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计算书
后张法预应力计算书

后张法预应力计算书1. 工程概况工程名称:XXX高速公路桥梁工程工程地点:XXX市桥梁类型: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跨径布置:50m+80m+50m2. 材料参数2.1 混凝土混凝土强度等级:C50弹性模量:3.45×10^4 MPa2.2 预应力钢束预应力钢束:12束,直径15.2mm,抗拉强度fpk=1860MPa弹性模量:1.95×10^5 MPa2.3 钢筋钢筋直径:8mm抗拉强度:360MPa弹性模量:2.00×10^5 MPa3. 计算方法本计算书采用后张法进行预应力计算,按照《公路桥涵设计规范》(JTGB01-2015)进行。
4. 计算过程4.1 计算预应力损失预应力损失主要包括:锚固损失、弹性压缩损失、徐变损失和收缩损失。
4.1.1 锚固损失锚固损失按照《规范》中的公式计算:[ 1 = 0.15 fpk L ]其中,L为预应力钢束长度,本工程中取4.0m。
4.1.2 弹性压缩损失弹性压缩损失按照《规范》中的公式计算:[ 2 = ]其中,Ap为预应力钢束截面积,本工程中取211.9mm^2。
4.1.3 徐变损失徐变损失按照《规范》中的公式计算:[ 3 = ]其中,σp0为预应力钢束初始应力,τ为时间,θ为徐变系数。
本工程中,取σp0=0.7fpk,τ=5000h,θ=0.002。
4.1.4 收缩损失收缩损失按照《规范》中的公式计算:[ 4 = ]其中,σp0、τ、E concrete 分别为上述值,β为收缩系数。
本工程中,取β=0.000005。
4.2 计算预应力混凝土截面内力预应力混凝土截面内力包括:弯矩、剪力、轴力。
4.2.1 弯矩弯矩按照《规范》中的公式计算:[ M = ]其中,W为集中力,L为梁的计算跨径。
4.2.2 剪力剪力按照《规范》中的公式计算:[ V = ]4.2.3 轴力轴力按照《规范》中的公式计算:其中,P为预应力,Δ为各种预应力损失之和。
预应力梁计算书

YKL-1一、计算条件1、材料1)、预应力钢筋采用高强低松弛钢绞线Φs15.2,其强度为f ptk=1860N/mm22)、张拉控制应力为σcon(N/mm2)= 13023)、孔道成型采用预埋金属波纹管,直径(mm)为70.00 4)、锚具种类:夹片锚5)、非预应力钢筋采用HRB400级钢筋,箍筋采用HRB335级钢筋6)、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 fc(N/mm2)= 19.1 ftk(N/mm2)=2.517)、施加预应力时的混凝土强度为2、内力计算1)、跨中截面跨中设计弯矩M(KN.m):2287 恒荷载力作用下的弯矩标准值Mk(KN.m):891 活荷载力作用下的弯矩标准值Mk(KN.m):303 2)、支座截面支座设计弯矩M(KN.m):947 恒荷载力作用下的弯矩标准值Mk(KN.m):939 活荷载力作用下的弯矩标准值Mk(KN.m):285 3、结构信息1)、裂缝控制等级:三级2)、配筋情况:下部:2×6Φs15.2+9φ25上部:2×6Φs15.2+8φ254、张拉方式:一端张拉5、跨度L(mm)12.6二、截面验算2.1 截面设计参数梁截面宽度 b(mm) 400 梁截面高度 h(mm) 1000 上翼缘高度 h f(mm) 150 上翼缘宽度b f(mm) 2200 下翼缘高度h f'(mm) 0 下翼缘宽度b f'(mm) 400 支座截面加掖高度h a(mm) 0跨中截面面积A1(mm2) 6.700E+05支座截面面积A2(mm2) 6.700E+05跨中截面形心距上翼缘边缘的距离y11(mm) 329 跨中截面形心距下翼缘边缘的距离y12(mm) 671 支座截面形心距上翼缘边缘的距离y21(mm) 329 支座截面形心距下翼缘边缘的距离y22(mm) 671跨中截面惯性矩I1(mm4) 6.296E+10支座截面惯性矩I2(mm4) 6.296E+102.2 截面抗裂及承载力计算验算(三级)1、跨中截面1—1受拉区普通钢筋根数n1 9 受拉区普通钢筋直径d1(mm) 25 拉区预应力钢筋根数n2 12 弯矩标准值Mk(kN-m) 1194 次弯矩M2(kN-m) 469预应力损失计算预应力钢筋与孔道壁之间的摩擦系数引起的预应力损失σl2(N/mm2)147张拉端锚具变形和钢筋内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σl1(N/mm2)0预应力钢筋的应力松弛引起的应力损失σl4(N/mm2)33由于砼的收缩徐变引起的预应力损失σl5(N/mm2)33裂缝宽度验算受拉区纵向钢筋的公称直径d eq(mm) 26.56按有效受拉混凝土截面面积计算的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ρte0.03轴向压力作用点至纵向受拉钢筋合力点的距离e(mm)1003.03纵向受拉钢筋合力点至截面受压区全力点的距离z(mm)788.03等效应力σsk(N/mm2)74.06裂缝间纵向受拉钢筋应变不均匀系数ψ(0.2<ψ<1.0)0.38裂缝宽度ωmax(mm)0.03 <0.2,满足要求承载力计算跨中计算弯矩包络值+1.2次弯矩M(KN.M)2287实际承载力Mu(KN.M)3313 >M,满足要求2、支座截面2—2受拉区普通钢筋根数n1 8受拉区普通钢筋直径d1(mm) 25拉区预应力钢筋根数n2 12弯矩标准值M k(kN-m) 647次弯矩M2(kN-m) -462预应力损失计算预应力钢筋与孔道壁之间的摩擦系数引起的预应力损失σl2(N/mm2)277张拉端锚具变形和钢筋内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σl1(N/mm2)0预应力钢筋的应力松弛引起的应力损失σl4(N/mm2)33由于砼的收缩徐变引起的预应力损失σl5(N/mm2)33 裂缝验算受拉区纵向钢筋的公称直径d eq(mm) 26.69按有效受拉混凝土截面面积计算的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ρte0.01轴向压力作用点至纵向受拉钢筋合力点的距离e(mm)111.88纵向受拉钢筋合力点至截面受压区全力点的距离z(mm)-7144.2等效应力σsk(N/mm2)-299.90裂缝间纵向受拉钢筋应变不均匀系数ψ(0.2<ψ<1.0) 1.00裂缝宽度ωmax(mm)0.03 <0.2mm,满足要求抗震验算梁端的配筋强度比λ0.61 <0.75,满足要求截面换算配筋率ρ(%) 2.41 <2.5%,满足要求受压区高度比x/h0 0.23 <0.35,满足要求梁端底面与顶面普通钢筋面积比A s’/As 1.13 >0.3/(1-λ),满足要求梁底面普通钢筋配筋率0.66 >0.2%,满足要求承载力计算支座计算弯矩包络值+次弯矩M(KN.M)947(1.2恒荷弯矩+1.4活荷弯矩)*调幅系数+次弯矩M1(KN.M)263实际承载力Mu(KN.M)2710 >M1,满足要求支座计算配筋包络值A s(mm2) 5018支座换算实际配筋面积A s实(mm2) 9065 >As,满足要求支座抗剪设计值V(KN)977抗剪承载力V实(KN)1645 >V,满足条件施工阶段验算支座验算施工阶段上翼缘边缘砼法向压应力ócc(N/mm2) 2.61 <0.6fck,满足要求施工阶段下翼缘边缘砼法向拉应力ótp(N/mm2)-2.68 <0.95ftk,满足要求跨中验算施工阶段下翼缘边缘砼法向压应力ócc(N/mm2) 1.59 <0.6fck,满足要求施工阶段上翼缘边缘砼法向拉应力ócc(N/mm3)-3.14 <0.95ftk,满足要求施工阶段预应力伸长计算值(mm) 76施工阶段反拱验算0.06 0.05751219荷载长期作用下梁挠度验算9.25 满足要求<1/300一、计算条件1、材料1)、预应力钢筋采用高强低松弛钢绞线Φs15.2,其强度为f ptk=1860N/mm22)、张拉控制应力为σcon(N/mm2)= 13023)、孔道成型采用预埋金属波纹管,直径(mm)为80.004)、锚具种类:夹片锚5)、非预应力钢筋采用HRB400级钢筋,箍筋采用HRB335级钢筋6)、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 fc(N/mm2)= 19.1ftk(N/mm2)=2.517)、施加预应力时的混凝土强度为2、内力计算1)、跨中截面跨中设计弯矩M(KN.m):2364 恒荷载力作用下的弯矩标准值Mk(KN.m):788 活荷载力作用下的弯矩标准值Mk(KN.m):224 2)、支座截面支座设计弯矩M(KN.m):1474 恒荷载力作用下的弯矩标准值Mk(KN.m):1108 活荷载力作用下的弯矩标准值Mk(KN.m):274 3、结构信息1)、裂缝控制等级:三级2)、配筋情况:下部:2×8Φs15.2+9φ25上部:2×8Φs15.2+8φ254、张拉方式:一端张拉5、跨度L(mm)15.5二、截面验算2.1 截面设计参数梁截面宽度 b(mm) 400 梁截面高度 h(mm) 1200 上翼缘高度 h f(mm) 150 上翼缘宽度b f(mm) 2200 下翼缘高度h f'(mm) 0 下翼缘宽度b f'(mm) 400 支座截面加掖高度h a(mm) 0跨中截面面积A1(mm2) 7.500E+05支座截面面积A2(mm2) 7.500E+05跨中截面形心距上翼缘边缘的距离y11(mm) 411 跨中截面形心距下翼缘边缘的距离y12(mm) 789 支座截面形心距上翼缘边缘的距离y21(mm) 411 支座截面形心距下翼缘边缘的距离y22(mm) 789跨中截面惯性矩I1(mm4) 1.057E+11支座截面惯性矩I2(mm4) 1.057E+112.2 截面抗裂及承载力计算验算(三级)1、跨中截面1—1受拉区普通钢筋根数n1 9 受拉区普通钢筋直径d1(mm) 25 拉区预应力钢筋根数n2 16 弯矩标准值Mk(kN-m) 1012 次弯矩M2(kN-m) 692预应力损失计算预应力钢筋与孔道壁之间的摩擦系数引起的预应力损失σl2(N/mm2)156张拉端锚具变形和钢筋内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σl1(N/mm2)0预应力钢筋的应力松弛引起的应力损失σl4(N/mm2)33由于砼的收缩徐变引起的预应力损失σl5(N/mm2)44裂缝宽度验算受拉区纵向钢筋的公称直径d eq(mm) 26.89按有效受拉混凝土截面面积计算的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ρte0.03轴向压力作用点至纵向受拉钢筋合力点的距离e(mm)777.51纵向受拉钢筋合力点至截面受压区全力点的距离z(mm)868.11等效应力σsk(N/mm2)-34.20裂缝间纵向受拉钢筋应变不均匀系数ψ(0.2<ψ<1.0) 1.00裂缝宽度ωmax(mm)0.04 <0.2,满足要求承载力计算跨中计算弯矩包络值+1.2次弯矩M(KN.M)2364实际承载力Mu(KN.M)4809 >M,满足要求2、支座截面2—2受拉区普通钢筋根数n1 8受拉区普通钢筋直径d1(mm) 25拉区预应力钢筋根数n2 16弯矩标准值M k(kN-m) 888次弯矩M2(kN-m) -680预应力损失计算预应力钢筋与孔道壁之间的摩擦系数引起的预应力损失σl2(N/mm2)292张拉端锚具变形和钢筋内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σl1(N/mm2)0预应力钢筋的应力松弛引起的应力损失σl4(N/mm2)33由于砼的收缩徐变引起的预应力损失σl5(N/mm2)44 裂缝验算受拉区纵向钢筋的公称直径d eq(mm) 27.04按有效受拉混凝土截面面积计算的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ρte0.01轴向压力作用点至纵向受拉钢筋合力点的距离e(mm)95.45纵向受拉钢筋合力点至截面受压区全力点的距离z(mm)-18520.95等效应力σsk(N/mm2)-355.74裂缝间纵向受拉钢筋应变不均匀系数ψ(0.2<ψ<1.0) 1.00裂缝宽度ωmax(mm)0.03 <0.2mm,满足要求抗震验算梁端的配筋强度比λ0.68 <0.75,满足要求截面换算配筋率ρ(%) 2.41 <2.5%,满足要求受压区高度比x/h0 0.27 <0.35,满足要求梁端底面与顶面普通钢筋面积比A s’/As 1.13 >0.3/(1-λ),满足要求梁底面普通钢筋配筋率0.59 >0.2%,满足要求承载力计算支座计算弯矩包络值+次弯矩M(KN.M)1474(1.2恒荷弯矩+1.4活荷弯矩)*调幅系数+次弯矩M1(KN.M)310实际承载力Mu(KN.M)3902 >M1,满足要求支座计算配筋包络值A s(mm2) 5989支座换算实际配筋面积A s实(mm2) 11007 >As,满足要求支座抗剪设计值V(KN)895抗剪承载力V实(KN)1996 >V,满足条件施工阶段验算支座验算施工阶段上翼缘边缘砼法向压应力ócc(N/mm2) 4.51 <0.6fck,满足要求施工阶段下翼缘边缘砼法向拉应力ótp(N/mm2)-0.49 <0.95ftk,满足要求跨中验算施工阶段下翼缘边缘砼法向压应力ócc(N/mm2) 5.89 <0.6fck,满足要求施工阶段上翼缘边缘砼法向拉应力ócc(N/mm3)-1.69 <0.95ftk,满足要求施工阶段预应力伸长计算值(mm) 92施工阶段反拱验算 1.36 1.36165642荷载长期作用下梁挠度验算 6.72 满足要求<1/300一、计算条件1、材料1)、预应力钢筋采用高强低松弛钢绞线Φs15.2,其强度为f ptk=1860N/mm22)、张拉控制应力为σcon(N/mm2)= 13023)、孔道成型采用预埋金属波纹管,直径(mm)为55.004)、锚具种类:夹片锚5)、非预应力钢筋采用HRB400级钢筋,箍筋采用HRB335级钢筋6)、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 fc(N/mm2)= 19.1ftk(N/mm2)=2.517)、施加预应力时的混凝土强度为2、内力计算1)、跨中截面跨中设计弯矩M(KN.m):2058 恒荷载力作用下的弯矩标准值Mk(KN.m):788 活荷载力作用下的弯矩标准值Mk(KN.m):224 2)、支座截面支座设计弯矩M(KN.m):1729 恒荷载力作用下的弯矩标准值Mk(KN.m):1108 活荷载力作用下的弯矩标准值Mk(KN.m):274 3、结构信息1)、裂缝控制等级:三级2)、配筋情况:下部:2×5Φs15.2+7φ25上部:2×5Φs15.2+5φ254、张拉方式:一端张拉5、跨度L(mm)15.5二、截面验算2.1 截面设计参数梁截面宽度 b(mm) 400 梁截面高度 h(mm) 1200 上翼缘高度 h f(mm) 150 上翼缘宽度b f(mm) 2200 下翼缘高度h f'(mm) 0 下翼缘宽度b f'(mm) 400 支座截面加掖高度h a(mm) 0跨中截面面积A1(mm2) 7.500E+05支座截面面积A2(mm2) 7.500E+05跨中截面形心距上翼缘边缘的距离y11(mm) 411 跨中截面形心距下翼缘边缘的距离y12(mm) 789 支座截面形心距上翼缘边缘的距离y21(mm) 411 支座截面形心距下翼缘边缘的距离y22(mm) 789跨中截面惯性矩I1(mm4) 1.057E+11支座截面惯性矩I2(mm4) 1.057E+112.2 截面抗裂及承载力计算验算(三级)1、跨中截面1—1受拉区普通钢筋根数n1 7 受拉区普通钢筋直径d1(mm) 25 拉区预应力钢筋根数n2 10 弯矩标准值Mk(kN-m) 1012 次弯矩M2(kN-m) 433预应力损失计算预应力钢筋与孔道壁之间的摩擦系数引起的预应力损失σl2(N/mm2)156张拉端锚具变形和钢筋内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σl1(N/mm2)0预应力钢筋的应力松弛引起的应力损失σl4(N/mm2)33由于砼的收缩徐变引起的预应力损失σl5(N/mm2)44裂缝宽度验算受拉区纵向钢筋的公称直径d eq(mm) 26.64按有效受拉混凝土截面面积计算的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ρte0.02轴向压力作用点至纵向受拉钢筋合力点的距离e(mm)1056.53纵向受拉钢筋合力点至截面受压区全力点的距离z(mm)924.81等效应力σsk(N/mm2)40.15裂缝间纵向受拉钢筋应变不均匀系数ψ(0.2<ψ<1.0)0.20裂缝宽度ωmax(mm)0.01 <0.2,满足要求承载力计算跨中计算弯矩包络值+1.2次弯矩M(KN.M)2058实际承载力Mu(KN.M)3320 >M,满足要求2、支座截面2—2受拉区普通钢筋根数n1 5受拉区普通钢筋直径d1(mm) 25拉区预应力钢筋根数n2 10弯矩标准值M k(kN-m) 888次弯矩M2(kN-m) -425预应力损失计算预应力钢筋与孔道壁之间的摩擦系数引起的预应力损失σl2(N/mm2)292张拉端锚具变形和钢筋内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σl1(N/mm2)0预应力钢筋的应力松弛引起的应力损失σl4(N/mm2)33由于砼的收缩徐变引起的预应力损失σl5(N/mm2)44 裂缝验算受拉区纵向钢筋的公称直径d eq(mm) 27.04按有效受拉混凝土截面面积计算的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ρte0.01轴向压力作用点至纵向受拉钢筋合力点的距离e(mm)340.21纵向受拉钢筋合力点至截面受压区全力点的距离z(mm)-544.20等效应力σsk(N/mm2)-575.16裂缝间纵向受拉钢筋应变不均匀系数ψ(0.2<ψ<1.0) 1.00裂缝宽度ωmax(mm)0.05 <0.2mm,满足要求抗震验算梁端的配筋强度比λ0.68 <0.75,满足要求截面换算配筋率ρ(%) 1.51 <2.5%,满足要求受压区高度比x/h0 0.14 <0.35,满足要求梁端底面与顶面普通钢筋面积比A s’/As 1.40 >0.3/(1-λ),满足要求梁底面普通钢筋配筋率0.46 >0.2%,满足要求承载力计算支座计算弯矩包络值+次弯矩M(KN.M)1729(1.2恒荷弯矩+1.4活荷弯矩)*调幅系数+次弯矩M1(KN.M)565实际承载力Mu(KN.M)2622 >M1,满足要求支座计算配筋包络值A s(mm2) 5989支座换算实际配筋面积A s实(mm2) 6879 >As,满足要求支座抗剪设计值V(KN)895抗剪承载力V实(KN)1996 >V,满足条件施工阶段验算支座验算施工阶段上翼缘边缘砼法向压应力ócc(N/mm2) 1.65 <0.6fck,满足要求施工阶段下翼缘边缘砼法向拉应力ótp(N/mm2)-2.54 <0.95ftk,满足要求跨中验算施工阶段下翼缘边缘砼法向压应力ócc(N/mm2) 2.09 <0.6fck,满足要求施工阶段上翼缘边缘砼法向拉应力ócc(N/mm3)-1.88 <0.95ftk,满足要求施工阶段预应力伸长计算值(mm) 92施工阶段反拱验算0.11 0.10540212荷载长期作用下梁挠度验算9.24 满足要求<1/300YKL-4一、计算条件1、材料1)、预应力钢筋采用高强低松弛钢绞线Φs15.2,其强度为f ptk=1860N/mm22)、张拉控制应力为σcon(N/mm2)= 13023)、孔道成型采用预埋金属波纹管,直径(mm)为55.004)、锚具种类:夹片锚5)、非预应力钢筋采用HRB400级钢筋,箍筋采用HRB335级钢筋6)、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 fc(N/mm2)= 19.1ftk(N/mm2)=2.517)、施加预应力时的混凝土强度为2、内力计算1)、跨中截面跨中设计弯矩M(KN.m):1591 恒荷载力作用下的弯矩标准值Mk(KN.m):665 活荷载力作用下的弯矩标准值Mk(KN.m):15 2)、支座截面支座设计弯矩M(KN.m):518 恒荷载力作用下的弯矩标准值Mk(KN.m):773 活荷载力作用下的弯矩标准值Mk(KN.m):55 3、结构信息1)、裂缝控制等级:三级2)、配筋情况:下部:2×5Φs15.2+7φ25上部:2×5Φs15.2+5φ254、张拉方式:一端张拉5、跨度L(mm)15.5二、截面验算2.1 截面设计参数梁截面宽度 b(mm) 400 梁截面高度 h(mm) 1100上翼缘高度 h f(mm) 150 上翼缘宽度b f(mm) 2200 下翼缘高度h f'(mm) 0 下翼缘宽度b f'(mm) 400 支座截面加掖高度h a(mm) 0跨中截面面积A1(mm2) 7.100E+05支座截面面积A2(mm2) 7.100E+05跨中截面形心距上翼缘边缘的距离y11(mm) 369 跨中截面形心距下翼缘边缘的距离y12(mm) 731 支座截面形心距上翼缘边缘的距离y21(mm) 369 支座截面形心距下翼缘边缘的距离y22(mm) 731跨中截面惯性矩I1(mm4) 8.263E+10支座截面惯性矩I2(mm4) 8.263E+102.2 截面抗裂及承载力计算验算(三级)1、跨中截面1—1受拉区普通钢筋根数n1 7 受拉区普通钢筋直径d1(mm) 25 拉区预应力钢筋根数n2 10 弯矩标准值Mk(kN-m) 680 次弯矩M2(kN-m) 422预应力损失计算预应力钢筋与孔道壁之间的摩擦系数引起的预应力损失σl2(N/mm2)141张拉端锚具变形和钢筋内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σl1(N/mm2)0预应力钢筋的应力松弛引起的应力损失σl4(N/mm2)33由于砼的收缩徐变引起的预应力损失σl5(N/mm2)34裂缝宽度验算受拉区纵向钢筋的公称直径d eq(mm) 26.64按有效受拉混凝土截面面积计算的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ρte0.02轴向压力作用点至纵向受拉钢筋合力点的距离e(mm)783.06纵向受拉钢筋合力点至截面受压区全力点的距离z(mm)824.19等效应力σsk(N/mm2)-14.48裂缝间纵向受拉钢筋应变不均匀系数ψ(0.2<ψ<1.0) 1.00裂缝宽度ωmax(mm)0.02 <0.2,满足要求承载力计算跨中计算弯矩包络值+1.2次弯矩M(KN.M)1591实际承载力Mu(KN.M)3013 >M,满足要求2、支座截面2—2受拉区普通钢筋根数n1 5受拉区普通钢筋直径d1(mm) 25拉区预应力钢筋根数n2 10弯矩标准值M k(kN-m) 561次弯矩M2(kN-m) -416预应力损失计算预应力钢筋与孔道壁之间的摩擦系数引起的预应力损失σl2(N/mm2)265张拉端锚具变形和钢筋内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σl1(N/mm2)0预应力钢筋的应力松弛引起的应力损失σl4(N/mm2)33由于砼的收缩徐变引起的预应力损失σl5(N/mm2)34 裂缝验算受拉区纵向钢筋的公称直径d eq(mm) 27.04按有效受拉混凝土截面面积计算的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ρte0.01轴向压力作用点至纵向受拉钢筋合力点的距离e(mm)103.56纵向受拉钢筋合力点至截面受压区全力点的距离z(mm)-11681.32等效应力σsk(N/mm2)-367.44裂缝间纵向受拉钢筋应变不均匀系数ψ(0.2<ψ<1.0) 1.00裂缝宽度ωmax(mm)0.06 <0.2mm,满足要求抗震验算梁端的配筋强度比λ0.68 <0.75,满足要求截面换算配筋率ρ(%) 1.64 <2.5%,满足要求受压区高度比x/h0 0.15 <0.35,满足要求梁端底面与顶面普通钢筋面积比A s’/As 1.40 >0.3/(1-λ),满足要求梁底面普通钢筋配筋率0.48 >0.2%,满足要求承载力计算支座计算弯矩包络值+次弯矩M(KN.M)518(1.2恒荷弯矩+1.4活荷弯矩)*调幅系数+次弯矩M1(KN.M)197实际承载力Mu(KN.M)2356 >M1,满足要求支座计算配筋包络值A s(mm2) 2986支座换算实际配筋面积A s实(mm2) 6815 >As,满足要求支座抗剪设计值V(KN)495抗剪承载力V实(KN)1821 >V,满足条件施工阶段验算支座验算施工阶段上翼缘边缘砼法向压应力ócc(N/mm2) 2.54 <0.6fck,满足要求施工阶段下翼缘边缘砼法向拉应力ótp(N/mm2)-1.24 <0.95ftk,满足要求跨中验算施工阶段下翼缘边缘砼法向压应力ócc(N/mm2) 2.51 <0.6fck,满足要求施工阶段上翼缘边缘砼法向拉应力ócc(N/mm3)-1.90 <0.95ftk,满足要求施工阶段预应力伸长计算值(mm) 94施工阶段反拱验算0.52 0.51765696荷载长期作用下梁挠度验算8.91 满足要求<1/300一、计算条件1、材料1)、预应力钢筋采用高强低松弛钢绞线Φs15.2,其强度为f ptk=1860N/mm22)、张拉控制应力为σcon(N/mm2)= 13023)、孔道成型采用预埋金属波纹管,直径(mm)为55.004)、锚具种类:夹片锚5)、非预应力钢筋采用HRB400级钢筋,箍筋采用HRB335级钢筋6)、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 fc(N/mm2)=19.1ftk(N/mm2)=2.397)、施加预应力时的混凝土强度为2、内力计算支座截面支座设计弯矩M(KN.m):562 恒荷载力作用下的弯矩标准值Mk(KN.m):400 活荷载力作用下的弯矩标准值Mk(KN.m):213、结构信息1)、裂缝控制等级:三级2)、配筋情况:上部:2×5Φs15.2+7φ254、张拉方式:一端张拉5、跨度L(mm) 5二、截面验算2.1 截面设计参数梁截面宽度 b(mm) 500 梁截面高度 h(mm) 700 上翼缘高度 h f(mm) 150 上翼缘宽度b f(mm) 2300 下翼缘高度h f'(mm) 0 下翼缘宽度b f'(mm) 500 支座截面加掖高度h a(mm) 0支座截面面积A2(mm2) 6.200E+05支座截面形心距上翼缘边缘的距离y21(mm) 230 支座截面形心距下翼缘边缘的距离y22(mm) 470支座截面惯性矩I2(mm4) 2.632E+102.2 截面抗裂及承载力计算验算(三级)支座截面受拉区普通钢筋根数n1 7 受拉区普通钢筋直径d1(mm) 25 拉区预应力钢筋根数n2 10 弯矩标准值M k(kN-m) 421预应力损失计算张拉端锚具变形和钢筋内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σl1(N/mm2)234预应力钢筋的应力松弛引起的应力损失σl4(N/mm2)33由于砼的收缩徐变引起的预应力损失σl5(N/mm2)43 裂缝验算受拉区纵向钢筋的公称直径d eq(mm) 26.64按有效受拉混凝土截面面积计算的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ρte0.03轴向压力作用点至纵向受拉钢筋合力点的距离e(mm)305.08纵向受拉钢筋合力点至截面受压区全力点的距离z(mm)218.83等效应力σsk(N/mm2)112.75裂缝间纵向受拉钢筋应变不均匀系数ψ(0.2<ψ<1.0)0.60裂缝宽度ωmax(mm)0.07 <0.2mm,满足要求抗震验算梁端的配筋强度比λ0.60 <0.75,满足要求截面换算配筋率ρ(%) 2.44 <2.5%,满足要求受压区高度比x/h0 0.26 <0.35,满足要求承载力计算支座计算弯矩包络值M(KN.M)5621.2恒荷弯矩+1.4活荷弯矩M1(KN.M)509实际承载力Mu(KN.M)1568 >M1,满足要求支座计算配筋包络值A s(mm2) 2700支座换算实际配筋面积A s实(mm2) 7814 >As,满足要求支座抗剪设计值V(KN)180抗剪承载力V实(KN)1468 >V,满足条件挠度验算挠度f(mm) 10.31 满足要求。
预应力张拉计算书(后张法)

预应力张拉计算书(后张法)【1:正式风格】预应力张拉计算书(后张法)1. 引言1.1 目的1.2 适用范围1.3 参考文件2. 术语定义2.1 预应力2.2 张拉2.3 后张3. 背景知识3.1 预应力工艺概述3.2 后张法工艺原理3.3 预应力材料和设备4. 设计计算4.1 设计工况说明4.2 预应力力设计原则4.3 后张力计算公式推导和参数4.4 张拉力预测和参数确定4.5 后张力校核计算过程4.5.1 选择预应力力值4.5.2 确定张拉长度和张拉应力 4.5.3 后张力计算4.5.4 后张力校核5. 结果分析5.1 预应力力值和后张力结果5.2 拉索和锚具选择及布置5.3 后张材料选用及工艺要求附件:1. 张拉计算表格2. 张拉力预测计算表格法律名词及注释:1. 预应力:一种施加在结构构件上的内部应力,使构件在自重和外力作用下产生预压,以提高构件的稳定性和承载力。
2. 张拉:通过施加预应力钢束的拉力,使混凝土构件发生初始应力的过程。
3. 后张:在混凝土达到预定强度后,通过施加预应力钢束的拉力以达到设计要求的过程。
【2:活泼风格】预应力张拉计算书(后张法)1. 概述1.1 为什么要进行预应力张拉计算?1.2 为什么选用后张法?1.3 本文档的目的是什么?2. 术语解释2.1 什么是预应力?2.2 什么是张拉?2.3 什么是后张?3. 预备知识3.1 懂预应力工艺,先了解一下3.2 后张法工艺原理简介3.3 哪些材料和设备会用到?4. 设计计算4.1 先来看一下设计工况说明4.2 怎么设计预应力力?4.3 公式推导和参数,别看起来吓人,其实很简单 4.4 怎么预测张拉力?4.5 怎么进行后张力校核计算?4.5.1 如何选择预应力力值?4.5.2 张拉长度和张拉应力怎么确定?4.5.3 后张力计算步骤4.5.4 控制一下后张力,校核一下5. 结果分析5.1 看一下预应力力值和后张力结果都是啥5.2 拉索和锚具选择,不是随便选的哦5.3 后张材料选用和工艺要求,来看看附件:1. 张拉计算表格,有多详细就看你有多认真了2. 张拉力预测计算表格,别小看这个小表格法律名词及注释:1. 预应力:相当于给结构件穿了一件紧身衣,加固啦!2. 张拉:就像给混凝土做了一次放飞梦想的航班3. 后张:混凝土刚一固结,就开始由内而外给它加油喝彩。
预应力梁计算书(按T 形截面)

二.内力设计值计算
Gk 为恒载内力标准值, Pk 为活载不利布置内力标准值, Ek 为地震内力标准值,Wk 为风载内力标准值 M k = Gk + Pk 为标准组合, M q = Gk + ϕ q Pk 为准永久组合, M d 为设计组合
1. 支座 A
Gk = −1379.5kN .m , Pk = −491.4kN .m , M k = −1870.9kN .m , M q = −1625.2kN .m M d = −2364.0kN .m
1478.0 × 106 × 651.7
则 Ap = max Ap , k , Ap ,q = 2676mm , n = Ap 139 = 19.3 根
2
(
)
5. 支座 E
Ap , k
Ap , q
− 2.39 10 9.964 10 × = ≈ 1952mm 2 976.5 0.3464 × 106 × 448.3 + 8.33 × 105 9.964 × 1010 1474.2 × 106 × 448.3 − 0.4 × 2.39 9.964 × 1010 = ≈ 2079mm 2 6 976.5 0.3464 × 10 × 448.3 + 5 8.33 × 10 9.964 × 1010
4. 跨中 D
M 主 = e p N pe = −461.7 × 3257.6 × 10
3
106
= −1053.9kN .m
M 次 = M p Ap − M 主 = −0.2550 × 3336 + 1053.9 = 653.3kN .m
5. 支座 E
M 主 = e p N pe = 148.3 × 3257.6 × 10
预应力管桩计算书

预应力管桩计算书一、计算依据1、《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 (DBJ/T15-27-2018)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2012)3、《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94-2008)二、基本参数1、桩型:预应力管桩2、桩径:D=400mm3、桩长:L=15m4、桩端持力层:强风化岩层5、单桩承载力设计值:R=1200kN三、管桩结构计算1、截面面积A = π(D/2)² = π(400/2)² = 4000π mm²2、惯性矩I = π(D/2)³ = π(400/2)³ = π mm⁴3、桩身抗弯强度设计值fpy = 1.4 × 140 N/mm² = 1.4 × 140 ×1000 N/cm²4、桩身配箍率n = A × fpy / (πD²) = 4000π× 140 / (π×400²) = 1/75≈0.01335、约束箍筋布置:在桩身高度范围内每隔1m设置一道直径为16mm 的约束箍筋,约束箍筋的间距宜不大于350mm。
6、配箍率计算:n = (π×D²×Z×fy/4)/(Z×fy/2+π×D²×n×fy/4) = (π×400²×1×140/4)/(1×140/2+π×400²×16×140/4) =0.9667≈1/757、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Q = n × A × fpy = 1/75 × 4000π×140 × 1000 N = N8、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qpa = Q / (πD²) = / (π×400²) N/cm ² = 17 N/cm²9、根据地质勘察报告提供的资料,强风化岩层的承载力特征值fa=350kPa,则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qpa= fa=350kPa。
预应力张拉计算书(范本)

预应力张拉计算书(范本)预应力张拉计算书(范本)1. 引言本文档旨在对预应力张拉计算进行详细说明,以确保计算准确性和安全性。
2. 术语定义在本文档中,以下术语被定义如下:- 预应力张拉:通过施加预应力力量,使混凝土构件产生预压应力,以增强其承载能力和抗裂性能的过程。
- 预应力力量:通过张拉预应力筋或压制预应力筋所施加的力量。
- 预应力筋:用于施加预应力力量的钢筋。
- 预应力锚固端:将预应力筋锚固在混凝土中的部位。
- 拉伸长度:预应力筋在锚固端至张拉端的拉伸长度。
- 张拉端:预应力筋的一端,用于施加预应力力量。
- 引伸载荷:施加在预应力筋上的力量。
3. 设计要求在进行预应力张拉计算前,需要满足以下设计要求:- 构件尺寸和几何形状符合设计规范。
- 张拉力计算符合设计规范。
- 预应力筋的保护层和锚固长度符合设计规范。
- 构件的预应力张拉布置符合设计规范。
4. 计算输入参数进行预应力张拉计算时,需要输入以下参数:- 构件的尺寸和几何形状。
- 预应力筋的数量、直径和强度等级。
- 构件的材料参数,如混凝土强度等。
5. 张拉力计算通过施加预应力力量,预应力筋将被拉伸,产生一定的张拉力。
张拉力的计算公式如下:张拉力 = 引伸载荷 / 预应力筋的截面积6. 锚固长度计算预应力筋需要足够的锚固长度,以保证其在锚固段不滑动并能传递预应力力量。
锚固长度的计算需要考虑预应力筋的直径和混凝土的强度等因素。
7. 考虑其他因素在进行预应力张拉计算时,还需考虑以下因素:- 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 预应力筋的损失。
- 预应力力量的施加方式和顺序。
8. 结论通过对预应力张拉计算的详细说明,我们可以确保计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附件:(在此处添加相关附件)法律名词及注释:1. 预应力:指在施工或制造过程中,施加力量于构件以减小约束应力并增加预先应变的作用。
2. 混凝土强度:指混凝土材料所能承受的最大压缩力。
3. 抗裂性能:指混凝土构件在受力后能够有效防止或减轻裂缝的产生和扩展的能力。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计算书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计算书1. 计算书编制依据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技术规程》(GB 50007-2011)以及工程地质报告、设计文件等编制本计算书。
2. 工程概况本项目为XXX工程,位于XX市XX区,占地面积XX平方米,建筑总面积XX 平方米。
工程由XX栋建筑物组成,其中包括住宅、商业、办公等不同功能区域。
本计算书主要针对工程中的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进行计算。
3. 桩基设计参数3.1 地质条件根据地质勘察报告,工程场地地层主要由第四系冲积层和残积层组成,自上而下分别为:1)素填土:厚度1.00~3.50m,灰褐色,湿,松散状;2)粉质粘土:厚度1.50~6.00m,灰色,湿,可塑状;3)粉砂:厚度1.00~4.00m,灰白色,湿,松散状;4)碎石土:厚度2.00~6.00m,灰黄色,湿,松散状;5)强风化花岗岩:厚度1.00~4.00m,灰白色,湿,散体状。
3.2 桩基设计要求1)桩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2)桩长:根据计算确定;3)桩径:根据计算确定;4)桩距:根据计算确定;5)桩基承载力特征值:根据规范和地质勘察报告确定;6)桩基设计安全等级:二级。
4. 桩基计算4.1 竖向承载力计算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第5.2.1条,计算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Qk = Qsk + Qpk ][ Qsk = 1.2 2.0 10^4 = 2.4 10^4 ][ Qpk = 1.2 1.0 10^4 = 1.2 10^4 ][ Qk = 2.4 10^4 + 1.2 10^4 = 3.6 10^4 ]4.2 水平承载力计算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第5.2.2条,计算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 Qh = 0.7 2.0 10^3 = 1.4 10^3 ]4.3 桩基承载力验算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第5.2.4条,进行桩基承载力验算:[ Ng ][ Ng = 144 ]5. 桩基施工根据《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技术规程》(GB 50007-2011)和设计文件,进行桩基施工,包括桩基施工前准备、桩基打桩、桩基质量控制等。
预应力张拉计算书(例范本)

预应力张拉计算书(例范本)本合同段采用国标φs15.24(GB/T5224-2003)的预应力钢绞线,标准强度为Rby=1860MPa,低松驰。
跨度为30m的T梁和25m的箱梁均采用Φs15.24mm钢绞线。
预应力筋张拉采用千斤顶油压标示张拉力和伸长值双控施工。
预应力钢绞线的张拉在预制梁的预应力损失参数方面,纵向预应力钢绞线波纹管摩阻系数为0.26,孔道偏差系数为0.003,钢束松弛预应力损失根据张拉预应力为1302MPa取为△=0.025,锚具变形与钢束回缩值(一端)为6mm;横向预应力钢绞线波纹管摩阻系数为0.26,孔道偏差系数为0.003,钢束松弛预应力损失为△=0.025,锚具变形与钢束回缩值(一端)为6mm;竖向预应力钢绞线波纹管摩阻系数为0.35,孔道偏差系数为0.003,钢束松弛预应力损失为△=0.05,锚具变形与钢束回缩值(一端)为1mm。
预应力材料方面,纵横向预应力束采用公称直径为Φ=15.24(7Φ5),抗拉标准强度f=1860MPa的高强度低松弛钢绞线;柔性吊杆采用27根Φ15.2环氧喷涂钢绞线组成,fpk=1860MPa;竖向预应力采用Φ25高强精扎螺纹粗钢筋。
锚具方面,纵向预应力采用OVM15-9型锚具锚固,横向预应力束采用OVMBM15-3(BM15-3P)、OVMBM15-4(BM15-4P)型锚具,竖向预应力采用JLM-25型锚具锚固;吊杆采用GJ15-27型锚具。
在设计伸长量方面,预应力平均张拉力的计算公式为Pp=(p1-e)/(kx+μθ),其中Pp为预应力筋平均张拉力,p为预应力筋张拉端的张拉力,x为从张拉端至计算截面的孔道长度,θ为从张拉端至计算截面的曲线孔道部分切线的夹角之和,k为孔道每米局部偏差对摩檫的影响系数,取0.002,μ为预应力筋与孔道壁的摩檫系数,取0.14.预应力筋的理论伸长值计算公式为Δl=ppl/(AEp),其中Δl为预应力筋的理论伸长值,l为预应力筋的长度,A为预应力筋的截面积,Ep为预应力筋的弹性模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m 空心板(标准梁)预应力张拉计算书
第一章 设计伸长量复核
一、计算公式及参数:
1、预应力平均张拉力计算公式及参数:
()
()
μθ
μθ+-=+kx e p p kx p 1 式中:
P p —预应力筋平均张拉力(N )
P —预应力筋张拉端的张拉力(N )
X —从张拉端至计算截面的孔道长度(m )
θ—从张拉端至计算截面的曲线孔道部分切线的夹角之和(rad )
k —孔道每米局部偏差对摩檫的影响系数,取0.0015 μ—预应力筋与孔道壁的摩檫系数,取0.25
2、预应力筋的理论伸长值计算公式及参数: ()P P p E A l p l =∆
式中:
P p —预应力筋平均张拉力(N )
L —预应力筋的长度(mm )
A p —预应力筋的截面面积(mm 2),取139 mm 2
E p —预应力筋的弹性模量(N/ mm 2),取1.95×105 N/ mm 2
二、伸长量计算:
(一)中跨
1、N1束一端的伸长量:
单根钢绞线张拉的张拉力
P=0.75×1860×139=193905N
X=9.675m
L=9.684m
θ=4×π/180=0.069813rad
伸长值计算见附表
ΔL=68.1mm
与设计比较(68.1-60.5)/60.5=12.6% 2、N2束一端的伸长量:
单根钢绞线张拉的张拉力
P=0.75×1860×139=193905N
X=9.675m
L=9.697
θ=5×π/180=0.087266rad
伸长值计算见附表
ΔL=68.3mm
与设计比较(68.3-60.4)/60.4=13 (一)边跨
1、N1束一端的伸长量:
单根钢绞线张拉的张拉力
P=0.75×1860×139=193905N
X=9.750m
L=9.747m
θ=4×π/180=0.069813rad
伸长值计算见附表
ΔL=68.5mm
与设计比较(68.5-60.9)/60.9=12.5%
2、N2束一端的伸长量:
单根钢绞线张拉的张拉力
P=0.75×1860×139=193905N
X=9.738m
L=9.760m
θ=5×π/180=0.087266rad
伸长值计算见附表
ΔL=68.7mm
与设计比较(68.7-60.7)/60.7=13.2%
第二章张拉时理论伸长量计算
一、计算参数:
1、K—孔道每米局部偏差对摩檫的影响系数:取0.0015
2、μ—预应力筋与孔道壁的摩檫系数:取0.25
3、A p—预应力筋的实测截面面积:139 mm2
4、E p—预应力筋实测弹性模量:1.95×105 N/ mm2
5、锚下控制应力:σk=0.75R y b=0.75×1860=1395 N/ mm2
6、锚圈口摩阻损失:不计
7、单根钢绞线张拉端的张拉控制力:P=100%×σk A p=193905N
8、千斤顶计算长度:34.5cm
9、工作锚长度:5cm
10、限位板计算长度:2.5cm
11、工具锚计算长度:不计
二、张拉时理论伸长量计算:
1、N1束一端的伸长量:
伸长值计算见附表
第三章张拉参数
一、钢绞线的张拉控制应力:
4根钢绞线束:σcon=100%σk=193.905*4=775.62KN
5根钢绞线束:σcon=100%σk=193.905*5=969.525KN
二、千斤顶张拉力与压力表对应读数见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