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辨证之心血瘀阻证

合集下载

中医学 “气血辨证”——血瘀证

中医学 “气血辨证”——血瘀证

中医学“气血辨证”——血瘀证血瘀证是指瘀血内阻,以疼痛、肿块、出血、瘀血色脉征为主要表现的证。

一、证候表现有疼痛、肿块、出血、瘀血色脉征等表现。

其疼痛特点为痛如针刺、痛处拒按、固定不移、常在夜间痛甚。

肿块在体表者,色呈青紫,在腹内者触之坚硬,推之不移。

出血的特点是出血反复不止,色紫暗或夹有血块。

瘀血色脉征主要有面色黧黑,或唇甲青紫,或肌肤甲错,或皮肤出现丝状红缕,或皮下紫斑,或腹露青筋,舌质紫暗、紫斑、紫点,或舌下络脉曲张,脉涩或结、代等。

二、证候分析1.凡离经之血未能及时排出或消散,停留于某处;或血行不畅,壅遏于经脉,以及瘀积于脏腑组织器官之内,呈凝滞状态,失却生理功能者,均属瘀血。

形成瘀血的原因很多,或外伤、跌仆及其他原因造成的体内出血,离经之血未及时排出或消散,蓄积而成;或因气滞血行不畅,以致血脉瘀滞;或因寒血脉凝滞;或因热血液浓缩壅聚;或因湿浊、痰浊、砂石等实邪阻塞脉络,血运受阻;或气虚、阳虚推动无力,血行缓慢;或血脉空虚,血行迟缓等,终致本证的发生。

2.气血运行受阻,不通则痛,故有刺痛、固定、拒按等特点;夜间阳气内藏,阴气用事,血行较缓,瘀阻更甚,故夜间痛甚;血液瘀积不散,凝结成块,滞留于体表则色呈青紫,滞留腹内则触之坚,推之不移;瘀血阻塞脉络,阻碍血液运行,终致血涌络破,血不得循经而外溢,排出体外者,则见出血;停聚体内者,凝结为瘀,又堵塞脉络,成为再次出血的原因,故由瘀血引发的出血,其特点是反复不止,色紫暗或夹有血块;血行障碍,气血不能养肌肤,则见皮肤干涩,肌肤甲错;血行瘀滞,则血色变紫、变黑,故见面色黧黑,唇甲青紫;脉络瘀阻,则见舌下络脉曲张,皮肤显现丝状红缕,皮下紫斑,腹露青筋;舌质紫暗,或见紫斑、紫点,脉涩或结、代,均为瘀血之征3.根据瘀血阻滞部位的不同,临床常见的血瘀证有心脉痹阻证、瘀阻脑络证、胃肠血瘀证、肝经血瘀证、瘀阻胞宫(精室)证、瘀滞胸膈证、下焦瘀血证、瘀滞肌肤证、瘀滞脉络证、瘀滞筋骨证等。

补气行气活血祛瘀法治疗冠心病心血瘀阻证85例体会

补气行气活血祛瘀法治疗冠心病心血瘀阻证85例体会
t h e c o n t r o l ro g u p.Co n c l u s i o n: i f l l g a s l i n e q i a n d r e mo v e s t a s i s t r e a t me n t s f o r c o r o n a r y he a r t d i s e a s e a nd b l o o d s t a s i s r e s i s t a n c e e f f e c t i s i de - l ,i a s wo r t h p o p u l a r i z i n g i n c l i n i c a l f u th r e r .
( Gu i l i n P o w e r S u p p l y B u r e a u c l i n i c 5 4 1 0 0 2 )
A b s t r a c t : O b j e c t i v e : t o e x p l o r e t h e t o n @i n g q i q i q i a n d r e m o v e s t a s i s m e t h o d i n t h e t r e a t m e n t o f c o r o n a r y h e a r t d i s e a s e a n d b l o o d s t a s i s r e -
a n d c o n t r o l ro g u p, 6 3 c a s e s o f r o u t i ne t r e a t me n t ,t h e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wi t h i s o s o r b i de d i n i t r a t e t r e a t me n t ,o b s e r v a t i o n g r o u p u s i n g t r a d i t i o na l

瘀阻脉络证中医辨病辩证依据_概述及解释说明

瘀阻脉络证中医辨病辩证依据_概述及解释说明

瘀阻脉络证中医辨病辩证依据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本文旨在对瘀阻脉络证中医辨病辩证依据进行概述和解释说明。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分支,注重通过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来诊断和治疗疾病。

其中,瘀阻脉络证作为一种常见的中医辩证类型,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将探讨瘀阻脉络证的定义、特征,以及中医辨病辩证依据在诊断和治疗该证候上的意义和重要性。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5个模块,分别是引言、瘀阻脉络证的定义和特征、中医辨病辩证依据的意义和重要性、瘀阻脉络证相关治疗方法探讨以及结论与展望。

- 引言部分主要对本文的目的及结构进行介绍。

- 瘀阻脉络证的定义和特征模块将详细介绍该证候的具体概念和其表现特点。

- 中医辨病辩证依据的意义和重要性模块将探讨中医辨证论治的原理,以及在瘀阻脉络证诊断和治疗中的具体应用。

- 瘀阻脉络证相关治疗方法探讨模块将介绍目前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案和针灸调理方法,并评价其治疗效果。

- 结论与展望部分将对本文所述内容进行总结分析,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系统梳理和解释瘀阻脉络证中医辨病辩证依据。

通过全面了解该证候的定义、特征,以及充分认识到中医辨证论治在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和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应用这一理论框架去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此外,本文还将探讨相关的治疗方法,提供给临床医生参考并促进该领域的未来发展。

2. 瘀阻脉络证的定义和特征2.1 定义瘀阻脉络证是中医学中用于描述机体脉络系统受到瘀血阻滞所引起的一种疾病证候。

在中医理论中,脉络是人体内部运行血液、气息和营养的通道,它们分布在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之间。

而瘀血则指的是由于血液循环不畅、淤积停滞而造成的血液堆积与凝滞现象。

2.2 特征一瘀阻脉络证具有以下特征:首先,患者常常会出现持续性或周期性的局部或全身性疼痛,尤其在运动或按压区域时更加明显,并且可能会表现出紫斑、紫点等皮肤损伤;其次,患者常有舌质暗紫或青紫、苔色黛黑以及舌下静脉曲张等舌象变化;再次,通过望诊可以发现面色晦暗、肢体发胖等外观特征;最后,由于毛细血管的闭塞,导致瘀血堆积在经络中,可能触及皮肤、细节肌肉和关节,因此可出现皮肤凹陷、横纹红丝等。

中医执业(助理)实践技能考试病例分析模拟题(001)

中医执业(助理)实践技能考试病例分析模拟题(001)

胃痛(湿热中阻证)齐某,男,24岁。

2009年6月19日初诊。

患者平素饮食不规律,嗜食辛辣,昨晚与朋友豪饮聚餐,今晨来诊时症见: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腹痛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胃脘疼痛为主症,诊断为胃痛。

患者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辨证为湿热中阻证。

其病因病机为:湿热蕴结,胃气痞阻。

中医病症鉴别:腹痛是以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位置疼痛为主症。

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两者就疼痛部位来说,是有区别的。

但胃处腹中,与肠相连,因而胃痛可以影响及腹,而腹痛亦可牵连于胃,这就要从其疼痛的主要部位和如何起病来加以辨别。

诊断:中医疾病诊断:胃痛。

中医证候诊断:湿热中阻证。

中医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方剂:清中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黄连12g、栀子12g、制半夏10g、茯苓12g、草豆蔻10g、陈皮10g、甘草6g3剂,水煎服。

每日1剂,早晚分服。

心悸(心虚胆怯证)张某,女,36岁。

2009年5月16日初诊。

患者平素胆怯,前天看到一场车祸,现症见: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数弦。

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奔豚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心悸不宁为主症,诊断为心悸。

患者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数弦,辨证为心虚胆怯证。

其病因病机为:气血亏损,心虚胆怯,心神失养,神摇不安。

血塞通滴丸治疗心血瘀阻型胸痹30例

血塞通滴丸治疗心血瘀阻型胸痹30例
雷 鹏 吉海 旺 徐智 勇 曹小 菊 罗 强 陕 西省 人 民 医院 ( l 0 8 70 6 )
摘 要 目 的 : 价 血 塞 通 滴 丸 治 疗 心 血 瘀 阻 型 胸 痹 ( 心 痛 心 绞 痛 ) 安 全 性 和 有 效 评 冠 的
性 。方 法 : 以血 塞通 片为对 照 药 , 用 随机 、 盲 、 采 双 双模 拟 、 平行 对照 方 法进 行
临床 研 究 。结 果 : 两组综合 疗 效 总有 效 率分 另 为 6 . 和 5 . 7/、 q 00 6 6 中医证候 9 5 疗 效总有 效 率为 9 . 和 8 . 3 、 00 6 3 心绞 痛总有 效 率 8 . 3 和 8 . 、 电 63 00 心
图总有 效 率分另 为 6 . 3 和 5 . 7 、 酸甘 油 停 减 率均 为 1 0/。 中 医症 1 3 3 6 6 硝 0 5 9
心 绞痛 的发作 主要 机制 血栓 的形 成 有一 定抑 制作
用, 从而 可 有效 的改 善其 临 床症 状 。
参 考 文 献
[] 张秋霞 . 1 王 杰 .补 气 活 血 汤 治 疗 冠 心 病 心 绞
痛 8 O例 .陕 西 中 医 ,0 3 2 ( ) j 0l 1 2 0 ,4 2 : 3一0 .
状 积分 有 明显 改善 , 并可 显著 改善 患者 的血液 流 变性 。结论 : 血塞 通 滴 丸对 心
血瘀 阻型胸 痹 ( 冠心痛 心 绞痛 ) 有较 好 疗效 , 临床使 用安 全 . 方便 。 主题词 心 绞痛/ 中医药疗 法 三七/ 治疗 应 用 剂 型 改进 @ 血塞 通 滴丸 20 0 4年 1 1月 ~2 0 0 5年 1 0月 以血 塞通 片 为 对 照药 物 ,采 用 随机

探讨中医对慢性心衰气虚血瘀证型的治疗

探讨中医对慢性心衰气虚血瘀证型的治疗

探讨中医对慢性心衰气虚血瘀证型的治疗摘要:慢性心衰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病,为多数器质性心脏病死亡的主要原因。

研究其发病机制和研发新的治疗方案一直是心血管领域的研究热点。

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祖国传统医学在治疗慢性心衰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文献,总结专业学者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经验,从病因病机出发,以慢性心衰气虚血瘀证型为主探讨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从而观察益气活血治法对慢性心衰气虚血瘀证型的临床疗效及远期预后的影响。

关键词:慢性心衰;气虚血瘀;益气活血法慢性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最终结果,是临床上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疾病。

祖国传统医学对慢性心衰的研究近年来也趋于热化,传统中医中并没有"慢性心衰"这一病名,一般根据临床症状的特征把慢性心衰归属于中医"心悸,喘证,胸痹,水肿"等病名的范畴[1]。

本文查阅近年中医药对慢性心衰研究的相关文献,在前期学者研究的经验中探讨慢性心衰的证型和治法。

1中医对慢性心力衰竭病名的认识与慢性心力衰竭相关的病名最早见于《内经》。

《灵枢?胀论》:"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素问?五脏生成论》:"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日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日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早期中医著作《内经》已经涉及心衰相关病名,从其临床表现来看,"心胀""心痹"可归入心力衰竭范畴,这与现在我们临床所见的慢性心衰临床表现相似。

张仲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心水"的病名。

并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指出:"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这些都与心衰证候相吻合,进一步明确了"心水"这一病名与慢性心衰临床症状相近。

中医诊断学中的心血管疾病辨证

中医诊断学中的心血管疾病辨证

心血不足证
表现为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 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舌淡红,脉
细弱。治宜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心力衰竭辨证
要点一
气虚血瘀证
表现为心悸气短,胸闷胸痛,动则加剧,神疲乏力,自汗 懒言,面色淡白或晦暗,舌淡紫或有瘀斑、瘀点,脉弱或 涩。治宜益气活血通络。
要点二
阳虚水泛证
表现为心悸喘促不能平卧,小便不利肢体浮肿重者可见全 身水肿面青唇紫舌胖质暗苔白脉沉细或涩。治宜温阳利水 消肿。
中医诊断学中证的心血管疾病辨
contents
目录
• 心血管疾病概述 • 中医对心血管疾病的认识 • 常见心血管疾病的中医辨证 • 心血管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 现代医学技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 心血管疾病预防与康复策略
01
心血管疾病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心血管疾病是指影响心脏和血管正常 功能的一类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 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
高血压病辨证
肝阳上亢证
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 躁易怒,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头重脚轻, 舌红少津,脉弦或弦细数。治宜平肝潜阳, 滋养肝肾。
痰湿内盛证
表现为眩晕头痛,头重如裹,胸闷呕吐,心 悸失眠,食少腹胀,舌胖苔腻,脉滑。治宜 燥湿化痰,平肝熄风。
心律失常辨证
心悸不宁证
表现为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不 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 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治宜镇惊定志,养 心安神。
05
现代医学技术在心血管疾 病中的应用
实验室检查及辅助诊断技术
血液检查
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心肌酶、肌钙 蛋白、B型利钠肽等生物标志物, 辅助诊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 心血管疾病。

血瘀

血瘀

气滞
气滞血瘀,是指气滞和血瘀同时存在的病理状态。其病变机理是:一般多先由气的运行不畅,然后引起血液 的运行瘀滞,是先有气滞,由气滞而导致血瘀,也可由离经之血等瘀血阻滞,影响气的运行,这就先有瘀血,由 瘀血导致气滞,也可因闪挫等损伤而气滞与血瘀同时形成。
气滞血瘀证,是气机郁滞而致血行瘀阻所出现的征候,多由情志不舒,或外邪侵袭引起肝气久郁不解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胸胁胀闷,走窜疼痛,急躁易怒,胁下痞块,刺痛拒按,妇女可见月经闭止,或痛经,经色紫暗 有块,舌质紫暗或见瘀斑,脉涩。
饮食调养
饮食调养
气滞血瘀体质宜选用有行气、活血功能的饮食,例如: 白萝卜、柑橘、大蒜、生姜、茴香、桂皮、丁香、山楂、桃仁、韭菜、黄酒、红葡萄酒、洋葱、银杏、柠檬、 柚子、金橘、玫瑰花茶、茉莉花茶等。 桃仁、油菜、黑大豆具有活血祛瘀作用;据报导,黑木耳能清除血管壁上的淤积;适量的红葡萄酒能扩张血 管,改善血液循环;山楂或米醋,能降低血脂、血黏度。 气滞血瘀体质宜少吃盐和味精,避免血黏度增高,加重血瘀的程度。 不宜吃甘薯、芋艿、蚕豆、栗子等容易胀气的食物;不宜多吃肥肉、奶油、鳗鱼、蟹黄、蛋黄、鱼籽、巧克 力、油炸食品、甜食,防止血脂增高,阻塞血管,影响气血运行;不宜吃冷饮,避免影响气血运行。 气滞血瘀体质的药物调理 气滞瘀血体质宜用行气、活血药疏通气血,达到“以通为补”的目的。 泥鳅豆腐如柴胡、香附、郁金、当归、川芎、红花、薤白、枳壳、桃仁、参三七、银杏叶等行气、活血药, 有助于改善气滞血瘀体质。应根据气滞血瘀部位不同灵活选用。

经闭
崩漏
气虚证
气虚血瘀证,是气虚运血无力,血行瘀滞而表现的症候。常由病久气虚,渐致瘀血内停而引起。临床表现面 色淡白或晦滞,身倦乏力,气少懒言,疼痛如刺,常见于胸胁,痛处不移,拒按,舌淡暗或有紫斑,脉沉涩。气 虚血瘀证虚中夹实,以气虚和血瘀的症候表现为辨证要点。面色淡白,身倦乏力,气少懒言,为气虚之证;气虚 运血无力,血行缓慢,终致瘀阻络脉,故面色晦滞;血行瘀阻,不通则痛,故疼痛如刺,拒按不移,临床以心肝 病变为多见,故疼痛常出现在胸胁部位;气虚舌淡,血瘀舌紫暗,沉脉主里,涩脉主瘀,是为气虚血瘀证的常见 舌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