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滨湖新城规划展
苏州城市功能优化研究--基于行政区划调整的思考

我国的行政区建制对于地方城市规划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苏州在升级转型的关键时期,于2012年进行行政区划调整,此次调整对于苏州城市功能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鉴于此,笔者将对苏州功能提升遇到的问题以及行政区划调整对苏州城市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并讨论苏州城市功能优化的机制。
一、苏州城市功能提升的瓶颈(一)经济维度———中心城市首位度不高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长三角都市群的副中心城市,举世瞩目。
然而,同时,济。
苏州下辖的5前十,地级市。
相比之下,低,行的速度与力度。
市的定位不符。
袁飞苏州城市功能优化研究———基于行政区划调整的思考苏州中心城市首位度不高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中心城区经济总量占市域比重不高。
苏州市区GDP 占市域比重只有33.5%。
市区与周边县级市相比,经济实力的优势不够明显。
在长三角范围内,其市区GDP 所占比重与南京、杭州、宁波及无锡等城市相比有较大差距(见表1)。
另外,古城区沧浪、平江及金阊均以商贸、旅游及文化等产业为主,同质化发展现象较为严重,资源要素受行政权限制约难以整合,产业比较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转型升级和优化发展受到制约,财政收入较低。
同时,因为上述3个区财力均偏弱,统筹能力也相对较弱,影响了其政府实现民生改善的力度。
这与苏州率先实现现代化、构建小康社会的背景是不相符的。
(二)文化维度———古城历史文化资源分散1982年,苏州成为国务院批准的24座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尽管历届政府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受行政区划体制等因素制约,古城规模化成片保护格局未能充分实现。
由于古城保护涉及原沧浪区、平江区及金阊区3个发展主体,难以形成合力,不利于对历史街区以及古民居、古城墙、古典园林等历史遗存和古城风貌加以统筹保护。
例如,山塘街东接阊门,西连虎丘,龙身山塘河、龙尾虎丘塔都在金阊区,龙头阊门却在平江区内,在整治保护的过程中,行政区划限制成为景区整体保护的最大障碍。
吴江太湖滨湖新城核心商务区规划设计导则

吴江太湖滨湖新城核心商务区规划设计导则2012年4月目录键入章标题(第 1 级) (1)键入章标题(第2 级) (2)键入章标题(第3 级) (3)键入章标题(第 1 级) (4)键入章标题(第2 级) (5)键入章标题(第3 级) (6)1 总则1.0.1编制目的为贯彻执行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促进吴江市循环经济发展,规范、指导吴江市规划设计,而制定本控制导则。
1.0.2 适用范围本控制导则适用于吴江市太湖滨湖新城核心商务区规划设计。
1.0.3 基本原则规划设计应体现吴江市的地域特点,遵循经济性和社会性原则,在实现策略和专业协作上应符合整体性原则。
1.0.4 符合规定吴江市太湖滨湖新城核心商务区规划设计除应符合本控制导则外,还应符合国家和省市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标准的规定。
2基本规定2.0.1 统筹全寿命周期规划应统筹考虑建筑在全寿命周期内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满足功能之间的关系,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0.2 因地制宜规划应因地制宜,结合吴江市的资源条件、气候特点、经济状况、人文特点、传统建筑生态特征等因素进行设计,并和周围自然环境建立有机共生关系,尽可能保持与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和水体。
2.0.3 绿色建筑等级要求一般情况下,按照吴江市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规定或土地出让合同等要求建设为绿色建筑的项目应满足《吴江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CJ002 一星级标准,或满足其他适用的绿色建筑标准要求,或满足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的绿色建筑专项技术要求。
3 土地利用3.1 一般规定3.1.1 总体布局要求规划布局应满足下列要求:1 、规划功能分区应合理,内外交通路网清晰,人流车流有序;2 、建筑、道路、广场、绿化、管线等要素的规划布局满足总体功能使用要求;3、建筑布置按其不同功能,争取有利的朝向(适宜朝向为南向或接近南向(南偏东40°至南偏西30°范围),不宜朝向为西向和西北向);4、在保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建筑布局应紧凑,减少建筑间的交通距离;5、规划布局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室内外环境,体现对周边污染、遮挡等不利因素的应对考虑;6、规划布局应合理保留原生地形,预防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吴江市太湖新城滨湖核心区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任务书

吴江市太湖新城滨湖核心区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任务书一、规划背景吴江市位于江苏省最南端,东临上海、西濒太湖、南接杭州、北依苏州。
地处长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金三角核心区域,是中国沿海和长江三角洲地区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之一。
吴江太湖新城于2012年1月成立,是苏州“一核四城”城市格局的南部板块。
太湖新城将致力产城融合、城旅一体发展,推进新城与省级东太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双核”驱动,真正建设成为绿色低碳的典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样板、新型城镇化的示范、现代化建设的标杆。
太湖新城滨湖核心区位于吴江松陵城区西部、太湖东岸(见附图),总面积约6.7平方公里。
作为吴江市一个重要的功能片区,规划主要职能为商务商业、旅游休闲、文化娱乐、居住,未来将发展成为吴江太湖新城的综合服务中心区。
二、规划指导思想1、注重与上位规划《苏州市总体规划》、《吴江市总体规划》的衔接。
2、注重与太湖的关系,彰显滨湖地区空间规划设计的特色。
3、在透彻分析地块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
合理组织土地使用空间布局,规定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规划管理要求,突出强制性控制要求,实现“定性、定量、定界”的控制要求,注重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控制方法研究,保证规划范围内土地的合理使用以及规划方案的可操作性。
三、设计范围在长三角位置在苏州市位置在吴江松陵城区位地块范围见附图,总面积约6.7平方公里。
四、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3、《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2002)4、《江苏省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导则》(2012)5、《城市黄线管理办法》(2005)6、《城市绿线管理办法》(2002)7、《城市蓝线管理办法》(2006)8、《吴江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2012)9、《吴江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10、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划五、规划编制任务1、详细规定规划范围内不同使用性质的界线,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
土地一般因素

1. 一般因素指影响城镇地价总体水平的自然、社会、经济和行政因素等,主要包括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人口、行政区划、城镇性质、城镇发展过程、社会经济状况、土地制度、住房制度、土地利用规划及计划、社会及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等。
1.1 自然因素1.1.1城镇地理位置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吴江区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北纬30°45′36″~31°13′41″,东经120°21′4″~120°53′59″。
东接上海市青浦区,南连浙江省嘉兴市和桐乡市,西临太湖,北靠吴中区,东南与浙江省嘉善县毗邻,东北和昆山市接壤,西南与浙江省湖州市交界。
吴江区全区总面积1176.68平方公里,2012年末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为804868人,比上年增加3084人,其中男性人口397629人,女性人口407239人,男女性别比为100∶102.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22‰。
年末全区登记外来暂住人口70.19万人。
辖滨湖街道、松陵镇、盛泽镇、同里镇、汾湖镇、平望镇、七都镇、震泽镇、桃源镇九个镇(街道)和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江苏省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现有耕地61万亩,水面40万亩,自古就被誉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
1.1.2水文气候条件吴江地处中纬度全年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属北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6摄氏度左右,年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适合农作物和水生作物生长,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
全境无山,地势低平,自东北向西南缓慢倾斜,南北高差2米左右,田面高程一般3.2~4.0米,最高处5.5米,极低处1.0米以下。
土壤以壤土质的黄泥土和粘土质的青紫泥为主,其次为小粉土。
全市耕地面积70万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麦子、油菜和蚕桑、苗木等,水生作物有席草、莲藕、芡实、茭白等。
境内河道纵横,湖荡密布,水面积2.67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22.7%,水产资源丰富,主要有太湖大闸蟹、太湖银鱼、太湖白虾。
吴江市城市总体规划

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3)第一节功能定位与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3)第二节城市化及城镇发展战略 (8)第三节城市化水平预测 (9)第四节城镇体系发展规划 (9)第五节空间利用规划 (10)第六节空间管治 (11)第七节旅游发展规划 (12)第八节基础设施规划 (14)第九节社会事业协调规划 (18)第十节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19)第十一节近期建设规划 (22)第三章城市性质规模与发展目标 (26)第四章城市发展方向与结构形态 (28)第五章城市建设用地布局规划 (29)第一节总体布局 (29)第二节居住用地 (29)第三节公共设施用地 (31)第四节工业用地 (34)第五节仓储用地 (37)第六章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38)第一节对外交通 (38)第二节道路交通 (39)第三节城市公共交通 (44)第七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及风景旅游规划 (47)第一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47)第二节城市风景旅游规划 (49)第八章总体城市设计 (51)第九章城市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55)第一节给水工程 (55)第二节排水工程 (56)第三节供电工程 (57)第四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59)第五节燃气工程 (59)第六节供热工程 (60)第七节环境卫生 (61)第十章综合防灾规划 (63)第一节防洪规划 (63)第二节消防规划 (64)第三节抗震防灾规划 (65)第四节人防工程规划 (66)第十一章环境保护规划 (67)第十二章城市近郊区规划 (69)第十三章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72)第十四章城市远景发展构想 (80)第十五章城市规划的实施措施 (82)第十六章附则 (86)附:《吴江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论证意见第一章总则第1条面对全球经济化、区域一体化的机遇与挑战,近些年来,吴江市城市规模急剧扩大,原有城市总体规划已不能适应吴江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适应新时期城市发展的要求,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编制《吴江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苏州滨湖新城吴中片核心区城市设计规划

苏州滨湖新城吴中片核心区城市设计规划一.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范围东、南至东太湖大堤,西到龙翔路,北至友翔路转苏震桃一级公路转东太湖大堤,总面积约4.6平方公里。
二.规划定位以现代服务业和创新产业为主导,以苏州湾为城市形态中心,体现“新城市、新产业、新生活”理念的滨湖新城核心区,苏州市南部副中心。
三.设计构思1、现代繁华都市中心:商业、商务、文化、旅游、居住等多功能综合发展;较高的道路密度,街坊式都市空间肌理;鼓励土地混合使用。
2、充满活力的滨水港湾:开挖苏州湾,形成城市特色中心;以河道绿廊构筑新城空间网络;加强太湖景观与城市的联系。
3、新苏州文化的塑造:强调滨水生活,塑造浓郁的现代江南水乡特色;强调苏州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表达;强调苏州园林与现代都市的交融;空间尺度宜人,舒展灵动。
4、生态优先的低碳新城: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是地区开发的前提;以“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社会和谐”理念统领新城建设;提供完善的综合交通系统,倡导公交优先;建设专用慢行道路,倡导慢生活;提供完善的市政设施系统,开建共同沟,有重点有计划开发地下空间。
四.建设规模1、用地规模用地规模4.6平方公里。
其中中心区规模1.27平方公里.2、建筑规模总建筑开发量约800-1000万平方米,其中商业商务建筑350-400万平方米。
3、人口规模居住人口6.2万人,工作岗位12万。
五.规划空间结构苏州滨湖新城核心区规划空间结构为:一湾、一带、两轴、四区一湾:苏州湾公共城市港湾——新城商业中心、景观中心、活力中心一带:沿湖生态景观带——生态景观带,开放空间带,休憩活动带,慢生活带两轴:中央大道轴——南北向中央景观带、商业购物活动带、地下空间核心利用带东太湖路景观轴——新城东西向景观大道四区:1、中心商业商务区范围:友翔路以南、塔韵路以西、旺山西路以东地区,面积:127.25公顷。
定位:商务金融、商业贸易、旅游服务、会议展览等功能的密集发展区,城市经济生活最活跃地区。
吴江城市规划

吴江市都市总体规划(2023-2023)来源: 吴江市建设局受人民政府委托, 吴江市建设局于2023年年终开始对《吴江市都市总体规划》组织修编, 目前规划成果已经基本完毕。
为提高规划旳科学性、前瞻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现将都市总体规划旳重要内容进行公告。
请广大市民对该规划提出宝贵意见和提议, 为下一步规划成果旳完善提供参照。
第一部分总则一、区域位置吴江市位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中国经济发达地区苏锡常、杭嘉湖经济圈之间, 东临上海、北靠苏州、西濒太湖、南与浙江嘉兴、湖州接壤。
二、规划年限近期: 2023-2023年远期: 2023-2023年远景: 展望50年第二部分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一、发展目旳经济发展目旳: 见表一表一社会发展目旳: 见表二表二生活水平目旳: 见表三表三生态环境目旳: 见表四表四二、市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及人口规模预测市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坚持以发展为主题, 以构造调整为主线, 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 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基本出发点, 树立生态观念, 将吴江建设成为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于一体旳园林都市。
人口与都市化水平预测1.市域人口吴江市域总人口分别为: 2023年135万人, 2023年160万人。
2.都市化水平预测吴江都市化水平估计: 2023年为70.4%, 2023年为81.3%三、市域空间构造规划1.市域空间构造: 分为五个相对独立旳片区。
临苏外向型经济开发区: 包括松陵、同里、菀坪以及平望旳太浦河以北地区。
临沪综合经济区:指汾湖镇, 具有紧临上海旳区位优势, 是吴江全面接轨上海发展旳前沿阵地。
临湖生态经济区: 包括七都和横扇。
盛泽民营经济区: 包括盛泽、铜罗、平望太浦河以南地区。
震泽民营经济区: 包括震泽、桃源。
2. 城镇等级规模构造:估计吴江全市人口2023年临苏外向型经济开发区50万人, 临沪综合经济区20万人, 临湖生态经济区7万人, 盛泽民营经济区40万人, 震泽民营经济区13万人, 合计130万人。
吴江滨湖新城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及思考

吴江滨湖新城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及思考摘要:产业结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产业兴则城市兴,产业强则城市强。
本文通过对吴江市滨湖新城产业结构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旨在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使滨湖新城今后的产业结构调整更趋于合理化和科学化。
关键词:滨湖新城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建议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c)-0198-01产业结构既是一个国家或地方经济发展结果的反映,同时也体现出一个国家或地方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潜能。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严峻而复杂,主权债务危机频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达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十二五”开局年之际,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向三四线城市铺开,这个过程中,三四线城市的发展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产业经济,已成为各地方政府的共识和急需解决的命题。
吴江市滨湖新城作为江苏省吴江市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面对重大的发展机遇和优越的政策条件,如何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如何实现区域经济的持续强劲增长,成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排头兵,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分析和把握好当前的产业结构,研究和规划好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和方向,意义十分重大。
1 滨湖新城产业结构发展现状1.1 滨湖新城2011年主要经济指标滨湖新城全区(镇)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183.35亿元,同比增长17.30%,一般预算收入15.56亿元,同比增长22.8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0.67亿元,工业总产值200.53亿元,服务业增加值108.76亿元,服务业税收20.24亿元,同比增长33.04%。
注册外资16701万美元,同比增长17.94%,到账外资6724万美元。
1.2 滨湖新城2011年各产业产值情况主要从工业和服务业两个点分析,根据市经发局数据,2011年滨湖新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总产值为1129449万元,其中设备、机械器材和电子计算机制造业产值为540289万元,占总产值的47.84%,食品制造业占12.76%,纺织业占11.35%,其余占28.0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大型绿地为基色 。
为我司后期度假性, 产品进军周边城市市场, 奠定基础。
综述篇
吴江滨湖新城推进,除了会加快吴江城市建设 发展以外,对我司项目推广。区域位置,周边配套
,交通,绿化,都会达到一定的促进 。
谢谢观赏 thank you
位属乡镇区域,滨湖新城规划,使我司 项目紧邻滨湖新城片区拉近城乡区域距 离,提升我司项目,周围教学配套,金 融配套,娱乐配套,休闲配套设施,
。改善后的区域将有利于项目前期
推广,客户引导,后期销售。
四滨湖新城对我司项目促进
绿化环境促进 我司项目周边,目前
缺少特色的公共绿化休
闲场所,滨湖新城推进 后将打造一个充满生机、 绿意盎然的生态新城, 生态公园、运动公园
三滨湖新城对江市的影响
生态绿化篇 滨湖新城位于太湖之滨,现状 生态环境良好。香樟及水杉等大型乔 木众多,高大参天,环境优美,内部 湖泊众多,水生植物品种丰富。滨湖 新城在规划建设中将生态环境保护列 为首要问题,北部结合农场保留的大 量乔木森林,湿地水湾,乡土果林, 形成滨湖森林湿地板块,成为城市的 氧吧、生态绿肺。南部结合太湖河塘 湿地以及旅游用地布局,形成以原生 态河塘湿地为基础的生态绿地。以此 为基础构建新城特色分明的“一廊、 两环、三片、六园”生态系统,促进 城市与自然系统的共生,引导城市可 持续发展。
吴江滨湖新城规划展报告
营销策划部 2010.10.24
一滨湖新城规划简介
滨湖新城规划简介
吴江滨湖新城位于太湖东岸, 苏州市南端,吴江市松陵城区西部 ,总面积约17平方公里,规划人口 约20万。 滨湖新城凭借资源优势和区位 优势集商务商业、旅游休闲和居住 功能于一体,以绿色生态、以人为 本、交通便捷、服务设施现代化为 规划建设的立足点,充分展现城湖 一体、水绿相依的独特魅力和“乐居 吴江”的高尚品位,是下一阶段苏州 建设发展的重点、亮点和增长点, 也是现代化与传统共生共存的太湖明 珠,更将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可持续发 展生态新城。
三滨湖新城对吴江市的影响
经济促进篇
苏州城市空间发展从东西延伸走向 南北拓展,提出构建南北通廊的城市 空间格局。特别是加强南北向基础设 施建设,强化其南北向的经济辐射带 动作用,而吴江滨湖新城正是苏州“南 北通廊”上的重要节点,苏州空间发展 为吴江城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四滨湖新城对我司项目促进
交通篇
我司项目紧邻苏震桃一级公路, 南北快速干线,随着滨湖新城推进, 苏震桃,227省道,中山路,苏嘉杭 ,苏同黎,五条干线与苏州无缝对接 南北快速干线与吴江仲英大道无缝对 接暨苏州轻轨4号线由南至北穿越吴 江,将大大提升我项目后期业主出
行的便利性。
四滨湖新城对我司项目促进
区域位置促进
我司项目目前位于,横扇镇菀坪区
二吴江整体城市布局
吴 江城市发展趋向
吴江正逐步形成以松陵城区、 滨湖新城和南部新城为城市核心 区,以沿苏外向型经济区、沿沪
综合经济区、沿浙民营经济区和
沿湖生态经济区为四大功能片区 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深入推进 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有力提升 居民生活乐居指数。
三滨湖新城对吴江市的影响
提升吴江市交通篇 吴江位于长三角腹地东临沪、 南临浙、北临苏,区位优势明显。 目前,吴江从东到西有苏同黎、 苏嘉杭、227省道、中山路、苏 震桃五条干线与苏州实行无缝对 接。 另外,还有枫津路对接鲈乡路、 吴淞江大道连接同津大道以及庞金 路北延三条干线也在筹建之中。苏 州轨道交通4号线由南至北穿越吴江 于2010年年底开工建设, 进一步加 快了吴江与沪,浙,苏的一体化发展 步伐。大大加强了吴江对外的交通便 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