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君子人格

合集下载

孟子理想人格思想及其对新时代青年人格形象塑造的启示

孟子理想人格思想及其对新时代青年人格形象塑造的启示

孟子理想人格思想及其对新时代青年人格形象塑造的启示作者:孙婷婷丁成际来源:《理论导刊》2024年第01期摘要:理想人格的建构,实质是在日常伦理生活中探索成人之道,是对个体存在价值和意义的深入追问。

孟子对居仁由义的君子、浩然正气的大丈夫以及人伦之至的圣人形象的描绘,呈现了理想人格的基本样貌。

理想人格是自由且独立人格的典范,也是道德人格的集中体现,内蕴感知是非的道德认知、推己及人的道德情感、坚毅不屈的道德意志、人皆尧舜的道德信念和达济天下的道德行为,是塑造青年人格形象的精神内核。

新时代青年应在实践中涵育道德人格,以成就个体德性的道德自觉、成己达人的道德觉悟、担当大任的道德抱负,为社会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己力。

关键词:孟子;理想人格;道德人格;新时代青年;人格形象中图分类号:D4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4)01-0095-07基金项目:安徽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研究”(AHSKY2022D010);省级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理论教学研究”(2022jyjxggyj142);省级教学研究一般项目“新时代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德育研究”(2021jyxm0071)。

作者简介:孙婷婷(1997—),女,安徽六安人,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丁成际(1975—),男,安徽枞阳人,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道德建设与当代社会思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广大青年要“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1]71,这是对时代的回应,也是对青年的期盼。

新时代青年的精神样貌关涉其成人过程,而对成人之道的深层次追问便指向人格形象的培育。

人格是个体综合气质的反映,决定了其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健全且独立的人格既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培养和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题中之义。

孟子大丈夫理想人格的内涵及其精神特征

孟子大丈夫理想人格的内涵及其精神特征
为 典型 的是 圣 人 和 君 子 。“ 子人 格 是 孔 子 极 力 君 倡导 、 崇 和追求 的理 想 人 格典 范 , 比较 现实 的 推 是
能哉? 只要人们认 ຫໍສະໝຸດ 去做 , ” 都可以成为尧舜一 样 的圣 贤 , 而 揭开 了圣 人 的 神秘 面 纱 , 从 即作 为理
想 人格 典范 的圣 人 同样 是 现实社会 中的一 员 , 现实 的人 与 之并 没有不 可逾 越 的鸿 沟 , 这就 为普通 人成
v1 9 o 0 2 N. . 2
21 4 00

孟 子大 丈 夫 理想人 格 的 内涵 及其 精 神 特征
邹 振 卿
( 西北 师范大 学 , 甘肃

兰州
707 ) 300
要 : 为先秦 儒 家的杰 出代表 , 子继承 并发 展 了孔 子 圣人 理 想人 格 思 想 , 出 了大丈 夫 作 孟 提
圣人 的精 神境 界 , 人 皆可 以为 尧 舜 ”5, 圣 人 即“ _ “ J 之于民, 亦类 也 。 这无 疑 是 说 , 舜 等 圣人 的理 ” 尧 想人 格并 不 是 高 不 可 攀 的 , 夫 徐 行 者 , “ 岂人 所 不
作 为儒学 的开创者 , 子首 次提 出 了理想人 格 孔 理 论 , 设 定 了圣人 、 并 君子 、 贤人 、 士 仁 人 、 人 、 志 成 善人、 有恒 者等 不 同层 次 的理 想 人格 典 范 , 中最 其
二孟子大丈夫理想人格的精神特征孟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明确而系统地提出理想人格的哲学家建构了中国古代完整的理想人格理论体系他的大丈夫理想人格与其说是孟子所建构的理想人格模式毋宁说是孟子建构其理想人格体系的基本精神气质这种精神气质贯穿于孟子理想人格理论的各个层次

孟子的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

孟子的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

孟子的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学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的主要理念是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理念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四个方面分析孟子的学说,探讨其思想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首先,孟子强调君子修身的重要性。

他认为君子应该追求道德的完善和自我修养,以成为社会的楷模。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只要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自我修养,就能够发挥出人性的善良。

君子应该具备仁、义、礼、智、信等美德,以身作则,影响他人,推动社会的进步。

在现代社会中,君子修身的理念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只有通过自我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够在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其次,孟子强调齐家的重要性。

他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的和睦与稳定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孟子提倡君子应该尽力维护家庭的和谐,关心家人的幸福与福祉。

他强调孝道,认为孝敬父母是君子的基本义务,也是修身的重要方面。

孟子的齐家思想强调了家庭伦理的重要性,提倡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与互助,为社会提供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模式。

在现代社会中,齐家的理念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通过家庭的和谐与稳定,才能够培养出健康的人格和积极的社会价值观,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第三,孟子强调治国的重要性。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仁义为本,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的疾苦,追求社会的和谐与公正。

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观点,强调君主应该以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依法治国,保障人民的权益。

孟子的治国思想强调了君主的责任与义务,提倡君主应该以身作则,以德治国,为人民谋福祉。

在现代社会中,治国的理念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通过公正的政府治理,保障人民的权益,才能够实现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最后,孟子强调平天下的重要性。

他认为君主应该追求天下大同的理想,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统一。

孟子的君子人格

孟子的君子人格

孟子的思想体系 • 天人相通的心性与天道观 • 以性善论为基础的伦理道德范畴体系 • 以内省、养气、反求诸己为特色的道 德修养论 • 穷则独善,达则兼济的君子处世之道 • 以王道仁政和民本思想为核心的社会 政治学说
孟子的君子人格
一、君子之道(性善论)
人之初,性本善
•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8.8) • “舜,人也;我,亦人也”(8.28) • “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 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 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 (11.7)
“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 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 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 神。”(14.25)
知识运用:
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 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 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 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 (3)在生死抉择中的舍生取义 • 11.10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13.42"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 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
• (4)君子挺立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 • 3.2“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 塞于天地之间。
• 直:7.15“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 中正,则眸子睐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 • 权:7.17“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 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 耻:13.6“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耻之 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 若人有?” • 友:10.3“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 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 • 10.8:“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 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 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 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 义利观:1.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 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我眼中的孟子

我眼中的孟子

我眼中的孟子导语:我眼中的孟子(一)孟子,一位先秦大家,他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位风度翩翩的儒生,他和蔼可亲,慈祥的面颊上总是返着一丝微笑。

孟子是博爱的。

孟子的仁政和非攻思想处处都体现着他忧国忧民的仁心。

他四方游说诸侯施行仁政。

在那战乱纷飞的年代,充斥着暴力,流行着吞并,肆虐着攻伐,这位儒家学派的“亚圣”要从法家的血腥中抢得一丝仁爱的地位,何其不易。

但是他为天下万民,仍不屑努力与八方诸侯,无奈天下分久必合,孟子最终放弃了。

他站在泰山之巅,俯视天下万民,有的穷困潦倒饿死街头;有的为谋生存骨肉分离……仰不足以养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他万念俱灰,为何他的眼中长含泪水,因为他爱老百姓爱得深沉。

游说不遂他便退以着书,终成《孟子》。

孟子十分讲原则。

孟子为人很讲原则。

即:“生而有不用也,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无论何时,哪怕是生死关头也要讲求原则,决不做苟且偷生之事。

他大义凛然,四心伴身:他遇人知恻隐;遇错明羞恶;遇贤懂恭敬;遇事辨是非。

面队万钟的丰厚条件,他毅然咏颂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和加焉!他一生两袖清风,不求宫室之美;不爱妻妾之奉;不需所识穷乏者得我。

他从始至终都保持着人皆有之的“本心”,使他成为了正人君子的典范。

孟子作为亚圣,真的将仁爱的种子播撒如万民的心中,普济了天下。

孟子朴素的一生充满了失望,无奈,贫困。

但他志向远大,却壮志未酬。

真正做到了:贫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不失为一位学术,政治教育大家。

我眼中的孟子(二)孟子始终是一个不得志的理想主义者。

虽然充满了人性思想的光辉,但是和他的宗师孔子一样,严重脱离了当时的现实,空谈主义,于当时治国平天下无现实意义的帮助。

在那样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有哪个王可以耐心施仁而化天下?孟子的仁道简直就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幻想,充满了书生乐观而缺乏变通的意见。

我觉得孟子的思想最多不过是作为一种道德的范本,永远也难以成为治国的主力教条。

对孟子君子有三乐的理解感悟

对孟子君子有三乐的理解感悟

对孟子君子有三乐的理解感悟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编写:孟子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中的重要代表之一,被誉为“尧舜之道、颜子之行”。

在他的众多著作中,他提出了君子有三乐的观点,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

本文旨在对孟子君子有三乐的理解和感悟进行探讨。

君子有三乐,指的是君子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从三个方面获得乐趣和满足。

这三个方面分别是仁义、知足和自得,也是孟子主张的人的修养和品德的体现。

仁义是指具备同情心和关爱之心,并将这种心态转化为实际行动,对他人产生积极影响。

知足是指知足常乐的心态,不追求过多的物质财富和权力地位,而是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的得与失。

自得是指君子能够从内心深处找到满足和快乐,不依赖外界的评价和认可。

在当今社会,人们的追求往往局限于物质层面和功利主义。

孟子的君子有三乐的理念提醒我们要回归人性的本源,追求内心的满足和真正的幸福。

仁义的实践让我们看到,只有关爱他人、关心社会问题,才能真正体会到乐趣和满足;知足的态度让我们意识到,财富和地位只是外在的衬托,真正的幸福源于内心的平和与满足;自得的状态让我们明白,外界的赞誉只是暂时的,真正的自足和快乐需要自己去发现和创造。

通过对孟子君子有三乐的理解和感悟,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不应忽视他人的需求和社会的公共利益;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不应忽视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感;在追求外界的赞誉的同时,不应忽视对自己内心真正的价值和意义的认同。

总之,孟子君子有三乐的理念是我们思考人生的重要参考。

通过仁义、知足和自得,我们可以找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这也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秉持高尚的品德和追求,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写成如下形式:文章结构:本文按照以下顺序进行论述:引言、正文和结论。

通过这样的结构布局,我们将分析孟子对君子三乐的理解和感悟。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整篇文章的主题进行概述,简明扼要地介绍孟子的观点和君子三乐的概念。

孟子的名词解释

孟子的名词解释

孟子的名词解释孟子(372年-289年),名轲,字子轩,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是孔子的学生及继承者之一,被尊称为“孟子”,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的名词解释如下:德:孟子将道德视为人类最高贵的品质,他认为德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力量,具有积极的向善、正直、仁爱等属性,可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仁:仁是孟子思想的核心概念,也是他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

仁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性,包含善、恕、爱、怜等多种意义,是孟子所倡导的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义:义在孟子的思想中有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方面指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应具备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另一方面也指的是履行自己职责和义务的精神。

礼:礼是孟子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是一种行为规范与规矩,既是一种社会习俗,又是一种道德准则,用以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和谐。

正心:正心即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内在道德素养,使内心纯净、正直、善良,与孟子的教育主张相辅相成,强调人应该从内心出发,培养良好的品德品质。

见性:见性即指发挥自己的天性和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准自己的定位和角色,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孟子思想中一种关于知识与行为统一的观点,认为只有知行合一才能真正实现智慧和德行的统一。

君子:君子是孟子思想中尊贵的人格理想,他是一个有道德修养、有思想情操、有谋略智慧的人,以仁爱、正直为核心特征,为人民做贡献,服务社会。

王道:王道是孟子思想中的一种理想政治制度,强调在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彼此之间的道德关系,统治者应当以仁德为核心,依法治国,为人民谋福利。

天命:天命是孟子思想中的一种宗教观念,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和命运都受到天命的支配和指引,孟子提倡人应当顺应天命,为天道反对暴政和邪恶。

通过对孟子思想中的这些名词的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孟子的道德、教育和政治理念,这些思想对于古代中国的社会发展,以及对于现代人们研究和思考人类社会的价值观、伦理道德等问题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孟子简介及思想

孟子简介及思想

孟子简介及思想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或子居(魏晋间王肃在其《孔丛子》及《圣证论》中称),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县)人,先秦著名思想家。

关于孟子的生座年月,喟一说为约前390年至前305年,但学者采此说者不多。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孔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

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等故事,虽不一定可靠,但却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关于孟子的师承,他曾自云“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孟子·离娄下》),但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则谓其“受业于子思之门人”。

孟子一生推崇、学习孔子,认为“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曾周游齐、晋、宋薛、滕、梁列国,游说他的“王道”和“仁政”思想,历时约二十年,并一度成为齐宣王之客卿,但当时各诸侯正忙于合纵连横的兼并战争,没有人愿意采纳他的建议。

于是孟子退而计学著书,在教学活动中孟子得到很大的慰藉,尝谓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的。

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

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

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直:7.15“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 中正,则眸子睐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 • 权:7.17“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 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 耻:13.6“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耻之 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 若人有?” • 友:10.3“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 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 • 10.8:“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 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 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 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 义利观:1.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 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的君子人格
一、君子之道(性善论)
人之初,性本善
•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8.8) • “舜,人也;我,亦人也”(8.28) • “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 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 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 (11.7)
•四端说
•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 (3)在生死抉择中的舍生取义 • 11.10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13.42"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 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
• (4)君子挺立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 • 3.2“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 塞于天地之间。
课堂小结
孟 子 的 君 子 人 格
– 君子之道 (性善论) •居仁由义 – 君子之德 (处世之道) •大丈夫精神
•以仁事亲(孝悌)
•由仁义行(礼、勇、 善、过……)
•忧患担当 •藐视权贵 •舍生取义 •浩然正气
– 君子之修 (修养方法)
•行先王之道 •存心养性 •反存诸己 •集义养气
总结:

孟子的人生境界
“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 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 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 神。”(14.25)
知识运用:
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 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 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 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 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13.4)
君子之德(处世之道)
(一)居仁由义:
• 7.10“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 13.33“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 非义也。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 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人之初,性本善
文化经典复习专题之 ——孟子的君子人格
一个令朱元璋非常痛恨的人物 • “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耶?” • 洪武五年,罢孟子配享 • 洪武二十七年,颁发《孟子节文》 删节八十五条,要求课试不能够从 中命题,科举取士也不能有其中的 内容。
• 孟子的个性气质
“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 • • • •
(1)对社会的忧患意识和担当精神 2.4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12.1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13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6.9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跛行,放淫 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 (2)对权贵的藐视 • 2.8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 10.9君有过则谏,反复之不听则去。
“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
孟子的思想体系 • 天人相通的心性与天道观 • 以性善论为基础的伦理道德范畴体系 • 以内省、养气、反求诸己为特色的道 德修养论 • 穷则独善,达则兼济的君子处世之道 • 以王道仁政和民本思想为核心的社会 政治学说
三、君子之修
• (一)行先王之道。 • 13.16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 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 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也。” • 7.2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 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 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 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 • 12.2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尧之服,诵尧 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诵 桀之言,行桀之行,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 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 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此之谓大丈夫。” 13.9“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 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 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 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 下。”

11.6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 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 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 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 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 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 秉夷,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 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夷也, 故好是懿德。’”
• (二)存心养性
• 3.6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 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 之,不足以事父母。” • 11.8 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 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 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 • 14.35孟子曰: “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人也寡欲, 虽有不存焉者,寡矣。 • 11.11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 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 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 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 (三)反求诸己
• 13.4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 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 7.4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 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 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 (四)集义养气
• 3.2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 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 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 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 勿助长也。
(1)用自己的话分别简要概括“自暴者”和“自弃者” 的行为表现。 (2)简要分析孔子和孟子对“仁”的各自看法。
• 答:(1)“自暴者”指诋毁礼义; “自弃者”指自认为不能守仁行义。 • (2)孔子认为仁是根本,离开了仁这 个根本,就无法很好地实施礼和乐, 礼和乐的意义也会丧失。孟子认为仁 是人最安适的住所,是人的归依,人 要拥有仁,否则是可悲的。
• (2)由仁义行
• 8.19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 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 8.5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
• 礼、勇、善、过、诚、 • 直、权、耻、友、义利观
• 礼:10.7“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 是路,出入是门也。” • 勇:2.3“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 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 之!……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 不好勇也。” • 善:3.8“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 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 过:6.8“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 ‘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 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 何待来年。” • 诚:7.12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 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 者也。”
• (1)以仁事亲(孝悌)
• 13.15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 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 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 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 7.11孟子曰:“道在尔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之 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 7.27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 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 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 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 舞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