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美术的特征表现及成因分析
第六章 中国近现代美术

第六章中国近现代美术【教学目标】使学生着眼于西方文化入侵以后中国美术的历史,以绘画为主,兼顾其他相关美术门类,不作一般编年史的陈述和个别艺术家的介绍,而是围绕与中国美术近现代特性相关的因素,来解释近现代中国美术的历史演变,并通过与传统的比较,加深对这些近现代因素的理解,进而探讨艺术风格和样式与这些因素可能存在的关系,作为对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一系列问题思考点。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分类、特点【教学难点】掌握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的脉络及元素一、导语两幅潘天寿作品《映日》以浓重的墨色与红花相衬就更能体现出这句诗的意韵了。
通常,荷花给人以一种谦谦君子的感觉,而这两幅《映日》所具有的更是一种力度的美。
这幅画一改普遍的构图,将荷花置于左上方边缘部分,虽然占的位置不大,但墨色浓重,线条强劲,与画幅右下方水墨淋漓的大片荷叶形成构图上的平衡。
与之相对应的,右下角一小块赭黄的地面与红荷也构成斜对角线的构图,产生向画外展开的张力。
纵观全图,一种空旷、自由的感觉油然而生,使人为之一震,惊叹于那朵出水芙蓉所特有的含蓄的美与世无争或者是别一种更高的境界。
潘天寿常用映日荷花来表现他对西湖的热爱,寄托对家乡风土的浓厚感情。
无论是笔画的还是指画的荷花,都已成为有目共赏的珍品。
在潘天寿的作品中,所画的都是常见的题材,但这些最平凡的东西,经他的点化,便具有了特殊的艺术魅力。
尤其是那些不为人们注意的山花野草,他都寄予无限的热情,信手画来,总是表现得那么新颖别致、优美动人,真有一种化平凡为神奇的杰出才能。
这幅《记写雁荡山花》便是一个突出的例证。
他从深入雁荡山写生得来的这些山花幽草的细微题材,居然被他化为气势磅礴的巨制。
为了使这些山花幽草表现得更鲜明突出,他采用双勾重彩画法,与大笔浓墨的写意岩石,取得粗细、刚柔、黑白、青红的强烈对比,并巧妙地使之达到对立统一,产生丰富的变化和动人的艺术效果,同时创造了花卉与山水结合的独特形式,以小见大,以平见奇。
《近代绘画研究》

《近代绘画研究》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近代绘画概述
2.近代绘画的发展历程
3.近代绘画的主要特点
4.近代绘画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5.近代绘画的影响和价值
正文
一、近代绘画概述
近代绘画,通常是指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这一时期的绘画艺术。
在这个时期,世界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从政治、经济到科技、文化,都发生了深刻的改变。
这样的时代背景对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近代绘画呈现出独特的风貌和特点。
二、近代绘画的发展历程
近代绘画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 19 世纪末,这一时期绘画艺术仍然以传统的现实主义为主,但已经开始出现了一些印象派和象征主义的尝试;第二个阶段是 20 世纪初到中期,这一时期是近代绘画发展的高峰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艺术流派和代表人物;第三个阶段是 20 世纪后期,这一时期绘画艺术开始向现代艺术转变,出现了许多新的艺术形式和观念。
三、近代绘画的主要特点
近代绘画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艺术风格的多样性,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艺术流派,如印象派、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抽象艺术等;二是艺术形式的创新,画家们开始尝试使用新的艺术形式和
材料,如水彩画、油画、版画等;三是艺术主题的多样性,画家们开始关注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问题,使得绘画艺术更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四、近代绘画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近代绘画的代表人物有莫奈、毕加索、高更、马蒂斯等,他们的作品如《睡莲》、《格尔尼卡》、《谁是我们?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将去向何方?》等,都是近代绘画的杰出代表。
五、近代绘画的影响和价值
近代绘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艺术风格和观念对现代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近现代中国美术史主要发展

近现代中国美术史主要发展引言中国美术史是一段悠久且丰富多彩的历史,从古代的壁画、陶器到近现代的油画、版画,中国美术的发展见证了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交融。
本文档将重点关注近现代(1840年以后)中国美术的主要发展,探讨这一时期美术风格的演变、代表艺术家及其作品,以及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对美术发展的影响。
近现代中国美术的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由封闭的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这一时期的美术发展,受到了西方列强的文化冲击、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以及社会政治变革的影响。
近现代中国美术的主要风格与流派传统水墨画的转型近现代水墨画开始出现新的变化。
一方面,传统水墨画依然有众多杰出代表,如齐白石、黄宾虹等;另一方面,一些画家开始探索水墨画的现代化,如徐悲鸿、林风眠等。
油画的传入与发展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逐渐传入中国,油画也成为了近现代中国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铁夫、颜文梁、林风眠等人是最早学习油画的中国画家,他们将西方油画技法与中国美术传统相结合,创作出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油画作品。
版画与壁画的新生近现代中国美术的另一大亮点是版画和壁画的发展。
鲁迅先生对近现代版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提倡木刻版画,鼓励画家关注现实生活,反映社会问题。
代表艺术家与作品徐悲鸿徐悲鸿是近现代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人物,以其马画尤为人称道。
他的作品如《八骏图》、《奔马图》等,运用浓淡相宜的墨色和洗练的线条,表现了马的生动形象和动感。
齐白石齐白石是近现代中国著名的水墨画家,以其独特的画风和丰富的创作享誉世界。
他的作品如《虾》、《猫》等,用笔简练,色彩鲜明,充满了浓郁的民间艺术气息。
结论近现代中国美术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不仅保留了传统美术的精华,还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养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术风貌。
这一时期的美术发展,既是对中国美术历史的延续,也是对世界美术的贡献。
简述中国近代美术发展特点

简述中国近代美术发展特点中国近代美术发展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西方艺术的引入中国近代美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西方艺术的引入和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开始面临外来文化的冲击和西方艺术的介入。
中国的美术教育开始借鉴西方的教学模式和理念,许多中国艺术家也前往欧洲学习艺术,接触到了印象派、立体派、表现主义等新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方式。
西方艺术的引入使中国的美术创作开始与传统的文化观念和审美标准发生碰撞和冲突,促进了中国美术的变革和创新。
二、对传统文化的回归中国近代美术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对传统文化的回归。
在西方艺术的冲击下,一些中国艺术家开始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并试图在创作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元素。
他们以中国传统绘画、书法、剪纸等艺术形式为基础,探索传统文化的内涵和表现方式,倡导“中西合璧”的艺术观念。
这种回归传统的努力不仅体现了中国艺术家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自豪,也使中国美术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三、社会现实的关注中国近代美术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经历了剧烈的动荡和变革,艺术家们开始关注社会问题,用艺术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批判。
一些艺术家通过绘画、雕塑、摄影等形式,揭示社会的黑暗面和不平等现象,呼吁社会正义和改革。
这种关注社会现实的艺术表达方式,使中国美术具有了强烈的时代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创新与实验中国近代美术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创新与实验。
在西方艺术的影响下,中国艺术家开始尝试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方式。
他们在绘画、雕塑、装置艺术等领域进行实验,探索艺术的边界和语言。
一些艺术家还结合现代科技和媒体,创造出了数字艺术、影像艺术等新的艺术形式。
这种创新和实验使中国美术在世界艺术舞台上不断崭露头角。
五、多元文化的交融中国近代美术发展的最后一个特点是多元文化的交融。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社会变得更加开放多元,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日益频繁。
中国美术开始吸纳西方艺术、日本艺术、印度艺术等多种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
中国近现代美术

要点二
详细描述
中国画革新派起源于20世纪初,逐渐发展成为以传统中国 画为基础,吸收西方绘画技法进行创新的画派。其特点是 在保持传统中国画神韵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绘画的构图、 色彩、光影等技法,进行创新和发展。代表画家有林风眠 、潘天寿、傅抱石等,他们的作品多在传统中国画的基础 上进行创新,展现出新的艺术风格和时代特色。
这一阶段出现了以“岭南画派”、“京津画派”为代表的多个艺术流派
,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作品形式多样。
03
晚期(1949-20世纪末)
这一阶段中国美术走向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发展道路,强调为无产阶
级服务,出现了大量描绘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的作品。
02
中国近现代美术的主要流 派
岭南画派
总结词
岭南画派是中国近现代美术的重要流派之一,以广东岭南地区的画家为代表,注 重写生和表现南方自然风光。
提供新的艺术视角
中国近现代美术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表现手法,为世界艺术提供了新 的创作灵感和视角。
对现代艺术的影响与启示
1 2 3
启发现代艺术创新
中国近现代美术在探索现代化的过程中,为现代 艺术创新提供了重要启示,激发了艺术家们的创 作灵感。
推动艺术与社会进步
中国近现代美术关注社会现实和民生问题,通过 艺术表达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对推动社会 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林风眠
总结词
林风眠是中国近现代绘画大师,以其融合东 西方绘画风格的画作闻名于世。
详细描述
林风眠的绘画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绘画与西 方现代艺术,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他擅 长以简洁的线条和色彩表现自然与生命的美, 尤其在风景、静物和人物画领域有着极高的 造诣。林风眠的作品深受国内外艺术爱好者 和收藏家的喜爱,被誉为中国现代绘画的创 新代表之一。
现代中国美术发展特点

现代中国美术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创新与实验:受西方艺术的影响,中国艺术家开始尝试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方式,在绘画、雕塑、装置艺
术等领域进行实验,探索艺术的边界和语言。
一些艺术家还结合现代科技和媒体,创造出了数字艺术、影像艺术等新的艺术形式。
这种创新和实验使中国美术在世界艺术舞台上不断崭露头角。
2. 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随着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中国现代美术的社会功能、表现语言、评价标准等都发
生了深刻变化。
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时代和革命的要求与艺术自身规律间的矛盾,启蒙需求与救亡主题的相互制约等,都围绕美术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3. 继承与创新:中国现代美术在继承传统文化引入西方文化的背景下向前发展,虽然早在明代就有包括美术
在内的西方文化传入,但大规模的引入还是鸦片战争以后。
伴随着侵略者的炮舰而舶入西方文化,是19世纪后半叶的特征。
中经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国的先进人物逐渐主动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至五·四运动,遂演成中国现代文化的主潮。
面对着封建制度崩溃、民族资本主义薄弱、帝国主义掠夺和形形色色的西方思潮,中国的革命者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以它为指针进行了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的革命。
在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下,中国现代美术发展充满了新旧交替、中西混融、变化发展的特色。
中国近代工艺美术的特征

中国近代工艺美术的特征中国近代工艺美术的特征可以从多个角度来阐述,以下是一些主要特点:首先,中国近代工艺美术注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在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与碰撞,工艺美术也不例外。
许多工艺师傅在传统的工艺技法基础上进行创新,吸取西方工艺美术的先进理念与技术,形成独特的中国近代工艺美术风格。
其次,中国近代工艺美术注重崇尚实用性与装饰性的统一。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国民经济刚刚起步,实用性成为了工艺品设计的首要考虑因素。
然而同时,装饰性也是工艺品的重要特征,通过精心设计的装饰图案和细密的手工艺,工艺品能够展现出独特的美感。
第三,中国近代工艺美术的设计追求简洁而不简单。
传统中国工艺美术注重的是细腻精巧的工艺,而在近代,工艺师傅们开始追求简洁、大气的设计风格。
中西结合,吸取西方现代派的设计理念,将简单的线条和形状运用到工艺品设计中,使得工艺品既能展现出传统的工艺美感,又能体现现代化、简约化的潮流。
第四,中国近代工艺美术注重个性和民族特色的体现。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国家意识开始觉醒,在工艺美术设计中逐渐注入了民族情怀。
许多工艺师傅通过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图案和色彩,营造出浓厚的中国氛围,使得工艺品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
第五,中国近代工艺美术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环保意识的觉醒和资源的日益匮乏,中国的工艺美术开始关注可持续性发展。
许多工艺师傅开始使用环保材料和可再生材料,注重节能和减少污染的生产方式,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第六,中国近代工艺美术注重创新与协作。
近代中国工艺美术发展,得益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在这一时期,不少工艺师傅与西方工艺师傅进行交流,借鉴西方的创新思维和工艺技术,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
同时,在国内,艺术家、设计师、工艺师傅之间的协作也得到加强,共同努力推动了中国近代工艺美术的成就。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工艺美术具有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崇尚实用与装饰的统一、简洁而不简单的设计、个性和民族特色的表达、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以及创新与协作等特点。
近代美术的变化趋势

近代美术的变化趋势
近代美术的变化趋势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自由性:近代美术注重艺术家个人的创造和表达,强调自由和个性化。
艺术家不再受传统规则和约束的束缚,可以自由选择材料、风格和主题。
2. 多元化:近代美术呈现出了多样性的发展趋势。
不同的流派和风格并存,艺术家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视角选择创作方向,展现各种不同的样貌。
3. 抽象性:近代美术中的抽象艺术成为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
艺术家开始探索与现实世界的脱离,注重形式、色彩和构图的表现力,通过简化、变形和符号化来创造出更抽象的艺术作品。
4. 实验性:近代美术强调实验和创新,艺术家们不断尝试新的技法和媒介,推动艺术的发展。
他们注重对形式和表现的探索,追求艺术语言的突破和创新。
5. 社会意识:近代美术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和政治现象,艺术家们通过作品表达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和态度。
他们使用艺术作为一种传递信息、批判现实和呼吁变革的工具。
总的来说,近代美术呈现出了自由、多元、抽象、实验和关注社会的变化趋势。
这些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发展和艺术家对于个人表达和社会意义的关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美术的特征表现及成因分析
兴湘学院财务管理2班学号2012961622 王珊珊
提起近代人们不由自主地想到鸦片战争后的那一段屈辱的历史,也是改革的历史,近代美术的产生与次有着必然的联系。
1840年的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
透过鸦片战争,西方的侵越,人们幡然看到了西方科学文化的强大,痛彻地感到一个民族要强盛,就必须重视科学,重视经世致用的以物质生产为目的的实用知识。
一些有识之士敏锐地看到中国教育之弊端,科举制之误国误民,改革旧教育之呼声日甚。
“新学”如雨后春笋般在奇石怪岩中倔犟地生长起来。
与帝国主义军事入侵结伴而来的文化人侵,使得教会学校在中国大量出现。
另外,中国原有的传统教育也并未消声匿迹。
中国近代美术教育就是在这一背景中诞生的。
近代美术的出现与教育,科学,实业的发展紧密相连。
首先是教育可分内因和外因两种。
内因是废科举,兴学堂。
科举教育是以私塾教育为特征的,私塾教育是我国古代的传统教育模式,作为封建社会的主要授课方式,它在传承中国悠久历史和文化方便有着重大的贡献,但是同时它具有局限性,一般普通平民接触不多,受封建等级影响,受教育的人群不多并且集中为世家子弟,同时它传达的是传统思想教育,排斥艺术教育,但是近代学校教育则包括艺术教育,新式学堂的出现,科举的废除是中国近代教育出现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教育走向大众改革的开始。
外因是由于西洋人传教和通商的关系。
洋教和洋货的大量进入,使西洋的艺术为国人所认识。
直观性很强的艺术,甚至成了“欧化”的主要原因,“须知最易感受欧化的,莫先于艺术,莫捷于艺术,莫普遍于艺术,亦莫深刻于艺术”。
在教育的与艺术的迅速发展下,中国近代美术觉醒。
然后便是科学与实业的发展。
西方近代人文科学的传人,声、光、化、电等实用科学的普及,使国人看到西方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大多与“绘事”相关,比如,“算学”要大量使用图画,“地理”须使用各种地图,地质学得依靠测绘图,“植物学”则离不开标本图。
人们从科学和实业的角度认识到了美术作为促进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工具性价值,这最早在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中反映出来,例如,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设马尾船政局,内设船政学堂。
其教学科目除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质学外,还包括画法。
1867年又设马尾绘事院,培养制图专门人才,内分2部:一部学习船图,一部学习机器图,学生被称为“画图生”。
随后,开设有图画(制图)科的新式学堂日渐增多,其中主要有:天津电报学、江南水师学堂和天津中西学堂。
要发展教育,兴学育才,培养新式师资,就成为关键问题。
这自然导致了我国师范教育的萌芽。
其中为人显著的是我国近代教育活动家张之洞于1902年创办的两江师范学堂是我国最早的师范学校之一,其中便包括了图画功课并为必修功课,这也促进了中国近代美术的发展,接着,众多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画图也走进人们视线。
1852年间上海徐家汇天主教堂内附设的“土山弯画馆”值得一提。
教学采取工徒制,内容包括擦笔画、木炭画、铅笔画、钢笔画、水彩画和油画等技法,课堂作业主要是范画临摹。
该画馆还于1907年出版了《绘事浅说》、《铅笔画贴》等书,影响较大,对中国的美术教育,尤其是西画教育有一定推动作用,以至被徐悲鸿先生称为“中国西洋画之摇篮”。
在上述众多原因的促进和国人意识觉醒下,中国近代美术迅速发展壮大并出现徐悲鸿、齐白石等著名画家。
中国近代美术虽然是受到西方冲击而产生发展,但是它与西方美术为艺术观念与形式创造的转换的表现方式不同,受中国传统思想技艺与但是中国复杂形势和急需改革的现状影响,充满了新旧交替、中西混融、变化发展的特色。
在这种特殊的时候,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时代和革命的要求与艺术自身规律间的矛盾,启蒙需求与救亡主题的相互制约等历史文化和包括革命斗争在内的社会运动的种种
曲折、变异,都深深地影响到近代美术。
同时,近代美术也继承着中国传统绘画思想和风格,例如齐白石老人的画构图出奇出新,无常法而又合法,貌似平淡的笔调,大气磅礴、纯净明丽。
在似与不似之间,把山水灵性的本质,或轻或重、或明或暗地表现出来,大开大合中又见细腻、朴素的善良与乐观的坚强。
在白石老人的山水画中,每一笔似乎都含着家乡的泥土气息,每一根线条似乎都凝结着大自然的露珠,清新而华滋、深厚而通俗。
这种风格有着传统文人画山水画的写意特色,又有着近代改革后简单朴素而又新奇的特点,与当时的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社会的不断变化中,近代美术也在各种冲突中不断变化。
在传统绘画和西方绘画的冲突中力求发展,而画家们的选择和探索多种多样,大致可概括为4类:古典传统式、古典革新式、中体西用式、中西合体式。
所谓古典传统式,是画家坚持传统的种种法则,以“古意”为宗旨,把继承某种传统规范视为最高原则。
所谓古典革新式,指沿续明清近代以来在古典绘画的范畴内革新创造,反对摹古泥古,力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尊重艺术个性,但不借鉴西画,例如齐白石。
所谓中体西用式,是指主张中西融和、调和,兼两体之美但以传统中国画的材料工具和基本法则为主体,或吸取西画的造型方法,或借鉴它的色彩处理,或兼容它的某些观念规范等,例如徐悲鸿。
所谓中西合体式,是不固守传统框架,力图熔中西为一炉,创造出一种新的中国绘画品种。
在此种体系中,笔墨已不被视为不可动摇的造型基础与审美原则,西方的造型观念、形式法则和色彩方法被自由引入,但仍使用中国画的材料工具,追求诗意、境界诸种传统的内涵和表现性。
上述的四中绘画方式也是传统绘画和西方绘画在冲突中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与表现,都体现出绘画大师在近代为促进美术的不断发展做出的探索与努力,而后在不断融合借鉴与接触中,中国油画也出现很大的发展,其特点是,创作由单一转为多样,从空想和粉饰转向真实描绘和真诚表现,有志青年留学深造,受西方更大影响,油画的新风格、新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同时也把中国油画介绍给世界,走向世界。
中国近代美术的发展也浓缩着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它的过渡性、矛盾性和发展性使其极具时代特性,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也充满着爆发与生机,也使得这一时期的美术极其吸引人,引得后人不断探索与研究,同时它留下的宝贵财富也是值得我们珍惜值得我们借鉴并且不断学习,使得美术之火永不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