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合并糖尿病患者在超声乳化吸除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眼内感染的防范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眼内感染的防范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眼内感染的防范摘要】目的讨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发生细菌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和围手术期规范化管理。

方法针对易引起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感染的因素进行分析,规范了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标准,建立健全的消毒、器械清洗制度,严格管理无菌植入物品使用,强化医护人员的无菌观念。

结果通过完善围手术期感染控制流程,提高医护人员预防手术感染意识,确保手术的安全,降低了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后细菌性眼内炎的发生率。

本次研究的超声乳化手术患者2788眼,细菌性眼内炎3例,眼内炎的发生率为0.11%。

结论做好围手术期准备,规范白内障超声乳化标准和严格的无菌操作是减少术后细菌性眼内炎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白内障超声乳化、细菌性眼内炎、围手术期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是目前普遍使用的治疗白内障最确切的方法,切口长度2.8~3.2mm不等,一般不缝合,手术方便、快捷、高效。

超声乳化术后并发细菌性眼内炎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1],严重者可导致视力丧失,甚至摘除眼球。

因此充分做好围手术期准备,是降低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后感染的重要举措。

现将我们的临床体会报告如下:方法1、对象: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2788眼,分别由两个病区的不同医生共同完成,病人的分配由入院处随机分配,具有可比性,两个病区的手术医生术前的处理有所区别。

随着护理模式向着以病人为中心的转变,为满足病人及手术科室及手术需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所有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均连台进行。

实验组完成1561眼,手术台上全部先用0.06%的碘伏进行眼周皮肤消毒,助手铺好巾后主刀医生再次用0.06%的碘伏消毒手术野,然后贴好无菌手术贴膜授水袋,剪开贴膜,贴膜包裹上下眼睑,暴露眼球,结膜囊内用0.06%碘伏滴眼,维持1~3分钟后用生理盐水冲洗30ml。

对照组完成1227眼,手术台上全部先用0.06%碘伏进行眼周皮肤消毒,助手铺好巾后主刀医生贴好无菌手术贴膜授水袋,剪开贴膜,贴膜包裹上下眼睑,暴露眼球,然后直接手术。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医院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的病原菌和耐药性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医院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的病原菌和耐药性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
[关键词 ] 超声乳化 白内障吸除术 ;感染性 眼内炎 ;病原菌 ;耐药性 ;炎 症反应 [中图分类号] R766.1 [文献标11-2681-03;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8.11.049
白内障是 主要 的一种 致 盲 性 眼 病 ,流 行 病 学 调 查 显示 其发 病 率 呈 不 断 上 升 趋 势 ¨j。 近 年 来 超 声 乳 化 技术 ,逐 渐成 为 白 内障治 疗 的主 要 手段 之一 。感 染 性 眼 内炎 是 白 内障术后 最 严 重 的一 种 并 发 症 ,调 查 显 示其 发 生率 为 0.02% 一0.5% ,预后 极 差 ,甚 者摘 除 眼 球 l3]。 白 内障术 后 感 染 性 眼 内 炎 临 床 表 现 主要 为 突 发视 力下 降 、结 膜 充血 、前房 积脓 、角膜 水肿 、眼球疼 痛 等 。虽 白内障术后 感 染性 眼 内炎 发 生 率 极 低 ,但 由于 其对视功能会引起严重损害,应受到高度重视 ,因此对 术后 感染 性 眼 内炎 病 原菌 及 耐 药 性 分 析 ,一 直 是 眼 科 医生 所关 注 的 问 题 。 临床 上 虽 对 术 后 感 染 性 眼 内 炎致 病 菌进行 了研 究 ,但 研 究甚少 ,无 法为 临床 合理 应 用抗 菌药 物提 供可 靠 的参 考价 值 ,加 之 随着 近 年 来 抗 菌药 物 的广泛 使用 ,感 染 性 眼 内炎致 病 菌菌 谱 是 否 发 生变 化 ,成为 可研 究 之处 。近 年研 究 证 实 炎 症 因子 与术 后 医 院感 染 密 切 相 关 J。而 目前 尚无 有 关 术 后 感染 性 眼 内炎 炎症 因子 变化 研究 。本 研究 探讨 超声 乳 化 白内障吸 除术后 医院感染 性 眼 内炎 病原 菌 和耐药 性 及炎 症 因子 的变化 。

白内障手术感染性眼内炎相关因素分析

白内障手术感染性眼内炎相关因素分析

白内障手术感染性眼内炎相关因素分析【摘要】目的:探讨白内障手术后导致感染性眼内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我院2000年10月至2015年10月以来治疗的白内障手术患者350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导致患者感染性眼内炎的疾病因素;结果:通过对比研究发现,患者中感染性眼内炎共有15例,感染率为0.045%,对15例标本进行送检培养,11例患者呈阳性,检测出病菌率为71.2%,其中革兰阳性球菌检测率为78.75%,60岁以上患者占74.1%,有3例患者在术中晶状体后囊膜发生破裂,对所有患者进行治疗后94%的感染情况得到控制并恢复视力;结论:导致感染性眼内炎的致病菌主要是革兰阳性球菌,主要菌群是条件致病菌,及早发现并进行针对性治疗是对该疾病最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白内障;感染性眼内炎;致病因素临床上,感染性眼内炎是白内障患者手术后发生的一种最为严重的并发症,这种病症的破坏性极大,严重者会导致患者摘除眼球。

虽然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率很低,但是由于其严重性和破坏性都极大必须要对其加以重视。

因此通过研究导致患者感染性眼内炎的主要致病菌,加强临床上的预防治疗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我院35000名白内障手术患者进行临床探究,对此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0年10月至2015年10月以来治疗的白内障手术患者350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检测发现共有15例患者发生感染性眼内炎。

患者中男性6名[1],女性9名。

患者年龄在3岁至85岁之间,平均年龄(59.8±7.5)岁,60岁以上患者11例,占比74.1%。

其中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共有8例,外伤性白内障患者4例(3例患者并没有晶状体),并发性白内障患者1例,先天性白内障患者2例。

1.2治疗方式进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患者8例,进行白内障囊外摘除并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3例,直接摘除白内障囊患者3例,后期进行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2例[2]。

白内障术后并发眼内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白内障术后并发眼内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白内障术后并发眼内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目的:分析白内障术后并发眼内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干预策略。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8例接受白内障超乳加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术后眼内炎发生的原因,根据并发眼内炎的不同因素采取不同的护理干预策略。

结果:白内障术后并发眼内炎的主要原因包括病区、手术室、供应室、患者围手术期和高危人群的管理等。

结论:采用有效的护理干预策略,能让眼内炎的发生率得到有效降低,从而让手术治疗效果得到提升。

标签:白内障术后;眼内炎;护理干预眼内炎是一种会对患者视力造成比较严重损害的手术并发症,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加人工晶体置入术术后,并发眼内炎的几率非常小,通过对相关统计资料的查阅可知,白内障术后并发眼内炎的发生率大约为0.042%-0.2%。

在处理白内障术后并发眼内炎时比较麻烦,所以加强预防感染就显得尤为关键。

1 一般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眼科从2005年以来共进行了白内障超声乳化加人工晶体置入术2000多例,在这段时间中,共发生了8例白内障术后确诊为眼内炎的患者,8例患者中2例男性,6例女性,年龄64-82岁,平均年龄(74.2±3.8)岁。

1.2 方法当患者出现感染后,要对其进行全面的排查,从而避免患者出现再次感染。

现在将全面排查的情况进行回顾总结,从而来分析其中原因,吸取教训,避免相同事件的再次发生,让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有效提升,为白内障术后并发眼内炎的预防和护理干预提供可靠的依据。

2 结果具体的排查情况如表1所示,通过资料分析可知,白内障术后并发眼内炎的高危因素就是手术中无菌要求得不到有效满足。

加强术前的评估分析,能让高危人群的感染发生率得到有效降低。

表1 白内障术后并发眼内炎分析情况3 讨论通过相关的资料查阅可知,白内障术后并发眼内炎的高危因素是因为手术器械没有全部进行高压蒸汽灭菌。

要对手术室的人员流动进行有效控制,让手术室的空气净化得到有效保证。

医护人员在进入手术室前应该要在更衣室内将手术衣物换好,戴好口罩和帽子;患者要穿好病员服后才能进入手术室;如果医务工作人员患有感冒或者其他传染病,那么这些医务工作人员将不能进入手术室。

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研究

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研究

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研究摘要: 目的分析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性,积极探讨护理干预取得的效果。

方法方法分析我院在2014至8月收治的64例白内障患者的数据资料。

对64例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内各32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把常规性护理与围术期实施优质护理进行有机结合。

结果在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率方面观察组比对照组要明显低,满足χ2=6.34,P=0.0264的差异条件,具有统计学意义。

产生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主要原因主要体现在年龄大于70 岁、手术时间大于1个小时、合并糖尿病的合并与玻璃体的过分溢出;经过有效的护理干预,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指标方面观察组要比对照组明显低,满足P<0.05的差异条件,具有统计学意义。

在护理满意度指标方面观察组比对照组要高,满足P<0.05的差异条件,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当患者年龄高于70 岁同时手术时间比一个小时多、合并糖尿病与玻璃体出现溢出等现象时,具有很大的可能性产生感染性眼内炎,在患者围术期进行优质护理,能够促进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率的降低,改对于患者的焦虑情绪进行有效改善,取得良好的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白内障;感染性眼内炎;护理干预研究白内障是比较常见的临床眼科疾病之一[1]。

目前,我国的白内障发病率具有明显上升的发展特点,尤其在老年人中很常见,它会导致视力模糊甚至失明。

目前,白内障手术治疗在临床上应用较多,但由于手术、年龄、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患者易患感染性眼内炎,严重影响手术疗效和预后[2]。

所以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临床病情的变化,研究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并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在围手术期进行护理干预,对感染性眼内炎的患者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有效减少术后的发生率,促进临床疗效的提升。

本文分析了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并研究了护理干预所取得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在 2014 年 2—8 月我院接受治疗的64 例白内障患者,全部的患者都满足白内障诊治的标准,属于单眼发病,都进行了手术治疗。

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

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Practical Clinical Nursing Science 2019年第4卷第34期V ol.4, No.34, 201952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梁少华(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广东佛山 528000)【摘要】目的 探究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效果。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针对性白内障围手术期护理措施。

统计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情况,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导致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

结果 导致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年龄、合并有糖尿病、手术时间与玻璃体溢出。

采取针对性白内障围手术期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实行围手术期针对性护理可以有效减少患者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率,明显改善白内障手术治疗的效果,应当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大力推广使用。

【关键词】白内障;感染性眼内炎;危险因素;护理干预【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ISSN.2096-2479.2019.34.52.01白内障作为眼科中的常见疾病之一,在我国中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有较高的发病率,临床中对于白内障的治疗主要是采取手术治疗的方法。

[1]尽管目前白内障手术的成功率极高,但是白内障手术作为一种有创性操作,加之植入的人工晶体材质、手术医师的操作技巧、患者自身体质的特点等原因,使患者在手术后有一定概率发生各种并发症。

[2]感染性眼内炎是白内障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病急骤,如果不能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有可能导致患者失明。

[3]通过在白内障患者围手术期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

本文探究了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8年1月间收治的58例接受手术治疗的白内障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2组,一组为对照组(29例),一组为观察组(29例)。

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对策

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对策

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对策感染性眼内炎是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生率约为0.13%[1],虽然并不常见,但是一旦发生,便是最严重且对视力具有破坏性的并发症,最轻者经治疗可保存部分视力,重者往往必须摘除眼球,预后极差,甚至危及生命后果严重。

所以医护人员积极预防眼内炎的发生,非常重要。

1 相关危险因素1.1环境因素:因白内障手术属于相对的无菌的内眼手术,如果同病房的患者属于感染患者并具有传染性,患者术后因身体抵抗力低极易出现交叉感染。

1.2患者的卫生习惯:因个人的生活卫生习惯,不能做到用清洁的流动的水洗脸、洗手,直接用脏手或脏毛巾擦、揉眼睛等,容易造成感染。

1.3患者自身因素:术眼睑缘炎、结膜炎、泪小管泪囊炎、泪道阻塞、配戴角膜接触镜等是引起感染的局部主要因素。

糖尿病、上呼吸道感染、免疫功能低下是引起感染的全身因素。

有研究认为,年龄、性别和种族与眼内炎的发病有密切关系。

澳大利亚的研究表明:年龄>90岁术后眼内炎的发病率提高1.83倍,年龄>80岁可使眼内炎的发病率升高。

[2]1.4术前准备:眼结膜囊处于开放状态,并有大量的睑板腺及泪腺的开口。

据文献报道,约2/3正常人结膜囊有正常菌群存在。

患者结膜囊和眼附属器被认为是最常见的感染源。

如果术前没有严格进行冲洗结膜囊,是引起眼内炎的原因之一。

1.5预防性抗菌药的不规范使用:术前未用抗生素眼药水预防感染或使用时间过短是引起术后眼内炎的重要原因之一。

1.6 洗手:护士点眼药前没有洗手,或给多名患者点眼药之间没有进行手消毒,致使患者间出现交叉感染。

1.7手术器械:越来越多的医院采用集中连台手术,术中消毒不充分,器械耗材等的连续使用,极大的增加了眼内炎爆发的危险,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1.8术中医护人员:有些医护人员无菌观念不强,在繁忙的治疗、护理工作中,未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无菌原则,造成手或器械的污染,也成为眼内炎的感染源。

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危险因素分析要点

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危险因素分析要点

均(72.9±4.6)岁。老年性白内障4073例,其他类 型(外伤性、并发性、代谢性、先天性等)白内障427 例。治疗前裸眼视力光感~0.05,白内障囊外摘出
术188例,超声乳化手术4312例;联合人工晶状体 植人3905例。手术耗时≥30 min者2138例,<30 min者2362例。术前患眼有结膜炎、睑缘炎或严重
To
analyze
the
risk
factors
of infectious endophthalmitis
after
cataract
The data of 4500 eyes of 4500
were
cases
of cataract surgeries in January 201 1 to January
hospital
collected,and the proportion of infectious endophthalmitis was calculated.The the surgery
basic information(gender,age,local factors,systemic factors)and approach,surgical factors of infectious approach,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surgery endophthalmitis
提高。对于感染性眼内炎的治疗原则,由于细菌的 毒力能在短时间内损害眼组织,感染性眼内炎如不 及时治疗,常丧失视力乃至眼球摘除,若能及时控制 感染则能够更好地恢复患者视力,故一旦确诊眼内 炎,应及早给予有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
研究结果显示,本组4500例白内障手术术后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内障合并糖尿病患者在超声乳化吸除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危
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糖尿病患者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分析。

方法研究选择2010年12月—2015年12月,在该院眼科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800例白内障合并糖尿病患者,对其进行回顾分析,分析术后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的病菌分布情况以及出现感染性眼内炎的相关危险因素等。

结果800例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患者术后共16例患者出现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率为2.00%,经过检测后,检出病原菌共16株,其中格兰阳性菌共14株,占87.50%,其中主要包括表皮葡萄球菌、头状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以及粪肠球菌,而真菌共2株,占12.50%;手术切口、手术时间、玻璃体溢出以及合并高血压等因素和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有着显著的相关性(P<0.05)。

结论白内障合并糖尿病患者行超声超声乳化吸除术后出现感染性眼内炎的病原菌以格兰阳性菌为主,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采用相应的措施来降低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率。

标签:超声;白内障;糖尿病;感染性
白内障属于最具有社会性眼科中的多发和常见性疾病,长期的发展一直威胁着人群的视力,受到了社会广泛的关注[1]。

近几年来,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属于治疗白内障最具有疗效的方式,但是术后较易出现各种并发症,比如:感染性眼内炎等[2]。

眼内炎主要由于真菌、细菌以及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的眼内炎症,其属于超生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发生率较高的疾病,严重影响着患者视力功能的恢复。

若是不能及时、有效的进行处理,影响患者的预后,严重者甚至导致失明[3]。

因此对超声乳化白内障消除术后造成的感染性眼内炎等研究,已经成为了相关学者的研究热点。

该研究选择2010年12月—2015年12月之间,在该院眼科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800例白内障合并糖尿病患者,对其进行回顾分析,分析术后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的病菌分布情况以及出现感染性眼内炎的相关危险因素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2月—2015年12月之间,在该院眼科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800例白内障合并糖尿病患者,其中男523例,女277例,年龄45~80岁,平均(2.54±17.52)岁。

入组标准[4]:入组患者均经过临床确诊为白内障,同时其临床症状均符合我国白内障诊断的临床标准;患者精神状态良好,可以积极配合治疗;患者及家属对研究表示支持,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患者伴有视网膜脱落、青光眼、角膜炎症、近期结膜以及有眼内感染史患者;患者伴有严重的精神类疾病,不能配合治疗;患者及家属对研究表示反对。

1.2 方法
首先给予患者滴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充分散瞳,5 min/次,共3次。

术前15 min给予患者使用0.5%的盐酸丙美卡因滴眼液进行麻醉,2滴/次,5 min/次,共3次。

手术方式:沿着上方角切开结膜约6 mm开口并进行止血,距角膜2 mm 作平行的巩膜板层切开,长度需要根据植入晶体的情况而定,在切口角膜方向进行剥离,进入透明角膜1 mm,建立巩膜隧道。

应用截囊针在中部前囊膜作小三角瓣,按着预定的方向做环形撕拉,形成6 mm直径的圆形撕开。

撕开前囊膜后,注水纯针头在9:00或者3:00方向注入BSS,随后进行乳化,深入乳化头,按着预定计划对其依次进行乳化吸出。

最后清除皮质后,注入粘弹剂,置入人工晶状体,适当的调整人工晶状体的位置,应用注吸器吸除前方及囊袋内的粘弹剂,切口自闭。

研究严格按着无菌的规范标准对患者收集防水或者玻璃体进行检测,操作规范严格按着《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范》,研究采用ATB自动细菌检定仪体及配套试剂进行菌株鉴定,同时整理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史,主要包括性别、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手术切口、玻璃体溢出、是否合并高血糖等因素。

1.3 观察指标
①统计患者感染的病原菌构成比例;②观察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相关因素对比[5]。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相关因素等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用[n(%)]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感染的病原菌构成比例
该研究800例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患者术后共16例患者出现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率為2.00%,经过检测后,检出病原菌共16株,其中格兰阳性菌共14株,占87.50%,其中主要包括表皮葡萄球菌、头状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以及粪肠球菌,而真菌共2株,占12.50%。

2.2 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相关因素对比
手术切口、手术时间、玻璃体溢出以及合并高血压等因素和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有着显著的相关性(P<0.05)。

3 讨论
白内障合并糖尿病患者行超声白内障乳化消除术后具有易出血、感染以及切口愈合延迟的风险。

糖尿病患者角膜内皮有着正六边形的细胞百分比下降,手术
刺激一般包含术中的机械损伤,超声能量的损耗,冲洗液的刺激等均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内皮细胞,因此,在术中需要注意降低机械的反复进出前房,应该合理的使用粘弹剂来保护角膜内的后囊膜,防止高浓度的肾上腺素以及匹罗卡品等药物对角膜内皮的损伤[6]。

术中应用的粘弹剂有着良好的照明效果,清晰的显示视野,连续的环形撕囊对保护后囊膜,防止后囊膜撕裂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若是后囊膜出现破裂,玻璃体突出,此时应该清除玻璃体的牵引,将人工晶体置入囊内。

由于玻璃体前膜以及囊后膜的损伤,缺血的视网膜会释放出新生血管因子,导致虹膜出现变化,前房角发生新血管形成,进而引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另一方面需要注意术中的动作轻柔,保持前房稳定,需合理应用粘弹剂,人工晶体需置入囊袋内,降低了对虹膜的刺激,防止出现虹膜的渗出反应[7]。

白内障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手术方式常规是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和超声乳化吸收术,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收术主要利用了超声波粉碎晶状体,然后利用负压的方式吸除。

其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性小以及视力恢复较快等优势,目前被临床广泛应用。

近年来,随着护理人员的无菌观念越来越强,白内障手术的成功率也越来越高,术后的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

相关资料显示[8]:白内障手术后出现感染性眼内炎的概率为0.15%~0.89%。

该研究结果可以看出,800例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患者术后共16例患者出现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率为2.00%,经过检测后,检出病原菌共16株,其中格兰阳性菌共14株,占87.50%,其中主要包括表皮葡萄球菌、头状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以及粪肠球菌,而真菌共2株,占12.50%。

说明了感染性炎症反应主要分泌内毒素等有害物质损伤眼部组织。

表2可以看出手术切口、手术时间、玻璃体溢出以及合并高血压等因素和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有着显著的相关性(P<0.05),表明了手术过程中手术时间久,术中玻璃体溢出,致使患者术后出现感染性眼内炎的概率增加;合并高血压患者术后出现的概率也相对增加,因此,术前需要进行血糖监测等措施;给予患者应用透明角膜切口的手术方式会致使术后感染率增加,因此在患者术前需要进行全方面的检查,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增强患者免疫力,另一方面需要保持术中无菌,术后积极预防并应用抗菌类药物,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反应,及时向医师汇报。

综上所述,白内障合并糖尿病患者行超声超声乳化吸除术后出现感染性眼内炎的病原菌以格兰阳性菌为主,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采用相应的措施来降低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胡淑英,汪振芳,谭素芬,等.白内障手术感染性眼内炎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13(2):541-542.
[2] 韦涛,梁凤康,何敏,等.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白内障合并急性原发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分析[J].重庆医学,2013,30(15):3680-3681.
[3] 敖明昕,王薇,李学民,等.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运动视标分辨力的变化[J].中华眼科杂志,2013,49(14):405-409.
[4] 曹广红,刘丽娟,刘家莹,等.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前后泪膜
改变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20):1743-1745.
[5] 陈婉,林浩添,吴昌睿,等.葡萄膜炎并发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前房炎症反应的临床观察[J].中华眼科杂志,2013,49(3):212-216.
[6] 吴瑞贤.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合并房角分离术围手术期的新式护理初探[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3,34(16):1227-1229.
[7] 尤冉,王军.白内障围手术期药物预防术后眼内炎的研究进展[J].中华眼科杂志,2014,50(4):153-157.
[8] 余庭霞,马小玲,钱益勇,等.白内障手术患者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15):3824-38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