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来古典文学主题学研究法述要
古代文学 的研究方法

古代文学的研究方法我折腾了好久古代文学的研究方法,总算找到点门道。
说实话古代文学研究这件事,我一开始也是瞎摸索。
我最早尝试的方法就是大量阅读原文。
就像你走进一个大森林,你得先看看这里面的树都是啥样的啊。
我从先秦文学开始,《诗经》《楚辞》一本本读起来。
但是读着读着就犯糊涂了,好多字都不认识,意思也不理解,这就像是在黑暗里摸索,一会儿撞这儿,一会儿撞那儿。
后来我就学聪明了,我开始查阅一些古汉语字典、词典啥的,这个帮助就很大。
我曾经读《左传》,那些战争描写的部分很复杂,我开始读就完全是一头雾水,里面的人名、地名还有各种战争的策略完全搞不懂。
可是借助字典和相关解读的文章后,我好像就逐渐摸着点门道了。
我还特别重视注释本。
咱又不是啥专家,就把那些有名的学者做的注释本拿来用呗。
比如说读《论语》的时候,我看杨伯峻先生的注释本就特别好。
这里我就犯过一个错,我一开始觉得看注释本好像有点偷懒,总想自己琢磨,但真的太难了,就像你本来想凭自己力量盖个房子,结果发现连砖头和水泥都搞不清呢。
从那以后我就明白借助前人的研究成果那是相当重要的。
再然后就是研究古代文学的历史背景。
你想啊,古代的作者也是人,他们写东西肯定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因素有关系。
我上次研究唐代文学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个重要性。
当时我读杜甫的诗,一开始不明白为啥他的诗总是充满那种忧愁的感觉。
当我了解到安史之乱的背景之后,就恍然大悟了。
那就好比你看到一个人皱着眉头,这背后肯定是有点啥事儿让他心烦啊。
说起古代文学研究,年代考证也不能少。
有些古代文学作品的年代存在争议,就像是你看到一个东西,不知道它是从哪个朝代流传下来的。
我曾经对《古诗十九首》有兴趣,关于它们的创作年代众说纷纭。
我就把各种说法都找来,比较各种论证的依据。
不过这里我得说,有些东西真的很难确定,我到现在对《古诗十九首》的年代也是半懂不懂的。
比较研究方法我觉得也不错。
这就像选美比赛一样,把同类型的或者同一时代的不同文学作品放在一块儿对比。
近二十年文学经典化研究述评

近二十年文学经典化研究述评近二十年文学经典化研究述评“经典”论争始于西方上世纪70年代,93年荷兰学者佛克马来华讲学促使中国文艺理论界经典意识的觉醒,中国文学“经典”及“经典化”研究的兴起则源于文学经典类丛书出版(如《百年中国文学经典》等)和名著改编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具体问题,讨论范围也由最初的现当代文学领域延伸至古代乃至外国文学领域,而且争论愈来愈热,俨然已成为当下学者深感焦虑的前沿热点问题。
单专门的学术会议已有五次,如1997年10月广东现代文学界举办的探索“文学经典化问题”研讨会;20XX年3月,四川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学术沙龙围绕“文学经典、经典重构与重写文学史”问题,开展了系列讨论;同年5月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和《文艺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了“文化研究语境中文学经典的建构与重构”国际学术会议。
随后,该中心文艺学网《文艺学新周刊》安排两期,专门讨论“文学经典与经典化问题”;20XX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文学评论》杂志社与陕西师范大学等单位共同主办“文学经典的承传与重构”学术研讨会;20XX年10月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评论》编辑部和厦门大学文学院共同主办了“与经典对话”全国学术研讨会,把讨论引向更为深入的层面。
这些会议主要立足于大众文化语境中古今中外文学经典的处境,因此更集中于对文学经典的价值判断,意在为重建文学经典提供理论依据。
在学术会议推动下,学者纷纷撰文,并突破学科界限,文艺学、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外国文学、民间文学,甚至美学、文献学、语言学等专业的著名学者,也投入了兴趣和热情,并进一步将其作为一种方法论应用于对具体文学作品“经典化”的研究中,取得较多的成果,现述评如下。
一、对文学“经典”的概念界定及内涵阐释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开篇《我们为什么读经典》中提出了十四个对“经典”的定义,佛克马和蚁布思的《文学研究与文化参与》则指出三个经典涵义。
古代文学研究方法

古代文学研究方法
古代文学研究方法可以多样化,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文本学方法:重点研究古代文学作品的文本,包括文本的形式、结构、语言等方面。
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和解读,揭示其中的语言艺术和文学意义。
2. 文化背景研究方法:研究古代文学作品所处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探讨作品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等因素的关系。
这一方法主要通过对历史文献、史料的研究和对相关文化现象的分析,来理解和解释古代文学作品。
3. 传统批评方法:传统批评方法主要关注作品本身的艺术风格、价值评判和创作手法等方面。
这一方法强调对作品的审美观赏和评价,通过对作品内在艺术规律和品质进行分析和评论。
4. 比较研究方法:通过将古代文学作品与其他文学作品或文学传统进行比较,发现共性和差异,揭示其所处文化系统中的代表性和独特性。
这一方法可以从全球范围、跨时空维度来对古代文学进行研究,探讨其与其他文化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5. 社会历史研究方法:研究古代文学作品与社会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揭示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意义和历史背景。
这一方法主要通过对历史文献、史料的研究和对相关历史事件、社会群体的分析,来理解和解释古代文学作品。
以上方法并非互相独立,而是可以相互融合运用,因为古代文学研究往往需要从多个角度和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传承经典我对古代文学的研究与教学

传承经典我对古代文学的研究与教学传承经典:我对古代文学的研究与教学古代文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作为一名对古代文学充满热爱的教师,我致力于传承和发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深入的研究与生动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领略古代文学的魅力与价值。
一、对古代文学的研究在古代文学研究方面,我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作家和作品的深入研究:我对古代文学中的著名作家和著作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例如苏轼的《赤壁赋》,李白的《静夜思》等。
通过分析作家的创作背景、写作风格以及作品所反映的历史背景,我深入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2. 文学流派和时代背景的探索:古代文学作为历史的产物,承载着当时社会和文化的独特特征。
我通过对不同文学流派的研究,例如唐诗、宋词和元曲等,揭示了各个时期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主题内涵以及对社会变革的回应,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与意义。
3. 文学批评理论的学习与应用:作为一名教师,我不仅要对古代文学作品本身进行研究,还需掌握相关的文学批评理论。
我广泛涉猎文学批评家的研究成果,例如胡适的"古文运动"以及鲁迅的"文化整理"等,以帮助学生提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评价能力。
二、古代文学的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传承古代文学,我注重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的价值。
1. 字词解释与阅读讲解: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包含了许多生僻的字词和文化内涵,对学生来说,理解这些字词对于正确认知文学内涵非常重要。
我通过详细的字词解释和作品的整体解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2. 名家诗词朗诵与鉴赏:古代文学之美体现在其诗词中,通过鼓励学生进行名家诗词的朗诵与鉴赏,我帮助学生培养修养和对美的追求。
同时,通过对名家诗词的朗诵,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进而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3. 文学创作与经典再创作: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并鼓励他们以古代文学作品为灵感来进行创作。
古代文学学术研究方法

古代文学学术研究方法古代文学学术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文献研究法:这是最主要的研究方法。
通过查阅古代文献,如古代诗文、历史文献、批评评论等,进行文本考证、文化背景研究和作者生平事迹梳理等。
文献研究是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对于任何文学研究都至关重要。
2. 考据法:考据法主要用于对古代文献的校勘、辨伪和注释等方面。
通过考据法,可以辨识文献的真伪,校正文本的错误,从而确保研究的准确性。
3. 文本分析法: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结构、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作品的艺术特点、风格变化和思想内容。
文本分析法有助于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在价值。
4. 比较研究法: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古代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从而揭示文学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通过比较研究,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文学现象。
5. 跨学科研究法:将古代文学与其它学科领域相结合,如历史学、哲学、社会学等,从多角度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解读。
这种方法有助于拓展研究视野,深化对文学的理解。
6. 心理分析法:通过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心理、情节发展等,探究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心理和人类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
心理分析法有助于深入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
7. 跨文化研究法:将古代文学作品置于全球文化背景下进行研究,比较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学异同,探究文学作品的普遍价值和特殊意义。
跨文化研究法有助于拓宽研究视野,增强文化交流与理解。
以上方法并非相互独立,而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
在实际研究中,根据具体的研究对象和目的,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或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同时,研究者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更新研究视角和方法,以推动古代文学研究的不断发展。
浅论二十世纪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之回顾古代文学

浅论二十世纪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之回顾古代文学在二十世纪,古代文学理论研究成为了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及其传承的研究,人们对文学的认识和理解得到了拓展。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二十世纪古代文学理论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对古代文学的传承与关注二十世纪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的一大特点就是对古代文学的传承和关注。
在此期间,许多学者致力于挖掘古代文学的价值和意义,并将其与当代文学作品相融合,从而为文学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例如,金庸在他的武侠小说中大量运用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元素,重新演绎了历史传说故事,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优秀传统。
二、古代文学形式的探索在二十世纪,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形式也受到了广泛的研究。
学者透过对文学形式的探究、分析和比较,深入挖掘了古代文学作品隐藏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水浒传》这一文学巨著,除了其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更重要的是其采用的叙事方式和语言风格。
文学形式的探讨不仅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作品本身,还拓展了我们对于文学的认知和理解。
三、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古代文学与当代社会的关联也是二十世纪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
通过探讨古代文学作品与当代社会的共通点和隔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人性和价值观。
例如,孔子的思想理论贯穿了中国古代文学史,如《论语》中的讲论也一直影响着后人的思想。
将古代文学与当代社会联系起来,不仅可以传承传统文化,还可以为当代社会提供指导。
四、存在的问题二十世纪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过度强调作品形式而忽视其内涵,缺乏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整体性认识和掌握,同时还有些学者在研究中过于注重理论化,忽略了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和感受性因素。
这些问题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古代文学的研究和发展。
综上所述,二十世纪古代文学理论研究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在对古代文学的传承、形式探究和社会关联中,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我们可以借鉴这些成果,继续深入研究和理解古代文学,以期在文学创新中传承和发扬其优秀传统。
近二十年唐诗研究述论

在历史上,少林武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技击技艺和武术文化方面。早在20世纪 初,就有许多学者对少林武术进行了研究和记载。例如,1912年,徐震先生了 《少林武当考》,对少林武术的历史、技艺和文化内涵进行了详细探讨。20世 纪80年代以后,随着影视作品的普及,少林武术逐渐为大众所知,吸引了大量 学者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总之,近百年来,少林武术的研究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通过对少林武术的 历史、功法、武学思想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这一传 统武术的精髓,也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随着全球化的不断 推进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少林武术将会在未来的发展中继续 发扬光大,为人类的健康和文化交流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诗歌理论和实践的双重
近二十年的唐诗研究更加注重诗歌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一方面,学者们开始系 统整理和研究唐代的诗歌理论著作,如《诗品》、《二十四诗品》等,对其中 的诗歌观念、审美标准等进行深入研究。另一方面,研究者们也开始诗歌在实 践中的运用和社会功能。例如,对于唐代科举考试中的诗歌创作、文人社交中 的诗歌酬唱、宗教活动中的诗歌宣传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考察。这些研究充分 展示了诗歌在唐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少林武术的功法研究主要包括拳法、掌法、擒拿、硬气功等方面。少林武术的 拳法多以实战为目的,其特点为招式简洁、直接有效。此外,少林武术还注重 功法的练习,通过不懈的锻炼,达到强身健体、提高技击能力的目的。近年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学者们运用生物学、物理学等理论对少林武术的功法进 行了深入研究,为传统武术提供了科学的证据支持。
五、新兴技术手段的应用和数字 化研究的兴起
近二十年的唐诗研究也受益于新兴技术手段的应用和数字化研究的兴起。随着 计算机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的不断发展,学者们开始利用这些技术手段对唐诗进 行更为深入的数据挖掘和分析。例如,通过文本挖掘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我 们可以快速有效地对大量唐诗进行关键词提取、情感分析等操作。此外,数字 化技术的运用也使得对唐诗的传播、接受和研究更为便捷高效。
古代文学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古代文学的研究视角和方法首先,传统文学批评是研究古代文学的重要视角和方法之一、传统文学批评注重对文学作品的内在品质、结构、风格和意义进行评价和分析。
其代表性方法包括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和比较文学等。
形式主义注重研究作品的形式构成和艺术手法,强调文学作品的美感和审美体验;结构主义关注作品的符号结构和意义系统,借助语言和符号学的知识分析作品的结构和意义;比较文学则通过比较不同文学作品的异同点,揭示文学作品所承载的普遍意义和文化价值。
传统文学批评有助于深入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审美价值,挖掘其独特之处。
其次,文化研究也是研究古代文学的重要视角和方法之一、文化研究强调将文学作品置于特定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中,以揭示作品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文化研究通过分析作品中的文化符号、价值观念和社会意识形态,剖析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和社会问题。
此外,文化研究还关注文学作品对社会和个体意识的塑造作用,以及反映作家个人经历和心理状态的因素。
通过文化研究,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
再次,历史研究是研究古代文学的重要视角和方法之一、由于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往往承载着历史的记载和表达,并反映了当时社会和政治状况的变迁。
历史研究关注古代文学作品背后的历史环境和事件,通过对当时社会制度、人物传记、政治运动等的研究,揭示作品中的历史线索和时代精神。
此外,历史研究还可以借助考古学和文献学的方法,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进行考证和验证。
通过历史研究,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古代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最后,语言学是研究古代文学的重要视角和方法之一、语言学研究注重对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文字、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进行分析和解读。
语言学可以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语言形式和语法结构的研究,揭示作品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
此外,语音学和语义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声韵美和语义表达。
通过语言学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美和表达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以特定意象为核心的主题学研究 。文学作品中主题的表达离不开语言形式 ,而语言模式在文学 中常常表现为惯例化了的意象模式 。这种意象模式在中国古典文学代表性抒情文体诗歌中表现尤为明 显 。如以“秋”为核心的意象系列“悲秋”“、秋气”“、落叶”、“白露”、“朝霜”等 ,以“春”为核心的意象系列 “惜春”“、伤春”“、怨春”“、落花”“、残红”等 。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出现频率之繁 ,不须赘述 。对于意 象主题学研究的重视 ,始自陈鹏翔 “: 把主题学的范围从民间故事的研治扩展开来 ,把抒情诗也包括在内 的话 ,则意象和套语也应占一定的地位 。 ……意象除了提供视听等效果外 ,最重要的是它们所潜藏包括 的意义功能 。”[4] 近年来学界围绕特定意象演变而做的研究 ,亦呈上升趋势 。常被研究者关注的是那些 在悠久历史中积淀了丰厚文化含义并有心理暗示作用的意象原型 ,如落花 、流水 、夕阳 、梧桐 、云 、雨 、月 、 梅 、柳 、竹 、雁 、石 、马 、蝉等 。这种意象研究与传统意象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 ,传统意象研究多以单个意 象为对象 ,而主题学的意象研究更注重意象彼此之间或横向或纵向的影响 、传承关系 。王立《中国文学 主题学》之一《意象的主题史研究》[23] 《、心灵的图景 ———文学意象的主题史研究》[24] ,对中国文学中一些 常见意象进行个案梳理 ,并涉及其中的文化 、民俗意义 。这种方法 ,也是其他意象主题学论著的通常思 路 。意象主题研究 ,使主题学研究由侧重叙事角度向兼重叙事文学与抒情文学转向 。
一
20 世纪 70 年代末以来 ,随着社会环境的宽松 ,国际交往的开放以及整个文学研究的学术化 、规范 化 ,古典文学主题学研究在日趋活跃的同时 ,逐渐进入具有独立意义的崭新阶段 。
首先 ,主题学理论的引进和确立为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导向作用 。主题学最初发轫于 19 世纪德国学 者格林兄弟等人对民俗学的研究 ,在当代国际理论学界被视为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 。较早使用“主题 学”这个理论术语 ,并有意识地将“主题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引入中国文学研究的 ,是海外华人学者马 幼垣与港台学者陈鹏翔 、李达三 。1978 年 ,马幼垣在研究包公故事时提出“主题研究 ( The thematic stud2 ies) ”的概念[2] ,并明确提出了以特定人物主题为主的主题学研究课题 。几乎同时 ,李达三《比较文学研 究之新方向》[3] 对主题学做了专门介绍 ,陈鹏翔 1979 年完成的博士论文《Autumn in Classical English and Chinese Poetry : A Thematological Study》《( 中英古典诗歌里的秋天 :主题学研究》) , 以主题学方法介入中国
台湾学者陈鹏翔于 1983 年编辑《主题学研究论文集》[4] ,搜集此前有关主题学研究论文 21 篇 ,既有 陈氏自己对主题学理论的评介 ,也有其他学者的研究实践 。其中大多数仅仅考证故事源流 、增衍异同而 未及探寻其发展变化的原由 ,被陈氏定义为“主题史”研究 ,而非真正的“主题学”研究 。然而在初期 ,这 种关于主题源流考证的主题史研究也有可取之处 ,因为它们为真正的主题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
1. 以特定主题人物为核心的主题学研究 。目前中国文学主题学研究中 ,这是较早产生且较典型的 一类 。以陈鹏翔《主题学研究论文集》为例 ,其中所收录论文十之八九是在围绕一个人物形象在不同地 域 、不同作品中的演变在做文章 。如《王昭君故事的演变》《、梁祝故事的渊源与发展》等 [4] 。其他如包 公 、八仙 、牛郎织女 、白蛇 、岳飞 、刘知远 、诸葛亮 、薛仁贵 、尧舜 、目连等都是古典文学研究中常见的主题 人物 ,相关散见单篇论文不可胜数 。类似研究有潘江东《白蛇故事研究》[7] 、朱万曙《包公故事源流考 述》[8] 等 。
理论的引入 、阐发 ,在学科建设 、确立其方法论地位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 ,它以理论的 指示意义引导学界更加关注并自觉地投入此研究领域 。这一时期相关研究成果急剧增多 ,固然与学术 界生机勃发的整体局势相关 ,但理论的导向作用也不容忽视 。
由于数量巨大 、内容庞杂 ,为表述方便 、条理清晰 ,下文将这一时期的研究实践分类论述 。通常的主 题学研究分类法 ,是依据研究对象不同来加以区分的 。如法国学者梵·第根的三类分法 [5] 和罗马尼亚学 者迪马的五类分法[6] 。笔者则根据所见大量论著 、论文 ,结合古典文学研究实际 ,将其分为如下几类 :
2004 年 9 月 学 术 交 流 Sept. , 2004 总第 126 期 第 9 期 Academic Exchange Serial No. 126 No. 9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近二十年来古典文学主题学研究法述要
李 琳
(郑州大学 文化与传播学院中文系 ,河南 郑州 450052)
从上述文章 、论著题目可以看出 ,有关人物典型的主题研究 ,是学界较为关注的领域 。对此早在顾 颉刚先生进行孟姜女故事研究时就有所提示 [9] ,经过当代主题学理论的明确归纳 ,更可以看出此类研究 在本领域中的重要地位 “: 由于主题多通过人物表现出来 ,因此主题研究首先也是集中在代表一定主题 的人物形象上 。”[10] 前辈学者们以其远见卓识为学界提供许多具有学术潜力的宝贵课题 ,以上诸说不约 而同地论证了以主题学方法研究人物典型文学史变迁的可行性 。
·143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古典文学研究 。以上诸位学者在著作中大力提倡主题学研究与中国文学的结合 ,在将主题学方法引入 中国文学研究方面起了先导作用 。
[ 关键词 ]主题学 ;中国古典文学 ;研究法 [中图分类号 ] I207. 62 ; I0 - 0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0 - 8284 (2004) 09 - 0143 - 05
主题学研究法作为比较文学理论体系的一个分支 ,尽管由于理论体系建构的尚未完善 、理论导向的 不够明确 、实践操作的欠缺规范以及研究局面与国际学界相比略显滞后 ,但在近年来国际主题学研究 “复兴”的大背景下[1] ,中国文学主题学研究也以其研究实绩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对近年来古典文学 领域的主题学研究历程进行回顾梳理 ,总结得失 、借鉴未来 ,不失为有益的工作 。主题学研究法 ,不仅是 理论问题 ,更是贯穿具体研究的实践问题 。因此 ,下文将依据古典文学的具体研究实践 ,对古典文学主 题学研究法进行简要评述 。
4. 以纯粹母题为核心的主题学研究 。主题学中的纯粹母题 ,通常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 类的基本行为 、精神现象以及人类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 ,诸如生 、离 、死 、别 ,喜 、怒 、哀 、乐 ,时间 、空间 、季 节等 。以纯粹母题为核心的主题学研究 ,可以局限于国别与民族文学范围内 ,也可以具有跨越国别和民 族界限的共通意义 。上述纯粹母题尤其是春恨 、悲秋 、相思 、怀乡 、别离等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焦点 。 代表作品有王立《中国古代文学十大主题 ———原型与流变》[25] ,叶舒宪《高唐女神与维纳斯 ———中西文 化中的爱与美主题》[26] ,王立《中国古代复仇文学主题》[27] 《, 伟大的同情 ———侠文学的主题史研究》[28] , 《永恒的眷恋 ———悼祭文学的主题史研究》[29] 等 。
[ 收稿日期 ]2004 - 06 - 10 [ 基金项目 ]本文系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郑州大学中原文化资源与发展研究中心”课 题成果 ,并得到郑州大学“十五”、“211”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中国古代文明与考古学”课题资助 。 [ 作者简介 ]李琳 (1975 - ) ,女 ,河南济源人 ,郑州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中文系教师 ,文学博士 ,从事中国古典文学 叙事文学研究 。
2. 以特定情节单元为核心的主题学研究 。这类研究同样是主题学研究的重要范畴 ,甚至由于具体 操作上的便利 ,因而更具研究优势 。在中国古典叙事文学中 ,由于文学传承 、重视前代经典以及写作惯 性等众多原因 ,情节模式化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著名者如“落难公子中状元 ,私订终身后花园”情节模 式 ,其他如“夫妻离散 ———团圆”“、不相识的父子之战”、“打斗成亲”、“人与异类婚恋”、“发迹变泰”、“难 题求婚”“、猿猴抢婚”“、负心婚变”“、黄粱梦”、“女扮男装”、“动物报恩”等 ,也都被研究者提及 。涉及此 类研究专著有康来新《发迹变泰 ———宋人小说学论稿》[11] ,王立《宗教民俗文献与小说母题》[12] ,吴光正 《中国古代小说的原型与母题》[13] 等 ,也有民俗学意义上的故事类型研究 ,陈建宪《神礻氏与英雄 ———中国 古代神话的母题》[14] ,刘守华《比较故事学》[15] ,丁乃通著 、陈建宪译《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16] ,刘守 华 、林继富等编《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17] 等都是这方面的力作 。
内地理论学界 ,自乐黛云《中西比较文学教程》采谢天振所撰《主题学》为一章 ,众多比较文学教材多 列此专章 。另有部分单篇论文探讨主题学研究法之价值 ,并辨析其中易混淆的概念 。这种局面相对于 国际比较文学学界中主题学研究的逐渐深入 ,略显滞后 。即便如此 ,上述诸作将主题学理论方法引进内 地学界 ,在比较文学理论体系的健全以及新研究思路的开拓方面 ,功不可没 。
·144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力图精确 、量化分析的价值 ,并非纯粹形式主义的 ,而是“由母题类型入手 ,既 可以触及作品的主题 ,也可以触及作品的艺术风格 ;既可以由此考察文化传播和途径 ,也可以由此探寻 人类文化平行演进的轨迹 。”[15] 故事类型学的成果不仅如学者所论“注重实证的学术传统和通过编纂故 事类型索引 、母题索引来处理大量资料的方法 ,以及在世界范围内探索民间故事原型和传播演变历史的 研究成果都值得比较文学家认真借鉴吸取 。”[15] 也由于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与民间文学之间的密切关系 , 它也同样值得研究古代叙事文学者借鉴吸取 。当然 ,上述研究成果中已不乏其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