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设计风格及其对中国设计的影响
日本设计风格及其对中国设计的影响

微信:从社交软件到生活工具
电台与新媒体融合中的用户思维
完成“用户积累”之后的“变现之困”
浅论民国报人成舍我的办报精神
新浪微博粉丝行为的初步研究
历史题材电视剧如何进行剧情建构
试析我国独立纪录片对公共领域的建构
“心时代”下的背包客文化
从布尔迪厄的“场”论看“新闻场”与“学术场”
我国体育电视节目传播状况研究
从“公知”看网络对司法的冲击
涉农期刊的数字化发行模式研究
新浪微博对创业个体的价值与前景
新闻侵权与报道自由的平衡性问题及对策
社会临场感视角下 T2O 模式综艺节目发展探究
浅析网络趣缘群体的特征
网络视频内容监管困局与解决路径
我国新闻传播学量化研究方法历史概述
从世界交往到他者观照
“禅宗”作为延续日本美学灵魂的思
要有一个独特功能,那么这个产品才有价
想,把极度节约和唯心主义作为清心寡欲
值。而这种设计精神,也牢牢印刻成了日
的手段,最终是开悟。这种文化提倡着节
本的设计风格。
约、简约、谦逊、不铺张浪费,而这一文化
对于日本人来说,精益求精是一种素
也深深影响着日本的设计领域。但这无疑
质,当代设计最重要的是在细节处改善生
陈律言
王 菲
艾 美
黄聚云
晏 妮
聂慧敏
单 位
中国传媒大学
武汉大学
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
湖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日本双轨制及对中国的影响

日本双轨制“日本设计”一词常会使人联想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设计方向。
日本处理传统文化和现代的关系中采用的双轨制,一方面在(服装、家具、室内设计、手工艺品灯)延续传统的手工艺品设计领域按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进行设计,以保持传统文化的延续性。
设计风格清雅自然,渗透出浓厚的东方神秘情调,另一方面,在高新技术的涉及领域按现代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行设计。
体现出了强烈的时代感和高科技元素。
这种在高科技与古老文化中寻找出的平衡,正是日本“双轨制”所带来的潜在影响。
通过这种“双轨制”,使得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发扬光大。
如1856年柳宗理设计的“蝴蝶凳”,就是将功能主义和传统手工艺影响融入模压成型的胶合板凳中,这使人联想到日本传统建筑的优美形态,对木纹的强调也反映了传统对自然材料的偏爱。
日本设计作品所蕴含的浓郁东方风情和民族特色,在西方设计作为主流的当代,显得充满生机与活力,将高科技与传统巧妙结合的双轨制不得不说是对东方美学贯穿于作品的成功。
日本现代的设计风格是双轨并行:奢华,具有创造性;俭朴,自然导致这个结果的因素主要有三点:(1)日本文化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文化类型繁多,另一方面辩证的哲学观看待这些文化,地理环境导致日本由于资源匮乏,必须尽量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变为己用,所有传入日本的外来文化,他们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变后变为自己所用,如唐代华美的设计风格,汉代粗狂的设计风格,日本设计中至今都保留着这些特色。
跟我国不同,一旦改朝换代,就将所有的前朝文化破坏殆尽,开始独辟蹊径。
(2)在日本,大众是传统文化的基础,日本民族单一,并且轻个人重集体。
武士甚至藩主都过着比较简单质朴的生活。
因此整个社会风尚基本以简朴为主,直至江户时代,德川幕府统治了上千年时间,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奢华的装饰设计才占有一定地位。
宗教信仰导致日本传统设计以崇尚自然观的表现为主。
(3)神道教和佛教的信仰,尊崇自然朴素的生活。
日本现代设计品牌中,无印良品一直推崇“零设计”,注重产品的质地、包装力求简单朴素,使用环保的无漂白纸张做商品袋。
论日本现代设计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现代设计发展的启示

论日本现代设计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现代设计发展的启示作者:吴潼郭雅坤来源:《工业设计》2018年第07期摘要:本文从宏观角度对日本设计的特点及中国现代设计的现状进行分析与思考,同时提出解决当前问题的症结,阐释在当今设计文化全球化的局势中借习日本设计之精华,立足于本国国情,积极构建中国现代本土设计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日本设计;中国设计;本土文化;创新中国分类号:J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672-7053(2018)07-0109-02现代设计的发展逐渐受到世界各个国家的重视,但由于政治、经济、技术、人才等因素制约,我国的现代设计发展仍处于模仿阶段,尚未形成自身鲜明特色,因此,积极学习、借鉴日本优秀的设计经验对我国现代设计的发展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1 日本设计的特点日本设计经过由模仿→借鉴→发展→创新,大体上共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明治维新到1945年,受西方工业社会与设计思潮影响较为突出的模仿阶段;第二阶段为40 ~50年代中期,是二战后恢复阶段;第三阶段为50~60年代,是日本现代设计的发展阶段,逐渐摆脱对西方设计的模仿,开始建立具有自身特点的“日本风格”;第四阶段是飞速发展阶段,经过战后的重建与恢复,日本在60、70年代已跻身于世界设计强国之列,其设计将东西方文化兼容并蓄,是民族性、东方性和国际性的综合体,不仅成为优良精致产品的经典代表,更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受到诸国的喜爱与赞赏,具有以下特点:1.1 双轨并行体制日本现代设计的特点是双轨制的设计制度,这一独特设计风格形成一是受到东方传统文化与美学思想的影响,另外是受到西方现代文化尤其是美国的商业消费设计与德国的理性功能主义设计的影响。
因此,日本设计风格具有现代与传统并行的双重特性。
传统设计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如家具、陶瓷、漆器、服装等手工业产品,追求自然、简约、质朴的设计风格,与其传统的民族美学、宗教信仰等息息相关,具有自然、淡雅的传统美学意义;而现代设计主要是面向国际市场的批量化、机械化生产的现代工业产品,如汽车、电器、电子数码产品等高科技产品,体现出现代化、国际化的特点。
日本设计之路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设计之路对中国的启示摘要:在日本当代的设计中,他们善于从国家、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民族审美理念同现代设计的某些因素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设计体系,发扬本土文化。
虽有说法说他们的民族文化由华夏文明发展而来,然而从设计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日本对于东方文化的延续和表现比中国的设计师们更为彻底和深刻。
看日本当代的建筑,领悟其内在文化及精神的表达,对中国设计师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美学传统,禅境,自然建筑观,启示中国日本由于其岛国特殊的地理环境所致,自然资源相对贫乏,出口工业产品成为重要的经济来源,因而设计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
日本的设计从本世纪50年代开始起步,以其特有的民族性格而变得十分强大。
日本也是学习外国先进经验最好的学生,并能够把别人的经验和自己本国的国情结合起来,发展出一套独特的体系。
总的来说,日本的美学传统,禅境文化特征,自然建筑观,构成了日本设计的精神支柱。
美学传统“传统”在建筑设计中既包括看得到的部分,如木架构、大屋顶等,也包括意境上、精神上的部分,如对功能、空间、行为模式等的理解。
日本建筑师重视对传统的体现绝非只停留在可见的形式上,而是通过传统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方式的影响而间接反映到建筑设计中。
他们通过对日本民族深层文化的不断探究,运用传统的理念,现代的元素和构成手法,形成了具有“日本制造”印章的独特作品。
日本的建筑师从早期的前川国男,丹下键三到80年代后期的矶崎新、安藤忠雄和槙文彦,逐渐成为世界建筑界的耀眼人物。
1.木结构的诠释我国早在6000多年前木构技术已有相当高的水平,到了3500年前,榫卯连接梁柱的框架结构体系问世,至唐代达到成熟期。
近代之后,钢、玻璃、水泥等新材料盛行,对传统木建筑带来极大的冲击,以致其发展停滞不前。
日本也有着悠久的木结构传统,在经历二战后因为防灾而禁用木构建筑的时期之后慢慢开始复兴。
进入21世纪,日本建筑界推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创造出一大批优秀的木结构建筑,不仅包括小型的校舍会所,还包括桥梁和大型体育馆等。
浅谈日本现代设计对中国设计发展的启示

8、坚持可持续发展:日本设计的环保理念值得中国设计师借鉴。在面对日 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时,中国设计师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将环保融入设计中。
9、弘扬民族文化:日本设计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不忘弘扬民族文化。中 国设计师应深入挖掘本国文化资源,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以塑造独特 的中国风格。
10、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日本设计师善于与国际接轨,通过合作与交流来 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中国设计师应加强与国际同行的合作与交流,从中获取灵感 和经验,以推动中国设计的进步。
1、注重简约与自然:中国的包装设计可以学习日本的设计理念,注重简约 和自然。在选择包装材料时,可以更多地考虑自然材料,如竹子、纸张等,并注 重纹理和颜色的选择。这不仅可以展示产品的自然之美,还可以让消费者感受到 产品的天然和健康。
2、突出文化性与独特性:中国的包装设计也可以学习日本的设计理念,突 出产品的文化性和独特性。例如,中国的传统艺术和手工艺品可以成为包装材料 的选择,使得产品充满了中国文化的气息。此外,中国的传统色彩、图案和符号 也可以被巧妙地运用到包装设计中,以增加产品的独特性。
二、关键词解读
1、日本设计:关键词包括简洁、实用、精致、极简主义、传统与现代的融 合等。这些关键词反映了日本设计的典型特点,如简洁实用、注重细节、传统与 现代的融合等。
2、我国现代设计:关键词包括民族特色、文化内涵、创新性、人性化等。 这些关键词反映了我国现代设计的追求方向,即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兼具 创新性和人性化特点。
3、强调功能性与环保:中国的包装设计还可以学习日本的设计理念,强调 功能性和环保。例如,可以更多地采用可再利用或可降解的材料,以减少对环境 的影响。此外,包装设计还可以考虑产品的使用便利性和存储性,以满足消费者 的需求。
浅谈日本设计对中国现代设计的影响

CULTURE AND DESIGN浅谈日本设计对中国现代设计的影响李柳军(广西外国语学院,广西,南宁530000)摘要:在世界东方,中国和日本都是很重要的国家,不论从地理位置还是文化渊源都互有影响。
在现代设计的发展上,日本已经取得非常大的成就。
通过对现代日本设计发展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学习的地方,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经验来更好地促进我们设计的进步。
设计对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之路,是我们要不断努力的。
关键词:日本设计;中国现代设计;影响中图分类号:J 5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02(2019)21-0075-01作者简介:李柳军(1997-),女,汉,广西省梧州市人,广西外国语学院艺术设计学,本科。
1日本设计的发展历程日本设计的发展从战后50年代起步,从形成自己的风格到逐渐的赢取国际市场再到成为设计的潮流,仅仅经历了几十年。
取得的成就是令世人赞叹的。
50年代战后日本在重建中起步,这时期他们广泛的吸取西方国家的设计技术、方式和经验。
在美国的支持下,经济和工业都得到了很大发展。
这些极大的促进了日本工业设计的发展。
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设计技术成熟,在此基础上,设计师开始融入日本的民族元素,引起了国际设计界的关注。
美国“工业设计”杂志和瑞士“Stying”杂志先后发表了对日本工业设计的系统介绍。
在此基础上,日本逐渐进入到现代设计的舞台。
到了70年代,日本的工业设计已经占据大部分市场。
从家用电器、照相机、摩托车、汽车等方面。
日本的设计产品不仅品质上过硬再设计风格上也美观大方,因为性价比高而受大众青睐。
发展到80年代日本设计界设计眼光更加的深远,成为亚洲地区新的国际设计中心。
2日本设计的特点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在对自然灾害的抗争中养成了日本民族坚韧不屈的性格。
日本的国土面积狭小民族单一,但是它们具有十分能包容的性格,能融合世界各方面的文化种类。
日本现代设计及其对中国设计发展的启示

浅析日本现代设计及其对中国设计发展的启示摘要:文章通过对现代设计的认识与了解,及对日本现代设计发展历程的研究,着重对中国与日本设计发展的差异展开讨论,通过分析日本现代设计发展对于中国现代设计所产生的启示,反思中国设计发展的限制因素,并努力探索出利于中国设计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现代设计;日本设计;中国设计;启示现代主义设计,即以现代主义理念贯穿整个设计过程的设计活动。
它基于现代生活的内容,其决定因素包括现代社会标准、现代经济和市场、现代人的需求,受现代市场营销、一般心理学和人体工程学、技术美学、现代技术科学等因素的约束,具有高度的应用性,也是为现代人、现代经济、现代市场以及现代社会提供服务的—种积极地活动。
一、日本现代设计的发展现代设计在二战结束后迅速发展,到90年代进入到了高度成熟的阶段,在很多国家及地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而日本设计可谓后来者居上。
日本现代设计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1、日本工业化与西方设计艺术思潮在日本的初步传播:从明治维新(1868-1912)到1945年。
2、现代设计意识的萌芽、确立与现代设计艺术教育体系的初步建立:1945-1952年。
3、工业设计的成长期:1952-1960年。
4、走向世界的日本现代设计:20世纪60年代之后。
二、日本现代设计发展形成因素战前40年,日本设计的主体为传统手工业,现代设计仍处于模仿阶段。
日本早期的活动主要集中在工艺美术、手工业之中,并受中国的影响较大。
随后,设计院校相继成立,同时,日本创办了多种建筑设计与工业设计、工艺美术的杂志。
20世纪50年代提出“科技立国,设计开路”的国策,大力发展工业设计。
还建立了一系列机构,为日本政府及企业提供有关产品设计的情报及建议,利用国家政策和法规协助设计水平的提高。
1960年,东京举办了第一届世界设计研讨会。
一方面,使日本设计界与世界设计界开始接触,同时又能了解到世界设计界的发展状况;另一方面,把一些具有潜质的日本设计家推向国际。
日本设计对中国有何借鉴

日本设计对中国有何借鉴资生堂提出的“装饰人类的科学”是资生堂的企业文化理念,它反应了资生堂将化妆品研制科学同现代审美艺术王美结合的愿望,资生堂广告设计部为反应这一理念,曾构思了很多新颖的广告,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唯美主义的视觉哲学所带来的种种关于美的感受,一系列美丽的广告、海报和优雅的外包装,在这些作品中,大量运用素描手法的插画,把日本女性的柔美风姿和迷离情调表现的淋漓尽致,使产品和品牌的形象独具韵味。
日本产品特点1.精益是一种素质当代设计是在细节处改善生活品质日本人认为生活不能是粗糙的,因为不能凑合,对细节的忽视最终会使提升生活品质遭遇到瓶颈,而习惯粗糙的人即使有一天产生了追求精致的意识,也已经不具备精益求精的能力。
2.对传统的尊重和对时代的热情设计要解决好跨年代元素的关系日本面对传统的态度让我们可以体会到如果我们放弃传统遗留给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我们的独特性就很难具备;而日本对现代性的态度又让我们看到,不积极地适应现代生活,所谓传统只能如文物般除了被观看无法介入现实。
设计与其说是在解决当下的问题,不如说是在解决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连续性问题。
当我们不尊重传统时,传统将无法为我们提供滋养,那么我们能在哪片土地上成长?3推崇现代性却不以否定传统为必然尽管日本很多设计师都对日本传统文化有所继承,但与此同时,对现代性的热情仍然是他们高度关注的方向。
3.对地域性与全球化的兼容用西方特色来为本土特色锦上添花传统符号的简单移植和对西方设计的硬性模仿都使当代中国没有呈现给世界足够有影响力的设计,我们的生活方向一直在等别人给出引导,而我们却没能和世界上其它国家的人分享我们关于生活的独特思考及富有启发性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设计还要认同本土化,探索本土化的内涵,找出传统文化与自己的个性碰撞点,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
这些,都是当今中国所需要借鉴与学习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设计风格及其对中国设计的影响
日本的设计,作为东方的设计门派,以其精益求精的设计态度,在现今东方主导的设计、建筑中占有一席之地,让很多人为之惊叹。
究竟日本的设计中无所不在的简约风格和精益求精的设计态度,到底是怎么做到的?从何而来呢?
首先,日本是一个岛国,土地和各种资源相对匮乏。
而这样的客观环境也造就了日本人的性格,因此他们在思维的深处都想以手中最少的资源去做到最好的、最多的事。
以无印良品为例,他们的产品并不是“为简约而简约”,而是每件产品都需要有一个独特功能,那么这个产品才有价值。
而这种设计精神,也牢牢印刻成了日本的设计风格。
对于日本人来说,精益求精是一种素质,当代设计最重要的是在细节处改善生活品质。
日本人对于生活的粗糙是不可接受的。
所以当你置身日本时,你时刻会体会到对于细节的高度重视。
比如一把椅子,后背需要弯成多少角度,是靠着最舒服的?这种对于精致的精益求精让日本的设计无处不体现着精致感、设计感。
另外,日本是一个对强者会表现无限崇拜的国家,所以日本的文化更像是一个文化的大熔炉,是全盘接受了各种文化后相互碰撞的结果。
这种状态下会形成一种文化上的混
沌,但日本文化却反而最终形成了一个奇怪的混合,造就了日本自己的文化――一种最彻底的简单。
化繁为简,一无所有中已经蕴含所有。
而在日本现如今最有名、最有设计感的品牌就是MUJI 了。
MUJI的设计理念是源自于日本的和式风格。
20世纪后半期,日本的工业设计开始发展。
日本民间工艺可以让人们从中汲取美的源泉,促使人们反思现代化的真正意义。
他将西方功能主义的思想与民间工艺融合,发展出体现日本禅宗思想、虚空思想的一种新的设计风格。
其特点是朴实、自然、谦逊、安静。
推崇追求产品的本质,获得一种返璞归真的审美体验。
“禅宗”作为延续日本美学灵魂的思想,把极度节约和唯心主义作为清心寡欲的手段,最终是开悟。
这种文化提倡着节约、简约、谦逊、不铺张浪费,而这一文化也深深影响着日本的设计领域。
但这无疑让中国的设计师们留下了嫉妒与无奈,这些不是属于我们的文化吗?为什么日本保留了或者发展了,而中国却没有从此文化中获益呢?作为中国设计师,又应该从日本的设计理念中学到哪些设计理念呢?
把产品精致化。
日本人认为对细节的忽视最终会让人渐渐失去提升生活品质的精神。
日本秋田县大馆市以制作便当盒和寿司盒闻名,一名工匠能够做到将一条木片弯成圆形,需要磨练至少5年,缝合木条时用的樱花树皮,每个工匠都
有自己独特的缝边图案。
在最细节处有所标记,一分高下。
这份对于细节的追求,是在现今快节奏的中国无法想象的。
而这些在日本的传统产品及现代产品中随处可见。
做设计既要一直保有对传统的尊重的态度,也要对时代拥有热情。
历史保护主义者认为传统的价值观是不容颠覆的,而现代主义者则认为刻意夸大历史传统的意义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这种矛盾在中国似乎是不可以调和的,但在日本,大到某座建筑,小到某件产品,则不需要在这之间挣扎。
在日本最时髦的街区会聚集全世界最顶尖品牌的专营店,奢华程度绝不输于全球任何的时尚之都。
但在一条条小巷中,却依然保留着许多古旧建筑,并且在今天仍然在被使用着,而不是被封存起来,只是被人当做旅游景点来参观。
设计最重要的不是解决当下的问题,而是解决过去、现在到未来的问题。
传统为我们提供滋养,现实则为我们指引方向。
只有把双方都结合进设计,这样的设计才可以称为是一个好的设计。
展示自己民族文化时也不忘吸收西方特色。
日本在二战后接纳了西方的文化符号和审美情趣,但日本仍然注重西方文化中哪些可以为己所用。
在双方融合中,寻到新的平衡点。
而中国先进的设计,仍然没有找对自己的方向,我们应该明白,最传统文化的简单移植和对西方设计的拿来主义,都不能成为自己设计的风格。
在今天,中国会需要越来越多的设计,但现在中国显然存在着设计过度的现象。
无论是建筑,还是一个水杯,浮躁浮夸的产品和空间阻碍了我们向更高品质生活的追求。
如果我们能重新认识设计的质朴,也许生活也会变得更加快乐。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系学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