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中心方案设计V2.0

大数据中心方案设计V2.0
大数据中心方案设计V2.0

数据中心方案设计

Bychj

a、

系统拓扑图

b、

4.5.1 设计目标

建立一个集中分散、异构、可扩充、可集成、有统一数据模型、有多种角度视图的、可交换的和安全可靠的复合数据库系统。它将成为政府各种业务系统、政府部门之间协同工作的数据中心,是政府门户的信息中心,多媒体、文档资料和政策法规的存储中心和预测决策所需的数据仓库中心。

4.5.2 数据中心设计基础

4.5.2.1 现状分析

对于一个完整的电子政务系统来说,统一的框架和相应的数据模式是十分重要

的。电子政务的构建,正经历着由以技术为中心向以数据为中心的方向转变,没有数据也就没有信息,也就没有政府网站及电子政府。数据中心在电子政务系统中处于中心地位,具有公共数据(信息)库、模型库、文件交换站以及发布信息的政府门户网站的功能,各数据源将自己的数据上传给数据中心,而各部门根据自己的需要从数据中心获取数据,实施自己的应用。

按信息的应用属性,可将电子政务的数据类型分为空间数据、基础数据、政务数据、专题数据和多媒体语音数据。整合政务信息资源,建设和改造政务数据库,并建立人口、法人机构、空间地理和自然资源、以及宏观经济四个基础数据库,将成为我国今后数年电子政务建设的关键。

由于我国政府各部门对信息化建设的深远意义认识不够,以及政务建设有一个发展过程,造成了政府各部门、城市各行业信息化发展步调不一,从而使政务信息化建设存在一些问题:

㈠、信息的共享、公开没有立发,信息采集、储存标准不统一,造成了互联互通不畅,共享程度低。

㈡、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建立,各职能部门内部的信息相对封闭,产生了信息孤岛效应,造成了信息资源的巨大浪费。

㈢、大部分单位业务应用系统还未形成一个内部资源共享、有效运行的整体,需要在电子政务设计建设的过场中进行整合和改造。

㈣、网络建设各自为政,结构不合理,互连互通十分困难。

㈤、安全性存在隐患,人门还不放心在网上共享数据。

基于以上问题,需要在法律、技术、设备、管理等多方面加以考虑。

政府数据资源的建设,将有助于打破各级政府和部门对信息的垄断和封闭,能够有效整合政务信息资源,强化对信息资源的不断开发、更新和维护;从长远来说,这项工作的开展,将有助于推动政府信息资源对社会的开放,使之发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5.2.2 资源分类

数据中心是电子政务数据资源建设的基础,它是各类信息采集、加工和整合的平台。数据中心资源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元数据库、政务叙词表和分类体系与代码表,二是GIS平台,三是服务资源。

(1)元数据库

考虑到今后各职能部门的信息联接与交换,电子政务元数据库必需严格定义并向全网开放,否则将造成今后机构间数据交换无法实现。具体内容请参见4.3.3

和4.3.4节。

(2)政务叙词表

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一个显著不同是前者是为主题所驱动的,而后者是交易驱动的。在主题驱动系统中,规范主题词(叙词)库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是库内资源组织、管理以及库际资源交换的基础。规范政务叙词表即是对所有入库资源进行科学标引、描述与分类,通过叙词严格的语义内涵和位属关联,建立所有资源在主题层的映射关系,对各类信息产品和服务过程起到基准性、规范性、参照性、结构性和工具性的支持作用,以实现全库资源的有序化,并提升其可用性。如"Internet"有"因特网"、"互联网"、"网际网路"等名称,仅以其中一个名称进行全文检索、关键词检索等并不能保证文献的查全率。而严格定义的叙词表会在这些表达间建立关联,同时还会给出相关同位词,如"Internet"的同位词有"Intranet"(即"内部网"、"企业网"、"内联网"、"内特网"等),以及"Extranet"("外部网"、"外联网"、"外特网")等,上位词有"计算机网络"、"网络"以及"无线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下位词。

资源库中所有的文献资源只有在标引并与叙词库建立映射后,才能使用户在主题查询时能进退自如。政务资源叙词表大致由如下分词表组成:机关公文主题词表、

宏观经济主题词表、行业主题词表、社会事业主题词表以及科学与技术主题词表等。

(3)信息分类、代码和指标体系表

分类与代码对于库中信息的组织管理和服务是极其重要的,同时,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与国际标准信息分类体系的兼容问题也日益重要。这些分类代码体系涉及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代码、联合国及各国海关协调制度(HS)分类与代码、北美工业标准分类代码(NAICS体系)、全国行政区划分类与代码(扩展到乡镇级)、全国工农业产品/商品分类代码、各主导行业信息分类与代码以及文件格式及其结构描述规范代码等。

此外,各种指标体系与格式化文件对于政府的宏观管理和决策分析也是极其重要的。此类数据常以表格形式出现,并在各级机关部门中流转生成,它们之间的交换也以表格形式进行。所以,字段统一、代码统一、格式统一、定义统一的表格是主管部门从事经济分析、数据再处理和决策支持的前提。

(4)GIS平台

几乎所有的经济、产业与社会信息都与地理空间信息相关,近年来GIS已融入IT业的主体,并成为各类数据综合可视化的基础平台。与专业数据结合的各类专题电子地图更是各地政府进行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开展招商引资、比较本地与周边地区竞争优势不可缺少的工具。同时,政务数据库的资源只有在与GIS整合后,才能产生质变,真正为政府宏观调控起到决策支持的作用。

(5)服务资源

电子政务系统的服务对象有4类:政府机构、公务员、公民、企业单位。服务资源即指直接为这4类客户提供服务的信息。其中包括政府系统办公数据、各类业

务数据、国家政策指令,各种政务图像、视频,还包括电子商务、工商、税务、金融、海关、法律、卫生、医疗、教育、职业等基础设施服务信息。

4.5.2.3 数据特性

(1)静态数据与动态数据

电子政务数据中心必须满足电子政务平台进行数据交换的需要,同时还必须满足在平台上建立的各业务系统进行综合业务处理的要求,并为门户系统提供各种静态和动态的数据、信息。所谓静态信息是指对电子政务的运行中不经常变化,供各个业务系统查询、处理的数据或信息:政策、法规、元数据、资料库、各种多媒体数据等,它们会随着时间而逐步增大。所谓动态数据是指随着运行而增加、修改的数据:并联审批中文件流转状态数据,反映企业、个人所处状态的数据,国民经济运行状态的数据等。动态数据同各个局委办的信息密切相关,但又是面向主题的,如社会保险这个主题,实际上同保险、工资、税务和银行密切相关;个人信用使用主题,它的数据与银行、税务、个人消费、个人收入密切相关。(2)微观应用与宏观应用的数据共享

政府业务中的信息应用有微观的应用与宏观应用之分,微观数据的应用主要是针对个案的事务处理。比如工商登记,业务申报,税务处理,个人劳保、补助、婚丧、驾照、护照、医疗等等。微观事务处理的业务既包含对社会市场秩序的监管,又包含对企业、对公众的服务。这类事务处理的工作主要是由基层的一线人员来承担的,其信息共享的特点是:由来自不同方面的信息要围绕一个主体来整合起来,比如将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信息依据人的身份证号码整合起来,这就构成了以人为主题的数据库。同样还可以建立以法人为主题的数据库来整合法人的信息咨询。实际上,微观信息共享的核心是将不同来源的数据资源,整合为主题数据库。

微观数据的收集经常是由不同的主管部门来做的,如公安、税务、卫生部门、社保部门、工商部门等。要让这些部门收集的数据依据主题(主体)整合起来并不是容易的,首先必须要解决这些部门主观上的抵制,这是一个政务改革与利益处置的问题。在技术上,要求有非常标准化的唯一的主体编码,并要开放数据结构,这样才有利于可共享的主题数据库的诞生。进一步,我们应当尽量通过一表式的调查、登记,将尽可能多的数据集中地通过一次调查来完成,从而能尽量地节约成本。由于管理的角度不一样,我们很难通过一个主题数据来集中所有的共享数据,也许,我们还是需要几个系统来分别处理各自的业务,但是,经过数据整合设计之后的系统,肯定能够降低数据收集的总成本,并为微观业务提供更有效的服务。

宏观应用的数据共享,主要是为领导层服务,希望通过共享数据资源来提高政府的决策水平。然而如何从纷繁庞杂的数据中挖掘出有用的信息进行预测分析,如何更好地管理和决策呢?我们可以选择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e)作为决策支持系统的核心。数据仓库是支持管理决策过程的、面向主题的、集成的、不可更新的且随时间不断变化的数据集合。利用数据仓库,对源数据经过提取、转换、加载形成统一的数据格式,再利用数据挖掘和OLAP分析工具为决策者提供所需的信息。

数据仓库的使用者主要是机关单位、市委领导等决策相关人员,为他们提供在业务办公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上各种层次汇总的数据,帮助他们进行各种决策支持。对于数据仓库的概念我们可以从两个层次予以理解,首先,数据仓库用于支持决策,面向分析型数据处理,它不同于现有的业务型数据库;其次,数据仓库是对多个异构的数据源有效集成,集成后按照主题进行了重组,并包含历史数据,而且存放在数据仓库中的数据一般不再修改。数据仓库主要有三方面的作用:首先,数据仓库提供了标准的报表和图表功能,其中的数据来源于不同的多个事务处理

系统,因此,数据仓库的报表和图表是关于整个集成信息的报表和图表;其次,数据仓库支持多维分析,多维分析是通过把一个实体的多项重要的属性定义为多个维度,使得用户能方便地汇总数据集,简化了数据的分析处理逻辑,并能对不同维度值的数据进行比较,而维度则表示了对信息的不同理解角度。应用多维分析可以在一个查询中对不同阶段的数据进行纵向或横向比较,这在决策过程中非常有用;第三,数据仓库是数据挖掘技术的关键基础,数据挖掘技术要在已有数据中识别数据的模式,以帮助用户理解现有的信息,并在已有信息的基础上,对未来的状况作出预测。

虽然数据仓库也有面向主题的定义,但这些主题是较长时间的,具有战略定义的主题。

由以上分析可见,根据数据库的操作性、数据的语义,应该把数据库分为三大类:一般意义的数据库即关系数据库、文本数据库(DB);供综合业务系统和门户使用的面向主题的数据库(OSD);数据仓库,它是供内门户决策者使用的数据库(DW)。DB数据主要分布在各局委办,数据中心只有少量的;所以它是集中分布的。面向主题的操作数据库(OSD)是电子政务数据中心的主体,它是DB按主题映射的数据库;数据仓库建立在DB和OSD之上的主题数据库。

这三种数据库的关系描述如下:

面向主题的操作数据库是数据库体系的中间层,一方面包含全局一致的、细节的、当前或接近当前的数据;另一方面它是面向主题的,集成的数据环境,且数据量小,供各个综合业务系统查询处理使用,主要用作辅助完成日常决策的数据分析处理。所以这种数据库的主要特征是:

l 系统功能

表4-1

设计目标处理类型主要功能需求特征

中层辅助决策与综合查询日常管理和控制的决策,事务处理与决策分析并存联

机事务处理联机分析综合全局中层

l 数据特征

表4-2

内容来源组织稳定性综合性特征

当前或接近当前的数据政府系统内部主题较稳定允许更新某一主题的综合和详细数据全域一致的数据环境

l 数据库的主要用户

该数据库是反映某一主题的数据,其用户是政府工作人员和就某一主题进行综合查询的人员。

(3)集中分布式数据管理

当我们的微观数据规模非常大的时候,依靠集中的数据处理会是很不方便的,我们可以将数据库建设分散化,由本地来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和数据库更新。然而,数据的使用却不能是地区化的,数据的查询是全国范围的。这样,共享数据的管理与共享数据的使用范围就会不一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考虑使用标准的目录数据库,统一结构的目录数据库将允许多层次分布式的建立自己的子系统,而又能自然形成一个整体,以支持统一的数据库查询,这对于建立大规模的主题数据库体系是非常有效的。数据就近的管理与联合统一的使用不仅会大大提高数据共享的范围,而且会有效地降低数据维护管理的成本。

(4)数据源的异构性

数据源异构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s 系统异构,数据源所依赖的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乃至操作系统之间的不同构成了系统异构。

s 模式异构,数据源在存储模式上的不同。一般的存储模式包括关系模式、对象模式、对象关系模式和文档嵌套模式等几种,其中关系模式为主流存储模式。需

要注意的是,即便是同一类存储模式,它们的模式结构可能也存在着差异。例如Oracle所采用的数据类型与SQLServer所采用的数据类型并不是完全一致的。

4.5.2.4 数据整合和集成需求

异构数据源的数据整合和集成的目的是为综合应用系统提供集成的、统一的、安全的、快捷的信息查询、数据挖掘和决策支持服务。为了满足这个需求条件,整合、集成后的数据必须保证一定的集成性、完整性、一致性和访问安全性。

1、集成性

各种原先孤立的业务信息系统数据经过整合、集成后,应该达到查询一个综合信息不必再到各个业务系统进行分别查询和人工处理,只要在数据中心中就可以直接访问到,即整合、集成后的数据是各异构业务数据的有机集成和关联存储(整合、发掘出各业务数据间的内在关联关系),而不是简单、孤立的堆放在一个数据库系统里。

2.完整性

包括数据完整性和约束完整性两方面。

s 数据完整性是指完整提取数据本身,一般来说,这一点较容易达到。

s 约束完整性,约束是指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是唯一表征数据间逻辑的特征。保证约束的完整性是良好的数据发布和交换的前提,可以方便数据处理过程,提高效率。

3.一致性

不同业务信息资源之间存在着语义上的区别。这些语义上的不同会引起各种不完整甚至错误信息的产生,从简单的名字语义冲突(不同的名字代表相同的概念),到复杂的结构语义冲突(不同的模型表达同样的信息)。语义冲突会带来数据集成结果的冗余,干扰数据处理、发布和交换。

整合、集成后的数据应该根据一定的数据转换模式和业务规则进行统一数据结构和字段语义编码转换。

4.访问安全性

由于数据库资源可能归属不同的单位,各业务数据系统有着各自的用户权限管理模式,访问和安全管理很不方便,不能集中、统一管理。所以既要保证能访问异构数据源中的数据,又要保障原有数据库的权限不被侵犯,实现对原有数据源访问权限的隔离和控制,就需要设计数据中心统一的用户安全管理模式来解决此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多个数据源之间的数据集成,并不是要将全部的数据进行集成,那么如何定义要集成的范围,就构成了集成内容的限定问题。

针对异构数据源的整合和集成需求,可以采用数据仓库技术和数据抽取工具来实现。另外,根据国务院17号文件精神,电子政务系统需要"整合信息资源,建立人口、法人单位、空间地理和自然资源、宏观经济四个基础数据库"。为什么选择这四个库而不选择别的数据库呢?这是基于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考虑的。由于这四个数据库对别的数据库建设来说是一种公共产品,其它数据库需要通过它的服务,在它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而产业库可以由中介机构来做。

4.5.2.5 数据元标准化

很多信息的描述、定义、获取、表示形式由于缺乏统一、严格的标准,致使大量的信息数据处于分散的、部门所有的和各自为政的状态,造成数据信息资源浪费,不利于实现全社会的数据共享。为了提高政务信息的共享和集成分析,保证为政府的管理决策和社会各阶层提供科学准确的信息,迫切需要开发出一种统一的、以标准数据元形式的对政务信息的表示方法,以支持政务信息的共享和交换。数据元(Data Element)是表示概念的一类数据,其特性可由支持信息交换的一组数据元属性来表示。或者说数据元是一组可识别和可定义的数据基本单元。一般来说数据元由数据元的名称、属性、表示三部分组成。

数据元是用一组属性描述其定义、标示、表达和允许值的一个数据单元。组成数据元规范的基本属性分为标示类属性、定义类属性、关系类属性、表示类属性、

管理类属性。当然还可以根据需要增加扩展属性。数据元属性应依照一种标准方式来注册和控制,以便数据元字典中的数据元在信息交换中保持一致性,并且能够在不同的数据管理环境中进行数据元管理。数据元的基本属性主要有以下几类:

s 标示类,适用于数据元标示的属性。包括名称、标示符、版本、注册机构、同义名称、相关环境。

s 定义类,描述数据元语义方面的属性。包括定义。

s 关系类,描述数据元之间相互关联和(或)数据元与分类模式、数据元概念、对象、实体之间关联的属性包括分类模式、关键字、相关数据参照、关系类型。s 表示类,描述数据元表示方面的属性包括表示类别、表示形式、数据元值的数据类型、数据元值的最大长度、数据元值的最小长度、表示格式、数据元允许值。s 管理类,描述数据元管理与控制方面的属性包括主管机构、注册状态、提交机构、备注。

在这些基本属性中名称、定义、表示类别、表示形式、数据元值的数据类型、数据元值的最大长度、数据元值的最小长度、数据元允许值是在描述数据元时是必选的。

数据元表示是在数据处理和信息交换过程中数据元所采用的格式。如数据的长度、数据的类型等都要给予说明,数据元的格式受数据元的属性及应用环境限定。数据元可分为通用数据元和应用数据元。通用数据元是独立于任何具体的应用而存在的数据元,其功能是为应用领域的数据元设计也就是为应用数据元的设计提供一部通用数据元字典。应用数据元是在特定领域内使用的数据元集,例如在电子政务领域的应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国家标准《数据元及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就应该是一部通用数据元字典。

所谓数据元的标准化就是对数据元的总则、定义、描述、分类、表示和注册等制定统一的标准,并加以贯彻、实施的过程。在大量繁杂的政务信息中,哪些概念可以作为我们定义数据元的基础,数据元概念的特性中哪一个可以继承下来作为派生的通用数据元的特性,通用数据元特性中的又有哪些可以被应用数据元所继承。以上这些问题都是数据元标准化过程所要解决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在社会各个行业中的作用不断提高,数据元标准也越来越引起各个行业的重视。人们认识到只要对信息按共同约定的规则进行统一组织、分类与表示,使用同一的概念,并用相同的表示,就能做到共识,不致产生歧义。这种简化的概念表述,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有利于数据的共享、交换。

各政务系统所要处理的对象主要是数据,数据元标准所要起的作用就是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描述、定义、规范这些系统所要处理的数据,为系统间的数据共享、数据交换提供一个公用的信息接口。这个公用的信息接口的基础是政府部门的数据环境建设,而数据环境建设的基础就是用数据元标准来描述数据源,建立电子政务领域的应用数据元字典。这个公用的信息接口实际上就是我们对政务领域的信息以数据元标准进行描述,形成一个大家都广泛接受,并在政务系统的开发过程中遵守的规则。在此基础上,各种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数据交换成为可能。数据元的标准化过程起到了一个针对要处理的数据源进行规范化的作用。通过这个过程,规范了其中的概念、定义、以及知识的描述,形成了数据元词典,根据这个词典一方面数据库的内容的规范有了依据,另一方面数据库的结构也得到了规范。

4.5.2.6 模型设计基础

异类软件产品、应用程序、和数据库系统想要有效地互操作,它们必须要对彼此间的信息结构有一个共同的理解。元数据是描述数据的数据,或是与数据有

关的信息,通常由信息的结构描述组成。元数据对不同厂商提供的异类软件系统和产品之间的集成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传统的四层元数据体系结构图如下:图4-9 四层元数据体系结构

l 数据层(0层)是用户对象层,它表示的是"目标"数据,即我们所希望描述的信息。比如在特定关系数据库中表示为特定表的实例。例如,公民基本信息表中某个具体公民的信息,相当于公民基本信息表中的一条记录。

CitizenNo Name Age Address

张三 28 武汉

李四 45 北京

l 模型层(1层)包含描述目标数据的数据模型。比如在特定关系数据库中表示为特定的表、特定表的约束(主键、外键等)、特定表的结构等。例如,公民基本信息表的结构,即该表中包含哪些列,以及各个列的数据类型等。

Table Column Attribute

Citizen CitizenNo Numeric

Name String

Age Numeric

Address String

l 元模型(2层)包含了定义模型层的元数据,也就是表示M1层元数据的抽象语言。比如在关系数据库系统中,表示为特定数据库中表的定义、列的定义、主键的定义和外键的定义等。相当于UML元模型定义的很多元素如类,操作,属性,关联等等。

DataStore Component ……

File Table

Column

Attr

l 元元模型层(3层)是由定义元数据结构和语法的描述组成,也可以说它是定义各种元数据的抽象语言。

传统的元数据集成

图4-10是数据中心中一个典型的信息供应链(ISC)的示例。信息从其源头(即原始数据的提供者)流出,经过一系列精炼过程,最终产生信息产品。这些产品可能对于高层决策者来说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

图4-10 数据中心中的信息供应链

以上每个软件产品和工具,在它们能在数据层上有效集成之前,必须在元数据层上被集成。元数据集成是有效的数据集成的一个先决条件。然而,元数据的集成是十分困难的,因为大多数的业务产品使用千差万别的格式存储元数据。具有不同元数据的工具,往往是通过建立复杂的元数据桥来集成的。元数据桥是一种能将一个产品的元数据转换成另一个产品所需元数据格式的一段软件。元数据桥的构建是一项艰巨、耗费大的过程。这样的桥需要具有它要集成的每个产品的元数据结构和接口的详细知识;关于不同模型间如何相互映射的知识也要融入桥中。图4-11 在信息供应链中增加一个元数据库

图4-11中使用了元数据库,它突出显示了定义对全局可获得的、和广泛被理解的元数据是有必要的。元数据库是具有特定目的的数据库,它存储、控制所处环境中,除它自身之外的所有相关的元数据组件,并对这些元数据组件是可获得的。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软件产品从中央元数据库中提取全局数据,而不是通过与其它产品的点到点连接。这个存储库包含了定义信息供应链(可推广至数据中心)的所有元数据的单一定义。这个定义基于一个针对存储库产品本身的元数据模型。每个产品必须实现它自己的存储库访问层(即另一种形式的桥),该层

理解与特定存储库相关的元数据结构(例如接口和元模型),还知道如何将这些与存储库相关的结构映射为与产品相关的元数据结构。这种类型的配置通常称为星型元数据体系结构。

以上这个方法虽然减轻了建立很多点到点的桥的需要,但建立桥的问题仍然没有完全消除。我们还是需要为每一个软件组件开发一个不同的访问层(该层可以由产品厂商、存储库厂商或者第三方顾问开发),每一个访问层仍然是与某一特定的存储库产品相关的。基于模型的元数据集成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基于模型的元数据集成

用一种形式化语言(如UML)描述的模型(图4-12)可以被用来定义描述某种信息结构或模式的元数据。这种形式化语言可以被翻译成相应的元数据定义,后者能被用来创建信息结构本身的真正的实例。这些各式各样的形式化模型通常是平台无关的,它们并不显示用来配置实际的信息结构的计算机平台的物理特性,因为形式化建模语言(如UML以及其它各种数据建模语言)的定义通常是与平台无关的。一个SQL DDL语句集可以被看成是一个与平台相关的模型,因为它们用一个特定计算机平台的语言定义目标信息结构(例如,一个与SQL兼容的关系数据库引擎)。将一个形式化模型转换为SQL DDL的假定的翻译过程,称为将与平台无关的模型映射为与平台相关的模型,该映射是基于翻译过程所实现的某些形式化映射的规则集。

图4-12 简单关系数据表模型

由上我们可以得出三个非常重要的结论:

▅ 一个信息结构的任何形式化模型都是定义该信息结构的元数据(元数据本质上是它所描述的数据的一个形式化模型)

▅ 元数据,当用一个形式化的、与平台无关的模型表示时,可以独立于任何特定的目标平台而存在。

▅ 元数据,当用一个形式化的、与平台无关的模型表示时,可以被翻译成若干与平台相关的模型中的任何一个,每一个代表一个不同的目标平台(当然要特定适当的映射规则以及实现这些规则)。

元数据集成的一个可能的方法就是开发一个元数据的外部表示,它不依赖于任何一个特定的产品和工具。这样一个表示是基于信息结构的形式化的、与平台无关的模型,该模型用一种恰当的语言(如UML)描述。一个产品用这样一个形式化模型作为它自己的元数据的基础,通过调用一个恰当的导入映射(import mapping)过程将这个形式化模型翻译成它自己的、与产品相关的元数据的实例。类似的,一个产品可以通过一个将它自己的内部元数据翻译成一个与平台无关的形式化模型的导出映射(export mapping)过程,将它所有的元数据显示给其它产品。

这个方案在哪些方面优于前面提到元数据桥解决方案呢? 元数据桥的主要问题是每座桥要在两个与产品相关的模型之间进行映射,桥本质上需要将元数据从一个产品的元模型规定的格式转换成另一个与产品相关的元模型所规定格式。现在,元模型本身被外部化(externalized),与特定的实现平台无关;并且,产品交换的元数据也基于这个公共的、外部的元模型,这样,在各自的实现模型间翻译的问题也就不存在了。

这种元数据级的集成和互操作方法称为模型驱动的元数据体系结构。从根本上说,它是由软件产品之间元数据的交换构成,这里的元数据定义是以形式化的、与平台无关的模型来表示的。参与的软件产品和工具就定义整个域的公共元模型达成一致,这样它们就能很方便的理解该元模型的任何实例(例如可能被交换的、任何共享的元数据)。任何产品将这个共享的元数据映射为它自己内部的元数据表式方式。这要求元模型在它的领域有一个完整的描述。

OMG的公共仓库元模型(Common Warehouse Metamodel)CWM就是一个基于模型的元数据集成的实现典范,它是一个完整描述数据仓库和业务分析领域的元模

型。作为一个元模型,CWM提供了构建元数据(例如模型或者元模型的实例)所需的语义和语法。

CWM实际上是由若干互不相同但又紧密相关的元模型构成。图4-13描述了CWM 的总体结构,每一块代表CWM的一个元模型(或包)。由CWM某个包的得到的某特定的模型(例如,某个元模型的实例)定义了描述对应功能域中数据的元数据。例如,由关系元模型得到的某个模型是描述某些关系数据的实例(即产品数据表的行集合)的元数据。

管理层Management 数据仓库处理包Warehouse Process 数据仓库操作包Warehouse Operation

分析层Analysis 转换包Transformation 联机分析、处理包OLAP 数据挖掘包Data Mining 信息可视化包InformationVisualization 业务命名规则包BusinessNomenclature

资源层Resource 对象包Object 关系包Relational 记录包Record 多维包Multidimensional XML包XML

基础层Foundation 业务信息包BusinessInformation 数据类型包Data Type 表达式包Expressions 键和索引包Keys and Indexes 软件配置包Software Deployment 类型映射包Type Mapping

对象模型层Object Model 核心包Core 行为包Behavioral 联系包Relationships 实例包Instance

图4.13 CWM元模型层次图

另外,基于模型的元数据集成体系结构要求有一种形式化语言,它能够以共享的、与平台无关的模型来表示元数据。在CWM中,这种语言是UML(事实上是UML的一个特定子集)。

首先,最低的一层是对象层,这个UML的子层用作CWM的基本元模型。对象层由4个元模型构成:核心元模型、行为元模型、关系元模型和实例元模型。其中的

关系元模型定义了模型元素之间的基本关系(如表和列之间的关联)。

基础层为更高层次提供CWM特定的服务。例如,数据类型元模型为定义基本数据类型和构造数据类型提供基础结构;类型映射元模型定义的新类型使我们能够在不同类型的系统之间建立映射模型(对于确保不同软件工具和平台之间的互操作性很显然是必不可少的);索引元模型同样以对象层的基本模型元素为基础,定义了唯一键和外键的抽象概念,这对于建立关系数据库的模型至关重要,同时它对面向记录的和多维的数据库同样重要。业务信息元模型定义的元素支持对基本业务信息的建模。

资源层定义了各种数据资源的不同类型。该层含有的元模型包,允许描述面向对象的数据库和应用系统、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传统的面向记录的数据源(诸如文件和记录模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及由联线分析处理(OLAP)工具和XML

流建立的多维数据库。数据仓库和ISC(信息供应链)中需要管理的各种数据资源,我们可以用CWM去定义表示各种类型的数据资源的元数据。

分析层中最重要的是转换元模型,这个元模型定义的模型元素用来指定数据资源模型(资源层元模型的实例)之间源和目标的映射及转换,同时也指定数据资源模型和各种分析模型之间源和目标的映射及转换。分析层还提供了数据挖掘、业务术语、信息可视化元模型,它们支持对面向分析的元数据进行建模。数据挖掘元模型定义的模型元素用来指定与各种数据挖掘工具相关的元数据,这些工具经常用来从各种数据资源中抽取重要的模式和趋势;业务术语元模型定义的元数据负责定义业务术语和概念并对其分类;可视化元模型定义的模型元素能够创建与先进的报表工具和可视化工具相关的元数据。总而言之,这些元模型提供了建立支持ISC(信息供应链)分析阶段的那些元数据所需的语义结构。

最后,管理层元模型支持数据仓库的日常操作和管理。数据仓库过程元模型使我们能够对某些特定的数据仓库过程进行建模,例如ETL(数据提取、转换和装载)过程;数据仓库操作元模型定义的模型元素用来创建定义特定的周期性的常规操

作的元数据,例如预定的事件及其相互的依赖关系。这些元数据对于ETL(数据提取,转换和装载)工具,基于时间的排序工具以及其它仓库管理工具十分有用。由上,CWM提供了基于模型的元数据集成体系结构所需的、用于描述问题域的语义完整的公共元模型。如果构建数据中心用到的各种软件产品、工具和数据库产品就CWM元模型达成一致,它们就都能理解CWM元模型的实例(模型或者元数据),元数据很容易在各部分之间进行交换和共享。一个关于数据中心的完整的模型,从前端的数据资源,到转换和净化,再到终端用户分析,再到数据仓库管理,都能用CWM的元模型来建立。

公共元模型,作为基于模型的元数据集成方法的核心,必须依照一定的形式化规则(一种抽象语言)来建立,以确保所有的软件都能用相同的、预期的方式对其进行解释。对CWM而言,OMG的元对象设施MOF提供了所需的形式化规则集。MOF 是为元模型规范定义公共抽象语言的一种OMG标准。MOF本质上是一种元-元模型,或者说是元模型的模型(有时候称为本体(ontology)),它定义了对离散系统建模要用到的元模型中的基本元素、语法和结构。MOF是UML和CWM的公共模型,MOF使不同的元模型(代表不同领域)可以互操作。遵循MOF规范的应用软件一点也不了解某个模型实例与特定领域相关的接口的情况,但是它仍然能够通过使用反射接口的通用操作对该模型进行读取和更新的操作。

MOF的语义一般定义了支持模型创建、发现、转换和更新的某些元数据库服务。特别的,MOF定义了模型生命周期的语义。模型生命周期定义了关于元数据的创建和发布的有效操作,特别是结合到可视化建模的时候(例如,面向UML建模的工具)。例如,新开发的元模型可以存储在MOF存储库中,并与其它以存在的元模型结合起来使用。一个支持MOF的存储库除了负责元数据的创建和获取,还提供了很多重要的元数据相关服务(例如持续化、版本控制、查询等)。

总而言之,MOF试图给出建立元对象模型的统一规范,其主要活动是描述元对象

和建立元对象模型,以便通过共享元数据,达到不同操作系统的、不同应用程序、不同数据库平台等的互操作性的目的。

基于模型的元数据集成方法还要求有一个用于交换共享元数据实例的公共交换格式,以及访问元数据的公共程序接口。CWM使用的XML互换编码XMI是定义如何将支持MOF的元模型(如CWM)映射到XML的一个OMG标准。XMI精确定义了在XML文档中如何用XML标签定义CWM元模型的实例。CWM元模型用来定义以XML DTD形式表示的XML标签集。然后CWM的元数据(例如CWM元模型的实例)在XML 文档中被序列化(serialized)。每个元数据的实例都作为XML元素的内容存储起来,而这些元素是由适当的元模型标签限定的。

XMI解决了用基于标签的语言表示对象及其关联时面临的许多难题。另外,XMI 只是使用XML的一种方法,这意味着标签和标签描述的项(元素内容)可以打包到同一个文件,使得应用程序能够很容易的理解文档内容。内容的交流既是自描述也是异步的,这也是基于XML和XMI的交互在分布异构环境中为什么这么重要的原因。

对CWM元数据资源的程序访问是由从支持MOF的元模型到各种编程语言的映射标准来定义的。MOF规范特别定义了从任何支持MOF的元模型,例如CWM,到OMG 的IDL的映射。CWM规范包含完整的IDL定义。用选定的某种语言(例如Java 或C++)定义程序接口,必须使用适当目标语言编译器将CWM IDL编译为符合目标语言语法的接口定义。

最后,我们认为一个基于模型的元数据集成解决方案还必须提供一些扩展模型的标准方法,这对于定义CWM没有考虑到的、与产品高度相关的元数据而言是必不可少的。

大数据中心方案设计(机房)

计算机数据中心机房系统设计方案 (模板)

目录 1.机房设计方案 6 1.1概述 6 1.1.1概述 6 1.1.2工程概述说明 6 1.1.3设计原则7 1.1.4建设内容实施7 1.1.5设计依据8 1.1.6引用标准8 1.1.7设计指标9 1.1.9设计思想及特点11 1.1.10绿色数据中心建设12 1.2装饰装修工程14 1. 2.1机房的平面布局和功能室的划分14 1.2.2装修材料的选择14 1.2.3机房装饰的特殊处理17 1.3供配电系统(UPS系统)18 1. 3.1供配电系统设计指标18 1.3.2供配电系统构成20 1.3.3供配电系统技术说明20 1.3.4供配电设计21 1.3.5电池22 1.4通风系统(新风和排风)22 1. 4.1设计依据22

1.4.2设计目标22 1.4.3设计范围22 1.4.4新风系统22 1.4.5排烟系统23 1.4.6风幕机系统23 1.5精密空调系统23 1.5.1机房设备配置分析23 1.6防雷接地系统25 1.6.1需求分析25 1.6.2系统设计25 1.7综合布线系统26 1.7.1系统需求分析26 1.7.2机房布线方案27 1.7.3子系统主要技术说明27 1.8门禁系统28 1.8.1需求分析28 1.8.2系统设计28 1.9机房视频监控29 1.9.1项目概述29 1.9.2设计原则29 1.9.3总体目标30 1.9.4设计依据30 1.9.5机房视频监控规划31 1.10环境集中监控系统33 1.10.1概述33 1.10.2设备监控分析33 1.10.3机房动环设备集中监控平台一套35

政府数据中心建设方案

政府数据中心建设方案

第一章概述 1.1 背景 为认真贯彻国家、省对电子政务建设要求的精神,根据《XX省“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规划》,结合我省电子政务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特制定本方案。 1.2 目的 1、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 我省电子政务网络由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组成。政务内网是党政机关办公业务网络,与互联网物理隔离,主要满足各级政务部门内部办公、管理、协调、监督以及决策需要,同时满足有关政务部门特殊办公需要。政务外网是党政机关公共业务网络,主要满足各级政务部门进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面向社会服务的需要。 目前,XX省政务内网已经建成并运行良好,政务外网正在规划建设,通过统一的政府数据中心建设,建成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外网,省委、省政府各部门和有关单位的业务应用系统,都要基于全省统一的政务网络资源,按需要分别在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部署。 2、统筹规划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避免重复建设,提高整体使用效益。 政府数据中心为省政府各部门和有关单位的信息化建设提供统一的计算机机房、电子政务网络、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和应用系统安全、数据备份、公共地理信息和基础软件等信息化基础设施,避免重复建设,降低系统建设成本。同时利用XX省综合信息中心技术人才资源,进行系统的运行维护,降低系统的运行维护成本。 3、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安全平台。 目前,各政府部门分散建设,安全漏洞和隐患多,通过政府数据中心建设,

全省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安全平台,高标准建设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加强和规范电子政务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建立有效的身份认证、授权管理和责任认定机制。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监测系统,提高对网络攻击、病毒入侵的防范能力和网络失泄密的检查发现能力。统筹规划电子政务应急响应与灾难备份建设。完善密钥管理基础设施,充分利用密码、访问控制等技术保护电子政务安全,提高全省各项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网络和信息安全,完善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保障电子政务系统的网络和信息安全。 4、提升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通过统一的政府数据中心建设,整合各部门和有关单位的政务信息资源,为政务公开、业务协同、辅助决策、公共服务等提供信息支持。 5、完善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 通过统一的政府数据中心的建设,贯彻国家、省和我省电子政务建设标准和规范,建立健全电子政务标准实施机制。 1.3 意义 政务数据中心的建设将进一步加快推进我省电子政务建设。电子政务建设有利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执政能力;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政府部门和有关单位履行职能提供技术手段;有利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二章业务状况分析 2.1 现状分析 2.1.1 电子政务建设现状 近几年,我省围绕全面实施“阳光政务”工程,加强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电子政务内网进一步完善,形成了覆盖全省的政务办公网络,实现了网上公文传递、处理。电子政务外网建设稳步推进,初步建成了政务公开信息传送系统,实

大厦网络规划设计方案

前言 当今社会已步入信息社会,信息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世界潮流。1984年在美国的哈特福德市出现了第一座智能大厦。这是一座由旧的金融大楼翻修改造而成的大厦,楼内铺设了大量的通信电缆,增加了程控交换机和计算机等办公自动化设备,楼宇内的配电、供水、空调和防火等系统均由计算机控制和管理,因而用户享有电子邮件、文件处理、话音传输、科学计算、信息检索和市场行情资料查询等全方位的服务。虽然租金提高了约20%,但客户反而增加了。这座大厦的成功给房地产商们带来的新的希望。 只能大厦的出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世界各国的建筑行业纷纷仿效,尤其发达国家发展的最快。据有关资料报道,如果将一座新建筑物简称为只能大厦,只需要在原有基础上增加5%的投资就可以增加约20%的回报率,这是相当吸引人得。智能大厦中智能系统的投资一般只占大厦全部预算的5%到10%,这部分资金收回期大约要3年左右。因而,房地产商们非常热衷于投资智能大厦。近几年来,我国的智能大厦发展也很快,特别是沿海地区已有许多幢智能大厦相继开工或建成。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智能大厦有:北京的恒基中心、新华社办公大楼、中化大厦、上海证券大厦、广州的中天广场、济南的山东省商业大厦、沈阳的新北站综合中心等等。 智能大厦是现代建筑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以系统功能集成、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办公自动化等多种技术集成为基础,通过有效分配、利用人员、设备及其资源产生综合效益,满足用户对现代画建筑功能性、经济性、管理性等方面的要求。智能大厦实施的前提是信息的共享于利用,各类智能系统中,计算机网络系统提供各种应用的平台,是最基本最关键的子系统之一。 一、需求分析 1.1 工程项目概况 智能大厦或智能建筑物的组成统称包括三大基本要素:即楼宇自动化系统(BAS, Building Automation System)、通信自动化系统(CAS, Communication Automation System)和办公自动化系统(OAS, Office Automation System)。通常人们把它们成为3A。建筑环境是智能大厦基本组成要素的支持平台。 设计智能大厦的目的是,通过对建筑物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四个基本要素以及它们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进行优化组合(系统集成),来提供一个投资合理、舒适、安全、方便环境的建筑物。为此,智能大厦应满足两个基本要求,达到四个主要目标,实现三项服务功能。 1.1.1 两个基本要求: 1、对于大厦的管理者来说,智能大厦应当有一套挂历、控制、运行、维护的通设施,能够花较少的经费便能及时地与外界取得联系(例如消防队、医院、安全保卫机关、新闻单位等)。 2、对大厦的使用者来说,要有一个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激发人的创

数据中心方案设计V2.0

数据中心方案设计 Bychj a、 系统拓扑图 b、 4.5.1 设计目标 建立一个集中分散、异构、可扩充、可集成、有统一数据模型、有多种角度视图的、可交换的和安全可靠的复合数据库系统。它将成为政府各种业务系统、政府部门之间协同工作的数据中心,是政府门户的信息中心,多媒体、文档资料和政策法规的存储中心和预测决策所需的数据仓库中心。 4.5.2 数据中心设计基础 4.5.2.1 现状分析

对于一个完整的电子政务系统来说,统一的框架和相应的数据模式是十分重要的。电子政务的构建,正经历着由以技术为中心向以数据为中心的方向转变,没有数据也就没有信息,也就没有政府网站及电子政府。数据中心在电子政务系统中处于中心地位,具有公共数据(信息)库、模型库、文件交换站以及发布信息的政府门户网站的功能,各数据源将自己的数据上传给数据中心,而各部门根据自己的需要从数据中心获取数据,实施自己的应用。 按信息的应用属性,可将电子政务的数据类型分为空间数据、基础数据、政务数据、专题数据和多媒体语音数据。整合政务信息资源,建设和改造政务数据库,并建立人口、法人机构、空间地理和自然资源、以及宏观经济四个基础数据库,将成为我国今后数年电子政务建设的关键。 由于我国政府各部门对信息化建设的深远意义认识不够,以及政务建设有一个发展过程,造成了政府各部门、城市各行业信息化发展步调不一,从而使政务信息化建设存在一些问题: ㈠、信息的共享、公开没有立发,信息采集、储存标准不统一,造成了互联互通不畅,共享程度低。 ㈡、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建立,各职能部门内部的信息相对封闭,产生了信息孤岛效应,造成了信息资源的巨大浪费。 ㈢、大部分单位业务应用系统还未形成一个内部资源共享、有效运行的整体,需要在电子政务设计建设的过场中进行整合和改造。 ㈣、网络建设各自为政,结构不合理,互连互通十分困难。 ㈤、安全性存在隐患,人门还不放心在网上共享数据。 基于以上问题,需要在法律、技术、设备、管理等多方面加以考虑。

办公楼大厦综合布线设计方案

办公楼大厦综合布线 设 计 方 案 设计人:XXX 设计时间:2011-5-18

目录 一、前言 (1) 3.1系统设计原则及依据 (2) 3.1.1 设计原则 (2) 3.1.2 设计依据 (3) 3.1.3 安装与设计规范 (4) 3.2.2 水平布线子系统 (5) 3.2.3 管理区子系统 (6) 3.2.4 其它产品说明 (7) 5.4.3近端串扰(NEXT—N EXT C ROSSTALK) (15)

一、前言 根据标准设计的布线方案,能适应和支持现有的或将来的通信及计算机网络需求,能适合语音、数据计算机局域网(LAN)、光纤分布数据接口(FDDI)、图像和其它连接的需要。智能化楼宇的结构化布线系统不仅为现代化的信息通讯铺设了信息高速公路,而且也为楼宇的智能管理提供了集中的控制通路。 XX大厦综合布线将满足以下要求: ●布线系统将贯穿于1、2、3楼的各个平面。主要为话音、数据、图像等系统信号提供高性能传输路由。 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线路平台,应具有最大的兼容性和开放性,可满足各类型通讯及计算机等的传输需要和网络结构,提供一个标准化、高带宽、低成本的网路环境。 ●系统应具有开放的模块化结构,可灵活地进行资源分配,线路管理、变更和扩展。 ●系统应提供一个安全、有序、便于管理的设备安装及连接环境,可快捷简便地进行系统安装和运行。 ●在充分考虑目前应用情况下,以高起点和适度超前的原则来规划本系统。为各种高性能应用提供充足的传输带宽,为日后系统的升级提供充足的空间。 采用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工程标准及规范,去设计和规划系统,使之成为市内的有代表性的工程样板。 ●客户基本情况:楼层面积约xx米,且已有光纤到楼层。网络信息点:xx个;语音信息点:xx个 二、需求分析 2.1现状分析: 大楼建设的总目标是:以高性能综合布线系统支撑,建成一个包含多用途的办公自动化系统,能适应日益发展的办公业务电子化要求的现代化智能化楼宇。从

数据中心网络系统设计方案范本

数据中心网络系统 设计方案

数据中心高可用网络系统设计 数据中心作为承载企业业务的重要IT基础设施,承担着稳定运行和业务创新的重任。伴随着数据的集中,企业数据中心的建设及运维给信息部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数据集中就意味着风险集中、响应集中、复杂度集中……”,数据中心出现故障的情况几乎不可避免。因此,数据中心解决方案需要着重关注如何尽量减小数据中心出现故障后对企业关键业务造成的影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应该要了解企业数据中心出现故障的类型以及该类型故障产生的影响。影响数据中心的故障主要分为如下几类: 硬件故障 软件故障 链路故障 电源/环境故障 资源利用问题 网络设计问题 本文针对网络的高可用设计做详细的阐述。 高可用数据中心网络设计思路

数据中心的故障类型众多,但故障所导致的结果却大同小异。即数据中心中的设备、链路或server发生故障,无法对外提供正常服务。缓解这些问题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冗余设计,能够经过对设备、链路、Server提供备份,从而将故障对用户业务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可是,一味的增加冗余设计是否就能够达到缓解故障影响的目的?有人可能会将网络可用性与冗余性等同起来。事实上,冗余性只是整个可用性架构中的一个方面。一味的强调冗余性有可能会降低可用性,减小冗余所带来的优点,因为冗余性在带来好处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如下缺点: 网络复杂度增加 网络支撑负担加重 配置和管理难度增加 因此,数据中心的高可用设计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在选用高可靠设备组件、提高网络的冗余性的同时,还需要加强网络构架及协议部署的优化,从而实现真正的高可用。设计一个高可用的数据中心网络,可参考类似OSI七层模型,在各个层面保证高可用,最终实现数据中心基础网络系统的高可用,如图1所示。

大数据中心运维服务技术方案设计

数据中心机房及信息化终端设备维护方案 一、简况 xxx客户数据中心机房于XX年投入使用,目前即将过保和需要续保运维的设备清单如下: 另外,全院网络交换机设备使用年限较长,已全部过保,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二、维保的意义 通过机房设备维护保养可以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设备出现故障的概率,避免重特大事故发生,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设备故障时,可提供快速的备件供应,技术支持,故障处理等服务。

通过系统的维护可以提前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将故障消灭在萌芽状态,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做到为客户排忧解难,减少客户人力、物力投入的成本。为机房内各系统及设备的正常运行提供安全保障。可延迟客户设备的淘汰时间,使可用价值最大化。 通过引入专业的维护公司,可以将客户管理人员从日常需要完成专业性很强的维护保养工作中解放出来,提升客户的工作效率,更好的发挥信息或科技部门的自身职能。 通过专业的维护,将机房内各设备的运行数据进行整理,进行数据分析,给客户的机房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和投入提供依据。 三、维护范围 1、数据中心供配电系统 2、数据中心信息化系统 3、全院信息化终端设备 4、数据库及虚拟化系统 四、提供的服务 为更好的服务好客户,确实按质按量的对设备进行维护;我公司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及厂商维护标准,结合自身多年经验积累和客户需求,制定了一套自有的服务内容: 1、我公司在本地储备相应设备的备品备件,确保在系统出现故障时,及时免费更换新的器件,保障设备使用安全。 2.我公司和客户建立24小时联络机制,同时指定一名负责人与使用方保持沟通,确保7*24小时都可靠联系到工程技术人员,所有节日都照此标准执行。 3.快速进行故障抢修:故障服务响应时间不多于30分钟,2小时内至少2人以上携带相关工具、仪器到达故障现场,直到设备恢复正常运行。

数据中心项目建设方案介绍

数据中心项目建设 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1概述 1.1项目背景 1.2项目意义 2建设目标与任务 数据中心的建设是为了解决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实现业务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与数据共享,促进太原市电子政务的发展。具体目标如下:建立数据中心的系统平台。完成相应的应用软件和数据管理系统建设,实现数据的交换、保存、更新、共享、备份、分发和存证等功能,并扩展容灾、备份、挖掘、分析等功能。 (一)建立数据中心的系统平台。完成相应的应用软件和数据管理系统建设,实现社会保障数据的交换、保存、更新、共享、备份、分发和存证等功能,并扩展容灾、备份、挖掘、分析等功能。 (二)建立全市自然人、法人、公共信息库等共享数据库,为宏观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对基础数据进行集中管理,保证基础数据的一致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为各业务部门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三)建立数据交换共享和更新维护机制。实现社会保障各业务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与共享,以及基础数据的标准化、一致化,保证相关数据的及时更新和安全管理,方便业务部门开展工作;

(四)建立数据共享和交换技术标准和相关管理规范,实现各部门业务应用系统的规范建设和业务协同; (五)为公共服务中心提供数据服务支持,实现面向社会公众的一站式服务; (六)根据统计数据标准汇集各业务部门的原始个案或统计数据,根据决策支持的需要,整理相关数据,并提供统计分析功能,为领导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七)为监督部门提供提供必要的数据通道,方便实现对业务部门以及业务对象的监管,逐步实现有效的业务监管支持; (八)为业务数据库的备份提供存储和备份手段支持,提高业务应用系统的可靠性。 3需求分析 3.1用户需求 从与数据中心交互的组织机构、人员方面进行说明。

大楼网络设计方案

精品文档 大楼的网络系统设计

. 精品文档 目录 第1章需求分析 (2) 1.1用户组网需求 (2) 1.2硬件和结构要求 (3) 1.2.1硬件要求 (3) 1.3软件要求 (3) 第2章本方案主要网络技术介绍 (3) 2.1 交换技术 (3) 2.2 VLAN技术 (4) 2.3 第3层交换 (4) 2.4 广域网接入方式 (5) 第3章本方案系统设计 (6) 3.2 系统结构和特点介绍 (7) 3.2.1第二层(楼层)交换机架构 (7) 3.2.2总体架构 (7) 第4章主要产品简介 (7) 4.1第3层交换机 (7) 4.2 二级交换机 (8) 4.3 服务器 (9) 第5章设备清单 (12) 第6章售后服务 (12) 6.1 服务内容 (12) 6.2特殊情况说明 (12) 第1章需求分析 1.1用户组网需求 本次方案为对一教学大楼经行网络设计。现有一栋四层教学楼,其中第一层133个信息点,第二、四层231个信息点,第三层179个信息点。网络指标如下:(1)每个信息点要求10M/100M自适应,交换到桌面; (2)主干交换机要求速度为1000M;

(3)能控制网络分段及VLAN的灵活划分; (4)具有网管特性; (5)可连入Internet; (6)可接收零散客户拨号入网。 . 精品文档 硬件和结构要求1.2硬件要求1.2.1要求实现第三层交换,并且 每个信息点要求10M/100M自适应,交换到桌面,主干交换机要求速度为1000M,并且要考虑到该网络为教学用,功能上实现基本教学要求即可,且由于资金及空间限制,在硬件的选择上不用过于追求高端。 1.3软件要求 第2章本方案主要网络技术介绍 2.1 交换技术 无论电话还是数据通信都需要在多点之间进行,这样才能构成通行网络。在考虑网络结构时,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怎样进行信息交换。一般不考虑以两点直通方式占有线路,而是按照需要来设置两点之间的通行路径。为了有效利用整个网络的通信设施,引入了“交换”这个概念。 交换方式是指计算机之间、计算机与终端之间和各终端之间信息所用信息格式和交换装置的方式。各终端都具有交换装置的线路,主计算机系统通过交换装置与各终端都能进行通信。根据交换装置和信息处理方法的不同,常用的交换方式有三种: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 2.1.1电路交换 是通过网络结点在两个工作站之间建立一条专用的物理通信信道。 2.1.2报文交换 不需要在两站之间建立专用通信。源站在发送报文时,把目的地址添加到报文中,然后报文在网络中从一个结点传送到另一个结点。在每个结点中,接收信息后暂时储存起来,待信道空闲时再转发到下一结点,这种方式叫做存储——转发方式。 2.1.3分组交换 分组交换与报文交换相似,从外表看,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传输数据单元的大小。报文交换传输数据的单元为报文,报文的长度是随即的,可达几千或几万比特,甚至更长。分组交换传输数据的单元为分组,每个分组都包含有数据和目的地址,其长度受限制,一般为2000比特以内,典型长度为125个字节。分组交换将交换的数据单元限制为一个相当小的长度,对延时性能有显著的影响。 . 精品文档

国土资源数据中心设计方案

国土资源数据中心设计方案 1、建设目标 XX市国土资源系统“一个平台、两个市场”(一期)建设项目数据中心建设目标如下: 采用“物理分散+逻辑集中”的模式建立XX市国土资源数据中心。通过统筹规划、顶层设计、整合资源、构建环境,并采用数据资源规划(IRP)的方法,对全市各类国土资源数据的采集、整合、汇交、更新、存储、管理、共享、应用进行全方位的规划,构建市级国土资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联动更新”的数据中心核心数据库,实现各类国土资源数据的集成管理与更新,实现各类国土资源数据的共享服务与综合应用,形成科学合理的数据框架、服务框架和运行环境,为国土资源行政审批、业务管理、综合监管、辅助决策、社会化服务提供统一的数据和技术支撑平台。 2、建设原则 XX市国土资源“一个平台、两个市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技术性强、工作任务重、资金投入大,在设计、组织、实施和管理中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高点定位,统筹规划。 (2)整合资源,夯实基础。 (3)统分结合,以统为主。 (4)试点先行、稳步推进。 (5)边建边用,以用促建。 (6)保证安全,开放服务。 3、建设任务 (1)标准规建设

采用数据资源规划的方法,对市局的国土资源领域数据资源进行统一规划,根据国土资源数据容和特征、应用特点,将国土资源数据库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区分和归类,按照一致性、集约性、独立性、完整性、实用性和适用性为原则,建立数据从采集、更新、管理、存储、服务的一系列规,保证数据中心按照统一的数据组织规、统一的空间数据数学基础、统一的数据分类代码、数据格式、命名规则、统计口径和服务方式进行建设,奠定XX市国土资源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基础。 (2)核心数据库建设 在基础设施支撑下,按照数据中心建设的有关技术标准规对不同类别、不同专业的海量、多源、异构数据进行梳理、整理、重组、合并等,利用提取、转换和加载工具以及必要的手段,将处理、加工好的数据按照统一的建库标准进行入库,数据按分层分类管理,形成国土资源数据中心数据库,包括数据资源目录体系(数据资源目录、应用服务资源目录)、数据中心数据库群(元数据库、基础数据库、专业数据库、管理数据库)等。 (3)国土资源数据中心管理平台建设 建设数据中心管理平台,依托数据中心管理平台中的采集与更新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运行维护系统、国土资源目录服务系统及一系列数据服务组件、应用服务组件和依托于这些组件之上的“一图”综合应用服务系统,形成数据集成管理、联动更新、共享服务、“一图”应用的一体化平台,集中管理和以“一图“的形式集成展示土地、矿产、地质等各类国土资源专业信息,形成全面展示国土资源状况的“电子沙盘”;并综合应用各类国土资源信息,为不同科室和应用系统提供定制化的图形辅助审查和统计分析等服务,形成为业务办理人员和其他系统提供服务的服务仓库,奠定数据应用和共享服务的平台基础。 4、建设基础 (1)数据基础 XX市国土局经过多年的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已经积累了包括基础地理、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规划、基础地质、矿产资源规划和遥感影像等一批海量

大型数据中心双总线系统设计方案

大型数据中心双总线系统设计方案

大型数据中心双总线系统设计方案 摘要:为保证数据中心机房内所有设备24 小时不间断优质供电,数据中心机房供电系统亦采用两路在线式UPS供电(每路均为1+1并联冗余配置,提高供电系统的冗错性和可靠性),UPS采用中文操作界面,本文章拟定大型数据中心用户,设备用电功率设计为400kVA,实现独立的双总线供电方案,提高供电的可靠性、容错性,满足GB50174-2008《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A级机房电源设计标准。 标签:大型数据中心总线 1 概述 为保证数据中心机房内所有设备24 小时不间断优质供电,数据中心机房供电系统亦采用两路在线式UPS 供电(每路均为1+1并联冗余配置,提高供电系统的冗错性和可靠性),UPS采用中文操作界面,本文章拟定大型数据中心用户,设备用电功率设计为400kVA,实现独立的双总线供电方案,提高供电的可靠性、容错性,满足GB50174-2008《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A级机房电源设计标准。 2 台达UPS电源解决方案 配置台达GES-NT400K 双变换纯在线式工频级UPS 4台,组成两套“1+1”并联冗余的双总线供电方案,为数据中心机房负载设备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完全独立的双回路的优质、纯净电源供电。 GES-NT400K UPS 2路“1+1”并联冗余的双总线 供电方案具有高可靠性、可用性及安全性,并机系统采

用先进的独特分布式逻辑控制方式,直接并机,并机无须外加并联卡或并机控制柜,且并机通信信号线采用环形回路设计,大大地提高了并机系统的可靠性;NT400K UPS支持在线并机扩展系统,即无须关闭原UPS供电系统,在线将预将并入正常工作的UPS系统中,整并机扩容平滑、安全。 并机采用共用电池组方案,可以节省大量的安装空间,提高电池的利用效率,减少地安装地板承重需求。当其中一台UPS故障退出并联系统后,仍能保证满载后备时间满足原配置(而传统UPS并机无共用电池组功能时,当其中一台UPS故障时,它所配置的电池组也相应地退出了并机系统,此时导致后备时间缩短一半)。通过共用电池功能,还可以减少电池污染的排放和节省安装空间等资源。 2.1 共用电池功能主要优势 ⑴节省购买电池的资金投资 系统冗余量占系统总容量的百分之几,就能节省电池总投资的百分之几。在电池价格飞涨的今天,能够节省的这笔费用是相当可观的。同时,电池数量减少了,相应的搬运、安装等投资也会跟着减少。 ⑵节省安装空间投资 大批量的电池所占用的安装空间也是很大的,减少了电池数量,也就成比例地减少了安装空间方面的投

大厦无线网络工程设计方案

青岛农 业大学 生实习报告 称: 大厦无线网络规划设计 间: 2013 -- 2014学年第二学期 通信1102 姓名(学号):宿涵(20112811) 2014 年7 月3 日

目录 3一.概述二.问题分析 2.1环境需求 2.2设备需求 2.3网络功能三.网络拓扑设计 3.1网络拓扑图 3.2网络结构设计 3.2IP 分配四.布线系统 5.1 设备间子系统 5.2干线子系统 5.3工作区子系统 5.4水平子系统五.软件平台六.网络安全设计 七.网络管理设计八.心得体会 10

概述 使用当今最先进的技术,我们可以远离连缆的烦绕和成本,依然能享受网络的优势。当需要网络,但所在的大厦没有连线或所处的位置不方便时,无线网络是我们最好的选择。无线WiFi 技术,无论用户身处何方,使网络均可触及。 一般架设无线网络的基本配置就是一片无线网卡以及一台无线接入点,这样便能以无线模式,搭配现有的有线架构来共享网络资源。首先,在局域网的节点上架设一部无线接入点, 其次,必须在使用者的电脑上安装一片无线的网卡,通过接入点与无线网卡的无线通讯实现无线上网的目的。 使用无线网络的好处:移动性: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用户可在网络中漫游;灵活性:不受线缆的限制,可以随意增加和配置工作站;低成本:无线局域网不需要大量的工程布线,同时节省线路维护的费用;易安装:与有线网络相比,无线局域网的布置,设定和维护更为容易。 本方案为大厦设计一个无线网络工程规划方案。 二.问题分析 2.1环境需求 大厦共有四区,A,B,C,D 区,大厦总楼层为10 层,1-2 层为商务办公区, 3-10 层为客房区。大厦已接入光纤宽带网络。大厦管理中心、商务区已实现10Mbps宽带上 网。该大厦在客房区域内,每层可提供10Mbps以太网接入端口。据大厦业主要求,需在客房区域内架设无线网络环境。 2.2设备需求 无线网络架设环境所需设备宽带路由器无线接收器交换式集线器UTP超5 线RJ45水晶头电源线及插座无线接收网卡 布线方式采用宽带IP分享路由器(TBD做为综合网络管理接入设备,该设备安装在第6层。Switch/Hub做为每层数据分配节点,通过UTP线分别接入该楼层的15个AP,再穿过楼层弱电竖井与宽带路由器(TBD相连。 2.3网络功能 本设计提出的综合布线系统实现了宾馆设备的网络物理层上的相互联系,满足系统间信息共享的要求,为大厦集中管理以及与Internet 的连接建立了基础设施。具体来说, ,本方案设计的布线系统可以支持以下各类应用及设备。 话音:程控交换机、电话、传真、卫星通讯、电话会议、语音信箱等。 1.2GATM、TCP/IP、INTERNE、T INTRANET 数据:快速以太网、百兆以太网、

大数据中心建设方案设计a

工业产品环境适应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信息化系统建设方案

1. 平台简介 工业产品环境适应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是面向工业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提供产品/材料环境适应性技术服务的平台。平台服务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产品环境适应性测试评价服务,一是产品环境适应性大数据服务。测试评价服务是大数据的主要数据来源和基础,大数据服务是测试评价服务的展示、延伸和增值服务。工业产品环境适应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服务行业主要包括汽车、光伏、风电、涂料、塑料、橡胶、家电、电力等。 平台的测试评价服务依据ISO 17025相关要求开展。测试评价服务涉及2个自有实验室、8个自有户外试验场和超过20个合作户外试验场。见图1 图1环境适应性测试评价服务实验室概况

平台的大数据服务,基于产品环境适应性测试评价获取的测试数据以及相关信息,利用数据分析技术,针对不同行业提供产品环境适应性大数据服务,包括但不限于: (1)产品环境适应性基础数据提供; (2)产品环境适应性调研分析报告; (3)产品环境适应性分析预测; (4)产品环境适应性技术规范制定; 2. 信息化系统概述 信息化系统由两个子系统构成,即产品环境适应性测试评价服务管理系统和产品环境适应性大数据服务数据库系统。两个系统紧密关联,大数据系统的主要数据来源于测试评价服务产生的测试数据和试验相关信息,大数据服务是测试评价服务的展示、延伸和增值服务。 信息化系统的整体框架详见图2. 3. 产品环境适应性测试评价服务管理系统 3.1建设内容 (1)测试评价业务的流程化和信息化 实现从来样登记、委托单下达、测试评价记录上传、报告审批、印发到样品试毕处理、收费管理等全流程电脑信息化管理;同时实现电子签名、分类统计、检索、自动提醒、生成报表等功能。 (2)实验室/试验场管理信息化

(建筑工程设计)综合布线工程设计方案

XX智能大厦综合布线的工程设计方案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应用的普及,智能大厦的建设已成为跨世纪的开发热点。其中综合布线在智能大厦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智能大厦综合布线的工程设计中,应优先考虑维护人和设备不受电和火灾的侵害,必须首先考虑照明电线、动力电线、通信线路、暖气管道、冷热空气管道、电梯之间的距离和绝缘线、裸线以及接地与焊接的安全,其次才考虑线路的走向及美观程度。 一、网络工程系统设计 计算机网络工程系统设计的目的是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也是工程成功的第一步。网络工程系统设计工作的步骤如下: 1.网络工程范围的定义 一个企业或部门在建设计算机网络时, 需要解决上网、办公等问题。技术人员应用网络工程专业的语言描述用户的需求,使用户理解所做的工程。建议做法如下: (1)确定用户需要的服务器容量,并估算该部门的信息量,以确定合适的服务器。 (2)确定网络操作系统。 (3)确定网络服务软件,如 E-mail等。 (4)了解地理位置布局,工程设计人员必须到现场察看大厦的地理位置及布局,其中要注意: 用户数量及其位置。 任何两个用户之间的最大距离。 在同一栋楼内,用户之间的从属关系。 楼与楼之间的布线走向及楼层内的布线走向。 有什么特殊要求或限制。 HUB供电问题与解决方式。 对工程施工材料的要求。 (5)了解用户设备的类型。确定用户数、目前个人计算机的数量、将来最终配置的个人计算机数量、需配置的设备及数量等。 (6)了解网络服务范围 数据库、应用程序共享程度。

文件的传送存取。 用户设备之间的逻辑联接。 网络是否互联(联接Internet与否?)。 电子邮件。 多媒体服务的要求。 (7)确定通信类型,是否包括数字、视频或语音(电话)信号。 (8)确定网络拓扑结构。选用星型结构、总线结构或其它网络拓扑结构。 (9)网络工程经费预算,包括以下几项费用: 设备(软件及硬件)费用。 网络工程材料费用。 网络工程施工费用。 安装、测试费用。 培训与运行费用。 维护费用。 2.网络工程的分析与设计 对网络工程进行分析和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选用成熟的产品选用成熟的产品可以减少开发时间,用户能够得到长期的支持, 且价格便宜,并有完备的技术资料。 (2)选择厂家与施工单位 制定功能需求说明书(供厂家、施工单位用)。 厂家、施工单位投标竞选。 评议标书(投标单位进行答辩)。 签定合同。 保证售后和施工后的服务支持。 (3)网络工程工作清 单

办公大楼无线网络覆盖方案设计..

写字楼 无线网络系统建议书 2015年1月

目录 1 项目背景 (4) 1.1 传统的无线网络构架 (5) 1.2 我们建议的无线网络构架及优势 (6) 1.2.1 部署便捷,无缝接入现有企业网络 (7) 1.2.2 易于管理 (8) 1.2.3 高可靠性 (9) 1.2.4 低成本 (10) 1.2.5 优秀的网络性能 (11) 2 网络总体架构 (12) 3 无线交换机的部署 (14) 3.1 无线交换机的特性 (14) 3.1.1 核心单元控制整个无线网络 (14) 3.1.2 高性能, 应用简便 (15) 3.1.3 简化的配置和应用 (15) 3.1.4 最高性能 (15) 3.1.5 可扩展和一体化有线/无线应用 (16) 3.1.6 全面强大的安全特性 (16) 3.2 无线交换机的部署 (18) 3.2.1 无线交换机AP的三层部署方式 (18)

3.2.2 无线交换机与企业网络的接入 (18) 3.2.3 单个无线交换机和跨无线交换机的三层切换漫游 (19) 3.3 无线AP部署 (20) 3.3.1 无线频道分布图 (20) 3.3.2 无线天线选择 (20) 4 附件:产品资料 (21) 4.1 无线交换机 (21) 4.2 108M无线AP (25) 4.3 室外企业级无线AP (31)

1项目背景 请自己填写与项目有关的背景.网络建设技术选型

1.1传统的无线网络构架 传统的无线网络构架,是由网络访问接点Access Point(AP)来实现的。AP是个单点设备,也就是说,每个AP有自己独立的CPU、存储内存和管理软件,这些AP之间并没有太多的相关性。正是由于这个特点,使得传统的无线网络在热点区、家庭等应用场景中体现出非常方便的特性,因为这些场景中,不需要太多的管理,维护和安全方面的考虑。 但是,在企业网络应用中,这种传统概念的无线网络却遇到了极大的挑战。这集中表现在: 1)系统缺乏整合性:与企业有线网络的集成:单点设备由于缺 少系统的整合特性,因此在实施网络构架时,很难做到与企 业的有线网络一个无缝的集成。 2)系统缺乏安全性:目前的无线网络集成中,最常见的安全策 略是使用前端数据加密和后端身份验证双重方式。然而,这 些安全措施只能从使用者的角度来保护网络的安全,却不能 防止无线黑客的入侵,网络的安全隐患很大。 3)系缺乏可管理性和可维护性:单点设备需要企业的网络管理 人员进行逐个的设置,管理和维护,当企业网络规模趋于大 型化时,原本可以为企业员工带来方便的无线网络却给IT人 员带来了莫大的麻烦。例如在对网络AP进行升级时,管理和 维护一个包括成百上千个AP的无线网络需要大量的人力投 入。

大数据中心建设的策划方案

大数据中心建设的策划方案 大数据中心建设不仅对广电网络现有的广播电视业务、宽带业务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同 时为广电的信息化提供支撑,下面由学习啦为你整理大数据中心建设的策划方案的相关资料, 希望能帮到你。 大数据中心建设的策划方案范文一大型承载企事业、集团、机构的核心业务,重要性高, 不允许业务中断, 一般按照国标 A 级标准建设, 以保证异常故障和正常维护情况下, 正常工作, 核心业务不受影响。 数据中心机房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集电工学、电子学、建筑装饰学、美学、暖 通净化专业、计算机专业、弱电控制专业、消防专业等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工程。 机房建设的各个系统是按功能需求设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大系统:建筑装修系统、动力 配电系统、空调新风系统、防雷接地系统、监控管理系统、机柜微环境系统、消防报警系统、 综合布线系统等八大部分。 一、建筑装修系统是整个机房的基础,它主要起着功能区划分的作用。 根据用户的需求和设备特点,一般可以将机房区域分隔为主机房区域和辅助工作间区域, 主机房为放置机架、服务器等设备预留空间,辅助工作间包括光纤室、电源室、控制室、空调 室、操作间等,为主机房提供服务的空间。 此外,数据中心机房装修需要铺抗静电地板、安装微孔回风吊顶等,确保机房气密性好、 不起尘、消防、防静电、保温等,以为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同时也为机房设备提供 维护保障功能。 二、供配电系统是机房安全运行的动力保证。 计算机机房负载分为主设备负载和辅助设备负载。 主设备负载指计算机及网络系统、计算机外部设备及机房监控系统,这部分供配电系统称 为 “设备供配电系统,其供电质量要求非常高,应采用 UPS 不间断电源供电来保证供电的稳 定性和可靠性。 辅助设备负载指空调设备、动力设备、照明设备、测试设备等,其供配电系统称为“辅助 供配电系统,其供电由市电直接供电。 机房内的电气施工应选择优质电缆、线槽和插座。 插座应分为市电、UPS 及主要设备专用的防水插座,并注明易区别的标志。 照明应选择机房专用的无眩光高级灯具。 三、空调新风系统是运行环境的保障。 由于数据中心机房里高密度存放着大量网络和计算机设备,不仅产生大量的集中热量,而 且对环境中的灰尘数量和大小有很高的要求,这就对空调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保证设备的可靠运行,需要机房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 同时,机房密闭后仅有空调是不够的,还必须补充新风,形成内部循环。 此外, 它还必须控制整个机房里尘埃的数量, 对新风进行过滤, 使之达到一定的净化要求。

大数据中心建设方案设计

数据中心建设方案 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目录 第1章方案概述 (2) 1.1. 建设背景 (3) 1.2. 当前现状 (4)

1.3. 建设目标 (5) 第2章方案设计原则 (7) 2.1. 设计原则 (7) 22 设计依据 (8) 第3章数据中心方案架构 (9) 3.1数据中心架构设计 (9) 3.2大数据处理设计 (16) 3.3大数据存储设计 (23) 3.4安全设计 (25) 3.5平台搭建实施步骤 (30) 3.6物理架构设计 (31) 第4章数据中心网络方案组成 (34) 4.1. 防火墙设计 (34) 4.2. 接入层设计 (34) 4.3. 网络拓扑 (35) 第5章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方案组成 (36) 5.1. 机柜系统设计 (36) 5.2. 制冷系统设计 (38) 5.3. 供配电系统设计 (43) 5.4. 模块监控系统设计 (47) 第6章运维方案 (53) 6.1. 技术和售后服务 (53) 6.2. 售后服务项目 (53) 6.3. 售后服务项目内容 (53) 方案概述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行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命脉之一,伴随着数据集中在教育业信息化的逐渐展开,数据中心在企业和信息化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教育数据中心建设已成为教育机构信息化趋势下的必然产物。教育数据中心作为承载教育机构业务的重要IT基础设施,承担着教育机构稳定运行和业务创新的重任。在教育机构新型客户服务模式下,数据中心需要更高效地支持后台业务和信息共享需求,同时要24小时不间断的提供服务,支持多种服务手段。 这对教育数据中心的资源整合,全面安全,高效管理和业务连续性提出更高的要求。

智能大厦综合布线设计方案

XX智能大厦综合布线 设 计 方 案 设计人:XXX 设计时间:XXXX

目录 一、前言 (1) 二、需求分析 (2) 2.1现状分析 (2) 2.2系统配置 (2) 2.3楼层信息点分布 (3) 三、设计方案 (4) 3.1设计原则及依据 (4) 3.2设计概述 (6) 3.3系统示意图 (9) 四、施工方案建议 (10) 4.1总体方案说明 (12) 4.2施工组织计划 (13) 五、系统的调测及验收 (15) 5.1调试阶段 (16) 5.2验收阶段 (16) 5.3测试参数 (17) 六、系统的维护与售后服务 (21) 6.1维护 (21) 6.2售后服务 (22) 七、材料清单及其报价 (23)

一、前言 根据标准设计的布线方案,能适应和支持现有的或将来的通信及计算机网络需求,能适合语音、数据计算机局域网(LAN)、光纤分布数据接口(FDDI)、图像和其它连接的需要。智能化楼宇的结构化布线系统不仅为现代化的信息通讯铺设了信息高速公路,而且也为楼宇的智能管理提供了集中的控制通路。 XX大厦综合布线将满足以下要求: ●布线系统将贯穿于1、2、3楼的各个平面。主要为话音、数据、图像等系统信号提供高性能传输路由。 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线路平台,应具有最大的兼容性和开放性,可满足各类型通讯及计算机等的传输需要和网络结构,提供一个标准化、高带宽、低成本的网路环境。 ●系统应具有开放的模块化结构,可灵活地进行资源分配,线路管理、变更和扩展。 ●系统应提供一个安全、有序、便于管理的设备安装及连接环境,可快捷简便地进行系统安装和运行。 ●在充分考虑目前应用情况下,以高起点和适度超前的原则来规划本系统。为各种高性能应用提供充足的传输带宽,为日后系统的升级提供充足的空间。 采用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工程标准及规范,去设计和规划系统,使之成为市内的有代表性的工程样板。 ●客户基本情况:楼层面积约xx米,且已有光纤到楼层。网络信息点:xx个;语音信息点:xx个 二、需求分析

互联网+大数据中心机房建设方案

数据中心机房建设方案

目录 第一章概述 (5) 1.1机房建设需求概况 (5) 1.2引用标准 (5) 第二章机房装修 (6) 2.1设计内容 (6) 2.2顶棚装修工程 (6) 2.2.1净空 (6) 2.2.2天花材料 (7) 2.3地面装修工程 (7) 2.3.1各功能区地面装修要求 (7) 2.3.2活动地板的选用 (7) 2.3.3活动地板的安装 (8) 2.4墙面装修工程 (8) 2.5隔断工程 (8) 2.6门窗工程 (8) 第三章机房配电系统 (9) 3.1电源方案 (9) 3.2系统实施 (10) 3.3配电线路 (10) 3.4配电设备及材料 (10) 3.4.1 UPS设备 (10) 3.4.2 配电柜及开关 (10) 3.4.3 插座 (11) 3.4.4 配电线缆 (11) 3.4.5 线路敷设 (12) 3.5照明系统 (12) 3.5.1 市电照明系统 (12) 3.5.2 应急照明系统 (13)

第四章机房防雷接地系统 (13) 4.1概述 (13) 4.2雷电入侵电器设备的形式 (13) 4.3影响计算机系统的是感应雷 (14) 4.4防雷措施 (14) 4.4.1 机房接地系统 (14) 4.4.2 机房等电位连接 (15) 第五章机房空调系统 (16) 5.1机房空调 (16) 5.1.1设计思路 (16) 5.1.2空调配置 (17) 5.1.3送风方式 (17) 5.1.4设备安装 (18) 5.2新风系统 (18) 5.3排烟系统 (18) 5.3.1设计思路 (18) 5.3.2 产品特点 (19) 第六章综合布线系统 (19) 6.1概述 (19) 6.2布线系统技术方案 (20) 6.2.1机房布线系统建设内容 (20) 6.2.2产品选用 (20) 6.2.3机房布线实施 (20) 6.2.4系统组成 (20) 6.2.5工作区子系统设计 (21) 6.2.6水平子系统设计 (21) 6.2.7管理子系统设计 (21) 6.2.8线缆路由 (22) 第七章机房监控系统 (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