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孟子的人格美

合集下载

“性善论”与孟子的美学思想

“性善论”与孟子的美学思想
青 海 民 族 大 学 学 报 ( 会科 学 版 ) 社 第3 6卷 第 3期 21 0 0年 7月
J R L OFQI HAI AT ON L T E I E ST OU NA NG N I A I I SUN V R I Y
( ca in e ) s i l ce c s o s
心 ’或者说是对人的 ‘ , 同情 心 ’ ” _无恻 隐之心 , 。 口‘ ‘ 非人 也 ; 羞 恶之 心 , 人也 ; 辞 让 之心 , 人 也 ; 是 无 非 无 非 无 非之心 , 非人也 。恻 隐之 心 , 之端也 ; 恶之 心 , 仁 羞 义
同耆 焉 ; 之 于声也 , 同听焉 ; 耳 有 目之于 色也 , 同美 有
秩序 , 建立 在 氏族 血缘 关 系 的亲 子之 爱 的 基础 上 是
的, “ ” 是 仁 的根本 , 只要 唤 起 这种 人性 的 内在要 求 ,
“ ” 礼 便得 到恢 复 。 虽然 孑子 看到 了人性 的要求 , L 并说 过“ 性相 近也 , 习相远 也”但 并没 有对 人性 作 出善恶 , 的评判 。 子将 孔 子 以“ ” 核 心 的道德 伦 理规 范 孟 仁 为
孙丑上》 因而 , ) 四端必须“ 充之”才能发展为 四德。 , “ 义礼智根 于心 ”《 心上 》 ,孟 子将 孔 子 的仁 看 仁 (尽 )
收稿 日期 :0 0—0 21 3—1 2
作 者 简 介 : 海 宁( 9 5一 )男 , 肃 天 水人 , 海 师 范 大 学人 文 学 院教 授 。 雒 16 , 甘 青
分析 了孟子 的 美 学思 想 。
关键词 : 学; 美 思想 ; 孟子 ; 善 论 性
中 图分 类 号 : 8 B3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4 9 2 ( 0 0 0 — 1 2 0 1 7— 27 2 1 )3 0 3 — 3

孟子的“性善论”与人格修养美学

孟子的“性善论”与人格修养美学
之 也 轻 。 (孟 子 - 惠 王 上 > 孟 子 还 为 此 在 下 文 中描 绘 了 ”< 梁 )

尽 心下> 中指 出 : 民 为贵 , 稷次 之, “ 社 君为 轻 。 正 因为人 ”
幅 小农 生活的美 景, 也就 是 黎 民百 姓 个个 丰 衣 足食 , 然 第二 , 教育人 民, 教育 君臣吏树 立轻 利重 义 、 生取义 舍

的物质生产 资料作为其 经济来源 的基础 , 么就很容 易 丧 那
失 道 德 胡 作 非 为 。 因 此 , 子 提 出 了 他 的 制 “ 产 ” 主 孟 恒 的
张 :是故 明君制 民之产 , “ 必使 仰 足 以事父 母 , 足 以畜妻 俯 子 ; 岁终 身饱 , 乐 凶年免 于死 亡 ; 后驱 而之 善 , 民之从 然 故
修 养 上 的舍 生取 义
孟 子 生 活 的 时 代 较 孔 子 生 活 的 “ 崩 乐 坏 ” 时 代 不 礼 的 同 , 一 个 雄 群 争 霸 。 乱 不 已 的 时 代 。孟 子 主 张 行 仁 政 是 战 取 民 心 , 后 兴 “ 义 之 师 ” 统 一 天 下 , 法 家 的 以 武 力 然 仁 以 与 征服 天 下 根 本 对 立 。 孟 子 “ 致 ” 思 想 基 础 是 民 本 主 义 仁 的 或 古 代 素朴 的 人 道 主 义 , 以 人 为 中 心 , 民 为 本 。 < 子 即 以 孟
孟 子 的 “ 善 论 " 人 格 修 养 美 学 性 与
王 建 疆
( 北 师范 大 学文 学院 , 肃 安 西 7 0 7 ) 西 甘 3 0 0
。 、 ,

[ 摘
要 ]孟 子 的 人 性 论 建 立 在 性 善 论 的 基 础 上 , 为 人 性 本 善 但 同时 又 离不 开 人 自 身 的 修 养 以 保 持 和 发 展 这 种 天 认

试论儒、释、道思想中的中国美育观念

试论儒、释、道思想中的中国美育观念

试论儒、释、道思想中的中国美育观念摘要:尽管明确提出“审美教育”这一概念以及形成系性的审美教育理论是近代的事情,但人们对于审美教育的实践和探讨却是古已有之。

基于美育是培养完美人格的教育这一视角,本文就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思想为核心,选取三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思想做为主线。

在分别论述中,文章融入各家的哲学根基,崇奉的理想人格,以及修炼完美人格的途径三个方面,试图来呈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所蕴含的美育观念。

关键词:儒、释、道完美人格美育一、儒家美育思想1、孔孟美育观(仁君子圣贤礼乐教化)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重视和提倡美育的思想家,他非常重视通过美育培养理想的人格。

首先要明确“仁”是孔子整个思想的核心。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梯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仁”是一种源于血缘的人性的道德情感,是一种原始的人道主义和博爱精神。

孔子认为“仁”是美产生和存在的依据,主张培养以“仁”为核心的君子人格。

《论语·泰伯》中提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者,他的美育思想在历史上影响很大,在他的影响下,形成了一种重诗教、乐教和礼教的传统。

孔子认为“不学诗,无以言”要成为一个仁人君子,首先要学诗,因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所以,《诗》成为孔子教学的重要教材。

除此之外,“《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论语·阳货》)《诗》是艺术,不是枯燥的道德说教,而是情与理的结合,欣赏诗歌可以使人产生情感上的审美愉悦,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诗中的伦理道德。

这个效果是单纯的道德教诲所不能比拟的,因此, 诗教构成了孔子美育观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孔子对音乐美有很高的感受力和欣赏力,他认为“乐”能以艺术之美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使人自觉地接受和实行“仁道”。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

浅析孔孟的善与美

浅析孔孟的善与美

科技信息2009年第23期SCIENCE&TECHNOLOGY INFORMATION孔子提出“尽善尽美”,孟子提出“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

在孔孟的思想体系里,“善”与“美”的内涵以及关系是怎样的本文从孔孟善美观出发,进一步从四个角度解析了孟子人格美思想。

首先从三个方面分析孔子的善美观。

1.因“善”致“美”:孔子强调善的至上性在中国古代,“美”、“善”同义。

“美”字是羊大,有了肥大的羊就有了甘美的食物,当然是美的、吉祥的事。

“善”字从羊,吃饭时有了羊这种美味食品,自然会“言善”(说这是好事情),善正是吉利的意思。

美含有吉祥之意,善含有吉利之意,所以“美”、“善”同义。

[1]孔子继承了美善同义的思想,并提出美善相区别,主张善美统一。

1.1孔子主张善美统一在《论语》一书中使用“美”字一多半是善和好的意思。

[2]比如,“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3]“五美”指的是五种道德善。

孔子提出“里仁为美”[4],是说以亲近道德善为美,实际上就是以善为美。

但孔子已经意识到美和善的区别,并赋予这两个词以不同的含义。

如“有美玉于斯”[5],“有宋朝之美”。

[6]在此,美作为可直感的漂亮的形式,已没有善的意义,成为纯粹审美意义上的美了。

孔子将美善相区别,可是并没有将美善相割裂,主张尽善尽美,善美统一。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7]朱熹注释此句为:“美者,声容之盛;善者,美之实也。

”“舜之德,性之也,又以揖让而有天下;武王之德,反之也,又以征诛而得天下。

”[8]“美”是从音乐的形式来说,指声容之盛;“善”是从道德的标准来看音乐所反映的内容。

武王以征诛得天下,于德有亏欠,可见武王光有美之华,无美之实。

正如徐复观指出,“孔子的所谓的‘尽善’,只能是指仁的精神而言。

……假定我们承认一个人的人格,乃至一个时代的精神,可以融透于艺术之中,则我们不妨推测,孔子说韶的“又尽善”,正因为尧舜的仁的精神,融透到韶乐中间去,以形成了与乐的形式完全融和统一的内容。

论孟子的主体人格美思想

论孟子的主体人格美思想

摘 要: 孟子 美学 中最 突出倡导 的是一种 强 大和独 立 自主的 主体 人格 美思想 , 他提 出“ 实之谓 美” “ 充 , 充 实而有光 辉之谓 大” “ 皆可 以为尧 舜” “ ,人 , 万物 皆备 于我 ” “ 不愧 于 天、 不怍 于人 ” “ ,仰 俯 ,故理 义之 悦我 心 、 犹 刍豢 之悦 我 口” “ ,我善 养吾 浩然之 气” 一 系列独 立 自主 的高扬 主体人格 和 自主精神 的话语 , 现 出强烈 的主 等 表 体人 格意 识 、 性 色彩和人 格 自主的悦 乐感 , 造 了传 统 文化 史 、 理人 格 史和 美学 史上 的一 个 个奇 迹 , 人 创 伦 对后 世 塑造 中 国人 崇 高的文化 心灵 、 大的主体人 格精神 和 阳刚型 的审 关个性都 产 生 了深远 的影 响 。在今 天物欲 强 洪流 、 道德价值 沦丧 、 主体人格 精神 失 落、 大众文化 泛滥 以及 审 美低 俗 恶搞 的文化 语境 下, 重提 这 一话 题 , 也许
“ 僻 一 于 天 , 不 于 人 ” 人 生 自信 力 , “ 说 : 可 欲 之 谓 善 , 诸 己 之 谓 信 , 实 之 谓 美 , . 隗 俯 怍 的 以 得 “ 有 充 充
天 下 英 才 而 教 育 之 ”为 最 大 快 乐 , 造 了 古 代 文 实 而 有 光 辉 之 渭 大 , 而 化 之 之 谓 圣 , 而 不 可 知 创 大 圣
体 人 格 美 思 想 。 孟 子 名 轲 , 孔 子 之 孙 子 思 的 再 养 成 为 人 生 追 求 的 最 高 和 终 极 目标 , 成 了 他 的 是 完 传 弟 子 。在 他 生 活 的 战 国 时 代 , “天 下 方 务 于 合 主 体 人 格 美 学 思 想 的 建 构 。 处 在 平 民 地 位 的 孟 纵 连 衡 ”,】 学 被 认 为 迂 阔 而 无 用 ; 学 术 上 “ 子 以 高 昂 的 人 格 卑 视 贵 族 , 引 述 曾 子 的 话 表 明 _儒 j 在 天 他 下 之 言 不 归 杨 则 归 墨 ” 【 故 当 时 以 儒 家 孟 子 为 代 自己 的 胸 襟 说 : 彼 以 其 富 , 以 吾 仁 ; 以 其 爵 , 。 J “ 我 彼 表 的 思 想 实 际 处 在 边 缘 化 地 位 。 但 是 他 毅 然 弘 我 以 吾 义 。 吾 何 慊 乎 哉 ? 《 子 ・公 孙 丑 下 》, ”( 孟 扬 和 发 展 了 孑 子 的 学 说 , 以 充 分 自主 的 精 神 建 以 下 引 《 子 》 注 篇 名 ) 子 这 种 思 想 显 示 了 精 L 并 孟 只 孟 立 了 他 的 主 体 人格 美 学 思 想 , 成 了 以 “ 义 ” 神 的 富 足 和 道 德 力 量 的 强 大 , 仁 义 充 实 内 世 形 仁 为 有 核 心 的儒 家 思 想 体 系 ; 别 是 他 提 出 的 “ 实 之 界 , 有 什 么 欠 缺 呢 !相 反 , 些 贵 族 与 富商 虽拥 特 充 还 那 谓 美 ”、 “充 实 而 有 光 辉 之 谓 大 ”、 万 物 皆 备 于 有 爵位 和 财 富 , 他 1 乏 仁 义 、 虚 丑 陋 , 到 “ 但 缺 空 遭 我 ”、 我 善 养 吾 浩 然 之 气 ” 一 系 列 向 权 力 话 语 孟 子 的 鄙 夷 。 孟 子 将 主 体 人 格 境 界 划 分 为 六 个 “ 等 挑 战 的 思 想 , 扬 了 主 体 人 格 和 理 想 精 神 , 现 出 层 次 : 、 、 、 、 、 。 在 其 《 心 下 》 中 高 表 善 信 美 大 圣 神 尽 篇

生态美学视域下《孟子》的人格美思想

生态美学视域下《孟子》的人格美思想

生态美学视域下《孟子》的人格美思想《孟子》人格美思想以“仁”为理论基础,步步深入,构建了结构完整的修身体系,并蕴藏着深厚的生态美学思想。

人格美从强调自我内在修养出发,进一步发展为“亲亲”“仁民”“爱物”,完成了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四者间和谐整一的生态观念的过渡,论证了四者间相互区别、相互联系、层层递进、浑然一体的关系。

指出人与世界万物(包括自身)应建立起一种生命的共感,以达到一种和谐、平衡、共存的狀态。

标签:生态美学;《孟子》;人格美一、生态美学与《孟子》人格美内涵阐释《文史哲百科辞典》对人格做出这样的解释:人格解释为个人在一定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的统一,个人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格的总和。

即个人以自我本体为基础,在修身养性的过程中达到与外部世界和谐统一。

那什么样的人格才能称之为美呢?《孟子·尽心下》记载:充实之谓美。

《孟子》指出“美”是“充实”,就是把仁义礼智的道德原则扩充到人的容貌形色行为等各个方面,进而“亲亲”“仁民”“爱物”,即通过“推己及物”的思维方式,对其他生命进行同性体察,为人类尊重他物提供情感动力,以确立人与世间万物共生共存的心理基础,将人文关怀与生态关爱密切地融为一体,从而实现人与内部生命系统、人与外部生命系统的和谐共存。

二、人格美思想中个体生命系统的和谐《孟子》人格美思想透露出个体生命系统内部应保持一种和谐状态的主张(即人与自身的和谐),这个主张根植于孟子的“仁义”思想。

《孟子·离娄下》记载: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可见,“仁”是达到自我内在精神上生态性平衡的关键。

《孟子》将“仁义”内化为人的生态本性,表明了《孟子》注重道德的内在价值,强调自我内在修养的模式及方式,本文将从“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反求诸己”两方面来探析这种内在道德修养中所蕴藏的生态美学思想。

(一)自我内在修养的发展过程“浩然之气”是《孟子》独创的名词,在其中,孟子描述了自己精神修养的发展过程。

论孟子人格美的服饰美学思想

论孟子人格美的服饰美学思想

论孟子人格美的服饰美学思想
孟子人格美的服饰美学思想一直是历史上重要的文化思想,它不仅影响了古代
中国的礼仪,礼俗,它还影响了现今服饰美学思想。

孟子通过他的服饰美学思想,突出了服装彰显人格美的重要性,让人穿上适合的衣服,可以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彰显自身的优雅、气质和文化。

孟子的服饰美学思想主要是著重人物的装饰性,而不是服装的外观或外形,还
强调服装的体面和合适的程度。

在孟子的观点中,服装的种类应该根据季节和地域来选择,应该依据职业和礼节来调剂,还要注意服装的程度,做到不过时、不过于繁复,以表现出人格美和优雅。

孟子还强调服装穿着时要守恒,合乎道德准则,体现仁爱、文明、厚道、淑德,以正确的价值观和服装为表现。

孟子服饰美学思想的重点就是要说明服装应当简洁大方,恰如其分,表现出文
韬武略、谨慎小心,不但合理的佩戴,更要提出服装的褒贬点,不仅要体现本身的文化与传统,还要表现出优雅气质。

在打扮时应当注意服装的颜色,青蓝米白,文雅大方,衣衫洁净,肃穆整齐,不乱披拖,清新脱俗,做到得体不失优雅。

总之,孟子的服饰美学思想是古代服装美学思想的精髓,它认为服装穿衣要有
文化素养,注重服装起到人格美的重要性,要体现其谨慎、坚守、尊重、文明,凸显出服装穿着的优雅气质,以至服装的品种、颜色、款式、织物都能体现出人格美。

孟子的性格与人格美学

孟子的性格与人格美学

孟子的性格与人格美学李 蓁(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西安 710021)【摘 要】 生活于战国时期的孟子,性情刚烈豪爽,泼辣直率,始终是一种傲岸不逊的气度,保持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

而孟子这种性格的形成与其注重自我人格的培养———“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不无关系,可以说,这种浩然之气深层次的人格心理即是对“士”或曰“知识分子”独立身份的自觉。

【关键词】 孟子;性格;人格美学;自觉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大约生於周烈王四年(公元前三七二年),卒於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二八九年)[1]。

孟子出身于鲁国贵族,他的祖先即是鲁国晚期煊赫一时的孟孙。

但当孟子出生时,他的家族已趋没落。

孟子幼年丧父,家境贫困,由母亲独立养育成人。

孟母是一位坚强又优秀的母亲,竭尽心力地教养幼子,由“孟母三迁”、“杀豚不欺子”、“断织教子”等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中,可以想见孟母的风采。

孟子能最终成长为命世亚圣之大儒,其母的启蒙与教诲居功至伟。

周显王元年(公元前368年),孟子二十二岁,离开家乡赴鲁游学。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

孟子学成后,一直在邹安心讲学。

四十三岁时,因齐威王招文学游说之士,孟子第一次由邹到齐国临淄,才开始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与孔子一样,孟子一生的政治活动以失败告终,但他在文化和学术上的作为却对儒家学说的传播做出了无可估量的贡献。

与孔子的温柔敦厚不同,孟子的性格要激烈得多。

他毅然宏扬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并以充分自主的精神建立了他的人格美学,形成以“仁义”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特别是提出“充实之谓美”、“万物皆备于我”、“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等一系列高扬主体人格和理想精神的话语,表现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人生自信力,创造了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

《论语》中对孔子的形象有很多直接的描绘,总体上是一个仁爱的老师和长者,待人接物令人有如沐春风之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着重对孟子美学思想中的人格美进行深入分析:孟子认为善才是真正的美,这种伦理观点与孟子的美学思想实现了充分融合,形成了完善的人格美理论体系;孟子对人格美的形成认为是人的修养,即“浩然之气”,它与伦理道德、情感意志形成了完美的统一;人格美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抽象表现,这种美好的特质会使人的面容,举止出现变化;孟子在人格美的思想理论中,还将人格美进行了善、信、美、大、圣、神六个级别的划分。

【关键词】孟子;人格美学;美学价值;思想内涵
所谓人格美,就是通过个体人格的表现给人一种精神层面的舒适感、愉悦感。

人格美这一话题在我国早期就有着深入的研究,许多思想家、哲学家对此都保留着各自不同的观点,而真正将人格美发展到极致并将其形成完整理论体系的则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他的人格美思想对后世的美学研究也产生以深远的影响,在当今仍有着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一、人格精神作为新的审美对象
在孟子的美学思想中,他将人的行为道德、礼仪操行等美好的品质看作一种具象的声、色,认为这些人格精神能够给人们带来心理的舒适与愉悦,使人感受到无限的人格魅力,而人格精神也就此成为一种新的审美对象。

孟子语录中“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故理义之悦我心”,他明确说明高尚的道德品质给人心理的愉悦就像是色香味一般能够给人真实的美感,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感官审美模式,将人格精神作为审美的一个新的对象,并对此进行了新的阐述。

人格精神本是一种抽象的、无形的事物,它何以能够如具体的声色味之类的真实体验使人的心理产生感触呢?这在孟子的伦理道德理念中可以找到相应的答案。

[1]在孟子的思想意识中,万事万物都是平等的,人与牲畜之所以有所不同,关键看其是否拥有一颗“仁心”,缺乏了仁义与善心,与牲畜无异。

这与孟子的生活经历有一定的相关性,他生于战乱时期,目睹了大量杀戮,对生命有着一种敬畏与同情之心,在他的思想中,也充满了对和平、美好的向往。

孟子秉承了孔子的观点,认为善是人类的本性,而从另一方面来说,这种善良与道德又是个人自觉的行为意识,不能由外人强加,在不受任何外力干扰作用下,表现出来的善才是真正美的善,同样,若是在某种力量的驱使下而不得不表现出的善实际上就是恶,这种伦理观点与孟子的美学思想实现了充分融合,形成了完善的人格美理论体系。

二、人格美的形成
善的实现需要个体的不断努力,基于此,孟子又提出了“浩然之气”的说法,这种浩气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长期的生活与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经过了长久的精神意志的磨练,要求人必须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关注生活的细节,不能半途而废。

另外,人格美的形成不仅要有坚定的人生志向,还需要树立自己的气节,不能丧失自身的勇气,只有形成了强大的内心力量,才能够在面对选择时,能够做到舍生取义,在孟子的美学思想里,生命固然可贵,然而在正义与人格面前,宁可舍弃生命,也不能够违背做人的原则。

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实际上已经上升到了理性的高度,散发着理性与智慧的光辉,这种理性又是作为个体的人的内心情感的驱使,能够体现出人的大无畏的精神状态。

[2]在这里,孟子注重的是个体的自由状态,无论是善还是“浩然之气”,都强调对个体情感的体现,实际上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人格评价依据,它更多的是对人格之美的彰显,它与伦理道德、情感意志形成了完美的统一,是一种渗透于人内心情感深处的意志,体现了人的价值与意义,同时也表明了人格美的逐步形成。

三、人格美的外在表现形式
人格美作为一种内在的品德修养、精神气质,它与孟子所提出的“浩然之气”有着深刻的联系,而这种人格美也有着一定的外在表现形式,它可以通过外部形体表现使自己的内心精神状态得以展现,被人们所认识、所了解。

他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内心充满了仁义理智,便会在外在的行为状态上体现出来,这种美好的特质会使人的面容出现变化,表现出圆润、
和悦,从躯体上看,会显得格外高大、宏伟;从行为举止上看,他的一举一动都合乎礼法。

另外,孟子还认为,一个人若是具有高尚的人格,从他的眼中也能够得到体现,心中有仁爱,充满善意的人,他的眼神是清澈的,不含任何杂质;而心术不正之人,眼睛就会显得无光、暗淡。

人格美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抽象表现,但并不是说这种人格美我们无法感知,一般情况下,通过外在形体表现,我们就能够直观的感受到其人格精神状态,并引发不同的内心感受。

因此,可以说,孟子的人格美思想是将内在美与外在美形成了完整的统一,我们既可以通过外象表现认识人格美,亦可以通过内心的感知体会人格美带来的愉悦感。

四、人格美的等级划分
孟子在人格美的思想理论中,还将人格美进行了不同的等级划分,共包括了善、信、美、大、圣、神六个级别,所谓善,就是做事符合仁义之道;而信则是指在具体的行为表现中将仁义礼智作为自己的道德准则;美就是通过内在的提升,进而扩展到对外部容貌形色的充实;所谓大,就是使自己的人格光芒无限散发,让更多人能够感知;圣则是上升到天下、民生的高度,用德育去教化天下;神,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神秘的色彩,并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

[3]无疑,在这六个等级中,善是最基本的,要求人们要在生活中遵循内心最原本的善意,将善作为行为的基本标准,严格约束自己,这样就达到了信,这是一种来源与内心的最真实的善,不受外力干扰,善于信实现了完美统一,就真正具有了美感。

孟子对人格美的等级划分,是我国美学史中最早的关于美学的划分,具有一定的美学思想价值。

五、结束语
通过对孟子人格美相关理论的分析与探讨,我们体会到了孟子美学思想的丰富性与深刻性,他的关于人格美的思想理论尽管具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也更多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然而这种思想符合了人格美的基本道德要求,也强调了人的内在修养的重要性,在当今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