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鲜明的爱情主题
《西厢记》中爱情观的解析

《西厢记》中爱情观的解析
《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作者崔涂却是非常著名的。
故事讲述的是宋朝时代皇帝钱多多和杨兰花的爱情故事,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里根植于于爱情的观念。
《西厢记》中讲述的爱情是一种真挚的、超越时空的、无私的情感,它给读者以强烈的精神冲击,让读者感受到爱情的伟大深邃。
爱情对于主人公杨兰花而言,就是信仰、献身和忠义,她为此付出了巨大的改变,最终与自己爱慕的钱多多情相悦,爱情也完美地结束了。
爱情也象征着忠贞不渝的信仰,作者通过王公贵族们的表现,表达出杨兰花对于爱情的忠贞不渝,她以愚公精神的翻越如此多的阻碍,继续爱下去,最终完成了自己的愿望,这一系列的表现也深深地激励着读者勇敢去追求自己的爱情。
在《西厢记》中,作者把爱情的观念融入到其他角色当中,如花容夫妇或青蛇和西施,他们也有着不同的爱情故事,不同的态度对待爱情,花容夫妇和青蛇西施分别是主动爱慕和被动被爱慕,他们的经历也给人们一个美好的示范,结婚一定要有爱情,以真挚的情感相待,才能维系长久的婚姻关系。
《西厢记》中爱情的观念是通过历史传承古老的文化理念,同时也是作为当时社会现实情况的表达。
不论是对于皇室还是平民,爱情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存在,它也是现实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情感,只有认真认识它,把它融入自己生活中,才能深入理解爱情更多的含义。
在总结《西厢记》中爱情观的解析时,可以看出它蕴含着深刻洞
察,表达了对于爱情的真挚坚定,更加完美的诠释和深情的追求,这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独一无二的爱情文化,是我们现代人学习爱情的重要记忆。
西厢记的故事

西厢记的故事
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由元代戏剧家王实甫创作,是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传统戏剧。
故事主要讲述了女主角崔莺莺与男主角张生之间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浪漫与悲剧的情感纠葛。
在西厢记中,崔莺莺被描绘成一个聪明美丽的女子,她与张生之间的爱情故事是整个剧情的核心。
在故事中,崔莺莺与张生相识相知,他们之间的爱情经历了重重困难和考验,最终在悲剧的结局中得到了圆满。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唐朝,当时的社会风气保守,男女之间的交往受到了很多限制。
崔莺莺与张生之间的爱情故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他们的爱情充满了坎坷和波折。
崔莺莺为了与心爱的人相会,不惜冒险,甚至不惜违背礼法,这种为爱情不顾一切的情感展现了她坚强的一面。
同时,故事中还出现了一些反面人物,如张生的继母王夫人和张生的情敌马文才。
王夫人为了自己的私利,阻挠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而马文才则是崔莺莺的表兄,他也曾经对崔莺莺有所企图。
这些人物的出现为故事增添了一些戏剧性的冲突,也使得整个故事
更加生动有趣。
西厢记是一部充满传统文化气息的作品,它不仅展现了中国古
代社会的风土人情,也表达了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故事中塑
造的崔莺莺和张生等人物形象,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他们的一
言一行,都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和情感的力量。
总的来说,西厢记是一部经典的爱情戏剧,它不仅在中国古代
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后世文学和戏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个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设置,都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西厢记长亭送别的爱情观

《西厢记·长亭送别》:超越世俗的爱情观元代,被尊为“曲状元”的王实甫所著的《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戏曲的璀璨明珠。
其中,《长亭送别》一折更是被誉为“花间美人”、“天下夺魁”之作,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观。
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起源于普救寺的邂逅。
在那个佛门清净之地,一见钟情的爱情种子悄然萌发。
崔莺莺的内心,早已被张生的风度翩翩、气宇轩昂所打动。
然而,面对现实的压力和家族的期望,她深知这段感情充满了艰难与险阻。
在《长亭送别》这一折中,崔莺莺的情感起伏与内心挣扎被细致入微地刻画出来,她对爱情的执着与坚守,更是成为了整部作品的灵魂。
在长亭送别的场景中,崔莺莺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她深知,张生的离去,意味着他们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
然而,她并未因此而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对爱情的信仰。
她以“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来表达她对爱情的珍视,超越了世俗的价值观念。
在她眼中,真挚的爱情远胜于世俗的荣华富贵和功名利禄。
崔莺莺的爱情观,不仅仅局限于个人的情感满足。
她对爱情的坚守,更是基于对人性、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在送别的路上,她吟咏出“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
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的诗句,暗示着她在追求个人幸福的同时,也关心着周围人的命运。
她希望通过自己的爱情故事,唤醒人们对真挚情感的珍视,对生活的热爱。
《长亭送别》所展现的爱情观,不仅仅局限于一对恋人的悲欢离合,更上升到了对人性、对生活的哲学思考。
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成为了后世无数文人墨客的灵感源泉,激励着人们勇敢地追求真爱,超越世俗的束缚。
在现代社会中,《长亭送别》所蕴含的爱情观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它提醒我们,在面对爱情时,应坚守初心,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它告诉我们,真挚的爱情是建立在尊重和理解基础上的心灵的交融;它教导我们,爱情的真正价值在于其超越时空、无关物质的永恒与纯洁。
综上所述,《西厢记·长亭送别》所展现的爱情观是深刻而独特的。
王实甫西厢记全文赏析

王实甫西厢记全文赏析《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一部经典戏剧作品,以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描绘人物性格、情感冲突、社会背景等,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风貌和人情世态。
以下是对《西厢记》的赏析,具体如下:一、故事背景与人物形象《西厢记》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唐朝,讲述了一个书生张生与相国千金莺莺的爱情故事。
张生赴京赶考,途中路过普救寺,偶遇美丽聪慧的莺莺,两人一见钟情。
然而,莺莺的母亲崔夫人却将她许配给郑恒,张生为了爱情,历经磨难,终于与莺莺结为夫妻。
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各具特色。
张生是一个聪明才智、风度翩翩的书生,他对爱情执着追求,不畏艰难险阻。
莺莺则是一个美丽聪慧、温柔贤淑的女子,她对爱情充满了期待和向往。
崔夫人则是一个守旧、势利眼的女性,她为了家族利益,将女儿许配给郑恒。
郑恒则是一个无才无德、贪婪好色的男子,他为了得到莺莺,不择手段。
二、情节结构与戏剧冲突《西厢记》的情节结构紧凑,戏剧冲突激烈。
故事中穿插了许多误会、巧合、误会消除等情节,使得故事更加曲折有趣。
例如,张生误以为莺莺已经许配给郑恒,而郑恒则误以为莺莺已经和张生私奔,这些误会使得故事更加扣人心弦。
同时,《西厢记》的戏剧冲突也十分丰富。
张生与莺莺的爱情故事是主线,但其中还穿插了许多其他情节,如崔夫人与郑恒之间的矛盾、红娘与张生之间的误会等。
这些情节相互交织,使得故事更加丰富多彩。
三、艺术手法与语言特点《西厢记》的艺术手法独特,语言特点鲜明。
王实甫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等,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西厢记》的语言优美流畅,充满了诗意。
王实甫运用了大量的对偶句和排比句,使得语言更加工整、优美。
四、主题思想与社会意义《西厢记》的主题思想是爱情与婚姻的自由。
它通过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人们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西厢记》也揭示了封建社会婚姻制度的弊端和不合理性。
它通过崔夫人将女儿许配给郑恒的情节,揭示了封建社会婚姻的束缚和无奈。
发乎情,止乎礼义论王实甫《西厢记》的主题思想

发乎情,止乎礼义论王实甫《西厢记》的主题思想一、本文概述《西厢记》作为元代著名剧作家王实甫的代表作,一直以来以其深刻的主题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无数读者和研究者。
该剧以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为蓝本,通过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了一段发生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青年男女之间的纯真爱情。
本文旨在探讨《西厢记》的主题思想,即“发乎情,止乎礼义”,并分析这一主题如何在剧中得到深刻体现。
《西厢记》所展现的“发乎情,止乎礼义”主题,不仅是对人性中情感与道德冲突的深入探讨,也是对当时社会礼教束缚下青年男女命运的真实写照。
在剧中,张生与莺莺的爱情故事,既体现了人性中对于真挚情感的追求,又展示了在封建礼教束缚下,这种追求所受到的种种限制和压抑。
通过对这一主题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西厢记》所蕴含的思想内涵,以及它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西厢记》中的情感表达《西厢记》作为王实甫的代表作,深入探讨了情感与礼义之间的微妙关系。
在这部作品中,情感表达是核心主题之一,通过张生与崔莺莺之间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人性中最为真挚、深沉的情感。
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起始于寺庙中的一次偶然相遇。
他们的初次相见,仿佛天造地设,两颗孤独的心在刹那间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这种情感的产生,既发乎自然,也发乎人性,它超越了社会等级、家庭背景的束缚,纯粹而真挚。
随着剧情的深入,两人之间的情感逐渐升温,从初次的羞涩、试探,到后来的深情厚意、难舍难分,这种情感的递进和变化,被王实甫细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然而,《西厢记》并不仅仅是一部描写纯真爱情的作品,它更是一部探讨情感与礼义之间关系的杰作。
在这部作品中,王实甫借用了儒家传统的礼义观念,对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他们的爱情虽然纯真、深沉,但在面对社会礼义的束缚时,却不得不面临巨大的压力和考验。
这种压力和考验,既来自于外部的社会环境,也来自于他们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尽管如此,张生与崔莺莺并没有屈服于礼义的束缚,他们选择了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西厢记》是元曲四大名剧之一,是中国古代戏曲文学的经典之作。
它以唯美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现了自由、平等、进取的思想内容,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西厢记》的思想内容主要体现在其对待自由和平等的态度上。
剧中的主人公张生和崔莺莺是一个地位低下的贫穷学子和一个有高尚家庭背景的贵族女子,他们的爱情跨越了社会阶级的差异。
在封建社会中,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婚姻是被严格限制和禁止的,张生和崔莺莺不顾这些禁止和限制,坚守自己的爱情,最终赢得了幸福。
这种对待自由和平等的态度让观众感受到了一种独立、开放和进取的精神,体现了作者对于人类尊严和平等权利的追求。
剧中还展现了女性独立自主的思想内容。
崔莺莺是一个聪明、勇敢、有主见的女性形象。
她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不愿随从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勇敢地和张生私奔。
《西厢记》中塑造的这样一个女性形象,突破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具有非常先锋的意义。
通过这个形象,作者宣扬了女性独立自主的观念,呼唤女性应该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真爱,具有鲜明的女权主义色彩。
在艺术特色方面,《西厢记》采用了明快、流畅、富有韵律感的曲调和唱词。
唱词通俗易懂,旋律优美动听,非常适合大众传唱。
剧中角色性格鲜明,塑造细致入微,对话幽默风趣,让观众忍俊不禁。
剧情设置紧凑,情节曲折有趣,引人入胜。
剧中还穿插了大量的舞蹈和音乐,丰富了舞台表现形式,增加了舞台艺术的魅力。
这些艺术特色使得《西厢记》成为了元曲中一部极富创造力和艺术感染力的经典之作。
《西厢记》是一部思想内容独特、艺术特色鲜明的戏曲作品。
它通过爱情故事展示了自由、平等、进取的思想内容,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角色形象,采用了流畅、优美的曲调和唱词,以及丰富多样的舞蹈和音乐,给观众带来了独特的艺术享受。
《西厢记》的经典地位不仅在于其艺术成就,更在于它通过艺术手法对社会思想的影响和启示。
《西厢记》是如何刻画爱情心理的

《西厢记》是如何刻画爱情心理的
《西厢记》在中国戏曲史上首度成功刻画了爱情心理,是一部直接描写爱情心理的杰出作品。
而这一创作追求集中体现在女主人公莺莺身上。
《西厢记》生动细腻地表现了莺莺的内心世界,成功地揭示了她在争取自由爱情过程中的心理矛盾,使人不仅看到莺莺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而且看到她怎样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看到她战胜自我的过程,看到她内心的矛盾痛苦。
莺莺性格的改变经历了一个曲折而痛苦的过程。
她和张生佛殿相逢便产生了爱慕之情,但她更多的是在心里赞美张生,在行动上并没有更大胆的表露,当她派红娘去探望张生,带回张生的情书后,心里又惊又喜,可长期以来接受的教育和她头脑里的道德观念,使她不愿让人知道她的快乐,甚至她自己也不愿承认这内心的快乐。
在“闹简”一折里,作者以出色的道白、精彩的细节、人物动作,来揭示莺莺的掩饰和假意,揭示她的内热外冷。
而“赖简”也是由于内心的压力和恐惧,因为在她的内心深处.对“月下偷期”还是有所顾虑的。
莺莺所表现的“假意儿”,不仅是为了试探红娘是否可靠,张生是否真心,更重要的是披露出崔莺莺战胜传统的教养、女性的禁忌所应有的反复和艰难。
但在经历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和母亲悔婚等一系列事件的冲击与折磨之后,她终于大胆地越轨,使自己的思想性格飞跃到勇敢而坚定的阶段。
《西厢记》深刻地揭示了崔莺莺的恋爱心理,即想爱而不敢爱,不敢爱却不由得不爱,并且细致地展现了她内心的强烈要求逐步压倒、
战胜外部的压抑、传统的禁锢和心理的樊笼的全过程。
西厢记中的爱情观

西厢记中的爱情观《西厢记》是明代戏曲家王实甫创作的一部代表作,该剧以唐代大诗人王之涣传奇小说《莺莺传》为基础,讲述了元丰年间,梦里黄梁一梦后,玉娘和张生从相识相知到相爱相许,历经千辛万苦的故事。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西厢记》中的爱情观。
一、双方主观能动性强调在《西厢记》中,爱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始终是建立在双方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之上。
从玉娘与张生的第一次相遇开始,玉娘便借助给张生送信的机会向其表达了自己的心意,这是因为玉娘认为,张生的才学、性格和言行都很出众,适合做自己的配偶,因此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主动,将属于自己的幸福得到了保障。
张生和玉娘的爱情故事充分体现了双方都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倡导“悟性”,不盲从传统婚姻观念,有主动地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
二、男女平等的婚恋观在《西厢记》中,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观念是平等的,两人互相尊重,互相倾诉。
张生因为自己的贫贱不能与玉娘长相厮守,因此他一直保持坚毅,不让玉娘受到侮辱和伤害。
玉娘也不屈就于官宦人家的婚配之事,甚至对抗官府和权贵,坚持着自己选择的爱情。
《西厢记》倡导男女平等思想,主张不受权贵阶层的干预,强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权利,需要勇敢争取和捍卫。
三、智慧追求美好爱情在《西厢记》中,爱情不止是感性的一面,两人在生活和情感方面需要不断努力,通过智慧来营造更美好的生活和关系。
张生在为玉娘筹划婚事时,采用了细致的策略,不让事态走向没有解决的局面。
二人在相处过程中也需要彼此体谅和包容,不抱怨和吝啬。
他们在逐步了解和接近对方的过程中,也通过思考不断深化对爱情的认识,体现了理性和感性的互补。
四、爱情与家庭的关系《西厢记》不仅讲述了爱情之间的故事,还围绕着人们关心的社会问题展开了讨论,其中包括婚姻观、家庭观和道德观等。
在此之中,爱情是一个基础和前提,但并非唯一的存在。
张生和玉娘二人的爱情故事、官府与张生的梁山伯的片断等,都深刻揭示了因为爱情而导致的家庭纠纷对相关家庭和社会所造成的危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劣的环境下,都能绽开出美丽的花朵。也说明了理学的苍白和礼教无力,不堪一
击。人为的障碍,很难战胜生命的力比多。
二是才。双方的才华展示,是进一步的了解,丰富了一见钟情
的内涵。一次,因莺莺的一声长叹,给张生找到一个机会,以诗进
行试探。听了张生的吟诗:“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 魂,不见月中人。”立即赞道:好清新的诗句。并和了一首:“兰 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两诗相比,
个层面的价值。
(1)进步性(道德层面)。特别强调的是“有情的”这一重要的 婚姻基础,男才女貌也退居其次。正如恩格斯所说的“最道德的婚 姻”。这对封建礼教的形成了有力的冲击。作者亮出的制胜的武 器:——以情反理。古今中外,对“理”进行有效打击的武器都是
“情”。(以痴情冲击寡情;以私情回应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
嫉恨。
其二,封建统治者的反映(礼教的维护者)。 这种反映尤为强烈,《西厢记》被历代统治者定性为“淫书”、 “淫词”、“诲淫”和“秽恶之书”。影响大的有两次,一次是乾隆18 年,朝廷下令禁止,视为邪教。认为社会上男女自由相爱,皆因惑于此 调查发现是《西厢记》惹的祸,请求朝廷禁毁。在禁书中,《西厢记》 和《水浒传》的命运最惨,多次列于禁毁之首。这又恰恰证明了它的进
涩(灵肉分离、人鬼相爱)。感人得让人不感相信;苦涩的让人对爱情
产生恐惧,相爱原来这么麻烦。 相比之下,只有《西厢记》提出了最理想爱情标准,把有情作为了 一切爱情婚姻的前提和底线,其理想光辉可以穿越古今,普照人类。 下面用理性的眼光分析《西厢记》爱情理想的意义。
2、爱情理想的意义 《西厢记》的爱情理想究竟包含了那些的意义:至少体现了三
个“自古才子配佳人”的爱情理念。这样一次改变,被人们肯定了,
时期,的确需要一种道德叛逆的勇气。但是,我们发现,爱情理念
只是相比《莺莺传》已经进步了许多。
还停留在“才子佳人”的阶段,境界不是很高,主题提升还有空间,
其三,王西厢。 只有到了《西厢记》,才把爱情最道德、最人性、最有价值的意义 才被挖掘出来。作者第一次明确地、振聋发聩地提出:“愿天下有情的 都成了眷属。”这算得上时代的最强音、历史的制高点。 (2)超越同类题材(环比中超越,鹤立于所有的爱情作品中) 元曲四大爱情剧的比较:(横的比较)惟有《西厢记》的爱情主题抢占 到时代的制高点。
解释。
其二,董西厢。 显然,董解元《西厢记 诸宫调》明显地提升西厢情缘的品格,
张生的嘴脸不再那么可憎了(虽然还有不良的表现,如多情、让
妻),莺莺的命运也改善了许多,悲剧也变成了团圆。还提出了一 读者的确少了许多压抑和郁闷,师大教授马积高先生说是“一次革 命性的改造”。他所看重的,提升了爱情主题。在理学定型的宋金
经过长期的考验和磨合,才得出的爱的理解和感悟,是以浪漫开始,
以真实结束的,是好事多磨后的深情和真情,因而是真实可信的。
文学的真实就是情感的真实,这是文学与历史最大的区别。因此, 《西厢记》读起来,比其它的爱情作品要真实得多、可信得多。宝
玉才有了“满口生香”的快感。
立意高远深刻的主题,应该是《西厢记》最大的看点。第二个看点 则是:
第四章
西厢记
第一节 《西厢记》鲜明的爱情主题
这是一部公认的爱情名剧,在戏曲史上被誉为“元曲四 大爱情剧”之一,甚至还有人把它称为“爱经”、“爱情范 本”。可见,爱情主题是古今读者和论者的一致结论,这无
需多讲了。现在,我们要关注的是,作者是如何把爱情主题
表现出来的?他调动了那些艺术手段,以爱情主题征服了古 今读者。我以为《西厢记》至少做了几个方面努力:以多股 合力,把爱情主题隆重推出并不断提升。
第二阶段:曲折发展(第二本至第四本,反复磨合,好事多磨)。 作者为崔张的爱情设置了三道门槛。 这一部分的描写,突破俗套的爱情模式,让爱情来得真实曲折。这 种曲折的形成,主要由两种力量造成:既有外在的,也有内在的;既来 自老夫人的干预和反对,也来自当事人自己性格差异和各种误会。这样 的描写,表明了爱情的道路并不平坦,冲突、压力、反复、磨难是爱情
的千古一呼。莺莺眼中的张生,肯定是帅呆了酷毙了,玉树临风风度翩翩潇洒飘 逸风流倜傥的张生,是莺莺从未见过的男人。何况,莺莺对男人的见识本来就很 有限,真正接触过的男人只有三个:一个太老的父亲,一个太小的幼弟,再一个 太平庸猥琐的郑恒。没有一个算得上绝对男人。正因为如此,我们就不难理解, 为什么当红娘拉她离去时,还不顾一切回头顾盼,向张生投去多情的一瞥。在错 误的时间和错误的地点却能产生美好的爱情,正说明爱情的力量巨大,在任何恶
剧本一开始就直奔主题,写爱情的发生。
第一阶段:爱情产生。(第一本)
写出了崔张爱情产生的特点:夸张的一见钟情,激情得近似疯狂,基本 上属于传统的套路。虽没有多少新意,但戏剧性很强。爱情产生主要基于两
点:貌和才
一是貌。在第一折《惊艳》中,点燃了爱情的火花。他两相遇在旅途, 大约在春季。作者抓住两个重要的细节:一见一呼。真正的一见钟情,是一 个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地点突发的一段情缘。 所谓错误的时间,因为是一个非常不适合恋爱的时间里恋爱。当时,两 个当事人都有重任在身,两人都有大事要办。张生正是赴考的的途中,正是 为自己的前途而拼搏的关键时刻,恋爱肯定不能列入议事日程。莺莺正是奔 丧的路上,护送父亲的灵柩归丧,悲伤万分的日子,绝对不是恋爱的季节。
其一,《拜月亭》的爱情理想是“愿天下心厮爱的夫妇永不分离”。
并没有把“有情”作为一切婚姻的必要前提。只是强调结婚后相爱的夫 妇在一起,不相爱的无所谓了。
其二,《墙头马上》立意不是很高,是典型的一见钟情式的“闪婚” 非常夸张的“让我一次爱个够、过把隐就死”的搞法。相爱不要理由、 不讲理性,凭得全是第一感觉,爱你没商量。只追求速度和力度,而不 是情感的持久,这是人类爱情观的倒退。 其三,《倩女离魂》写的是一种生死不离的爱情,很感人,也很苦
所谓错误的地点,是指他们相遇在普救寺的圣洁、肃穆的佛堂前,是最不
适合谈情说爱的地方。两个错误反而造就出中国文学最令人震撼的相爱的场景,
这就是文学大师的手笔。张、崔的佛殿前的一对视,两双饥渴而爱慕的眼睛放电 了,爱情之火点燃了,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由此开始。张生眼中的莺莺,尽管是
生病,也如仙女下凡,无与伦比。所以才下意识的惊呼“我死也”!是空前绝后
洲上空,到处响起自杀的枪声,形成了一种羊群效应,一发不可收拾。
为此,作者特地发表声明:故事纯属虚构,读者切勿模仿。尽管如此, 自杀的枪声没有停止。《西厢记》自从问世以来,带来的影响是,当时
社会上出现了一次“私奔”浪潮。
两部书的共同处,就是以有情去进攻无情的礼教和抽象说教、惨白 无力的“理学”。这是对礼教的严重蔑视和叛逆,自然也引起了统治者
书。第二次是同治7年,又一次烧毁。起因是一位太守,见一些女子私奔,
步性。
(2)前卫性(审美理想),富有理想色彩,理想总是属于未来。 其前卫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上:
其一,从内容上看,《西厢记》对爱情的理解和表述,不但超越以
前的爱情作品,也超越了同时代的所有作品。其它爱情作品,大都局限 于一个模式:男才女貌、一见钟情。西厢理想完全突破了传统模式,而
这一本表现了年轻人不成熟的自由相爱的初始状态。两个精心
是双方共同的心理和情感的需要,连上帝都会支持的。其二,年轻 人初恋是多么的兴奋、激情而理性不足。肆无忌惮的对视、歇斯底 里的高呼、大胆妄为的吟诗试探、近似疯狂的手舞足蹈,又恰恰为
的细节描写,含义很多:一是,说明了青年人的相爱多么自然合理,
自己设置了爱情障碍。有人说过,细节决定成功。
孜孜阅读,不断地搬上银幕和银屏,就是明证。现在离婚率的提高,
(3)真实性(生活层面)。再美好的理想,都是有生活基础的, 能让读者感到是一种真实的存在,而不是浪漫作秀。琼瑶阿姨小说 中爱情理想固然美好,几乎每个人一进入爱情天地,看到的尽是阳 光、鲜花,绝少有狂风暴雨,显得太虚无飘渺了,几乎成了美丽的 谎言,很难让成年人相信,而年轻的中学生吃亏不少。据说,她是 个最喜欢玫瑰花和做梦的人。《西厢记》把 “有情”作为婚姻必 要前提,而这种“情”,不是一见钟情的“情”,而是当事人双方
去追求情投意合、两情相悦、心声相应情爱。
这是最人性化、最符合道德的。
其二,从时间上看,接轨未来。以情为基础的理想婚姻,更符
合人性,直至今天仍然是婚姻的重要幸福指数,是人类社会的追求
的永恒的爱情目标。因为,爱情生活生活中,还有太多的不如意, 常见爱情和婚姻严重错位。有婚姻的不一定有爱情,有爱情的不一 定有婚姻,留下许多遗憾和无奈,所以西方搞了情人节加以调节。 现实的差距,愈显示出其前卫性。直到今天人们对它还爱不释手、 与对爱情理解不到位有关。
一、提炼题材、突显主旨 应该说,文学创作比较忌讳题材的雷同,而《西厢记》恰恰是
犯忌的。崔张的爱情故事不是作者的独创,而是在前人创作的基础
上进行的再创作,何况前人还是大手笔。再说,西厢的故事也不新 鲜,是文学中屡见不鲜的题材(爱情是文学的永恒主题)。读者为
何不拒绝王实甫的重复,反而爱不释手、孜孜不倦。其中一个重要
肌肤之亲的零距离接触否定男女授受不亲。)这种进步性可以从两 种两个层面的人群的反映中得到证明。
其一,青年男女的反映(礼教的受害者)。 作出了强烈的反映。 《西厢记》中的爱情,最先得到了年轻人的赞同。其产生的影响,有
人把它比作德国歌德的爱情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书中的爱情苦闷
者——维特,为情选择了自杀,当时在德国一代年轻中产生了强烈共鸣, 许多人有类似经历的年轻人,纷纷模仿主人公开枪自杀,顿时,整个欧
的批评,谴责这是“文过饰非,遂堕恶趣”。对于这样一个故事,
为何后人还要改编呢?师大黄钧教授认为:《莺莺传》最成功的地 方,是塑造出一个善良、温顺、哀婉的莺莺形象。她的言行非常令 人同情,她的命运令人愤愤不平,被人抛弃后,不怨天、不尤人, 只是自艾自怨。引起了后人改写的兴趣(始乱之,终弃之,故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