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之道-莫先于饮食

合集下载

中医至理名言30句,看懂了这些中医的根本

中医至理名言30句,看懂了这些中医的根本

中医至理名言30句,看懂了这些中医的根本中医文化是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杰出代表,中医“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阴阳互补;人命至贵”等优秀理念,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对中国人的生命观及养生修身观念影响深远。

在此小道精选三十句关于养身、养心、养生的至理名言奉上。

一、养身1,饱食即卧,乃生百病。

(《备急千金要方》)解读:饱食即卧,食物停聚未及消化,积而淤滞,气滞不行,脾胃受伤,气血痰食积聚而致百病丛生。

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形气亦然。

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

(《吕氏春秋》)解读:流动的水不会腐恶发臭,转动的门轴不会生虫朽烂,这是由于不断运动的缘故。

人的形体、精气也是这样。

形体不活动,体内的精气就不运行,精气不运行,气就滞积。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生命在于运动。

3,食毕,饮清茶一杯,起行百步,以手摩脐。

(《昨非庵日纂》)解读:古人自古讲究饭后养生,这里提到用餐后要做三件事情,即饮茶、散步、揉腹,如能长期坚持做下去,必有益身体健康。

4,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

(《太平御览》)解读:中医认为人们的作息应该符合生理作息规律,清代养生专家曹庭栋认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昼动夜静,乃阴阳一定之理。

”他还指出:“早起不在鸡鸣前。

盖寅时初到(晨3时)为肺生气之始,正宜酣睡。

至卯时(晨5时)入大肠,方可起身”,辰时(晨7时)日出阳气升腾,应起身晨操,进食,不宜再卧床。

晨起应在这两个时代中间。

5,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解读:四时阴阳之气是万物生存的根本,古人都会根据此而在春夏养阳,秋冬补阴,以便服从于其四时阴阳这个根本,才能与万物一起生活并且生长。

如果一旦违反了这个根本,就会损伤其本源,破坏其真气,以上这些就是四时调摄的宗旨。

6,齿,骨之穷也,朝朝琢齿,齿不龋。

(《养生要集》)解读:“牙齿坚完”是健康长寿的象征,叩齿术是在我国流传的一种古老的养生方术。

肾主骨,齿为肾之余,也属于骨头的一部分。

关于养生的诗句-养生之道,莫先于饮食

关于养生的诗句-养生之道,莫先于饮食

关于养生的诗句-养生之道,莫先于饮食
关于养生的诗句倒床不复闻钟鼓
1、主人劝我洗足眠,倒床不复闻钟鼓。

2、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

3、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4、养生之道,莫先于饮食。

5、五谷为养,五蓄为助,五菜为充,五果为益。

6、万事莫如为善乐,百花争比读书香。

7、晚饭少吃口,活到九十九。

8、宋蒲虔贯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

9、食欲少而数,不欲顿多难消,常如饱中饥,饥中饱。

10、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

11、食毕,饮清茶一杯,起行百步,以手摩脐。

12、青菜萝卜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

13、莫吃空心茶,少食中夜饭。

健康科普文言文翻译版

健康科普文言文翻译版

《养生之道》养生者,所以调养身心,延年益寿也。

夫人之生也,若草木之植,须得雨露以滋润,日月光华以照耀。

故养生之道,莫先于调饮食,其次则养性情,再其次则调阴阳,终其次则养筋骨。

调饮食者,宜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谷者,谷气也,能养人脾胃,使气充而血生;果者,果气也,能养人肺脏,使气顺而血和;畜者,畜气也,能养人肾脏,使气足而血旺;菜者,菜气也,能养人心脏,使气畅而血行。

四者相辅相成,共成养生之道。

养性情者,宜静以养心,动以养形。

静则神安,动则形康。

神安则思虑不生,形康则疾病不侵。

是以养生之人,必先养其心,心静则神安,神安则身泰。

调阴阳者,宜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之时,阳气盛,万物生发,宜多食辛温之品,以养其阳;秋冬之时,阴气盛,万物收藏,宜多食酸苦之品,以养其阴。

阴阳调和,则身体康健。

养筋骨者,宜勤于锻炼,使之强健。

筋骨强则身轻体健,百病不侵。

锻炼之法,宜早起晚睡,勿以懒惰为事。

或行或走,或坐或卧,皆可锻炼筋骨。

养生之道,非一日之功,亦非一时之效。

持之以恒,则可延年益寿。

若或懈怠,则损其身而害其寿。

今译:《养生之道》养生之道,旨在调养身心,延长寿命。

人之生命,犹如草木生长,需得雨水滋润,阳光照耀。

故养生之道,首重调养饮食,次之修养性情,再之调和阴阳,终之养护筋骨。

调养饮食,宜以五谷为主食,五果为辅助,五畜为滋补,五菜为充实。

谷气能滋养脾胃,使气血充沛;果气能滋养肺脏,使气血调和;畜气能滋养肾脏,使气血旺盛;菜气能滋养心脏,使气血畅通。

四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养生之道。

修养性情,宜静心养神,动身养形。

静心则神安,动身则形康。

神安则思虑不生,形康则疾病不侵。

因此,养生之人,必先养心,心静则神安,神安则身体安康。

调和阴阳,宜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之时,阳气旺盛,万物生长,宜多食辛温之物,以养其阳;秋冬之时,阴气旺盛,万物收敛,宜多食酸苦之物,以养其阴。

阴阳调和,则身体康健。

养护筋骨,宜勤于锻炼,使之强健。

营养与保健心得体会

营养与保健心得体会

营养与保健心得体会作为一名关注健康生活的人,我一直对营养与保健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知识和经验,现在我将这些心得体会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对你们有所启发。

我深刻认识到营养与保健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持续关注和实践的。

正如我国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说:“养生之道,莫先于饮食。

”合理的饮食搭配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基础。

我们应该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年龄、性别等因素,科学地搭配食物,确保摄入充足的营养素。

同时,我们要控制热量的摄入,避免因过量摄入而导致肥胖等健康问题。

在这方面,我积极遵循营养师的建议,保持饮食的多样性,合理搭配肉类、蔬菜、水果等食物,使得身体能够吸收到丰富的营养。

运动对于营养与保健同样至关重要。

古语有云:“生命在于运动。

”这句话道出了运动对于生命的重要性。

适当的运动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免疫力,还能促进新陈代谢,帮助排出体内的毒素。

运动还能使人心情愉悦,缓解压力。

我深有体会,在坚持运动的日子里,我精力充沛,心情愉悦,工作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然而,运动并非越多越好,我们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和强度,避免过度运动对身体造成损伤。

我通常会选择跑步、游泳、瑜伽等运动,每周保持三次以上的运动频率,这样既能锻炼身体,又能保持心理健康。

再者,心理因素对于营养与保健同样不容忽视。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这导致了许多人出现了心理问题。

长期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会对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甚至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我们要学会调整心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我尝试过通过冥想、阅读、旅游等方式释放压力,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

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学会了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压力,保持了乐观积极的心态。

正如著名文学家鲁迅所说:“人生的路上,真正的幸福是追求真理,真正的英雄是追求真理的人。

”在追求健康的道路上,我们要勇于探索,不断前行。

十一月文言文翻译

十一月文言文翻译

十一月,霜降而冰始成。

草木凋零,万物皆敛其华。

朝露沾衣,寒风瑟瑟,人皆重裘而趋。

是时也,天地闭藏,阴气盛而阳气衰。

吾人应时养生,以调摄精神,养身之道也。

夫养生之道,莫先于调摄。

十一月,天气渐寒,宜早卧晚起,以养其神。

早起则神清气爽,晚起则体健气舒。

夜卧则心静神宁,晨起则神明焕发。

是故,早起者身体强健,晚起者精神饱满。

饮食调摄,亦养生之要。

十一月,寒气盛,宜食温补之物,如羊肉、狗肉、鸡肉等,以温中散寒。

又宜食姜、葱、蒜等辛温之品,以助阳散寒。

此外,宜多食粥,以养脾胃,防寒邪侵袭。

运动调摄,亦养生之要。

十一月,宜进行室内运动,如打坐、太极、八段锦等,以调养气血,增强体质。

不宜外出,以防寒邪侵袭。

室内运动可避风雪,又能调养身体,实为养生之良方。

精神调摄,亦养生之要。

十一月,寒气盛,人易心生愁绪。

宜多读书、写字、吟诗、作文,以陶冶情操,修养心性。

此外,宜与亲友相聚,谈笑风生,以舒展心情,驱散愁绪。

十一月,万物凋零,人亦应收敛心性,以养其精神。

古人云:“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十一月,正当冬季,天地闭藏,阴气盛而阳气衰。

吾人应顺应自然,调摄身心,以养生之道,求得身心和谐。

是月也,吾人应早睡晚起,以养其神。

饮食宜温补,运动宜室内,精神宜修养。

如此,方能抵御寒邪,养生延年。

十一月,养生之道,在乎调摄身心,顺应自然,以养生之道,求得身心和谐。

【翻译】十一月,霜降而冰开始形成。

草木凋零,万物都收起了自己的华彩。

清晨的露水沾湿了衣襟,寒风吹得人瑟瑟发抖,人们都穿上厚重的裘衣快步前行。

在这个时候,天地开始闭藏,阴气旺盛而阳气衰弱。

我们应当顺应时节,调养身心,这是养生之道。

养生的方法,没有比调养身心更重要的了。

十一月,天气逐渐变冷,应当早睡晚起,来保养精神。

早上起来精神清爽,晚上起来身体舒适。

晚上睡觉时心情平静,早晨起来精神焕发。

因此,早上起来的人身体强健,晚上起来的人精神充沛。

饮食的调养,也是养生的重要环节。

十一月,寒气旺盛,应当食用温补的食物,如羊肉、狗肉、鸡肉等,来温中散寒。

苏轼养生二则文言文翻译

苏轼养生二则文言文翻译

原文:苏子曰:养生之道,莫先于调气。

气调则百脉流通,百病不生。

夫调气者,必先清心。

心清则神安,神安则气和。

气和则百脉自通,百病自除。

故养生之要,在乎养心。

又曰:养生之要,其次在节食。

夫节食者,非徒饮食之节,亦饮食之宜也。

饮食之宜,在于五味调和。

五味调和,则脾胃和平,脾胃和平,则五脏安和。

五脏安和,则四肢百骸皆得其所养。

故养生之要,在乎节食。

余尝游于山巅,见一老翁,须发皓白,步履轻健,问其所以,曰:“吾年已八旬,犹能登山涉水,无病无痛,盖因养生有法。

”余问其法,曰:“吾每日清晨,先调呼吸,次饮清茶,以养其气;午后,食少而精,以养其胃;夜深,静坐冥想,以养其心。

如此,数十年矣,故得年高而体健。

”余闻之,心悦而诚服。

于是,余亦效其法,调气以养心,节食以养胃。

未几,体健气充,百病不侵。

自是之后,余常以此法教人,人亦多效之,皆得康宁。

今译:苏轼说:养生的方法,没有比调养气息更为重要的了。

气息调养得当,那么血脉就会通畅,疾病就不会产生。

而调养气息的人,必须首先使心神清净。

心神清净,那么精神就会安定,精神安定,那么气息就会和顺。

气息和顺,那么血脉自然通畅,疾病自然消除。

因此,养生的关键,在于养心。

又说:养生的关键,其次是节制饮食。

所谓节制饮食,不仅仅是饮食的节制,也是饮食的适宜。

饮食的适宜,在于五味的调和。

五味调和,那么脾胃就会平和,脾胃平和,那么五脏就会安宁。

五脏安宁,那么四肢百骸都能得到适当的滋养。

因此,养生的关键,在于节制饮食。

我曾经游历到山顶,见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翁,步履轻盈,询问他的养生之道,他说:“我今年已经八十岁了,还能登山涉水,无病无痛,这是因为我有养生的方法。

”我问他具体的方法,他说:“我每天清晨,先调整呼吸,然后饮用清茶,以此来养气息;午后,饮食少而精,以此来养脾胃;深夜,静坐冥想,以此来养心神。

这样坚持了数十年,所以能够年纪虽高而身体强健。

”我听后,心中喜悦并且真心佩服。

于是,我也效仿他的方法,通过调养气息来养心神,通过节制饮食来养脾胃。

养生之道经典句子养生经典语录100条

养生之道经典句子养生经典语录100条

养生之道经典句子养生经典语录100条1.养生之道,莫先于饮食。

2.治身养性谨务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

3.多食则气滞,多睡则神昏。

4.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

5.人之养老之道,虽有水陆百品珍锤,每食忌于杂,杂则五味相扰。

6.养生者,不过慎起居、节饮食、有序有节、这也是养生之要核。

7.这也是养生之要,养生者,心欲求寐愈难。

8.养生如病,不得他求。

9.养生以不伤为本。

10.长生之要,饮食有节、起居有序。

11.饮食有节,起居有序,心静气和,乃养生之根本。

12.早睡早起,使人健康、富有、明智。

13.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14.养生之道,在于平衡阴阳,调和气血。

15.淡泊名利,心静如水,是养生之秘诀。

16.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17.饮食有节,起居有序,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18.养生之要在于动静结合,动以养身,静以养心。

19.养生之道在于养气,养气之道在于养心。

20.心静则神安,神安则寿延。

21.养生之道,以自然为师,顺应四时之变。

22.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饭后三百步,不用进药铺。

23.心静则体健,神宁则寿长。

24.饮食之道,贵在均衡;起居之道,贵在规律。

25.养生者先养心,心静则气和,气和则身安。

26.淡泊名利心自安,清心寡欲乐无边。

27.知足常乐,心态平和是养生之本。

28.养心在静,养身在动,动静结合,身心并养。

29.养生之道在于阴阳平衡,饮食有节,起居有序。

30.养生之道在于养德,养德之道在于养心。

31.笑口常开,青春常在;愁肠百结,病入膏肓。

32.养生之道在于顺应自然,起居有节,饮食有度。

33.养身必先养心,养心必先寡欲。

34.心宽体胖,气和神安;心窄体瘦,气郁神疲。

35.饮食有节,起居有序;心静气和,健康长寿。

36.养生之道在于调节阴阳平衡,保持气血畅通。

37.静以养神,动以养身;动静结合,身心健康。

38.养生之道在于心态平和,知足常乐。

中医养生传承的诗句

中医养生传承的诗句

中医养生传承的诗句大全每天都有不同的诗句,以下是中医养生传承的诗句资料是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学习吧!1.养生的古诗句养生诗词养生原则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

―――《丹溪心法》元朱震亨治身养性谨务其细,不行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行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

(.)―――《抱朴子》晋葛洪我命在我,不在天。

―――《仙经》养生以不伤为本。

―――《仙经》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

―――《养生要录》宋蒲虔贯措身失理,亡之于微,积微成损,积疾成衰。

―――《养生论》3国嵇康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上古天真论》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

―――《寿世保元》明龚廷贤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

―――《养老奉亲书》宋陈直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

―――《抱朴子》晋葛洪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

―――《养性延命录》南朝梁陶宏景虽常服药物,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

―――《养性延命录》南朝梁陶宏景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

―――《备急千金要方》唐代孙思邈精、气、神,养生家谓之3宝。

―――《理虚元鉴》明汪绮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素问·评热病论》正气存内,邪不行干。

―――《素问·遗篇刺法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惜精养生元气实,不思食;元神会,不思睡;元精足,不思欲;3元全,陆地仙。

―――《养心要语》明胡文焕人年510者,精力将衰,大法当210日1次施泄。

―――《泰定养生主论》元王珪纵欲戕生,古今同慨。

―――《退庵随笔》清梁章钜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随生,死亡随至。

―――《尊生8笺》明高濂酒色之类,使人志气昏酣荒耗,伤生败德。

―――《食色绅言》明陈继儒御女之法,能1月再泄,1岁2104泄,皆得2百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生之道,莫先于饮食
所谓“养生之道,莫先于食”,以及“药食同源”、“药补不如食补”的说法,都是在强调:吃对食物比仙丹灵药更有用。

食物不只是供应身体能量,也同时满足精神方面的需求,现代人有数不完的文明病,不论是生理上的病、心理上的病,归根究柢都与饮食问题有关。

饮食确实是养生中最重要的一环。

合理的饮食,可以使人身体强壮,益寿延年。

而饮食不当,则是导致疾病和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我国古代养生家都十分重视饮食的适度,并通过长期的生活实践,积累了极为丰富的饮食养生方法和经验。

以下可供养生者借鉴:
1、饮食有节,利身益寿
“饮食有节”是上古之人的经验之一。

2000多年前,管子就曾指出:“饮食节,则身利而寿命益;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损。

”所谓饮食有节,是指饮食要有节制,不能随心所欲,要讲究吃的科学和方法。

具体地说,是要注意饮食的量和进食时间。

老中医认为,调节饮食以养脾胃,这是老年人健身的主要因素。

他们喜爱吃当地生产的五谷杂粮,更爱吃蔬菜、豆类、水果,而鱼与肉吃的较少。

虽有个别偏食鱼肉的,也是荤素搭配,从不过嗜。

他们的食养经验是:一不过饱、二不过咸、三不过甘、四不过肥、五不偏食。

有些老中医把清代袁枚的诗作为食养之鉴,即“多寿只缘餐食少,不饱真是却病方。


过饱不利于健康,但食之太少亦有损于健康。

有些人片面认为吃得越少越好,结果强迫自己挨饿,由于身体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反而虚弱不堪。

正确的方法是“量腹节所受”,即根据自己平时的饭量来决定每餐该吃多少。

“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之谓五脏之葆”。

这无饥无饱,就是进食适量的原则。

只有这样,才不致因饥饱而伤及五脏。

2、进食有时,三餐有别
俗话说得好:“早饭要饱,午饭要好,晚饭要少。

”《寿亲养老新书》中非常重视晚餐的食量:“夜晚减一口,活到九十九。

”大量实验表明,注意一日三餐合理安排对养生长寿是大有益处的。

每天坚持吃营养早餐,是延年益寿的要素之一。

因此,早餐一定要吃好。

要选择最合理的营养搭配,以供身体所需。

起码应包括谷物、动物性食品、奶类及蔬菜水果四大部分。

早餐不但要注意数量,还要讲究质量。

最好少吃稀饭、甜面包或炒面等含碳水化合物多的食物,以免使脑中的血清素增加。

早餐也要注意变换,不可千篇一律,至少应该每周换一种主要食物。

并且,早餐也不宜吃含有大量脂肪和胆固醇的食物,如油条和熏肉等,这些食物不但不易消化,还会加速胆固醇的升高。

午餐的食物要注意多样性,注意荤素搭配,营养俱全。

一定要有一些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食物,如鱼类、肉类、蛋类、豆制品等;并且要有米饭、馒头、玉米面发糕、豆包等主食;还要搭配一些新鲜蔬菜,这样才能保持体内血糖继续持于高水平,以保证下午的工作和学习。

不节食,不代餐,拒绝剧烈运动、要吃肉,是消费者选择金币体重管理的首要考虑因素。

国人的饮食结构存在很重要的缺陷,往往食物太单调,营养不全面,只重视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摄入而忽视其他营养成分。

例如大多数国人,特别是老年人喜欢吃油饼油条作为早餐,油分摄入超标,而蔬菜,水果及各种微量元素摄入含量不足,直接导致脂肪过剩和营养成分严重不足导致营养缺乏性疾病。

按照科学的膳食方式,晚餐要以清淡、容易消化为原则,最好选择:面条、米粥、鲜玉米、豆类、素馅儿包子、小菜、水果拼盘等食物。

并且,应在就寝前两个小时进餐,还要特别注意不要吃肉类食物,并且,最好吃八成饱。

3、合理搭配,不可偏嗜
人体对营养的要求是多方面的,饮食合理搭配能够保证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因此,要避免偏食和饮食的单调,否则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后果。

配制合理的饮食就是要选择多样化的食物,使所含营养素齐全,比例适当,以满足人体需要。

粗粮、细粮要搭配:粗细粮合理搭配混合食用可提高食物的风味,有助于各种营养成分的互补,还能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和利用程度。

副食品种类要多样,荤素搭配:肉类、鱼、奶、蛋等食品富含优质蛋白质,各种新鲜蔬菜和水果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

两者搭配能烹调制成品种繁多,味美口香的菜肴,不仅富于营养,又能增强食欲,有利于消化吸收。

主副食搭配:主食是指含碳水化合物为主的粮食作物食品。

主食可以提供主要的热能及蛋白质,副食可以补充优质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等。

干稀饮食搭配:主食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干稀搭配,这样,一能增加饱感,二能有助于消化吸收。

要适应季节变化:夏季食物应清淡爽口,适当增加盐分和酸味食品,以提高食欲,补充因出汗而导致的盐分丢失。

冬季饭菜可适当增加油脂含量,以增加热能。

4、食宜清淡,避免过咸
淡食就是少吃盐。

古代养生家认为咸多伤生,淡食延年。

唐代孙思邈就提出了“咸多促人寿”的论点。

明代陈继儒《养生肤语》例举东光县村中三老人兄弟,因该地难得盐,故以清淡为主,都年至80多岁而身体很强健;而宫廷中的人短寿,原因之一就是吃盐太多。

至于盐为何损寿,古人认为咸能凝血滞气。

举例来说,豆浆以咸卤一点即成块,禽兽血遇盐也即结块。

所以多食咸味之人,面色枯槁,脉络壅滞。

倘若常吃清淡,自然神清气爽,疾病少生而长寿。

现已证实,饮食过咸与高血压病、胃癌等疾病的发生有关。

吃得咸影响健康,但盐又是人体必需的食品之一,每天该吃多少才符合健康的要求呢?《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指出,每人每天摄入盐为6克,一个三口之家一天18克,一个月差不多是500克。

要注意的是,酱油里、咸菜里、咸鸭蛋里,也都有盐,吃的时候要注意。

5、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习惯
食当细嚼,不可狼吞虎咽。

细嚼是消化的第一步,咀嚼越细,越有利于消化吸收。

食勿分心。

吃饭需要专心,不要一边吃饭,一边想其他的事情,或看书、看电视,既影响食欲,也影响消化液的分泌,久之可引起胃病。

所以,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倡“食不语,寝不言”。

大渴不大饮。

若一次饮水过多,水分迅速进入血液,会增加心脏和肾脏的负担。

若饭前大量喝水,还会冲淡胃液,影响食物的消化。

大怒不食。

吃饭时要有愉快的情绪,才能促进胃液分泌,有助于食物的消化。

如果盛怒之下勉强进食,会引起胃部的胀满甚至疼痛。

孙思邈说:“人之当食,须去烦恼。

”古人还有“食后不可便怒,怒后不可便食”之说。

也是告诉人们,进食应保持心平气和、专心致志,才有利于脾胃的消化吸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