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观沧海课堂实录1 人教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沧海》课堂实录

该课获2008年黑龙江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技能培训活动评选一等奖

筅解瑛/执教、整理孙雷、邹秀敏/指导

一、导——创设意境,激趣引导

(师板书,在黑板上画一幅洪波涌起的沧海的简笔画。)

师:你看到了什么?由此又联想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翻滚的浪花。知道这是表现大海的一幅画,由此我想到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的情景。

生2:我觉得这幅画给人一种壮阔的感觉。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细致。是啊,洪波涌起的大海,不管谁看到都会循情而动,有感而发的,而在那些伟大诗人的笔下,更会由眼前之景抒发心中之情。接下来我们做个游戏——文学名人竞猜:请根据老师所给的条件,猜出这位文学名人。

(课件展示。)

1.他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2.他是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3.他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鲁迅称他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4.它是我国文学史上所说的“建安文学”的领袖;

5.他的故事被人们编成了许多剧本,但他在戏曲中大多为“大白脸”奸臣形象;

6.他指挥和领导了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

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是他诗歌中的经典名句;

8.“望梅止渴”的故事是他行军打仗中的经典之作;

9.“宁使我负天下人,勿使天下人负我”是他信奉的至理名言;

10.史书评论他:“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挟天子以令诸侯”……

11.毛泽东评价他:“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生(齐):曹操。

师:下面有请主人公——曹操登场。(师在黑板上贴曹操画。)

(课件展示一幅军事地图。)

师:该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秋,当年的夏五月诗人率军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寨,九月大获全胜,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留下这千古传颂的名篇。

二、吟——把握基调,深情朗读

师:看来这首诗还真是不同凡响。现在就请同学们打开书,我们先放声地读一读,熟悉熟悉。谁愿意先读给大家听听?

(一生读,但读得平淡,没味道;另一生读,略好。)

师:大家说谁读得好一点儿?好在哪儿?

生1:菖菖菖(指第二名学生)读得好些,因为他读出了诗的味道。

师:对,读诗就是要读出诗的味道来,这就叫吟读。

(板书。播放A、B版对比朗诵。)

师:你来读。(指另一名学生。)

(生读。)

师:自己点评一下吧。

生2:有点感情了。

师:嗯,有点感情了,把你能体会到的感情都表现出来。我知道你们不可能全都体会到,你能体会多少就读出多少来。谁再试试?

生2:我还想试试。

(生再读。)

师:读得真不错呀!听出他读的这个“洪波涌起”了吗?读出了胸有壮志的气魄!他读得好不好啊?

生(齐):好。

师:现在听老师读一遍。

(师范读。)

师:怎么样?再读读看,和同桌配合着练练。

(生仿读,后又各自练习。)

师:谁再来试试?

(请三名学生读,语气更贴近吟读感觉,进步明显。)

师:下面再读的时候,想一想每一句写什么,能表现什么,你可以想象到什么,读哪一句你就想象哪一句的内容,自己再练练。

(生自由朗读。)

师:看来同学们的进步是很明显的,但好像还差点儿火候,现在老师再请位高人给大家指点一下,做好准备,认真听。

(师播放配乐朗诵。)

师:怎么样?呦,有几位同学已经按捺不住了,好,这次读给你本小组的同学听,互相评价一下,看能不能评出一个读得最好的。

师:谁还想再试试?这次老师为你配乐。

(请一生读,非常不错。)

师:你先别坐下,现在我再请一名同学读,如果你认为他读得比你好,你就坐下;如果你认为你比他读得好就不坐,好吗?我们来个“擂台赛”!

生(齐):好!

师:请各小组评出来的读得最好的同学来参战怎么样?

(生极其踊跃,纷纷举手“请战”。师请一名学生读,与前一位不相上下,前者没坐。)师(对第一位学生):你认为他读得不如你好?

生1:对!

师:很自信嘛!有没有读得比他还好的?谁还想再试试?

(请第三位同学读,非常出色,但前两位都不坐,众笑。)

师:呦,都不坐,这可不好办了,大家说他们谁读得好?

生2:我认为菖菖菖(第二位)读得好,因为他注意到了轻重缓急,比如第三句的“草木丛生”他就读得稍慢些,读第四句“洪波涌起”他又加重了语气,就把诗的意思表现出来了。

生3:我认为菖菖菖(第三位)读得比他们俩都好,因为她不仅注意到了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而且还充满了感情,好像就是作者在吟这首诗。

生4:我也认为菖菖菖(第三位)读得好,我觉得“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两句他读出了作者气吞山河的情怀。读得好!

师:不简单!你们三位评价得很准确。看来,他们三位都不分上下,各有优点。看来一个人很难把他们读好。坐下,大家一起试一下,开始。

(生齐读。)

师:这回超过你们没有?

生(众):超过了。

师:好了,都请坐下。

其实,吟读不一定有固定的标准,自己是怎么理解的就怎么读,只要美滋滋地读出了诗的味道,就是成功的。

三、译——理解诗意,掌握技巧

师:嗯,通过刚才的练习,同学们的吟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下面我们来译读(板书)。同学们先自己试着翻译一下这首诗,不懂的地方可以和身边同学商量,如果还不懂,就做好标记,一会儿我们一起研究。开始吧!

(生自由翻译。)

师:谁愿意先来说说,可以说你读懂了什么,也可以提出你遇到的问题。看谁知道的信息最多。

生1:我从诗句知道这首诗写了如下内容:碣石、沧海、山岛、树木、花草……

师:有不同意见吗?

(多名学生举手。)

生2:他说诗的内容不全面,不是花草,而是百草。还有秋风、洪波、太阳、月亮和银河。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没有学生举手。)

生3:我认为“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句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

师:那么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

生4:写观海所见的情景。

生5:老师,我觉得“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

师:真有艺术眼光,很独到,这是作者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什么?

生(众):山岛。

师: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山岛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更显得神奇壮观。

想一想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观海所见的情景呢?

生6:到“洪波涌起”。

生7:我认为应该到“若出其里”为止。

师:哦!有两种不同意见。

(个别学生面现疑惑。)

师:同学们对写景技巧没有掌握,分不清实写虚写。我们来看“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从哪儿能看出并非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

生8:从两个“若”可以看出,太阳、月亮、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

师:同意吗?

生(众):同意。

师:那么现在我们重点来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首先要熟知“写景技巧”

(课件展示。)

写景技巧:

方法:定点观察、移步换景、特写镜头。

顺序:由高到低、由远及近、先实后虚、以时间为序、以行踪为序。

目的、选择:渲染气氛,抒发作者情感,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在具体运用这些方法写景时,必须充分调动联想和想象。

师:依据此法确定《观沧海》的写景技巧。

(课件展示。)

一个方法:定点观察。

一个顺序:先实后虚。

一个目的:抒发作者情感。

师:请大家把这种写作手法记在书上,并用此法去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