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城市规划2006-2020

合集下载

苏州建设项目停车配建标准

苏州建设项目停车配建标准

《苏州市停车配建指标实施评估及优化》设计任务书一、项目名称苏州市停车配建指标实施评估及优化二、项目概述1、项目背景苏州市于2004年实施《苏州市建设项目停车配建标准》。

2004版建设项目停车配建标准在指导苏州市的城市建设和新城开发、缓解中心城区停车供需矛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而今现行配建指标已实施了8年,城市及综合交通发展进入了机动化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原有标准难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各项指标与居民停车需求相差较大,因此有必要对停车配建标准进行修编。

(1)机动化出行快速增长、现行指标难以适应新停车发展需求“十一五”期间,苏州市区私人小汽车的保有量保持在20%以上的高增长率,2010末私人小汽车拥有量达43.03万辆,私家车出行比例已经超过20%,同比2006年均增长了约3倍,私家车出行比例正逐步接近非机动车的出行比例,交通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交通拥堵和停车矛盾尤显突出,静态交通的供需失衡又严重影响了整个动态交通系统的运行。

伴随着机动化出行比重的快速增加,各类建设地块的出行需求特征也发生显著变化,现行标准难以适应新的交通发展需求。

(2)现行停车分区不合理、跟不上城市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心城区“一核四城”的城市空间结构正逐步形成。

城市空间和规模扩大,随着2012年9月行政区划调整,苏州市区总面积扩大到2910平方公里,应结合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停车发展政策和配建指标,同时对轨道周边的用地提出不同的分区配建指标。

现行指标只提供了古城区内部、古城区外部两种不同的指标,且以最低值或最高值作为指标的依据,难以适应苏州各分区发展的需要,需进一步细化停车分区,并实行相应的分区停车配建指标。

(3)现行指标物业分类欠完善,指导性不强尽管现行标准中已将建筑划分为8大类、72小类的建筑类型,并制定了不同的停车配建标准。

但总体适用性不强,部分类型缺失,如:缺少酒店式公寓、汽车4S店、轨道站点、保障性住房等,对部分类型定义模糊,如:旅馆、普通办公楼、商业、餐饮娱乐、医院,并缺少一些对综合体建筑车位配建的参考标准。

一般因素分析

一般因素分析

一、一般因素分析区位:吴江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东接上海市青浦区,南连浙江省嘉兴市和桐乡市,西临太湖,北靠苏州市吴中区,地处江浙沪金三角的正中间,交通发达,物流通畅。

东南与浙江省嘉善县毗邻,东北和昆山市接壤,西南与浙江省湖州市交界。

全市总面积为平方公里(不包括所辖太湖水面)。

市人民政府驻松陵镇。

从2007年起,全市共有9个镇:松陵镇、同里镇、汾湖镇、平望镇、盛泽镇、震泽镇、七都镇、桃源镇、横扇镇,形成松陵、盛泽两个城区和汾湖、震泽两个副中心,吴江经济开发区、临沪经济区和盛泽经济区三大主战场的新格局。

根据吴江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的公示内容,吴江市域空间结构规划分为五个相对独立的片区:临苏外向型经济开发区:包括松陵、同里、菀坪以及平望的太浦河以北地区;临沪综合经济区:指汾湖镇,具有紧临上海的区位优势,是吴江接轨上海发展的前沿阵地;临湖生态经济区:包括七都和横扇;盛泽民营经济区:包括盛泽、铜罗、平望太浦河以南地区;震泽民营经济区:包括震泽、桃源。

规划城镇等级规模结构为:预计吴江全市人口2020年临苏外向型经济开发区50万人,临沪综合经济区20万人,临湖生态经济区7万人,盛泽民营经济区40万人,震泽民营经济区13万人,合计130万人。

地质地貌:吴江市全境无山,地势低平,自东北向西南缓慢倾斜,南北高差2.0米左右。

田面高程一般-4.0米,最高处5.5米,极低处1.0米以下。

境内河道纵横,湖荡棋布,水面积万顷(合万亩,不包括所辖太湖水面),占全市总面积的%。

土壤以壤土质的黄泥土和粘土质的青紫泥为主,其次为小粉土,还有少量的灰土和堆叠土地。

气候: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全年平均气温15.7C(最高35C,最低-3C);年平均相对湿度78%;年平均降水量870.8mm;平均气压;年平均风速3.2M/S。

风向:常年最多风向为东南风(夏季),其次为西北风(冬季);无霜期200~240天;年日照45%。

水文:近50年平均水位(吴凇标高)2.76米,地表平均水位值3~3.6米,吴江开发区土地自然标高4.3米以上(吴凇标高)。

苏州工业园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苏州工业园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苏州工业园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二〇一七年四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土地利用战略与调整完善目标 (5)第三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7)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7)第二节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9)第四章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 (13)第一节保护目标 (13)第二节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 (13)第三节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措施 (14)第五章土地用途区 (16)第六章建设用地管制区 (18)第七章重点建设项目调整 (20)第八章规划调整完善实施保障措施 (22)第一节完善管理运行机制 (22)第二节强化实施政策保障 (23)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工作背景为更好地保障“十三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面落实高水平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促进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有效提升,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严肃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根据国家、江苏省和苏州市关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的统一部署,按照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函〔2016〕1096号)文件要求、《江苏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调整方案》和《苏州市国土资源局关于预下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主要指标的通知(苏国土函〔2016〕182号)》相关内容,以2014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成果为基础,结合苏州工业园区实际情况,对《苏州工业园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进行调整完善。

第二条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省、市的系列要求和园区管委会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和标杆。

合理调整耕地、基本农田和建设用地指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保持规划的科学性和现势性。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吴江市实施细则之“指标核定规则”(试行)》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吴江市实施细则之“指标核定规则”(试行)》

吴建规…2009‟44号关于印发《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吴江市实施细则之“指标核定规则”(试行)》的通知吴江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局、汾湖经济开发区建设局、东方丝绸市场管委会建设局、盛泽城建办、各镇建管所:现将《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吴江市实施细则之“指标核定规则”(试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九年四月二十二日主题词:规划指标核定规则△通知抄送:市政府办公室、市法制办、国土局、监察局,各房产开发企业。

吴江市建设局党政办公室 2009年4月22日印发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吴江市实施细则之“指标核定规则”(试行)1总则1.1为规范我市规划管理审批行为,统一执行标准,根据国家和省相关规定,结合我市规划管理实际,制定本规划管理实施细则。

1.2本细则是与《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4年版)》相配套的规范性文件,适用于我市范围内的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不适用于私有住房建设工程。

1.3自发文之日起,成交的经营性用地按规则执行;之前成交的按原规定执行。

2建筑面积2.1核定建设工程建筑面积应严格按照国标GB/T50353-2005《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执行。

2.2建筑面积指标应分列计容积率建筑面积和不计容积率建筑面积。

3规划容积率3.1容积率指标应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

3.2在核定建筑容积率指标时,以下情形可不计入:3.2.1两个或两个以上边长不封闭、顶部用透光顶盖遮盖并且对公众开放的活动空间。

3.2.2结构顶板高出室外地坪基准标高不大于1.5米的地下室和半地下室。

3.2.3自然坡地建筑,按坡度方向,以建筑外墙边的最高和最低室外地坪的连线为基准,建筑楼层顶板高出该基准线不大于1.5米的平面范围。

3.2.4住宅建筑在两个自然层高度范围内没有顶盖的露台。

3.2.5窗台面抬高200mm以上的飘窗或层高不大于2.2米(含2.2米)的落地飘窗。

3.2.6建筑内消防部门确认的避难层;层高不大于2.2米(含2.2米)的设备层。

苏州市吴中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苏州市吴中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苏州市吴中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文本苏州市吴中区人民政府二〇一〇年十二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规划背景 (6)第一节吴中区概况 (6)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和特点 (7)第三节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9)第三章土地利用战略与规划目标 (11)第一节土地利用基本战略 (11)第二节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12)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空间布局 (14)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4)第二节土地利用空间布局 (17)第五章合理利用与保护农用地 (21)第一节耕地保护与占补平衡 (21)第二节加强基本农田保护 (22)第三节其他各类农用地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24)第六章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25)第一节严格控制建设用地 (25)第二节保障基础设施及重大项目用地 (26)第三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27)第四节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27)第七章土地综合整治 (30)第八章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 (32)第一节土地生态环境建设 (32)第二节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33)第九章土地用途分区 (35)第十章中心城区与乡镇土地利用调控 (39)第一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 (39)第二节中心城区用途分区及布局 (40)第三节乡镇土地利用调控 (40)第十一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42)第一节强化规划实施的行政措施 (42)第二节加强规划实施的控制措施 (42)第三节改善规划实施的基础设施建设 (45)第十二章附则 (46)附表 (47)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目的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江苏省土地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在评价《吴县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和调整完善后的《苏州市吴中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实施情况的基础上,统筹苏州市吴中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的需求,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保障土地可持续利用,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协调发展,特编制《苏州市吴中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简称“本规划”)。

苏州整体规划

苏州整体规划

Thanks
南 环 新 村 片 区 危 旧 房 重 建 改 造 规 划
规划范围: 北至青阳河,南至南环东路,东至南园路,西至南环中学和南一路, 总用地21.54公顷。 规划目标: 建设集生活居住、商业购物和办公商贸于一体的和谐新家园。 规划结构: “一街一核、两带六组团”。“一街”是指沿小弄路的居住生活社 区商业街;“一核”是指中心社区配套绿地;“两带”是指沿南园路、 南环路的拍卖商业带和沿青阳河的居住配套带;“六组团”是指五个功 能适度混合的居住组团和教育组团。 用地规划: 规划居住用地13.01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60.4%;规划公共设施用 地4.09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19.0%;规划道路广场用地4.2公顷,占总 建设用地的19.5%;规划市政公用设施用地0.24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 1.1%。 道路交通规划: 提出“二横四纵”的路网体系。“二横”是指基地中央拓宽至18米 的小弄路和北部拓宽至9米的南环中学南侧道路;“四纵”是指南三路 (14米)、南二路(14米)、南一路(18米)、校园路(10米)、南 环小学东侧道路(10米)。 建筑高度规划: 南高北低,东高西低。
住 宅 建 设 规 划
为落实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贯彻房地产市场宏观调 控,建设“和谐苏州”和实现“两个率先”的总体目标, 加强对城市住宅建设的指导和统筹,制定本规划。规划以 《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苏州市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苏州市土地 利用规划(1997-2010)》以及国家关于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 政策文件为依据,结合本市实际编制。主要内容包括:住 宅建设目标和实现策略、住宅供应规划、用地供应规划、 保障体系规划、质量提升战略、实施和保障措施等。
专项规划
商 业 网 点 布 局 规 划

吴江市城市总体规划

吴江市城市总体规划

吴江市城市总体规划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目录附:《吴江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论证意见第一章总则第1条面对全球经济化、区域一体化的机遇与挑战,近些年来,吴江市城市规模急剧扩大,原有城市总体规划已不能适应吴江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适应新时期城市发展的要求,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编制《吴江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第2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2、《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0]25号);4、《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5、《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年);6、《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年);7、《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1994年);8、《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工作的意见》(苏发[2000]17号);9、《关于印发〈江苏省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要点〉的通知》(苏建规[2002]35号)10、《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11、《苏锡常都市圈规划(2001—2020)》;12、《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13、《吴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

第3条规划指导思想1、抓住我国已加入WTO的机遇,培育和促进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外向型经济。

2、充分发挥吴江市位于苏沪接壤及苏锡常与杭嘉湖两地区交汇点的优势,确立依托上海,服务苏州,与杭嘉湖错位发展的思路,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与苏州衔接。

3、本着集约发展的原则,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对开发区进行适当控制,优化城市整体结构。

4、以建设园林城市为目标,发掘城市特色,塑造城市形象。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苏州吴江区空间发展策略研究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苏州吴江区空间发展策略研究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主任规划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院长助理苏州科技大学教授苏州市吴江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副局长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主创规划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授 (通讯作者)■ 中图分类号:TU984 ■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049/j.urp.202004011■ 文章编号:2096-3025(2020) 04-0080-08作者信息马 力罗志刚范凌云朱晨张扬帆王 德马力 罗志刚 范凌云 朱晨 张扬帆 王德MA Li ;LUO Zhigang ;FAN Lingyun ;ZHU Chen ;ZHANG Yangfan ;WANG DeA Study on Spatial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Wujiang District in Suzhou C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Yangtze River Delta Integration2018年底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作为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对位于示范区内的苏州市吴江区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研究结合示范区建设的政策文件,从生态、空间、产业、交通等多个方面对吴江的现状进行了评估,对吴江未来在示范区内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基于对吴江在示范区建设中面临的三个重大转变的判断,提出了吴江的生态文明强化、生活圈营造、创新链构造和文化特色彰显四大战略。

以战略为基础,进一步从生态、空间方面具体提出吴江的发展策略与重点,助力示范区的建设。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绿色生态,吴江区,空间策略The integr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officially became a national strategy in China at the end of 2018. The demonstration zone for the ecological and green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this strategy, will have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Wujiang District, Suzhou City. Based on the policy documents issued for the demonstrationzone, this paper,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ecology, spatial pattern, sector type and transportation, assesses the current condition of Wujiang District and analyzes what are the status and role of Wujiang District in the demonstration zone in the future. According to three major changes that Wujiang District may confront during the developing of the demonstration zone, four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in this paper. They are, respectively, strengthen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uilding well living circles, creating innovative industrial chains and highlighting the local culture. Then, on the basis of the strategies above, we put forward the key points and priority to Wujiang District’s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ecology, spatial pattern, to facilitate building the demonstration zone.Yangtze River Delta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demonstration zone, green ecology, Wujiang District, spatial strategy摘要关键词Abstract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苏州吴江区空间发展策略研究Keywords1 背景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江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 -2020 )来源:吴江市建设局受人民政府委托,吴江市建设局于2005 年年底开始对《吴江市城市总体规划》组织修编,目前规划成果已经基本完成。

为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现将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进行公示。

请广大市民对该规划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为下一步规划成果的完善提供参考。

第一部分总则一、区域位置吴江市位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中国经济发达地区苏锡常、杭嘉湖经济圈之间,东临上海、北靠苏州、西濒太湖、南与浙江嘉兴、湖州接壤。

二、规划年限近期:2006-2010 年远期:2010-2020 年远景:展望50 年第二部分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一、发展目标经济发展目标:见表社会发展目标:见表二表二生活水平目标:见表三表三生态环境目标:见表四、市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及人口规模预测市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基本出发点,树立生态观念,将吴江建设成为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于一体的园林城市。

人口与城市化水平预测1. 市域人口吴江市域总人口分别为:2010 年135 万人,2020 年160 万人。

2. 城市化水平预测吴江城市化水平预计:2010 年为70.4%,2020 年为81.3%三、市域空间结构规划1. 市域空间结构:分为五个相对独立的片区。

临苏外向型经济开发区:包括松陵、同里、菀坪以及平望的太浦河以北地区。

临沪综合经济区:指汾湖镇,具有紧临上海的区位优势,是吴江全面接轨上海发展的前沿阵地。

临湖生态经济区:包括七都和横扇。

盛泽民营经济区:包括盛泽、铜罗、平望太浦河以南地区。

震泽民营经济区:包括震泽、桃源。

2.城镇等级规模结构:预计吴江全市人口2020 年临苏外向型经济开发区50 万人,临沪综合经济区20 万人,临湖生态经济区7 万人,盛泽民营经济区40万人,震泽民营经济区13 万人,合计130万人。

四、市域交通及基础设施体系市域交通1.高速公路市域及周边地区规划成“三纵三横”高速公路网。

三纵:苏震桃高速公路、苏嘉杭高速公路、苏州东绕城高速公路延线三横:苏州南绕城高速、沪苏浙高速、申嘉湖高速公路。

2.一级公路市域形成“三纵一横”的一级公路网。

三纵:苏震桃一级公路、227 省道改线和苏同黎一级公路。

227 省道改线自苏州东环路引入,沿江陵东路至同津大道,经同津大道南延至嘉兴。

苏震桃一级公路,从苏州吴中区西环路引出,在松陵西侧经过,向南延伸至横扇、震泽、桃源。

一横:318 国道3.其他公路:高速公路互通以及市域一般公路与城镇布局的规划。

规划形成网状市域公路体系,沟通中心城区和各镇区、镇区和中心村,是镇镇之间公路等级达到二级标准,镇村公路达三级标准,提高网络节点连通度。

呼应太湖休闲旅游发展功略,按二级公路标准规划环太湖旅游交通道路,连接松陵城区、横扇和七都镇,向南连接环太湖风景大道。

4.轨道交通规划市域轨道交通系统由苏嘉城际轨道交通、苏沪城际轨道交通和苏嘉铁路构成。

市域给水扩建吴江庙港水厂,并在平望地区择址建设新的区域供水水厂。

市域供电市域形成2座500KV变电系统互联,220KV变电所将达到13座,主变容量为8400MVA通信工程规划期内建成具有世界中等发达国家信息基础建设,建成跟踪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公众信息通信设施,建成覆盖全市、连接全国、通向世界的高速公众通信主干网和宽带用户接入网,各类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

第三部分城市总体规划一、本轮规划重点1 .资源保护:重点研究城乡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因素,妥善处理好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2.区域统筹:重点研究吴江市的区位特征、区域交通、产业发展条件对吴江市的影响,寻找和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

3.城乡统筹:明确城、镇、乡边界,确定城镇增长边界,确定不同类型空间管制的标准。

4.城市特色:保护吴江丰富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资源和传统风貌资源、继承和弘扬地方文化。

5.综合交通:构建连通区域、衔接苏州、联系双城的区域交通网络和便捷、高效的市域综合交通体系。

6.城区布局:规划形成适应吴江市“江南水乡”地域特征和“一市双城”的空间结构,统筹考虑各类用地和设施布局。

二、城市性质、规模城市性质:临沪重要的制造业基地,著名绸都,太湖东岸江南水乡旅游城市。

松陵城区为吴江市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江南水乡旅游城市。

盛泽城区为著名绸都,世界级的纺织品加工贸易中心,吴江重要的经济中心、商贸中心。

城市规模:吴江城市人口80 万人,其中松陵城区45万人,盛泽城区35 万人。

用地规模:吴江城市建设总用地9554.3 公顷,人均119.4 平方米。

其中松陵城区5110.9公顷,人均113.6 平方米,盛泽城区4443.4 公顷,人均127.0 平方米。

三、城区规划布局发展方向1.松陵城区:“东整、西进,南拓、北融”的基础上整和开发区内部功能和同里镇现状工业用地;西进” 是利用滨太湖优良的景观资松陵城区空间拓展的主要方向是向西和向南。

其中“东整” 是在城市工业空间继续发展源由“运河”时代走向“太湖”时代,建设滨湖城市;“南拓”是在南部城区现有基础上,生活用地顺应向南延展;“北融”是各项建设与苏州市区协调。

2.盛泽城区:“东整、西拓,南延、北优”盛泽城区空间拓展的方向主要是向西、向南。

其中“东整”是整和盛泽旧城区及沿227 省道两侧杂乱的用地;“西拓” 是城区向西拓展生活用地,并有效整和原坛丘和南麻的建设用地;“南延”是城区向南形成工业发展空间;“北优”是利用城区北部的湖荡资源和交通条件形成重要的景观功能区和物流集散地。

城市结构形态1.松陵城区加强与同里古镇的空间协调,形成五大片区:运东片区、老城片区、城北片区、和南部新城片区、滨湖片区。

运东片区是松陵城区工业拓展的主要区域。

老城片区继续加强市政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与旧城改造,重点发展行政办公、商业、文化、教育体育等公共设施以及旅游休闲产业的配套设施。

城北片区与工业发展为主。

南部新城片区规划为具有现代文化、商业金融、教育科研、生活居住等功能的综合区。

滨湖片区规划为设施配套的高品质居住社区。

2.盛泽城区盛泽城区形成五大片区:老城片区、城中片区、新城片区、城南片区、城西片区。

老城片区作为城区东北部的居住生活片区。

城中片区以商贸市场为主带动周边发展。

新城片区规划于运西路两侧布置盛泽城区行政、文化、体育中心。

城南片区是城区工业集中片区。

城西片区作为城区西部相对独立的工业、居住组团。

城区用地布局1.松陵城区1)居住用地规划将松陵城区居住用地分为10 个居住区,分别为城中居住片区、梅石居住片区、北门居住片区、水乡居住片区、长安居住片区、安惠居住片区、城南居住片区、三里桥居住片区、滨湖居住片区、西荡居住片区。

(2)公共设施用地:规划中心城区公共设施分二级配置,即市级、片区级。

行政办公用地:主要分布于四处:中山路与人民路交叉口东南、东北两地块;笠泽路与鲈乡北路交叉口;云犁路北侧;庞杨路两侧商业金融业用地:继续完善老城商业中心,以中山路为纵轴,油车路、永康路、流虹路为横轴的“丰字型”商业区;重点建设南部新城中心的商业金融设施。

文化娱乐用地:结合新行政中心的南移,在其东侧建设吴江主要文化设施,会展中心、文化中心、艺术馆等。

体育用地:重点完善新体育中心建设,保留现流虹路、鲈乡路西南角体育用地。

医疗卫生用地:保留现人民医院,扩建市中医院,新建三座医院,一座位于城北大江河路南、鲈乡路西;一座位于开发区庞山路和锦湖路交接东南处;一座于南部陆安路与庞杨路交接处东北。

教育科研设计用地:在安惠港两侧、苏州河路与联杨路之间规划吴江集中的教育科研区;在学院路和庞山路交叉口东南角预留职业培训中心用地。

(3)工业用地:主要分三大组团城北工业组团、运东北侧工业组团、运东南侧工业组团。

(4)仓储用地:主要分城北仓储区和城南仓储区,城北仓储区位于瓜泾路与苏嘉杭高速公路交汇处,城南仓储区位于云龙大道北侧。

2.盛泽片区(1)、规划将盛泽城区居住用地分为8 个片区,分别为城东居住片区、里安居住片区、城中居住片区、目澜居住片区、郎中居住片区、新城居住片区、运西居住片区、南麻居住片区以及其他分散居住区。

(2)、公共设施用地行政办公用地:于运西城西市场路北,建设路东规划建设新的盛泽城区行政中心。

文化娱乐用地:规划建设市级文化设施3 处,一处于新行政中心东侧地块;一处于西白漾西北角;一处于目澜洲公园北侧。

体育设施:建设体育中心一座,位于建设路东、泰安路北。

医疗卫生用地:重点建设两座综合医院,一处位于新城区大运河西、市场路南,一处位于郎中荡西北角。

(3)工业用地:主要分为3 大组团,纺织科技示范园工业组团、坛丘工业组团、南麻工业组团。

(4)仓储用地:主要分城北仓储区和城南仓储区,城北仓储区位于北环路与同里路交汇处,城南仓储区位于园区路与十字环路交叉口附近。

四、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一、对外交通1.公路松陵城区对外交通主要有苏嘉杭高速、苏州绕城高速、苏震桃一级公路、227 省道改线、南北快速路、松周公路、松北公路、苏同黎公路、松金公路,同时结合城市南部新区的发展,将现状客运站搬迁至松陵城区南部。

盛泽城区对外公路主要有苏嘉杭高速、227 省道改线、227 省道、南北快速路、盛震公路、盛南公路、震桃公路、盛嘉公路、盛桃公路。

2、航道主要有京杭运河、苏申外港线、苏申内港线、太湖内港线和吴芦线、苏嘉线。

二、市内交通1.松陵城区规划道路网络为“方格网”形式,形成“九横六纵”主干路网,“九横” 从北到南为花港路、瓜泾路、江兴西路- 江兴东路、云梨路、笠泽路-湖心路、人民路、学院路、庞杨路和芦荡路,“六纵”为具区路、仲英大道、中山路、长安路、交通路和庞金路。

2.盛泽城区规划道路网络为“方格网”形式,形成“四横四纵”主干路网,“四横” 为市场路—东方南路、南环路、三江路—南环二路和南三环西路—南三环路,“四纵”为珠江路、西环二路、东方北路—盛泽路和东环路。

五、绿地系统规划松陵城区:通过东、西成片开敞式绿地,将滨太湖和同里开敞空间引入城区,并通过苏州河、京杭大运河连通安惠港、牛腰泾河—西塘河—大江河形成环抱城区的环状滨水绿地。

最终形成以太湖为依托,以骨干水系为枢纽,以城市公园为核心,以街头绿地、广场、小游园、单位附属绿地为节点的多核均布环网状布局模式。

盛泽城区:以周边桥北荡、蚬子荡、长荡、野河荡等众多湖荡作为城市生态背景,通过城区内的河网绿地与这些生态绿地沟通,以京杭大运河、红溪河为轴线,以镜湖公园、目澜州公园、郎中荡公园、新城公园为核心,构成“绿水相依、收敛有致、网状连接、块状镶嵌”的空间绿色系统。

六、城市总体设计1.松陵城区生活轴线:中山路、云梨路、鲈乡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