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觉、因理论与个人决策
组织行为学知觉与个体决策

组织行为学知觉与个体决策在组织行为学领域,知觉被认为是个体对外部环境的感知和理解过程,而个体决策则是基于这种感知和理解所做出的行为选择。
本文将探讨知觉对个体决策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关联机制和重要因素。
知觉的定义与要素知觉是人类的感知和认知过程,是个体对于外界信息的接收、选择、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在组织行为学中,知觉被认为是组织成员对于环境中的刺激和信息进行加工和解释的过程。
知觉的要素主要包括感知、选择、组织和解释。
感知是个体通过感官器官获取外界刺激的过程,选择是在众多刺激中选择重要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组织是将选择的信息进行整合和编排,解释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信息进行解释和理解。
知觉对个体决策的影响个体的决策行为往往受到其对于环境和信息的知觉影响。
具体来说,知觉对个体决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选择的偏好个体的知觉会直接影响到其对于不同选择的偏好。
不同的人在面临相同信息时,由于其个体差异和知识结构的不同,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偏好。
比如,对于同一个工作机会,有的人觉得挑战性很大,有的人则觉得不够稳定,从而导致对于该工作的选择有所不同。
2. 决策的速度个体的知觉对于决策的速度也有影响。
当个体对于环境和信息的认知越准确、清晰,其决策的速度往往越快。
相反,如果个体对于环境和信息的认知模糊或不完整,其在做出决策时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权衡。
3. 决策的决心和信心知觉还可以影响个体决策的决心和信心。
当个体对于环境和信息的认知较为准确和清晰时,其对于自己的决策通常会更加有决心和信心。
相反,如果个体对于环境和信息的认知模糊或错误,其在做出决策时可能会产生犹豫和不确定的情绪。
知觉与个体决策的关联机制1.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的知觉是通过对于他人的观察、模仿和反思来实现的。
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反应,发展出对环境和信息的认知。
在组织行为学中,个体对于组织内部的同事、领导和制度等的观察和模仿,对其知觉形成和决策过程产生重要影响。
知觉与认知过程对决策行为的影响研究

知觉与认知过程对决策行为的影响研究在现代社会中,决策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面临的任务。
我们需要在工作、学习和个人生活中做出各种各样的决策。
然而,我们的决策行为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知觉与认知过程在决策行为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通过对这一研究领域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的决策行为,并为提高决策质量提供指导。
首先,我们来探讨知觉在决策中的作用。
知觉是人们通过感官对外界信息进行感知与理解的过程。
当我们在面对决策时,我们需要从环境中获取各种信息,并基于这些信息作出选择。
然而,由于个体的感知和理解能力的差异,每个人对于同样的信息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和认知。
例如,当通过市场调研数据来评估产品销售前景时,一位创业者可能认为市场前景广阔,而另一位则认为市场饱和。
这是因为他们在感知和理解市场信息时,所依赖的背景知识和经验不同,导致对信息有不同的解读。
其次,认知过程在决策中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
认知是指人们接受、储存、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过程。
在做出决策时,我们需要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推理,以确定最优的决策方案。
然而,由于个体的认知偏差和有限的注意力资源,我们在决策过程中常常容易出现判断失误或偏差。
例如,当我们在面对多个选择时,我们可能会陷入决策困境,难以做出最合适的选择。
这是因为我们的认知有限,往往只能考虑到一部分相关的因素,而忽视了其他可能对决策结果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
此外,社会与文化因素也会对知觉与认知过程产生影响。
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会塑造他们对信息的感知和理解方式。
例如,在个人主义文化中,个体更加注重自身的利益和目标,在做出决策时更加倾向于个人利益最大化;而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个体更加注重社会集体的利益和目标,在做出决策时更加倾向于社会整体的利益最大化。
因此,在研究决策行为时,我们不能忽视社会和文化因素对知觉与认知过程的影响。
最后,我们要注意决策行为的长期影响。
决策行为所带来的结果可能会对个体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组织行为学知觉与个体决策

组织行为学知觉与个体决策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比如有一束光照到面前的时候,我看见这束光,是因为这束光真真正正存在的,直接作用于我的眼睛,然后我感觉到了,所以直接的意思是说我们真的看到了真的听到了真的嗅到了,这个东西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
知觉同样是物体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不同的是增加了个人的信息加工,掺杂了主观思维、主观判断在里面,是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比如,面前有一个苹果,颜色红,形状圆形,闻起来香甜,摸起来光滑,那么这个苹果的颜色、形状、味道、滑度就是它的属性,当单独提出红色的时候,红色就是它的个别属性。
曾经有一道题说,“我看到一个苹果”这种心理活动是什么。
我们并不是仅看到它的颜色或它的形状,而是把它的颜色形状味道还有滑度等等所有的整天属性放在一起才得出了它是一个苹果这个结论。
因此,“我看到一个苹果”属于知觉。
知觉的四个特性不作重点,了解即可。
1、知觉的选择性图片解释:如果我们的知觉选择这个老头老太太的话,那么除了这个老头老太太之外的所有东西就成为了知觉的背景,老头老太太是对象。
(中间的瓶子、弹奏乐器的人、门中间的人)2、整体性图片解释:线条不完整,但我们仍然能从整天上知觉它,可以看出一个小孩和一条小狗在奔跑.3、理解性:比如: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具有相关知识经验)4、恒常性:比如一个人穿还是没穿大衣,我们都能知觉出都是同一个人。
外在条件变化,我们的知觉仍能安装惯常的思维方式感受它。
如图,不管门关着还是开着还是虚掩,我们都能知觉出它就是门.知觉者的影响:课本上的例子易懂P142知觉目标的影响:前两方面好理解,第三方面,对象的组合方式知觉情境的影响:课本例子对他人知觉,以下面三小问引出归因理论解释内因外因:如果判断个人行为的根本原因来自外界力量,如个体周围的环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的其他人对个体行为的强制作用、外部奖赏或惩罚、运气、任务的难易等,称为外部归因。
组织行为学总结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知识组织行为学研究内容的三个层次:个体、群体、组织组织行为学发展的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代表人物、主要研究内容和观点:1、以泰勒为代表的经典科学管理理论阶段(1900-1927)2、以霍桑实验开始的人际关系理论以及后来的X理论—Y理论阶段(1927—1965)3、以权变态度和方法来看待人及其管理心理与行为的现阶段(1965-2000)4、积极组织行为学阶段(2000-现在)第二章知觉、归因理论与个人决策知觉特征:1.整体性:根据知觉对象的特点将其知觉为一定结构的整体形象2.理解性: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某种意义3.相对性:根据事物之间的相对关系进行反映4.恒常性:条件发生变化时,直觉影像仍保持不变,包括对知觉对象的亮度、形体、大小等颜色方面的恒常性。
内涵:指的是个体为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并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
一个人是活在知觉中的.人们的行为是以他们对现实的知觉为基础的,而不是以现实本身为基础。
这个世界是人们知觉到的世界,这对行为十分重要知觉防卫机制的内涵:为了防止自己受到威胁性刺激的侵扰,人们自动地抑制自己对它们的知觉和反应的倾向.错觉:错觉是指一种不正确、被歪曲了的知觉。
类型:常见错觉、图形错觉:缪勒—莱伊尔错觉、波跟道夫错觉社会知觉的集中表现形式:1.对他人的知觉:表情、性格2.人际知觉3.角色知觉4.自我知觉: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社会知觉偏见:首因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定型效应投射归因:人们对自己或别人的行为进行分析,进而解释和推测其原因和动机的过程归因的参照点:一致性、一贯性、特殊性海德的归因理论:内因与外因(1)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人;(2)归因于行为者的对手;(3)归因于行为产生的情境为难的归因理论:个人决策当中不确定判断的三种启发:(1)代表性启发式是指人们倾向于根据样本是否能代表(或类似)总体来判断其出现的概率,对于代表性越高的样本,就判断其出现的概率越高。
知觉与决策PPT课件

群体决策何时优于个体决策呢? 在重大的、复杂的、开放性的问题上,应 该采取群体决策
在较不重要的、简单的或封闭性的决策任 务上,群体决策的优势可能发挥不出来。
此外,还取决于衡量效果的标准。考虑准 确性、创造性和最终接受程度,群体优于 个体。
17
(三)群体思维和群体偏移
群体思维 group think 由于群体中从众压力的影响,严重抑制了那些不 同寻常的、有少数派提出的观点,或者不受欢迎 的观点。 群体偏移 group shift 或群体极化 在讨论备选方案、进行决策的过程中,群体成员 倾向于放大自己最初的立场或观点。 保守偏移,或者冒险偏移
3
模糊耐受性 高
低
思维方式
理性
直觉
分析型
概念型
指导型
行为型
4
分析型: 对模糊的耐受性高,希望得到更多信息, 使用更多时间决策。属于认真的决策者,能适应 和处理新的、意想不到的情境 指导型: 难以忍受模糊性,寻求真理。有效率和 逻辑,但是收集信息很少就决策。决定迅速,关 注短期效果。 概念型: 倾向于使用来自多个来源的数据,考 虑很多备选项,并根据直觉进行决策。关注长期 效果,善于发现创新的问题解决方案。 行为型: 关注组织中人们及其发展。关心下属 幸福感,愿意接受他人建议。着眼于短期效果, 并且在决策中对数据的使用不予重视。
23
决策风格量表(P165) 决策游戏
24
假设你现在是一名太空飞行船的队员,任 务是与母船相约在月球上光亮一片的地方 集合,但因机件故障,你的宇宙飞船在距 离约定地方200哩之外堕落了,除了15件器 材外,其余的器材都在堕落时坏掉了,你 们能否生存下去取决于你们能否到达母船, 所以你和你的同伴要决定那15个仪器对你 们的生存至为重要。
心理学—感觉、知觉与决策课件

面试的第一印象:前几分钟基本敲定。 后面是走形式,让你感到过程公平。
1
4.近因效应
指的是在人们的知觉过程中,最近和最后获得的 信息对人们的总体知觉产生最大影响的现象。
近因效应的决定因素:一是旧有的印象的深刻程 度,二是最近或最新信息的强度
一般而言,近因效应在熟悉的人之间更有可能起 作用,而首因效应则在陌生的人之间更容易发生
为什么这四十位心理学家会出现这样的粗疏臆造呢?这与他们当时的 注意状态有关。由于 “枪声”发生前后不过二十秒钟,心理学家很难在这么 短的时间内,把对会议的注意转移到枪声事件上,并很快指向、集中于它。 而且受当时情绪紧张恐惧的干扰,就更加难于准确地观察事件的一切细节 了。另外,心理学家的注意是无意注意,这也加大了心理学家的失误。 2
2
2
刻板印象:对男女性别的看法
女孩
男孩
3
3
2.晕轮效应
人们在知觉过程中,利用一种已知的突出的特 殊特性或特征作为评价一个人其他方面特性或 特征的倾向
晕轮效应都过于简化了我们对他人的知觉过程,导致 人们形成不正确的知觉印象。
当产生消极的效应时,往往会影响组织者决策或人才 使用的错误,进而可能会影响到组织的长远发展
连续原则
1
知觉的选择性:
2
你看见六个杯子吗?
还是看见六对不同态度的脸?
3
双关图
1
风景 婴儿?
2
看看下图中,你能找出几张脸呢?
3
你能看到几张脸?
1
或者是 “ Liar ” ?
— 个 男 人 虎 视 眈 眈 ?
2
心理学家难住心算家
阿伯特卡米洛先生是一位著名的心算家,不管你给他出一个多么复杂的难题, 他都能立即得出正确的答案。在他的心算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被人难倒过。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_百度文库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_百度文库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考试题型:一、选择题10×2′二、名词解析5×5′三、简答题5×5′四、论述题2×15′复习重点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1、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P8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
2、组织行为学的作用 P10(1 有助于强化人性化管理意识,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2 有助于合理选拔和使用人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3 有助于改善管理沟通,增强团队的凝聚力(4 有助于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5 有助于促进组织变革和发展(6 有助于积极心理品质和能力的开发和有效管理第二章知觉、归因理论与个人决策1、社会知觉 P28—32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个人、他人以及团体特性的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和自我知觉。
社会知觉不仅取决于被感知的人、群体本身,也取决于感知者的目的、态度、价值观和过去的经验。
P28社会知觉的存在的各种偏见:P29-32(1)首因效应(2)晕轮效应(3)近因效应(4)定型效应(5)投射2、归因理论P32-35归因就是指人们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其原因或者动机的过程。
P32归因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 P32(1)因果关系归属,即对人的心理活动以及行为的原因进行归属;(2)社会推论问题,即对行为者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作出推论;(3)未来行为预测,即根据人们过去的行为,预测在今后有关情境中比较有可能表现出来的行为。
归因的类别:P33海德:内因和外因凯利:(1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人;(2)归因于行为者的对手;(3)归因于行为产生的情境。
归因的参照点:(1)一致性;(2)一贯性;(3)特殊性 P33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P34 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第三章个性与心理测验一、个性是指个体的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个体的行为并使个体和其他个体有所区别的心理特点的总和。
第六讲 知觉与个体决策

24
归因理论
观察 解释
高
归因
外因 内因 外因 内因 内因 外因 低 高
区别性
个体行为
– 空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空间属性的反映。如形状知觉、大小知觉、 深度知觉、方位知觉。
– 时间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 所谓运动知觉,是人对物体在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知觉。
•
在组织行为学研究中,一般将知觉分为:社会自觉和自我知觉。
– 社会知觉是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包括对人知觉、人际知 觉、角色知觉和因果关系知觉。 – 自我知觉是指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 和了解自己。 – 自我知觉往往是在社会知觉中进行的,而在社会知觉中必然发生自我知 觉,二者是紧密地相互联系着的。 – 我们在对人知觉中认识别人,同时也认识到别人如何对待自己。
11
知觉的理解性
• 定义:知觉不仅是对某一事物的感受,还包括对这一事 物赋予一定的意义。 • 即便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人也能够依据特别微小而零 散的线索试图对刺激物命名,并把它归入到熟悉的一类 事物之中。 • 人们总是用自己现有的知识、经验和需要来理解事物。 这会造成对客观事物的歪曲。
12
13
知觉的恒常性
《组织行为学》课程讲义
第六讲 知觉与个体决策
2017/5/25
发奖金
• 经理将你找到办公室,私下里给你物质奖励—— 奖金,针对这一刺激,不同的人就会产生不同的 行为,究其原因则是内在因素起作用。 • A认为,厂长器重我,我要努力工作回报他,所 以其行为更多的表现为工作积极性高涨,工作效 率提高。 • B认为,你在私下里奖励我,就有可能在私下里 奖励其他人,我仍旧照我先前的工作方式工作。 • C个人更加看重的是精神奖励(公开场合得到表 扬),所以这种行为刺激反使其工作积极性降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知觉、归因理论与个人决策
案例:李茜的经历
参考答案:(1)由于受某些知觉规律的影响,知觉可能发生某些偏差。
在本题中,路博达对李茜能力的知觉偏差主要属于定性效应,即对某类社会对象形成了固定的印象,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得知觉发生强烈的影响,这也是所谓的刻板印象。
在案例中,路博达对李茜的能力认识受到了其对“女性”、“亚洲人”的刻板印象的影响,进而使他产生了对李茜的能力不强、不令人放心的错觉。
这种错觉促使他在工作中把李茜“当小孩子对待”、“对她特别不放心”、并让其他职员承担更多责任,这些行为都使得李茜无法在工作中正常发挥自己的能力、通过独立工作锻炼自己,并且由于给与的晋升机会较少而抑制了李茜的工作积极性,影响其工作潜力的发挥。
(2)知觉偏差主要包括知觉防御、晕轮效应、首因效应及近因效应、定型效应等。
知觉偏差对组织绩效的损害主要体现在组织对人员进行招聘、甄选、及人力资源绩效考评方面,由于对人员的认识产生偏差,进而影响到组织的绩效: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由于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存在,管理人员往往容易根据对人员某一时间点或某一时期的认识而推而广之,形成对员工的整体认识,进而做出了不准确的判断。
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是指知觉主体对一个人的特点形成好的或者坏的印象
之后,就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由于这种知觉偏差的存在,管理人员对员工的认识往往容易“以偏概全”,不能够对员工的真实情况做出准确评价。
对比效应
当刺激物与环境或者与知觉的其他目标形成鲜明对比时,这种由对比形成的差异往往被人为夸大,这就是对比效应。
由于对比效应的存在,使管理人员对员工的认识受到了其和别的员工对比结果的影响,这也影响了对员工的客观评价和认识。
期望效应
期望效应使知觉过程对信息的选择和对知觉对象的解释都会偏向知觉主体预期的方向。
即管理人员对员工的评价受到了其对员工期望的影响。
定性效应
定性效应对某类社会对象形成了固定的印象,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的知觉发生强烈的影响。
这也就是所谓社会刻板印象的作用。
定性效应使管理人员不能客观地对员工进行认识和评价,而在这个过程中将员工进行归类,并将对某一类事物的评价加入对员工的评价中。
为了提高组织内知觉的准确性,在人员招聘和绩效考评的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加强对考评人员的培训,使其认识到知觉偏差的存在,并告知其避免这些偏差发生的方法;采用科学的考评和评价标准,注重考评指标的信度和效度,尽量采用量化的考评工具,减少
知觉偏差产生的可能性;提高考评人员的素质,着重提高其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使其从主观上避免知觉偏差的产生,提高对员工认识的准确性,进而促进组织的整体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