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厢记到现代爱情观

合集下载

透过《西厢记》看爱情

透过《西厢记》看爱情

透过《西厢记》看爱情看过王实甫的《西厢记》深深地被文中的男女主角之间的爱情所感动。

文中男主角张君瑞通过一系列的努力最终与身为宰相千金的女主角崔莺莺结为连理,昭示着真爱的存在。

自古以来,爱情便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爱情不同于简单的喜欢,他是比喜欢更近一步的内心感受。

爱情是纯洁的,爱情需要忠诚、用心、勇敢和倾听,爱是一种责任,是我们一辈子的承诺。

我不懂爱情的真谛,在这里我只能谈谈对爱情的一点认识和理解。

恋爱是每个人必经的一个感情过程,文中的张君瑞与崔莺莺便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青春期的男女对异性读有一种吸引力,而文中崔莺莺便对张君瑞产生了吸引力,而张君瑞又通过展示自己的才华吸引了崔莺莺,从而产生了爱情。

其实没有人想一个人孤独的流浪,用扯淡的幸福面对世间的残酷。

作为90后的我,对爱情也有保守的一面,我认为爱是一种责任,是一辈子的承诺。

而文中张君瑞显然也意识到了这点,所以他才想要娶崔莺莺与自己共度一生,而不是简单的玩玩而已。

我认为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感觉很重要。

文中崔莺莺就是这样的,他没有嫌弃张君瑞的家世,只是觉得张君瑞适合自己,自己对他有感觉,便就爱了。

幸福就是找个人温暖的过一辈子。

我认为爱情首先需要忠诚,何为忠诚。

忠诚是对自己的所爱的人的一种必备的东西。

没有了忠诚也就没有了爱情的存在。

文中张君瑞为了崔莺莺宁愿耽误会考的时间来追求崔莺莺,这便是将自己的爱全身心得投入到对方中,是对自己爱情观的一种见证。

总之忠诚是真正爱情的必备之物。

爱情还需要用心,对自己所爱的人用心,当然同样也不要忘记对自己用心,如果一个人不能对自己用心善待自己,那还能对谁用心呢?所以对自己用心,也是不可缺少的。

文中张君瑞用心把自己对崔莺莺的爱写成诗,把自己的真实情感表现出来,乐此不疲,不可谓不用心。

用心是双向的,崔莺莺感受到张君瑞诗中情感更体会到他的用心,所以他才会委托红娘次次为他俩传信。

用心去理解爱情才会让双方的爱情更牢固。

用心就是爱情的桥梁通往彼此心灵的深处!爱情需要勇敢,勇敢面对自己的爱情不要留下任何遗憾,勇敢地去为自己的爱而打拼,勇敢地为自己哎的人努力奋斗。

《西厢记》中的爱情观与女性地位

《西厢记》中的爱情观与女性地位

西厢记中的爱情观与女性地位《西厢记》是中国古代明朝戏曲名作,由王实甫创作,讲述了悬壶济世的红娘黄绢以及勇救友人的张生之间的一段动人爱情故事。

通过该剧,我们可以观察到其中展现出来的爱情观和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

一、爱情观1. 忠诚与义气《西厢记》中呈现了主人公们对于恋爱关系所持有的忠诚和义气观念。

张生拒绝了宴会上富家女儿金莺的追求,因为他已经深深地爱上了黄绢,并决心与她共度一生。

这表明了他对于真挚感情和承诺的重视。

2. 纯洁与浪漫在《西厢记》中,爱情被渲染成纯洁和浪漫的存在。

张生和黄绢没有机会相见,在分离期间,他们用信件和画像来传递彼此的思念之情,建立起一种精神上的联系。

这种纯洁、无私而又浪漫的爱情观令人动容。

3. 相濡以沫另一个重要的爱情观念是相濡以沫。

张生和黄绢在面对诸多困难和外界阻碍时,坚守着彼此,并通过互相帮助和支持来克服困难。

他们的爱情在困境中越发坚韧,表现出互相扶持的精神。

二、女性地位1. 强烈的主动性《西厢记》中,红娘黄绢展现了女性强烈的主动性。

她不按常理出牌,用巧妙策划和行动去促成张生和自己之间的爱情发展,并最终让他们私奔成功。

她追求自己的幸福,显示了女性在爱情中有突破传统局限的勇气。

2. 独立思考与智慧作为女性角色,黄绢具备了独立思考和智慧。

她通过一系列聪明策划救下了被当权者迫害的张生,展现出了自身智慧与机智。

这种形象给人们展示了女性不仅仅是被动的存在,而是可以主动参与和影响事物发展的重要力量。

3. 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黄绢不同于常规的贤妻良母形象,她勇敢追求自己真挚的爱情,不计较身份地位。

她通过与张生私奔来实现自己内心深处对幸福的追求。

这表明了女性在《西厢记》中具有个体权利和拥抱爱情的觉悟。

总体而言,《西厢记》中展现了纯洁浪漫的爱情观以及女性强烈的主动性和智慧。

角色们通过坚韧、勇敢和聪明才智来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

这些描绘使得《西厢记》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中一部经久不衰且充满启示意义的作品。

西厢记诠释的爱情婚姻观

西厢记诠释的爱情婚姻观

西厢记诠释的爱情婚姻观《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

作为相国小姐的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

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

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

张生为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

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

《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一、才子以诗传情,对爱情坚贞不屈《西厢记》中,张生是一位敢于冲破封建传统礼教束缚的反抗者。

他意志坚定、温文尔雅执着中带有些许傻气、热情,并且向往美好的爱情。

张生在普救寺无意偶遇崔莺莺,同时为了与莺莺相知相识,他在普救寺住下,可见,张生要为这一见钟情的爱情付诸于行动,《西厢记》中张生初次见到莺莺小姐是“似这般可喜娘的庞儿罕曾见。

则着人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

”莺莺给张生留下的这几乎侵入灵魂的吸引,可以说张生以前所见的万千女子均是庸脂俗粉,从没见到过莺莺这样美貌的人。

然而莺莺见自己的心上人出来应募,心理暗喜。

同时将张生与莺莺的爱情推向主动追求的位置。

张生在追求爱情的方式上选择了以诗传情来表达自己对莺莺的爱意。

张生以夜晚的月亮、冷落度春的花儿自诩,诉说自己在月夜无限寂寞,只能对着明月,自问为何自己等不到那“月中人”,有意抱憾自己不能面对心上人倾诉衷肠,也是借此诗对莺莺小姐进行试探。

谁知他的这一举动得到了莺莺小姐的回应:“兰闺九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呤长叹人。

西厢记中的爱情观

西厢记中的爱情观

西厢记中的爱情观《西厢记》是明代戏曲家王实甫创作的一部代表作,该剧以唐代大诗人王之涣传奇小说《莺莺传》为基础,讲述了元丰年间,梦里黄梁一梦后,玉娘和张生从相识相知到相爱相许,历经千辛万苦的故事。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西厢记》中的爱情观。

一、双方主观能动性强调在《西厢记》中,爱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始终是建立在双方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之上。

从玉娘与张生的第一次相遇开始,玉娘便借助给张生送信的机会向其表达了自己的心意,这是因为玉娘认为,张生的才学、性格和言行都很出众,适合做自己的配偶,因此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主动,将属于自己的幸福得到了保障。

张生和玉娘的爱情故事充分体现了双方都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倡导“悟性”,不盲从传统婚姻观念,有主动地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

二、男女平等的婚恋观在《西厢记》中,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观念是平等的,两人互相尊重,互相倾诉。

张生因为自己的贫贱不能与玉娘长相厮守,因此他一直保持坚毅,不让玉娘受到侮辱和伤害。

玉娘也不屈就于官宦人家的婚配之事,甚至对抗官府和权贵,坚持着自己选择的爱情。

《西厢记》倡导男女平等思想,主张不受权贵阶层的干预,强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权利,需要勇敢争取和捍卫。

三、智慧追求美好爱情在《西厢记》中,爱情不止是感性的一面,两人在生活和情感方面需要不断努力,通过智慧来营造更美好的生活和关系。

张生在为玉娘筹划婚事时,采用了细致的策略,不让事态走向没有解决的局面。

二人在相处过程中也需要彼此体谅和包容,不抱怨和吝啬。

他们在逐步了解和接近对方的过程中,也通过思考不断深化对爱情的认识,体现了理性和感性的互补。

四、爱情与家庭的关系《西厢记》不仅讲述了爱情之间的故事,还围绕着人们关心的社会问题展开了讨论,其中包括婚姻观、家庭观和道德观等。

在此之中,爱情是一个基础和前提,但并非唯一的存在。

张生和玉娘二人的爱情故事、官府与张生的梁山伯的片断等,都深刻揭示了因为爱情而导致的家庭纠纷对相关家庭和社会所造成的危害。

《西厢记》爱情本质的现代解读

《西厢记》爱情本质的现代解读

一、风魔张生:重色更重情
“刚刚的打个照面,风魔了张解元”。张生的风 魔,传统观点认为是钟情的表现,某些新论则认为这 说明张生好色。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看张生是否只重 色不重情。崔张初遇,正值暮春时节,幽静的寺庙飘 散着怡人的花草清香。莺莺小立花树下,身姿如柳,声 如莺啭。“临去秋波那一转”,莺莺的眼神既明澈,又 多情。伊人已去,张生还在发呆。为了莺莺,决定“不 往京师去应举也罢”。一边是飘渺的情缘,一边是实际 的功名,张生好色,但好色乃人之常情。张生更重情,初 见莺莺,张生为情而痴;乱贼抢亲,张生为情而勇; 老夫人悔婚,张生为情而怒;西厢苦熬,张生为情而
万方数据
2012年第6期103
【艺术评论】
胆大。如果挺身而出的不是张生,或者张生并未击退 贼兵,下场如何,不堪设想。如果莺莺无情,又何必 冒这么大的风险呢?莺莺献计,有勇气,有谋略,保 命不假,情是关键。 老夫人悔婚后,莺莺对母亲的怨恨随即转化为对 张生的怜愧。情爱的挫折,逼出了莺莺身上青春的叛 逆。听说张生要走,莺莺果断地对红娘说“好姐姐呵, 是必再着他住一程儿”。并央红娘传话:“好共歹不着 你落空……怎肯着别离了志诚种?”(【尾】)透露出以 身相许之意。情与礼不能两全,莺莺选择了情。然而 动情易,越礼难,说来易,做来难。莺莺既放不下张
之别。
杀退贼军,扫荡妖氛倒陪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
成秦晋。”背云“只愿这生退了贼者。”显然意在张生。 她凭直觉认为张生能够挺身而出,于是果敢地把自己 的命运交给张生,背水一战,为爱情寻得一条生路。凭 相国家世,想退贼兵,以重金悬赏,未为不可,但莺 莺偏偏要以自己作为筹码,许以婚姻。“两廊僧众”听 起来很多,但僧人娶亲不合佛门法度,寺中俗人又有 几个呢?“英雄”称号似专待张生。莺莺情真,所以

通过《西厢记》了解古代爱情观与婚姻制度——启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批判

通过《西厢记》了解古代爱情观与婚姻制度——启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批判

通过《西厢记》了解古代爱情观与婚姻制度——启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批判引言在现代社会中,婚姻和爱情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对于古代社会来说,婚姻制度和爱情观则与现代有所不同。

本文将通过分析古代经典戏剧《西厢记》,探讨其对古代爱情观和婚姻制度的揭示,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并从中启发他们对这些观念进行批判。

古代爱情观婚姻的目的导向古代社会中,婚姻被看作是家族利益、地位提升以及维系家族纽带的重要手段。

因此,父母通常会为子女安排合适的婚姻对象,强调稳定、长久以及家族间的联姻关系。

《西厢记》中反映了这一点,女主角杜丽娘就处于被包办婚姻的境地。

儒家伦理观念影响在古代中国,儒家思想对爱情观产生了深刻影响。

家庭观念、孝道以及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都体现在古代爱情观中。

《西厢记》中的男主角张生与杜丽娘之间的爱情也受到了这些传统观念的制约和考验。

社会角色认同在古代社会中,人们通常被期望扮演着明确的社会角色,如妻子、丈夫、子女等。

爱情往往被放置在社会角色认同之后,个体幸福成为次要考虑因素。

《西厢记》中的杜丽娘因为她作为女性的身份地位,无法公开追求自己所爱的人。

古代婚姻制度包办婚姻古代中国一般是由千金小姐(贵族)或其长辈之间达成婚约,并由亲戚朋友从中撮合。

这种包办形式强调家族利益和地位提升,个人感情相对次要。

女性地位低下古代中国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导致了女性地位的低下,妇女在婚姻中常常处于从属地位。

《西厢记》中的杜丽娘就体现了传统社会对女性的束缚与限制。

家族纽带的维系古代中国的婚姻往往是为了家族间关系的维护与巩固。

通过联姻关系,各个家族可以相互扶持、加强连结,并确保后代能保有一定社会地位。

启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批判通过对《西厢记》古代爱情观和婚姻制度的分析,我们可以启发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思考和批判。

在将这些概念应用于当代社会时,我们需要审视其正面和负面影响,并提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困境。

1.质疑包办婚姻:现代社会中,人们更加强调自由选择伴侣和平等关系。

西厢记的心得体会

西厢记的心得体会

西厢记的心得体会《西厢记》是明代文学家王实甫所作的一部四幕九本的长篇杂剧,以唐代文人元稹和房玄龄的爱情故事为背景,展现了爱情的坚贞与执着,深刻反映了封建礼教的思想观念和社会风俗,值得我们在阅读后进行深入思考和体会。

以下是我对《西厢记》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首先,从《西厢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坚贞不移的爱情。

悬壶济世的文人元稹与清秀贞矣的崔莺莺相爱,经历了种种困难和阻碍,最终终成眷属。

他们的爱情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更展现了一种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

他们不畏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官僚的规矩,以坚持和勇气争取自己的幸福。

他们的爱情象征着人性的善良和追求自由的渴望,在当时封建社会中显得尤为宝贵。

其次,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女性在封建社会的无奈和无力。

崔莺莺作为一个女子,面临着家族的压力和社会的冷漠,不得不寄望于男性的拯救。

她被崔家逼婚,被迫接受昏庸的丈夫,但她并不屈服于现实。

在上梁山之险中,她勇敢地拿起战斧,保护了元稹和自己的爱情。

她以宽容和智慧化解了父母的误会和反对,最终实现了自己的幸福。

然而,这只是个别的例外,对于大多数女性而言,她们的生活依然受到封建礼教的桎梏和社会的束缚,她们被动地接受安排,很难为自己争取真正的幸福。

此外,《西厢记》还深刻展示了封建礼教思想和社会风俗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

比如,王脾气的高傲和自负,以及对崔莺莺的冷漠和忽视,正是封建大儒官僚的典型形象。

他们以自己的身份地位和封建道德观念来显摆,荒谬地把人性的善良和真实挤压在角落。

这种压抑和扭曲导致了个体性格的扭曲,也加剧了封建社会的矛盾和不平等。

因此,《西厢记》也可以看做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讽刺和反思,是一种对自由与幸福追求的呼唤。

最后,从这部剧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无论是元稹对小建的心灵陶冶和指导,还是崔莺莺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都展示了作者对人性中美好一面的关注。

他通过文人元稹和崔莺莺这对恋人的经历和努力,展现了一个理想中的社会生活图景。

西厢记观后感爱情与婚姻的禁锢与突破

西厢记观后感爱情与婚姻的禁锢与突破

西厢记观后感爱情与婚姻的禁锢与突破西厢记是中国古代戏曲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中最美丽的爱情故事之一。

观看西厢记后,我深深被其深情浪漫的爱情与婚姻的禁锢与突破所感动。

在剧中,宝玉和薛宝钗的爱情故事不仅揭示了婚姻的束缚,更展现出了个人追求爱情自由的勇气与决心。

在西厢记中,婚姻被描绘为家族利益和社会约束的产物,个人的意愿被漠视和束缚。

薛宝钗与贾代善的婚姻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尽管贾代善身患重病,面临生命危险,薛宝钗一直没有离开他,奉献了自己的爱和关怀。

然而,当贾代善痊愈后,婚姻的现实问题迫使薛宝钗与宝玉分别,最终只能嫁给了贾代善。

这一系列的事件无疑显示了婚姻对于个人自由的束缚。

然而,西厢记也展现了个人追求爱情自由的勇气和决心。

宝玉和薛宝钗的爱情故事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段。

他们在相见时钟情,相知后彼此深爱,但面对恶势力与社会道德的压力,他们的爱情并非一帆风顺。

然而,就是在种种困难和阻碍面前,他们依然坚持追求他们心中的真爱,最终得到了幸福的结局。

这种个人对于爱情自由的坚持和勇气是令人钦佩的。

通过西厢记,我能够看到爱情与婚姻的禁锢和突破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着。

在现代社会,婚姻对于许多人来说仍然是一种责任和义务,个人的追求与幸福往往被束缚在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下。

然而,正如宝玉和薛宝钗所展现的那样,个人应该有勇气和决心去追求自己的爱情自由。

爱情应该是两个人心灵的契合和彼此的共鸣,而不是一个被束缚的枷锁。

只有通过突破婚姻的禁锢,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个人幸福和爱情的自由。

总之,西厢记观后感让我深刻思考了爱情与婚姻的禁锢与突破。

尽管婚姻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被当做一种责任和义务,个体的追求常常受到限制,但正是因为这种限制,我们应该更加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自由。

只有通过突破婚姻的束缚,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个体的幸福和爱情的自由。

让我们向西厢记中的宝玉和薛宝钗那样,勇敢地追求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西厢记》看爱情观的觉醒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王德明1352715
作为我国戏剧艺术的历史上的明珠,《西厢记》、《牡丹亭》与《桃花扇》、《长生殿》一起被列入中国古典四大戏曲,一直为人们推崇备至。

王应奎在《柳南随笔》中说:“王实甫《西厢》曲之最工者也。

”这在于它走出了前人创作中爱情婚姻的圈圈,塑造了具有时代特点的崔莺莺这个伟大的女性形象。

从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女性意识的初步觉醒和不断深化。

同时,这样的女性形象的出现,不仅促使当时和更多的人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和命运,也促使人们去关注她们所生活的时代。

“爱情”,我们现代人经常谈爱情,毋庸置疑的是我们现代的爱情比之古代的爱情来说,要开放、自由、民主得多,在遥远的古代,在那个女性地位不敢恭维的年代,在那个思想深受封建束缚,以致爱情观也受到极大挫伤的年代,不难想象,一个追求自由、追求平等的爱情观的产生是多么地不易。

从众多的文学作品中,从众多家喻户晓的故事中,我们体会到了无数凄美的爱情故事,我们不仅为故事中主人公唏嘘不已,我们也为封建时代无法得到自由平等爱情的女性而叫不平,我们更为封建制度下悲哀的爱情现实深深地叹一口气。

我们看到,在封建家长制的摧残下,陆游和唐婉只能凭借沈园墙壁上的那对《钗头凤》,向封建现实发出几声悲叹:“错!错!错!”“莫!莫!莫!”,奈何红巾翠袖,搵不得两行热泪;我们也看到,相思树上那望向东南的孔雀,刘兰芝和焦仲卿的亡灵缠绵缱绻,仿佛在向封建思想发出最深切的抗议;更有唐玄宗和杨贵妃,“如何四季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就连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甚至也失去了享受爱情的自由,落得“六军同驻马”,箭在弦上,一触即发。

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的幽怨的积累,尤其是这种爱情的束缚对文人的极大的影响,文人们心中积聚已久的怨念已经达到饱和,再也把持不住了。

于是,到了元明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有关追求自由爱情的文学力作,它们碰到了封建思想意识形态敏感的神经,触到了传统封建伦理体系的虚伪的本质,在与封建传统意识的争斗与纠缠中,与时代脉搏的跳动发生了强烈的合拍,以引发整个社会对爱情观的再一次思索,同时,也确实在社会上引起的了极大的反响,激励了一批又一批的少男少女去追求心中渴求已久的理想爱情。

而《西厢记》就可以
说是选择了众多追求爱情的少男少女中的典型代表,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虽历经波折,但最终却很美满的爱情故事。

《西厢记》是一部现实主义剧作,它按照现实生活发展的逻辑, 遵循生活的本来面目来表现剧中的人物、事件,力求表现出现实的可能性和合理性。

主人公崔莹莹,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典型的官宦侄女形象。

她是情窦初开的大家闺秀,既有大胆追求爱情的勇气,又有初识情滋味的羞涩与矜持;既有不满门当户对的封建婚姻、无视封建礼教的一面,又有与封建束缚和压迫妥协的一面。

这都是现实中的花季少女应有的女儿情状和矛盾思想,也是极为真实的。

她的那份对爱情的渴求,正是作为一个花季少女应有的热烈;而她的那份矛盾,也正来自于长期以来封建爱情观主流思想的束缚。

莺莺热烈的感情,犹豫的心理和勇敢的追求都是现实性的体现,也都加深了她内心的矛盾和精神的苦闷。

莺莺在对自己爱情的追逐上主要表现为对自由爱情婚姻的追求。

在崔莺莺的眼里,几千年的封建文化积淀形成的“门当户对”,“夫贵妻荣”传统观念以及“一夫多妻”等婚姻现状,是让她厌恶、痛恨的,她追求的是平等、有尊严的爱情婚姻。

她的婚姻观是以个人情感为基点的,没有传统的门第观念。

莺莺是相国小姐,张生虽是尚书后代,但当时已沦落为穷书生。

他们之间已不存在门当户对的条件,而她却能“不恋豪杰,不羡骄奢,自愿的生则同袭,死则同穴。

”向往“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眷属”的爱情理想。

莺莺的爱情超越功名利禄,她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强似状元及第”,视功名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一再叮咛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同老夫人“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形成十分鲜明的对比。

她追求爱情专一性,对张生“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的叮嘱,长亭送别时对未来的清醒认识和担忧等都反映了她对自由爱情的追求。

崔莺莺在对爱情的追逐中表现出的与外部世界以及自身的思想的抗争,让我们感受到在女性意识觉醒过程中的痛苦。

莺莺与张生一见倾心的恋情自其发生的那一时起就处在与礼教信条、门第婚姻观念无法调和的对立位置上。

经过多次的犹豫和徘徊,在艰难的自我超越之后,莺莺终于冲破了礼教的羁绊和心理上的重重障碍,在红娘的帮助下,抓住了自己的爱情。

虽然《西厢记》热烈讴歌了崔莹莹和张生勇于追求爱情的故事,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礼教对他们的影响并非完全不存在。

《西厢记》的结局以崔莺莺妥协于老夫人,张生金榜高中脱去白衣的身份,使崔张门当户对而最终实现团圆。

王实甫在提出“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理想时,却找不到实现它的正确途径,仍不免按照封建惯例,以“金榜题名”来实现“洞房花烛”,体现出对封建制度和封
建礼教的一种妥协,表现了当时的局限性。

在爱情充分自由的今天,或许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还无法体会到在那遥远的古代追求爱情的不得的苦闷和对理想爱情的渴望。

但我们分明感受到了他们对爱情的那份坚贞与执着,感受到了他们对封建礼教的深切控诉和反抗。

“两情若是长久时,有其在朝朝暮暮。

”那时候,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得到自己想要的爱情呢?淡看现今的少男少女怀着娱乐爱情的思想去追求爱情,认为“爱情不在于天长地久,而在与曾经拥有。

”或许,我们也真该思索一下,什么才是真正正确的爱情观。

正如《牡丹亭》的题记中所写到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我们应该也值得拥有这份勇敢追求一份无悔爱情的勇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