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对比手法的运用
如何在写作中运用对比手法

如何在写作中运用对比手法在写作中,对比手法是一种强大而常用的修辞手法。
它通过对不同对象或事物进行对比来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或相似之处,从而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增强表达效果。
以下是一些在写作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建议和技巧。
1. 引出对比:在文章开头或文章的某个段落中,使用对比来引入话题,引起读者的兴趣。
例如,可以通过对两个不同的情景进行对比来引出主题:孤独的沙漠与繁华的城市,相似性吗?还是截然不同?2. 突出差异:对比可以用来突出不同对象之间的差异。
使用形容词或副词对比两个事物的特征或性质,使读者更加清楚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差距。
例如,傍晚的天空被火红的夕阳染红,而清晨的天空则呈现出淡蓝色调。
3. 表达选择:对比可以用来表达在两个事物之间进行选择的情况。
通过对比两个选项的利弊或优缺点,让读者在文章中做出判断。
例如,旅行的代价是时间和金钱,但它带来的体验和回忆却是无价的。
4. 强调观点:对比可以被用来强调作者的观点或论点。
通过对比不同的观点或立场,使自己的观点更加突出和有力。
例如,一些人认为独立生活更加自由,而另一些人则主张与他人共同生活,这取决于个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5. 描绘场景:对比也可以用来描绘一个场景或情境。
通过对比事物的形态、颜色或其他特征,使读者产生如同亲眼目睹的感觉。
例如,在秋天的森林中,枯黄的叶子与依然翠绿的树枝形成了鲜明对比。
6. 主题句子:在文章中设置主题句子时,使用对比手法可以使主题更加明确和有力。
通过对比两个事物的特征或相似之处,让主题句子更加生动。
例如,儿童的童话世界与成人的现实世界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对比。
7. 结构安排:在文章的结构安排上,可以使用对比手法来达到平衡和对比的效果。
通过交替或平衡地描述两个事物,使整篇文章更加有条理,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观点。
例如,可以先描述一个人的优点,然后对比他的缺点。
总之,对比手法在写作中起到了丰富表达、突出观点和引起读者兴趣的作用。
通过运用对比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增强表达效果。
八种常见写作手法及作用

八种常见写作手法及其作用广义的写作手法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饰方法等,而狭义的写作手法一般指写作时运用的方法和技巧,多指表现手法。
常见的写作手法有对比、衬托、借景抒情、象征、托物言志、欲扬先抑、铺垫、卒章显志这8种。
1.对比:把两种完全相反的事物或某一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进行比较。
对比是写作手法也是一种修辞方法。
如高尔基的《海燕》就用了这种方法。
在暴风雨中,海燕像黑色的闪电骄傲而勇敢地飞翔;而套笨的企鹅则四处躲藏。
通过对比,比出了崇高与卑下,伟大与渺小,海燕的形象更为光辉夺目、撼人心魄。
作用: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某一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2.衬托: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要事物,常常与对比放在一起使用。
有两种形式,分别是正衬和反衬。
如《爱莲说》中的菊花是正衬,牡丹是反衬突出莲花高洁的品质,表现作者对莲花的喜爱。
作用:突出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3.借景抒情:带有强烈的主要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将自身想要抒发的情感寄托在景物之中。
也叫做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通过9种景物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渲染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一方面增加了文采,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另一方面使感情更加富有感染力。
4.象征:借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来暗示特定的事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
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中,“土地”象征祖国。
江河的《星星变奏曲》中的“星星”“诗”“蜜蜂”“睡莲”“春天”“鸟”等来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被风吹落的星星”等象征冰冷的现实世界。
作用:含蓄深刻地表达某种感情,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5.托物言志:将个人的志向寄托在某个具体的事物上,使得这个事物成为作者志趣、理想的寄托者。
如刘禹锡《陋室铭》借“陋室”来表达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对比手法的作用

对比手法的作用
对比手法的作用是通过比较两个或多个对象、事物、概念等的异同点,从而突出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对比手法可以用于各种类型的文本中,例如说明文、议论文、描写文等。
首先,对比手法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被对比的对象。
通过对比,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些对象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更好地把握它们的特点和内涵。
比如,在一篇描述两个城市的文章中,对比手法可以帮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这两个城市在地理、气候、人文等方面的差异。
其次,对比手法可以加强作者的表达效果和说服力。
通过对比,作者可以突出一个事物的特点或优势,并将其与其他事物进行对比,进一步强调其独特性或优越性。
比如,在一篇议论文中,通过对比不同观点或论据的优劣,作者可以更有力地说服读者接受自己的观点。
此外,对比手法还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记忆和理解文本内容。
由于对比突出了事物的差异性,这种对比性的分析可以更好地帮助读者区分和记忆文本中的各个要点。
比如,在一篇说明文中,通过对比不同产品的特点和功能,读者可以更好地记忆和理解每个产品的特色和用途。
总的来说,对比手法在文本中起到了增强描述效果、加强说服力和帮助读者记忆等作用。
通过运用对比手法,作者可以更好地传达自己的观点和意图,读者也能更好地理解和参与到文本中。
创意设计十四大手法

创意设计十四大手法1. 对比手法:通过比较明显的对比,突出设计要素的差异,增加作品的视觉冲击力。
2. 对角线手法:运用对角线构图,营造出动感和紧张感,使作品更加有活力。
3. 重复手法:通过重复某个元素或形式,创造出一种统一感和律动感,使作品更加有节奏感。
4. 接近手法:将多个近似的元素或形式放在一起,形成一种整体感和渐进感,使作品更加有层次感。
5. 破坏手法:有意识地打破常规的设计规则,突破传统观念,创造出一种新颖和震撼的效果。
6. 集中手法:将设计的重点集中在某个区域,强调该区域的重要性,突出设计的焦点。
7. 混合手法:将不同的设计元素、材料或风格进行混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效果。
8. 隐喻手法:通过使用隐喻的方式,将抽象的概念映射到有形的形象上,增加作品的深度和内涵。
9. 平面化手法:将三维的物体或形式简化成平面图形,创造出一种简洁和抽象的效果。
10. 反转手法:对某种情境、概念或形式进行反转,打破常规的思维模式,创造出一种出人意料的效果。
11. 叠加手法:将多个元素叠加在一起,形成一种复杂而立体的效果,使作品更加有层次感。
12. 渐变手法:通过颜色、形状或大小的渐变过渡,创造出一种柔和和流动的效果。
13. 比例手法:通过调整元素或形式的大小关系,创造出一种平衡和和谐的效果。
14. 视角手法:通过改变视角的角度或高度,创造出一种新颖和独特的视觉效果。
创意设计是指在设计的过程中,通过运用各种独特和创新的手法,创造出独特而有吸引力的作品。
设计师可以运用各种手法来丰富作品的表现形式、突破常规的思维模式,并赋予作品更加深入的内涵和意义。
首先,对比手法是其中一种常用的手法之一。
通过将设计元素或形式进行鲜明对比,可以增加作品的视觉冲击力。
例如,在一幅插画作品中,通过将明亮的色彩与暗淡的色彩进行对比,或是将圆形的形状与方形的形状进行对比,可以创造出强烈的视觉对比,使作品更加吸引眼球。
接下来,对角线手法也是一种常见的设计手法。
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写句子

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写句子通过对比的写作手法,可以突出事物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以更清晰地表达观点。
下面列举了10个使用对比写作手法的句子:1. 人与动物之间最显著的对比在于人类具有高度发达的语言能力,而动物仅能通过声音和肢体语言进行基本的交流。
2. 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对比可以从生活方式、环境和人群密度等方面进行观察。
城市生活快节奏,环境污染严重,而乡村生活宁静,环境清新。
3. 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的交流更加迅捷和方便,然而,与之相对应的是人们的社交技能逐渐退化,面对面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少。
4. 在现代社会,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在家庭和职场中的分工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女性不再局限于家务和照顾孩子,而男性也开始承担起更多的家庭责任。
5. 苹果手机和安卓手机之间的对比是消费者们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
苹果手机注重用户体验和精致设计,而安卓手机则提供了更多的自定义和多样化选择。
6. 创业和就业之间的对比体现了个人对风险和稳定性的不同选择。
创业需要勇气和冒险精神,而就业则相对稳定,但可能缺乏个人发展的空间。
7. 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之间的对比反映了教育理念的变化。
传统教育注重纸上谈兵和死记硬背,而现代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8. 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之间的对比可以从文化体验、语言障碍和费用等方面考虑。
国内旅游更便宜且不需要签证,而国际旅游可以拓宽视野和增加跨文化交流。
9. 电子书和纸质书之间的对比体现了技术对阅读习惯的影响。
电子书便携且可以存储大量书籍,而纸质书具有触感和纸张气味,更符合传统阅读的体验。
10. 对比不同国家的政府体制可以看出不同的治理方式和权力分配。
民主国家的政府更注重公众参与和权力制衡,而专制国家的政府则更加集中和威权。
作文中的对比和比喻的运用

作文中的对比和比喻的运用作文是语言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而对比和比喻是作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对比和比喻的运用可以使作文更加生动有趣、形象具体,并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意。
本文将以此为主题,探讨作文中对比和比喻的运用。
一、对比的运用对比是通过对事物的相同或相异之处进行较为明显的对比,以突出其特点或强调某一方面的方法。
在作文中,对比可以用于描述人物形象、阐释主题、揭示问题等方面。
首先,对比可用于描述人物形象。
通过对不同人物的对比,可以再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习惯。
例如,在一篇写人的作文中,作者可以将两位形象鲜明的人物进行对比,使读者更加直观地认识这两个人物。
如“小明勤奋刻苦,学习成绩优秀;小红懒散拖沓,经常旷课。
”这种对比的方式,让读者较为清晰地了解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其次,对比还可以用于阐释主题。
作文中的主题往往需要通过对事物的对比来加以说明。
通过对相同事物的不同方面进行对比,或者对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差异进行对比,可以更好地阐明作文的主题。
例如,写一篇以“友情”为主题的作文,可以通过对比真正的友谊和虚假的友谊,来突出友情的真实和珍贵。
最后,对比还可用于揭示问题。
通过对不同现象或不同观点的明确对比,可以直接突出问题的所在,进而引发读者的思考。
例如,在一篇环保的作文中,作者可以对比城市和农村两地的环境污染情况,来引发读者对环保问题的关注。
二、比喻的运用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将别具特点的事物与所要表达的意思进行明喻,以增强表达效果。
在作文中,比喻是对事物形象有力的描绘,可以使读者更加贴近主题,产生共鸣。
首先,比喻可以生动形象地描绘事物。
通过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来比喻抽象概念或特点,可以使作文更加形象具体。
例如,用“彩虹般的笑容”来形容一个人的笑容,在读者的脑海中会立即勾起一幅光彩夺目的画面。
其次,比喻可以巧妙地拓展文意。
通过将不同事物进行比喻,可以让文意更加广泛深远。
比喻的手法可以用来拓宽作文的视野,使其更具思想深度。
如何正确运用对比手法

如何正确运用对比手法对比手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写作和表达中的技巧,它可以帮助作者更清晰、更生动地传达信息,使文本更引人入胜。
正确运用对比手法不仅可以增加文章的吸引力,还能提高读者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本文将探讨如何正确运用对比手法,以提高写作的质量和效果。
**1. 引出对比手法**在使用对比手法之前,首先要明确你的写作目的。
是为了强调不同之处,还是为了突出相似之处?是为了说明利弊,还是为了展示变化趋势?对比手法可以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采用不同的方式。
因此,在正文中明确你要使用对比手法的原因和目的是很重要的。
**2. 对比的对象**对比手法需要明确要进行对比的对象。
这可以是两个事物、两个观点、两个时间段,或者任何具有对比性质的元素。
确保你选择的对象具有明显的不同或相似之处,这样对比才能更加显著。
**3. 描述对比**在文章中清晰、生动地描述对比的对象。
使用形象的语言和具体的例子来展示它们之间的不同或相似之处。
这可以通过对比两者的特点、特征、优点和缺点来实现。
例如,如果你要对比两种产品,可以描述它们的外观、性能、价格和用户评价等方面的差异。
**4. 利用对比突显重点**对比手法不仅仅是为了列举不同之处,更重要的是突出文章的重点。
在对比中,可以强调某一方面的优势,或者突出某个观点的合理性。
这有助于引导读者关注你想表达的信息,并使其更容易接受。
**5. 平衡对比**在运用对比手法时,要确保对比是公平的。
不要过分夸大一方的优势或不足,以保持文章的客观性和可信度。
通过提供客观的事实和数据来支持你的对比,有助于让读者更容易接受你的观点。
**6. 连贯性和过渡**对比手法在文章中的运用需要具备良好的连贯性和过渡。
在不同部分之间使用合适的过渡词语,如“然而”、“相比之下”、“另一方面”等,以帮助读者跟随你的思路。
确保文章结构清晰,逻辑流畅,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你的对比。
**7. 结论和总结**在文章的结尾,对比手法可以用来强调你的结论。
《范进中举》知识归纳

《范进中举》知识归纳1、侧面烘托的作用:侧面烘托的作用是很显然的。
倘若只作孤立的人物描写,那韵味可就寡淡了;有了侧面烘托,那场景就够热闹,够可笑的了。
侧面描写的有范进的家人,又有报录人和邻居,场面不小,气氛浓烈。
侧面烘托又分两种,一种是零星的穿插在范进喜疯的每个过程之中,一种是集中的安排在正面描写之后。
用老太太的慌,烘托范进昏厥的怕人,用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的表情,烘托范进飞跑的疯狂,用众人拉他不住的动作,烘托范进的那股疯劲,一处处衬笔都突现了中心人物。
后半段集中的侧面描写依次写众人、老太太、娘子胡氏。
众邻居的对话,错落有序。
众人与家人心情不同。
众人比较冷静理智,能判断事实,帮想办法;家人则是担忧恐惧。
老太太和胡氏的表情语言描写,又有差异。
作者把握了年龄和身份,写老太太是“哭道”,而胡氏在众人面前则比较克制。
话的内容也有不同,老太太只是悲叹命苦,而胡氏考虑的是怎样治病。
作家对各色人等的性格掌握得十分精细。
众邻居劝说的话,称范进为范老爷,又主动提出要拿鸡蛋酒米,趋势附炎的心态已经显露。
2、前后对比手法的运用:运用前后对比的手法,通过人物自身言行的对照,揭露人物虚伪丑恶的嘴脸,是这篇小说讽刺艺术的一个显著特色。
胡屠户这个形象,作者就是通过他在范进中举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嘴脸的描绘,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的。
在范进中举之前,什么“穷鬼”、“现世宝”、“尖嘴猴腮”,把范进一骂一个狗血喷头;中举之后,胡屠户一口一个“贤婿老爷”,恭维范进是“天上的星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
原先说自己“倒运”,错把女儿嫁给了范进;如今又吹嘘“我小老这一双眼睛,却是认得人的”;当初在范进一家面前骄横至极,“横披着衣服,腆着肚子去了”;现在则是“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地去了。
”胡屠户这些截然矛盾的言行,说来和做来是那样的自然和自得,这正好表现了一个市侩的性格特征。
通过这种对比描写,胡屠户的庸俗势利面目得到了最辛辣的揭露和讽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点目标】对比手法的运用
【学法设计】信息筛选、归纳
【导学过程】
一、筛选整合信息:
文中有哪些地方使用了对比的手法?
1、两只狗经历的对比;
2、作者前后情感对比;
3、狗与人的对比。
二、比较品味:
1、两只狗经历的对比:
(对比以求同,找出规律)
艺术家的狗:“亲热地叫着,扑到他跟前“”用舌头舔舔“”打断了小狗的腿“”哀叫了三天就死了“——忠诚、通人性;死去。
小狗包弟:“作几个揖,讨糖果吃”“等候我们出来”“不住地摇头摆尾”——活泼、可爱;被送走,被解剖。
结局:两只可爱的小狗虽经历不同,但结局是相同的—悲惨地死去。
2、2、作者前后情感的对比:
(对比以求异,探究原因)
作者的情感在文中是如何变化的?
欢快(与包弟亲密接触)──忧虑(不知如何安排包弟)──轻松(送走了包弟)——沉重<歉意>(自我的反思、忏悔)
情感变化原因、作用:表现人性之弱点、人性之缺失;引出下文对时代背景的揭示以及我对自己行为的反思。
3、狗与人的对比:
(对比以求异,见出主旨)
狗对人:艺术家的狗看到主人被打,在无人敢正视一下的时候,挺身而出,为主人的不平而哀鸣;作者的包弟“作几个揖,讨糖果吃,引起客人发笑”,而且在作者回广州过春节时“每天清早守在房门口等候我们出来。
它天天这样,从不厌倦”。
人对狗:专政队打断了艺术家小狗的后腿;作者不但不能保护包弟,还将它送出去,以致最后死在了解剖桌上。
狗与人两相对照,以狗衬人,明写狗之重情守义,暗写人性之弱点,人性之缺失,实质写文革之罪
恶!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勇于自我反思的可贵品质。
【知能提升】
对比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阅读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
通过对比,可以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从而表达强烈的感情。
如文中艺术家的狗对主人的忠诚,让人刻骨铭心,让人钦佩;然而狗对人怎么样呢?通过这样的对比见出人性的缺失。
还如可以从作者对包弟的前后态度变化对比来见出人性的弱点。
【对点测试】
1、分析《故都的秋》的中对比手法(故都的秋和江南的秋的不同之处)?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答:
【解析】首先分别找出故都的秋的特点和江南秋的特点。
北国的秋是清、静、悲凉;江南的秋则是不能让人尽兴的慢、淡润、多雨而少风。
然后再找出二者之间的差别,即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
通过对比,故都的秋给人的感受更鲜明,内涵显然更深刻。
【答案】(1)故都的秋的特点是清、静、悲凉;南国之秋的特点是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2)作者写江南的秋,是为了和故都的秋进行对比,能充分地感受秋的意境与姿态,让人看得饱秋色,尝得透秋味,赏玩到十足。
(3)通过对比,故都的秋给人的感受更鲜明,内涵显然更深刻。
2、阅读《荆轲刺秦王》片段,运用对比手法分析荆轲的形象。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拔剑,剑长,操其室。
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答:
【解析】先总说,将秦武阳和荆轲进行对比,来突出荆轲的镇定能够化险为夷,艺术地强化了荆轲智勇的形象,人物形象富有感染力。
然后从分析秦武阳入手,勇武的秦武阳仍然在关键时刻差点误了大事。
而化解这个危机的正式荆轲,可见荆轲是何等地智勇。
通过对比,来突出荆轲。
次要人物是为了突出主要人物。
【答案】为了突出荆轲这个形象的智勇,作者将荆轲和秦武阳进行对比,以秦武阳来衬托荆轲。
作者先写秦武阳,“至陛下,色变振恐”,说明他没有见过大的阵势。
而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都表现了沉着,机变。
一反一正,孰智孰勇,非常鲜明。
再加上后面对荆轲的正面的动作语言和神态的描写,荆轲的智勇得到了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