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白细胞减少症
针灸治疗血液病的原理和方法

针灸治疗血液病的原理和方法针灸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安全、无毒副作用,且有效性受到了世界一致认可的治疗手段。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医针灸在治疗各种疾病中的地位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和重视。
本文将重点介绍针灸治疗血液病的原理和方法,以期帮助广大患者更好地了解和利用中医针灸。
一、针灸治疗血液病的基本原理中医认为,人体内的气血是维持身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气和血的运行调节能够维持血液正常循环、供应和排泄。
因此,气血的运行状态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血液病是指由于身体内各种原因导致血液功能异常,造成各种疾病的总称,包括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多种疾病。
针灸治疗血液病的原理是通过刺激某些穴位,调整人体气血、阴阳平衡,调整免疫功能,调节骨髓造血功能,促进血池和脏器排毒,增强人体对于疾病的抵抗力,提高血液质量和免疫力,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二、针灸治疗血液病的方法1、常用穴位针灸治疗血液病的常用穴位有百会、太冲、大椎、足三里、三阴交等。
百会位于头顶正中央,是调节全身气血的重要穴位,可以改善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
太冲位于足底中央,是治疗血液病的主穴位之一,可以增强免疫力,调整血液的成分。
大椎位于颈椎稍微下方,可以调节人体的生命能量,增强骨髓造血功能。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是养血活血的经络穴位,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是调节气血的经络穴位,可以改善血液循环,提高人体免疫力。
2、针灸方法针灸治疗血液病的方法有经络穴位刺激、拔罐、刮痧、灸疗、电针疗法等。
经络穴位刺激是最常见的一种针灸方法,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插入针头,刺激人体穴位,以促进人体机能的恢复和治愈。
拔罐、刮痧、灸疗都是通过局部刺激,促进气血的流动,改善病情。
电针疗法也是现代中医针灸技术的一种,可以在针刺的同时进行电流刺激,作用更加强大。
三、针灸治疗血液病的疗效针灸治疗血液病的疗效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证明,许多患者都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针灸试治白细胞减少症

Hale Waihona Puke 刚 肾 两 虚 , 卫 气 血 不 足 而 成 本 病 。 外 , 毒 侵 营 此 热
袭 和 瘀 血 凝 结 也 是 引 起 和 加 重 本 病 的 重 要 原
因 。热毒 ( 、 疗 ) 邪侵 犯 人体 , 阴被 劫 。 放 化 之 营 大部 分 患者 表 现 为气 阴两 虚 之证 , 数则 兼有 少
维普资讯
2o ̄3 第3 o8p 月 期
. 蹇审 药 勇 |
白 细 胞 减 少 症
疾 患 的 病 人 , 死 率仍 然 较 高 。 病
种 实 体 肿 瘤 化 疗 后 导 致 的 多 种 血 液 病 , 严 重 感 染 及 原 因 不 明 者 等 。在 我 国 , 细 胞 减 少 症 白 和 粒 细 胞 缺 乏 症 的 预 后 良 好 , 但 如 果 粒 细 胞 缺 乏 症 治 疗 不 及 时 ,年 龄 较 大 或 有 其 他 脏 器 白 细 胞 减 少 症 在 中 医 学 中无 相 同 病 名 ,
据 其 主 要 症 状 有 乏 力 、 晕 、 悸 、 9, 发 头 心 易 t 感 热 等 表 现 , 属 于 中 医 学 “ 血 虚 ”、 虚 劳 ” 当 气 “ 、
“ 病 ”、 诸 虚 不 足 ” 范 畴 。 温 “ 等
观察针灸对血液成分的调节效应

观察针灸对血液成分的调节效应据资料记载:各种内外因素的刺激都会导致血液成分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可以通过针灸作用得到调整,使血液各种有形成分、化学成分以及血液酶系及各种电解质等趋向生理平衡。
一)针灸对红细胞、血红蛋白的调节实验研究表明,针灸对生理及病理状态下的红细胞数目均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针刺正常人的足三里、合谷穴,可见红细胞总数一过性增多,血红蛋白含量上升,但维持时间不久,即恢复正常。
针灸对红细胞的调节作用具有双向性和良性调节的特点。
二)针灸对白细胞的调节针灸对血液中白细胞的计数、分类及吞噬作用都有显著的影响,并因机体功能状态不同而异。
针刺正常动物的“足三里”、“合谷”穴后,可使白细胞总数上升,针后3小时达最高水平,分类计数显示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上升,而淋巴细胞及嗜酸性比例相应下降,24小时后复原。
针刺对白细胞的调节与穴位特异性有很大关系。
三)针灸对血小板的调节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表明,针灸对血小板计数和凝血过程也有明显的双向调整作用。
针刺合谷、内关穴可使正常人血小板数升高。
针刺大椎、血海、足三里、内关、曲池等穴则可使脾切除后血小板过高症患者的血小板,逐渐下降至正常范围。
对全血细胞减少或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针刺肝俞、脾俞、合谷、足三里等穴可使血小板计数增高。
参考这一文献资料,笔者对医院一犬瘟后期患犬和三例健康犬做针灸后血象跟踪检查发现针刺对血液成分(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观察记录如下:案例一:犬瘟后期患犬1)辩证取穴虚实辩证分析脾胃虚弱的症状:面色萎黄,头晕目眩,神疲乏力,纳呆便塘。
舌淡胖,苔薄白,脉细。
证候分析:脾胃虚弱,失其运化,生化无权,气血来源不充,气虚血少,故见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血不上荣于头面,则头晕目眩;脾胃虚弱,健运失司测见纳呆便溏;舌淡胖,苔薄白,脉细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之征。
经络辩证分析《灵枢。
决气篇》“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景岳全书》中“血者,水谷之精气也,源源而来,而实生化于脾”;《灵枢。
血液病科 白细胞减少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白细胞减少症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16751.1-1997)之“虚劳”进行诊断。
主要症状:头晕乏力、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夜间少寐,舌淡苔薄,脉细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3版(张之南主编,科学出版社,2007年)白细胞减少症诊断。
成人外周血白细胞数:WBC<4.0×109/L(二)证候诊断1.气血两虚证:神疲乏力,四肢倦怠,面色少华,头晕乏力,少气懒言,夜间少寐,四肢倦怠,动则气急。
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2.脾肾阳虚证:神疲乏力,四肢倦怠,纳谷不香,语言无力,腰酸怕冷,肢体欠温,夜尿清长,大便溏烂。
舌淡胖,苔薄,脉沉细。
3.肝肾阴虚证:神疲乏力,四肢倦怠,腰膝酸软,午后或夜间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失眠多梦,口干咽燥。
舌红少苔,脉细数。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气血两虚证治法:补气养血。
推荐方药:八珍汤加减。
熟地黄、炙黄芪、太子参、炒白芍、炒白术、当归、川芎、制首乌、茯苓、龙眼肉、枸杞、甘草等。
中成药:芪胶升白胶囊、十一味参芪片等。
2.脾肾阳虚证治法:温补脾肾。
推荐方药:金匮肾气丸合黄芪建中汤加减。
熟地、山萸肉、淮山药、炙黄芪、茯苓、干姜、淡附片、炒白术、红枣、炙甘草、饴糖等。
中成药:四神丸等。
3.肝肾阴虚证治法:滋补肝肾。
推荐方药:生脉饮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黄芪、党参、麦冬、五味子、玉竹、北沙参、熟地、山萸肉、淮山药、旱莲草、丹皮等。
中成药:杞菊地黄丸等。
(二)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根据病情,可辨证选用静脉注射剂,如参麦注射液、参芪扶正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等(三)针灸疗法针灸取穴关元、足三里、三阴交、合谷、太溪等穴,针用补法,且主穴加用温针灸,每次30分钟,15日为1疗程。
(四)健康指导1.生活起居:保持环境清洁,空气清新、每天通风2次,每次30分钟,患者必要时应戴口罩作自我保护,注意保暖,勿着凉,预防感冒,避免呼吸道感染,防止交叉感染。
针灸治疗放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放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研究进展奚玉红;王茎【期刊名称】《实用中医药杂志》【年(卷),期】2015(000)008【总页数】2页(P793-794)【作者】奚玉红;王茎【作者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合肥230038;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安徽合肥 23003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6.157.1近年来,针灸治疗放化疗后白细胞减少、提高免疫力等有较好效果。
现将针灸治疗放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针刺付亚红等[1]将76例化疗后白细胞减少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给予针刺治疗,对照组给予利血生治疗。
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89.47%、对照组71.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王刚等[2]针刺治疗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治疗组41例用针刺足三里、血海、三阴交等穴位治疗,对照组40例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结果治疗组白细胞回升显效率70.7%,对照组37.5%(P<0.05)。
韩予飞等[3]将86例化疗后白细胞减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3例,针刺组用G-CSF+针刺,针刺取穴支沟、曲池、合谷等,对照组单用G-CSF针刺。
结果第10天时两组总有效率均为100%;第31天时治疗组总有效率97.71%、对照组8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10天、17天、24天针刺组白细胞计数和成熟中性粒细胞比例均优于对照组(P<0.05)。
唐素敏等[4]将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
治疗组选取脾经腧穴血海、阴陵泉、地机、三阴交,胃经腧穴梁丘、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针刺得气后针柄插入艾柱并点燃;对照组口服鲨酐醇、利血生。
结果两组白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而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O.05)。
2 艾灸邓宏等[5]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艾灸组在化疗同时艾灸足三里、三阴交,两组均在白细胞减少达Ⅲ度以上时给予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
白细胞减少症中医分型论治

白细胞减少症中医分型论治周围血液白细胞计数持续低于4×109/升,称为白细胞减少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现已查明的致病因素有化学因素、物理因素、感染和其他疾患等,这些因素或通过人体的变态反应和对造血细胞的直接毒性作用,或由病原体及其毒素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或破坏周围血液的白细胞而引起本症,其主要表现有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头晕眼花,腰酸腿软,失眠健忘,耳鸣,自汗、易感冒,食欲不振等。
白细胞减少症属中医“虚劳”范畴,祖国医学认为,其发生与心、肝、脾、肾阳气精血不足有关,尤与脾肾亏虚、气血不足关系密切。
若脾胃虚弱,健运失职,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气血生化无源,或肾精不足,髓海空虚,精血无以化生,均可导致白细胞减少,故中药治疗常采用补脾健胃、补益心脾、温补脾肾及滋养肝肾等法,尤以补益脾肾、益气养血之法常可取得稳定而持久的疗效。
临床一般可分如下类型论治。
脾胃气虚症见头晕乏力,不耐劳作,四肢困倦,短气懒言,食欲不振,口淡乏味,食后腹胀、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则:补脾健胃,益气生血。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味:黄芪30g,太子参30g,白术15g,当归10g,陈皮10g,升麻6g,柴胡6g,彤参30g,鸡血藤30g,制黄精30g,炙甘草6g。
心脾两虚症见头晕眼花,乏力气短,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胃纳呆滞,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细缓。
治则: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方药:归脾汤加减:黄芪30g,太子参30g,白术15g,茯苓15g,桂圆肉15g,五味子10g,熟地15g,当归10g,丹参30g,鸡血藤30g,制黄精30g,陈皮10g,炙甘草6g。
肝肾阴虚症见头晕目眩,两耳蝉鸣,腰膝酸软,倦怠乏力,两目干涩,视物不清,心悸少寐,舌红苔薄,脉沉细。
治则:滋养肝肾,填精生血。
方药:六味地黄汤加味:熟地15g,山药30g,山茱萸15g,茯苓15g,枸杞子15g,女贞子20g,桑椹子15g,五味子10g,丹参30g,鸡血藤30g,制黄精30g,虎杖15g。
中医医案——白细胞减少症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温卫阳固腠理法治愈卫阳不振病案:徐某,女,28岁。
主诉及病史:1978年8月,因头痛服去痛片后,继而出现白细胞减少,头晕无力,食欲不振,稍有劳则汗出恶风,容易感冒,睡眠及二便尚可。
经保健室给服西药(药名不详)未效,后又住院服西药治疗,白细胞维持在2700/mm3。
诊查:舌质正常,脉象浮缓,余症如上。
辨证:证为卫阳不振,腠理不固。
治法:宜温卫阳,固腠理以增强其机体之抗病机能,用桂枝加黄芪汤。
处方:桂枝10g 白芍15g 黄芪20g 甘草3g 生姜5片大枣5枚服上方药7剂,复查血象白细胞为5400/mm3。
药已中病,仍守原方。
再服药7剂,白细胞已升至7800/mm3,诸症霍然。
随访6年,未见复发。
按语白细胞减少症,以白细胞减少、倦怠乏力,或发低烧、容易感染等为临床特点,相当于中医学中的卫气虚证。
本案患者虽无低1烧,但其他症状均为卫阳不振、腠理不固之表现,故用温卫阳、固腠理之法而获显效。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2集,P156-157,谭日强医案。
谭日强,1913年生,湖南省湘乡县人。
中医教授。
17岁拜师学医,1934年考入湖南国医专科学校,1936年毕业后留校工作。
抗日战争期间,在湘西、湘南一带行医;抗战胜利后在长沙开业。
1952年到湖南省立中医院工作,1960年调湖南中医学院任教。
曾任湖南中医学院副院长、湖南省中医学会副会长、湖南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委员等职。
从事中医临床、教学50余年,擅长内、妇科,对心血管病、血液病、肝脏病的防治颇有研究。
主要著作有《传染性肝炎的辨证治疗》、《金匮要略浅述》等书。
2。
针灸治疗放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研究进展

减少症和粒 细胞 缺乏症 。姜鹤群等 … 选取足 三里、 肾俞穴
位 注 射 当 归注 射 液 4m , 疗后 总 有 效 率 7 .%。刘 萍 L 治 58 等 [] 8 ”将 6例本病患者 随机 分为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 配合 艾条温和灸治疗组和单纯西医升 白药 口服组 。结果治疗组
证, 少数则 兼有血热之证 。根 据中医 学久病必瘀 的传统 认 识, 白细胞 减少症 患者久 治不愈 , 往兼 有血 瘀 的临床 表 往 现 。综上所述 , 因不外乎 内伤与外感 , 病 病机不外乎先天和 后天 2个 因素 。 先天的关键在于。 后天 的关键在于脾 。中 肾,
升较少 。谢 玲等 [] 】研究足三里 穴位注射对放 、 化疗所 致 白 细胞 减少症 患者 的疗效 。结 果穴位 注射 组 白细胞 明显 升
摘 要 从针灸对恶性肿瘤放化 疗后 白细胞减 少症 的疗效进 行 了综述,提示在临床运 用放化 疗治疗恶性肿瘤 的同时, 可适 当配合针灸疗法 , 而减少放化疗后 引起 的骨髓抑 制 的毒 副作 用 , 从 以进一步提 高患者 的生存 率和生活
质量。 关键词 白细胞 减少症 ; 针刺; 综述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46 5 (0 O— 01 0 1 0 - 8 2 2 1) 1 0 7- 3 0 0
以 生 化 则 成 血 虚 之 证 ; 为 先 天 之 本 , 骨 生 髓 , 五 脏 六 肾 主 受
7I
对肿瘤 患者化疗后生存质量 的影响 。穴取大 椎、 俞、 膈 脾俞
等, 运用隔姜灸法。结果治愈率为 8 .% 有效率为 6 .% 4 1, 64 。 12 穴位注射疗法 . 李瑾等[ 采用足三里穴位注射6 4 2 8 5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治疗白细胞减少症
*导读:白细胞减少症指外周血液中白细胞数持续低于4×
10^9/L,为常见的血液病,可发于任何年龄,治疗时除了常规的治疗方案,还可以尝试一下针灸治疗。
……
白细胞减少症指外周血液中白细胞数持续低于×10^9/L,为常见的血液病,可发于任何年龄,治疗时除了常规的治疗方案,还可以尝试一下针灸治疗。
该病起病多缓慢,症状较轻,常见乏力、心悸、头晕、低热、
咽炎或粘膜溃疡、食欲减退、四肢酸软、失眠多梦、畏寒腰酸等,易患感冒等病毒性和细菌性感染;若白细胞减少症由感染所致者,则见高热,恶寒,周身酸痛等症状。
若白细胞总数明显减少,低于2×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10^9/L,甚至消失者称为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sis),多以突然发病,畏寒高热、咽痛、头痛、关节痛、极度乏力出现,严重者有吞咽困难、谵语或昏迷,可在数日内死亡。
粒细胞缺乏症为白细胞减少症发展至严重阶段的表现,两者病因病机基本相同,可一并论述。
在中医学中,白细胞减少症无相同病名,据其症乏力、头晕、心悸、易外感发热等表现当归属于中医学“气血虚”、“虚劳”、“温病”、“诸虚不足”等范畴。
针灸治疗
中医治疗白细胞减少症有着不错的疗效。
针灸疗法在益气养血,
滋阴助阳原则指导下治疗该证,选取膈俞、膏肓俞、足三里、血海、三阴交、大椎、脾俞、肾俞、悬钟。
方法
令患者取俯卧位于治疗床上并将背腰部充分暴露,在膈俞、膏肓俞、大椎、脾俞、肾俞穴上各放一约5毫米厚、直径约4厘米中间用针刺有10余个针眼的鲜姜片,接着将做成如半粒花生米大小的艾绒柱放于鲜姜片上,用线香于艾柱上端点燃令其自燃至成艾灰后鲜姜片不动只去艾灰,再如前法施灸至患者有温热感向局部肌肉内渗透、但不致灼痛、烫伤为度。
达到预期效果后将鲜姜片拿掉令患者换取仰卧位,将一侧下肢膝关节以下暴露,常规消毒后毫针直刺足三里1。
5寸;血海、三阴交、悬钟直刺1寸,施以捻转平补平泻手法各1分钟,留针30分钟并隔10分钟加强捻针一次。
下肢穴位左右隔日交替施术,每日一次,10次一疗程。
方中足三里为传统的强壮要穴,能补气生血;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交会穴,有健脾强中,益肝滋肾的作用;血海、膈俞养血、活血、生血、补血,四穴合用共奏益气养血之功。
配以脾和肾的背俞穴能健脾温中、滋补肾阴。
悬钟穴又名绝骨,是八会穴之髓会,据现代研究发现该穴与红细胞的生成有关,是治疗贫血必取要穴,是嗜酸性粒细胞的敏感穴,对嗜酸性粒细胞有特异性;大椎为手足三阳经及督脉之会穴,别名百劳;上杼穴,有益气壮阳的作用,据报道针刺大椎除白细胞数量变化外并有明显的左移现
象,一叶核细胞比例增多,4~5叶核细胞比例减少,这一现象也可见于针刺足三里,如针刺其他穴位则无此现象出现;膏肓俞是补虚益损,调理肺气的常用穴,三穴共用能提高机体免疫力。
该法治疗各种原因而致的白细胞减少症具有安全性好、无任何副作用、操作简单、便用推广、成本低廉、可重复验证的优点,在提升白细胞的同时还能改善患者的身体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