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问题》教育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植树问题教案(优秀6篇)

植树问题教案(优秀6篇)

植树问题教案(优秀6篇)植树问题教案篇一1、重视知识的迁移和转化。

知识迁移法就是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启发学生进行新旧知识对照,由旧知识去思考、领会新知识,学会学习的方法。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两端栽树时的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掌握了两端栽树的解题方法,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学生已经发现了“两端栽树”的规律,这时老师提出如果两端都不栽树,棵数和间隔数之间又会有怎样的规律呢?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想表达的欲望也很强烈。

通过动手操作,形成知识的迁移和转化,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规律,让学生的研究成果被认可,让学生有成就感,从而也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重视独立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先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究,再合作交流。

通过简单的例子验证前面的猜测,发现两端都不栽树的规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数学思想又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学生准备直尺教学过程⊙对比引入,揭示课题1、出示复习题:在一条60 m长的。

小路的一旁栽树,每隔3 m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1)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指名汇报)(2)对于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棵数和间隔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指名回答:棵数=间隔数+1)2、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对于上节课的知识掌握得非常好!如果老师把上题改为:在一条60 m长的小路的一旁栽树,每隔3 m栽一棵(两端不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1)想一想,这道题与上一道题相比较,有什么变化?(2)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两端不栽”的。

(学生思考后自由汇报)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两端不栽”的植树问题,看一看棵数与间隔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开展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环境。

《植树问题》优秀教学设计5篇

《植树问题》优秀教学设计5篇

《植树问题》优秀教学设计5教材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P106页例1教学目标:1、通过猜测、验证等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规律,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培养学生通过“化繁为简”从简单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和化归思想。

3、通过合作交流,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的应用,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运用数形结合、一一对应建构植树问题模型,并灵活地解决植树问题。

教学难点:“一一对应思想”的运用教学准备:课件、10根小棒、尺子、白纸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1、师:今天张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你们欢迎吗?怎么欢迎?(学生鼓掌)师:手不但能表示情感,还藏着数学奥秘呢!伸开你的右手,你找到了数字几?生:5师:5是什么?生:5个手指师:就是手指数,那还能发现哪个数?生:4个空隙师:你能指给大家看看吗?师:像这样每两个手指之间的空隙,在数学上叫做间隔。

(板书:间隔)师:4根手指几个间隔?三根呢?2、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间隔现象?(课件出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与间隔有关的一类有趣的数学问题:植树问题。

(板书课题)二、发现规律课件出示:同学们要在全长500米长的小路的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树。

(两端都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数?(1)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问题是什么?“一边”“每隔5米”、“两端都栽”什么意思?(解释“一边”、“500米”是全长和“每隔5米”是间距)(2)那么我们需要种多少棵树呢?(3)请同学猜一猜、算一算预设:100÷5=20?100÷5+1=21?100÷5-1=19(4)引导验证:现在有不同的猜想,到底谁的对呢?怎么办?我们能不能想一个办法验证呢?如果我们画图来验证,你觉得好不好?(太麻烦)三、建立数学模型1、化繁为简师:我们可以先从简单数据开始研究。

我们可以把这里的总长500米改成5米、10米、15米20米、30米,请你选一个来摆一摆、画一画,数一数、找一找规律验证下吧。

植树问题教案(精选6篇)

植树问题教案(精选6篇)

植树问题教案植树问题教案(精选6篇)植树问题教案1教学目标:1. 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

2. 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 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用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

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同时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教学中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植树问题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植树吗?你植过树吗?(生答)植树能绿化环境,造福人类。

在生活中,常常遇到在路的一边、间隔一定的距离植树,这就需要计算准备多少棵树苗;还有许多类似的问题:比如在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等等,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

二、揭示学习目标:(媒体出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解决哪些问题呢?1. 能根据相关条件,求出需要多少棵树苗或计算两树间的距离。

2. 能利用植树问题,灵活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

三、探究新知:1. 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

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

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生读题)师:你会计算吗?(让学生回答)你算的对吗?请同学们自己动脑来验证一下。

学习提示:(媒体出示)①假如路长只有10米,要栽几棵树?如果路长是20米,又要栽几棵树?请你画线段图来看看。

(注意看图上有几个间隔和几个间隔点)②通过上面的分析,你能找出什么规律?和同桌或小组内说说。

③现在你能算出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吗?④你还有别的想法吗,在小组内说说。

小学数学植树问题教案(4篇)

小学数学植树问题教案(4篇)

小学数学植树问题教案(4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有有名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意为自我反省。

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下面是可爱的小编给大家整编的小学数学植树问题教案【4篇】,欢迎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植树问题》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都种、只种一端、两端不种三种情况植树问题的规律。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培养意识1、师:同学们好!一起来看两组画面。

(给学生播放荒漠化严重的和绿化优美的两组图片。

)师:看了这两组画面,你更喜欢哪一种呢?师:怎样才能拥有这样美丽的环境呢?生:植树。

师:植树造林,保护环境,让我们拥有一个充满鸟语花香的绿色花园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尽的义务!师:说到植树,大家知道吗?在我们数学王国里,植树可是有一定的学问的,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植树问题”。

——板题2、出示教学目标3、师:见过路边种树吗?一般情况下,每两棵树间距离怎样呢?(相等)一般情况下路边植树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我们也可以叫做等距离植树。

师:在路的一边等距离地植树会有几种情况呢?大家想不想亲手种种看?二、动手种树——探讨规律1、动手“种”树师:大家先看老师为大家准备的材料……(师介绍)出示操作要求:在路的一边,等距离植树,种完后小组里交流看看有几种情况?学生动手植树,师巡视。

2、交流方案小组上台展示自己组的种树方案。

两端都种两端不种只种一端3、仔细观察,每棵树之间都有间隔,那么植树的棵数跟间隔数之间有什么联系?生仔细观察,得出猜想:两端都种棵数=间隔数+1两端不种棵数=间隔数-1只种一端棵数=间隔数三、验证规律1、师:通过仔细观察,我们得出了自己的猜想。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精选25篇)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精选25篇)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精选25篇)植树问题教学设计(精选2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植树问题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合作探究,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经历由现实问题到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实验、探究、交流、发现规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初步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培养学生针对不同问题的特点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索、构建模型、用模型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和认识归纳规律对后续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探索归纳规律的意识,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中探索并发现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

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的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纸条。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明确课题在我国的北方经常出现沙尘暴天气,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危害,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几张有关沙尘天气的图片新闻。

(课件出示沙尘暴的图片)同学们知道吗?实际呀沙尘天气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正因为以前人们的乱砍乱伐,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环境,才会出现今天的沙尘天气。

最近呀咱们这个城市也经常出现雾霾天气,雾霾比沙尘暴天气危害更大,那雾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不便呀?那你们知道治理沙尘和雾霾天气最好的办法是什么?(植树造林)。

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一)设计植树方案为了改善我们的校园环境,让大家呼吸到更新鲜的空气,学校准备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请按照每隔5米栽一棵的要求设计一份植树方案。

(你能设计出几种方案)你们认为应该怎么种树?只让学生口答方案,追问有哪三种方案?(两端种树、一端种树、两端不种)。

2024最新-《植树问题》教案(优秀5篇)

2024最新-《植树问题》教案(优秀5篇)

《植树问题》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以下是可爱的小编给大伙儿分享的5篇《植树问题》教案,欢迎阅读。

《植树问题》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借助围棋盘探讨封闭曲线(方阵)中的植树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从封闭曲线(方阵)中探讨植树问题。

教学难点: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情境导入(课件出示)(1)在100米的小路边,每隔5米种一棵柳树,两端都要种,一共种了多少棵?(2)校园图书馆和体育馆两栋楼之间长40米,每隔4米种一棵柏树,一共种了多少棵?师:(第一题)1000÷20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加1?(两端都栽:棵数=间隔数+1)师:40÷4求的是什么?又为什么要减1呢?(两端不栽:棵数=间隔数—1)。

让学生说出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你能说说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二、探索新知。

1、圆形花坛的一周全长12米,如果沿着这一圈每隔2米摆放一盆花,一共需要多少盆花?板书课题: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2、运用规律。

圆形花坛的一周全长12米,如果沿着这一圈每隔2米摆放一盆花,一共需要多少盆花?(1)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独立完成。

(2)理解圆形的株数与间隔数相等,列出算式:12÷2=6(盆)3、课件出示一个圆形,在圆形的花坛上种树,棵数=间隔数4、发现规律:在圆形的花坛上种树,棵数=间隔数。

圆形花坛的`一周全长50米,如果沿着这一圈每隔2米摆放一盘花,一共需要多少盘花?5、学习例题:(1)课件出示例题。

例:在围棋的每边都放19个旗子,最外层一共可以放多少个旗子?(2)生读题,独立列出算式学生小组合作,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植树问题教案(通用11篇)

植树问题教案(通用11篇)

植树问题教案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植树问题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植树问题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在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过程目标:1、使学生经历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并应用规律来解决问题的能力;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情感目标:1、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2、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植树问题(两端要种)”的特征,应用规律解决问题教学难点:理解“间距数+1=棵数,棵数-1=间距数教学过程:一、设计情景、引入课题1、教学“间隔”的含义师:每位同学都有一双灵巧的手,他不但会写字、画画、干活,在他里面还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你想了解他吗?请举起你的右手。

(五指伸直、并拢、张开)(课件出示)师:张开的五指中有几个空隙?(4个)数学中我们把这个“空隙”叫“间隔”。

(板书)我们发现5根手指中有4个间隔,那么4根手指呢?3根呢?2、举例生活中的“间隔”师:生活中的“间隔”到处可见,你能举几个例子吗?(两棵树之间、两个同学之间、钟声…)3、理解间隔数,引入课题。

在一条路上植树,每两棵树之间相等的段数叫间隔数(课件演示),每个间隔的长叫间距,研究间隔数和棵数之间关系的问题,我们统称为植树问题,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植树问题。

(板书课题)二、探索新知,探究规律1、出示招聘启事在操场边,有一条20米长的小路。

学校计划在小路一边种树,要求每隔5米栽一棵。

特聘请校园设计师数名,要求设计植树方案一份,择优录取。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优秀7篇)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优秀7篇)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优秀7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整理的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优秀7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植树问题的教案篇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四下P117-P118页《植树问题》例1、例2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种树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灵活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新课标实施,数学教材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更为彰显。

每册教材通过“数学广角”来进一步渗透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加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植树问题的教学中,解题不是主要的教学目的,主要的任务是向学生渗透一种思想,一种在数学上、在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思想--化归思想。

本课的设计,主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开放性的设计,让学生在设计植树方案的过程中通过画图亲身体验在三种种植情况下,选择的间隔不同,但棵数〔baihuawen〕与间隔数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关系。

通过学生的体验,建构植树问题的模型,再运用模型解决生活中的类似问题。

教学中重在让学生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更注重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师:大家知道3月12日是什么节日吗?(植树节)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植树问题二、引导探究1、创设情境,理解概念(1)出示:“为了美化环境,学校准备在操场边上的一条100米长的小路一边植树,总务主任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呢?(2)理解题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师:在我们的生活中,“间隔”随处可见。出示图片(斑马线、雷台公园、赵州桥、多米诺骨牌)在这些图上你能找到间隔吗?
(3)听一听:时钟在下午5时敲响5下,中间有几个间隔?
(4)师:生活中的“间隔”到处可见,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2.揭示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和解决一些简单的、与间隔有关的数学问题——植树
2.构建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1)通过画图,我们发现这条路的两端都栽了树,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植树问题的一种类型。(板书:两端都栽)
(2)在线段图上,我们用点表示什么?几个点就是?通过画图,我们知道6棵树之间有5个间隔,7棵树之间有6个间隔,那么你能想象一下10棵树之间、50棵树之间、100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在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过程目标:
1.使学生经历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并应用规律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设计理念:
有些数学知识难以理解,有些数学知识难以记忆。每个学生都有一双手,这双手既能操作学具,本身还能成为一种很好的学具。我借助“手”这一极为方便的“操作学具”,通过学生手、口、眼、脑等多种感官的并用,使较难的数学问题简单化。本节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学生在学习这节课之后,能明白解决类似植树问题的题目时,较好的方法是先画图,然后根据图来发现规律,从而解决问题。即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而并不在于让学生对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进行单纯地记忆,从而在解决问题时只会将公式与问题相对照。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情感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2.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并总结出“棵树=间隔数+1”的关系。
教学难点:把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同化为“植树问题”,并运用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植树棵数
间隔数
5
4

5
7

50
49
100
99
……
……
(板书:棵数-1=间隔数间隔数+1=棵数)
【设计意图:学生在活动中经历了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分析思考、建立模型的全过程,为后面理解并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同学们要在全长5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植树问题》教学案例
———————————————————————————————— 作者:
———————————————————————————————— 日期:

《植树问题》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P106页。
教材地位:
《植树问题》它原本属于经典的奥数教学内容,新课程教材把它放在了“数学广角”中让所有的学生学习,说明这一教学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含量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四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整理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本课的设计中,解题不是主要的教学目的,主要的任务是以“植树问题”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推理等数学探究的过程,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示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①谁能大声清楚地朗读这个题目?
②从中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
③两端都要栽是什么意思?每隔5米是什么意思?哪两棵树之间相隔5米?
④这题也可以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解答,你能试着画线段图吗?
【设计意图:一个充满教育智慧的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学会思考。本环节旨在渗透“遇到复杂的先想简单的”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e.谁能够完整地说一说这个算式的意思?有谁听明白了,也想来说一说的?既然大家都想来说,那么我们就同桌互相说一说。
【设计意图: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数学的理解是从动手操作开始的。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每个学生动脑、动手,为理解植树问题中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构建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夯实了基础。】
⑤展示学生线段图,你能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吗?
⑥线段图里其实就反映着题目的意思,你能看着线段图用算式来解答吗?学生独立列算式。
⑦汇报:说说你的想法。
a.出示学生各种答案,并板书。
b.对于这几种方法,你们有什么看法吗?
c.擦去错误答案,剩下正确答案:
50÷5=10(个)10+1=11(棵)
d.师追问:大家都认为这种方法是正确的,那么谁能告诉我算式中的“50”表示什么吗?“5”表示什么?“50÷5=10(个)”又表示什么?(板书:间隔数=全长÷间隔长),为什么“+1”?(两端要栽,它比间隔多1)“10+1=11(棵)”表示什么?(植树棵树)这其实就是运用了“间隔数+1=棵数”这个规律。
教具的准备:多媒体设备、直尺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认识间隔
1.认识间隔
(1)师:每位同学都有一双灵巧的手,它不但会写字、画画、做手工,它里面还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同学们,你们想了解它吗?请举起你的左手。
师:数一数,张开的五指中有几个空隙?(4个)数学中我们把这个“空隙”叫“间隔”。(板书)你们发现5根手指中有几个间隔,那么4根手指呢?3根呢?
问题(1)(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手”引入间隔,并且开放课堂时空为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间隔,这样的导入亲切自然,让学生体验各种不同类型的间隔,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洋溢着数学的气息。】
二、探究规律,构建模型
1.用图象语言描述“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师:把5根手指看作5棵树,它有4个间隔。那么,6棵树、7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呢?小组合作学习动手摆一摆学具,并画出线段图来说明。(展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