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选读 第三讲 经济的细胞——马医生之显微镜下的商品
资本论全文

资本论全文《资本论》是卡尔·马克思撰写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全面地探讨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运行机制。
本文将围绕《资本论》展开,系统地解读其中的关键内容。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集大成之作,其内容可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是商品与货币的流通、第二部分是剩余价值的生成和实现、第三部分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
下面将逐一展开探讨这些部分的核心观点。
在第一部分中,马克思首先分析了商品的本质。
他指出,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方面,使用价值表示商品的实际物质需求满足程度,交换价值则体现商品作为交换媒介的能力。
随后,他阐述了货币作为商品通常等价物的特性,并详细阐述了货币的流通形式以及货币的起源和功能。
通过对商品与货币进行深入研究,马克思揭示了商品交换背后所隐藏的无形的剥削关系。
第二部分是《资本论》的核心部分,马克思在这里详细探讨了剩余价值的生成和实现过程。
他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而剩余价值则是由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出来的。
马克思深刻地剖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揭示了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对工人进行剥削的本质。
同时,他也指出,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榨不仅存在于工人的工资水平,也隐藏在各个环节。
第三部分是《资本论》的最后一部分,它描绘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
马克思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的历史演进,从古代奴隶制到封建制度,再到近代资本主义,详细描述了资本主义体制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他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是一种自我调节的、不断扩大的循环模式,资本不断积累,资本家阶级得以壮大,而无产阶级则被进一步压迫和剥削。
在全文中,马克思以深入的分析、严密的探讨和实证的研究为基础,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进行了系统的剖析。
通过《资本论》,我们可以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的本质、产生的原因、发展的规律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资本论》无疑是经典著作中的巅峰之作,它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也对后来的社会科学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商品PPT精品文档59页

一、商品的概念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它反 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商品
用来交换
劳动产品
根据定义思考:以下哪些 是商品?
原始的土地 同学买来送给你的生日礼物 自家酿造的米酒 商店中正在出售的货物 自己的生活用品
二、商品的使用价值
1、概念: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这说明在它们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共同的、 在量上可以作比较的东西。
——这种共同的东西不是它们的使用价值,而是 它们都是劳动产品,都凝结着人类劳动。
——这种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就是商品的价值。
四、商品的价值
1、价值的概念: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 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对立统一
1、统一性表现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 产者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2、对立性表现在:
①具体劳动反应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永恒的自 然属性;抽象劳动反应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具 有非永恒的社会属性
②具体劳动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而抽象劳动 则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2、特点
(1)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同一商品可以有多种 使用价值
(2)具有自然属性:不反映社会或阶级属性,只是体现人 与物的关系
(3)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不是非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4)是社会使用价值(满足别人和社会需要的使用价值) (5)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着
三、商品的交换价值
1、交换价值的概念
第二节 体现在商品中 的劳动的二重性
问:商品为什么具有价 值和使用价值二因素?
• “经济学家们毫无例外地都忽略了这样一
《资本论》讲解 第三卷(下)

《资本论》讲解第三卷(下)1. 引言本文是《资本论》讲解的第三卷(下),即对《资本论》第三卷的内容进行解析和讨论。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著作之一,也是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的经典之作。
其中第三卷主要讨论资本的再生产和扩大。
2. 资本的再生产资本的再生产是指资本家通过投资、生产和销售产品来维持和扩大资本的过程。
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详细分析了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和其内在的矛盾。
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再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而是为了追求资本的积累。
资本的再生产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产资本的再生产,即通过投资和重新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来实现资本的再生产;另一方面是个人消费资本的再生产,即通过工资和利润来购买商品和服务以满足个人和家庭的消费需求。
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周期性的波动,如经济周期和萧条。
3. 资本的扩大资本的扩大是指资本家通过积累和再投资来增加资本的数量和规模。
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系统地分析了资本的扩大过程和其规律。
他指出,资本的扩大是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内在动力,也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结果。
资本的扩大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资本家通过重新投资利润来扩大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另一方面是资本家通过资本的集中和垄断来实现资本的扩大。
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大和垄断导致了社会财富的极大集中和不平等。
4. 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危机在讲解资本的再生产和扩大的过程中,马克思也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和危机。
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具有内在的矛盾性,这种矛盾表现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这些矛盾在资本主义经济中不断积累和加剧,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资本主义经济的危机是其发展的必然结果。
危机的形式有多样性,如经济周期的波动、资产泡沫的破裂、金融危机的爆发等。
这些危机不仅对经济本身产生影响,还对社会稳定和人民福祉产生巨大冲击。
5. 总结《资本论》第三卷(下)是对资本的再生产和扩大进行详细讲解的部分。
《资本论第三卷》PPT课件

精选PPT
17
《资本论》第三卷的研究方法
从局部到综合,就是马克思考察了剩余 价值在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 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间的分配后,综合 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各种收入的源泉, 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和历史 局限性,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 论。
《资本论》第三卷
精选PPT
1
《资本论》第三卷简介
《资本论》第三卷是恩格斯根据马克思
的手稿整理和编辑而成的,于1894年出
版。标题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即分析作为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
配过程统一的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由于剩余价值的生产和流通过程已在前
两卷作了分析,所以第三卷着重分析剩
余价值的分配问题。恩格斯说:“剩余
精选PPT
8
《资本论》第三卷的结构
转型问题探讨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生产价格理论是一 种从抽象到具体的研究方法的体现,是理论 上的逐步升化,还是相互矛盾的逻辑命题? 对此理论界有不同看法。可参考如下书目:
德塞:《马克思的价值与价格问题讨论》
伊藤诚:《马克思的价值理论研究》
萨谬尔森:《理解马克思的剥削概念:马克 思的价值与竞争价格间所谓转化问题的概述》
精选PPT
4
《资本论》第三卷的结构
第三部分是第七篇,也是全书的总结, 马克思批评了资产阶级经济学“三位一 体”的谬论,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各 种收入分配的源泉,论述了生产关系和 分配关系的内在联系,揭示了资本主义 的历史局限性。
精选PPT
5
《资本论》第三卷的结构
第一篇: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剩余价值率 转化为利润率 马克思主要论述利润和利润率 的形成,包括第一到第七章,可分为三部分。
资本论第三卷讲义全

二、生产价格同价值的关系 (一)社会的生产价格总和等于价值总和。剩余价值总和等
于利润总和。 (二)商品生产价格同价值的偏差会互相抵销,应把这一点
理解为一种长时期发生作用的趋势。 (三)计算生产价格总和时,必须注意剔除利润的重复计算。
商品成本价格含义的修改。 (四)商品生产价格的变化的基础的变化。 三、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产生,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与劳
(一)前言:说明本章研究的对象、方法和前提。 (二)第一、二节分别考察资本的价值构成和剩余价值
率对利润率的影响。
(三)结束语:利润率变化的各种规律。
第四章 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
本章是恩格斯根据马克思拟定的题目补写。
(一)资本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周转时间或它的两个 构成部分(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任何缩短都会提高 利润率。
第五篇考察资本所有权与资本职能相分离而形成的 生息资本,以及平均利润分裂为企业主收入和利息。 至此基本围绕分析构成资本主义社会的两大基本阶 级的经济关系。
第六篇考察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及其在经济上的实 现,揭示剩余价值在农业资本家与土地所有者之间 分配的规律,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地租进而分 析三大阶级的关系。第七篇研究资本主义各种收入 及其源泉,科学揭示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 系以及分配关系背后的阶级关系,批判“三位一体 的公式”中所体现的资本拜物教性质,从而结束了 对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研究。
(四)现象反映本质往往是颠倒的。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本质在它们的具 体形式中获得了迷惑人的性质,人 的关系完全被物的关系掩盖了。在 第三卷中,随着逻辑的不断展开, 马克思不断地揭露资本的拜物教性 质,科学地揭示了本质与现象的辩 证关系,马克思把对资本的批判和 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有机 地结合起来。
资本论第三卷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三卷主要内容资本论第三卷是马克思著名的著作之一,它主要探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利润形成和再生产过程。
本卷书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的转化、利润和剩余价值、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率、土地所有权和地租。
下面将对这四个部分的主要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的转化。
在这一部分,马克思阐述了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他指出,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不可或缺的两种形式,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对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通过分析商品的交换和货币的流通,深刻揭示了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后续对利润形成和再生产过程的探讨奠定了基础。
其次,利润和剩余价值。
在这一部分,马克思详细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剩余价值是如何通过剥削工人而产生的。
他指出,剩余价值是劳动力价值和实际工资之间的差额,是资本家从工人身上获取的利润来源。
马克思通过对剩余价值的分析,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利润形成机制,为后续对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率的探讨提供了理论基础。
接下来,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率。
在这一部分,马克思着重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规律。
他指出,利润率是资本家获取利润的重要指标,而平均利润率则是资本主义经济中不同资本家之间竞争的重要依据。
马克思通过对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率的分析,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竞争机制和利润分配规律,为后续对土地所有权和地租的探讨提供了理论基础。
最后,土地所有权和地租。
在这一部分,马克思着重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土地所有权和地租的形成和发展。
他指出,土地所有权和地租是资本主义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于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的演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通过对土地所有权和地租的分析,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土地资源的利用和分配规律,为后续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变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马原经典阅读资本论

马原经典阅读资本论引言马克思是哲学、经济学和政治学领域的重要思想家之一,他的著作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他的《资本论》被视为他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其中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运作原理以及对人类社会和个体产生的影响。
本文将对《资本论》进行经典阅读,探讨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逻辑以及对人类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原理《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原理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是以资本为核心驱动的一种生产方式。
在这种生产方式中,资本家通过投资购买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力来进行生产。
劳动力则成为商品,被资本家购买和利用。
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而工人则只能获得等价交换的工资。
《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的基本矛盾。
一方面,资本家追求无限的利润最大化,而工人则处于劳动条件的被剥削状态。
另一方面,由于劳动力作为商品存在,工人没有自主权,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获得生活所需。
这种矛盾导致了社会阶级的剧烈对立,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资本主义经济对社会的影响《资本论》不仅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还深入探讨了它对社会的影响。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造成了社会阶级的分化和社会不平等的加剧。
资本家相对于工人拥有更多的财富和权力,而工人则被剥夺了对生产过程的控制权。
其次,资本主义经济催生了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形成。
商品成为人们交换财富和满足需求的主要手段,而市场则是交换行为进行的场所。
马克思指出,这种商品经济的发展会导致人陷入物质追求的漩涡中,忽视了人的真正需求和社会价值。
最后,资本主义经济促进了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
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驱动力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
这种推动力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但也带来了环境破坏和资源耗竭等问题。
资本主义经济对个体的影响除了对社会的影响外,资本主义经济也对个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剥夺了工人的劳动自主权和社会地位。
《资本论》选读第三节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

相对价值形式与等价形式的关系
▪ 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是同一价值表现的两 极,一方面它们是互相依赖、互为条件、不可 分离的,缺少任何一极,商品的价值就无法表 现,商品价值也就没有了表现形式;另一方面 它们又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的,同一:个商 品在同广价值表现中,不能同时具有两种形式 即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而且在上述价值 关系中,处于两极的商品的位置是不能互换的 。
•13
相对价值形式量的规定性(续)
▪ 2.麻布的价值不变,上衣的价值起了变 化。在这种情况下,麻布的相对价值量随 上衣价值的涨落成反比例变化。 。
▪ 3.生产麻布和上衣的必要劳动量按照同 一方向和同一比例同时发生变化。在这种 情况下,麻布的相对价值量可以保持不变 。
▪ 4.生产麻布和上衣的必要劳动量按照同 一方向但以不同的程度同时发生变化,或 者按照相反的方向发生变化
•21
5.3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的缺点
▪ 缺点:价值表现的无限性、杂乱性与不统一性 。
▪ 第一,商品的相对价值表现是未完成的,因为 它的表现系列永无止境。
▪ 第二,这条锁链形成一幅由互不关联的而且种 类不同的价值表现拼成的五光十色的镶嵌 画。
▪ 第三,人类劳动在这些特殊表现形式的总和中 ,获得自己的完全的或者总和的表现形式,但 是它还没有获得统一的表现形式。
▪ 我们实际上也是从商品的交换价值或交换关系出发,才 探索到隐藏在其中的商品价值。现在我们必须回到价值 的这种表现形式。
•4
3.商品的价值为何需要一种表现形式?
▪ 商品的价值对象性不同于快嘴桂嫂,你不知道 对它怎么办。同商品体的可感觉的粗糙的对象 性正好相反,在商晶体的价值对象性中连一个 自然物质原子也没有。因此,每一个商品不管 你怎样颠来倒去,它作为价值物总是不可捉摸 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善于合作的群居动物 2、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零、为什么经济学产生于资本主义出现之后
(二)岌岌可危的人类社会及其应对办法
1、岌岌可危的人类社会 如果任意一个行业没有得到妥善安排,勤劳生活的秩序便会被打乱 2、经济学诞生以前防止社会崩溃的方法 (1)传统观念:如子承父业;(2)命令
三、《资本论》中劳动价值论的内容
(一)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 1、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 2、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二)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 (三)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
怎样才是仁爱的工作呢? 从你的心中抽丝,织成布帛,仿佛你的爱者要来穿此衣裳。 热情地盖造房屋,仿佛你的爱者要住在其中。 温存地播种,欢乐地收刈,仿佛你的爱者要来吃这产物。 这就是用你自己灵魂的气息,来充满你所制造的一切。 ——选自纪伯伦《先知•论工作》
(五)对资产阶级经济学者的讽刺:“一个人长得漂亮是环境造成的,会写字念 书才是天生的本领”
莎士比亚的喜剧《无事烦恼/无事生非/庸人自扰》
第三幕第三场:
道勃雷:……你们看来谁是顶不配当巡丁的人? 巡丁甲:回长官,奥凯克和西可尔,因为他们俩都会写字念 书。 道勃雷:过来,西可尔伙计。上帝赏给你一个好名字;一个 人长得漂亮是环境造成的,会写字念书才是天生的本领。
三、《资本论》中劳动价值论的内容
(三)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 P34: 但是桌子一旦作为商品出现,就变成一个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了。它不 仅用它的脚站在地上,而且在对其他一切商品的关系上用头倒立着,从它的木脑 袋里生出比它自动跳舞还奇怪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狂想。 《资本论》原文中: 我们想起了,当世界其他一切地方好像静止的时候,中国和桌子开始跳起舞来, 以激励别人。 1862年7月7日马克思《中国事件》: 在桌子开始跳舞以前不久,在中国,在这块活的顽石上,开始了革命酝酿。 解读:1848-1849年欧洲的一系列革命失败后,出现了贵族反动。欧洲的土地 贵族请神使桌子跳舞。与此相反,在欧洲某些人的心目中,古老的中国停滞不前 ,现在也发生了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当其余的世界像是平静不动的时候,“ 中国和桌子就舞蹈起来了” 结论:商品拜物教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一、劳动价值论的发展脉络
(一)威廉配第
最先提出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
生产过程中所花费的劳动时间是不同使用 用价值之间包含的共同东西 威廉· 配第 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一、劳动价值论的发展脉络
(二)亚当斯密
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只有劳动才是价值的普遍尺度 和正确尺度,换言之,只有用 劳动作标准,才能在一切时代 和一切地方比较各种商品的价 值。 获取各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量 之间的比例,似乎是各种物品 相互交换的唯一标准……一般 地说,二日劳动的生产物的价 值二倍于一日劳动的生产物, 两点钟劳动的生产物的价值二 倍于一点钟劳动的生产物,这
零、为什么经济学产生于资本主义出现之后
(二)岌岌可危的人类社会及其应对办法
3、解决社会崩溃问题的第三个方法:市场制度 4、市场制度获得认可所遇到的障碍:逐利之动机并非与生俱来 (1)威廉配第:工资激励无效; “对拿工资的人来说,是难望他们重视劳动的,他们之所以劳动,只是 为了吃和喝而不是为了工资。” ——威廉配第 (2)宗教的限制; “基督教徒不应经商” ——教会的教导 (3)故事:富翁的遗产 16世纪大银行家富格,拥有金矿、银矿、贸易特许权、自行铸币权。他 家的资产远远超过国库,战争时的费用以及国王的家庭开支,许多都有 富格家族筹集。因为嫌麻烦,其财产竟无人愿意继承。
威廉· 配第
亚当· 斯密
一、劳动价值论的发展脉络
(三)李嘉图
用劳动时间确定价值的宗派领袖
威廉· 配第
亚当· 斯密
大卫· 李嘉图
一、劳动价值论的发展脉络
(四)马克思
通过劳动二重性分析揭 示了价值的真正源泉
威廉· 配第
亚当· 斯密
大卫· 李嘉图
卡尔· 马克思
二、为什么劳动价值论曾是经济学的主流
(一)证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合理性的需要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前后,证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合理性的需要使得价值论的讨论 与证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正义性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那一时代的经济学的热 点命题,这使得价值论在经济学中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在英国,在资产阶级已干涉国家事务的地方,自由的问题首先是经济的自由:贸 易自由、生产自由,尽可能以最低价格购买劳动力的自由。 ([法]米歇尔·傅德:《资本主义史:1500-1980》,P88,东方出版社1986 年) 劳动决定商品价值,劳动产品按照这个价值尺度在权利平等的商品所有者之间自 由交换,这些——正如马克思已经证明的——就是现代资产阶级全部政治的、 法律的和哲学的意识形态建立于其上的现实基础。(马恩全集第21卷:P210)
李嘉图的价值定义,尽管有不祥之兆,但是也有使善良的资产阶级喜爱和珍贵的 一面。它以不可抗拒的威力诉诸他们的公平感。权利的公平和平等,是十八、十 九世纪的资产者打算在封建制的不公平、不平等和特权的废墟上建立他们的社会
二、为什么劳动价值论曾是经济学的主流
(二)否定封建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需要
资产阶级要取得其所代表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统治地位,必须联合无产阶级共 同对抗封建地主阶级,这种联合实际上是以资本雇佣劳动的生产方式去根本否定 封建主义社会生产方式。 因此,在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价值论中就不能不对无产阶级存在及其活动的合理 性给以部分的承认,最为集中的体现便是承认劳动创造价值。因为价值的源泉是 劳动,所以一切劳动,包括无产者的雇佣劳动都是有价值的活动,因而是正义的 。
三、《资本论》中劳动价值论的内容
(四)在没有商品生产的社会里则不存在商品拜物教 1、孤岛上的鲁宾逊的劳动是他个人不同的活动形态 2、封建社会中,人与人在劳动上结成的社会关系,是直接表现在人的关系上 3、在自给自足的农村家长制的生产里,劳动是直接社会化的(即直接表现为家 庭总劳动的一部分)
4、在自由人联合体,即共产主义社会里,全部的人是一个整体
《资本论》选读(2014年春)
王隆杰 福建江夏学院
第零讲 题外话
第一讲 同情之理解—— 马克思性格与《资本论》的来龙去脉 第二讲 万事开头难—— 《资本论》的序言与跋说了什么
第三讲 经济的细胞—— 马医生之显微镜下的商品
第三讲 经济的细胞—— 马医生之显微镜下的商品
零、为什么经济学产生于资本主义出现之后
零、为什么经济学产生于资本主义出现之后
(二)岌岌可危的人类社会及其应对办法
6、逐利如何全民化 (1)在欧洲逐渐出现了民族的政治单位 早期孤立存在的封建制度逐渐转变为中央集权的君主政体,第一,带来了民 族精神;第二,国家统一的法规、度量衡和货币替代了传统的规章制度;第三, 政府鼓励人们出国探险,这种探险活动,把财富和财富的意识带回了欧洲。哥伦 布说:“黄金真是个不可思议的东西!无论谁有了它就成为他所要得到的万事万 物的主人,甚至可以使灵魂进入天国。” (2)宗教精神被击退 文艺复兴的勇于怀疑、爱寻根究底和人文主义观点使得宗教精神缓慢衰退。 宗教所认为的尘世生活只是暂时这一观点逐渐被遗忘,人们开始相信尘世生活更 加重要,因此物质标准和享乐变得更加重要。 (3)创新 第一,商人最懂买卖,于是货币与市场的权力逐渐从贵族转到商人手里。于 是货币进步、会计方法等进步;第二,科学技术的进步。 7、经济学的任务:对第三个方法(市场制度)的研究
零、为什么经济学产生于资本主义出现之后
(二)岌岌可危的人类社会及其应对办法
5、为何逐利之动机并非与生俱来 (1)永生观念在思想中占主导地位,视尘世生活为暂时所难免的烦恼 (2)劳动只是出于传统观念下的生活的自然方式 (3)全民逐利下的生活并不幸福 原有的舒适的变成了忙碌的没有安全感的生活,这种变化给人们的 带来的效用是负的,是令人难以接受的,于是欧洲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来摧毁全民逐利改革所遇到的巨大的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