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导学案.doc
戊戌变法导学案

开发区中学“自主尝试、合作互助”教学模式《戊戌变法》新授学案学科:历史主备人:王为群审核人杨霞9.27第8课戊戌变法学习目标:1.知道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
2.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敢为天下先,用于探索真理的精神和品质。
【学习重点】公车上书维新变法运动发展“百日维新”。
【学习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评价。
--------------面对生活的考卷,我们用头脑和行动来作答---------一、自主学习(独立完成、同伴互助、小组内解决)1、兴起:1895年春,签定,、上书帝,请求变法。
史称。
运动揭开序幕。
2、发展:维新派创办,改名宣传维新变法,他们组织。
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
3、时间:年月至月,________发布变法法令。
当年是戊戌年,所以称为_____________,变法历时103天,又称“_____________”。
、结果:由于变法触动以发动政变,捕杀_________等六人,变法失败。
二、合作探究(先自己分析,然后在组内按交流)一:情景模拟:结合变法内容分析:①假如你是农民,你会支持变法吗?为什么?②假如你是政府官员, 你会支持变法吗?为什么?③假如你是正在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你会支持变法吗?为什么?二、阅读材料维新派……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
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1898年11月25日)(1)问题:材料中反映维新派变法时存在什么问题?材料中“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维新派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失败的原因还有有哪些?(2)如何评价戊戌变法?三、巩固拓展(当堂检测)1.康有为发动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联名上书的事件发生于()A.1894年 B.1897年 C.1895年 D.1898年2.在戊戌变法法令中,属于文化教育的内容是()A.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创办报刊,开放言论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C.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D.训练新式军队3..某学堂因废八股、设西学而受到当地官员传讯,他们抗辩道:“此乃当今皇上旨意,何罪之有?”这个“皇上”指的是()A.康熙帝B.道光帝C.光绪帝 D.宣统帝4.在反对维新变法的斗争中,对慈禧太后的身份定位最恰当的是()A.清朝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言人B.清政府中顽固派的首领C.中国皇权政治发展历程中的女强人D.中国近代史上令人唾弃的卖国贼5.历史课堂上同学们就“百日维新”失败的客观原因展开了讨论,其中最正确的是()A.顽固派的强大B.光绪帝被囚禁C.袁世凯的告密D.帝国主义的破坏6.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有()A.历时103天,谈不上有什么影响B.在社会上起思想启蒙的作用C.裁撤冗官,减少财政开支,提高政府效率D.训练新式军队,建立了三支海军7. [2014•青岛]《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中介绍说,1840 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形成一个群体。
第七课《戊戌变法》导学案

第七课《戊戌变法》导学案第七《戊戌变法》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通过本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2、结合、奏折、照片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通过本学习,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二、学习重点、难点1、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是本的重点。
2、本的另一个重点是“百日维新”,它是这次大规模政治运动的高潮。
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在变法法令的内容中有集中体现。
尽管这些改革措施带有不少局限性,但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是符合当时历史潮流的。
3、难点本的难点是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只有在逐项分析变法法令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变法的资产阶级改革性质和其爱国、进步的历史意义。
变法在社会上所起的思想启蒙作用,对后的资产阶级革命也产生了深刻的三、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收集历史证据,探索公车上书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提示一些观察问题的角度和搜集整理史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2、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的失败。
中学生由于学习能力的限制,容易停留在现象上比较、低层次上比较,或在枝节上比较,难以切入事物本质。
因此教师应事先指明比较的目的和方向(“理解变法的失败”)、比较的对象(“社会各界的反应”)等等。
解决为什么比较和在哪方面比较的问题,找出历史现象的异同,促进新思想观点的产生。
3、制作历史大事年表,列举189~1898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
四、学习过程自主学习(快速浏览本,完成下列问题,有疑问的做好标记)(一)公车上书1、发生的时间,发起者是。
2、这一事发生的原因是,目的是。
3、这一事的影响是。
4、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创办,继续宣传变法。
他们在织,把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了。
(二)百日维新(戊戌变法)1、接见康有为,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
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导学案

第7课戊戌变法【学习目标】1.识记百日维新开始及结束的时间、失败的标志。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影响,认识戊戌变法对近代社会的影响。
【活动方案】活动一:自读教材,感知基本史实1.公车上书。
1895年,康有为、发起“”。
这次上书对清政府触动不大,却轰动全国。
从此揭开序幕。
2.“百日维新”。
1898年6月,光绪帝发布变法法令,前后持续103天,史称“”(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又叫戊戌变法)。
9月,慈禧太后发政变,囚禁光绪帝,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变法失败。
活动二:阅读材料,结合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影响,加深戊戌变法对近代社会的影响的认识。
戊戌变法,又称维新变法,是指1898年6月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领导人物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但戊戌变法因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所以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至中南海瀛台,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共6人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的一部分。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摘自《百度百科》结合材料请回答:(1)戊戌变法甘愿流血牺牲的爱国志士是谁?他甘愿为变法一死,你认为他的这一做法值得吗?(2)这次变法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思想,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什么运动,促进了人们哪个方面的解放?【检测反馈】()1.通过“举人”“签名”“1895年”这些关键词,我们可以联想到A.公车上书B.百家争鸣C.戊戌变法D.洋务运动()2.画家孔维克创作的《公车上书》被列入“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由孔维克耗时3年完成。
戊戌变法导学案

戊戌变法导学案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自1898年庚子中国爆发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倡导的戊戌变法开始推行,力图改革政治体制、教育制度、军制等方面,以振兴中国社会。
本次导学案将从政治、教育、军事等多个方面,逐步展开,带领读者深入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推行过程以及影响。
一、背景1. 中华帝国的陷入与落后- 描述中华帝国在19世纪末的面临的诸多问题,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退步;2. 外国列强的侵略与革命思潮的涌动- 引导读者认识到外国列强的掠夺和侵略对中华帝国的冲击,以及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人民自身的问题和对革命的渴望;二、政治改革1. 改革思想的兴起- 描述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对传统封建政治的质疑,并提出改革的思路和目标;2. 戊戌政变- 介绍庚子政变的过程以及其对戊戌变法的重要意义;3. 推行政治制度改革- 详细描述戊戌变法的政治改革内容,如兴办议院、设立宪法、制定新法等;三、教育改革1. 旧式教育的弊端- 分析旧式教育对中国社会现状的维持和固化作用,以及对人民思想觉醒的压制;2. 推行新教育- 描述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领导下的戊戌变法对教育制度进行的改革,如兴办学堂、制定新教育方案等;3. 教育改革的影响- 探讨教育改革对中国知识分子觉醒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积极作用;四、军事改革1. 旧式军队的困境- 分析清朝旧式军队的弊端和困境,以及对外战争的失败;2. 推行新军- 描述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戊戌变法中推行的新军改革,如军制改革、军队训练等;3. 军事改革的意义- 探讨军事改革对中国军队现代化的推动作用;五、戊戌变法的局限和失败1. 保守派的反对与动荡的局势- 描述戊戌变法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以及政治、社会环境的动荡;2. 变法的失败和影响- 探讨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以及对后续历史发展的影响;六、结语总结戊戌变法的意义和影响,提醒读者认识到改革不易的困难性,同时鼓励思考当代改革与发展的问题。
八年级上册历史《戊戌变法》导学案

⼋年级上册《戊戌变法》导学案⼀、教材内容分析本课主要从社会背景、过程、结果三个⽅⾯阐述了在甲午中⽇战争惨败,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派发动了⼀场挽救中华民族命运的救亡图存的变法改⾰运动。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进⾏的⼀次进步的、爱国的改⾰运动。
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既承接了前⾯近代中国屈辱挨打的形势变化,⼜启⽰后来的拯救民族的⾰命变化。
在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变化中有着举⾜轻重的地位,因此是上册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课程标准: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维新”的主要史实。
三、教学⽬标:1、知识与能⼒⽬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了解公车上书、百⽇维新、戊戌变法和戊戌六君⼦等历史基础知识。
2、过程与⽅法⽬标:利⽤新闻报道、图⽚、⽂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的历史想象能⼒和分析能⼒,能从中找到维新变法运动发⽣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能解释维新变法认识的进步⽴场,激发其热爱罪过、振新中华的⾼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四、学习重点、难点重点:公车上书和戊。
戌变法的展开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流程(⼀)创设情境,导⼊新课展⽰:图⽚1898年9⽉21⽇,残云如雪的北京已有了些许秋意。
这天早上,慈禧太后在随从的簇拥下,出颐和园⾛⼩路回到紫禁城,为时103天的百⽇维新在这⼀天结束了。
慈禧⼀进紫禁城,就直奔光绪帝的寝宫,但光绪帝不在屋⾥。
此时他已⾛到宫门前,有⼈说他要跑,有⼈说他去迎接太后,不管如何,他被侍卫拦回,从此便失去了⾃由。
这⼀天,史称“戊戌政变”。
————资料来源:视频截图教师:该组图⽂资料展⽰的是什么主题?学⽣:戊戌政变……百⽇维新……教师:同学们,在学习本课之前,⼤家要分清这样⼏个概念:1898年是中国旧历(⼲⽀纪年法)的戊戌年;在这⼀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进⾏的变法称为“戊戌变法”,也叫“百⽇维新”(103天);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残酷镇压维新派的变法,称为“戊戌政变”。
高二历史选修一-戊戌变法导学案

选修一专题九 《戊戌变法》导学案【课标要求】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知识梳理】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1、社会根源: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加剧。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 发展。
3、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条件:维新思想的传播。
(1)产生: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以后) ①经济上发展 。
②教育上兴办 ,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③政治上建立 的政治制度。
(2)进一步发展:康有为的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 ①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②思想特点:托古改制③作用:奠定了变法的思想基础。
(3)声势日大:(甲午战后) ①主张:维新派提出了旗帜鲜明的 口号,明确提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 。
②代表人物及主张:梁启超:思想核心是 。
谭嗣同:大声疾呼“冲决网罗”。
严复:宣传西学的方式是创办报刊、翻译西书。
影响最大的是 ,宣扬的社会进化论观点。
是“精通西学的第一人”。
二、目的:一方面是挽救民族危亡,一方面是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三、戊戌变法的过程(1895----1898) 1、兴起——公车上书(1895)⑴直接原因:《马关条约》草案电传回北京。
⑵主要内容:②富国、养民、教民和改革内政——长久之计。
③模仿西方议会政治,提出设 一职。
由各府、县民选产生,对皇权进行牵制和限制。
⑶结果:由于保守派阻挠,“公车上书”未能递交到光绪帝手中。
⑷影响:①以康有为为首的士人通过向统治者请愿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激情和参政愿望。
②他们冲破了几百年来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显示了知识分子的群体力量。
③“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此后,维新运动开始从 理论宣传走向 。
2、发展——建立组织、创办报刊 (1)表现:①创办报刊宣传维新思想:如《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
历史八年级上册《戊戌变法》导学案

作 业
1、 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开端是 (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新文化运动 D.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19世纪末,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论战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3、读谭嗣同的绝命诗:“不有行者,谁图将来?不有死者,谁鼓士气”?“我国二百年来,未有为民变法而流血者,如有,请自嗣同始”,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思考:
(1)维新派要杀的贼指谁?
(2)你认为谭嗣同的死值得吗?
(3)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的其所”?
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
学习方法
搜集史料法 对比法
学习过程
学习流程
学法指导
知识链接
自学
基础达标
一、戊戌变法的兴起和发展
1、背景:
2、公车上书(包括经过、结果和意义):
3、列举康有为和梁启超的主要维新活动:
二、百日维新
1、起因:
2、变法内容:
政治:
经济:
文化:
军事:
三、戊戌变法的失败
1、时间:▁▁▁▁▁▁▁▁▁▁▁
2、标志:
3、结果:
能力提升
四、康有为、梁启超属于__________阶级________派。变法措施有利于哪些人的利益?触动了哪些人的利益?
研学
拓展提升
五、变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失败的原因及教训又是什么?
示学
一、自学中的问题同学口头展示。
二、研学中先对学然后群学小组讨论,得出共识后派一人在班级展示。
历史八年级上册《戊戌变法》导学案
设计人: 审核人:
学习目标
1.背诵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基础知识。
7课《戊戌变法》导学案

义安二中八年级历史学科导学案课题第7课戊戌变法课型新授课时 1主备教师武瑞花授课教师备写日期2014、9、15学案序号8LSS007学习目标1、讲述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的基本史实2、记住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3、说出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学具一、情境导入鸦片战争过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国内不同的阶级在救国救民道路上都做过尝试。
比如说,我们学过的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
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
但是均遭失败。
这时救亡图存的重任就落在了新兴的资产阶级的肩上。
他们会选择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呢?这条道路能否行得通?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资产阶级救国的第一步:“维新变法运动”.二、自主学习(我学习,我快乐;我思考,我收获!)1、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P32--33页“公车上书”一目的内容,提炼并完成“知识要点1、2、3”,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2)为什么人们在拒签条约的同时又请求变法?(3)公车上书的结果和影响如何?(4)上书失败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又进行了哪些活动?2、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33页“百日维新”一目的内容,提炼并完成“知识要点4、5”,填写下列表格: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批注要求:1、请先仔细阅读课文,将知识点圈注在课本上。
.2、完成下列表格。
时间:8分钟【知识要点】:1、1895年春,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和联合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1300多人上书,反对,请求。
历史上称这次上书为。
2、揭开变法维新运动序幕的是。
3、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的标志是的成立,它的机关报是。
4、从年6月11日至9月21日发布一系列法令,实施变法。
因这一年是旧历戊戌年,故称这次变法为;又因这次变法历时103天,所以又称之为。
5、1898年9月21日,以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囚禁,杀害等六人,戊戌变法失败。
这次政变被称为。
三、合作探究(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1、请结合戊戌变法的内容分析变法的历史意义2、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3、如果袁世凯没有向荣禄告密,或者一开始维新派就依靠慈禧太后进行变法,戊戌变法会取得成功吗?4、制作历史大事年表,列举1995——1998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及相关人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戊戌变法导学案学习目标:1、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2、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学习重点:掌握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学习难点: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历史原因。
教学过程:基础知识梳理巩固:一、戊戌变法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百日维新(1)原因:诱因:(2)具体准备: a、1898年康有为上书(因,成为了)b、1894、4,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宗旨:、、。
(3)开始标志:1898、6、11光绪帝颁布诏书(4)、主要内容内容作用局限政治准许臣民上书言事;改定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取消旗人特权,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举办邮政;取消旗人特权,有利于中国的发展文教废八股;普遍设立中小学堂,设立京师大学堂;准许设立报馆学会;设译书局;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有利于的传播军事按西法训练新式军队,添造军舰;裁汰旧军增强国防力量二、戊戌变法的结果——以为标志,宣告了失败1、新政危机四伏(1)遭到许多读书人反对(2)强迫光绪颁布三条上谕,慈禧实际控制了权,做好了扑灭新政的准备34562019-03-26学习目标:1、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2、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学习重点:掌握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学习难点: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历史原因。
教学过程:基础知识梳理巩固:一、戊戌变法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百日维新(1)原因:诱因:(2)具体准备: a、1898年康有为上书(因,成为了)b、1894、4,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宗旨:、、。
(3)开始标志:1898、6、11光绪帝颁布诏书(4)、主要内容内容作用局限政治准许臣民上书言事;改定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取消旗人特权,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举办邮政;取消旗人特权,有利于中国的发展文教废八股;普遍设立中小学堂,设立京师大学堂;准许设立报馆学会;设译书局;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有利于的传播军事按西法训练新式军队,添造军舰;裁汰旧军增强国防力量二、戊戌变法的结果——以为标志,宣告了失败1、新政危机四伏(1)遭到许多读书人反对(2)强迫光绪颁布三条上谕,慈禧实际控制了权,做好了扑灭新政的准备34562019-03-26学习目标:1、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2、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学习重点:掌握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学习难点: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历史原因。
教学过程:基础知识梳理巩固:一、戊戌变法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百日维新(1)原因:诱因:(2)具体准备: a、1898年康有为上书(因,成为了)b、1894、4,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宗旨:、、。
(3)开始标志:1898、6、11光绪帝颁布诏书(4)、主要内容内容作用局限政治准许臣民上书言事;改定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取消旗人特权,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举办邮政;取消旗人特权,有利于中国的发展文教废八股;普遍设立中小学堂,设立京师大学堂;准许设立报馆学会;设译书局;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有利于的传播军事按西法训练新式军队,添造军舰;裁汰旧军增强国防力量二、戊戌变法的结果——以为标志,宣告了失败1、新政危机四伏(1)遭到许多读书人反对(2)强迫光绪颁布三条上谕,慈禧实际控制了权,做好了扑灭新政的准备34562019-03-26学习目标:1、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2、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学习重点:掌握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学习难点: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历史原因。
教学过程:基础知识梳理巩固:一、戊戌变法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百日维新(1)原因:诱因:(2)具体准备: a、1898年康有为上书(因,成为了)b、1894、4,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宗旨:、、。
(3)开始标志:1898、6、11光绪帝颁布诏书(4)、主要内容内容作用局限政治准许臣民上书言事;改定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取消旗人特权,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举办邮政;取消旗人特权,有利于中国的发展文教废八股;普遍设立中小学堂,设立京师大学堂;准许设立报馆学会;设译书局;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有利于的传播军事按西法训练新式军队,添造军舰;裁汰旧军增强国防力量二、戊戌变法的结果——以为标志,宣告了失败1、新政危机四伏(1)遭到许多读书人反对(2)强迫光绪颁布三条上谕,慈禧实际控制了权,做好了扑灭新政的准备34562019-03-26学习目标:1、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2、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学习重点:掌握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学习难点: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历史原因。
教学过程:基础知识梳理巩固:一、戊戌变法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百日维新(1)原因:诱因:(2)具体准备: a、1898年康有为上书(因,成为了)b、1894、4,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宗旨:、、。
(3)开始标志:1898、6、11光绪帝颁布诏书(4)、主要内容内容作用局限政治准许臣民上书言事;改定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取消旗人特权,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举办邮政;取消旗人特权,有利于中国的发展文教废八股;普遍设立中小学堂,设立京师大学堂;准许设立报馆学会;设译书局;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有利于的传播军事按西法训练新式军队,添造军舰;裁汰旧军增强国防力量二、戊戌变法的结果——以为标志,宣告了失败1、新政危机四伏(1)遭到许多读书人反对(2)强迫光绪颁布三条上谕,慈禧实际控制了权,做好了扑灭新政的准备34562019-03-26学习目标:1、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2、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学习重点:掌握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学习难点: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历史原因。
教学过程:基础知识梳理巩固:一、戊戌变法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百日维新(1)原因:诱因:(2)具体准备: a、1898年康有为上书(因,成为了)b、1894、4,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宗旨:、、。
(3)开始标志:1898、6、11光绪帝颁布诏书(4)、主要内容内容作用局限政治准许臣民上书言事;改定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取消旗人特权,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举办邮政;取消旗人特权,有利于中国的发展文教废八股;普遍设立中小学堂,设立京师大学堂;准许设立报馆学会;设译书局;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有利于的传播军事按西法训练新式军队,添造军舰;裁汰旧军增强国防力量二、戊戌变法的结果——以为标志,宣告了失败1、新政危机四伏(1)遭到许多读书人反对(2)强迫光绪颁布三条上谕,慈禧实际控制了权,做好了扑灭新政的准备34562019-03-26学习目标:1、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2、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学习重点:掌握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学习难点: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历史原因。
教学过程:基础知识梳理巩固:一、戊戌变法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百日维新(1)原因:诱因:(2)具体准备: a、1898年康有为上书(因,成为了)b、1894、4,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宗旨:、、。
(3)开始标志:1898、6、11光绪帝颁布诏书(4)、主要内容内容作用局限政治准许臣民上书言事;改定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取消旗人特权,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举办邮政;取消旗人特权,有利于中国的发展文教废八股;普遍设立中小学堂,设立京师大学堂;准许设立报馆学会;设译书局;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有利于的传播军事按西法训练新式军队,添造军舰;裁汰旧军增强国防力量二、戊戌变法的结果——以为标志,宣告了失败1、新政危机四伏(1)遭到许多读书人反对(2)强迫光绪颁布三条上谕,慈禧实际控制了权,做好了扑灭新政的准备34562019-03-26学习目标:1、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2、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学习重点:掌握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学习难点: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历史原因。
教学过程:基础知识梳理巩固:一、戊戌变法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百日维新(1)原因:诱因:(2)具体准备: a、1898年康有为上书(因,成为了)b、1894、4,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宗旨:、、。
(3)开始标志:1898、6、11光绪帝颁布诏书(4)、主要内容内容作用局限政治准许臣民上书言事;改定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取消旗人特权,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举办邮政;取消旗人特权,有利于中国的发展文教废八股;普遍设立中小学堂,设立京师大学堂;准许设立报馆学会;设译书局;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有利于的传播军事按西法训练新式军队,添造军舰;裁汰旧军增强国防力量二、戊戌变法的结果——以为标志,宣告了失败1、新政危机四伏(1)遭到许多读书人反对(2)强迫光绪颁布三条上谕,慈禧实际控制了权,做好了扑灭新政的准备34562019-03-26学习目标:1、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2、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学习重点:掌握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学习难点: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历史原因。
教学过程:基础知识梳理巩固:一、戊戌变法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百日维新(1)原因:诱因:(2)具体准备: a、1898年康有为上书(因,成为了)b、1894、4,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