,以驱逐邪灵的入侵。
同时,人们会在此时进行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仪式,祈求新的一年的平安和好运。
这种寓意提醒人们要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追求良善的品德和和谐的人际关系,以获得吉祥和平安。
最后,除夕夜还具有希望和福运的象征意义。
在这一天,人们会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和烟花表演,同时还会给亲朋好友送上红包,以祝福他们在新的一年里生活幸福、事业顺利。
这种寓意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对自己和周围人幸福生活的期盼。
红包作为送贺礼的一种形式,也给人们带来了财富和好运的象征。
综上所述,除夕夜作为农历年的最后一天,具有丰富的寓意与象征意义。
梦的心理解析

梦的⼼理解析第⼀讲梦的意义从《盗梦空间》谈起:微⼩的信念的种⼦植⼊潜意识,让它⾃⾏⽣长,有⼀天会长成⼀棵⼤树,于是对⼈产⽣巨⼤的影响。
探讨:如何改变意识状态、探索潜意识的⿊匣⼦、梦与⼼理治疗的关系、如何植⼊信念、如何清理⼼理创伤、如何重塑⼈格。
梦中各个⼈物的象征意义。
启⽰:要勇敢地⾯对和化解⼼理创伤,爱是最⼤的⼒量与最⾼的智慧,爱是需要表达的,不要把它锁在保险柜⾥。
梦的意义:梦是⽆法拒绝的⼈⽣篇章,梦是内在情绪的调节器。
(《吉尔加梅什史诗》,艾玛打针之梦)梦是⾃我探索的窗⼝,梦是潜意识活动的舞台。
(了解⾃我,减少外界恐惧和幻想,更加快乐健康智慧)梦是⾃我成长的阶梯(⾃我察觉,⼈格阴影,⾏为模式,理想⼈格)梦是灵感的栖息地,梦是创造⼒的源泉。
(苯环)梦是疾病的晴⾬表。
(敏感的潜意识则注意到⾝体的不适,转化为梦境)预⽰疾病的梦都重点强调⾝体的某种异样感觉,⽽且在梦中把这种感觉编织在⼀个情节⾥。
第⼆讲⼼理学中的梦理论弗洛伊德:梦是愿望的满⾜。
“每个梦的意思都是对实现愿望的请求“。
对梦进⾏全⾯解释的第⼀⼈。
关于梦⼯作/伪装(来源于以前⽇⼦,童年经历,⾝体状态):(置换:把重要内容放于不引⼈注意的情节;凝缩:把许多单个想法变成⼀个图像;象征:⽤⼀个事物代表另⼀个事物;视觉化:把⼼理内容转变为视觉形象)荣格:梦是⾃然的真理。
梦的基本⽬的不是经过伪装满⾜欲望,⽽是恢复⼼理平衡。
(如:过分看重勇敢的⼈梦见胆⼩的⽼⿏)⼈类世世代代经历的事件和情感,都会在⼼灵上留下痕迹,这些痕迹可以通过遗传传递(原型)。
原型是⼀种倾向,但可以通过⼀种形象出现。
(有时梦中情节形象奇异)(⼼中的原始⼈)弗洛姆:梦是象征性语⾔。
惯例的象征,偶然的象征,普遍的象征三类。
现代梦理论:梦是⼀种表达⽅式,⽤象征性的符号表达我们内⼼潜藏的欲望、直觉的洞察和判断。
⼼灵的原始部分(原始⼈),释梦就是翻译“原始⼈”的来信。
以形象的、直觉的、情绪性的⽅式。
论易卜生晚期戏剧中的象征手法

论易卜生晚期戏剧中的象征手法【摘要】在易卜生晚期戏剧中,象征手法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主题象征通过人物和情节的象征性意义,深化了作品主题的表达。
道具象征则通过物品的象征意义,丰富了剧情的层次。
色彩象征和音乐象征则运用颜色和音乐来传递情感和思想,增强了戏剧的氛围和感染力。
舞台布景象征则通过舞台布景的设计和布置,突显了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易卜生晚期戏剧中的象征手法独具特色,为观众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戏剧世界。
这些象征手法不仅提升了戏剧的深度和内涵,同时也使作品更加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
通过细致的象征手法,易卜生晚期戏剧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让人们对作品产生更深的共鸣和思考。
【关键词】易卜生晚期戏剧、象征手法、主题象征、道具象征、色彩象征、音乐象征、舞台布景象征、独特之处、戏剧深度、内涵、提升。
1. 引言1.1 介绍易卜生晚期戏剧易卜生(Henrik Ibsen,1828-1906)是19世纪挪威最著名的剧作家,被誉为现代戏剧之父。
在他的长达多年的文学生涯中,易卜生创作了许多著名的戏剧作品,其中包括《娜拉》、《玩偶之家》、《罗西默家族》等。
他的晚期戏剧作品更是充满了象征主义的特点,这种象征手法深刻地体现了易卜生对人性、社会现实和道德观念的思考。
易卜生的晚期戏剧作品反映了他对人类心灵深处的探索和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关注。
通过象征主义的手法,易卜生在戏剧中运用各种象征元素,如主题象征、道具象征、色彩象征、音乐象征、舞台布景象征等,来表达他对现实世界的见解和对内心世界的诠释。
这种象征手法不仅增加了戏剧作品的艺术性,还使作品更具有深度和内涵。
易卜生晚期戏剧中的象征手法,不仅为观众带来了视听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引发了人们对现实生活和人性的思考。
通过这些象征元素的精心设计和运用,易卜生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富有内涵和启发性的戏剧形象,为戏剧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意义。
在易卜生晚期戏剧作品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不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一种思想的传达和探索,使得这些作品超越了时代的局限,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珍品。
《诗经》意象的象征意义以及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诗经》意象的象征意义以及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诗经》开创了表现性诗歌创作传统,正所谓“诗言志”,以诗歌为载体表现人们内心深处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微妙的思想感情。
这个“志”既是指理性的思想观念,又指感性的情感态度,还包括人们的潜意识。
正是由于写作对象微妙细腻、不可名状,因而人们选择用意象来表达其内在的情感和神韵,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思想情感含蓄委婉地蕴含在意象之中,这便使意象具有“藏”和“隐”的特点,需要人细细揣摩、品味,正如《蜀经》所言“立象以尽意”。
这与苏州园林,通过隔景、障景、借景营造出一种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艺术效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也正是由于意象的多重象征性与朦胧性,使诗歌的语言具有含蓄婉转、温柔敦厚的特点,也使得人们在解读诗歌时因理解不同、个人情感不同,有着不同的感受与感悟,正所谓“诗无达诂”。
中国诗歌自《诗经》以来,塑造意象的主要表现手法就是赋比兴。
钟嵘在《诗品序》中说道:“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
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
”赋、比、兴这三种表现手法相辅相成,使易于表达的事物和难以表达的精神内涵都得以充分的体现。
一、诗歌意象的多重象征1、本事象征《诗经》像一轴巨幅的历史画卷,它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深刻再现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史诗”之称。
孔子言及诗,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一些诗歌意象具有典型的本事意象的特点,影射社会现实,表现人们或讽刺或赞美之情。
例如《鄘风·墙有茨》和《鄘风·相鼠》就是在影射卫国一段荒淫乱伦的历史:卫宣公与庶母夷姜私通生下伋子,后又占有伋子的妻子宣姜。
卫宣公死后,宣姜又与伋子同父异母的弟弟公子顽私通。
“墙有茨,不可扫也。
中冓之言,不可道也。
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墙有茨》通过曲笔的手法,将卫国上层统治者荒淫无耻、糜烂腐化的生活尽泄与字里行间,将宫闱深处见不得人的污秽之事在“不可道”中尽道无疑。
沙盘中一些事物的象征意义

1.人物人物可能是来访者自己不同人格面具的表现,也可能是来访者对生活世界中已经或者渴望出现的人格品质的形容与表达,也投射出来访者对待人际关系的态度。
人物一般的代表意义有:(1)宗教人物:来访者可能正处于一种关键时期,渴望获得超自然力量,以及一种精神寄托。
(2)父亲和母亲:父亲象征著权威、风度、坚毅、严格、男性气概和默默的关爱,也象征著见识的宽广、责任和保护者;母亲象征著慈爱、宽容和温和。
(3)医护人员:生命救护神。
(4)老人:智慧。
(5)儿童:内心的孩子气(真实地表现自己的情绪情感,怕该怕的事,爱可爱之物,毫无掩饰地表达自己的好恶)。
(6)运动员:象征著力量、运动、健康。
(7)战士:攻击性、愤怒、袭击、伤害和破坏。
(8)文娱演员:来访者自身:象征著其对自己在与他人交流交往中人格面具的运用;(9)别人:可理解为其对自己人格某一方面的陌生感,或是对交流对象的陌生感。
(10)机器人、卡通人物:超人类:来访者对超自然力量的渴望和向往,是对自身潜能的估计;全副武装:自我保护。
(11)陌生异性:异性人格2.植物树木:箱庭作品中的树木的生长状态可以探知来访者生命力的状态。
(1)松树:象征著力量和不朽,同时因其对重重霜雪的承受,也就具有了承受力和忍耐力的象征。
(2)柳树:月亮和女性的象征。
(3)果树:代表成就、成果及收获的象征,往往也与不朽、长寿、春天、青春和婚姻息息相关。
(4)圣诞树:再生的象征,代表著光明的重生。
来访者在箱庭中使用圣诞树,也有可能是为了纪念难忘的日子。
(5)竹子:象征著生命的弹力、长寿、幸福和精神真理,在日本是真实与奉献的标志。
花卉:美的象征,常用来比喻女性。
箱庭作品中花的出现可以认为是来访者对女性的褒扬。
花也使得箱庭世界变得绚丽多彩,因此花是装点生活的象征。
(1)牡丹:其花大、形美、色艳和香浓,代表著富贵、荣耀、繁荣和尊严。
(2)菊花:秋天宁静与丰收的象征。
(3)莲花:象征著诞生、再生以及宇宙中生命的起源、万物的创始之神、太阳和太阳神。
浅析象征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浅析象征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象征手法是一种常见的文学表现手法,通过将抽象的概念、情感或意象转化为具体的形象或符号,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深度。
在文学作品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可以使主题更加深刻、细腻,让读者在欣赏作品的领略到作者所要表达的丰富内涵。
本文将从象征手法的定义、分类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象征手法通常包括隐喻、比喻、拟人等表现形式。
隐喻是通过将一个概念或事物与另一个概念或事物相对照,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或情感。
比喻则是用具体的事物或形象来比喻抽象的概念或情感,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拟人则是将非人的事物或概念赋予人的特征或行为,以展示作者对某一主题的独特见解。
象征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增强作品的表现力:通过将抽象的概念或情感转化为具体的形象或符号,象征手法可以让作品更加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传达抽象的思想和情感:象征手法能够表达出作品中抽象的思想和情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内涵。
引发读者的思考:象征手法可以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思考,让读者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对作品所表达的主题进行深入思考。
象征手法的运用在文学史上有很多经典的例子。
例如,在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朱丽叶的阳台、罗密欧的毒药和双方的家族矛盾等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他们代表着朱丽叶和罗密欧所处的社会环境、家族观念以及爱情与责任的冲突。
在中国文学中,曹雪芹的《红楼梦》也大量运用了象征手法。
例如,宝黛之间的爱情纠葛是对于当时社会观念与人性探索的一种象征;贾宝玉的"通灵宝玉"则是对他身份、地位和性格的一种隐喻。
象征手法在文学作品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传达抽象的思想和情感,还能引发读者的思考。
通过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解读文学作品,领略到作品所蕴含的丰富内涵。
象征手法也是文学创作中一种不可或缺的表现手段,对于展现作者的独特见解和深化作品的主题有着重要的作用。
电影解读分析电影中的隐喻与象征意义

电影解读分析电影中的隐喻与象征意义电影解读:分析电影中的隐喻与象征意义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常常使用隐喻和象征来传递深层的含义和感情。
通过细致入微的画面和情节描写,电影制片人能够以非常直接和引人入胜的方式向观众传达复杂的思想和情感。
本文将深入探讨电影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并以实例加以分析,以便更好理解和欣赏电影艺术的奥妙。
一、背景介绍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隐喻和象征的概念。
隐喻是通过比喻和象征性意象来传递抽象概念和情感的方法。
象征是指用具体形象或符号来代表更深层次含义的手法。
在电影中,导演和编剧常常使用这些手法来增强影片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二、隐喻的运用隐喻在电影中的运用极为广泛。
举例来说,《阿凡达》这部影片中,将人类与外星种族间的冲突隐喻为现实世界中的种族歧视和环境破坏。
通过设定外星种族“纳美族”与人类勇士“阿凡达”之间的战斗,影片呼吁观众关注人类对环境的掠夺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此外,《音乐之声》这部影片中的一个经典场景,玛丽亚教唱给冷酷的海军上校冯·特拉普时,使用隐喻手法将音乐与爱的力量相联系。
这个场景中的隐喻暗示了音乐如何能够突破冷漠和敌意,唤起内心深处被忽视的情感。
三、象征的意义电影中的象征意义常常通过场景、服装、色彩等元素来表达。
例如,《教父》这部经典影片中,黑色西装代表了主角的统治和权力。
同时,橙色则象征着死亡的预兆。
这种象征意义的运用使得影片更加引人入胜,凸显主题和角色之间的复杂关系。
同样,《教父》系列电影中出现频率较高的道德困境也是一种象征。
主人公不断面临着忠诚与良知的冲突,这象征了现代社会中一些人们在人情世故和道德价值之间的抉择。
四、结合实例解读电影意义通过分析电影中隐喻和象征的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电影中所传达的深层思想。
例如,《狮子王》这部动画片以动物王国建立在自然法则之上为背景,通过模拟人类社会中的政治斗争和亲情纠纷,揭示了权力、亲情和个人成长的含义。
动物角色代表了不同类型的人物和性格,而其中的象征意义则让观众更容易接受和共鸣。
乐---古汉语词典的解释

乐---古汉语词典的解释
“乐”在古汉语中有多重含义。
首先,“乐”可以指音乐或歌舞。
在古代,音乐和歌舞被视为一种艺术形式,常常用来表达情感或者进行庆祝活动。
其次,“乐”还可以表示快乐、愉悦的情绪。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会出现“乐”的用法,用来形容人们的心情愉悦或者享受生活的状态。
此外,“乐”还有一种含义是指仪式或者宗教活动。
在古代的宗教仪式中,常常会使用音乐和歌舞来祭祀神灵或者进行宗教庆典。
总的来说,“乐”在古汉语中具有丰富的内涵,涉及到音乐、情感和宗教等多个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iv class="article_tit"> “乐”的道德象征意义 </div> <span>作者 : 赖萱萱</span> <p> 摘要:《乐记》所言之“乐”并非只是单纯的艺术形式。
从深层次看,它是具有道德象征功能的文化形态。
“乐”作为道德的象征载体,可以对个体人格修养和社会伦理秩序发挥重要的作用。
正因这种道德内核,“乐”的价值得以提升,成为一种造就完善人格的重要修养途径;同时电备受君主、圣贤的推崇,被视作维持社会伦理秩序不可或缺的道德教化手段。
<br/> 关键词:《乐记》;道德象征;乐;德;个体人格;社会人伦 <br/> 中图分类号:B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05-0107-04 <br/> <br/> 《乐记》是先秦儒家遗留下来的关于音乐和音乐文化的代表性与总结性著作。
近年来,学术界对于《乐记》的研究甚多,在作者与成书年代、哲学思想体系、音乐美学思想、音乐教化等方面有了深入挖掘,但关于“乐”的道德象征功能及其意义则较少有人进行详细的论述。
本文试图通过梳理《乐记》及相关文献,以期阐明“乐”作为道德象征载体,对个体人格完善与社会人伦和谐所起的重要作用。
<br/> <br/> 一、“乐”象征“德” <br/> <br/> 在中国传统文化视阈中,“象征”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思维方式和思想传述手段。
可以说,自《周易》开创“象思维”以来,象征成为中国传统思维中的重要表达方式。
如王夫之云:“乃盈天下而皆象矣。
《诗》之比兴,《书》之政事,《春秋》之名分,《礼》之仪,《乐》之律,莫非象也。
而《易》统会其理。
”王夫之认为备受古代仁人圣贤推崇的“六经”莫不以“象”明义,其中《周易》更是这一思维模式的理论纲要。
我们注意到,《乐记》在论述乐的功能时多采用象征这种思想传述方式,比如:“乐者,所以象德也”(《乐施篇》)、“乐章德”(《乐象篇》)、“乐者,德之华也”(《乐象篇》)等,通过“乐”的表象传述着人格的完善与社会的和谐。
可见,“乐”决非仅是一种艺术形态,而是暗含着道德意蕴、彰显着道德功能的象征符号。
以下笔者将从两个方面来论述“乐”与“德”的密切联系。
<br/> 其一,“德上艺下”的审美传统。
从审美伦理学角度看,“乐”与“德”体现为美与善的范畴。
陈望衡先生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有个重要特点,就是强调善与美的统一,美不美,其前提是善不善。
”在儒家传统观念中,“乐”的真正价值在于其富有“德”的特质。
孔子在论及《昭》时谓:“尽美矣,又尽善也”,而谓《武》时则遗憾道:“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
原因在于孔子认为《昭》是赞扬尧将天子之位禅让给舜,体现了“德”;而《武》是歌颂武王讨伐商纣,有宣扬征伐之义,虽为正义之战,但依孔子之意,它是不能达到“尽善”的境界的。
孔子云:“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孔子强调人如果不仁不义,礼乐对他还有什么意义呢?也就是说,没有仁义的人是无法体会到礼乐背后之“德”的。
<br/> 《乐记》总结并发挥了儒家“德上艺下”思想,提出:“乐者,非谓黄钟、大吕、弦、歌、干、扬也,乐之末节也,故童者舞之……乐师辨乎声诗,故北面而弦……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
是故先王有上有下,有先有后,然后可以有制于天下也。
”(《乐情篇》)所谓的黄钟、大吕是律名,干、扬皆为舞具。
乐律、弹瑟唱歌、手执干扬而舞等外在形式,仅作播扬乐声之用,故日“乐之末节”,因此让儿童来表演舞蹈,让只晓声诗的乐师,面朝北面弹瑟歌唱;而“德成”之人君,因以道德成就的而能居于上位,此即所谓“德成而上,艺成而下”。
《礼记-儒行》也指出“歌乐者,仁之和也”,歌舞音乐的和谐悦耳是因为有“仁”这一道德意义。
“歌乐”的形式是服从于仁义道德之内容的。
由上可知,在中国古代传统美学中,音乐承载的伦理意义远高于其本身的艺术审美价值。
<br/> 其二,“德”是古代乐教的核心。
在中国古代,音乐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被广泛运用于各种社会活动,使民众在音乐的濡染中完善自我,友善他人。
而乐教能发挥如此巨大作用,正得益于“德”这一重要内核。
最早记载乐教的《尚书?舜典》中提到舜帝命乐官夔作乐,目的就是为了发挥“乐”的道德核心作用,促使“胄子”们具备“直而温,宽而栗,刚而不虐,简而无傲”的品行,使情感、行为平和而适度,形成良好人格。
《周礼?春官?宗伯》在记录古代音乐教育制度中,更是将“德”的重要性展现出来:<br/> 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
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 <br/> 诵,言,语。
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成》、《大磬》、《大夏》、《大?》、《大武》……大合乐以致鬼神抵,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安宾客,以说远人,以作动物。
<br/> 由上可知,承担乐教的教育者必须是“有道者、有德者”,教育的内容是“乐德”、“乐语”、“乐舞”。
其中“乐德”――中,和,祗,庸,孝,友这些具体的德目是其教育的核心,是培育品德高尚的理想继承者的理论依据;“乐语”、“乐舞”则是以语言手法、艺术形式将“乐德”表现出来,目的是“以致鬼神祗,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安宾客,以说远人,以作动物”。
因此,在古代的音乐教育中无论是教育者、教学理论抑或是教育的最终目的都与“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br/> 孔子尤为重视乐教的道德内容,《论语?卫灵公》载:“颜渊问为邦。
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
放郑声,远佞人。
郑声淫,佞人殆’。
”推崇《韶》、《舞》,舍弃郑声,孔子的根据就是音乐是否具有道德意义,因为他主张的“乐”是融透了“仁”的音乐,是艺术与道德在最高境界的自然融和。
通过“乐”的传播,道德以情绪的方式流出。
徐复观先生指出:“到了孔子,才有对于音乐的最高艺术价值的自觉;而在最高艺术价值的自觉中,建立了‘为人生而艺术’的典型。
”在艺术的熏陶中,实现崇高的道德人生,这也许就是孔子将“成于乐”视为最高修养境界的缘故吧! <br/> <br/> 二、“乐”的道德象征对个体人格完善的意义<br/> <br/>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看到了“乐”具有象征“德”的功能。
从个体修养的角度看,通过象征,“乐”确立了个体人格完善的坚定信念,并昭示了道德修养的基本途径。
据笔者统计,《乐记》中“君子”一词出现频率较高,达15次之多。
这些“君子”精通礼乐文化,并善于利用礼乐以提升自身人格修养,达至“反情以和其志”的境界。
<br/> 首先,“乐”是君子完善人格的象征。
君子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典范,他应是品德高尚,又要精通“六艺”,德才兼备之人,即所谓“君子不器”(《论语?为政》)。
在《乐本篇》中,我们看到了“乐”对于成为君子的重要性: <br/> 乐者,通伦理者也。
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
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
唯君子为能知乐。
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知礼矣。
礼乐皆得,谓之有德。
德者,得也。
<br/> 如上所言,其一,懂不懂得欣赏“乐”是“众庶”与“君子”之问的区别:众庶“知音而不知乐”,“唯君子为能知乐”。
一般人只会沉醉于“音”的听觉享受,唯有具备道德修养的君子才能领略“乐”的内在韵味。
其二,由于“乐通伦理”,“君子”“审音”进而懂得伦理政治,具有治国之素质。
其三,君子懂得了“乐”就“几于知礼”,于是就能“礼乐皆得”,而礼乐皆得到了,就是“有德”之人。
孔子在谈论射礼时亦谓:“循声而发,发而不失正鹄者,其唯贤者乎。
若夫不肖之人,则彼将安能以中?”(《礼记?射义》)也就是说,只有贤者才懂得按照音乐的节奏发射,发而射中靶心。
如果是无德无才的人,那他怎能射中?《吕氏春秋?季夏纪第六?音初》亦谓:“闻其声而知其风,察其风而知其志,观其志而知其德。
盛衰、贤不肖、君子小人皆形于乐,不可隐匿。
”由此可见,能否听懂“乐”成了评判一个人道德境界高低的标准。
<br/> 在《乐记》的语境中,上古时期的帝王将相,德高望重、功业显赫,属“君子”之列。
只有这些具备崇高道德操守的君子才能获得“乐”的歌颂与赞扬。
《乐施篇》曰:“《大章》,章之也。
《咸池》,备矣。
《韶》,继也。
《夏》,大也。
殷、周之乐尽矣。
”《大章》是用来表彰尧的德行的。
《咸池》是用来歌颂黄帝的德行完备的。
《韶》是用来颂扬舜能继承尧的德政的。
《夏》是用来赞美禹的行政发扬光大的。
殷周两代的乐都是赞扬能够尽到人为的努力。
由是可知,君子不仅懂“乐”,还成为“乐”歌颂的对象,“乐”成了象征君子人格境界的符号。
<br/> 其次,礼乐修养是塑造完善人格的重要途径。
《乐化篇》中云:“故乐也者,动于内者也。
礼也者,动于外者也。
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乐能使人的内心十分平和,礼能使人的外貌十分恭顺,内心平和而外貌恭顺则是成为君子的必备条件。
“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干亦指出:“艺者,德之枝叶也;德者,人之根干”,而“艺者所以事成德者也”、“人无艺则不能成其德”。
(《中论?艺纪》)这里的“艺”主要指礼乐。
礼乐虽是“德之枝叶”,但德行的修养又必须以礼乐为途径。
礼使行为面貌表现得文饰有度,乐能化育人的内在情感。
《乐化篇》将礼乐之人格修养功能阐释得清晰透彻:“君子日:礼乐不可斯须去身。
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
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
天则不言而信,神则不怒而威,致乐以治心者也。
致礼以治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威。
”可见,“乐”之修养以“治心”,“礼”之躬行显“庄敬”,礼与乐里应外合,相辅相成。
但从以上引文中,我们不难发现,先贤们似乎更重视“乐”的内在修养,“乐”能“至于天且神”,而礼却不能。
陈来先生指出:“用伦理学的话来说,礼之性质与功能是使人得以‘他律’,而乐的性质和功能是使人得以‘自律’。
”梁漱溟先生对此也有一段论述:“儒家极重礼乐仪文,盖谓其能从外而内以诱发涵养乎情感也。
必情感敦厚深醇,有发抒,有节蓄,喜怒哀乐不失中和,而后人生意味绵永乃自然稳定。
”因此,在礼一乐结构中突出“乐”的意义是不无道理的。
“乐”能促使“他律”上升为“自律”,通过内在道德情感的激发,使外在礼的规范内化为个体的道德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