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仁爱友善篇

合集下载

【国学典故解析与运用】主题7:孝悌与仁爱

【国学典故解析与运用】主题7:孝悌与仁爱

主题7:孝悌与仁爱1.泰伯文身【出处】《史记•吴太伯世家》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

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

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

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

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

【译文】吴太伯与其弟仲雍,均为周太王之子,王季历之兄。

季历十分贤能,又有一个具有圣德的儿子昌,太王想立季历以便传位给昌,因此太伯、仲雍二人就逃往荆蛮,象当地蛮人一样身上刺满花纹、剪断头发,以示不再继位,把继承权让给季历。

季历果然继位,就是王季,昌后来也成为文王。

太伯逃至荆蛮后,自称“句(gōu,勾)吴”。

荆蛮人认为他很有节义,追随附顺他的有一千余户,尊立他为吴太伯。

【点读】古代中原人的习惯道德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太伯、仲雍断发纹身,破坏了这种习惯,自然不会再被立为国君。

以此让国,曲顺其亲,曲全其弟,孝悌双全,浑然无迹,真乃至贤至德也。

【适用话题】尽孝行悌礼让与竞争内敛与张扬【速用片段】争抢与礼让,其实是统一的。

礼让之大者莫过于“让国”。

泰伯让国,一让季历,二让姬昌,三让仲雍,结果成就了周吴二国。

泰伯让国而得国,而仲雍的25世孙夫差,为了谋求霸权,最后灭国。

让,能得;争,丢失:这就是争和让的辩证法。

有道是“纷争者不胜其祸,辞让者不失其福”,“让”和“争”本来就是相通的。

在利益和荣誉面前,悄然退让,先人后己,在矛盾和纷争面前,多一分宽容,少一点冲动,你就会开创一个新境界,登上一个新高度。

2.丘子过己【出处】《孔子家语•致思第八》孔子适齐,中路闻哭者之声,其音甚哀。

孔子谓其仆曰:“此哭哀则哀矣,然非丧者之哀矣。

”驱而前,少进,见有异人焉,拥镰带索,哭者不衰。

孔子下车,追而问曰:“子何人也?”对曰:“吾,丘吾子也。

”曰:“子今非丧之所,奚哭之悲也?”丘吾子曰:“吾有三失,晚而自觉,悔之何及?”曰:“三失可得闻乎?愿子告吾,无隐也。

国学经典—仁爱友善篇

国学经典—仁爱友善篇
因此,我们都需要继承中华民族与人为善的优良传统, 对家人、邻居、同事友善,做到和睦相处,团结共事, 一起为了家庭、社会和国家更好的未来而努力。
国学经典—仁爱友善篇
究》
国学经典—仁爱友善篇
友善的故事
负荆请罪
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 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 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 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 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国学经典—仁爱友善篇
国学经典—仁爱友善篇
《亲亲仁民爱物》
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 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尽心上》
国学经典—仁爱友善篇
《亲亲仁民爱物》字义解释
•爱:爱惜。 •仁:用仁爱对待。 •弗:不。 •亲:亲爱。
国学经典—仁爱友善篇
君子对于万物,爱惜它们,但不 用仁爱对待它们;对于百姓,用仁 爱对待他们,却不亲爱他们。君子 亲爱自己的亲人,进而仁爱百姓; 仁爱百姓,进而爱惜万物。
国学经典—仁爱友善篇
一、组内互读美文,并翻译文意; 二、男生女生配合读文与文意; 三、小组大比拼
国学经典—仁爱友善篇
国学经典仁爱友善篇
友善的名言
•善良的心就是太阳。
——雨果《笑面人》
•爱与善是幸福,亦是真理,世界上唯一可能的幸福与
真理。
——罗曼•罗兰《托尔斯泰传》
•如果一切皆善,就一切皆美。——《托尔斯泰作品研
国学经典—仁爱友善篇
友善的力量
一天,太阳和风争论究竟谁比谁更有力量。风说:“你看下面那个穿着外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仁爱的名言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仁爱的名言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仁爱的名言1.求关于仁爱的名人名言孔子关于仁爱的名言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巧言令色,鲜矣仁人而不仁,如礼何?择不处仁,焉得知?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苟志於仁矣,无恶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欲仁,斯仁至矣人而不仁,疾之已甚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2.有关仁义的古人名言1、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战国·孟子《孟子·离娄章句下》译文:君子内心所怀的念头是仁,是礼。

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

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会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会尊敬他。

2、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春秋·老子《道德经》译文: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伪诈才盛行一时;家庭出现了纠纷,才能显示出孝与慈;国家陷于混乱,才能见出忠臣。

3、君子抱仁义,不惧天地倾。

——唐代·王建《赠王侍御》译文:有德行的人怀抱仁义,就不惧天地倾覆。

4、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西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译文:可是陈涉一个人首倡起义,秦王朝的七代宗庙就被毁坏,连秦王子婴也死在别人手中,被天下的人所讥笑,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不施行仁政,而攻取天下和后来防守天下的形势是不同的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讲堂友善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讲堂友善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讲堂友善篇全文共3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友善”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的基本要求,也是当代大学生修私德,树公德,营造和谐校园的根本。

下文是励志网整理收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讲稿,供大家参考。

篇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讲堂友善篇学们,老师们: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

究竟何为友善呢?友善一词,可拆分为两部分来解释。

在甲骨文当中,“友”字实际上就是两只手靠在一起,两手相握,即朋友,友好。

“善”字,上面一个羊,底下一个吉,中间还有两点,《说文解字》这样解释,“善者吉也|”,就是吉祥的意思。

友善,强调人和人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友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最基本的社会共识。

记得初一,我刚刚迈入新的班级,迎接我的是一位陌生女生的热情微笑,我很惊喜。

她的友善,消除了我内心的紧张、胆怯,使我打心底里感到温暖,感到被彼此所接受。

从那时起直到现在,我们一直是很好的朋友。

相处久了,大家会发现那些活泼幽默的同学总是朋友多,大家也乐于接近他们,因为这个人能够带来快乐。

然而我认为,友善不只是待人友好谦和,更重要的是善良与真诚,只有真挚诚恳的善意与友好才是真正的友善。

在“友善”一词里,“善”,就如同常青树的根基,促发着地表上生长出友好的绿叶与鲜花,然而花叶都只是美好的表象,善意才是这棵树之所以长存的基础。

花开花落的表象可顺其自然,坚如磐石的善心却不可更改。

在生活中,自不必说要友善待人,也要友善对待自己,更要友善对待自然。

“一个不能首先对自己友善、与自己为友,不能本身发心善良的人,是无法处理好与他人的友善关系的。

”于是我才明白,首先人要“自爱”、才能“博爱”。

儿时我们就牢记:“人之初,性本善。

”我们本就善良、懂得接纳与体谅,只要做到善待自己,拥有一颗友善的心,推己及人,才可对身边的他人敞开心扉,给予更多的人尊重与温暖。

更进一步,审视一下支持着我们生活的环境和自然,可见友善与博爱,不仅仅是对于人,也在于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果。

友善的古文名言有哪些(精选2篇)

友善的古文名言有哪些(精选2篇)

友善的古文名言有哪些(精选2篇)友善的古文名言有哪些「篇一」摘要:古代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其中包括了许多友善的名言。

本文将介绍二十条友善的古文名言,这些名言不仅能够传递友善的价值观,也能够启迪我们的生活智慧。

正文:1. 和为贵:和睦相处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只有和而不同,才能够与他人友好相处。

2. 言必信:言而有信是古代文化中非常重视的品质,只有言行一致,才能够赢得他人的信任与友善。

3. 以德报怨:对待怨恨与仇恨,用德报之才能够打破恶性循环,赢得友善与和平。

4. 以礼相待:在与他人交往中,恪守礼仪是维护友善关系的基础,以礼待人能够彰显出个人的修养与品德。

5. 和而不同:人人有不同的见解与观点,要实现友善,需要尊重并包容他人的差异。

6. 知足常乐: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能够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快乐,进而对他人更加友善。

7. 知冷知热:了解他人的需求与情感,关心他人的冷暖,才能够在合适的时候给予帮助。

8. 以和为贵:在各种争执中,以和为贵是破解矛盾、实现友善的关键,要多一份理解与包容。

9. 和而不流:对待争吵和冲突,需要以平和的心态,避免争论的扩散,保持友善的沟通。

10. 良言一句三冬暖:用温暖的言语和友善的语气对待他人,能够产生无限的人际关系的温情。

11. 忍一时风平浪静:在与他人发生纠纷时,忍耐并保持冷静是解决问题、重建友善的关键。

12. 以直报怨:对待他人的冷漠或伤害,应该以一种正确的态度进行反击,才能够维护自身的尊严与友善。

13. 爱人如己:将自己放在他人的角度思考与体验,对待他人就会更加友善关怀。

14. 宽以待人:心怀宽广,对待他人从宽容与理解出发,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友善与共融。

15. 以义解忧:将他人的烦恼与困难视为己任,尽力以实际的行动与帮助帮助他们,实现友善的关怀。

16. 以德报德:对待他人的恩惠,不仅要回报,更要通过自己的行动来传递友善与善意。

17. 以智解惑:在与他人沟通与交往中,用智慧与智慧的眼光对待问题,才能够产生友善与化解矛盾。

国学经典诵读01第一章 仁义

国学经典诵读01第一章 仁义
24
经典故事
深明大义是 义士:蔺相 如和廉颇
大义与小义: 徐晃与关羽
公正无私, 一片忠心: 祁奚
25
传承与发展
中国核潜艇 之父:黄旭 华
敬业奉献是 大义:李灵
扶孤助残, 爱护老人: 志愿者服务 队
江湖义气非 真“义”, 行凶杀人是 犯法
报效祖国, 造福人民: 林俊德
26
思考练习
• (1)孔子说:“言必信 ,行必果,硁硁(kēng )然小人哉!”意思说 :说话一定要守信用, 行动一定要果敢。孟子 说:“大人者,言不必 信,行不必果,惟义所 在。”意思说:通达的 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 ,做事不一定非有结果 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 行。这两个圣人所说的 话有矛盾吗?如何正确 理解这两句话?
16
• 樊迟的资质较鲁钝,孔子对他就只讲“仁”的最基本 概念——“爱人”;司马牛因“多言而躁”,孔子就 告诫他:做一个仁人要说话谨慎,不要急于表态;仲 弓对人不够谦恭,不能体谅别人,孔子就教他忠恕之 道,要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子张有时过于偏激,办 事好走极端,这种人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常显得不厚 道,所以当他请教仁德时,孔子讲得比较具体细致, 告诉他如何与人相处;颜渊是孔门第一大弟子,已有 很高的德行,所以,孔子就用仁的最高标准来要求他 ——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要合乎礼的规范。 • 问题: • ①同一个问题,孔子为什么会有五种不同的回答? • ②你要修养成有仁德的人,应当克服哪些不足?
29
• ⑤假如同学无意弄坏了我的书,或者在食堂打 饭不小心使汤泼出来,溅到了我的身上,我总 是非常生气,常常会先骂几句再说。 • ⑥在与同学产生纠纷时,我总是先自我反省一 下,是不是自己错了,而不是总说别人这不是 ,那不是。 • ⑦我总是喜欢借用别人的物品,当别人想借用 我的物品时,我却舍不得。 • ⑧当同班同学被别班的人欺负时,我总是仗义 相帮,要么打要么骂。 • ⑨我进老师办公室前,总是要先敲门,进门时 要跟老师打招呼。 • ⑩我从来不拿残疾人的身体缺陷来开玩笑。

论语选读 仁爱篇

论语选读  仁爱篇

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参考译文】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 人的坏事。小人则与此相反。”
成人之美,不是单纯帮助别人达成愿望,而是帮别 人达成美好善良的愿望。如果帮别人干坏事,目的实 现了,那也不叫成人之美,而是“助纣为虐”。因此, 所谓“君子成人之美”,就是指有德行的人,总是想着 让别人好,尽力为别人创造条件,成全别人的好事。 这种“助人达成善良愿望"的思想,体现了儒家“推己 及人”的思想。君子成人之美,出于对他人的关怀和 尊重,是一种博大的情怀。不但给人带来情感上的慰 藉,还能给人以生活或事业上的帮助,是在积德行善。
7.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参考译文】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能够 正确喜好别人,能够厌恶别人。”
【论语心得】 有仁德的人没有私心,是最公正的。仁者出 于公心,能够正确的选择喜欢应该喜欢的人, 厌恶应该厌恶的人。不仁之人会夹杂私心,喜 欢的人不一定是善的,厌恶的人不一定是恶的。 只有仁者才能做到好善厌恶。
傅以渐,清朝开国状元,是一代名相。他天资聪慧, 博览群书,经史熟记不忘,对伦理道德尤为注重。顺治 皇帝对其非常器重,凡是朝中重要之事,都找他来一起 商量。清朝康熙年间,傅以渐家人在东关家庙拓修建设 时,傅家新建的院墙盖住了邻居地基,邻居以为有碍自 家的风水,于是找上门来。傅家宅院刚刚修缮完毕,不 愿额外增加开支,与邻居发生纠纷,一时相持不下,于 是写信给当时任国史院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的傅状元,让 他给地方官员通融一下,予以照顾。 傅以渐很快回信道:“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 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看 后,十分羞愧,主动将墙基退让三尺,并主动找邻居道 歉,邻居看到相府人家如此仁义,十分感动,便也退让 三尺,就成了傅氏祠堂东邻的这条六尺胡同。后来康熙 皇帝到聊城,闻听此事,遂书“仁义胡同”四个大字以

国学美德 第一单元爱

国学美德 第一单元爱

王辛庄第二学区校本课程教学参考中华美德三至六年级使用第一单元:爱第一课一、我能诵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之。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二、我能译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

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会一直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会一直尊敬他。

三、我能讲三散千金的文财神:范蠡范蠡是春秋战国之际著名的政治家、谋略家。

然而历史上的范蠡其实还是一位非常富有并广布善举的慈善家。

据《史记》记载,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雪会稽之耻,平灭吴国之后,便辞官引退,游走各国。

范蠡颇具有很好的经商才能。

他游历到齐国后,便以鸱(chī)夷子皮为自己的化名从事商业买卖。

很快,范蠡就积累下千金家财,成为了齐国的首富。

齐王得知范蠡的才能后,便拜他为齐国的宰相。

然而,手执相印的范蠡却想到了更多生活于贫苦之中的百姓。

于是他将自己所有的财富全部接济给了穷人,辞去了宰相职务,重新以布衣之身前往陶地。

陶地位于齐、宋、卫国的交界之处,范蠡觉得这里是天下的中心,与各国交通便利,在此地进行贸易一定可以致富。

于是他又以陶朱公为自己的化名,再次开始经商之路。

果然,陶朱公不久后便大获成功,家产第二次累到了千金。

但是他又发现,陶地同样有许多人贫苦不堪,生活很艰苦。

于是范蠡又一次将千金散尽,资助给了穷人。

据说范蠡在十九年的从商经历中曾“三至千金”,后又把“三散千金”资助给了穷人。

他的才干使他几乎每到一地都能富甲一方,然而对天下穷人的悲悯却又让范蠡每一次都将千金巨富倾囊赠出。

在布施给他人财富之外,范蠡还不忘传授人们经商获利的方法,希望借此为穷人找到致富的门路。

这就是范蠡“三聚三散”的历史故事,他每到一处都能成名于天下。

后世百姓以独特的方式在民间纪念着慈善家——范蠡,将他奉为文财神,以此企盼哪一天范蠡也将财富和经商智慧散至自己的家门。

四、我能做1.范蠡几次帮助别人?2.你能说说范蠡为什么要“三散千金”?3.你献过爱心吗?说一说你曾经帮胡别人的事情。

第二课一、我能诵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友善的力量
一天,太阳和风争论究竟谁比谁更有力量。风说:“你看下面那个穿着外 套的老人,我打赌可以比你更快地让他把外套脱下来!”说完后,便使劲儿向 老人吹去,想把老人的外套吹下来,但它越吹,老人将外套裹得越紧。后来, 风累了,没力气再吹了。这时,太阳从云的背后走出来,将温暖的阳光撒在老 人身上,没多久,老人就开始擦汗了,并把外套脱了下来。于是,太阳笑着对 风说:“其实,友善所释放的温暖比强硬更有力量。”
是的,友善所释放的温暖比强硬更有力量。俗话说:知识就是力量,那么 ,友善何不是一种全新的力量?
友善的歌曲
生 活 处 处 彰 显 友 善
哪些是友善的表现?
仁爱友善,是社会的润滑剂,能够让别人如沐春风, 能够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睦,能够减少很多摩擦和不 必要的麻烦,有助于社会团结,有助于社会进步。
平林中学 杨亚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国家层面: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 社会层面:自由 平等 公正 法治 个人层面: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
——
国 学 经 典 仁 爱 友 善 篇
第五单元 敦仁厚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要义。“仁的 第一要义是爱人。爱人从爱亲人开始, 继而推广到爱天下人,乃至爱天下万物 。即友善对待天下万物。胸怀友善之心 去感知朋友间的亲近和睦,去感受帮助 他人带给自己的愉悦,让友善的美德在 你我间传扬。
读仁爱友善美文,校准字音,理解文意
《樊迟问仁》 —《论语•颜渊》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 (zhì)。子曰:“知人。”
《樊迟问仁》
知:通“智”。 知人:善于鉴别人的品行、才能。
文意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 别人。”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 善于鉴别人的品行、才能。”
《立人达人》 —《论语•雍(yōng
研究》
友善的故事
负荆请罪
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 、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 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 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 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因此,我们都需要继承中华民族与人为善的优良传统 ,对家人、邻居、同事友善,做到和睦相处,团结共事 ,一起为了家庭、社会和国家更好的未来而努力。
再见!
亲亲仁民爱物》
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 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 民而爱物。
—《孟子•尽心
《亲亲仁民爱物》字义解释
•爱:爱惜。 •仁:用仁爱对待。 •弗:不。 •亲:亲爱。
君子对于万物,爱惜它们,但 不用仁爱对待它们;对于百姓,用 仁爱对待他们,却不亲爱他们。君 子亲爱自己的亲人,进而仁爱百姓 ;仁爱百姓,进而爱惜万物。
仁义胡同
明朝年间,山东济阳人董笃行在京城做官。一天,他接 到家信,说家里盖房为地基而与邻居发生争吵,希望他能借 权望来出面解决此事。董笃行看后马上修书一封,道:“千 里捎书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出两 尺又何妨。”家人读后,觉得董笃行有道理,便主动在建房 时让出几尺。而邻居见董家如此,也有所感悟,同样效法。 结果两家共让出六尺宽的地方,房子盖成后,就有了一条胡
)也》
(f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pì)
,可谓仁之方也已。
《立人达人》字意理解
•立:成就。 •达:实现目标。 •能近取譬:能就自己打比方。这里指 能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取譬:打比 方。 •方:方法,途径。
所谓仁,就是自己想要有所成就,也要帮助别 人有所成就;自己想要实现目标,也要帮助别人 实现目标。凡事能推己及人,为他人着想,可以 说是实践仁道的方法。
分组朗读美文,体会仁善!
一、组内互读美文,并翻译文意; 二、男生女生配合读文与文意; 三、小组大比拼
谈谈你对友善的理解
友善的名言
•善良的心就是太阳。
——雨果《笑面人》
•爱与善是幸福,亦是真理,世界上唯一可能的幸福
与真理。
——罗曼•罗兰《托尔斯泰传》
•如果一切皆善,就一切皆美。——《托尔斯泰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