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兴手法的理解
运用比兴手法的句子

运用比兴手法的句子
首先,比喻是比兴手法中常用的一种手法。
比喻是通过将两种
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来加强表达的效果。
比如,我们可以说,
“他的笑容如阳光般温暖”,这里将笑容和阳光进行了比喻,使得
形容更加生动。
其次,拟人是比兴手法中的另一种常见手法。
拟人是将无生命
的事物或抽象概念赋予人的特征,使其具有人的行为和感情。
比如,“大地在春天苏醒”,这里将大地拟人化,使得描述更加生动。
再次,夸张也是比兴手法中的一种手法。
夸张是通过对事物进
行夸大或缩小,来加强表达的效果。
比如,“他高兴得像个孩子”,这里通过夸张的形式,使得描述更加生动夸张。
最后,对比也是比兴手法中常用的一种手法。
对比是通过对两
种事物进行比较,来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或相似。
比如,“她的笑
容如鲜花般灿烂,他的笑容却如冰雪般冷漠”,这里通过对比的形式,使得描述更加鲜明。
综上所述,比兴手法是修辞手法中的一种,通过比喻、拟人、
夸张、对比等手法,使句子更具有生动形象感。
运用比兴手法的句子可以让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增加读者的阅读体验。
希望大家在写作中能够灵活运用比兴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赋比兴手法

赋比兴手法比兴是诗歌中常常连用的两种手法合称。
“比”就是比喻,“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朱熹《诗集传》),即通过类比联想引进比喻客体,打比方。
“兴”就是起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朱熹《诗集传》),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比与兴是古代诗歌创作的两种基本方法,它们是类比联想思维的产物。
当以兴为主,兼有比喻作用,就合指比兴手法。
比兴主要有比+兴、比兴叠用、兴寄(整体比兴)三种形式。
(1)雨中黄叶一棵,灯下白头人。
(司空曙《晴外弟卢纶见到宿》)(2)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3)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著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天下萧然,芳意竟何变成。
(陈子昂《感遇》其二)(1)是“比+兴”格式,即想说某事物,而先说其它事物以起兴,且前后两者之间在某一点上具有可比性,又构成比喻。
说“雨中黄叶树”的目的是为引出下句“灯下白头人”,这就是朱熹《诗集传》中所说的“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的起兴手法;而树叶在秋风中飘落又和人的风烛残年正相类似,相似点在衰飒,用树之落叶来比喻人之衰老,是颇为贴切的,这又是朱熹《诗集传》中所说的“以彼物比此物也”的比喻修辞。
(2)就是比与启重合在一起。
表面写下“羁鸟列茨科耶林”和“池鱼思故渊”,目的为带出深层意思“自己身处冰冷官场而渴求归隐田园”,这就是曲枝手法;而这两句诗的表层意思与深层意思又具备相似点,相似点就是受到束缚渴求返回原来生活环境中回去,因此,又形成了类似隐喻的比喻。
通过比兴整体表现了陶渊明憎恶官场、回归自然的心情。
除了单句的比兴手法外,还有整体比兴,即兴寄手法,兴寄就是用比兴手法来托物言志。
字面上是一个完整的意思,但隐含的意义也是完整的,有的甚至可以一一对应。
例如(3)陈子昂的《感遇》其二,全诗赞美兰若风姿超群,香色超群,感慨其风霜相逼芳华极易逝。
诗人精妙地用比兴双关手法,形成了字面意义和寓意这两个完备的意义层面,抒发了作者对自己品格之高尚,却怀才不遇,以至华年推移壮志未酬,理想幻灭的感叹。
以汉代诗歌为例谈谈对比兴手法的认识

以汉代诗歌为例谈谈对比兴手法的认识概述“比”“兴”是诗歌两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并经常连用,对于有些诗句,称之“比兴”。
那两者的区别是什么?联系又在什么地方?对于这些问题,笔者同样存在疑惑,只是将一些说法进行梳理呈现,以表自己浅薄的意见,敬请指正。
一、大家话“比兴”1.《周礼·春官·大师》:“太师掌六律六同以和阴阳之声,……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2.《毛诗大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3.东汉郑玄《周礼注》:“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谕劝之。
这里的“比兴”就是“言在此意在彼”的一种美刺拖喻,这是经学意义上的比兴:诗歌必须反映现实民生,起到政教美刺的功能。
4.钟嵘《诗品序》“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
事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5.刘勰《文心雕龙·比兴》:比者,附也;兴者,起也。
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
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
比则蓄愤以斥言,兴则环喻以托讽。
笔者认为刘勰在这里区分“比”与“兴”的功能,“兴”用于“起情”,用于“拖讽”;“兴”用于“附理”,用于“斥言”6.贾岛《二南旨意》:兴者,情也。
谓外感于物,内动于情,情不可遏,故曰兴。
贾岛认为。
“兴”,就是因外物而引发内心丰富的情感。
7.孔颖达《毛诗正义》:其实美刺俱有比兴者也。
兴、喻,名异而实同也。
孔颖达认为,“比兴”实质是一样的。
8.朱熹《朱子语类》直指其名,直叙其事者,赋也;本要言其事,而虚用两句钩起,因而接续去者,兴也;引物为况者,比也。
9.叶嘉莹从“物与心”关系的角度解释“比”与“兴”。
看到外界的景物后引发内心感受,是由物及心的物与心的关系,就是所谓的“兴”。
“比”是以此例彼,将内心的情感借助外在的意象来表达,即先有内心的情意然后找形象的比喻,是由心及物的心与物的关系。
比兴手法是什么意思

比兴手法是什么意思
【范文一】
比兴手法是什么意思
大家好,今天我要跟大家说一下比兴手法是什么意思。
首先,比兴是古诗的一种修辞手法,在句子中使用类比的方法,把一个对象比作另一个对象,来增强表达的效果和形象感觉。
比兴的使用不仅可以让诗歌更加美丽,也可以更加生动、印象深刻。
比如,我们平时常用的“燕子穿梭”就是一种比兴。
在写燕子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它比作一位匆匆而过的差人,穿梭于大街小巷里。
这样的比方,不仅形象生动,而且让人有深刻的印象。
除了燕子穿梭,还有很多经典的比兴,比如“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一句中,萧瑟和风雨、晴天做了
比较,让人感受到一种忧郁和凄凉的气氛。
总之,比兴手法是诗歌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表达方式。
我们可以通过它来加强表达力和深入人心。
当然,在使用比兴的时候,也要注意把握好度,不要过多的使用,否则就会让人感到滥调。
【要点分析】
1. 对比兴手法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2. 给出了“燕子穿梭”和“回首向来萧瑟处”这两个比兴的例子。
3. 给出了比兴使用的注意事项。
【用词分析】
该文章内容较为简单,讲解逐渐由浅入深,用词也比较通俗易懂。
同时,文章中针对比兴的定义进行了解释,并通过比兴的例子来解释其实用场景。
比如,解释了“回首向来萧瑟处”的用法时,用了“忧郁”“凄凉”的词语,表达了比兴所体现出的情感氛围。
如何理解比兴手法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比兴手法最早出现于《诗经》。
《关雎》首章就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句子,以河洲上和鸣的鸟兴起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而二者之间多少有一些意义、气氛上的关联处,又接近于比;又如《氓》第三章以传统的比兴的开头,写“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先以葱茏的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否则,结局悲惨,悔之晚矣。
第四章紧承上节,开头就是“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走了的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再加上婚后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被弃的命运此时自然降临到了她的头上。
三、四章用起兴的诗句,以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借此抒发女主人公对丈夫喜新厌旧行为的怨愤。
最后一章中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比喻自己的不幸无边无涯。
“隰”是随处可见的低湿之地,“淇”则是女主人公与氓婚前幽会和结婚时及被弃后所必经的河流,用来作比,非常恰切而更见深意。
这样既激发读者的联想,又增强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修辞手法古诗中的比兴与夸张

修辞手法古诗中的比兴与夸张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其中的修辞手法不仅丰富多样,而且变幻莫测。
比兴与夸张是古诗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在表达意境和情感时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分析古诗中的比兴与夸张,探讨其含义和作用。
一、比兴比兴是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或对比,以形成生动的形象和高度的艺术感染力。
它是诗歌语言中的一种伟大优势,不仅在直观上给人呈现出形象的美感,而且可以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
比兴的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拟人、象征、对偶等。
拟人是比兴中最常用的形式之一。
通过赋予非人事物以人类的特质和能力,使之具有思想、情感和行动,增加了诗歌的生动性和艺术感染力。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作者将草赋予了生命力和感知能力,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春草的生机和生命的延续。
象征是比兴中利用事物的象征意义来表示抽象概念或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通过细腻而富有隐喻的描述,使读者在感知事物的同时能够把握到更深层次的含义。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里的月亮不仅仅是光亮的天体,还象征着故乡的思念和渴望。
对偶是比兴中运用句式结构和语言音韵来形成反复、呼应的修辞手法。
通过对比和照应,使句子显得平衡、韵律感强,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里的“一岁一枯荣”与“春风吹又生”形成了对偶的结构,不仅使句子韵律感强烈,而且向读者传递出生命的循环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二、夸张夸张是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通过对事物特征和情感的夸张,使句子更加生动丰富、形象深刻。
夸张是一种放大现象的手法,可以使句子更具张力和艺术感染力。
夸张有时用于描述物体的特征,有时用于夸大情感的表达。
在古诗中,夸张经常被运用在描写大自然的美丽和浩渺上。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浅析屈原作品中的“比兴”手法及其影响

浅析屈原作品中的“比兴”手法及其影响屈原作品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比兴手法的运用。
它“依诗取兴,引类比喻”。
如“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在这两句诗中,诗人以女子自比,用“众女妒美”喻群小嫉贤。
如“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灵修”是借妻子对丈夫的美称,来做臣对君的美称,用夫妇关系比君臣关系;如“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以男女婚约比君臣遇合。
“惟草木之凋零兮,恐美人之迟暮”,用“美人”比喻自己远大的理想。
如“昔三后之纯粹兮,固群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兰桂兮,岂维纫夫蕙茝”,用“群芳”“申椒”“兰桂”等香草喻群贤。
“鸾鸟凤凰,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用“鸾鸟凤凰”等善鸟比有才德的忠贞之士,用“燕雀乌鹊”等恶禽比群小奸邪之徒。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举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用华衣美饰来象征自己高洁的情怀。
屈原作品中这种“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奸邪;华衣美饰,以表美德”的比兴手法,既继承了《诗经》的比兴传统,又进一步发展了它。
屈原作品中的比兴形象不再像《诗经》所用的那样比较单纯和静止,而是丰富多彩,互相联系,且有很大的能动性。
他作品中的比兴已不再是《诗经》中的一个片段,而是形成一个系统。
它和《诗经》中的比兴完全不同,不是单纯的比喻,它所用来比喻的形象中,包含了一种幽远的意境。
“制艻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诗人在作品里写他对于种种香草幽花的癖爱,这是用来比喻他的志洁行芳。
人们在读到这些诗句时,不只是感受到花草的色和香,更重要的是觉得被一种深远的意境所吸引住。
“艻荷”“芙蓉”,这些生长在南国深谷的幽花香草,本来容易把人们的心情引到绮丽的幻想境界。
诗人用它们来象征高洁的品德,披戴着它们,就是他的被服意义。
这就写出了诗人高洁动人的形象。
屈原作品的比兴手法的运用,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曹植张籍秦韬玉等人运用这种表现手法写出了许多璀璨的篇章。
我们先来欣赏曹植的《杂诗》。
比兴手法意思

比兴手法意思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比:比喻。
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比兴是《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
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
它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比兴”手法的理解
吉林伊通九中李红星
初中语文教材无论什么版本,都选录了《诗经》中的名篇《关雎》与《蒹葭》。
这两首都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而比兴手法在教参中解释的过于简略或根本无介绍,致使很多教师对比兴手法理解不透,在讲授中不能解释清楚。
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积累及查阅有关资料,对比兴手法的粗浅理解如下。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通俗的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兴起,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也就是触景生情,托物兴感,启发联想和想象。
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现今也有人把比兴作为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
下面举四例具体说明一下:
例一:《关雎》开头先用起兴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那在水中的陆地上“关关”鸣叫的水鸟,情意深挚,互相唱和的样子,与君子、淑女和乐恭敬地相处非常相似,写水鸟是为了引起读者的相关联想,酝酿气氛。
接着就进入正题“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提出文静美丽的姑娘才是小伙子的理想配偶。
例二:《蒹葭》三章都采用秋水岸边凄凄的秋景起兴,所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刻画的是一片水乡清秋的景色,既明写了主人公此时所见的客观景色,又暗喻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感受,与诗人困于愁思苦想之中的凄惋心境是相一致的。
换过了说,诗人的凄惋的心境,也正是借这样一幅秋凉之景得到渲染烘托,得到形象具体的表现。
例三:贺敬之的《回延安》中“羊羔羔吃奶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这一节中,第一句是以“比”开头的,用羊羔吃奶比喻第二句战士的成长,目的是要说明延安母亲对延安儿女的养育之恩,同时也写出了延安儿女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
例四:歌曲《奉献》中“长路奉献给远方,玫瑰奉献给爱情,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爱人。
”这句歌词可划分为两个部分来理解,前半部分写长路、玫瑰,实际上是打的一个比方;后半部分写“我”,才是全句表意的重点。
值得一提的是,《奉献》这首歌全文采用的都是比兴手法,围绕着“奉献”二字,表现了而立之年的人们对爱人、对朋友、对小孩、对父母沉重的责任感,无奈的愧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