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长城教学设计之二
长城 (2)

长城【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了解长城的结构,体会长城的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的特点,感悟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3.激发学生了解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了解长城的结构,体会长城的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的特点,感悟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课前诵读《庐山独夜》,交流我国的人文景观,自然遗产。
一、谈话引入,复习旧知1.我国人文景观,自然遗产,名冠古今,秀甲天下。
今天,让我们继续打开中国“世界遗产”的第一扇窗户——象征中华民族,令华夏儿女骄傲的——(齐读)长城。
2.复习词语:崇山峻岭蜿蜒盘旋嘉峪关若坚固瞭望口堡垒屯兵气魄雄伟3.读一读课文评价长城的句子。
(课件出示)“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学生朗读。
(板书:气魄雄伟伟大奇迹)4.理解“气魄雄伟”和“奇迹”这两个词。
(预设:气魄雄伟就是很有气势,很壮观;奇迹就是想像不到的不平凡的事。
)究竟长城是怎样的气魄雄伟?为什么说长城是个奇迹呢?让我们跟随着作者深入到字里行间里,感受长城的特点。
二、细读课文,品味欣赏(一)学生自主品读1.提出阅读要求: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文的第1、2自然段,思考:文中哪个句子,哪个词语让你感受到长城的雄伟气势?用“——”画出写长城特点的句子,用“△”画出句子中关键的词语。
在旁边写下体会。
2.学生批注阅读(二)交流品读感受1.远看长城的气魄。
(1)(出示句子)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预设A:我觉得“长龙”一词最能突出长城的气魄。
仔细看看,细心的你,一定能发现这句话在表达上很有特色。
师:(板书:远看长龙)课文说“长城像一条长龙”长城和长龙怎么像?预设:长城与长龙都很长。
它们都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有时能弯曲着身子,而长城也正好在崇山峻岭中蜿蜒盘旋。
点名学生朗读句子。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长城》教学设计大全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长城》教学设计大全《长城》教学设计教材简说《长城》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
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配有一幅是气势磅礴的长城鸟瞰图,第二自然段配有一幅长城的近景,使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受长城的气势;第三自然段是由长城展开的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四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
可以说,它不仅是一篇状物类的文章,更像一首动人心魄的中华历史文化的赞美诗。
语文课程目标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拟订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下面一起来欣赏各位语文老师亲自编制的《长城》精彩教学设计吧《长城》教学设计文章大全列表《长城》专题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长城》专题学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长城》教学设计之八(佚名)《长城》教学设计之六(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实验小学教师孙晶)《长城》教学设计之二(李俊/执教(河南光山) 曾祥芹/点评(河南师范大学教授))《长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By: 楚天清秋)《长城》教学设计之七(佚名)《长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By: 楚天清秋)《长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设计者:沈丽萍杨心湄德清县清溪小学)《长城》教学设计之五(作者:注礼中心小学刘俊发) 《长城》教学设计之一(佚名)《长城》教学设计之四(佚名)《长城》一文第三节教案(佚名)《长城》教学设计之三(授课教师:孟宪珍)以读助讲,以读悟情《长城》教学设计(作者:枣阳市火车站学校段海庆)。
2023年《长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23年《长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2、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雄伟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3、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教学重点:体会长城的高大坚固、雄伟气势,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民族自豪感。
一、复习导入,设疑激趣。
1、今天这节课继续学习《长城》,学生读课题,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板书:远看、近看、联想2、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长城给你留下了什么时候印象?作者怎样评价长城?板书理解:气魄雄伟、伟大的奇迹。
二、研读课文,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
1、学生自由读第一、二自然段,勾画体现长城气魄雄伟、伟大的奇迹的句子。
2、引导研读长城的“蜿蜒盘旋”(1)出示课件,看图,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
(2)“长城”与“长龙”有什么相似?仿写、朗读。
(3)数字:一万三千多里,出示图,朗读。
板书:蜿蜒盘旋(4)回应感情:作者用打比方,列数字的方法,远看长城,让我们领略长城(齐读最后一句)3、引导研读长城的高大坚固。
(1)相机引导理解介绍了城墙的那部分?课件理解‘‘垛口”等。
板书:高大坚固(2)拓展:利用搜集的资料展开想象:古人是怎样利用城台、垛口、瞭望口、射口传递信息、防守、打击敌人的。
(3)指导朗读。
(4)回应感情,学生谈体会。
过渡:是呀,面对这样气魄雄伟的长城,蜿蜒盘旋的长城,高大坚固的长城。
谁都会思绪万千,感慨万分。
因为在长城的背后,有着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让我们走进这些古老而厚重的故事中。
4、引导学生研读“血汗和智慧”激发对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1)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勾画你最感动的句子。
(2)汇报交流。
出示段落: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A、哪些词句你最受感动?(数不清——条石多;两三千斤——条石重;二个没有——运输困难;陡峭的山岭——工程艰巨)修建长城和艰辛、劳动人民非凡了创造。
中班社会领域教案《万里长城》 (2)

中班社会领域教案《万里长城》教案:《万里长城》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的长城文化及其重要性;2. 培养学生对长城的认识和了解,并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表演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中国的长城文化及其重要性;2. 培养学生对长城的认识和了解。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万里长城》的视频资料;2. 模型或图片展示长城的形状和结构;3. 班级分组。
教学过程:导入:根据学生对长城的认知情况,导入《万里长城》的教学内容。
1. 观看视频:播放《万里长城》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了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建造过程和作用。
2. 讨论:与学生一起讨论长城的重要性和作用,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a. 长城是中国的一张名片,你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b. 长城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c. 你对长城有什么了解和认识?你有没有去过长城?有什么感受?3. 模型展示:展示长城的模型或图片,指导学生观察和描述长城的形状、结构和功能。
4. 分组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长城相关的话题进行深入探究,例如:长城的保护、长城的传说等。
小组讨论后,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他们的发现和结论。
5. 角色扮演: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扮演一个与长城相关的角色,如守卫士兵、修建工人等,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感受长城的历史、建造和保护过程。
6.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当天的学习内容,回答以下问题:a. 长城是我们国家的一张名片,你学到了什么?b. 你对长城有什么新的认识和了解?c. 你觉得长城对我们的国家和文化有什么意义?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在家中写一篇关于长城的作文,表达自己对长城的认识和感受。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长城遗址或长城博物馆,增加学生对长城的实地体验和了解。
2. 让学生制作关于长城的展板或手绘图,展示给其他班级或学校。
《长城》教学设计_2

《长城》教学设计《长城》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的理解文本中梦的含义二、课型与课时说读课,一节三、预习要求1、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收集有关长城的资料,如有关长城的图片、历史、传说、诗歌等。
从而认识长城,积累知识。
四、教学设计(一)感悟文本,分享梦师:本单元我们学习了流沙河的诗歌《理想》,懂得了人生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才不会迷失方向;学习了《袁隆平的寻梦园》,理解了他为实现自己伟大梦想而奋斗终身的精神,学习了《航天女英雄》,感受了她勇于为梦想而献身的优秀品质。
今天我们一起来分享作家刘雨田的梦想。
请大家看着屏幕动情地朗读课文。
(课件:不同季节长城风景图片,徒步长城沿途风景,如大漠、戈壁、悬崖、大河、丝绸之路等,全文字幕以朗读语速出现)师:作者刘雨田小时候的梦想是什么?生:读书当作家,走遍祖国山河。
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师:好!刘雨田是怎样去实现他的梦想的呢?生:读了很多中外名著。
生:小时候走遍了家乡;读中学时远征北京、武汉;工作后几乎走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再后来用两年时间步行走完了万里长城。
师:是的,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了,但为什么又在结尾说:我的梦也还在继续着?请同学们用他所以他的梦还要继续的句式说一句话。
(课件显示这个句式)生:他只是一个探险家,还没有完成作家的梦想,所以他的梦还要继续。
生:他只是几乎走遍了祖国的山川,但还有很多地方没去,所以他的梦还要继续。
生:大西北资源丰富,但还贫穷,他要为开发大西北作出贡献,所以他的梦还要继续。
师:是啊,他还要继续读书,继续行走,为建设祖国作出贡献,去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
(二)体味内涵,研究梦师:课文中讲的是长城万里行,为什么全文始终贯穿着我的两个梦?这就是我们研究的第一个问题,先自行研究,再同桌或小组合作帮助。
师:好,有研究成果了,我们来交流。
生:有了这两个梦,才有去实现这个梦的长城万里行。
生:有了这两个梦,长城万里行才显得更有意义。
生:有了这两个梦的交代,第25段我将尽快写出我沿途的观感,帮助人们认识大西北,热爱大西北,开拓大西北才显得自然而不突然,这也是作者在实现他的第一个梦。
《长城》教案

《长城》教案教案:《长城》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建造过程和作用。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写作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国家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习长城的历史背景和保护工作。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长城是中国的象征吗?”并给出正确答案。
2. 拓展知识:让学生了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如何建造以及其作用。
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进行讲解。
3. 梳理知识:帮助学生整理所学知识,重点了解长城的保护工作,例如政府的投入、志愿者的参与等。
4. 阅读理解:让学生读一篇有关长城的文章,并回答相关问题。
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长城的保护意义。
5. 提高能力:给学生展示一幅长城的图片,并要求他们写一篇关于长城的作文。
对学生的作文进行修改和指导,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6. 总结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文并进行互评。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要点,并强调长城保护对国家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资源准备1. 长城的图片和视频资源2. 与长城相关的文章3. 学生作文展示的板书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堂上的作文,并修正优化。
2. 将作文分享给家人朋友,并介绍自己对长城的理解和保护意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和视频、阅读理解和写作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了长城的历史和保护工作。
通过小组和个人的活动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与表达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长城的文化内涵和旅游价值方面的讲解不够充分,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强调。
七、课堂延伸1. 深入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与长城有关的话题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如长城的制高点、长城上的文物等。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信息资源,包括图书馆、互联网等进行调查和整理,并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展示。
2. 文化活动:组织学生前往当地的长城景区,亲身感受长城的壮丽景色和历史文化。
(完整版)《长城》优秀教学设计

(完整版)《长城》优秀教学设计介绍《长城》是一部非常有名的电影,它讲述了中国古代修建长城的故事。
这部电影不仅展示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还展现了中国人民勤劳聪明的品质。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电影,以下是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
目标- 了解中国古代修建长城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分析电影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探讨电影中所传达的价值观和主题- 提高学生的观影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教学设计第一课:历史背景介绍- 使用图片、视频和故事等多媒体材料,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修建长城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中国人修建长城?长城的作用是什么?这对中国人民有什么意义?第二课:电影欣赏与分析- 组织观看《长城》这部电影,并提供中文字幕以帮助学生理解。
- 分析电影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场景,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元素如何展示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
第三课:价值观和主题探讨- 分组讨论电影中所传达的价值观和主题,例如团结合作、勇敢无畏等。
-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价值观和主题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应用,并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联系起来。
第四课:总结与评价- 学生以小组形式总结他们对电影的理解和感受,并展示给全班。
- 引导学生评价这部电影在传递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方面的效果,并讨论其他可能的观点和解读。
总结通过这份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全面理解《长城》这部电影所传达的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
他们能够分析电影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并思考电影所传达的价值观和主题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这将提高他们的观影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同时也带来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更深入的认识。
长城教案初中语文

长城教案初中语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长城》。
(2)了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象征意义。
(3)学会通过课文内容,提炼信息,进行简单的写作练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长城的认识。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2)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长城》。
(2)了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象征意义。
(3)通过课文内容,提炼信息,进行简单的写作练习。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古诗词。
(2)深入领会长城的象征意义和民族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长城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长城的雄伟壮观。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长城的了解和印象。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长城》,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意境。
(2)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僻词汇。
3.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象征意义。
(2)邀请小组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古诗词,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详细讲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象征意义,引导学生领会长城所蕴含的民族精神。
5. 写作练习(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提炼信息,编写关于长城的短文。
(2)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展示长城的雄伟壮观。
6. 课堂总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象征意义。
(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长城》。
2. 深入研究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象征意义,结合自己的感悟,写一篇关于长城的作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长城》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本课生字、生词,了解长城的概貌、构造、历史等。
2.智能目标:
①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②读懂课文,理解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3.情感目标:通过读文讨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人,观察插图,了解图意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月球上用肉眼看地球,能看见的建筑物只有一座,那就是我国的长城。
(板书课题)
2.观察长城彩图,了解图意,学会观察方法(幻灯片打出与课本一样的两幅彩图)。
(1)师:这两幅图都有长城,我们应该先观察哪一幅?为什么?
(2)看远景图时应重点观察什么?(抓住观察重点:长城)你觉得长城看上去有何特点?(长、大、弯)再看近景图:你能看出长城有何特点?(高大、坚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全文,说说刚才两幅彩图分别与文中哪些段落相对应。
(第一幅与第一自然段,第二幅与第二自然段。
) 2.生讨论:课文三、四自然段为何没有图片与之对应?(不是作者所见之景,无法画出。
)
后两节分别写了什么?(作者的联想和长城的地位。
)
3.试给课文四个自然段分别加一个小标题。
三、图文对照,读懂课文
1.第三次看远景图。
(1)远看长城是什么样子?(像一条长龙)
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什么特点?(长、大、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比喻把静态的长城写活了)
(2)列出数字“一万三千里”对说明长城的长有何好处?(表达更准确、让人更信服)
2、第三次看近景图。
(1)此景是作者在何处(观察点)看到的?
(2)作者分别介绍了构成城墙的哪些部分?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3)根据文意和搜集的资料展开想像。
说说古人怎样利用城台、垛口、嘹望口、射口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
3、披文入情,学第三自然段。
(1)假如你登上了长城,看到高大坚固的城墙绵延起伏,摸着巨大的条石,踩上平整的方砖,领略巧妙的设计,你会想起什么?
(讨论后归结到:修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
)
(2)默读第三自然段,想想古代劳动人民修长城的艰难有哪些?
文中又说长城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智慧体现在哪里?
(精心设计使之易守难攻,开凿搬运巨大条石的方法等。
) 4.齐读第三自然段。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奇迹”?
四、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1.第四次看两幅彩图,结合下列提示语复述长城远景、近景。
长龙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条石城砖垛口嘹望口射口城台
2.老师总结谈话。
五、延伸性作业
长城到底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是苦难?是安宁?是骄傲?是屈辱?还是其他什么呢?请大家课外阅读有关长城的书籍,搜集资料,以《长城为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为题写一篇辩论稿,准备参加下一次的语文活动课--辩论会。
简评
教学目标体现了认知、智能和情意的多元统一,挖掘了《长城》课文的科学和人文内涵。
教学过程的五个环节严谨细密,条贯统序,易于操作,贯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理念。
特别是图文对照,相得益彰,落实了由远到近,由面到点的观察能力训练,对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是个典型的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