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期末复习资料现代文阅读答案及相关提示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多彩陶碗(新加坡)尤今①莫斯塔尔有个古色古香的老桥区,区内有奈街,五光十色,风情万种。
②这天,明艳的阳光泼洒在身上,像金色的香槟酒。
我和女儿,怀着满满的欢喜,慢慢逛,细细看。
丝绸、铜雕、银器、木雕,都是精品。
逛着逛着,女儿突然驻足,炯炯的目光里,有一见钟情的狂热。
③那家店铺,琳琅满目地摆着多彩陶碗。
④每一只碗都有着截然不同的设计,像是一幅幅圆圆地卷放着的抽象画,五彩斑斓。
⑤我在碗里听到了音乐,我在碗里看到了故事;我和女儿,一起落入了一个充满童话色彩的神秘王国里。
⑥女儿痴痴地看,然后,说:“我要买。
”那语调,有着不容反对的坚毅,有着不容劝说的固执。
⑦旅居伦敦的她,喜欢烹饪,常常在周末邀约好友到家里共进晚餐。
她认为使用这种充满于艺术美的大碗小碗盛放食物,食物也会溢满梦幻的味道。
⑧店主是个好脾气的中年女子,她把多彩陶碗一个一个小心翼翼地摆放在地上,让我们挑选。
我们母女轻声细气地讨论着,生怕嗓音一大,会把那些精致的陶碗震裂。
每一只碗都掇富魅力地展现着自己的风格,或冷隽或柔婉,或朴拙或雅丽,或端庄或奔放;每一只沉默的碗,都在无声地叙述着一个古老的传说。
把这样的碗带回家,满屋喧喧嚣嚣的,都是听之不尽的故事。
环肥燕瘦,各有千秋。
此刻,取舍竞是如此困难。
我们拿起又放下,放下再拿起,如此反反复复,几经折腾,终于选定了。
⑨大碗、中碗、小碗,各挑了八个。
⑩沉甸甸的多彩陶碗,非常坠手。
我提醒女儿:“这些碗,不能托运啊,只能手提。
”她露出了“赴汤蹈火也心甘”的表情,说道:“没问题,我别的东西不买,就买这个。
”又问:“妈妈,您为什么不买呀?”我微笑不语。
旅行经年,我早已过了看见奇珍异物就买的人生阶段了。
一切的一切,都是过眼云烟,看过了,便算是拥有了。
⑪女儿将多彩陶碗一层一层地用报纸包了,千山万水一路上呵护备至地提着返回伦敦,那种如履薄冰的小心,那种溢于言表的兴奋,好似手里提着的是一个初生的巨型婴儿。
新初中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含答案

新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含答案一、七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氤氲豆角香王一如①一直以为,外婆这辈子过得太苦,几乎不曾享受过什么好的东西。
②以前,每当我独坐在外婆家的院子里,想到这一点时,抬头总会看见外婆忙碌的身影。
她小心地穿梭在一人多高的豆角藤蔓里,佝着背,弄着什么,像是在对土地虔诚地祷告。
在外婆身上,我看到了一个农人最原始的模样:辛勤、质朴、坚韧,与土地融为了一体。
我也看到了土地最温顺的一面:【A】裸露在外的黝黑皮囊,似隐隐泛着油光,亲昵地吻着外婆微微陷进泥土里的布鞋,像个讨喜的孩子。
③农作物、土地和老屋,几乎构成了外婆生活的全部。
这便更加印证了我对外婆的看法——除了这些土到根里的东西,外婆确实是再无其他了。
只是当我看到外婆仰起头露出的比太阳还灿烂的笑脸时,又不由得怀疑起来——外婆好像已经拥有了全世界最宝贵的东西。
④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外婆对书籍的渴望,一早就被时代和艰难的生活变作泡影。
外婆早早地学会下所做饭、挑水洗衣、操持家务,大一些又承担起照顾弟弟妹的责任,后来便随父母在外打工赚钱,最后嫁人、生子……同那个时代的很多人一样,外婆一出生,命运便被长辈固定在了一条路上,除此之外,无路可走。
⑤那时,外婆嫁给了全村最穷的一户人家,过着紧巴巴的日子。
待有些余钱,外婆便在屋后开垦了一片地,买了些豆角种子,清明前后种下去。
豆角好活,产量又高。
几场春雨之后,那些沉睡的豆角种子在潮湿的泥土中被暖阳一晒,便探出了嫩芽。
正是这些生命力顽强的豆角,这些油油的绿意,给外婆带来了无尽的勇气和希望,似将地的生活都点亮了。
即使在更艰苦的岁月里,有了豆角的陪伴,外婆也不曾退缩。
⑥外婆感慨豆角生命力顽强,我看外婆又何尝不是呢?当外婆笑着跟我讲这些故事时,我忽地从中悟到这样两个词:坚强不屈,苦中作乐。
这是一种尽管“天欲雪”,也能笑问“能饮一杯无”的心境。
⑦外婆种豆角的习惯,保持至今。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含解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含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现代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父亲的碗宗崇茂①白底镶着蓝花,沿口已豁了牙;孤单地立在家中的冰箱上。
这是父亲用的碗。
②自从父亲生病后,一切都“特殊”起来。
确诊为癌症晚期的那天下午,把父亲从医院扶回我的家中。
兄妹几个悄悄商定:精心伺候父亲,千万不能对父亲泄露真实的病情。
晚上,妻子特意为父亲做了一碗汤;母亲说,给你父亲专门备一个碗吧。
妻子表示赞同,不知从哪个旮旯,她找出了那只碗。
③我觉得不妥,因为此前父亲一向都是与我们同桌吃饭,同碗喝汤的。
我想说:癌症是不会传染的。
但看看妻的眼神,又加上母亲的坚持,我终于未开口。
④此后每次吃饭,父亲都是用这只碗。
母亲和妻子总是把菜夹到碗里端给父亲,然后他就一个人在旁边默默地,一点一点地吃;而从前,一向威严有加的父亲,每次从乡下来,吃饭时我们总要恭恭敬敬地把他请到“首席”就座。
⑤我有些黯然。
想起童年的时候,为了全家生计长年漂泊在外的父亲,有一次带回一件让我特别兴奋的礼物──一只涂着花油彩的“小洋碗!”那碗既好看又摔不破,我视若宝物。
有亲戚家的小孩来到,吃饭时也抢着要,我死活不依,因为这是父亲买给我专用的,大人们只好无奈地哑然失笑。
又想起小时候因为太穷,腊月农闲时差不多每天三顿都在喝粥;只是到了过节才煮点干饭,炒几样小菜。
这一顿,我吃得特别快,而父亲似乎又吃得特别慢,待锅里见了底,父亲这时就会把他碗里的饭菜分到我的碗中,并叮嘱:“不要再这么快了,慢慢吃吧。
”⑥而现在,父亲却象一枚叶子,一枚失却了水份和绿意的叶子!大树茂密地长了老高,他却孤零零地落在了一边!⑦那天,我回乡下看望父亲。
我悄悄地问母亲:“父亲发觉自己得的是什么病吗?”母亲说:“早晓得了。
”“他怎么晓得的?”“从你家的碗。
”我心头一紧:“我家的碗?”母亲说:“是的。
他说,你们每天都特地为他做那么好的菜,又总是用同一只碗端给他,那碗上恰好有个小豁口。
七年级 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Word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现代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材料一】垃圾分类是乡村振兴的必解之题垃圾分类,是改善生活环境、践行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
同时,让垃圾分类成为新习惯、新时尚、新规矩,也是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体现。
对农村来说,垃圾分类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必经之路,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应该顺势而上,在乡村振兴中答好垃圾分类必解之题。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
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垃圾分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现在,垃圾遍地已经成为一大公害,要把垃圾分类与人居环境整治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标准,建立有效机制,促进垃圾分类形成自觉。
农村垃圾分类有一定基础。
熟悉农村生活的人知道,乡村利用废弃物是几千年来的传统,在传统社会是没有垃圾概念的,人们力求做到物尽其用。
在农民的眼中只有两种东西,一种是可以利用的,一种是不能利用的。
乡村垃圾分类没有像城市那样复杂,只要告诉农民哪些东西可以利用,哪些东西不可以利用,不可以利用的再进行回收。
乡村的优势在于可利用的东西农民会去再利用。
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乡村的垃圾种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城市里有的垃圾在乡村也都有了。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教育宣传、示范提醒告诉农民如何进行更专业的垃圾分类,也是非常必要的。
农村垃圾分类不能照搬城市。
在农村实施垃圾分类,要从乡村生活的实际出发,从传统生活方式当中汲取智慧。
不能简单地把乡村变成城市,甚至简单地用城市的理念去建设乡村,这样只会使乡村垃圾分类处理越来越麻烦。
农村垃圾分类不应该主张简单地分几个桶,然后把垃圾拉走。
要充分利用农民的智慧,依靠老百姓天然地利用垃圾、处理垃圾的意识和能力,再加上科学的分类理念,不断探索适应现代生活要求的垃圾分类办法。
当然,农村垃圾分类也有个补短板的问题。
毕竟,农村各地的情况不同,接受新事物新理念的程度也不同,尤其是一些旧的生活习惯亟待改变,这就需要用新的理念进行教育引导,促进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
四年级下册语文试题 期末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含答案)部编版(13篇)

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含答案)神奇的瓦片①瓦,作为中国传统的建筑材料,最早使用于西周早期,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随着朝代更迭,瓦被广泛使用,时至今日,我们可以看到故宫奢华的琉璃瓦,也可以看到徽州质朴的粉墙黛瓦。
千百年来,瓦的功能除了透风、挡雨、装饰,没有过改变。
②但,如今,瓦的功能性被扩大化了,这一改变源自薄膜太阳能企业汉能公司推出的新一代产品——汉瓦。
汉瓦的神奇之处在于,这种瓦片不仅具有屋顶建材的基本功能,还具有发电的功能,是更符合现代建筑审美需求的新一代屋面瓦,也是现在市场上太阳能产品和传统屋面瓦的升级产品。
③汉瓦之所以能发电,核心技术是,它将柔性薄膜太阳能芯片与屋面瓦融为一体,换言之,就是将轻薄、高效、柔性的铜镓硒(CIGS)薄膜太阳能芯片通过内外双层的夹胶封装工艺,精密封装在透光度超过91.5%的玻璃内层中,这种太阳能芯片能让瓦片像绿色植物一样直接利用阳光,进行薄膜发电。
④除了具有发电功能之外,相比传统屋面瓦,汉瓦还能隔热、保温、防火、防渗水、抗冰雹……汉瓦具有玻璃材料、U型挡水条、F型卡槽三重防水保护。
其中,玻璃材质永久不透水,U型挡水条保证瓦片安装后上下方向不渗水,F型卡槽双扣结构保证瓦片安装后左右方向不渗水。
⑤为了适应不同的使用场景,目前上市销售的汉瓦包括三个系列,分别是曲面、平板、倒C型三款。
⑥不过这款神奇的瓦片售价也不菲,每平方米售价在千元以上。
1.下列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A.汉瓦的价格较昂贵。
B.瓦片最早使用于西周早期。
C.传统的屋面瓦具有保温的特点。
D.瓦片的功能较之以前有所扩大。
2.关于瓦片的功能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屋顶建材B.透风,挡雨C.防渗水,防火D.敲击坚硬物品3.第④自然段中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是()A.列数字B.打比方C.举例子D.作比较4.第④自然段画线句子中的省略号的作用是()A.表示说话断断续续B.表示引文内容的省略C.表示列举的省略D.表明语意未尽5.汉瓦的神奇之处表现在哪里?请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题复习课内现代文阅读(含答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现代文阅读一、阅读《敬业与乐业》(节选),完成第5--8题。
(18分)①第一要敬业。
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
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
”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
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
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
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
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
这叫做职业的神圣。
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
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
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
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
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②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
《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冀之知。
”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
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
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
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
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现代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心中有一尊神①那天,街上很冷,太阳淡淡地照着,薄得如纸,母亲引着8岁的我走过清冷的街道。
我吸溜着鼻涕,拉着母亲的手,另一只手上拿着一个烤白薯。
烤白薯冒着缕缕热气,香味很有诱惑力地飘散到空气中。
阳光,也仿佛染上了诱人的香味。
②我捏着烤白薯,看着里面黄亮亮的瓤儿,咬了一口,一种软乎乎的幸福直钻入我的五脏六腑中。
那种香气,至今想起来,仿佛还荡漾在我的记忆里,缭绕不散。
③就在我张大嘴,准备再咬第二口时,一声乞讨声拽住了我的注意力。
我回过头,是一个面黄肌瘦的讨饭女人站在我的旁边,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手里拉着个男孩。
那男孩和我差不多大,瘦瘦的,一双眼睛却不小,圆圆的瞪着我的烤白薯,一个手指伸在嘴里,使劲地咂,好像他的手指比我的烤白薯还有味儿似的。
④女人看看自己孩子的馋样,又看看我手中的烤白薯,赔着笑脸道:“娃娃,把烤白薯给我孩子吃点好吗?他有大半天没吃东西了。
”⑤我当然不答应,忙缩回手,生怕一不小心,会被那母子俩抢去似的,嘴里还像个大人似的,连连说:“没有了,就这点儿,没有了。
”说着,用另一只手去推了那孩子一下。
⑥“小斌,咋恁没大没小?”母亲皱起了眉。
⑦“谁叫他们要吃我的烤白薯。
”我不高兴地说。
⑧母亲说:“给一点儿吧,来,掰一点儿给弟弟。
”母亲哄着,边把我手中的烤白薯拿过去,说是掰一点儿的,谁知一下子给那个孩子掰了一大半。
⑨那个小家伙接过烤白薯,仿佛饿了很久似的,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吃的都是我的香喷喷的烤白薯啊!我非常不高兴,把另一小半烤白薯一下扔在地上,低着头跑了。
⑩母亲捡起地上的烤白薯,吹吹上面的灰,递给那个小孩,拍拍他的头,笑笑,来寻我。
我拐过街角,见没有人了,一下子躺在地上,死命地又蹬又哭:“我要我的烤白薯,我要我的烤白薯。
”⑪母亲怎么哄我也哄不住,沉默了一会儿,轻声道:“说不定那两个人是天上下凡的神仙呢。
七年级 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1.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怀李叔同先生(节选)丰子恺①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到李叔同先生,即后来的弘一法师。
那时我是预科生,他是我们的音乐老师,我们上他的音乐课时,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严肃,摇过预备铃,我们走向音乐教室,推进门去,先吃一惊:李先生早已端坐在讲台上。
以为先生总要迟到而嘴里随便唱着、喊着、或笑着、骂着而推进门去的同学,吃惊更是不小。
他们的唱声、喊声笑声、骂声以门槛为界限而忽然消灭,接着是低着头,红着脸,去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
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偷偷地仰起头来看看,看见李先生的高高的瘦削的上半身穿着整洁的黑布马褂,露出在讲桌上。
讲桌上放着点名簿、讲义,以及他的教课笔记簿、粉笔。
钢琴衣解开着,琴盖开着,谱表摆着,琴头上又放着一只时表,闪闪的金光直射到我们的眼中。
黑板(是上下两块可以推动的)上早已清楚地写好本课内所应写的东西(两块都写好,上块盖着下块,用下块时把上块推开)。
在这样布置的讲台上,李先生端坐着。
坐到上课铃响出(后来我们知道他这牌气,上音乐课必早到。
故上课铃响时,同学早已到齐),他站起身来,深深地一鞠躬,课就开始了。
这样地上课,空气严肃得很。
②有一个人上音乐课时不唱歌而看别的书,有一个人上音乐课时吐痰在地板上,以为李先生不看见的,其实他都知道。
但他不立刻责备,比及下课后,他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郑重地说:“某某等一等出去。
”于是这位某某同学只得站着。
比及别的同学都出去了,他又用轻而严肃的声音向这某某同学和气地说:“下次上课时不要看别的书。
”或者:“下次痰不要吐在地板上,”说过之个后他微微一鞠躬,暗示“你出去罢”。
出来的人大都脸上发红。
那时的学校,首重的是所谓“英、国、算”,即英文、国文和算学。
在别的学校里,这三门的老师最有权威;而在我们这师范学校里,音乐老师最有权威,由于他是李叔同先生的原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阅读(一)阅读《最美人瑞这样走来》,完成第15-17题。
(共15分)15.本文作者记录不同时期杨绛先生的若干往事,展现了先生的多个侧面的特点,请阅读③-⑨段,填写下面表格。
(4分)答案.(4分。
每个要点1分)16.结合上下文内容来看,第⑨段画线的语句应如何理解?(4分)答案:杨绛先生借作者的比喻生发自己的评论,将作者的作品比作珠玉,说其作品很好;把不当的批评比作砖头,鼓励作者自信,体现出了先生的低调谦恭和幽默的特点。
(4分。
珠玉1分,砖1分,低调谦恭1分,幽默1分)提示:词句理解题,有的时候会与赏析题合并对大家进行考察。
所以,如果有修辞,先把修辞答出来。
例如:我们做过的《母亲》,理解“母亲这个词汇是一件易碎品”的含义。
先要对比喻进行分析,再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理解。
如果没有修辞,就结合上下文,对这个词或句进行分析。
这类题,相当于问:“文章里为什么这么说?”所以结合语境答出原因是必须的。
总结:1.有修辞,先分析修辞。
2.从词语和句子的角度赏析词句的表达效果。
3.自问文章为什么这么说,结合语境回答清楚“为什么”就可以了。
一般情况下,最后要答上作者的思想感情。
17.这篇文章在写杨绛老人时,笔墨中充满了深沉的情感。
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请以第⑤段和第⑩段为例作简要分析。
(不超过150字)(7分)答案:第⑤段作者将杨绛先生在文革时,公然反抗造反派批斗,与别人的服服帖帖作对比,突出了她敢于维护自己尊严的勇气,写出了作者的钦佩之情。
第⑩段作者将听到杨绛先生的回话与问候比作如夏天喝了冰水那样畅快,表现出先生为人的美,写出了作者在得到这种关怀时的愉悦之情。
又如,作者最后联想到再没有“锺书同候”了,暗指可敬的两位老人如今只剩先生一人,表达出一种深深的遗憾之情。
(7分。
对第⑤段的分析3分,对第⑩段的分析3分,其中内容写法、作用深意、情感各1分,语言表达1分)提示:最后一道题,或者分析人物形象,或者领会题目含义和作用,或者分析作者情感,或者领会景物描写及作用。
答题的共同点是:结合原文内容(必须的!!!)答题时,遵从一定的顺序。
或者从修辞角度,或者从词语角度,或者从人描角度,或者从事情角度,或者从情节结构角度,或者从写作先后顺序角度。
总结:最好先结合题目要求总括一句,然后根据赏析角度按一定顺序分别分析,最后再总结一句。
(二)就为了多看一眼依娃15.本文哪些情节体现了母亲对儿女的爱?请简要概括(3分)答案:(3分)①为了送“我”,不顾天气炎热,在火车站等了七八个小时;②母亲到远处的小货摊为外孙买矿泉水和方便面;③母亲临别时搂紧外孙,看着女儿(少一点扣1分)16.理解文中画线语句。
(4分)⑪⑬段画线句“她常说:‘见一次就少一次了。
’”你如何理解母亲常说的这句话?(2分)答案:⑪(2分)说明母亲的年岁越来越大了,十分珍惜生命中已经不多了的爱子女的时间,体会到母亲对子女的深爱与不舍。
(答出两点给2分,答出一点给1分)⑫⑰段画线句“一只手里的手胖胖的绵绵的,成天只知道摆积木玩小汽车,人生未始;一只手里的手干枯粗糙,一辈子纳鞋缝衣操劳在灶房里,生命渐末。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分)答案:(2分)感叹岁月的无情,有痛惜母亲的沧桑,有爱儿子的童真;(1分)有中年人承上启下的责任感。
(每点1分)17.这篇文章寄寓了作者对母亲深厚的情感,请结合⑦-⑲段内容,谈谈作者是如何表达对母亲的情感的。
(不超过150字)(7分)答案:老母亲车站等了七八个小时为多看儿女一眼,作者理解了母亲的这份爱,感动自责之余紧抓住母亲的手;牵着母亲的手排队;临别让儿子紧搂母亲,再让奶奶抱抱;再紧握一次母亲的手;怕母亲难过劝慰母亲;进站时走得很慢,为的是让母亲多看一眼儿女的背影,多感受一下在一起的温情。
作者的这些有意所为都体现了对母亲的理解和感恩。
(结合文章分析4分,情感分析2分,语言表达1分)说明文阅读(一)阅读《北京的门墩》,完成第18-19题。
(共7分)18.仔细阅读文章,说说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2分)答案:本段关于门墩的童谣,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并引出文章的说明对象;借助两个问句的内容,引起下文对门墩的具体说明。
(共2分。
每个要点1分)提示:第一段作用题,课上已经讲过,回忆课上所讲,参考笔记。
注意区分不同文体的答题专有名词。
比如说明文,要答“引出文章说明对象”,议论文要答“引出文章中心论点”等。
总结:常用词:列举了……,说明了……,与……呼应,引出下文对……的说明(或议论或论点)如果是记叙文,还要答“描写了……”“交待了……”“渲染了……氛围”“奠定了……感情基调”“引出下文对……的描写(或叙述或回忆)”19.仔细阅读文章与链接材料,完成下面的问题。
(5分)⑪请你借助文中相关知识,解说下面材料中门墩图案的寓意。
(2分)【材料】在老北京四合院的门口有一个门墩。
门墩下面中心位置雕刻一个花瓶,瓶内插着两支沉甸甸的谷穗,花瓶的下方雕有翘首遥望的鹌鹑(ān chún)。
答案:门墩图案运用花瓶、谷穗、鹌鹑为素材,“瓶”与“平”谐音,“穗”与“岁”谐音,“鹌”与“安”谐音,寄托了主人祈求“岁岁平安”的美好愿望。
(共2分。
知识运用1分,形成解释1分)⑫如果修缮北京梅兰芳故居,请你根据下面的材料,为故居门墩图案选取一个题材,并借助文中的相关知识,简要说明原因。
(3分)【材料】1937年8月13日,淞沪战事爆发。
蜚声世界的京剧名家梅兰芳为摆脱日寇纠缠,携家率团奔赴香港,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
1941年12月下旬,日军又侵占了香港,梅兰芳决定蓄须罢演,不为日本人登台。
他对友人说:“别瞧我这一撮胡子,将来可有用处。
日本人要是蛮不讲理,硬要我出来唱戏,那么,坐牢、杀头,也只好由他了。
”看到梅兰芳留蓄胡子,来威胁他登台演出的日本驻军司令也只能悻悻作罢。
这一事件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奋勇抗战的决心。
答案:梅兰芳先生面对敌酋的威胁,蓄须罢演,表现出不畏强暴的民族气节。
因此,门墩图案可选取凌霜傲雪而不凋的翠竹,以表明梅先生的坚贞之志。
(共3分。
材料分析1分,知识运用1分,形成解释1分)提示:说明文中的材料题无外乎考察材料和文章的印证关系。
答题时,必须找到材料和文章的契合点,一一对应,互相印证和补充。
(二)阅读《说“帘”》,完成18-19小题。
(共8分)18.文章结尾说:“我总感到中国人的用帘,不仅仅是一个功能问题,它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在内。
”结合③-⑤段,说说帘的功能与文化是如何巧妙结合的。
(3分)答案:①隔中有透,创造诗情画意;②灵活运用,演绎美妙故事;③在遮阳、通风、隔音的同时,又因声、光、影、风、香使静止的环境起了万千变化。
评分:共3分。
每个要点1分。
19.作者在第②段中提到帘在中国建筑中的神秘作用,请判断下面材料中的哪句古诗文名句与这种神秘作用相关,并简要说出理由。
(5分)【材料】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刘禹锡《陋室铭》②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③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答案:第③句与帘的神秘作用相关。
因为“帘卷西风”让孤独的词人更添愁绪。
与第②段中,作者见“帘影依旧”而想念亡妻相似,都是因物生情。
评分:共5分。
判断1分,分析词句1分,结合文章1分,语言表达2分。
议论文阅读(一)阅读《谈敬畏》,完成第20-22题。
(共8分)2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的?(3分)答案:文章首先引用孔子和德国哲学家康德有关敬畏的言论,然后分析其敬畏的来由,接着对敬畏的含义作进一步的阐释,从而提出中心论点。
(3分。
引用,分析,阐释各1分)提示:“怎样提出”意味着提出的过程,所以必须遵循相关内容的写作顺序。
用上“首先……”“接着……”“最后……”等表示结构关系的词语。
21.根据第③段内容,在段末横线处续写一句话。
(2分)答案:敬畏生命,就是体现了个人的生命价值,就是对社会家庭的尊重。
示例二:敬畏生命,就是认识生命的价值,正视生命的神圣。
示例三:这种对个体生命的人文关怀,透出的正是对生命的敬畏。
(2分,总结材料1分,呼应本段观点1分)22.将下面三句话的序号分别填入第⑥段中的【甲】【乙】【丙】处。
(3分)①懂得人文关怀②认识自身渺小③体现内心自律【甲】处应填【乙】处应填【丙】处应填答案:②①③ (3分)(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20—22题。
(共8分)20.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在第①段空白处补写出作者的观点。
(2分)答案:做人要学会舍(共2分)21.请你在第③段横线处填写一句话,阐明马云的例子与“舍能体现一个人的智慧”之间的联系。
(2分)答案:马云不收费的决定是睿智的,他为了更大的发展舍弃了眼前的利益。
(共2分。
睿智1分,舍弃1分)提示:考察的是论据和论点之间的证明和被证明关系。
所以答题时必须找到论据和论点的对应内容。
概括论据时,一定要概括全。
22.简要分析文章⑤—⑧段的论证过程。
(4分)答案:首先,提出观点“舍能体现一个人的品德”;然后,作者列举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帕霍姆贪得无厌造成悲剧的例子,从反面论证观点;再举华盛顿舍弃权利的事例,从正面论证观点;最后,点明学会舍的意义。
(共4分)提示:遵从“首先……”“接着……”“最后……”等表示结构关系的词语。
注意审题,分析的是某一段还是某几段还是全文的过程。
如果是分析一段,先按句子划分结构;如果是分析几段或全文,先把相关段落或文章简单划分层次,然后按层次意思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