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新城市主义

合集下载

新城市主义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

新城市主义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

新城市主义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在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各地城市为促进社会经济与人口、环境、资源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均在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

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开速发展,城市出现的建设面积快速扩张,土地利用粗放和郊区化的现象。

如何保证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有效控制城市蔓延实现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利用和健康发展,成为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诞生于美国的新城市主义,在解决城市蔓延,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方面卓有成效。

对我国的城市规划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私人汽车的普及,高速公路的大量建设,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以及郊区的低税率,美国人开始大量向郊区迁移。

随之而来的便是制造业和零售产业的迁移,以上现象导致传统的城市中心区衰落,人口增长停滞,城市开始无序蔓延。

这种发展模式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城市的环境品质下降,能源消耗加剧,城市周边大量的农业用地和自热被吞噬,郊区无序蔓延。

在这种情况下,新城市主义应运而生。

1.新城市主义理念的诞生及其内涵 199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政府召集了6名设计师起草了一套社区规划原理和新兴城市的设计理念,结合在二战前美国城市的设计理念和现代化设计原理,建造用地集约、有人文关怀、适宜步行的居住环境,这一套理念后来称为“阿瓦尼原理”。

1993年10月美国弗吉尼亚州召开了第一届“新城市主义大会”,新城市主联盟正式成立。

1996年,新城市主义宪章在阿瓦尼原理的基础上诞生,为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提供了更加具体的指导。

新城市主义的核心思想为:①重视区域规划,强调从区域整体的高度看待和解决问题;②以人为中心,强调建成环境的宜人性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支持性;③尊重历史与自然,强调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历史环境的和谐。

它从都市区域、城镇(功能区)和城区(街道)3 个层面对未来城市的发展展开了丰富的构想。

而它的目的便是在于:①试图让传统的城市景观、多样性、街头生活和人的尺度回归21世纪的郊区;②试图解决传统城市的精华与当代社会建制与技术现实之间的矛盾;③试图更新传统城市观,以便使它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和日益增长的经济。

新城市主义对当代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

新城市主义对当代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

新城市主义对当代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城市设计概论课程论文新城市主义对当代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以广州市城市建设实践为例新城市主义在我国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以广州城市建设实践为例摘要:本文从介绍新城市主义产生的背景以及其主要的思想内涵入手,分析该思潮在中国城市规划方面的发展前景,以及对于中国现阶段的城市设计的启示。

从而进一步分析广州如何借鉴新城市主义思想并与本地区实际情况相结合所产生的指导方针,探讨广州借鉴新城市主义思想建设生态型城市的可行性,为今后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新城市主义生态社区启示广州新型城市化1 对“新城市主义”的分析新城市主义的创造和复兴城镇的思想方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建筑师在针对美国的城市蔓延问题上提出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城市住区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新城市主义倡导用一种紧凑的、适宜步行的、混合使用的新型社区发展模式,取代传统的对汽车依赖的蔓延型发展模式,力图使现代生活的各个部分重新组成一个整体,即将居住、工作、商业和娱乐等设施结合在一起[1]。

1.1“新城市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新城市主义”指西方国家基于对住宅郊区化蔓延的深刻反思而形成的城市在发展、规划和建筑上的一种思潮。

西方发达国家在“二战”后城市人口和建筑的急剧膨胀造成城市中心区高楼林立、人口密集、交通拥挤及环境恶化,而在20世纪50年代,汽车、地铁、轻轨等交通工具的普遍使用,在使人们的出行更加方便快捷的同时,却出现了人口大批迁往郊区居住的现象,并随着这种蔓延趋势逐渐显现出不可调和的弊端:1)低密度的独户住宅,浪费土地资源;2)对交通工具的过分依赖,导致严重的能源浪费和环境破坏;3)居民脱离城市,配套服务娱乐设施匮乏,缺少公共交往空间,人们邻里关系冷漠,缺乏必要的交流,都市概念和都市感受淡漠;4)城市人口大量迁出,造成了城市和郊区的发展失衡,中心区日渐衰落,社区瓦解以及社会问题层出不穷[2]。

60年代以后,文丘里《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和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总结出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理论在推崇功能分区的同时,忽视了传统高密度、小尺寸街坊空间和开放交往空间对于城市设计的重要性,破坏了城市的亲切感与历史文脉,以此掀起了对现代主义城市设计的批判。

SEASIDE——新城市主义的典范

SEASIDE——新城市主义的典范

SEASIDE(滨海市)——新都市主义的典范新都市主义(New Urbanism)的理论现在是满天飞,打开报纸铺天盖地,好像中国真是到了新都市主义时代了一样,在长春,我看到有栋大楼上悬挂了一面十多层高的大宣传旗,上面赫然大书“新都市主义的绝版”,新都市主义在西方也才刚刚开始冒头,怎么在我们这里会成为流行风格,成为绝版了呢?房地产业急功近利的滥用术语词汇在此可见一斑。

新都市主义的产生背景是针对1950年代以来在西方国家,特别在美国出现的“郊区化”发展过程,高速公路越来越多,蔓延得越来越广,城市也随着公路,随着私人汽车占有量的节奏而扩展,最后造成市中心区的荒废,造成城市在西面郊区的无限扩展,造成庞大的新城市区,这种情况是具有危害性的:土地大量浪费,农业荡然无存,邻里关系破坏,人们的生活行为变成汽车造成的生活行为,人也就成为依附于车的动物了。

更不要说能源的浪费,大气和其他自然资源的耗竭浪费,因此到1980年代出现了以新都市主义为宗旨的新建筑和规划流派,提出要振兴旧市中心,同时在新建造的住宅区内提倡以行人为中心的、温馨的、宜人的新社区,重新恢复邻里内容。

比较早出现的新都市主义社区是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沃尔顿县的滨海市(Seaside,Walton County,Florida),也是比较早的“新都市主义”城镇。

1999年因为美国电影《楚曼的表演》(Truman's Show )拿这里作为背景,因此名气大涨。

这个住宅小区建成于1980年,仅仅只有80平方英亩,大约与美国一个大规模的室内购物中心、一个大型商场一样大,但是,这个位于海边的小城镇,已经无可置疑的成为新都市主义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了。

不但在美国和西方的都市设计界、规划界、建筑界中具有很高的地位,也引起其他国家的重视。

中国一些建筑专业刊物都曾经介绍过这个社区。

滨海市的重要性不在于设计上有多么新奇,它的最重要意义在于它的规划观念、规划方法对于美国规划设计新的住宅小区和住宅区时的启发和对于商业住宅小区规划思想的促进……与其他所有具有探索性、实验性的设计一样,滨海市是具有争议的。

新城市主义的区域发展模式——Peter Calthorpe的《下一代美国大都市地区

新城市主义的区域发展模式——Peter Calthorpe的《下一代美国大都市地区

新城市主义的区域发展模式——Peter Calthorpe的《下一代美国大都市地区:生态、社区和美国之梦》读后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的大都市地区经历了以郊区蔓延为主要模式的大规模空间扩展过程,逐渐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

1990年代初,基于对郊区蔓延的深刻反思,美国逐渐兴起了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新传统主义规划(Neo-traditional Planning),即后来演变为更广为人知的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的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的、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

新城市主义的理论与实践顺应了美国社会注重文化传统和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潮流,得到了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在商业上也颇为成功,可以称为是近年来美国城市设计领域的主流流派,其影响已远不止于美国国界。

Peter Calthorpe是新城市主义的核心人物之一。

作为以美国加州为基地的开业设计师,他数年来一直致力于大都市地区发展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1986年曾与他人合作出版了《可持续发展的社区》(Sustainable Communities)一书。

1996年他被《新闻周刊》列为25个“最锐利的创新者”之一。

Peter Calthorpe所著的《下一代美国大都市地区:生态、社区和美国之梦》一书是新城市主义的杰出代表作之一。

该书在分析郊区蔓延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及其根源的基础上,结合保护生态环境和营造宜人社区的理念,建构了大都市地区的新发展模式——公共交通主导的发展单元(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简称TOD)。

该书最大的贡献在于,强调采取一个更宏观的视角,在区域的层面上,整合公共交通与土地使用模式的关系,以形成更为紧凑的区域空间形态。

全书正文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下一代美国大都市地区”,开宗明义,提出了以TOD替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并在剖析蔓延导致的问题及其社会文化根源的同时,论证了变革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城市建设之“新城市主义”

城市建设之“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在中国的提出据课题组专家介绍,20世纪90年代初,北美地区城市面对郊区无序蔓延带来日益严重的城市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城市规划和设计思想,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的、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称之为“新城市主义”(NewUrban ism)。

看起来这似乎是一个有关房地产的命题,但实际上我们更进一步理解人与社区———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否平衡时,就会发展这一问题,联系着城市发展观是否科学的大问题。

中国的城市社会并没有走过完全类似西方的“郊迁”往返的过程,但是,同样涌动着追求新城市、追求新生活的思潮。

房地产、建筑本体特质是什么,我们在与环境争空间时,是否能平衡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在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如何重视人居文化、打造优美的社区环境、完善的社区配套,使人们能享受到良好的空气、便捷的交通、繁华的商业、高雅的文化、优美的环境。

这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人们借鉴西方城市发展的理念,从而扯起这面“新城市主义”的大旗。

城市建设中存在突出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思路的确立,我国城市建设和城市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最好的发展时期。

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以及政府启动内需的政策,都加速了我国城市的建设发展。

但是这种快速发展必定会带来各种问题,如人口拥挤、交通堵塞、住房紧张、犯罪增加、水源短缺、污染严重等等,这些问题几乎在所有城市爆发出来。

(1)城市交通压力大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安全、高效、清洁、经济的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需要安全、方便、舒适、快捷、低价的公共交通服务;城市环境的改善需要有利于环境改善的交通政策,城市的空前发展伴随着城市交通问题的加重。

目前,全国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有27个城市的人均道路面积已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上海等城市中心区50%的车道上高峰小时饱和度达到95%,全天饱和度超过70%,平均车速下降到10km/h。

新城市主义设计思想的实践.doc

新城市主义设计思想的实践.doc

新城市主义设计思想的实践1 新城市主义城市主义是城市规划中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

其核心人物是Peter Calthorpe。

这场运动始于1990年初。

它主要针对城市空心化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诸如:由于住宅区脱离市区,原来完整的城市结构、城市文脉、人际关系、邻里和社区被打破,人们的都市概念和都市感受涣散,对汽车的过分依赖,又导致严重的能源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于是,追求现代生活的人们唤起了“新城市主义”的口号。

“新城市主义”试图提供更加完善、完整的生活品质。

提供真正的住宅区质量,重建社区环境与邻里关系。

“新城市主义”正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未来城市发展的思路和关于城市发展、规划与设计的理论原则,向我们展示了未来城市的一种发展模式。

2 项目概况随着大连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城市居住区的开发选择了向“大大连”建设的核心区——大连开发区、金州区、旅顺口区等周边地段发展,形成了大连居住规划的新热点。

大连开发区南部滨海新区(下称新区)位于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西部主入口处,西起振兴路,东至海上休闲广场,北部为现状居住区,南侧面向大海,与滨海路沿线的城市绿化带相接,东南侧有体育休闲广场、海洋之星等城市景观资源。

整个用地为长方形,东西方向长约为2600m,南北长边约为970m,短边为440m,规划总用地面积为2.31km2,其中填海面积约2km2。

规划总建筑面积为370万m2。

新区规划设计时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街区邻里空间、社区公共空间、步行系统等的创建和周边资源的借用,以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生活社区。

规划对“新城市主义”规划的实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 大区域的开发新区规划注重整体性,放弃了传统的功能分区理论,统规划了道路路网、公交系统、配套商业服务设施、配套市政公用设施等,形成了清晰的住区边缘和中心结构体系,使得城市空间、道路空间和建筑印象都贯穿在整个城市区域。

避免重复建设“小而全”的市政配套设施造成的资源浪费,使整个住区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不同功能的混合布局提供了大量的新的就业机会,完善的路网结构和公交体系降低了区域的交通压力。

开放型社区的理论溯源—新城市主义实践

开放型社区的理论溯源—新城市主义实践

开放型社区的理论溯源—新城市主义实践以美国滨海城(Seaside)为例一、“新城市主义”基本概念和原则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急速扩展,以低密度平房和小汽车交通为主体的近郊发展给城市带来了交通拥塞、空气污染、土地浪费、内城破坏等问题并使邻里观念淡薄。

作为一种以再造城市社区活力的设计理论和社会思潮,“新城市主义”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美国兴起,是对被忽视了近半世纪的美国社区传统的复兴。

1993年的“新城市主义大会”抨击了1933年的雅典宣言,其基本理念是从传统中发掘灵感,并与现代生活的各种要素相结合,重构一个被人们所钟爱的,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的紧凑性邻里社区。

新城市主义者基于一个十分简单的原则:社区的规划与设计必须坚持公众价值比私人价值更重要的原则。

首先,邻里中心应当由公共场所来界定,由地方的公共设施和业设施为之活跃氛围;其次,每个街区都应当有不同的住房类型和土地使用方式,足够的灵活性是为了便于有需要时能很容易地改变功能;再者,土地使用模式、街道布局和密度都应当有助于使步行、骑自行车、使用公共交通成为代替私人机动化交通方式的选择;还有,建筑物不应被看作是独立于周围环境的摆设,它们应当与街道、公园、绿地、庭院和其它开放空间保持一致,并为空间限定作出贡献。

二、“新城市主义”主要设计理念与开发模式(一)设计理念“新城市主义”独特的设计理念突出的反映在对社区的组织和建构上。

邻里、分区和廊道成为“新城市主义”社区的基本组织元素;其构筑的未来社区的理想模式是:紧凑的、功能混合的、适宜步行的邻里;空间和内涵适当的用地功能分区;能将自然环境与人造社区结合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整体功能化和艺术化的廊道。

1、理想“邻里单位”理论“新城市主义”把佩利于1930年代提出的“邻里单位”理论发扬光大,并归纳了一个理想邻里的基本设计准则:有一个邻里中心和一个明确的边界,每个邻里中心应该被公共空间所界定,并由地方性导向的市政和商业设施来带动;最优规模----由中心到边界的距离为1/4英里(约400米)的空间;各种功能活动达到一个均衡的混合----居住、购物、工作、就学、礼拜和娱乐;将建筑和交通建构在一个由相互联系的街道组成的精密网络之上;公共空间应该是有形的而不是建筑留下的剩余场地,公共空间和公共建筑的安排应优先考虑。

中豪:新城市主义理念的践行者

中豪:新城市主义理念的践行者

中豪:新城市主义理念的践行者第一篇:中豪:新城市主义理念的践行者中豪:新城市主义理念的践行者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新城市主义”运动是人类对于城市的一个新梦想。

作为新的城市设计理念,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广泛。

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经济大发展之中,“新城市主义”理念对中国城市化进程起到了促进作用。

有着先进运营理念和超强社会责任感的开发商在参与城市建设时,都十分注重对“新城市主义”理念的运用。

自2008年以来,中豪始终以城市运营商的角色,参与新昆明建设,助力新昆明经济、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同时,以打造宜居城市板块为目标;在促进商贸城稳定、繁荣运营的同时,完善商圈配套,提升商圈价值和服务能级,将中豪•螺蛳湾打造为现代化商贸、生活板块,将商业气息、生活气息、人文气息进行有效融合,成为“新城市主义”理念下的宜商、宜居的价值板块。

新城市主义的概念有几个关键词,即合理的空间设计、立体化的交通配套、生活化的街区设计和多样化的建筑风格。

这些我们都可以在今天的中豪•螺蛳湾板块寻到踪迹。

整体规划全面发展打造区域内商贸、生活大中心中豪以先进的全产业链运营模式,整体规划,力争全面发展。

随着中豪•螺蛳湾板块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今天的中豪•螺蛳湾不仅是财富宝地,也是理想的生活社区。

从财富价值来说,在以董事局主席刘卫高为代表的集团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中豪•螺蛳湾国际商贸城一期、二期和三期C4板块已繁荣运营,而三期C6板块布料区也已顺利试营业。

中豪•螺蛳湾正以蓬勃之势,引领昆明商贸潮流。

待项目全部建成后的未来,5万户商家,60万的就业人口集聚在这个板块上,共同为自身的事业发展和区域内经济建设而发力。

围绕中豪•螺蛳湾国际商贸城,中豪配套打造了规划面积180万平方米的中央商务区、约120万平方米的仓储物流园区、约900万平方米的生产加工基地及配套生活区,以高端商业和楼宇经济,完善产业结构、优化服务功能,将城市开发与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有机融合,成为昆明的城市副中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世纪70年代,曾兴建了Pasadena Plaza——以室内活动为主导封闭式 的大型Shopping Mall建筑。 90年代,人们厌倦了大尺度的都市构架模式所带来的冰冷生活状态,力图 回归往日相对集中小构架的市民生活空间,Pasadena Plaza成为该市发展 的阻碍。
案例3 ——洛杉矶 帕萨迪纳市 科罗拉多商业区
案例研究 —— 新城市主义
传统邻里开发模式 -TND
一般郊区住区蔓延式的发展
TND模式的步行为主紧凑发展
案例研究 —— 新城市主义
交通导向开发模式-TOD
结合站点集中、紧凑开发,强调功能集聚和适度混合,保持适当密度和步行 尺度与规模。
案例1 ——佛罗里达州Seaside小镇
案例1:佛罗里达州Seaside小镇 始建于1980年,位于郊区的滨海居住度假小镇,被时代周刊列为美国近 十年“十大设计成就之一”。
结构:共有6个邻里组群,每一个都结合了居住,办公,文化和零售等功能, 并规划不同风格的住房。以历史建筑作为中心建筑,具有强烈的历史风格特征。 交通:以步行为中心,宅前路仅供人行,汽车在建筑后面的车道通行,街道上 基本没有车辆,便于居民交往。
案例2 ——马里兰州Kentland肯特兰镇
环境:每个邻里有不同的公共设施和开放空间。湖泊、湿地、绿化、广场 帮助确定了各个邻里的不同公共空间。 每个邻里中有一个学校和一个健身中心,为人们提供了另外的娱乐场地。 这里的环境让人愉悦,邻里交往多样,形成社区网络。
案例2 ——马里兰州Kentland肯特兰镇
商业服务区:市政府、影剧院、购物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商店、 广场、办公区等。 住宅区:独栋别墅、双拼、连排别墅
生活服务区:学校、教堂、游憩中心、步行小径、儿童乐园
绿化公园、田园风情的湖泊区
案例3 ——洛杉矶 帕萨迪纳市 科罗拉多商业区
案例3:洛杉矶 帕萨迪纳市 科罗拉多商业区改造
可达性:每个邻里半径不超过400米 ,保证大部分家庭到邻里公园仅需步行3min左 右,到社区中心广场或公共空间仅步行5min。
案例1 ——佛罗里达州Seaside小镇
公共核心区:学校、市政府、露天市场、网球俱乐部、带顶棚的半 圆形露天剧院、邮政局、商店、广场等。 住宅区:独栋别墅、双拼、连排别墅 旅游服务区:渡假旅馆、景观设施 绿化公园、生态廊道
规模: 占地32.4万㎡, 800米海岸线, 约2000人, 350个独立住宅, 200套公寓单元 和200间旅馆客 房。
案例1 ——佛罗里达州Seaside小镇
结构:以中央广场为核心,社区道路都通向海滩和城镇中心,把公共服务设 置在中央广场周边,供所有住户使用。通过广场、林荫道、海滩等公共空间 的设置,鼓励邻里间的交流。
案例2 ——马里兰州Kentland肯特兰镇
案例2:马里兰州Kentland肯特兰镇 肯特兰镇是首例应用TND模式,在旧有农场土地上建造的普通居住社区。
规模: 占地142公顷, 1600户, 5000人, 1990年建成。
公园
住宅区 游 憩 住宅区
案例2 ——马里兰州Kentland肯特兰镇
学 校
Seaside 海滨城镇中心
案例1 ——佛罗里达州Seaside小镇
公 园
住宅区
核 心
公共服务设施环绕中央广场布置:市政厅、购物中心、 俱乐部、社区中心、邮局等。 住宅产品包括:独栋别墅、双拼、连排别墅。购买者以自住和渡 假型第二住所为主。 海滨布置少量渡假旅馆、凉亭,海滩无任何其他开发,保持 自然状态,供人们享受。 利用原有生态资源,保护性开发为绿化公园。
案例研究——新城市主义
案例 2013.03
案例研究 —— 新城市主义
新都市 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 主义 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模式。
注重机会成本、时间成本与居住舒适的结合,避免奢侈布局对环境的 破坏、对土地和能源的过度耗费。 整合居家、工作、购物、休闲、市政等各种功能,重构一个紧凑、便 利步行的邻里社区。 建设多功能的新城镇,营造社区和城镇中心,让社区回归网格状道路 系统,重建富有活力的城市街道。
改造后功能:
商业:步行街、酒吧、咖啡馆、地下停车场等
娱乐:健身中心、大型电影院、歌剧院、会展中心等 商务:办公楼 居住:住宅公寓
END THANKS
传统邻里开发模式 TND即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 : 佛罗里达沃顿郡Seaside镇 、温莎镇Windsor
交通导向开发模式 TOD即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 加利福尼亚萨克拉曼多拉圭纳韦斯特社区、加州萨克拉门托的西拉古那镇
购物中心 住宅区 保 留
购物中心、办公区域、市政中心、文化设施、零售业环绕; 适应不同收入水平和年龄人群的住宅:独户住宅、集合住宅、出 租的公寓住宅; 在原来农场位置,将一个谷仓和几座旧建筑改造成文化艺术中心; 公园、游憩中心、学校、教堂、医疗中心等分布在住宅区主干道两侧。
案例2 ——马里兰州Kentland肯特兰镇
改造过程:
封闭式的大型Shopping Mall
拆除Shopping Mall
步行系统为主导 的老城肌理—— 横街窄巷、小广场
与公共建筑间 景观大道 视线通廊
与邻近街区的 步行系统合并
周边新建 400套公寓
零售、餐饮、剧院多项功能的步行街
全天候富有活力,人与社会交流的舒适生活环境
案例3 ——洛杉矶 帕萨迪纳市 科罗拉多商业区
案例1 ——佛罗里达州Seaside小镇
空间:运用设计手段,使广场、 道路、商业体等公共空间都成 为邻里间聚会交流的场所,从佛罗里达州Seaside小镇
交通:社区道路系统没有区分主干道和次干道。它通过 增加路网整体密度,降低道路等级,提高了每户的通达 性,又降低了机动车的行车速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