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规则格律
浪淘沙诗人介绍

浪淘沙诗人介绍《浪淘沙》是唐朝刘禹锡的诗作。
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
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
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具一格之作。
刘禹锡的诗歌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格律严整、韵脚通畅:刘禹锡信守唐代诗歌的传统韵律,善于运用平仄声调,重视押韵和押字关系,格律严整、韵脚通畅。
他的诗歌旋律优美、节奏流畅,有时呈现出大气磅礴、雄奇壮丽的风格。
2.抒情深刻、情感真实:刘禹锡的诗歌充满了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大量用抒情手法,写出了他个人的情感和心境。
他的诗歌中既有豪放、豁达的情感,也有沉郁、思辨的情感,表达深刻而真实。
3.政治诗、含蓄深沉:刘禹锡在政治上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改革意识,他的诗歌中常常涉及政治主题,表现出对时局的关切和对改革的呼声。
他的政治诗寓意深刻,含蓄深沉,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启示作用。
4.高扬开朗、简洁明快:刘禹锡的诗歌语言简洁明快,不事雕琢,直抒胸臆。
他的诗歌中常常运用民间俗语和俚语,使诗歌更贴近民众,易于传唱。
同时,他的诗歌也具有高扬开朗的特点,表现出积极向上、乐观向前的精神风貌。
5.恬静平和、清新俊朗:刘禹锡的诗歌中也有一些恬静平和的作品,表现出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这些诗歌往往以自然景物为题材,以景生情,情景交融,给人以宁静致远之感。
同时,他的诗歌也具有清新俊朗的特点,表现出年轻人的朝气和活力。
总的来说,刘禹锡的诗歌风格多变,既有豪放雄奇之作,也有婉约柔美的作品,展现出他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学素养。
浪淘沙全解析

浪淘沙全解析《浪淘沙全解析》浪淘沙,这可是个很有韵味的词牌名呢。
咱们先来说说浪淘沙的格式。
它有不同的格律要求哦。
那韵律就像跳舞的步伐,有着自己的节奏。
有的句子短短几个字,却要把情感和意境都塞进去,就像把好多好东西往一个小口袋里装,可有趣啦。
它的平仄相间,读起来的时候就像坐过山车,起起伏伏的,有高有低,那音韵之美就自然而然地出来了。
再聊聊那些用浪淘沙这个词牌写出来的诗词吧。
有好多诗人词人都用过呢。
他们在这个格式里就像厨师在小厨房里施展魔法一样。
这些诗词往往带着一种对时光、对命运的感叹。
想象一下,诗人站在江边或者海边,看着那大浪淘沙,一波一波地卷走沙子,就好像时光在把那些美好的或者不美好的东西都带走。
他们心里可能就会想,哎呀,这人生就像这沙子一样,在岁月的浪潮里被冲来冲去呢。
从情感上来说,浪淘沙的诗词常常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
不过这忧伤不是那种让人绝望的,而是有点像秋天的落叶,虽然飘落但也有着一种别样的美。
有时候又像是在思念远方的人,那思念就随着浪涛一起翻滚。
比如有的诗词里写着对过去的回忆,回忆里有年少时的欢笑,有曾经的梦想,可是现在都随着浪淘沙般的时光远去了,就会让读者也跟着惆怅起来。
在写景方面呢,浪淘沙的诗词能把那种宏大的自然景观描绘得超级生动。
那大浪像猛兽一样奔腾而来,又像巨人的手在搅动着泥沙。
那江水或者海水的颜色,可能是浑浊的,也可能是湛蓝的,在诗词里都能被描绘得如同就在眼前一样。
浪淘沙这个词牌啊,就像是一个神秘的小世界。
它里面有古人的智慧,有他们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
每一首浪淘沙的诗词都是一个小宝藏,等着我们去挖掘里面的情感、意境和美感。
当我们静下心来读这些诗词的时候,就好像穿越到了古代,和那些诗人词人一起站在那江边海边,感受着浪涛的力量,感受着他们内心的喜怒哀乐。
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能触动人心弦的艺术存在,让我们在现代的忙碌生活里,也能找到一片宁静又充满诗意的小天地。
关于浪淘沙的古诗

关于浪淘沙的古诗关于浪淘沙的古诗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浪淘沙的古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浪淘沙词牌格律】格一(七言绝句式)附注:此用仄起式。
亦有用平起者,与七绝平起式全同。
例一(仄起式)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刘禹锡例二(平起式)滩头细草接疏林,浪恶罾舡半欲沉。
宿鹭眠鸥飞旧浦,去年沙觜是江心。
——皇甫松格二(双调小令)+||——(韵)+|——(韵)+—+||——(韵)+|+——++(句)+|——(韵) 例三(小令定格)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例四(小令别格)有个人人,飞燕精神。
急锵环佩上华裀。
促拍尽随红袖举,风柳腰身。
簌簌轻裙,妙尽尖新。
曲终独立敛香尘。
应是西施娇困也,眉黛双颦。
——柳永格三(商调慢曲)|—|(句)——||(句)||—|(入声韵)—|——||(韵)——||||(韵)|||———||(韵)|—|(豆)||—|(韵)|||——|—|(句)——|—|(韵)—|(韵)|—||—|(韵)|||————|(句)||—||(韵)—||——(句)—|—|(韵)|—||(韵)—|—|(豆)—|———|(韵)—|————|(韵)——|(豆)|—||(韵)|—|(豆)———||(韵)|—|(豆)||——(句)|||(句)——||——|(韵)附注:此种慢曲,必须选用入声韵部。
所有抝句与领格字,不但要遵守平仄,更得注意四声,方能符合曲体。
例五(慢曲)晓阴重,霜凋岸草,雾隐城堞。
南陌脂车待发,东门欲饮乍阕。
正拂面垂杨堪揽结,掩红泪、玉手亲折。
念汉浦离鸿去何许?经时信音绝。
情切,望中地远天阔。
向露冷风清无人处,耿耿寒漏咽。
常用词牌格律谱

【忆江南】双调为例平中仄,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仄平平(韵)。
平中仄,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仄平平(韵)。
单调的就是一段就行了【浪淘沙】1 七言绝句式中仄平平中仄平(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中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韵)。
2(双调小令)中仄仄平平(韵),中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平平(韵)。
中仄仄平平(韵),中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平平(韵)。
3 (商调慢曲)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韵)。
平仄平平仄仄(韵)。
平平仄仄仄仄(韵)。
仄仄仄平平平仄仄(韵)。
仄平仄、仄仄平仄(韵)。
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韵)。
平仄(韵)。
仄平仄仄平仄(韵)。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韵)。
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韵)。
仄平仄仄(韵)。
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韵)。
平仄平平平平仄(韵)。
平平仄、仄平仄仄(韵)。
仄平仄、平平平仄仄(韵)。
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生查子】仄韵格式1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
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
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
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
格式2中平中仄平,中仄平平仄(韵)。
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
中平中仄平,中仄平平仄(韵)。
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
格式3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韵)。
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韵)。
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仄(韵)。
【阮郎归】中平平仄仄平平(韵),平平中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平(韵),中平中仄平(韵)。
平仄仄,仄平平(韵),中平中仄平(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平中仄平(韵)。
【西江月】平仄韵通叶『中仄中平平仄,中平中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中仄(韵)。
中仄中平平仄,中平中仄平平(韵)。
浪淘沙诗歌体裁

浪淘沙诗歌体裁
一、格式与韵律特点。
1. 格式。
- 它的句子长短相间,错落有致。
不像律诗那样整齐划一,这种长短句的形式更便于抒情。
词人们可以根据情感的起伏,灵活地安排词句的长短和节奏。
2. 韵律。
二、内容与情感表达。
1. 内容题材广泛。
2. 情感表达细腻。
- 由于词的形式比较灵活,所以在表达情感时可以非常细腻。
词人可以先从细微的景物描写入手,如“帘外雨潺潺”,仅仅五个字就勾勒出一种凄凉的氛围,然后再引出内心的情感,如“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这种由景及情的写法,让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词人的孤独、愁苦。
而且词中还常常使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来强化情感。
例如把自己的命运比作“流水落花”,形象地表现出命运的不可捉摸和人生的无奈。
浪淘沙的平仄韵律

浪淘沙的平仄韵律浪淘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也是一首充满了平仄韵律之美的诗歌。
平仄韵律是汉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汉字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
平仄韵律是指汉字文化中的音韵规律,它包括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种声调,以及平仄、押韵等方面。
平声、上声、去声、入声是指汉字的音调,平声是指声调平稳,上声是指声调上扬,去声是指声调下降,入声是指声调先升后降。
平仄是指汉字的音调高低,平声字的音调平稳,属于平音,上声、去声、入声字的音调高低不同,属于仄音。
押韵是指诗歌中的韵脚相同,如“淘沙”和“罗襦”。
浪淘沙这首诗歌,是一首充满了平仄韵律之美的诗歌。
它的平仄韵律非常严谨,每个字都符合平仄韵律的规律。
比如,“浪淘沙”中的“浪”、“淘”、“沙”都是仄声,“天下”中的“天”、“下”都是平声,“谁家”中的“谁”是平声,“家”是仄声,“翠屏山”中的“翠”、“屏”、“山”都是仄声,“半入”中的“半”是平声,“入”是入声,“江洲司马青衫湿”中的“江”、“洲”、“司”、“马”、“青”、“衫”、“湿”都是仄声,“但愿”中的“但”是平声,“愿”是仄声,“人长久”中的“人”是平声,“长”、“久”都是仄声,“沙场”中的“沙”是仄声,“场”是平声,“点检”中的“点”是平声,“检”是仄声,“走马”中的“走”是平声,“马”是仄声,“青山”中的“青”是仄声,“山”是平声,“流水”中的“流”是平声,“水”是仄声,“年华”中的“年”是平声,“华”是仄声,“古今”中的“古”是平声,“今”是仄声。
浪淘沙这首诗歌,不仅平仄韵律严谨,而且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它描绘了一个壮阔的历史画卷,展现了人生百态,表达了诗人的感慨和思考。
它的平仄韵律之美,让人感受到了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人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总之,平仄韵律是汉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汉字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
浪淘沙这首诗歌,是一首充满了平仄韵律之美的诗歌,它的平仄韵律严谨,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让人感受到了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人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词牌共咏】延寿诗协《浪淘沙》

【词牌共咏】延寿诗协《浪淘沙》《浪淘沙》,词牌名之一,又名《浪淘沙令》、《过龙门》、《卖花声》,双调五十四字,上下片各五句四平韵。
【词谱格律对照】:作者:[南唐后主]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
⊙●○△。
罗衾不耐五更寒。
⊙○⊙●●○△。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
⊙●○△。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
⊙●○△。
别时容易见时难。
⊙○⊙●●○△。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
⊙●○△。
【示意符号】:⊙可平可仄;○平声;●仄声;△平韵;▲仄韵。
◎藕花深处浪淘沙·僵柳柳冷斥东风,燕影成空,含霜饮雪倦身同。
难恨相吟拥立处,梦断孤鸿。
宿醉眼朦胧,不怨山重。
心寒齿冷各西东,漫卷梦残沟壑里,今◎人生浪淘沙·春游庭外百花香,四处朝阳。
一湖烟水正茫茫。
三两游人穿似织,醉美家乡。
着我淡罗裳,眉色飞扬。
嫣然好似凤求凰。
袅袅枝头双蝶舞,有梦轻藏。
◎张春生浪淘沙寂夜雪敲窗,薄衾微凉。
一杯浊酒恨绵长。
起坐披衣寻纸墨,难谱新章。
绮梦小荷塘,鸟语花香。
蜂儿采蜜也匆忙。
瘦柳轻拂钻紫燕,桃李芬芳。
◎王立君浪淘沙·雨水节有题(新韵)今日雪纷飞,柳蹙娥眉。
寒潮依旧不思回。
驰骋山峦和陌野,尽显神威。
何日绽芳菲?紫气恩垂,复苏万物制青帷。
溪水调匀诸色调,燕唤春晖!◎姚绵胜浪淘沙·心域前世有情缘,纵性千山。
阮郎采药话奇谭。
浪迹江湖皆似梦,何羡神仙。
壮志度华年,描绘蓝天。
遨游林海亦扬帆。
雨雪风霜搏四季,苦乐桃源。
◎边爱英浪淘沙·深秋初雪乱飞扬,天地苍茫。
菊残枫落覆寒霜。
耳畔雁声犹未远,却已凄凉。
梦里也彷徨,绪满愁肠。
孤身缥缈在他乡。
一阙新词情断处,浊◎七彩云霞浪淘沙·春光好观雪雨松涛,枝翠妖娆。
含苞绿柳戏鹅毛。
一笑回眸添锦绣,二月春早。
窗外窃听箫,曲婉琴瑶。
知音难觅路迢迢。
碧水山高清影弄,紫燕唌巢。
◎白煤浪淘沙·醉我家乡庭院撒春光,树影撩窗。
浪淘沙十四韵

浪淘沙十四韵
《浪淘沙》十四韵全文如下:
1. 拥絮立中宵,百媚千娇。
一丛花并柳枝条。
寒露侵衫人对月,素带轻飘。
2. 风过小红桥,吹乱心潮。
问君何事怨无聊。
且共蛩声同此夜,倩影招招。
3. 秋雨滴残荷,独夜消磨。
空蓬零落碎清波。
并著玉茎犹瘦断,孑影婆娑。
4. 端的叹何多,藕底吟哦。
香魂一缕浸云河。
不为芳菲终老去,浦溆凉么?
5. 久别欲还家,忘却天涯。
几回月夜奏清茄。
画鼓楼头常促急,驿道风沙。
6. 雨歇夕阳斜,陌野黄花。
浅桥秋渡暮笼纱。
阵雁云空飞尽处,远树归鸦。
7. 素影映窗棂,月照中庭。
矮墙篱畔正冥冥。
帘卷帘开风乍起,又是秋声。
8. 谁立小红亭,心绪无凭。
落红片片不关情。
愁味犹生霜扑鬓,一冽清清。
9. 节序又惊秋,回首苹洲。
冷香萦遍小山楼。
独自闲行归一处,紫陌兰舟。
10. 芦叶落还留,晚伫偏幽。
几分清瘦泛轻柔。
寥廓云天谁与伴?白鹭江鸥。
11. 夜雨晚来侵,窗外沈沈。
风残灯背画屏阴。
终古闲情书锦字,却被分心。
12. 客酒莫相斟,浅自沉吟。
雨余小院渐清音。
那更寒宵多别意,谁共瑶琴?
13. 秋水小池潭,秋雨廉纤。
一川秋景手中拈。
记取秋情秋梦里,秋挂重帘。
14. 秋绪聚眉尖,秋色耽耽。
秋声秋怨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牌名词牌概述词牌格律用韵填词词作1.浪淘沙·怀旧南唐李煜2.浪淘沙南唐李煜3.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宋辛弃疾4.浪淘沙宋陈亮5.浪淘沙宋蔡伸6.浪淘沙宋欧阳修7.浪淘沙宋晏几道8.浪淘沙宋吴潜9.浪淘沙宋苏辙10.浪淘沙·翠柳戏炊烟11.浪淘沙·北戴河毛泽东12.刘禹锡长篇小说作品信息内容概述台湾电视剧基本信息演职员表剧情简介分集介绍主题曲内地电视剧基本信息剧情赏析电影基本信息剧情简介大话西游Ⅱ神兽企业简称全集在线观看展开编辑本段词牌名词牌概述《浪淘沙》调出于乐府(《乐府诗集》收入近代曲中),原为二十八字,即七言绝句一首。
唐白居易、刘禹锡演有此词,且词句即咏江浪淘沙,为唐时教坊曲名。
迨至李煜,因旧调另制新声,乃变作双调,每段仅存七言二句,而所咏亦泛而不必切题矣。
如皇甫松词云:“蛮歌豆寇北人愁,浦雨杉风野艇秋,浪起鵁鶄眠不得,寒沙细细入江流。
”词牌格律以二十八字为正格,而以本调为变体,又名﹝曲入冥﹞、﹝过龙门﹞、﹝卖花声﹞,而﹝谢池春﹞亦名﹝卖花声﹞,不容稍混也。
@中仄仄平平(韵),中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平平(韵)。
@中仄仄平平(韵),中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平平(韵)。
用韵填词此调五十四字,前后阕字句完全相同。
第一句五字,与﹝忆江南﹞次句同。
第二句四字,为仄仄平平,第一字平仄不拘。
第三句即平起平收之七言句。
第四句为仄起仄收之七言句。
第五句则与第二句同。
此调平仄既宽,而后半又同前半,为初学填词者最易摹拟之词调也。
编辑本段词作1.浪淘沙·怀旧南唐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1.赏析:此词上片用倒叙手法,帘外雨,五更寒,是梦后事;忘却身份,一晌贪欢,是梦中事。
潺潺春雨和阵阵春寒,惊醒残梦,使抒情主人公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
梦中梦后,实际上是今昔之比。
李煜《菩萨蛮》词有句:“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所写情事与此差同。
但《菩萨蛮》写得直率,此词则婉转曲折。
词中的自然环境和身心感受,更多象征性,也更有典型性。
下片首句“独自莫凭栏”的“莫”字,有入声与去声(暮)两种读法。
作“莫凭栏”,是因凭栏而见故国江山,将引起无限伤感,作“暮凭栏”,是晚眺江山遥远,深感“别时容易见时难”。
两说都可通。
“流水落花春去也”,与上片“春意阑珊”相呼应,同时也暗喻来日无多,不久于人世。
“天上人间”句,颇感迷离恍惚,众说纷纭。
其实语出白居易《长恨歌》:“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天上人间”,本是一个专属名词,并非天上与人间并列。
李煜用在这里,似指自已的最后归宿。
应当指出,李煜词的抒情特色,就是善于从生活实感出发,抒写自已人生经历中的真切感受,自然明净,含蓄深沉。
这对抒情诗来说,原是不假外求的最为本色的东西。
因此他的词无论伤春伤别,还是心怀故国,都写得哀感动人。
同时,李煜又善于把自已的生活感受,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结合起来。
身为亡国之君的李煜,在词中很少作帝王家语,倒是以近乎普通人的身份,诉说自已的不幸和哀苦。
这些词就具有了可与人们感情上相互沟通、唤起共鸣的因素。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如此,此词亦复如此。
即以“别时容易见时难”而言,便是人们在生活中通常会经历到是一种人生体验。
与其说它是帝王之伤别,毋宁说它概括了离别中的人们的普遍遭遇。
李煜词大多是四五十字的小令,调短字少,然包孕极富,寄慨极深,没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是做不到的。
2.浪淘沙南唐李煜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
秋风庭院藓侵阶。
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
晚凉天净月华开。
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3.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宋辛弃疾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
古来三五个英雄。
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
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
老僧夜半误鸣钟。
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
4.浪淘沙宋陈亮霞尾卷轻绡,柳外风摇,断虹低系碧山腰,古往今来离别地,烟水迢迢。
归雁下平桥,目断魂销,夕阳无限满江皋,杨柳杏花相对晚,各自无聊。
5.浪淘沙宋蔡伸楼下水潺湲,楼外屏山,淡烟笼月晚凉天,曾共玉人携素手,同倚阑干。
云散梦难圆,幽恨绵绵,旧游重到忍重看,负你一生多少泪,月下花前。
6.浪淘沙宋欧阳修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6.赏析此词为春日与友人在洛阳城东旧地同游,有感而作。
上片叙事,回忆昔日洛城游春赏花之欢聚。
“把酒”二句从游宴起笔,特别提出词人的祝愿:祝愿春风长在,春光明媚,春花娇艳,让朋友“且共从容”,即一道悠闲地游赏春色,尽兴地聚宴欢畅,显示出洛阳春色之美妙、游宴之难遇、聚会之难得。
“垂杨”三句补充交待了朋友聚宴的地点、环境,方始揭明此次“从容”乃是“洛城”之聚宴、赏花,“游遍芳丛”。
今日游赏后朋友又将分手,谁能预料明年今日又将如何?遂生发出下片的抒发感慨。
“聚散”二句以“苦”、“恨”二字概括了宦海中人总是无穷无尽的匆匆而来,匆匆而去,苦恨交加、聚散无常的人生感受。
最后,更以今年花胜去年,预期“明年花更好”,映衬明年朋友聚散之难卜,不知与谁一道重来洛城游芳,更进一层地深化了这种人生聚散无常之感。
把别情熔铸于赏花中,将三年的花加以比较,层层推进,以惜花写惜别,构思新颖,富有诗意,是篇中的绝妙之笔,而别情之重,亦说明同友人的情谊之深。
7.浪淘沙宋晏几道小绿间长红,露蕊烟丛,花开花落昔年同,惟恨花前携手处,往事成空。
山远水重重,一笑难逢,已拼长在别离中,霜鬓知他从此去,几度春风。
8.浪淘沙宋吴潜长记去年时,雪满征衣,佳人携手画楼西,今日关山千里外,此恨谁知。
想见绿窗低,依旧空闺,惜春还是惜花飞,纵有游蜂偷得去,争似帘帷。
9.浪淘沙宋苏辙对望汉阳川,车马灯繁,高台江岸倚横栏,暗涌波光东逝海,愁绪谁堪。
萧雨瑟风珊,叶落枝残。
四年离索久无欢。
忽忆五更多少事,呓语江南。
10.浪淘沙·翠柳戏炊烟仙剑奇侠传三·问情篇隐藏结局翠柳戏炊烟,秀草疏栏,桃源别有一片天,解剑放舟轻波上,随遇而安。
鸳鸯不羡仙,今昔何年?人生有酒需尽欢,醉卧红尘最深处,遥望千山。
11.浪淘沙·北戴河毛泽东一九五四年夏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11.背景1953年,党向全国人民提出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二年2月,党中央在北戴河召开了七届四中全会,彻底粉碎高竿,饶漱石的反党联盟.同年夏天,毛泽东来到北戴河,一边休养一边工作. 毛泽东在北戴河疗养期间,一日时逢海滨风雨大作,浪涛翻涌。
他极目幽燕缅怀魏武,兴致倍增,顿起击水之兴。
因风浪太大身边警卫人员劝阻他不要去游泳,他却说道:“风浪越大越好,可以锻炼人意志。
”,于是下海游泳,于风浪搏斗。
上岸后意犹未尽,有纵笔挥毫,写下了这不朽名篇《浪淘沙·北戴河》。
《浪淘沙·北戴河》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
鉴赏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时任大将军的曹操为清除边患,巩固后方,率大军北征乌桓。
八月大破乌桓于柳城(今辽宁朝阳市南)后凯旋回师,途经渤海口附近道德妈石山,乘兴登临,以一首千古传颂的《观沧海》诗,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大海图景,抒发了诗人削平割据、统一中国的宏愿和自强不息、叱吒风云的豪情。
1954年,毛泽东在北戴河,一日时逢海滨风雨大作,浪涛翻涌,他顿起击水之兴,不顾身边警卫人员的劝阻,下海游泳,于风浪搏斗。
上岸后意犹未尽,有纵笔挥毫,写下了这不朽名篇《浪淘沙.北戴河》,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
“诗的形象以使人惊心动魄为目的”(朗吉努斯《论崇高》)。
这首词一开始就给人们展现出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
“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继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涌澎湃,“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雨,推波助澜,真是声形并茂气象磅礴,这情景较之曹诗中“水何澹澹,山岛辣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晴日所见更令人惊心动魄。
上片前两句,一为仰观,一为前瞻,随着视角的变化,空间画面也由陆而海,从上而下。
后三句则显示视线由近而远的渐次推移,极富层次感。
“秦皇岛外打鱼船”回应开头一句的“幽燕”,点明地点,又与题目相吻合。
“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的意境或也取轧于古人对大海惊涛骇浪的描写,但《浪淘沙》是小令,不直铺叙,用精炼的设问句式写出来,化实为虚,以简驭繁,真乃神来之笔!与其说是写人写船,不如说是以小衬大,将较小的意象置于广阔巨大的空间之中,进一步烘托渲染“白浪滔天”的威猛旷悍,突出风雨中的海天莫辩、浩茫混沌、旷荡无崖的景象,从而扩大作品的空间容量,显示出一种寥廓深邃的宇宙感。
上片写景,景中含情,而下片抒情,情中有景。
秦皇岛外,白浪滔天,一片汪洋。
此时此地此景,自然会使人联想起一千多年前曹操登陆碣石山观海的历史往事和那首《观沧海》诗。
“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东汉莫年,豪强群起割据,“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战”(曹操《葛里行》)。
连年混战,民不聊生,曹操雄才崛起,“挟天子以令诸侯”,经过几十年的征战,终于扫荡了分割的世族军阀与豪强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历史上举一反三一定的进步作用。
他同时又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其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
”(清刘熙载《艺概.诗概》),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雄才大略和进取精神,同时也反应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开建安文学风气之先。
词的下片先发思古之幽情,以一句“往事越千年”倒转时空,展现历史的画面。
“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恰似一幅生动、传神的剪影,简括而鲜明地勾勒出曹孟德当年策马扬鞭、登山临海的雄姿。
“挥鞭”是一个典型的蕴藉丰饶的动态意象,作为片段过程,它概括了人物驰骋沙场、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作为瞬间动作,它显示了人物沉雄豪放、威猛赢武的性格特征。
“遗篇”指曹操的《观沧海》诗,“东临碣石”乃该诗首句,引入词中,化“我”为“他”。
白居易的浪淘沙的翻译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
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
白浪一望无边,与海相连,岸边的沙子也是一望无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海浪从不停歇的淘着沙子,于是沧海桑田的演变就这样出现这首诗指出了潮汐涨落的规律和巨大力量,潮汐不断冲击着海岸,使海岸不断发生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