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性格与人格美学
孟子的“性善论”与人格修养美学

一
尽 心下> 中指 出 : 民 为贵 , 稷次 之, “ 社 君为 轻 。 正 因为人 ”
幅 小农 生活的美 景, 也就 是 黎 民百 姓 个个 丰 衣 足食 , 然 第二 , 教育人 民, 教育 君臣吏树 立轻 利重 义 、 生取义 舍
・
的物质生产 资料作为其 经济来源 的基础 , 么就很容 易 丧 那
失 道 德 胡 作 非 为 。 因 此 , 子 提 出 了 他 的 制 “ 产 ” 主 孟 恒 的
张 :是故 明君制 民之产 , “ 必使 仰 足 以事父 母 , 足 以畜妻 俯 子 ; 岁终 身饱 , 乐 凶年免 于死 亡 ; 后驱 而之 善 , 民之从 然 故
修 养 上 的舍 生取 义
孟 子 生 活 的 时 代 较 孔 子 生 活 的 “ 崩 乐 坏 ” 时 代 不 礼 的 同 , 一 个 雄 群 争 霸 。 乱 不 已 的 时 代 。孟 子 主 张 行 仁 政 是 战 取 民 心 , 后 兴 “ 义 之 师 ” 统 一 天 下 , 法 家 的 以 武 力 然 仁 以 与 征服 天 下 根 本 对 立 。 孟 子 “ 致 ” 思 想 基 础 是 民 本 主 义 仁 的 或 古 代 素朴 的 人 道 主 义 , 以 人 为 中 心 , 民 为 本 。 < 子 即 以 孟
孟 子 的 “ 善 论 " 人 格 修 养 美 学 性 与
王 建 疆
( 北 师范 大 学文 学院 , 肃 安 西 7 0 7 ) 西 甘 3 0 0
。 、 ,
一
[ 摘
要 ]孟 子 的 人 性 论 建 立 在 性 善 论 的 基 础 上 , 为 人 性 本 善 但 同时 又 离不 开 人 自 身 的 修 养 以 保 持 和 发 展 这 种 天 认
孟子美学思想的影响

孟子美学思想的影响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美学方面。
孟子强调“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主张尊重人的本性,追求美好的品德和情感。
他的美学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影响了后世的文化发展和美学观念的形成。
孟子的美学思想强调“性善”,强调人性的本善。
在孟子看来,人性本善,并且每个人都有追求美好的欲望和能力。
他认为,人性的善,表现在对美的追求上,人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是一种本能,是内在的驱动力。
由此可见,孟子对于美的理解是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基础上的,他认为美是与人性紧密相关的,是人类内在本能的体现。
孟子的美学思想注重立身修德。
在孟子看来,要达到美的境界,首先要修身养德,懂得尊重他人,追求和谐美好的生活。
他在《孟子》中提出了“养心”的观念,认为通过修养心性,才能达到美的境界。
孟子强调修身养性,秉持“仁”的道德标准,考量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人性的善良和美好。
他提倡人们要追求内在的美德,修养品德。
这种追求内在美好的理念,对于中国古代的美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影响了后世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
孟子的美学思想对文学艺术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孟子看来,文学艺术是人类情感和美好理想的表达,是美的载体。
他认为,文学艺术应该具有教育和道德引导的功能,通过文学艺术可以进一步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引导人们追求美好的品德和情感。
他主张文学艺术应该具有教化和启发的功能,通过文学艺术作品,能够引导人们向着美好的方向发展。
孟子的美学思想也对音乐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孟子看来,音乐艺术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交流方式,是一种美的表现形式。
他认为,音乐艺术应该具有教化和启迪人心的功能,引导人们用美妙的音乐来陶冶情操,激发人们心中的美好情感。
他主张音乐艺术应该是积极向上的,是有教化和感染力的。
孟子的这种观点,对中国古代音乐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影响了后世音乐艺术的发展和美学观念的形成。
孟子人物分析

孟子人物分析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中的重要人物,也是孔子的学生之一。
孟子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的政治、伦理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孟子的人物特点和思想进行分析,以了解他对古代中国文化和社会的贡献。
一、孟子的背景和生平孟子名轲,字子思,相传出生在鲁国(今山东省)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
他自小聪明好学,广泛涉猎各种知识。
在孔子的推动下,孟子投身于官场并致力于教育改革和社会治理。
二、孟子的人物特点1. 散达温和:孟子性格温和、和善,待人宽厚。
他喜欢结交各种人才,即使是贫穷或地位低下的人也能得到他的关注和尊重。
2. 热衷于教育:孟子深信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改善社会的关键。
他提倡举办学校、公开招生、普及教育,并主张政府承担教育责任。
3. 强调仁爱:孟子非常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强调仁爱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性本善,通过培养内心的仁爱之心,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4. 主张中庸:孟子非常推崇中庸之道,即追求适度和平衡。
他认为在各个领域的思想和行为上都应该遵循中庸之道,以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孟子的思想贡献1. 人性本善: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人天生具备善良的品性。
他通过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和培养人们的仁爱之心,提倡发挥人性的善良本性,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2. 君臣关系:孟子提出了君臣关系中的“仁政”理念。
他认为君主应当以仁爱为本,关心百姓的福祉,并通过实施良好的政策和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3. 社会关系:孟子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亲情、友情和慈善。
他强调社会成员之间互助合作的重要性,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共荣。
4. 教育改革:孟子主张改革教育制度,普及教育。
他认为教育不仅应该培养人才,还应该教育人们的道德和品德,使他们成为具有仁爱之心的公民。
四、孟子的影响和启示孟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以及后来的政治、伦理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论孟子的主体人格美思想

摘 要: 孟子 美学 中最 突出倡导 的是一种 强 大和独 立 自主的 主体 人格 美思想 , 他提 出“ 实之谓 美” “ 充 , 充 实而有光 辉之谓 大” “ 皆可 以为尧 舜” “ ,人 , 万物 皆备 于我 ” “ 不愧 于 天、 不怍 于人 ” “ ,仰 俯 ,故理 义之 悦我 心 、 犹 刍豢 之悦 我 口” “ ,我善 养吾 浩然之 气” 一 系列独 立 自主 的高扬 主体人格 和 自主精神 的话语 , 现 出强烈 的主 等 表 体人 格意 识 、 性 色彩和人 格 自主的悦 乐感 , 造 了传 统 文化 史 、 理人 格 史和 美学 史上 的一 个 个奇 迹 , 人 创 伦 对后 世 塑造 中 国人 崇 高的文化 心灵 、 大的主体人 格精神 和 阳刚型 的审 关个性都 产 生 了深远 的影 响 。在今 天物欲 强 洪流 、 道德价值 沦丧 、 主体人格 精神 失 落、 大众文化 泛滥 以及 审 美低 俗 恶搞 的文化 语境 下, 重提 这 一话 题 , 也许
“ 僻 一 于 天 , 不 于 人 ” 人 生 自信 力 , “ 说 : 可 欲 之 谓 善 , 诸 己 之 谓 信 , 实 之 谓 美 , . 隗 俯 怍 的 以 得 “ 有 充 充
天 下 英 才 而 教 育 之 ”为 最 大 快 乐 , 造 了 古 代 文 实 而 有 光 辉 之 渭 大 , 而 化 之 之 谓 圣 , 而 不 可 知 创 大 圣
体 人 格 美 思 想 。 孟 子 名 轲 , 孔 子 之 孙 子 思 的 再 养 成 为 人 生 追 求 的 最 高 和 终 极 目标 , 成 了 他 的 是 完 传 弟 子 。在 他 生 活 的 战 国 时 代 , “天 下 方 务 于 合 主 体 人 格 美 学 思 想 的 建 构 。 处 在 平 民 地 位 的 孟 纵 连 衡 ”,】 学 被 认 为 迂 阔 而 无 用 ; 学 术 上 “ 子 以 高 昂 的 人 格 卑 视 贵 族 , 引 述 曾 子 的 话 表 明 _儒 j 在 天 他 下 之 言 不 归 杨 则 归 墨 ” 【 故 当 时 以 儒 家 孟 子 为 代 自己 的 胸 襟 说 : 彼 以 其 富 , 以 吾 仁 ; 以 其 爵 , 。 J “ 我 彼 表 的 思 想 实 际 处 在 边 缘 化 地 位 。 但 是 他 毅 然 弘 我 以 吾 义 。 吾 何 慊 乎 哉 ? 《 子 ・公 孙 丑 下 》, ”( 孟 扬 和 发 展 了 孑 子 的 学 说 , 以 充 分 自主 的 精 神 建 以 下 引 《 子 》 注 篇 名 ) 子 这 种 思 想 显 示 了 精 L 并 孟 只 孟 立 了 他 的 主 体 人格 美 学 思 想 , 成 了 以 “ 义 ” 神 的 富 足 和 道 德 力 量 的 强 大 , 仁 义 充 实 内 世 形 仁 为 有 核 心 的儒 家 思 想 体 系 ; 别 是 他 提 出 的 “ 实 之 界 , 有 什 么 欠 缺 呢 !相 反 , 些 贵 族 与 富商 虽拥 特 充 还 那 谓 美 ”、 “充 实 而 有 光 辉 之 谓 大 ”、 万 物 皆 备 于 有 爵位 和 财 富 , 他 1 乏 仁 义 、 虚 丑 陋 , 到 “ 但 缺 空 遭 我 ”、 我 善 养 吾 浩 然 之 气 ” 一 系 列 向 权 力 话 语 孟 子 的 鄙 夷 。 孟 子 将 主 体 人 格 境 界 划 分 为 六 个 “ 等 挑 战 的 思 想 , 扬 了 主 体 人 格 和 理 想 精 神 , 现 出 层 次 : 、 、 、 、 、 。 在 其 《 心 下 》 中 高 表 善 信 美 大 圣 神 尽 篇
对孟子的个人评价和认识

对孟子的个人评价和认识孟子是中国古代有名的儒家学派思想家之一,生活在战国时期。
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尊奉为“后圣”。
在我看来,孟子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深沉而富有智慧,对于人性、教育和社会伦理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
孟子的思想强调人性的善良。
他认为每个人从出生时就有一种内在的道德天性,即“善”。
他说:“人之初,性本善”,这意味着每个人都有一种本真的善良本性,不论贫富、地位高低,这种本性始终存在。
然而,这种善良的本性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才能发展出来。
他提出了“教育为本”的观点,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和引导人们的善良本性,使之得以充分发挥和实现。
孟子关注人与社会的和谐。
他认为个人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是相互依存的。
他提出了“仁政”的理念,即通过仁爱和公正的行为来治理社会。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身作则,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并制定公正的法律和政策,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孟子的思想强调了社会公平和民主平等,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孟子非常关注个体的自我完善和道德修养。
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认为个人的修养和道德素质是影响社会稳定和和谐的关键要素。
他认为个人应该不断地努力修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以达到内心的和谐与均衡。
他也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认为一个和睦的家庭可以培养出良好的品德和道德的个体,从而对整个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孟子的思想以其深刻的思考和广阔的视野,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考和借鉴。
他的观点和理念对于我个人来说,也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他强调了人性的善良,让我深信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力和善良本性。
他提出了教育为本的理念,使我深刻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和能力。
他的思想也让我认识到个体的修养和道德素质对社会的重要影响。
孟子的思想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仍然是我们去发掘和培养每个人的善良本性,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和谐与发展的关键。
我期待着更多的研究和借鉴孟子的思想,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他的智慧,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孟子》中的美学思想:品味与修身的关系

孟子的美学思想:品味与修身的关系导言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哲学的重要代表,他对于人类道德和修养有着深刻的见解。
在《孟子》一书中,孟子不仅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强调了个体内心世界的培养和塑造。
其中,他的美学思想探讨了品味与修身之间密切的相互关系。
美学观与品味在《孟子》中,孟子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美学观。
他认为美不仅仅是一种感官上的享受,更是一种理性上的审美体验。
这种审美情感不仅应该投射在外物之上,还应该渗透到个体内心深处。
而培养和发展这种理性审美情感则需要倚靠品味。
品味是指一个人对事物进行评价、鉴赏和选择时所展现出来的主观能力与清晰度。
在孟子看来,拥有良好的品味可以使人们辨识真伪、善恶,并从中获得精神满足。
因此,在追求美感时,培养正确的品味意义重大。
修身与美学思想孟子认为,人类内心的修养和外在的行为举止是密不可分的。
他主张通过道德修养来提升个体,从而达到取悦天地万物的境界。
在此过程中,美学思想扮演着重要角色。
首先,通过审美体验的培养和锤炼,个体能够逐渐塑造出自己内心深处高尚崇高的品性。
正如孟子所说:“君子居,则天下平。
”只有内在具备一种崇高和纯粹的品性,个体才能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并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其次,在品味的引导下,个体可以紧密联系起周围环境及其他人们所追求和创造的美好事物。
这种深入理解和欣赏真善美将产生强烈共鸣,并进一步推动个体向更高层次发展。
最后,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良好品味也会促使个体追求优雅、博爱和和谐。
这些美德将成为每个人心灵深处对于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追求,也会成为个体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
结语在《孟子》中,孟子通过美学思想的探讨强调了品味与修身之间密切的相互关系。
培养正确的品味使个体对于美更加敏感和深入理解,从而进一步促进内心修养和行为方式的升华。
只有以高尚境界来生活和待人接物,才能达到孟子所追求的取悦天地万物、实现道德伟大完善的目标。
生态美学视域下《孟子》的人格美思想

生态美学视域下《孟子》的人格美思想《孟子》人格美思想以“仁”为理论基础,步步深入,构建了结构完整的修身体系,并蕴藏着深厚的生态美学思想。
人格美从强调自我内在修养出发,进一步发展为“亲亲”“仁民”“爱物”,完成了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四者间和谐整一的生态观念的过渡,论证了四者间相互区别、相互联系、层层递进、浑然一体的关系。
指出人与世界万物(包括自身)应建立起一种生命的共感,以达到一种和谐、平衡、共存的狀态。
标签:生态美学;《孟子》;人格美一、生态美学与《孟子》人格美内涵阐释《文史哲百科辞典》对人格做出这样的解释:人格解释为个人在一定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的统一,个人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格的总和。
即个人以自我本体为基础,在修身养性的过程中达到与外部世界和谐统一。
那什么样的人格才能称之为美呢?《孟子·尽心下》记载:充实之谓美。
《孟子》指出“美”是“充实”,就是把仁义礼智的道德原则扩充到人的容貌形色行为等各个方面,进而“亲亲”“仁民”“爱物”,即通过“推己及物”的思维方式,对其他生命进行同性体察,为人类尊重他物提供情感动力,以确立人与世间万物共生共存的心理基础,将人文关怀与生态关爱密切地融为一体,从而实现人与内部生命系统、人与外部生命系统的和谐共存。
二、人格美思想中个体生命系统的和谐《孟子》人格美思想透露出个体生命系统内部应保持一种和谐状态的主张(即人与自身的和谐),这个主张根植于孟子的“仁义”思想。
《孟子·离娄下》记载: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可见,“仁”是达到自我内在精神上生态性平衡的关键。
《孟子》将“仁义”内化为人的生态本性,表明了《孟子》注重道德的内在价值,强调自我内在修养的模式及方式,本文将从“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反求诸己”两方面来探析这种内在道德修养中所蕴藏的生态美学思想。
(一)自我内在修养的发展过程“浩然之气”是《孟子》独创的名词,在其中,孟子描述了自己精神修养的发展过程。
论孟子人格美的服饰美学思想

论孟子人格美的服饰美学思想
孟子人格美的服饰美学思想一直是历史上重要的文化思想,它不仅影响了古代
中国的礼仪,礼俗,它还影响了现今服饰美学思想。
孟子通过他的服饰美学思想,突出了服装彰显人格美的重要性,让人穿上适合的衣服,可以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彰显自身的优雅、气质和文化。
孟子的服饰美学思想主要是著重人物的装饰性,而不是服装的外观或外形,还
强调服装的体面和合适的程度。
在孟子的观点中,服装的种类应该根据季节和地域来选择,应该依据职业和礼节来调剂,还要注意服装的程度,做到不过时、不过于繁复,以表现出人格美和优雅。
孟子还强调服装穿着时要守恒,合乎道德准则,体现仁爱、文明、厚道、淑德,以正确的价值观和服装为表现。
孟子服饰美学思想的重点就是要说明服装应当简洁大方,恰如其分,表现出文
韬武略、谨慎小心,不但合理的佩戴,更要提出服装的褒贬点,不仅要体现本身的文化与传统,还要表现出优雅气质。
在打扮时应当注意服装的颜色,青蓝米白,文雅大方,衣衫洁净,肃穆整齐,不乱披拖,清新脱俗,做到得体不失优雅。
总之,孟子的服饰美学思想是古代服装美学思想的精髓,它认为服装穿衣要有
文化素养,注重服装起到人格美的重要性,要体现其谨慎、坚守、尊重、文明,凸显出服装穿着的优雅气质,以至服装的品种、颜色、款式、织物都能体现出人格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的性格与人格美学李 蓁(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西安 710021)【摘 要】 生活于战国时期的孟子,性情刚烈豪爽,泼辣直率,始终是一种傲岸不逊的气度,保持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
而孟子这种性格的形成与其注重自我人格的培养———“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不无关系,可以说,这种浩然之气深层次的人格心理即是对“士”或曰“知识分子”独立身份的自觉。
【关键词】 孟子;性格;人格美学;自觉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大约生於周烈王四年(公元前三七二年),卒於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二八九年)[1]。
孟子出身于鲁国贵族,他的祖先即是鲁国晚期煊赫一时的孟孙。
但当孟子出生时,他的家族已趋没落。
孟子幼年丧父,家境贫困,由母亲独立养育成人。
孟母是一位坚强又优秀的母亲,竭尽心力地教养幼子,由“孟母三迁”、“杀豚不欺子”、“断织教子”等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中,可以想见孟母的风采。
孟子能最终成长为命世亚圣之大儒,其母的启蒙与教诲居功至伟。
周显王元年(公元前368年),孟子二十二岁,离开家乡赴鲁游学。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
孟子学成后,一直在邹安心讲学。
四十三岁时,因齐威王招文学游说之士,孟子第一次由邹到齐国临淄,才开始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与孔子一样,孟子一生的政治活动以失败告终,但他在文化和学术上的作为却对儒家学说的传播做出了无可估量的贡献。
与孔子的温柔敦厚不同,孟子的性格要激烈得多。
他毅然宏扬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并以充分自主的精神建立了他的人格美学,形成以“仁义”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特别是提出“充实之谓美”、“万物皆备于我”、“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等一系列高扬主体人格和理想精神的话语,表现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人生自信力,创造了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
《论语》中对孔子的形象有很多直接的描绘,总体上是一个仁爱的老师和长者,待人接物令人有如沐春风之感。
《论语・乡党第十》一篇中详细记载了孔子在不同场合的言行举止:“恂恂如也”、“便便言,唯谨尔”、“侃侃如也”、“訚訚如也”、“踧踖如也,与与如也”,处处表现出谦恭谨慎、温和持重的风度。
孔子以这种性格处世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
与之相比,孟子的性情和处世方法则大异其趣。
这由后代儒者对二人的评价即可看出,如程颐就说:“孔子言语句句是自然,孟子言语句句是事实。
”恰如其分地说明了两人风度之不同。
从《孟子》一书看来,孟子的性情刚烈豪爽,泼辣直率。
他非常自负,以圣人自许(《滕文公下》),并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公孙丑下》)他承认自己好辩,曾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己也。
”(《滕文公下》)他自恃清高,表现出贫贱不移的坚贞节操。
如齐宣王欲面见孟子,孟子托病不见,认为“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公孙丑下》)因为他心中充溢着浩然之气,自恃道德仁义高于人,故而能够骄于统治阶层。
齐王宠臣王驩,孟子和他同路数日,连话都不和他说。
(《公孙丑下》)后来,王驩当上了右师,孟子在公行子家里吊丧遇见他,别人都忙着去逢迎巴结,孟子却睬都不睬(《离娄下》)。
对当时所谓的英雄、大丈夫如管仲、公孙衍、张仪等等也瞧不起,他说“吾不为管仲”(《滕文公下》),还骂公孙衍、张仪等纵横家是“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同上)。
在各国君主面前,孟子始终是一种傲岸不逊的气度,保持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滕文公下》)的大丈夫人格。
笔者以为,孟子傲岸性格的形成与其注重自我人格的培养———“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上》)———不无关系,可以说,这种浩然之气的深层次的人格心理即是对“士”或曰“知识分子”独立身份的自觉。
而这种自觉无疑又来源于孟子一以贯之的道,即其整体思想。
孟子对知识分子独立身份的自觉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知识分子天职意识的觉醒《孟子・万章上》,借伊尹之口,说了如下一段话:“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
予,天民之先觉者也。
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知识分子以其天生的忧患意识及在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优势,自有文明以来,就一直是也应当是民众的先觉先导,这是知识分子的天职。
这段话的精神内涵与佛教“菩萨”(全称“菩提萨埵”)一词的“自觉觉他”之义何其相似乃尔,大可看出孟子与古今中外的圣哲们及一切真正的知识分子所共同具有的悲天悯人的救世情怀。
二、知识分子社会身份和地位的确立《孟子・滕文公上》,有一篇孟子与陈相关于社会分工的辩论。
“‘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一句话便揭示出许行、陈相等农家之徒的复古倒退言行的荒谬。
然后又更加坦率地指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这话或许给了后世的阶级论者以攻击的口实,但实际上,孟子说的也只不过是常识罢了。
《滕文公下》,与彭更的问答更是直接论及知识分子参与社会分配的问题,彭更认为:“士无事而食,不可也”,孟子便举例说明“为仁义者”,跟梓、匠、轮、舆等手艺一样,是“食功”而非“食志”的,即为社会做出了贡献的。
同时,孟子又指出:“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
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
”《孟子正义》对此篇总结道:“此章指言百工食力,以禄养贤,修仁尚义,国之所尊,移风易俗,其功可珍,虽食诸侯,不为素餐。
”[2]三、知识分子身份的独立性和自由化《公孙丑下》一章中孟子曾说:“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很有点对自己独立身份的自鸣得意的狡黠意味。
此处的“我无言责也”是说自己不是诤谏之官,并非说身为知识分子而不对社会和时代提出批评意见;此处的进退裕如,说的也是自己在朝或不在朝的来去自由,而非失去知识分子的立场。
同章回答陈臻对取与之道的疑惑时,又说道“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
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更鲜明地指出了坚持身份独立性的重要,为了保持自己的立场,应该兼金不顾,即面对再多再好的金钱,也不能被收买。
若由前述分析来看,孟子不仅是千古士子的人格楷模,即便以萨义德对现代知识分子定义的高标准来衡量,他也应毫无怍色。
而孟子“如欲平治天下,舍我其谁”的大自信、“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也”的大悲悯、“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勇决,当代知识分子又有几人具备?【注 释】孟子生卒年及以下生平事迹依据(元)程复心:《孔子论语年谱孟子年谱》,中华书局,1985.【参考文献】[1] 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2]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3]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4] 张奇伟.亚圣精蕴—孟子哲学真谛.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5]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下转第82页)孟子的性格与人格美学文史纵横目,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维护消费者的利益,防止垄断者利用垄断的优势随意定价、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而在本案中,政府定价却成为要求消费者承担不合理收费、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依据,这显然违反了《价格法》的立法宗旨,怎么能成为合法的抗辩理由呢?其次,我国《价格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的具体适用范围、价格水平,应当根据经济运行情况,按照规定的定价权限和程序适时调整。
消费者、经营者可以对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提出调整建议。
依此规定,任何一级政府部门,其不仅有依法定价的权利,而且有依法调价的义务,在本案中,政府的定价事出有因,当这个原因不存在时,政府应该积极地履行义务,对不合适的价格进行调整,而当地的政府部门并没有履行自己的法定义务,这属于行政不作为,是违法的,怎么能因政府的违法行为而限制消费者合法权利的实现。
2、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角度分析在该案中,原告的身份应该属于消费者,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从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角度出发、对经营者的义务作了明确的规定,其中第十九条、二十二条、二十四条分别规定:经营者有提供真实信息的义务、保证质量的义务,经营者不得单方作出对消费者不利规定的义务、即经营者不得以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或者减轻、免除其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
在该案中,被告一方就是以告示的方式免除了自己应当履行的部分义务、并且隐瞒了部分真实信息,这已经违背了“消法”的规定,依法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而且在“消法”中并未规定经营者违反了上述法律规定后有可以免责的事由,那为什么在该案中被告会成为一个特例呢?笔者以为,在该案中,一个突出的矛盾是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冲突,而法官审理时,在利益的分配上偏向了公共利益,所以出现了违背我国民事法律规范、经济法律规范相关规定的审理结果。
三、民事案件审理中的利益配置原则在本案中,被告虽然也是经营者,但是它与一般的经营者不同,因为它除了有自己的私人的经济利益、即获取旅游服务的收费外,还带有一定的公共利益,因为该景区是三峡坝区,它的安全事关公共安全,所以对景区景点的开放并不带有随意性、也并不针对某一个消费者提供不完整的服务,开放情况取决于大坝蓄水情况和公共安全的需要,从这一点上说,经营者关闭部分景区完全是合法、合理的,其性质也完全不同于一般经营者缺斤短两、欺骗消费者的行为。
这或许也正是本案中法官作出最终判决的出发点吧。
而对于消费者而言,当其不能获得完全的服务时,要求退还相应的价款也应当是合情合理、并且合法的。
那么当这两种利益都合理合法且同时存在时、能否兼得呢?其实,如果不是因为定价权在政府手中,这两种利益是不会发生冲突的。
笔者假定,若景区停止开放一些景点并非永久性的、而是具有临时性或者季节性,因此当景区的门票价格由政府部门核定后,不便于根据这种临时性的变动申请政府部门调整价格,而景区经营者又无权调整价格,所以只能按照原价收取门票、并对公众作出一定的公示,而此时因公共利益的需要、私人利益就要受损。
同时也就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值得我们探讨,那就是在个案中,我们能否因为公共利益的需要而违背私法的基本原则、让私人承担利益的损失?博登海默在其《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一书中谈及相互冲突的利益之调整的问题时也提到“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相关的最为棘手的问题乃是这样一个问题,即如果上述利益不能同时得到满足,那么应当如何来确定它们的先后位序与确定它们的相对重要性呢?在对上述利益中的这个或那个利益的先后位序进行安排的时候,人们无疑要作出一些价值判断;然而这些价值判断可以或应当根据什么东西来决定呢?这就提出了一个‘利益评价’的问题。
一般安全方面的利益是否优越于财产保护和最大限度自我发展方面的个人利益呢?保护自然资源方面的社会利益是否就高于充分运用私有财产,如开发石油财产方面的个人利益呢?”[4]关于利益评价的标准在我国基本上有一个共识,即公共利益优于个人利益,笔者也认可这个标准,但是笔者以为,在个案审判中我们绝不能草率的应用这一原则,而应当具体分析,分析的方法可以应用经济学中的成本和收益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