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故事》公开课教案 优秀教学设计6

合集下载

《好的故事》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

《好的故事》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

25《好的故事》教学设计教学思路:一、教材分析:本课《好的故事》是语文六年级上册中的第25课,是一篇鲁迅先生的散文诗,节选自《野草》,《好的故事》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摆脱黑暗,实现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称赞,对理想的热烈憧憬。

由于本课是一篇散文诗,大都是短句,也没有故事情节,所以我准备在教学中着重让学生体会本文的语言美和画面感,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学情分析:讲授对象是二堡乡中学六(3)班学生,也是我这学期的学生,我班学生学习基础较好,能够做到自觉预习,自行解决预习中的困难,我在课前要求学生做本课导学案的预习内容,以及本课的生字词,如此我就不需在生字词上多花时间,因此设计教学课时为一课时。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理解关键词句,品悟文本的美学意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1.通过理解关键词句,品悟文本的美学意境。

2.学习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知识讲授法,谈话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谈话导入我们每个人都做过梦,你的梦里是什么样的呢?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鲁迅的梦——《好的故事》。

(板书课题,简介作者)二、出示学习目标(能够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本课的目标)三、检测预习、展示交流1.教师通过导学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教师简介鲁迅的作品,提示易错生字,解释词语意思,展示图片。

(1)教师提示学生“鲁迅发表了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让学生明确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

(2)提示学生在读课文中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跳过,不停读,不回读。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师:你对鲁迅先生的梦的第一印象是什么?2.通读全文,概括每部分段意。

26《好的故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6《好的故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6《好的故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好的故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综、仆"等5个生字,读读记记“澄澈、困顿”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上下文,理解“好的故事"的含义。

教学重点:理解“好的故事”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梦境般的场景和美好的境界。

教学准备:1、了解作者鲁迅。

2、收集梦境般的画面或片段。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板书:好的故事),齐读课题。

2、本文写于1925年,当时的中国几乎还是封建社会。

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说说你理解中的鲁迅先生此时的心境是怎样的?他为什么如此渴望出现“好的故事"?3、让我们一起走入这好的故事当中,去感受那梦境般的境界,去体会鲁迅先生那忧国忧民的心吧!4、学生质疑,师整理归纳。

5、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开展学习。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大声读,可以轻声读,可以默读;同时用笔在书中圈出生字词,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学习字词。

2、同学们边读边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这个故事中讲到了哪些人和事?(2)作者在梦中看到了哪些美丽、幽雅、有趣的事?又看到了哪些不好的事?(3)故事中“好的故事”好在哪里?你对“好的故事"有什么看法?3、交流自读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集体正音。

订正后齐读词语:洒满银滩青天下马匹织女伏织着游牧摇荡美妙幽雅趣味荡漾澄澈困顿呈现在心都络驿不绝各以自己所有以及所无的一切全盘奉献给公家过着牛马奴隶的生活全都不同凡响自怨自艾自暴自弃自讨苦吃与众不同独具匠心耳目一新如见雪来岁月不惊素昧平生千山万水人海茫茫熟视无睹置若罔闻半途而废舍本逐末日以继夜积劳成疾无独有偶天衣无缝不可或缺不堪设想一文不名于心不安面面相觑名不虚传源源不断络绎不绝息息相关垂手可得名不虚传源源不断络绎不绝息息相关垂手可得十全十美井井有条喜上眉梢如虎添翼(2)指名分段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正字、正句。

《好的故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好的故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好的故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六上第八单元《好的故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写“搁、综"等13个生字;能通过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等途径,理解文中难懂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展开思考想象,体会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

3.能结合“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读懂课文内容,感悟“好的故事"与“昏沉的夜”的象征意义,初步理解课文所表现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紧扣中心词“美丽、幽雅、有趣",聚焦“好的故事”,体会“好的故事"的灵动美和色彩美,结合相关语句,理解“好的故事”是梦境。

教学难点:能结合相关资料,了解这一时期鲁迅内心的苦闷、孤独、惶惑与寂寞,感悟作者在黑暗的现实中,内心仍充满希望和寄托的心境,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初读:疏通词句,整体把握1.复习回顾,导出新课。

师:前面我们刚刚学过鲁迅的课文《少年闰土》,活泼可爱的少年闰土形象深深地印刻在我们心里,同时我们也仿佛感受到了鲁迅小时候的生活状况。

今天,我们再来阅读一篇鲁迅的文章,文章的题目很有意思,叫做——好的故事(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疏通词句。

师:这是一篇散文诗。

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初读时,可以跳过。

那么,在预习课文的时候,你跳过了哪些词语呢?或者说哪些词语你不理解呢?交流反馈,认读并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内容详见课件。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读后交流:“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一个怎样的梦境?(美丽,优雅,有趣)3.梳理内容结构。

那么,课文哪些自然段具体描写了这个美丽优雅有趣的梦境呢?其余自然段写的又是什么?板书:现实————梦境————现实(昏沉的夜)(好的故事)(昏沉的夜)二、品读:感受梦境,体会美好1.“好的故事”其实就是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境。

那么,从哪些词句能够感受到这梦境的美丽优雅有趣呢?请细细品读3-9自然段,写写批注。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6课《好的故事》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精选三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6课《好的故事》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精选三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6课《好的故事》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精选3篇篇一:26.好的故事教学目标1.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

4.能结合“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教学重难点1.能抓住重点语段中的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

2.能结合资料,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我们每个人都爱听好的故事,而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又为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这个故事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一同走进鲁迅为我们营造的故事世界。

(板书课题,简介作者的作品)二、检查预习1.教师检查学生认读生字词的预习情况。

2.同桌互查生字认读情况,并解释重要词语。

(1)教师提示学生借助课后第一题,让学生明确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

(2)关联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交流平台”,回顾理解词语的方法。

(联系上下文猜测,再借助注释理解;较难理解的词语只需知道大意;在无法理解的词语旁作记号。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师:请同学们自主阅读《好的故事》这篇课文,结合课文内容,按下图提示找出相应的段落。

2.思考:作者为我们讲的“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明确: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

课件出示句子:◇我闭了眼睛……搁在膝髁上。

◇我在蒙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四、再读课文,分析理解1.齐读第1~3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1)学生合作交流:第1自然段中描写了“昏沉的夜”的情景,在这里“昏沉的夜”有什么特殊含义?你是怎么理解的?(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结合阅读链接来理解。

)课件出示:该文写于一九二五年一月,当时北京笼罩在极其混沌、黑暗、恐怖的气氛中。

封建军阀卖身投靠帝国主义,把中国变成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人民在苦难的深渊里挣扎,因此“昏沉的夜”象征了当时的封建军阀统治。

第26课《好的故事》 第一课时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26课《好的故事》 第一课时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26课《好的故事》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好的故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并会写“搁、综"等13个生字。

理解掌握“繁响、伽蓝、打桨、底子、泼剌奔迸”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梳理文章脉络,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重难点】重点:会写课文的生字,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难点: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新课导入:1.在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中,有很多处写到梦境,而梦里大多写到的是故乡的情景,可见鲁迅的故乡情结也不是一个偶然。

今天我们来品味的这篇文章,就好比是一粒茴香豆,它不好嚼,因为太硬,但用劲嚼了,便会发现真是回味无穷。

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好的故事》,这到底是个怎样的故事呢?2.揭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3.认识作者:鲁迅4.了解写作背景字词梳理:1.认读会写生字词,交流识字方法。

马+聚=骤毛+=毡扌+郑=掷阝+走=陡肖+刂=削换一换:搁-阁+丁=打综-宗+屯=纯凝-疑+马=冯萍-泙+洛=落2.学习生字的结构、部首、组词、造句和书写指导。

(1)指导写字:①老师范写,学生在习字本上描红、临写生字。

(提醒写字姿势)②学生先观察,如何把字写正确,每一笔在田字格的位置。

③看清每个字的结构,放慢速度,严格按笔顺描写。

④展示学生写字作品,讲评,适当奖励。

重点指导“搁、综、澄、萍、藻、漾、焰、削、瞬、凝、骤、掷、陡"的书搁:左边是“扌”要小,右边是“阁"要紧凑。

综:左窄右宽,“宗”中的“示"要舒展。

澄:“氵”要小,“登"的最后一笔横不易要过长。

萍:“艹”要舒展,不宜太大,“泙"要紧凑。

藻:上小下大,“澡”要舒展,稍大一些。

漾:左窄右宽,右部中的“永"要舒展。

焰:“火”要小,最有一笔变为点。

削:“肖"要紧凑,“刂”不易过大。

瞬“目"要小,“舜”要写得饱满,紧凑。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优秀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优秀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优秀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优秀教案第【1】篇〗一、课前解析关注字词本课共有13个生字。

生字的学习,要结合汉字结构进行。

比如“搁”“综”“瞬”等字在教学时,可利用左形右声的特点帮助记忆;“萍”“藻”等字也是形声字,但要强调上形下声的特点。

多音字“削”在教学中,可借助句子理解记忆。

本课有许多难懂的词语,可运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它们的意思。

关注阅读理解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品悟“好的故事”就是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体会作者从现实到梦境,再回到现实的情感变化。

从文章的圆形结构中披文入情,既学习了阅读理解的方法,又品味了文字的魅力,还能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深刻含义。

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体会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关注表达运用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

通过现实与梦境的对比,引导学生理解梦境中的景物的意蕴。

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从而使学生将方法灵活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让学生真正从学过走向学会。

二、教学目标1.能认识并掌握本课生字词。

会写“搁、综”等13个生字,会写“预告、烟草、烟雾”等15个词语。

2.能练习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抓住重点语段中的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

4.能结合“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三、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品悟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2.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搁、综”等13个生字,会写“预告、烟草、烟雾”等15个词语。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错综、骤然”等难懂的词语。

2.知道“好的故事”是指“我”的梦境。

3.能读懂第一自然段,了解“我”的现实处境。

【教学过程】一、揭题激思1.导入:我们听过很故事,故事总是有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的,但今天我们要读的这个故事却不一样。

《好的故事》公开课教案 优秀教学设计6

《好的故事》公开课教案 优秀教学设计6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5好的故事创新教案人教部编版25.好的故事创新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中“综、锦、萍”等12个生字和新浮现的词语。

2.理解课文中的想象成份和情感变化。

3.品悟文本的美学意境。

4.学习作者夸姣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理清课文结构,整体感知“好的故事”。

教学难点通过文本体味文中描述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情感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作者: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预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经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背景:【课件31《野草》是鲁迅先生的诗集,作于1924—1926年。

它是中国现代散文诗的一个艺术高峰。

鲁迅在这部诗集中,通过对自我的严格剖析,反映了在当时的黑暗社会中,有相当一部份要求进步,寻求光明,又处处碰壁的,找不到出路的小资产阶级知识份子的思想状态,记录了鲁迅自己由革命民主主义者走向共产主义战士这一转变过程。

《好的故事》是《野草》中比较突出的一篇散文诗。

作于1925年2月,当时全国大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着一系列的革命运动。

在封建军阀段祺瑞统治下的北平,更是一片黑喑。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鲁迅蔑视黑暗,憧憬光明。

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的精神鼓励着他,虽说中国当时是黑暗的,但他坚信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

《好的故事》就作于这样的背景之下。

二、初品课文1.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品读课文,注意字词。

2.请一组同学逐一朗读词语,纠正错误。

膝取乌柏伽蓝瘦削蓦地皱蹙泼剌3.你对《好的故事》第一印象是怎样的?(景物很美,乌柏,野花,茅屋,塔,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是夸姣的事物。

)4.鲁迅先生为什么这么写?(这篇貌似很美很悠闲的文章,同学们看不懂是很正常的。

《好的故事》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好的故事》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好的故事》教学设计《好的故事》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好的故事》教学设计(精选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好的故事》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反复阅读课文,品味梦境中的美丽景色,体会景物自然美、画面动态美、文字诗意美和视觉色彩美。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读懂课文,重点理解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难点:1.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感受作者在美好的景致中所寄托的情感。

2.抓住重点段落、关键字词进行研读品味。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还记得鲁迅先生笔下的“好的故事”有什么特点吗?谁能回答?(生回答:美丽,幽雅,有趣。

教师随回答板书)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走进鲁迅先生的梦境,去看一看、听一听这个“好的故事”。

2.指名分段朗读,检查朗读情况。

过渡:上节课我们读课文时,许多同学吭吭哧哧,读不通顺。

这节课的开始,我们再来看看大家的朗读情况。

我们疏通了字义,对文章有了初步印象,现在能读得通顺、读出文字的优美吗?我们请几位同学来试一试。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体会“好的故事”产生的现实环境。

(1)学生自读第1—3自然段,说说鲁迅先生身处的环境。

预设:提示学生可将外部的环境和屋内的环境相结合,去考虑鲁迅先生此时的心境。

外面的环境是热闹的,“鞭爆的繁响在四近”;而屋内的环境是昏暗的,“灯火渐渐地缩小了”“灯罩很昏暗”,鲁迅先生抽了烟,“烟草的烟雾在身边”。

鲁迅先生在这样一个热闹的夜晚,独自一人抽着烟,在灯下看书,给人一种身处热闹之中却很孤寂的感觉。

(2)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鲁迅先生说的“好的故事”是一个梦呢?(从“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朦胧”可见鲁迅先生渐渐睡着了,可知他描述的是他的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5 好的故事创新教案人教部编版
25.好的故事创新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综、锦、萍”等12个生字和新出现的词语。

2.理解课文中的想象成分和情感变化。

3.品悟文本的美学意境。

4.学习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结构,整体感知“好的故事”。

教学难点
通过文本体味文中描述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作者: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背景:【课件3】
《野草》是鲁迅先生的诗集,作于1924—1926年。

它是中国现代散文诗的一个艺术高峰。

鲁迅在这部诗集中,通过对自我的严格剖析,反映了在当时的黑暗社会中,有相当一部分要求进步,寻求光明,又处处碰壁的,找不到出路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状态,记录了鲁迅自己由革命民主主义者走向共产主义战士这一转变过程。

《好的故事》是《野草》中比较突出的一篇散文诗。

作于1925年2月,当时全国大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着一系列的革命运动。

在封建军阀段祺瑞统治下的北平,更是一片黑暗。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鲁迅蔑视黑暗,憧憬光明。

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的精神鼓舞着他,虽说中国当时是黑暗的,但他坚信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

《好的故事》就作于这样的背景之下。

二、初品课文
1.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品读课文,注意字词。

2.请一组同学逐一朗读词语,纠正错误。

膝髁乌桕伽蓝瘦削骤然皱蹙泼剌
3.你对《好的故事》第一印象是怎样的?
(景物很美,乌桕,野花,茅屋,塔,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是美好的事物。


4.鲁迅先生为什么这么写?
(这篇貌似很美很悠闲的文章,同学们看不懂是很正常的。

它选自鲁迅的散文集《野草》,文章描述的景物总体上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比较亮、比较美的感性印象。


三、细品课文
1.看鲁迅先生写的“好的故事”主要集中在哪几自然段?(3—8自然段)
2.大家看出来没有,所谓“好的故事”不过是鲁迅先生的一个梦。

先生从“昏沉的夜”开始,做了一个梦,最后又回到“昏沉的夜”,这就是“好的故事”的结构。

3.你认为文章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吗?
(文章题目是“好的故事”,但通篇都没有具体的情节,只是把所经过的地方绘成了一幅图画,而这个“好的故事”就在这幅图话里面。


4.如果让你写山阴道旁的景物,你会怎样写?作者是怎样写这些景物的?
(我们一般会用上比喻、拟人等手法,写一些长句子。

可是作者只是写了一些词语拼接起来。


5.作者写“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用了一种怎样的形式呈现?
(倒影)
我们看看“倒影”有什么奇特之处?请同学们读一读5—7小节。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字词:
膝髁乌桕伽蓝瘦削骤然皱蹙泼剌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二、深入文本,分析“倒影”,了解“好的故事”的丰富内涵。

1.初步感知“倒影”的特点。

(这些景物的倒影一直在“动”,并且很杂乱,很多)
“动”给你什么感觉?
(在梦境中害怕动的东西会消失,很担心。


2.探讨“倒影”特点,体味先生情感。

(先生生活的年代很动荡,他害怕失去宁静的生活。

这些美好就像水中的倒影一样,可以看出先生当时先生起起伏伏的心境,怕失去这个美丽的梦。


三、体味“昏沉的夜”
1.我们来看看“昏沉的夜”是什么样的夜?
(好的故事——美好虚幻希望)
3.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这是什么时候?
(应该是过年的时候。


4.作者在干什么?
(独自一人抽着烟,拿着书,听着外面的鞭炮声,享受着夜的黑暗。

他很孤独,很寂寞。


四、深入探讨“昏沉的夜”,体味先生的寂寞心情。

1.先生为什么是寂寞的?
出示课件:
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隐退,有的前进。

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而且落得一“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不过已经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做文字,叫做随便谈谈。

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

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

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鲁迅
五、深入文本探究先生面对绝望的人生态度。

1.回顾课文结构:从昏沉的夜开始,做了一个关于“好的故事”的梦,然后又回到了深沉的夜。

也就是说,先生从绝望开始,进入虚幻而美好的希望后又回到绝望。

先生会就此绝望下去吗?不会!那样就不是鲁迅先生了。

2.出示句子: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这是先生一种积极而乐观的精神,他对美好有着积极的向往,他对美好的东西积极地追求着。

六、总结
1.在矛盾中挣扎,在绝望中追求希望。

这是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也不要因为一时的失败和挫折而丧失信心。

2.出示: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二)7.妈妈睡了人教(部编版)
7、妈妈睡了
附:板书设计
妈妈睡着了
7、妈妈睡了
睡梦中的妈妈美丽温柔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