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人格--吴孟恩

合集下载

_君子_考源

_君子_考源

第17卷第5期1998年10月武汉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ofWuhanInstituteofEdueatlonVol.17No.5oet.1998“君子”考源O吴正南O提要关链词君子在儒家道德系统中是理怒道德的一种等级规范。

本文探讨了君子这一概念出现的时间,它从一个一般词语发展成一个道德规范的过程,以及孔子对君子内涵所作的规定。

君子道德规范孔子《论语》《诗经》《周易》在儒家道德体系中,“君子”是一个理想道德的等级规范,在中国传统道德建设中,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文只拟讨论它是怎样从一个一般性词语演变成为一个道德规范的发展过程,至于它在以后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变化,则留待以后再探讨。

“君子”一词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据现有资料,“君子”不见于甲骨文,《尚书·商书》中也没有,似乎商代还没有“君子”这个概念。

这里有一点需要说明:《尚书·虞书·大禹漠》中有“君子在野,小人在位”句。

但《大禹漠》不见于“今文”,属于所谓“晚书”即《孔传古文尚书》,而此书的伪书性质,前人早有定论。

虽然其史料价值并不低,但毕竟是一种晚出的书,若以它的词句作为某一概念最早出处的证据,实在是太不可靠了。

而且,如果在虞夏时代就出现了“君子”这一概念,则商代大量的文献不可能一次也不出现,所以,对此我们可以不作考虑。

《尚朽·周书》出现“君子”共7次,三处分别见于《泰誓))((旅赘))((周官》,均属于《孔传占文尚书》,也可以存而不论。

另外四处出自《酒浩))((召浩)}(无逸》《秦誓})4篇。

《酒浩》是周公以成王的名义命令康叔封在卫国禁酒的浩词,《召浩》是召公奉成王之命营建洛邑时所作的浩词,《无逸》是周公还政后对成王的戒勉之词,《秦誓》是秦穆公在段之战后的自责之词。

除《秦誓》较晚之外,其余均在西周初年。

“君子”在《周易》中凡124见,其中《易经》(卦艾词)20见,《易传》(十翼)104见。

《易传》成书较晚,据今人研究,不可能早于战国时期,这里暂不讨论。

《论语》中“君子”的人格魅力

《论语》中“君子”的人格魅力

《论语》中“君子”的人格魅力关于《论语》中“君子”的含义,经典文献、历代注疏、字典辞书及后学解经对其说解有同有异。

吴正南《“君子” 考源》一文认为“君子”一词经历了三次词义引申的过程:由“尊贵男子”到“有地位的男子”,到“女子的丈夫或情人”;孔子完成了“君子”词义的第三次引申,即“君子”内涵由以地位为主变为以道德为主。

再有池水涌、赵宗来、项菊、林贵长等学者亦撰文认为,孔子是实现“君子”含义由“位” 至“德”转化的关键。

同样地,我们在很多辞书和论著中也得到这样的解释:儒家所推崇的君子主要指道德高尚的理想人格,常与“小人”对称。

在孔子之先,君子主要指统治者而言,自孔子后才成为主要以道德为标志的理想人格。

本文将从这个角度出发,分析《论语》中,君子的特殊人格魅力。

在《论语》当中,君子是有着几乎完美人格的人,他们有着极高的内心修养,极好的行为准则,这样由内心品质与外在表现形成的战胜了所有的人格弱点之后完人形象成为了中国千百年来知识分子所追求的完美品质。

《论语》中所论君子文质彬彬、风度翩翩,有着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高尚的人格风范,无论在政治舞台还是在世俗生活中,都是人们的楷模,其言行举止和道德功业为世人树立了光辉典范。

君子坚持的道义是他内心修养极高的体现,历来被人所称赞和仰望。

君子好学善思。

学习,在儒家看来是人或者说知识分子的最基本的素质。

君子好学,通过学习获得知识和思想,并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是君子实现其人格理想的基础。

子曰:“君子不器” “君子谋道不谋食”学习不只是学习一种技能,将自己作为一种工具,“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而是通过学习,拥有自立于世的本领,拥有洞穿宇宙人生的犀利眼光与广阔视野,拥有一种人文理想。

君子在学习的道路上从来都是不畏艰难的,当然,学习不仅要有基本的方向,更要有良好的态度和方法。

孔子重视儒家典籍的学习,强调在政治实践中贯彻礼乐教化的原则,以实现儒家的社会理想。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了学习需要不断温故知新,不断思考。

2014年儒学中道德教育

2014年儒学中道德教育
• 礼是个人生活规范、接人待物德道理,更 包括国家德典章制度,故知礼、学礼才能 卓然自立。 • 礼治: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 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 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 的善论,“人之初,性本善”。 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 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 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因而他要求人 们重视内省的作用。 • 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 道的理论。行仁政,争取民心的归附,以 不战而服,“仁者无敌”,实行王道。
(一)礼
•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 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 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泰伯》 •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 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八佾》
仁与礼
•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 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 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 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 语矣。”《颜渊》 •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 如乐何?”《八佾》
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吴颖惠
儒学的道德教育
• 儒家重视道德养成,儒学是伦理教育、做 人的教育。儒家是通过道德教化以造就志 士仁人的理想人格。儒家认为仁义之心是 人之生命的根本。 • 道德是国家兴衰存亡的重要标志。一个国 家的兴衰存亡,与这个国家上至国君、下 至百姓的道德状况、道德水准有着非常紧 密的联系,仁义存则存,仁义亡则亡。
儒学孟子五伦
• 人道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 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 君臣有义:君使臣以礼,臣奉君以忠。 • 父子有亲:父慈子孝,父子有亲也。 • 夫妻有情:夫爱护贤妻,妻敬爱夫。 • 兄弟有序:长为兄,幼为弟。 • 朋友有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浅谈《论语》之君子人格

浅谈《论语》之君子人格

浅谈《论语》之君子人格作者:王伊妮来源:《现代交际》2019年第05期摘要:《论语》中出现最多、谈论最多的就是君子,孔子一直关注着君子人格的问题,君子人格是他理想的人格标准。

在《论语》中,小人与君子相对,孔子处处推崇君子人格,其君子人格观在今天对我们为人处世和修身养性仍有深刻的现实教育意义。

关键词:《论语》孔子君子君子人格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5-0108-02“君子”一词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先秦典籍,《易经》《诗经》《尚书》中多次出现“君子”一词。

《周易》:“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1]《诗经》:“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尚书》:“君子在野,小人在位。

”[3]这时候主要从政治角度定义君子,孔子具体说明了“君子”一词,君子人格是孔子理想的人格标准。

仁作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依据:仁为君子,不仁则为小人。

根据孔子的人格标准,小人与君子相对立,西周时期,君子、小人是等级身份的泛称:前者指贵族统治者,后者指被统治的平民和奴隶。

春秋时期,“高岸为谷,深谷为陵”[2],面对此时君子与小人的变化,孔子把二者的等级身份对立转化为人格的对立,将君子作为理想人格。

一、《论语》中的君子《论语》在论述君子中开始和结束,开篇《学而》篇中提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4]末篇《尧曰》中说:“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4]《论语》中“君子”一词出现了107次,其中孔子自己提到了91次,三个孔子的弟子提到了13次,“问君子”出现了3次,共出现在51章中。

《论语》中的“君子”可以分为四种:第一种是没有真实的形象和行为的,是一种君子人格符号,如《论语·述而》中:“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第二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但孔子并没有说出此人为何有道德,如《论语·宪问》中:“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第三种是在政治上有崇高道德的人,如《论语·公冶长》中:“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第四种人是与小人形成鲜明对比的人,认为君子是一种人格,其中君子是高尚的,而小人是低下的,如《论语·卫灵公》中:“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认识传统文化--吴孟恩

认识传统文化--吴孟恩

认识传统文化一、对传统文化的误解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女子无才便是德:三代女人的变化;家庭定位问题;家庭伦理错位:鸡叫不按更……中华文化不产生科学中医航线中华文化落后,所以挨打宋被元灭,明被清消“五四”对传统文化的评价“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张申府精华糟粕的问题;学了传统文化就是好人了二、复兴中华文化的必要1、丧失民族文化=亡族民族魂香蕉人文化交流2、历史进程:清末否定传统(1905年废科举)民国废止读经(1912年)白话文(1917—1921年)新中国成立后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复兴:达尔文:动物进化论马克思:剩余价值说佛洛依德:精神分析法1995年第八届全国政协会九老提案《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0016号提案)青基会: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中华民族第二个转型期3、社会的需要诚信缺失,道德滑坡南地(地沟油)北钙(三鹿高钙奶)东鞋(烂皮鞋)西毒(毒胶囊)三、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一)响应国家号召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八荣八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工程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以民族精神诠释革命精神以革命精神弘扬民族精神伟大的民族精神与伟大的时代精神从来就是一体而不可分的。

我们在继承发扬以老一辈革命家为代表的为国家为民族而不懈奋斗的革命精神时,不能不从以爱国家、爱民族为核心内容的民族精神的高度去理解、去诠释、去阐扬。

中华民族的先民在面对艰难险阻而形成的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奋斗精神培育滋养了彪炳革命史册的井冈山精神;中华民族的先民在遭逢艰难困苦、面临生死关头舍生取义、百折不挠、虽九死而不悔的精神培育滋养了气壮山河、感天动地的伟大的长征精神;中华民族的先民在经历艰难险境、饱尝颠沛流离中坚定信念、忠贞不渝、“颠沛匪亏、造次弗离”的精神培育滋养了永为后世传诵的延安精神;中华民族的先民在取得巨大成功赢得巨大胜利时戒慎恐惧、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精神培育滋养了不骄不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西柏坡精神;中华民族的先民在创业之初居安思危、时刻不忘“创业难,守成亦不易的精神培育滋养了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甘于奉献的伟大的大庆精神;中华民族的先民在处理人我之际所形成的尊人卑己、注重人伦敦睦、强调社会和谐的尚礼崇仁的精神培育滋养了伟大的雷锋精神;中华民族的先民“夙兴夜寐”、“夙夜匪懈”、“夙夜在公”、克己奉公的精神培育滋养了一心为公、心里装着人民群众的焦裕禄精神;中华民族的先民在面临巨大的自然灾害所表现出来的同心同德、顾全大局的“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治水精神培育滋养了同样惊天动地的九八抗洪精神……如此种种,难以尽述。

?孔子、孟子按人格把人分为这几类

?孔子、孟子按人格把人分为这几类

孔子、孟子按人格把人分为这几类
2022-5-15摘于搜狐网公众号孔子研究院
孔子曾经把人格自下而上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庸人、士、君子、贤人、圣人。

《孔子家语·五仪解》记载了孔子在回答鲁国国君鲁哀公的询问时的一段话,孔子曰:“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审此五者,则治道毕矣。

”意思是说,人有五种,一个国君如果能够把这五种人了解清楚,治理国家就容易了。

然后鲁哀公分别问什么是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孔子分别作了回答。

因为原话比较长,这里就不引用了。

孟子把人格分为六类:善人、信人、美人、大人、圣人、神人。

《孟子·尽心》中有一段话:“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

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意思是说值得追求的叫作善,自己有善叫作信,善充满全身叫作美,充满并且能发出光辉叫作大,光大并且能使天下人感化叫作圣,圣又妙不可测叫作神。

这里在圣之上还加了个神。

这个神不是宗教迷信当中鬼神的“神”,而是儒家强调的妙不可测的一种境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古就形成了希贤希圣的人格理想追求。

所谓希贤希圣就是从低层次的普通人不断地经过修养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上升到更高层次,直到圣人,达到理想境界。

* 士:指读书人。

五福人生--吴孟恩

五福人生--吴孟恩

五福人生一、什么是五福?
●好德:生性仁善而且宽厚宁静
●富贵:钱财富足而且地位尊贵
●康宁:身体健康而且心灵安宁
●长寿:命不夭折而且福寿绵长
●善终:安详离开并且心无挂碍
二、当代丢了五福
1、负面心智:
一生多苦(喜)
一生多难(怒)
一生多累(思)
一生多气(恐)
一生多穷(忧)
怒:一生多难,抗上,不服人,怒气冲天。

喜:一生多苦,急躁,不踏实,好高骛远思:一生多累,抱怨,固执,思虑过度。

忧:一生多穷,计较,嫉妒,患得患失。

恐:一生多气,自卑,恐惧,退缩不前。

●怒:伤肝,吐血。

(周瑜)
●喜:伤心,心脑血管疾病。

(范进)
●思:伤脾胃,消化系统疾病。

(秦可卿)●忧:伤肺,呼吸系统疾病。

(林黛玉)
●恐:伤肾,泌尿系统疾病。

(夏侯杰)
2、负面五伦
君臣夫妻父子兄弟朋友
三、成就五福人生
1、取中
(一)中和(中庸)
(二)温良恭俭让
(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祥和
(一)动态看问题
(二)看正的一方面(三)证实自己是错的(四)止定静安虑得(五)君子三戒
3、圆融
(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二)移形换位
(三)六善法
(四)礼仪圆明
4、精进。

内圣外王-中国人的修身智慧--吴孟恩

内圣外王-中国人的修身智慧--吴孟恩

内圣外王-中国人的修身智慧一、课程背景:中华民族是要有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丧失掉自己的民族精神就等于亡国。

中国人要有中国人特有的修身智慧。

当下全盘西化的中国,从哪里寻找本性文化?运用什么法则才能解决西方文化来到中国的水土不服?中国人如何修身、处世?从一个词“内圣外王”说起,共同领略中国人的修炼之道,重掌中国人的修身智慧。

二、课程收益:1、由浅入深,理解儒释道三家的修身之道2、礼仪圆明,通晓中国人的外王之道3、明心见性,掌握中国人的内圣智慧三、培训对象:企业高管、领域精英、欲提升自己者四、培训时间:一天五、课程大纲:开篇:外王,必先内圣内圣,不离修身修身,不离修心一、儒家的不教之教——“伦常”之妙1、圣人神道设教,百姓日用不知2、五伦齐天下——夫妇、夫子、君臣、兄弟、朋友3、五常和身心——仁义礼智信之化性改命原理4、天人合一精神练就的人间乐土5、礼乐熏陶下的东土“大成气象”二、士大夫的风流——《大学》中的“七证功夫”1、《大学》之三钢——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大学》之七证——知、止、定、静、安、虑、得《大学》之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3、修齐治平,士大夫的风流4、儒家《大学》修炼之道三、心物一体观世界——王阳明的“四句教”1、王阳明其人2、龙场悟道格竹子3、知行合一与心物一元4、直指心性的四句教5、儒家的欲、情、性6、心学一脉,源远流长四:明心见性——佛学修身的究竟解脱之法1、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

2、不复起贪嗔痴,即大持戒3、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

4、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

5、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

6、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

五、道法自然——道家身心修炼之现实佐证1、老子的“道法自然”2、庄子的“逍遥境界”3、《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智慧4、葛洪《抱朴子》中的“丹道方术”之学,强调守一、行气、引导、房中术等修炼法门5、吕祖的“内丹之学”与霞举飞升6、丘处机一言止杀救苍生六、大而化之的道德——孔夫子的“温良恭俭让”1、老子《道德经》中的道与德2、“望之俨然,即之也温”的孔子3、孔夫子的“温良恭俭让”与子思所说的“中庸之道”4、孟夫子的“养浩然正气”与“大丈夫”学说5、文天祥的《正气歌》七、优哉游哉——中国人的圣贤境界1、优哉,“学而优则仕”的文化传统2、游哉,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3、中国人的内圣之道,最终表现为做人做事的境界4、韩愈的窘迫境界5、苏东坡的潇洒境界6、范仲淹的无我境界结语——青年学儒,中年学道,晚年学佛以儒家己立立人的精神立身以道家圆融无碍的智慧处世以佛家觉悟有情的慈悲安心读儒书而不至于偏执读道书而不至于诡秘读佛书而不至于空疏如此,则天下定矣青年学儒,中年学道,老年学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君子人格
一、课程背景:
儒家常谈君子与小人:“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我们常说儒表道骨佛心性,儒道释三家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框架,而儒家向来倡导的的君子人格,无疑是当代社会所最需要的高贵品质。

君子人格,是寻找企业精神的关键渠道,也是各领域带头人修身座标。

什么是君子人格?在当代中国倡导君子人格有何现实意义?在生活中又该如何落实君子人格?本课程将带领大家走进儒家君子世界。

二、课程收益:
1、了解什么是君子人格。

2、君子人格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3、如何培养君子人格,找寻企业精神。

三、培训对象:
企业中高层、传统文化爱好者、大学生
四、培训时间:
半天
五、课程大纲:
一、开篇,说说孔子及相关故事
1、孔子其人
2、四配十二哲
(1)四配:复圣、宗圣、述圣、亚圣
(2)十二哲:孔庙左右林立的十二位贤人
3、论语是一本什么书?
二、君子与小人,两种做人的境界
1、如何理解君子与小人
2、什么是君子人格
三、君子人格——屹立于天地之间的伟大情怀
1、夫子的君子之道
2、君子人格五行图
3、夫子的君子标准
(1)君子三愆
(2)君子三戒
(3)君子三畏
(4)君子九思
(5)君子三贵
4、圣贤的君子人格(1)鲍叔牙的交友人格(2)韩愈的忠义人格(3)苏东坡的潇洒人格(4)范仲淹的无我人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