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红利的本质、衡量与中国考察

合集下载

人口红利问题文献综述

人口红利问题文献综述

人口红利问题文献综述作者:吴雄周彭秀丽来源:《商业时代》2011年第24期中图分类号:F019 文献标识码:ADavid E.Bloom,Jeffrey G.Williamson在1998年首次提出“demographic dividend”,即人口红利后,国内外学者对人口红利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现有研究成果基本上是沿着“人口红利的定义和本质、分类、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计算标准、持续期长短、区域应用研究”这一框架展开研究的。

人口红利的定义和本质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从“机会”、“期限”、“源泉”、“过程”等不同的角度定义了人口红利,界定了它的本质。

“机会论”将人口红利的含义和本质界定为人口年龄结构年轻化提供的经济增长的机会。

发展中国家人口经历了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结构转变。

此结构中,少儿抚养比与老年抚养比相对较低,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相对较高。

它使一个国家拥有较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抚养负担轻,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机会,即“人口机会窗口”。

“期限论”将人口红利的含义和本质界定为人口抚养比处于高低两个阀值之间的一段时期。

一个国家在人口年龄结构不断转变的过程中,如果人口总抚养比低于某个阀值,则人口机会窗口开启。

一旦高于某个阀值,则人口机会窗口关闭。

人口红利就是介于两个阀值之间的,有利于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

“源泉论”认为,较高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会导致劳动力数量的扩大和社会储蓄量的增加。

它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的源泉,这种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人口因素或源泉就是人口红利。

马瀛通和穆光宗从过程的层面界定了人口红利及其本质。

马瀛通认为,所谓人口红利,实质是指在一定平均预期寿命及科技水平的基础上,历经努力使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从不适应向适应转变的过程。

而穆光宗将人口红利的实质界定为人力资本积累和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

人口红利的分类研究关于人口红利的分类研究,目前学术界最权威、最有影响力的分类是将它分为第一和第二人口红利。

浅析我国人口红利

浅析我国人口红利

浅析我国人口红利
人口红利指的是当人口年龄结构中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增大,同时这部分人口的教育水平、技能水平和创造能力等方面也有所提高,从而带来的经济效益。

我国人口红利从上世
纪80年代开始出现,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人口红利开始发挥重要的作用,推动了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

首先,我国的人口红利优势在于人力资源数量充足。

我国人口众多,人力资源丰富,
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人口优势也为我国在国
际市场上占据了很大优势,为我国成为世界工厂做出了贡献。

其次,我国的人口红利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

我国消费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中产阶层的壮大,这些都为推动内需和增加就业提供了新的动力。

人口红利的优势也反映在国内市场的快速扩大和消费结构的升级上。

但是,我国人口红利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社会保障问题。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
断加深,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这也给社会保障带来了压力。

其次,人口红利的劳动力质量
问题。

虽然我国的受教育人口规模大,但教育质量相对滞后,这也影响了劳动力的素质和
技能水平。

第三,人口红利的时间窗口问题。

现在的人口红利越来越短,未来如何保持经
济增长,需要寻找新的方向和突破口。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挖掘和利用人口红利,加大教育和培训的投入,提高劳动
者的素质和创新能力。

同时,要加快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增强经济的韧性和创新能力,为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打下稳固的基础,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人口红利消失带来的挑战。

中国人口红利问题综述

中国人口红利问题综述
黄润龙认为人口红利虚化了人口与经济的关系他指出人口红利不是影响经济产出的主要变量消费与经济收入和社会保障有关投资更多地与人的受教育程度经济收入和产业结构等有关而进出口创造的经济红利取决于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资和开发以及社会和经济发展政策相比之下它们与人口年龄结构相关性并没有上述因素大人口红利过于简单地描述了人口对经济的影响
年抚养 比为判断标准 ,分别 以 6 5岁和 6 O岁 为起始老年年龄 ,制定了两 套判别标 准方案 。其 中以 6 5岁为老年 起始年 龄的方案 中 ,按顺序 三者 是 否低 于 5 3 % 、3 0 % 、2 0 %为人 口红 利是 否存 在 的限值。另 一个 方案 中 ,这 三个 限值分别 为 6 7 % 、3 3 % 、3 5 %。在此基 础上 ,他 比较 了中 日 法三国的人 口 情况, 并 表示 中国在 2 0 3 0年开始人 口红利 开始 消退 ,最 终在 2 0 4 0 年进人人 口负债期 。与陈友华 不 同,车 士义建议 以总 抚养 比 和老龄化 率两个指标共 同计算或衡量人 口红利的高低 。以总抚养 比5 0 % 为基础条件 ,以老龄化 率 1 0 %为 分界线 ,将 人 口红利分 为 “ 真 正的人 口红利” 和 “ 虚假 的人 口红利” 两个阶段。 马瀛通认 为 ,中国人力 资源极其 丰富,他对 中国劳动 年龄人 口进行 了测算 ,结果表明 2 0 0 9年起 中国劳动 年龄人 口开始步人 增速急 剧衰 减 阶段 ,约在 2 0 2 6 年劳动年龄人 I = l 规模达到 1 0 .3 亿 ,此时才停止增 长。 在此期间劳动年龄人 口的比例将不 断下降 , 但这并不意 味着其间劳动年 龄人 口绝对数在减少 ,原因仅仅在 于劳动年龄人 口的增 速在急剧放缓 , 。 蔡畴把人 口抚养 比与资本积累水平结合起来 进行考察 ,认 为中 国的人 口 红利最大化 的时期 是 抚养 比 2 0 1 3年降 到最 低 点之 前 达到 的 ,并 且 与

浅析我国人口红利

浅析我国人口红利

浅析我国人口红利我国人口红利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相对较高,从而带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机遇。

过去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一直在人口红利的良好时期。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人口结构出现了变化,人口红利也面临挑战和变革。

我国人口红利的优势正在逐渐减弱。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4亿,约占总人口的17%。

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

这意味着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将逐渐减少,人口红利所带来的经济增长效益也将逐渐减弱。

人口红利使我国面临着就业压力。

根据中国政府发布的数据显示,每年新成长的劳动年龄人口约有1500万,而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需求约为2750万人。

这意味着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我国将面临着严重的就业压力,如何为大量的劳动年龄人口提供就业机会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人口红利所带来的城市化问题也日益凸显。

人口的大规模流入城市,使得城市面临着严重的资源和环境压力。

城市的基础设施、住房、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的供给在短时间内难以满足如此庞大的劳动力人口需求,城市的交通拥堵、污染等问题也日益严重,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环境问题亟待解决。

人口红利的减弱也使得社会保障体系面临着压力。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医疗、社会保障等问题将成为我国面临的重大挑战。

如何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将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

尽管我国人口红利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但也不能否认它所带来的巨大机遇。

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着庞大的市场潜力。

随着人口消费水平的提高,内需市场将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我国将逐渐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而要抓住人口红利所带来的机遇,需要我国政府加大投入力度,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加强对人口老龄化的应对措施。

人口红利及其判断标准

人口红利及其判断标准

人口红利及其判断标准国内外学者关于人口红利的研究,普遍聚焦于人口转变过程中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推动作用,但与此同时,由于研究视角和层次的差异,不同学者关于人口红利的认识亦存在明显的区别。

1.人口红利的内涵关于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理论研究,可以追溯到英国著名经济学家Thomas RobertMalthus.在其著名论著《人口原理》中,他第一次系统论述了人口爆炸式增长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指出“人口若不受到抑制便会以几何比率增加,而生活资料却仅仅以算术比率增加,懂得一点算术的人都知道,同后者相比,前者的力量多么巨大”.美国学者David E. Bloom、Jeffrey G.Williamson(1998)在研究东亚经济增长奇迹的原因时,首次提出了“demographic gift”即通常所说的“人口红利”概念,明确指出人口红利就是人口转变时期较高比重的劳动人口对经济增长所起的推动作用,并以东亚经济人均GDP 增长率为切入点,对人口红利相关问题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 . David E.Bloom、DavidCanning、Jaypee Sevilla(2002)等人进一步认为,人口转变所带来的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将产生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demographic dividend),指出生育率、死亡率的降低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为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机会窗口。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Andrew Mason、RonaldLee. Reform(2004)等学者对人口红利理论进行了进一步拓展。

他们将“人口红利”划分为“第一人口红利”和“第二人口红利”. “第一人口红利”是指人口转变过程中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增加致使社会抚养负担相对较轻所带来的经济增长;“第二人口红利”是指理性主体的行为因人口年龄结构变动预期发生相应的变化,并进而调整公共政策和个人行为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的推动作用。

人口红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人口红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人口红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人口红利的概念、形成机制及其在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等多领域的重要影响。

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红利利用情况的对比分析,揭示人口红利从产生到逐渐消失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旨在为充分挖掘人口红利潜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一、引言人口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其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具有深远影响。

人口红利作为一种特定人口结构阶段所带来的经济发展机遇,在全球经济发展历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理解人口红利的本质及其影响机制,对于把握经济发展趋势、制定合理政策具有关键意义。

二、人口红利的概念与形成机制(一)概念界定人口红利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结构转变过程中,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较低,从而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

这一时期,劳动力供给充足、社会储蓄率较高、人力资本投资增加,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

(二)形成机制1.生育率下降2.随着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和社会经济发展,生育率逐渐下降。

这使得少儿抚养比降低,劳动年龄人口相对增加,更多的资源得以从抚养少儿人口转移到经济生产领域,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人力和资金支持。

3.预期寿命延长4.同时,人们预期寿命的延长使得老年抚养比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或缓慢上升,在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较高阶段,形成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人口结构。

三、人口红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一)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1.劳动力供给增加2.丰富的劳动年龄人口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满足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

劳动密集型产业得以蓬勃发展,推动了制造业、建筑业等行业的快速扩张,促进了经济总量的增长。

例如,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腾飞时期,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为制造业的崛起提供了坚实的人力基础,使中国迅速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

3.高储蓄率支持投资4.较低的抚养率使得家庭和社会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储蓄。

浅析我国人口红利

浅析我国人口红利

浅析我国人口红利我国人口红利是指人口结构的优势,使得劳动力资源充足,劳动力总量大,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巨大的机遇和优势。

人口红利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就我国人口红利的现状、优势和挑战进行浅析。

我国人口红利的现状是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劳动力人口。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总人口为14.4亿,其中劳动年龄人口约9亿。

这一规模庞大的劳动力人口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和支持。

我国人口红利的优势是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

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充足,劳动力总量大,劳动力的成本相对较低,这使得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具有竞争优势。

许多国际企业选择在中国投资生产,以利用我国的人口红利。

我国人口红利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我国劳动力人口将逐渐减少。

根据国家卫健委2019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5亿,占总人口的近18%,这意味着我国的劳动力人口将持续下降,劳动力供给将受到限制。

劳动力结构不合理导致劳动力质量参差不齐。

即便是劳动力总量大,但由于教育水平、技能水平的不平衡,我国劳动力结构不合理,部分地区乃至行业的劳动力素质不高,影响了整体劳动力的竞争力。

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巨大,即便是单纯从数量上看,我国的劳动力总量并不一定能全面发挥作用。

面对这些挑战,我国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以优化利用人口红利。

应该加大对劳动力的教育培训投入,提升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使得劳动力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应该加大对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和医疗服务,推动老龄化进程。

应该促进人口政策的调整,以缓解我国老龄化的压力。

应该鼓励生育,促进人口的稳定增长,同时加速推动人口结构的调整。

应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升级,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竞争力。

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劳动力的生产效率和附加值,从而更好地利用人口红利。

我国人口红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优势,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浅析我国人口红利

浅析我国人口红利

浅析我国人口红利
人口红利是指在相对短暂的时间内,劳动力总量增加的速度远远快于依赖他们的非劳动力的数量和/或老年人口的数量的时候,会出现短暂的经济增长的特殊情况。

我国的人口增长一直是全球公认的波动最大的人口,拥有着巨大的人口红利。

在我国,人口红利的存在使得我们能够获得更大的劳动力资源,进而推动经济发展。

然而,我们也需要明确,人口红利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人口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在我国,人口红利不仅仅体现在从狭义上来看的增加劳动力数量,而且还体现在从广义上来看的高质量劳动力。

高质量劳动力是指受过专业培训、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具备优秀的技能和能力的人才,他们具备很高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能带动经济快速增长。

因此,我国除了要关注人口增长的数量,还要注意提升教育程度,提高劳动力等级,提升人才整体素质来改变人口红利的效果。

此外,在人口红利的实现过程中,政府的引导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政府应该加强对各行业的引导,通过政策手段促进经济增长。

例如,加强对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扶持和支持,鼓励人们更多地投资和创业,提高整个社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同时,还需要增强社会保障的建设,并为退休后的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福利和生活服务。

最后,我们也要认识到,因为人口增长将逐步减缓,所以这个窗口期并不是无限的。

因此,我们必须尽快地行动起来,发挥今天的优势,提升人才、加强社会保障、改善教育和医疗状况,从而在人口红利的基础上取得更好的发展成果。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持续增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
万方数据
《人口与社会)2015年第1期
刘厚莲:人口红利的本质、衡量与中国考察
dividend. Key words:demographic dividend;population dependency ratio;effective dependency ratio;capable dependency ratio;human capital
to
be speeded
up,and
efforts
are
to
be made
to
create
the second—time demographic
[收稿日期]2014一10—13;[修订日期]2014—12—09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 3JZD005) [作者简介]刘厚莲(1987一),男,江西吉安人,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博士生,研究方向:人口、资源与 环境经济学。
一、人口红利的涵义与本质
人口红利最初是由布鲁姆和威廉 姆森于1998年研究东亚奇迹时提出的, 他们认为人口转变导致劳动年龄人口增
速超过总人口增速,从而形成了“中间 大、两头小”的人口年龄结构,这一人口
年龄结构能为经济增长提供良好的条 件,如充裕的劳动力资源,较强的储蓄能 力等…。在此基础上,后来由梅森和罗
Can
by dug
by encouraging

transfer of
invisible rural labor,reforming and perfecting the Labor market,at the same time the accumulation of
human capital is
2|。
判断人口红利的变化或存在性,必须要有一个较为准确的判断标准。一个纯人口学指标被 用来衡量经济学概念,必然存在较多的缺陷。第一,被抚养人和抚养人界定不清晰,而且在年龄 划分方面也较为混乱,少儿人口上限有15岁、16岁、18岁、20岁等,老年人口下限有60岁、65 岁,并且还存在性别差异,因此劳动年龄人口的界定也就不明确【l 3|。第二,抚养人的生产能力存
受经济社会发展、生育政策等各方面的影响,中国实现了快速的人13转变。死亡率从建国初 期的20%0下降到1970年的7.6%o,之后缓慢下降;妇女总和生育率从1970年的5.81在波动中 快速下降至1992年的2.05,之后一直低于2.1(生育更替水平)。快速的人13转变形成了“中间 大、两头小”的人13金字塔结构,这种人口年龄结构为经济增长提供了良好的人口条件,这一时 期也被称为人口红利期,或人13机会窗13期。本文将从人口红利的涵义与本质出发,通过修正人 13红利衡量的指标,即人口抚养比,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红利发展情况进行考察,试 图深人认识中国人口红利发展历程与现状,以及中国未来如何挖掘“漏损”的第一次人口红利和 做大第二次人口红利。
人口抚养比=卫《L二坠X 100%
/"15~64

^P
其中Po州为0~14岁少儿人口数,P65+为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P。,一斛为15—64岁劳 动年龄人口数。传统的人口抚养比认为Po州和P∞+是非劳动年龄人口,P。,~酗是劳动年龄人口, 表示100个劳动年龄人口抚养多少个非劳动年龄人口。目前判断经济增长是否处在人口红利 期,有单独使用人口抚养比来判断的,也有使用老龄化和人口抚养比共同判断“真正的人口红 利”和“虚假的人口红利期”【l
说明:数据来源于United
of Economic and So-
口形成的储蓄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舞爿烹iop;能嚣:i芝::;::铲”’-wod8
的作用旧J。而国内研究对人13红利的认Leabharlann P0p山鲥”P“眇蜮1118
识,存在两种观点,一是人口红利随抚养 比一直下降而存在旧“1;二是人13红利低于一定抚养比水平时而存在[7。91等。如图l所示,若只 考虑增速,2060--2070年也处于人口红利期,显然此时人口抚养比超过75,老龄化水平相当严 重,3个人当中有1个老人,人口年龄结构并不良好,并不能称作为人口红利期。因此,按劳动年 龄人El增速超过总人口增速来衡量人口红利存在缺陷。若大部分人口是劳动年龄人口,并参与 生产,这将有利于经济增长,为此,人口红利是低于一定抚养比水平而存在的认识更为合理。 人口红利是一个经济概念,它的背后是生命周期理论和边际报酬递减的规律。成年型的人 口存在第一次人口红利,转向老年型的人口存在第二次人口红利。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当人口处 于成年型社会时,它能为经济增长提供充裕的劳动力资源,同时由于成年人口具有较强的储蓄能 力,能为生产提供充足的资本投入。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的生产理论,在一定技术水平下,各种生
we to
modify the defects
decide the division of the producer and consumer population,from

get an effective dependency ratio.Then we further get

capable dependency ratio by taking
二、人口红利的衡量
人口红利概念是在研究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时提出的,因此学者们通过构 造反映人口年龄结构的指标来衡量人口红利的变化或存在性。几个常见的指标是劳动年龄人口 比重、老龄化率和人口抚养比,其中以人口抚养比为主。传统的人口抚养比是指总人口中非劳动 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值,它是一个常用的人口学指标。其计算方法如下:
纳德于2006年提出第二次人口红利概
图1
。蚺。们o∞o山。仉o
u、o m o m
o∞o呐。仉。山o∞o


u、
墨量墨墨量量萎墨墨墨量量写琵冒楚嚣写置琵嵩笔萎量毫§蓦骂蚤量
一劳动年龄人口增速减去总人口增速——总抚养比
1950—2100年总抚养比和两种人口增速差变化
Nations,Department
念,并认为第二次人口红利是由老年人
・26・
万方数据
《人口与社会)2015年第1期
刘厚莲:人口红利的本质、衡量与中国考察
产要素的投入实现产出最大化。单纯地投人一种生产要素,如劳动力资源或资本(由储蓄转化 而成),可以带来产出的增长。但根据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当要素投入超过一定值时,增加一单 位的要素投人所带来的产出呈现递减的趋势。因此,单纯地投入某种要素产出不可能无限增长。 然而,由于成年型人口能同时为经济增长提供较为充足的劳动力和资本,故而劳动力或资本边际 报酬递减的效应会被削弱,甚至不存在。因此,第一次人口红利是劳动力和资本共同促进生产。 当人口趋向老年型社会时,存在潜在的第二次人口红利,由老年人口较强的储蓄动机¨0。¨1而形 成的储蓄转化为资本进入生产函数,但是这一阶段不能像第一次人口红利那样存在无限或充足 的劳动力供给,故而生产将可能出现边际报酬递减而使得经济产出增长不可持续。随着人口进 入老年型社会,人口质量也不断提升,人口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将达到更高的水平,整个社会的 人力资本也将处于较高水平。由人力资本投入所形成的劳动力内涵发展而削弱边际报酬递减的 效应,以助于经济增长。 比较第一次人口红利和第二次人口红利,两者存在差异。第一,两次人口红利的发生存在主 次顺序,即在人口红利期初,第一次人口红利占主导,当第一次人口红利进入转折期时,第二次人 口红利的作用将逐渐加强,最终占据主导作用。第二,削弱边际报酬递减的主导因素存在差异, 分别为劳动力数量和劳动力质量,即挖掘第一次人口红利的关键在于劳动力充分就业,化解劳动 力流动难题,提高劳动参与率;创造第二次人口红利的关键在于拥有更高的人力资本水平。第 三,第二次人口红利的持续时间要长于第一次人口红利。第一次人口红利终将随着劳动年龄人 口数量或比重下降而进人消失阶段,但第二次人口红利,由于人力资本积累的增加而使得其作用 不断加强,生产性人口的劳动生产率将会不断提高,抚养能力不断提升,可以促进经济长久发展。
SO
of labor force,savings,human capital and
on.Traditional population dependency ratio has draw—
to
backs in measuring demographic dividend,SO employed population is hence used that only population age is used which
2015年1月 第31卷第1期
人口与社会
Population and Society
Jan.,2015
V01.3l
No.1
人口红利的本质、衡量与中国考察
刘厚莲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天津300071)
[摘要])k.12红利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人口发展中形成的良好的A..12年龄结构条 件,通过劳动力、储蓄和人力资本等促进经济增长。仅依靠传统的人口抚养比衡量人1:7红利存在较大缺陷,通过 就业人口修正以年龄界限作为划分生产性人口与消费性人口的缺陷,得到有效抚养比,再以人力资本为突破口, 抛弃生产性人口的个体和时间同质性的隐含假设,得到能力抚养比。同时使用三个抚养比,对中国人口红利发 展进行考察,发现中国仍存在一段时期的第一次A..12红利,.-q-以通过鼓励农村隐形劳动力转移,改革和完善劳动 力市场,深挖存留的第一次人口红利,同时需加快积累人力资本,努力创造第二次人口红利。 [关键词]人口红利;人口抚养比;有效抚养比;能力抚养比;人力资本 [中图分类号]C92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963(2015)05—0025—08
・27・
万方数据
《人口与社会)2015年第1期
刘厚莲:人口红利的本质、衡量与中国考察
在差异,被抚养人的消费水平也存在差异,如一个大学教授和一个农民的抚养能力显然不同。依 据生命周期理论使用有效生产者和有效消费者来修正人口抚养比[141;也有通过引入标准消费人 口的概念,对不同年龄结构人口的消费状况进行统一(少儿人口消费水平约为成年人口的0.25 —0.45倍,老年人口消费水平约为成年人口的O.7—0.8倍),同时考虑不同产业的劳动人口就 业率和产业之间的产出差异,并将标准化后的抚养比称为社会抚养比¨5{。传统的人口抚养比计 算方法中生产性人口暗含两个重要假设,第一,任何一个生产性人口在同一时点上的抚养能力相 同;第二,一个生产性人口在任何时点上的抚养能力相同。显然这两个假设不能让人信服。对于 依赖性人口,成年人口消费水平比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要高,原因在于两方面:第一,成年人口消 费高在住房、汽车等家庭固定资产的购买;第二,成年人口消费更加主动,而依赖性人口较为被 动。在实际生活中,少儿人口的教育费用和老年人口的医疗费用等也会形成高额消费。因此,修 正人口抚养比的关键在于生产性人口,而非依赖性人口的标准化。传统的人口抚养比、修正的人 口抚养比和社会抚养比都主要从人口年龄结构出发来构造或修正人口抚养比,但对于生产性人 口,忽略了人口质量的重要性,没有抓住第二次人口红利的本质。社会抚养比考虑了不同产业的 劳动生产率,但是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不仅包括劳动者本身的质量,还包括技术水平等带来的效 益,因此使用这种方法修正的社会抚养比将会低估人口抚养负担。 因此,本文将从两个步骤进行修正传统的人口抚养比计算方法:第一,以有效生产性人口和 有效消费性人口计算,得到有效抚养比。考虑到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中包括在学人口、暂 未工作人口等未进行生产工作的人口,同时老年人口仍可能在继续工作,因此选择就业人口表示 有效生产性人口。由于老年人口仍有可能在继续工作。相对应地,少儿人口(0~14岁)和老年 人口(65岁及以上)之和作为被抚养人口也存在缺陷,此时通过总人口减去就业人口就可以得到 有效消费性人口。综上分析,有效消费性人口与有效生产性人口的比值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口 抚养比,用有效抚养比表示。其计算公式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