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第二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撒哈拉以南非洲》创新教案(第2课时)(新版)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撒哈拉以南非洲》创新教案(第2课时)(新版)

《撒哈拉以南非洲》教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形地势特征。

(2)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丰富的矿产资源及分布。

(3)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单一经济特征及改变措施。

2.过程与方法利用图文资料,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特征以及振兴民族经济的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认知地理事物的能力,体会到振兴民族经济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高原为主的地形。

(2)世界矿产宝库。

(3)努力改变单一经济结构。

【教学难点】撒哈拉以南非洲为摆脱经济落后状况,努力发展民族经济,改变单一经济结构。

【教学课时】2课时,第2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撒哈拉以南非洲大致位于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间,那么,其大部分地区属于什么气候类型?气候分布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明确: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气候分布大致以赤道为对称轴呈南北对称分布。

过渡: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形、资源及经济特点。

二、新课学习(三)高原为主的地形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形以高原为主,有“高原大陆”的称号。

找出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阿赞德高原、刚果盆地。

(学生读图找图,加强读图能力的培养)活动:1.读图,判断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海拔及地势倾斜状况。

(学生读图分析回答)明确:撒哈拉以南非洲平均海拔约在500米以上,东部和南部高原海拔多在1000—2000米。

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

阅读:乞力马扎罗山乞力马扎罗山“意为闪闪发光的山”,位于坦桑尼亚东北部,海拔5895米,是一座死火山,山顶有一个巨大的火山口。

乞力马扎罗山气势磅礴,景色瑰丽。

山顶上终年积雪,山脚下则一泒热带风光。

从山脚向山顶,气候类型依次为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

不同的气候带分布着不同的野生动植物,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活动:2.为什么在炎热的赤道附近,会有乞力马扎罗山这样壮观的雪山?(学生分析回答)明确:乞力马扎罗山虽位于赤道附近,但因其海拔高,气温低,导致山顶终年积雪覆盖,成为“赤道雪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案(第2课时)(新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案(第2课时)(新版)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资料分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经济发展的条件、特点、原因及后果和解决途径。

通过资料分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口、粮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资料等学习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经济及人口、粮食、环境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教学重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特点。

【教学难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口、粮食、环境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2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复习提问:日本的经济特点是什么?(进口原料,出口工业制成品)俄罗斯的经济特点是什么?(重工业发达,轻工业滞后)那么,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经济有何特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人口、粮食、环境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今天,我们来了解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经济及人口、粮食、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新课学习(二)快速发展的经济1.发展的条件(1)矿产资源的宝库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矿产资源的宝库,不仅种类多,而且储量大。

金刚石、黄金的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

石油、铀、铜、铁等矿产资源的储量也很大。

(2)丰富的生物资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是咖啡、椰枣和油棕的原产地。

拓展延伸:丰富的动物资源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热带草原上生活着狮子、鸵鸟、羚羊、长颈鹿、大象、斑马等动物。

拓展延伸:视频:《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动物迁徙》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丰富的自然资源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因丰富的自然资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被称为“富饶大陆”。

2.经济特点及原因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许多国家出口矿产、木材、畜产或热带经济作物,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许多国家从发达国家进口机械、汽车等工业制成品,形成了单一商品经济为主的经济。

原因是:由于历史上长期受殖民主义者占领和掠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缓慢。

3.后果进口工业制成品价格高,出口初级产品价格低,因此,这些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六年级地理下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案(第2课时)(新版)

六年级地理下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案(第2课时)(新版)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资料分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经济发展的条件、特点、原因及后果和解决途径。

通过资料分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口、粮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资料等学习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经济及人口、粮食、环境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教学重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特点。

【教学难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口、粮食、环境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2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复习提问:日本的经济特点是什么?(进口原料,出口工业制成品)俄罗斯的经济特点是什么?(重工业发达,轻工业滞后)那么,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经济有何特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人口、粮食、环境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今天,我们来了解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经济及人口、粮食、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新课学习(二)快速发展的经济1.发展的条件(1)矿产资源的宝库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矿产资源的宝库,不仅种类多,而且储量大。

金刚石、黄金的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

石油、铀、铜、铁等矿产资源的储量也很大。

(2)丰富的生物资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是咖啡、椰枣和油棕的原产地。

拓展延伸:丰富的动物资源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热带草原上生活着狮子、鸵鸟、羚羊、长颈鹿、大象、斑马等动物。

拓展延伸:视频:《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动物迁徙》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丰富的自然资源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因丰富的自然资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被称为“富饶大陆”。

2.经济特点及原因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许多国家出口矿产、木材、畜产或热带经济作物,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许多国家从发达国家进口机械、汽车等工业制成品,形成了单一商品经济为主的经济。

原因是:由于历史上长期受殖民主义者占领和掠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缓慢。

3.后果进口工业制成品价格高,出口初级产品价格低,因此,这些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撒哈拉以南非洲》第2课时示范课教学设计【人教七年级地理下册】

《撒哈拉以南非洲》第2课时示范课教学设计【人教七年级地理下册】

《撒哈拉以南非洲》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材分析本节设计了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黑种人的故乡”,介绍本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居民状况。

教材突出了撒哈拉以南非洲是黑种人的故乡,有着独特又极具活力的文化,为世界文化多样性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部分“快速发展的经济”,首先介绍撒哈拉以南非洲是世界矿产资源的宝库,同时,这里也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

接着从历史角度追溯由于长期受殖民主义者的统治和影响,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国际经贸关系,成为世界上典型的以初级农矿产品生产为主的地区,经济一直处于落后状态。

第三部分“人口、粮食与环境”,介绍本区人与自然的关系。

本区虽然自然条件有缘,但历史上殖民者的掠夺,目前人口自然增长率过高、生产力水平较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是这里的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自然环境恶化,成为世界上人口、粮食和环境问题十分突出的地区。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解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例和图片,认识本区人口、粮食、环境等问题的严重性,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本区人口、粮食、环境等问题的严重性,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关系;2.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粮食、环境等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

【教学难点】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粮食、环境等问题产生的原因。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资源【知识解析】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地理地图】撒哈拉以南非洲矿产资源和经济作物的分布动画。

教学过程【课堂引入】教师:上节课我们对黑种人的故乡——撒哈拉以南非洲有了初步了解,这是一块什么样的土地?请你用一个词概括一下。

学生:神奇、高原大陆、美丽、黑种人的故乡……教师总结:对,神奇、“高原大陆”、黑种人故乡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留给我们的印象。

它还会留给我们哪些印象呢?下面我们来学习它的经济发展情况。

第八章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非洲第二课时教案

第八章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非洲第二课时教案

《8.3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学设计(二)
学案导引:
1、读图“本区某些国家的主要商品占本国出口商品总额的百分比(1998年)”(课本70页图8.31),分析这些国家出口的主要物品是什么?出口的比重怎样?这些国家出口商品有什么特点?
2、假如你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洲长,你打算怎么办?
3、据世界银行统计,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贫困人口逐年增加,人口自然增长率又是全世界最高的,看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贫困加剧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本区自身造成的。

同学们找出原因。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从文化、经济等方面去认识一个地区的人文环境。

在这节课中,我注意为学生提供黑人的手工艺品、绘画、雕刻等方面的图片,还花费假日时间,在网上查找了非洲鼓手演奏的一段鼓,欧洲殖民者贩卖黑人的罪恶历史的一段新闻视频。

在讲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时,我认为,我如果能够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单一商品经济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学生会更理解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国家落后的原因了。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存在的人口、粮食与环境三方面的问题之间是有因果关系的,如果能画一个因果关系图,对学生来说就更形象更容易理解了。

“撒哈拉以南非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撒哈拉以南非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雜堂教学考下61撒哈拉以南非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杨敏(陕西省西安市曲江第一中学,陕西西安)一、 教材分析1. 教材版本中图版教材《地理》八年级下册第6章《认识地 区》第四节“撒哈拉以南非洲”(第二课时)。

2. 地位与作用课程标准对于本地区没有具体的要求,只是从整 体的角度在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经济、文化 等地理要素及相互关系方面提出八条标准,到底哪条 标准对应本节课呢?不同版本的教材虽然内容有所 不同,但是都强调撒哈拉以南非洲气候特征对生产生 活的影响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发展问题。

因为 这里存在着世界上最严重的饥饿、贫穷和环境问题,也是该地区被选为区域案例的重要原因。

在中图版 教材中,本节内容位于同样地处热带的东南亚、同样资 源丰富的中东,以及经济发达的欧洲西部之后,与前面 几节内容对比,让学生感受区域之间的明显差异。

3. 教材内容及整合通过以上分析,将本节教材内容整合如下:第一 课时包括概况、热带气候和热带自然景观、高原为主 的地形;第二课时包括世界矿产宝库和努力改变单一经济。

内容整合依据:第一课时以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 的影响为主线,突破该地区的粮食和环境问题;第二 课时以该地区经济发展为主线,探究该地区贫穷的原 因及经济发展出路。

两个课时分别解决撒哈拉以南 非洲的两个核心问题。

二、 学情分析优势: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区域分 析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读图方法;学生对世界分区内容 介绍较感兴趣。

不足:学生地理要素间的联系和综合分析能力有待提高,而且撒哈拉以南地区对于学生来说了解较少、比较陌生。

三、教学目标1. 课标解读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指出对当地影响较大的自然资源的分布及对该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2. 教学目标区域认知:结合地图说出该地矿产资源的分布;结合相关资料分析该地单一经济模式形成的原因及影响;举例说明该地发展经济的出路。

综合思维:在分析过程中让学生理解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用动态的眼光看待问题,培养时空综合思维。

8.3 撒哈拉以南非洲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学期人教版

8.3 撒哈拉以南非洲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学期人教版

初中地理《撒哈拉以南非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区域认知目标1.在地图上找出本区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国家说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

2.运用图表说出撒哈拉以南非洲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理解单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原因、特征、影响及对策。

(二)综合思维目标1.通过运用地图资料,表述撒哈拉以南非洲“热带大陆”“高原大陆”等称谓产生的原因,明确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位置及环境特征,培养检验学生运用地图获取知识的能力。

2.以热带草原气候类型为例,深刻理解气候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通过分析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粮食-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

(三)地理实践目标通过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形、地势、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学习,认识到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影响。

(四)人地观念目标通过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粮食-环境”问题,尝试运用分析问题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

二、重点和难点1.理解气候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单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原因、特征、影响及对策。

三、教材设计思路本节落实的课程标准主要包括:“运用资料描述某地区富有地理特色的文化习俗”“运用图表说出某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等。

教材在设计上突出撒拉以南非洲的人文地理内容。

据落实课程标准的需要,及教学目标和协商思维活动的需要,教材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地理知识拆分并融合在撒拉以南非洲的人文地理知识中。

开篇介绍本期地理位置的基础上强调这里大部分地处热带地形以高原为主,接着教材给出撒拉以南非洲地形图和代表性景观相,在这样的自然环境背景下介绍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居民和文化,指出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及对世界文化作出的贡献。

大家在分析本区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时,指出热带草原气候所导致的旱灾,对撒哈拉以南非洲农业和人民生活的显著影响,让自然地理特征为分析人文地理特征服务有助于学生认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特点。

七年级地理下册7.3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第2课时)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7.3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第2课时)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第2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主要的气候类型,结合相关资料,分析说明热带草原气候的主要特点及其对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了解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主要的矿产和热带经济作物,探讨单一商品经济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探究活动、资料分析,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独立思考问题及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单一商品经济的学习,树立国家之间平等互利、相互合作,因地制宜发展民族经济的观点。

【教学重点】单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原因,在国际贸易中的不利地位以及对本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热带草原气候对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课前准备】学生搜集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关的知识,教师制作课件【课时安排】共2课时,第2课时【教学过程】环节一:情境导入教师:播放非洲热带草原动物视频。

从视频中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广袤的草原,强壮的大象、凶猛的狮子,成群的斑马……教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非洲大草原,去那片充满生机的大地看看。

环节二:新知学习学习任务一:充满生机的大地活动一:不一样的土地教师:说一说你所知道的非洲是什么样的?学生一: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部分地处热带,这里既有广阔的热带雨林,又分布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草原。

学生二: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点缀着高大的金合欢树和波巴布树。

拓展延伸:波巴布树波巴布树又叫猴面包树,是大型落叶乔木,主干短,分枝多。

树冠巨大,树杈千奇百怪,酷似树根,树形壮观,果实巨大如足球,甘甜汁多,是猴子、猩猩、大象等动物最喜欢的食物。

主要分布于非洲,地中海、大西洋和印度洋诸岛及澳洲北部,木质多孔,对着树干开一枪,子弹能穿透而过。

学生三:这里有成群的羚羊和斑马在狂奔。

学生四:长颈鹿在悠闲地吃着树梢上的嫩枝绿叶,大象在嬉水。

学生五:鸵鸟在散步,偶尔还能看到凶猛的狮子和猎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第2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本区以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为主的单一商品经济及面临的人口、粮食和环境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利用相关材料分析该地区单一商品经济的特征和成因,同时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讨论如何帮助该地区摆脱贫困寻求出路。

2、分析人口增长过快与粮食的增长不相适应,从而导致人们乱砍乱垦,造成环境恶化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地区的单一商品经济分析,对学生进行平等互利、互助合作,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教育。

2、通过了解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具体表现和内在成因的分析,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全球意识。

重点难点
1、理解单一商品经济
2、人口、粮食、环境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方法
分析归纳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针对上节课所学内容,利用PPT(第2--7张)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位置、地形、气候、主要河湖及黑种人的故乡等地理特征进行抽查后导入新课。

(二)进入新课
1、展示撒哈拉以南非洲主要矿产和生物资源分布图,要求学生讨论归纳该地区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是什么?(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
2、在教师引导下找出本区重要的几种矿产及其主要生产或出口国。

(本区黄金和金刚石的储量和产量都居世界第一。

另外南非的黄金、几内亚的铝土、赞比亚的铜矿、刚果民主共和国的金刚石、尼日利亚的石油均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


3、展示该区丰富的生物资源,认识这里是咖啡、椰枣和油棕的原产地。

4、教师提问:该区国家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应该属于哪一类国家?
5、生回答后展示该区主要进出口商品地图,引导学生认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特征。

(经济发展缓慢,出口初级农矿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的单一商品经济)
6、教师提问:为什么撒哈拉以南非洲资源丰富而经济却比较落后?
7、学生合作交流,共同探究其原因并发言。

(长期遭受殖民统治,工业基础薄弱,低价卖出一种或几种初级农矿产品,高价买进工业制成品,在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8、学生完成P65活动,通过合作探究分析加纳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出路。

(重点是探讨出路问题)
9、教师对学生回答加以点评并作小结。

10、图片展示如今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发展的变化。

11、展示世界人口增长图,过渡到人口、粮食和环境问题。

12、学生读图,找出人口增长最快的是哪个大洲。

(非洲)
13、读课本上撒哈拉以南非洲主要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图,归纳该区人口增长特点。

(人口增长快)
14、教师提问:过快的人口增长对粮食需求会有什么影响?(对粮食和肉类需求大大增加)
15、利用PPT展示,引导学生分析为了解决粮食问题采取的措施以及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

16、利用框示图展示该区人地关系矛盾,帮助学生认识人口-粮食-环境问题。

17、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其他原因导致缺粮吗?
18、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还有气候和殖民统治原因影响。

19、教师点评并利用PPT(缺粮问题原因分析)进行小结。

20、教师追问:那如何解决呢?
21、学生讨论,合作探究并发表各自看法。

22、教师点评小结,PPT展示解决方法。

23、学生完成课本活动“如何协调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关系”。

(三)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小结(PPT展示)。

(四)课堂练习
详见PPT
作业布置
填充图相关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