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博弈论视角分析企业诚信问题
企业诚信建设的博弈分析

企业诚信建设的博弈分析企业的诚信是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基础。
针对企业诚信缺失的现状及其带来的危害,本文对企业诚信建设的问题做出了博弈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建立完善的企业诚信管理体系。
标签:企业诚信博弈分析诚信管理体系现实生活中,很多决策的做出都取决于对交易对方的信任程度。
消费者必须决定是否相信广告的宣传,银行必须判断贷款申请的可靠性,老板必须决定将多少职权下放给下属。
企业交易中的一方往往通过长期提供准确而有价值的信息或负责任的表现来赢得另一方的信赖。
本文试图通过对信用的基本模型的探讨以分析企业诚信的建设问题。
一、企业诚信缺失的现状及其危害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信用经济,良好的信用环境和市场秩序是一切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和政治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任何经济制度、社会制度所必备的条件,一个国家社会信用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市场经济的成败。
然而尽管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却一直没有建立起符合市场规划的社会信用体系与制度,使信用主体的行为缺乏必要的制度约束和预算约束,造成了信用市场中普遍的道德风险和违约行为。
据有关专家测算分析和保守的判断,中国市场交易中由于缺乏信用体系,使得无效成本占GDP 的比重至少为10%~20%。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因逃废债务造成的直接损失约1800 亿元;国家工商总局统计,由于合同欺诈造成的直接损失约55 亿元;还有产品低劣和制假售假造成的各种损失至少有2000 亿元;由于三角债和现款交易增加的财务费用约有2000 亿元;由于不合理的税外收费和不必要的审批造成的各种费用约3000 亿元,另外还有逃骗税款损失以及发现的腐败损失等。
有调查显示,失信仅次于腐败,已经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第二大因素。
在这种存在信用危机的市场环境中,守信成本相当高,而短期内失信收益并不低。
这种信用氛围,恶化了市场环境,以致出现了守信者步履维艰、消费者提心吊胆的不良局面。
基于博弈视角下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问题研究

参 与 中小 企业 信用体 系建 设 的成 员单 位 均为 局
中人 ( 与 者 “ l e” 。 他 们 以 自己部 门 的 利 益 参 pa r ) y ( 赢 得 ( ao ) ) 主 , “ pyf ” 为 以本 部 门 的利 益 为 出发 点 ,
的改进方 法和 对策建 议 。
一
、
理 论释 义 : 中小企 业信 用体 系建设 中部 门 间
图 1 中小 企 业信 用 体 系建 设 部 门 之 间的 博 弈 分 析 图
博 弈关 系
博 弈 论 ( a eT er) G m hoy 是约下 的对 局 中利 用相 关方 的策
2 1 年 第 2期 01 总 第 17期 5
征
信
NO. 2 2 O11
CREDI RE RENCE T FE
S r lN0. 5 ei a 17
基 于 博 奔 视 角 下 的 中 业 -企 I
信 用 体 系 建 设 问 题 研 究
黎 和 贵 , 国金 , 谢 杨 辉
作 为政府 部 门或者 说 作 为 整个 社 会 运 行 的 一 部分 ,
必 然有相 互接 触 、 相互 交 往 的行 为 。如 Pae— 他 l rA, y
依 据本部 门特点建立 了信用 评级体 系 , 但是 为 了能够 获得最 大的收 益 , 即得 到企 业 的最大 程 度 的认 可 , 就
选 择不 同的工 作方 式方 法 ( 略 “t tg ” , 他 们 策 sa y ) 但 re
收 稿 日期 :0 1 O — 4 2 1 一 1 2
作 者 简 介 : 和 贵 (9 6一) 男 , 黎 16 , 高级 经 济 师 , 主要 研 究 方 向 为 中 小企 业信 用体 系建设 。
由博弈论观点看社会诚信机制的建立

由博弈论观点看社会诚信机制的建立近年来,诚信缺失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
学术界围绕诚信缺失现象已分别从伦理道德、法律学、社会学和制度经济学等多个层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本文认为诚信缺失与其说是一个道德问题,还不如说是一个经济问题,故而拟从博弈论的角度就诚信缺失现象产生的机制及如何遏制诚信缺失等问题一些初步的探讨。
当我们把博弈论运用于信用分析时就会发现,在一次性博弈中,理性经济人的选择必然导致失信行为的产生。
走出信用建设博弈困境的根本出路,在于改变游戏规则,而重复博弈则是建立社会信用关系的必要条件。
因而,现阶段要想重建社会信用,必须按“重复博弈”的要求,对社会诚信机制建设进行新的制度安排。
一、诚信与失信的简单博弈分析为了研究的方便,在本文的分析中做出以下假定:(1)本文只讨论两个行为主体之间的诚信与不诚信的博弈,假设其中一方为A厂商,另一方为B厂商。
博弈论的假设前提是AB厂商都必须是经济人,以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为目的而且不能控制对方的决策。
这种情况下AB 两厂商该如何做出守约和违约决定呢?尽管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参与市场博弈的主体包括个人、企业、社会中介组织和政府监督管理部门,但是厂商与厂商之间的博弈是最基本的,因此本文的假定仍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博弈双方都是理性人,追求利益最大化,并具有机会主义倾向,即当发现不诚信可以获利时,厂商就会选择不诚信策略。
(3)博弈双方所有可选策略为:诚信与失信。
(4)博弈中各方的支付。
采取诚信,AB两个厂商都可以获利10 ;如果一方诚信而另一方失信,则诚信者损失为-10 ,失信者则获利15;如果双方都失信,则双方获利为0。
从上述博弈分析中可以看出,其纳什均衡解为(失信,失信)。
显然,这种结局是同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相违背的。
因为市场经济是以信用交易为主的信用经济,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的内在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市场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在市场交易中,如果一方实施机会主义行为,通过对他人利益的损害而获利,利益受损方并不会甘愿受到伤害; 相反,他会采取各种措施来保护自己的利益,甚至终止交易。
从博弈论视角分析企业诚信问题

前言众所周知,大至一个民族,小到一个人,诚实守信都是立身之本。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诚信不仅仅作为道德衡量的标准,更被赋予了更加深广的经济学意义。
美国经济学家福山认为,诚信是社会活动成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诚信度的高低决定了经济组织的规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在这个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对企业发展中诚信问题的讨论就显得十分必要。
企业要诚信经营,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消费者利益的客观要求,也是企业的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但是,对于企业来说,经营的目的在于利润最大化,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很可能以牺牲消费者利益和社会福利作为代价。
不诚信往往可以降低成本,增加企业的销售利润,因此,部分企业为了达到短期自身发展的目的,往往不严格遵守诚信规则,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制假造假,欺骗消费者。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中国每年由于企业的不诚信,合同欺诈、产品质量差和制假售假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高达2000亿。
诚信危机,已经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从企业出发关注经济生活中的诚信问题,揭示其背后隐含的经济学含义,并对当前的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便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从博弈论原理出发,对企业与消费者、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之间的诚信问题展开博弈,并按照经济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以假设条件作为分析前提,进行模型的构建,通过数学推导得出结论:只有诚信经营才是企业发展的长久之计,政府监管时必须加大对不诚信企业的处罚力度。
在文章的最后给出了可行的政策建议。
一、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博弈(一)完全信息静态模型下的讨论1.相关假设一个决定诚信与否的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是复杂的,为了便于分析,这里作如下假设。
(1)在一次销售活动中,企业不诚信经营的利润大于诚信经营的利润。
企业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最大利润,因此,高额利润也是企业不诚信经营的根本动机。
企业不诚信一般表现为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制假售假或售后服务差等等,这些也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企业不诚信行为可以在一次销售行为中获得更高额的利润。
中国企业诚信缺失根源探究——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的角度的开题报告

中国企业诚信缺失根源探究——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的角度的开题报告摘要:对于中国企业诚信问题的关注已经逐渐升温,但对于其根源的探究与分析却依旧不足。
本文试图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的角度出发,寻找中国企业诚信缺失的深层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首先,本文将介绍中国企业诚信问题的现状。
其次,将结合博弈论的思想,分析企业在多方博弈中的行为与策略,探究企业诚信缺失的根源。
最后,结合信息经济的理论,提出针对中国企业诚信问题的治理方案,包括提高信息透明度、强化执法执行、建设诚信社会等。
本文旨在为中国企业诚信问题的解决提供新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中国企业;诚信缺失;博弈论;信息经济;治理方案Abstract:The concern about the integrity problems of Chinese enterprises has gradually heated up, but the exploration and analysis of its root causes is still lacking. This paper tries to find the deep-rooted reasons for the lack of integrity in Chinese enterpri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game theory and information economics, and propos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Firstly, this paper will introduc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tegrity problems in Chinese enterprises. Secondly, combined with the idea of game theory, the behavior and strategy of enterprises in multi-party games will be analyzed, and the root of the lack of integrity will be explored. Finally, combined with the theory of information economics, a governance plan for the integrity problems of Chinese enterprises will be proposed, including improving information transparency, strengthening law enforcement, and building a credit society.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provide new ideas and directions for the solution of integrity problems of Chinese enterprises.Keywords: Chinese enterprises; lack of integrity; game theory; information economics; governance plan。
博弈论与诚信机制

博弈论与诚信机制
游戏理论是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决策者之间博弈环境中
的策略和行为的研究。
游戏理论的发展为研究人类行为和机制的决策行为
带来了重要的洞察。
在游戏理论的领域中,信息不对称环境下的策略选择
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也是诚信机制向游戏理论的研究贡献的一个重
要内容,有效地解决了博弈环境中因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各种问题。
诚信机制是确认双方各自目标、限制、行为、组规制行为的信任架构,旨在促进双方之间的信息共享,从而提升双方各自在博弈中的信息对等。
它主要通过规制行为或诚信层面来解决双方之间的信任问题,并有利于双
方共赢,从而使双方共同确定最终的博弈结果。
诚信机制的构建考虑到了各方的目标、限制和行为,强化双方博弈的
信息公平性,从而有效地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一方面,它可以减弱
对策略的不确定性,从而提高博弈者对博弈结果的预测水平;另一方面,
它还可以激励博弈者采取更有效的战略,通过规制实施更有效的博弈。
同时,诚信机制也可以解决博弈中的博弈状态(eg.prisoner's dilemma)和
安全性问题。
有效的诚信机制可以为博弈者提供可靠的博弈环境,确保各方在双方
的各种约束下取得可持续性的利益最大化。
基于博弈论的B2C电子商务中诚信分析

基于博弈论的B2C电子商务中诚信行为分析一、引言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B2C电子商务迅速发展起来。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B2C 电子商务诚信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
诚信问题的产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归结于交易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李程晨,2009)。
在信息不对称市场上,拥有较多信息的一方可以通过向拥有较少信息的一方传递可靠的信息而获得收益。
一方面,由于信息搜索成本的存在以及买方的有限理性,消费者想要在交易前获得完全信息是不划算的,也是无法实现的。
另一方面,由于卖方提供的质量信息有背离客观质量的可能,卖方作为信息源发布的信息失真进一步造成了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理论研究结果大多倾向于认为互联网可能使得信息不对称更为严重,尤其是存在较大的质量不确定性。
由于商品识别上和支付手段上的不同,与传统市场相比,电子商务模式中信息不对称的表现行为有所不同。
消费者在购买某种产品的时候,如果没有进行彻底的调查,是不可能完全了解该产品的性能、质量以及生产改产品的企业的信誉情况的,只有在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信息搜寻之后,才能对这种产品的相关信息有一定的了解。
而企业在与消费者接触之前,对消费者的购买能力、信誉水平、消费偏好是一无所知的,只能通过调查来获取相关信息。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企业和消费者的信息是不可能完全对称的。
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使得人们不诚信的可能性增大了,进一步提高了B2C电子商务的交易风险。
电子商务虚拟市场是一种典型的陌生人社会,其远程性、主体复杂性和虚拟性使其诚信风险问题比实体市场更加突出,交易时一方更容易欺骗另一方,因为这种失信行为的成本是非常低的,而收益却是可观的(彭涛,朱七光,2011)。
B2C模式参与人数众多,交易频率大,容易滋生虚假交易、假冒行为、合同诈骗等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姚天祥,徐云红,王华东,2011)。
诚信问题是目前制约B2C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的瓶颈,加强对B2C电子商务模式下诚信行为的研究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博弈论在上市公司诚信问题研究中的应用

博弈论在上市公司诚信问题研究中的应用郝旭光1黄人杰2刘延锋3[内容摘要]上市公司诚信是目前倍受观注的一个问题。
首先通过构建上市公司诚信问题的研究框架,然后运用博弈论方法对上市公司诚信问题进行分析,建立并求解一个简单的两阶段动态博弈模型,在微观层次上探讨了上市公司欺骗行为的原因及其严重后果,得出以下结论:在现有制度约束和社会诚信水平约束下,上市公司选择诚实,投资者继续投资,不是一个“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其结果严重甚至会使证券市场消失。
同时,还进一步讨论了博弈论在上市公司诚信问题研究应用中的几个可能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博弈论;纳什均衡;上市公司;诚信[中图分类号]F224 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306(2003)05-0050-04作者简介:郝旭光,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北京100013黄人杰,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研究员,北京100013刘延锋,男,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100871一、序言近年来,由于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接连发生上市公司造假丑闻,出现世界级大企业的财务丑闻和破产倒闭事件,造成股市剧烈震荡,使上市公司的诚信问题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
从主要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上市公司在发展中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诚信问题,主要表现在会计造假、虚假陈述、内部人控制、滥用内幕信息、民事侵权等。
在美国,近年来这些问题的集中出现已为经济的发展增添了许多困难,甚至延缓了美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
在我国,上市公司诚信问题由来已久,曾发生过琼民源、大庆联谊、红光实业、综艺股份、蓝田股份、东方锅炉、银广夏等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案,给我国股市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
最近,中国证监会颁布了上市公司治理整顿的若干措施,其中特别将上市公司主要负责人的诚信问题作为一项制度问题提出来了。
我国最高人民法院还颁布了对民事侵权责任的司法解释,对上市公司虚假陈述的侵权责任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上市公司是证券市场的基石,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众所周知,大至一个民族,小到一个人,诚实守信都是立身之本。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诚信不仅仅作为道德衡量的标准,更被赋予了更加深广的经济学意义。
美国经济学家福山认为,诚信是社会活动成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诚信度的高低决定了经济组织的规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在这个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对企业发展中诚信问题的讨论就显得十分必要。
企业要诚信经营,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消费者利益的客观要求,也是企业的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但是,对于企业来说,经营的目的在于利润最大化,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很可能以牺牲消费者利益和社会福利作为代价。
不诚信往往可以降低成本,增加企业的销售利润,因此,部分企业为了达到短期自身发展的目的,往往不严格遵守诚信规则,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制假造假,欺骗消费者。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中国每年由于企业的不诚信,合同欺诈、产品质量差和制假售假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高达2000亿。
诚信危机,已经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从企业出发关注经济生活中的诚信问题,揭示其背后隐含的经济学含义,并对当前的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便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从博弈论原理出发,对企业与消费者、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之间的诚信问题展开博弈,并按照经济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以假设条件作为分析前提,进行模型的构建,通过数学推导得出结论:只有诚信经营才是企业发展的长久之计,政府监管时必须加大对不诚信企业的处罚力度。
在文章的最后给出了可行的政策建议。
一、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博弈(一)完全信息静态模型下的讨论1.相关假设一个决定诚信与否的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是复杂的,为了便于分析,这里作如下假设。
(1)在一次销售活动中,企业不诚信经营的利润大于诚信经营的利润。
企业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最大利润,因此,高额利润也是企业不诚信经营的根本动机。
企业不诚信一般表现为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制假售假或售后服务差等等,这些也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企业不诚信行为可以在一次销售行为中获得更高额的利润。
(2)市场信息是完全的。
不诚信经营的企业多数还是处在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之中,加上现代社会信息发布快,信息渠道多,我们视之为完全竞争市场,信息是完全的,即消费者和企业对相互的特征与收益函数有着比较充分的了解。
(3)只有企业和消费者两方参与博弈活动,且二者都是完全理性的经济人。
(4)参与者在做出决策时,都把对方的决策看作是给定的,不考虑自己决策对他们的影响。
(5)政府暂不干预。
不是所有的不诚信行为都有必要让政府进行干预,政府也往往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等诸多因素,没有及时介入调查所有企业的销售行为,并且政府自身也会考虑监管的成本收益问题,因此这里我们假设政府暂时不干预。
(6)企业与消费者做出决策时都不知道对方的行动,可以看作他们是同时做出决策的,即二者之间的博弈是静态的。
2.模型的建立与分析求解依以上假设,可以建立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不考虑时间因素的一次博弈模型)。
设企业诚信经营是的利润为R,产量为S,单位价格为P,单位成本为C,则企业的一般盈利模型为:R = PS - CS同理,企业不诚信经营时,利润模型为:R1= P1S1- C1S1其中,R1、S1、P1、C1分别表示企业不诚信时的利润、产量、单位价格和单位成本。
企业不诚信的主要表现有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制假售假等,其共同特点都可以降低成本,即C1<C。
因为在一次销售活动中,消费者不知道企业诚信与否,其决定购买的数量不会因为企业的不诚信而改变,也就是说消费者发现企业的诚信或者不诚信在其购买企业商品之后,于是我们可以合理假定,无论企业诚信与否,消费者所购买的商品数量是一样的,即S=S1。
企业将在权衡利弊得失后,决定诚信与否。
若企业决定诚信,实际利润为R;反之,为R1。
另一方面,消费者追求的是自己所得效用的最大化,其效用包括商品给自己带来的使用价值,也包括商品所满足消费者期望的程度。
令消费者所得效用为U。
若消费者从诚信经营的企业购得商品,显然U>0;若消费者从不诚信经营的企业购得商品,如果该商品虽不及诚信企业的高质量商品所带来的效用,但是尚可满足消费者的部分需求,并未给消费者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预期也不是很高,那么该商品此时仍可以给该消费者带来正的效用,令之为U1,则U>U1>0;若消费者从不诚信的企业购得的商品给消费者带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比如损害了消费者的健康等,或者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预期较高,但该商品未能很好的满足消费者,这些情况下,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往往是负的效用,即U1<0。
当然U1=0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但因其概率太小,并且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本身就很难量化,本文中对此种情况不作单独讨论,与U1<0同样处理。
图:1.1给出了企业和消费者的博弈矩阵。
图:1.1由前面分析,可知R < R1C > C1 –SC <- SC1下面对不诚信企业所销售商品给消费者带来正的和负的效用这两种情况分别进行讨论,并求解。
(1)当U>0>U1,即消费者从不诚信企业购买的商品带来负效用。
因为R<R1,–SC<-SC1,显然,不诚信是企业的严格优策略。
消费者没有严格优策略,他们的最有策略取决于企业:如果企业是诚信的,消费者的最有策略是选择购买;如果企业是不诚信的,消费者的最有策略就是选择不购买。
这时,博弈的均衡解可用“重复提出严格劣策略”的方法求出。
因为企业是完全理性的经济人,所以它肯定不会选择诚信这一严格劣策略,不论消费者如何选择,企业只会选择不诚信,这样我们先企业的严格劣策略——诚信剔除掉。
然后,因为消费者也是理性的,信息也是完全的,能正确预测到企业的决策——不诚信,那么消费者的最终选择只能是不够买。
这样,(不购买,不诚信)就是这种情况下的唯一均衡解。
显然,这个均衡解不是帕累托最优的,因为(购买,诚信)可以使企业和消费者的收益同时增加,也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
(2)当U>U1>0,即消费者从不诚信企业购买的商品可以带来正效用。
因为R<R1,–SC<-SC1,此博弈存在唯一纳什均衡点(U1,R1),即企业不诚信,消费者购买不诚信企业的商品。
对企业而言,无论消费者买不买,它都会选择不诚信,不诚信是企业的严格优策略;对消费者而言,无论企业诚信与否,他都会选择购买,购买是消费者的严格优策略。
因此,(购买,不诚信)是该博弈的严格优均衡解,当也不是帕累托最优的,因为(购买,诚信)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
(二)完全信息动态模型下的讨论通过完全信息静态模型下的分析,我们知道无论劣质产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如何,企业都会采取不诚信经营的方式,来追求短期内的最大利润或者最小损失。
但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经济活动是在长期内进行的,没有哪个企业希望自己在长期亏损倒闭,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也将长期存在,因此有必要对长期内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博弈进行讨论。
当不诚信企业的劣质商品给消费者带来负效用时,一次博弈的均衡解是(不购买,不诚信),企业亏损SC1。
这样的博弈重复几次都是一样的结果,由于信息是完全的,消费者无论如何也不会购买不诚信企业的商品,企业只会越亏损越多。
如果这些企业没有破产或者自动退出行业,想要继续发展而获利的话,诚信经营将是企业的唯一选择。
消费者将会购买诚信企业的优质商品,于是,(购买,诚信)成为在长期新的均衡解。
下面引入完全信息动态模型,着重讨论当不诚信企业的劣质商品给消费者带来正效用的情况。
1.相关假设在完全信息动态模型下的讨论,必须对静态模型下的前提假设作以修改、扩展。
这里认为博弈是一个企业与一个消费者之间一个阶段的重复博弈;消费者是不固定的,每个消费者只购买一次商品;每个消费者都知道之前购买者的信息。
2.分析求解在这个无限重复的动态博弈中,存在一个子博弈纳什均衡:企业只要诚信经营,它就可能一直做下去,任何阶段的消费者都会选择购买;如企业选择不诚信经营,也可能继续做下去,但不见得消费者任何阶段都会购买。
因为有消费者购买不诚信企业的商品后,会感觉到其产品带来效用不及诚信企业的高质量产品,会有所不满,转告其他消费者,被转告的消费者便转而购买诚信企业的商品,获得更大的效用;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消费者的要求与品位也在不断提高,对产品的期望也越来越高,这种与日俱增的高期望会使劣质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逐渐降低,当效用为负时,消费者无论如何都不会再买不诚信企业的产品。
因此,在这个博弈中的均衡解是(购买,诚信),即每个消费者都获得效用U,企业得到R的平均利润,整个社会的福利也达到最大。
下面作进一步的分析。
先分析企业的最优策略。
假设消费者选择购买这一策略确定的情,但购买此企业商品的消费况下,企业不诚信经营将得到短期利润R1者将企业不诚信这一信息转告新的消费者,新的消费者因为上面讲到的种种原因,若从下一期开始不再购买该不诚信企业的商品,那么该企业之后的利润就是0。
如果企业自始至终都诚信经营,消费者将会选择购买,则企业每一阶段的利润都是R。
假设投资利润率为r ,令企业长期利润的现值为R 0,则R 0 = R +(1+r )-1 R + (1+r )-2 R + … +(1+r )-n R =1r r+ R (1.1) 企业诚信经营的必要条件为:R 0 ≥ R 1带入公式(1.1),得1r r+R ≥ R 1 因为R 1>R ,整理得1-R R R≥ r (1.2) 即只要企业的投资利润率不大于R /(1-R R ),企业的最优选择就应为诚信。
(1)当1R -R 不是特别大时,r 只需为一个不是很大的值,即可使完全理性的企业诚信经营。
因此,企业需要一个很高的投资利润率才能选择不诚信经营。
(2)当1R 远大于R 时,R /(1-R R )趋近于零,一般我们认为r 不会趋近于零,因此不等式(1.2)很难成立,即企业趋向于不诚信。
但是,由R = PS – CSR 1 = P 1S 1 - C 1S 1得1-R R =(P C ∆+∆)S其中,P ∆、C ∆分别为企业不诚信经营与诚信经营时的单位价格差和单位成本差。
在消费者的一次购买行为中,S 不会太大,P 1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P ,即便P 1>P,因为企业要考虑到销量,P 1也不会无限大,又C ∆=C-C 1<C,所以1R 远大于R 即1R -R →∞是几乎不可能成立的。
因此,只要投资利润率r 不是一个非常大的值,企业的最优策略就只能是诚信经营。
再分析消费者的最优策略。
假设每个消费者都只关心自己的收益,只有当他知道了企业的诚信与否后,才会选择购买或者不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