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红利的意思-人口红利是什么意思

合集下载

“人口红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人口红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人口红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一国人口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在造成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同时,少儿抚养比例迅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于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人口经济学家称之为“人口红利”。

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就处在人口红利的阶段。

二、人口红利对我国经济的贡献“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方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生产领域的影响,二是对消费和储蓄的影响。

1.对生产领域的影响“人口红利”对生产领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劳动供给上。

从劳动供给来看,我国目前仍然处于劳动年龄人口最丰富的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总趋势是,总抚养比和少儿抚养比逐年下降,而老年抚养比逐年上升。

更多的劳动力从少儿抚养负担和老年赡养负担等非生产性活动中脱离出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配置于生产性活动中,促进了经济增长。

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就处在人口红利的阶段,每年供给的劳动力总量约为1000万,劳动人口比例较高,保证了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力需求,使地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

世界银行估计,人口红利因素能够解释中国经济增长的33%,中国近几十年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奇迹”。

2.对消费和储蓄的影响消费被称为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储蓄和消费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从“人口红利”对消费和储蓄的影响来看,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停止或者说老龄人口比例增加在一定时期内并不必然带来储蓄率的下降,相反还有可能使储蓄率进一步上升。

在老龄化的初期阶段,新进入老龄阶段的人往往都有较高的储蓄率和储蓄倾向,有人也因此把老龄化的初期阶段看成是第二次“人口红利”期。

从这个意义上说,劳动年龄人口丰富的“人口红利”期结束并非“人口红利”的真正结束,只要能够发挥好储蓄的资金效率,让资本得到合理的回报,则第二次“人口红利”仍有可能为经济增长继续注入“活力”。

人口红利提纲

人口红利提纲

人口红利的定义所谓“人口红利”指的是在一个时期内生育率迅速下降,少儿与老年抚养负担均相对较轻,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上升,从而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

为了便于分析,人们使用总抚养比小于50%(14岁及以下少儿人口与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之和除以15岁~64岁劳动年龄人口)为人口红利时期,进入人口红利时期为人口机会窗口打开,退出人口红利时期为人口机会窗口关闭。

而人口总抚养比超过60%时为“人口负债”时期。

刘易斯拐点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二元经济格局现象。

由于农业人口众多,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大量供给压低了劳动力成本。

直到有一天,工业化、城市化把表面上的剩余劳动力都吸纳干净了,如果再想继续吸纳剩余劳动力,就必须提高劳动力成本。

这个临界点就叫做“刘易斯转折点”。

人口红利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在1978 年到2011 年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GDP 以年均近10%的速度高速前进。

人们纷纷研究导致中国高速持续增长的因素。

人口红利因素是大家公认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主要因素。

蔡昉和王德文的一项研究(1999)表明,如3.1 表所示,物质资本对改革后的经济增长贡献为28%,劳动力数量增长的贡献为24%,人力资本的贡献24%,而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过程,对增长贡献了21%,剩余3%未解释。

根据上述研究数据可以看出,人口红利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功不可没。

中国具有庞大的劳动人口,并且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高,中国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户籍制度等各种因素大大限制了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流动,从而乡村存在大量冗余的劳动力。

改革开放后,二元经济的格局被一步步打破,城乡之间的劳动力逐渐可以自由的流通。

农村冗余的劳动力被大大释放,并为城市的工业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

而在另外一方面,由于在人口结构图中,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高,相对应的总人口抚养比也呈下降的趋势,并且与国际社会相比,处于较低的水平,而劳动人口比例较高和抚养率低,会导致社会储蓄大幅增加,进而拉动社会投资,形成典型的“三高”局面。

德州公务员考试 名词解释

德州公务员考试 名词解释

时政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人口负担系数小于或等于50%称为人口机会窗口期,也可称为人口红利期。

森林碳汇(ForestCarbonSinks)是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特征: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特征: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循环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特征: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通过对传统行业的技术改造,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使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和谐。

绿色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反映经济走势最重要的指标,但它没有扣除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所造成的损失。

为了校正这一缺陷,世界银行在1997年推出了“绿色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将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能源耗竭、矿产品耗竭和二氧化碳的排量等记录进绿色账簿。

将这些资源耗量与二氧化碳的排量等折合成美元,再对GDP进行核减,形成绿色GDP,用以衡量各国扣除了自然资产,包括环境损失之后的真实国民财富。

中国人口红利与人才红利之间的关系

中国人口红利与人才红利之间的关系

中国人口红利与人才红利之间的关系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资源。

人口红利是指人口数量庞大所带来的劳动力和市场潜力,而人才红利则指的是人才素质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增强。

这两个红利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的人口红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数量庞大带来了巨大的劳动力资源。

这使得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具备了明显的优势。

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为中国制造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供应,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国际竞争力。

同时,人口红利也推动了内需市场的扩大。

庞大的人口数量意味着庞大的消费市场,为国内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人口红利为人才红利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人口红利使得中国拥有庞大的劳动力资源,这为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提供了广阔的基础。

在庞大的劳动力中,隐藏着大量的潜在人才,只要能够合理利用和培养这些人才,就能够形成人才红利。

通过教育培训和人才选拔机制的不断完善,中国能够培养出大批具有高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人才红利也进一步释放了人口红利的潜力。

人才红利的形成意味着人口素质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增强。

高素质的人才具备更强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能够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

他们能够从事高技术产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附加值。

通过人才红利的释放,中国得以从劳动密集型经济向技术密集型经济转变,实现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然而,人口红利与人才红利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矛盾和挑战。

一方面,人口红利的消失将给中国经济带来压力。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劳动力数量将逐渐减少,劳动力成本也会上升,这对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中国经济来说是一种挑战。

另一方面,人才红利的形成需要良好的教育体系和创新环境。

目前,中国的教育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质量不高等,这限制了人才红利的充分发挥。

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

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

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长期以来一直享受着庞大的人口红利。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

本文将探讨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原因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一、中国人口红利的定义与特点人口红利是指劳动力人口增长带来的劳动力供给相对充裕,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现象。

中国之所以能够享受人口红利,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 人口数量庞大: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为人口红利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2. 劳动力素质提升: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普及程度提高,人口的劳动力技能水平不断提升,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专业、更高效的劳动力。

3. 低工资成本: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的劳动力成本较低,吸引了大量外资和制造业转移,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发展。

二、中国人口红利消失的原因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人口红利正逐渐消失,主要原因如下:1. 人口结构老龄化: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老龄人口比例逐渐增加。

据统计,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已超过18%,进一步加剧了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2. 人口数量下降:受计划生育政策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中国的人口数量增长速度逐渐放缓。

在未来几十年内,中国的总人口将开始下降,使得劳动力供给进一步减少。

3. 教育结构不合理:尽管中国的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大学生的职业技能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导致人才供给不足。

三、中国人口红利消失的影响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将对经济和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增长放缓:人口红利的消失将导致劳动力供给不足,劳动力成本上升,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

经济增长将面临困难,并可能导致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转移。

2. 养老负担加重:人口老龄化将使得养老金支付压力增加,社会养老保障体系需面临严峻挑战。

同时,老年人口的增加也将对医疗卫生、长期护理等方面提出更高需求。

3. 人才缺口扩大:人口红利消失使得人才供给不足,劳动力市场竞争加剧。

人口红利是褒义还是贬义

人口红利是褒义还是贬义

人口红利是褒义还是贬义人口红利是褒义还是贬义(最新)人口红利是最近热议话题,人口红利是褒义还是贬义?人口红利消失带来的影响大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口红利是褒义还是贬义,如果喜欢请收藏分享!人口红利是褒义还是贬义?仅从字面意思定义的话人口红利是褒义词,表示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达到一定层次,并且处于壮年的劳动力占比较高,能够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劳动资源。

这个时候国家的养老负担小,又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所以称为是人口红利。

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正处于人口红利时期,虽然老龄化在加速,但还未到高峰。

但是对于商人和企业来说,人口红利就是一个贬义词了。

人口红利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可以拥有更多的劳动力,“物以稀为贵”在劳动市场也行得通。

劳动资源多了,就会造成劳动力价格低廉。

就像我国在2000年之后,劳动力已经出现过多的现状,那些稍微怕吃苦的人,就找不到工作。

有许多人都认为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加速的阶段,认为中国的人口红利即将消失,甚至有些人还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可能也会暂停。

特别是在2022年统计中全国人口减少了85万人,人口首次负增长让许多人担忧。

但是其实因为国内人口总量大,并不会像西方国家那样快速失去人口红利。

人口红利消失带来的影响大吗?中国人口红利消失的背景和原因中国的人口红利是指在人口结构向劳动力年龄段转变的过程中,劳动力人口比例的增加所带来的经济增长潜力。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计生政策,导致了生育率的下降,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老龄化的加剧。

近年来,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生育率的下降计生政策导致了生育率的下降,使得出生人口逐渐减少。

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福利的改善,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

劳动力人口的减少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劳动年龄人口逐渐减少,导致了劳动力人口比例的下降。

人口红利消失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 劳动力市场的变化随着劳动力人口比例的下降,劳动力市场将发生变化。

[人口红利对经济的影响]人口红利:人口红利

[人口红利对经济的影响]人口红利:人口红利

[人口红利对经济的影响]人口红利:人口红利篇一: 人口红利:人口红利-社会影响,人口红利-新的改革“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简言之,人口红利就是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人口年龄结构,即形成一个“中间大,两头小”的结构。

在此阶段,劳动力供给充足,社会储蓄和投资不断增长,社会负担相对较轻,从而对社会经济发展十分有利。

“红利”在很多情况下和“债务”是相对应的。

2013年1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在相当长时期里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比上年减少345万人,这意味着人口红利趋于消失,导致未来中国经济要过一个“减速关”。

什么是人口红利_人口红利-社会影响中国近几十年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已经成为1个世界“奇迹”。

在探讨中国为什么能够创造经济增长“奇迹”之际,很多人认为“人口红利”的影响是1个至关重要的原因,“人口红利”也因此和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前景联系在了一起。

中国在1965~1970年间“人口红利”已显现,并且创造积累了国民经济基础。

2000年以后更多地感受到人口压力和就业压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失业严重困扰着经济的增长。

10年间,切实感受到“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经济影响“人口红利”不意味着经济必然增长,但经济增长一旦步入快车道,则“人口红利”势必会成为经济增长的有力助推剂。

劳动力资源丰富和成本优势已经使我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但由此也引出了1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当“人口红利”期结束之际,我国经济还能增长多久呢?要回答这一问题,就必须弄清楚“人口红利”是如何影响经济增长的。

简单来说,“人口红利”或者说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包括这样2个方面:一是对生产领域的影响,二是对消费和储蓄的影响。

“人口红利”过后的老龄化“人口红利”对生产领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劳动供给上。

人口红利如何带动生活方式变革

人口红利如何带动生活方式变革

人口红利如何带动生活方式变革在当今社会,人口红利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

当人口红利得以充分发挥时,它对我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且多维度的影响,从消费习惯到就业模式,从教育需求到社会保障,无一不在悄然发生变革。

首先,人口红利为就业市场带来了活力与多样性。

大量的劳动年龄人口意味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这不仅促进了传统制造业的繁荣,也催生了新兴产业的崛起。

在制造业领域,充足的劳动力使得生产规模得以扩大,生产效率不断提高,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使商品价格更具竞争力。

这直接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让更多人能够以更低的价格享受到优质的产品。

同时,新兴产业如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也在人口红利的推动下蓬勃发展。

这些行业吸引了大量高素质、年轻的劳动力,他们带来了创新的思维和技术,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方式和职业发展路径。

例如,远程办公、自由职业等新型就业模式逐渐兴起,人们不再局限于固定的工作时间和地点,拥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空间,从而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其次,人口红利对消费市场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随着劳动年龄人口的增加,他们的收入水平也在逐步提高,消费能力随之增强。

这促使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从基本的生活必需品消费向更高层次的享受型、发展型消费转变。

比如,旅游、文化娱乐、教育培训等领域的消费需求日益旺盛。

人们更加注重生活品质的提升,愿意为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和提升个人能力投入更多的资金。

此外,庞大的人口基数也为电商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网络购物的便捷性和多样性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进一步刺激了消费的增长。

同时,消费者对于健康、环保、个性化产品的追求也成为了新的消费趋势,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再者,人口红利在教育领域引发了一系列变革。

为了满足大量劳动力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和优化。

从基础教育的普及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再到职业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人们接受教育的机会大幅增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红利的意思|人口红利是什么意思
基本解释“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红利”在很多情况下和“债务”是相对应的,因此,在享受“人口红利”丰厚回报的时候,不能忘记以后可能会面对的人口“负债”。

人口红利-简介
人口红利
一国人口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在造成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同时,少儿抚养比亦迅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于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人口经济学家称之为“人口红利”。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就处在人口红利的阶段,每年供给的劳动力总量约为1000万,劳动人口比例较高,保证了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力需求。

由于人口老龄化高峰尚未到来,社会保障支出负担轻,财富积累速度比较快。

“人口红利”不意味着经济必然增长,但经济增长一旦步入快车道,则“人口红利”势必会成为经济增长的有力助推剂。

劳动力资源丰富和成本优势已经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

“人口红利”或者说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包括这样两个方面:一是对生产领域的影响,二是对消费和储蓄的影响。

从“人口红利”对消费和储蓄的影响来看,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停止或者说老龄人口比例增加在一定时期内并不必然带来储蓄率的下降,相反还有可能使储蓄率进一步上升。

在老龄化的初期阶段,新进入老龄阶段的人往往都有较高的储蓄率和储蓄倾向,有人也因此把老龄化的初期阶段看成是第二次“人口红利”期。

从这个意义上说,劳动年龄人口丰富的“人口红利”期结束并非“人口红利”的真正结束,只要能够发挥好储蓄的资金效率,让资本得到合理的回报,则第二次“人口
红利”仍有可能为经济增长继续注入“活力”。

人口红利-效益
“人口红利”不一定带来经济增长
任何完成了人口转变的国家,都会出现这样一种“人口红利”。

但最早实现人口转变的西方发达国家,人口转变因经历时间较长,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和经济增长的关联并不十分明显,也很少有人注意到所谓的“人口红利”效应。

而许多新兴工业化国家尤其是东亚国家因为人口转变的历程较短,往往只用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才完成的人口转变历程,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和经济高速增长之间因而表现出了非常强的关联性,人口转变给经济增长带来的“红利”
效应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注意。

日本是亚洲最早实现人口转变和经济腾飞的国家,“人口红利”也出现得最早,大约开始于1930年-1935年,结束于1990-1995年,持续了60年左右的时间。

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韩国、新加坡、香港、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越南等在内,差不多在晚于日本30年后出现“人口红利”,这些国家都处在人口的“红利”期。

“人口红利”必然带来经济增长吗?观察上述处于“人口红利”期的国家,发现这些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发展差异巨大。

最富裕的国家如新加坡人均GDP超过3万美元,而最穷的国家越南人均GDP在2005年仅有600多美元。

相同的“人口红利”期所导致的经济增长的不同结果意味着“人口红利”并不必然导致经济增长。

“人口红利”更像一个机会,只有抓住这一机会并加以很好利用才能使“机会”转变为“红利”。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口红利”只是经济增长所面临的一个有利条件:在一定时期内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

而这一“有利条件”或者说“优势”能否转变为经济成果,依赖于劳动力资源能否得到充分利用。

如果在“人口红利”期,劳动力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则当人口的“机会窗口”关闭后,“人口红利”也会随之消失。

人口红利-人口债务
“红利”在很多情况下和“债务”是相对应的。

“人口红利”也不例外。

与“人口红利”相对应的“人口负债”就是不断加速的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将会从多个方面影响到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能力。

首先,老龄化会带来社会抚养比不断提高,劳动力的负担和成本加大;其次,老龄化会加大消费性人口比例,降低生产性人口比例。

第三,劳动力年龄结构“老化”将严重影响到劳动生产率。

上述三个方面的影响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经济的竞争能力,并进一步影响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活力。

因此,在享受“人口红利”丰厚回报的时候,不能忘记今后可能会面对的人口“负债”。

而要有效地化解将来的“债务”,必须做好这样两件事:一是必须长时期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增长,二是必须尽快建立起覆盖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人口红利-中国状况
中国能够创造经济增长“奇迹”,很多人认为“人口红利”的影响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人口红利”也因此和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前景联系在了一起。

“人口红利”过后的老龄化
中国早在1965年-1970年间“人口红利”就开始出现,但“人口红利”出现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似乎并没有感受到什么“红利”的影响,相反则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