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诗心》教案
10水墨诗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美术五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10水墨诗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水墨画的基本技法,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
2.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运用水墨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热爱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水墨画的基本技法教学,包括水墨画的表现手法、用笔、用墨等。
2. 水墨画创作,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技法创作出一幅富有诗意的画作。
3. 欣赏和分析经典的水墨画作品,了解水墨画的历史和发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水墨画的基本技法,能够创作出一幅富有诗意的画作。
难点:如何运用水墨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毛笔、墨、纸、砚、水、画册、投影仪。
学具:毛笔、墨、纸、砚、水、画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经典的水墨画作品,引发学生对水墨画的兴趣,导入新课。
2. 基本技法教学:讲解水墨画的表现手法、用笔、用墨等基本技法,并进行示范。
3. 创作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技法进行创作,引导学生如何运用水墨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
4. 作品欣赏与分析: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互相欣赏、交流,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水墨画基本技法2. 水墨画创作3. 作品欣赏与分析七、作业设计: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技法,结合自己的情感和心境,创作一幅水墨画作品。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水墨画的基本技法,让学生能够掌握水墨画的表现手法,并能够运用水墨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同时,通过欣赏和分析经典的水墨画作品,让学生了解水墨画的历史和发展,培养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热爱。
在作业布置方面,注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情感和心境进行创作,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接受程度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板书设计一、板书内容的精炼与结构化1. 水墨画的表现手法:勾勒、皴擦、泼墨、点染等。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0课水墨诗心︳湘美版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0课水墨诗心︳湘美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墨画的基本特点,掌握水墨画的绘画技巧。
2. 培养学生运用水墨画表现诗意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水墨画的基本特点及绘画技巧。
2. 水墨画中表现诗意的创作方法。
3. 欣赏优秀的水墨画作品,感受诗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水墨画的基本特点、绘画技巧及表现诗意的创作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水墨画表现诗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优秀水墨画作品图片、示范画稿等。
2. 学具:水墨画纸、毛笔、墨汁、颜料、调色盘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欣赏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歌,引导学生感受诗意,激发学生对水墨画的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介绍水墨画的基本特点,如用水墨的浓淡、干湿表现物象的阴阳、凹凸等。
讲解绘画技巧,如用笔、用墨、用色等。
3. 示范:教师现场示范一幅水墨画作品,边示范边讲解绘画步骤及注意事项。
4. 学生练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水墨画创作,表现诗意。
5.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评价,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0课水墨诗心︳湘美版2. 教学内容:水墨画的基本特点、绘画技巧、表现诗意的创作方法3. 教学重点与难点:水墨画的基本特点、绘画技巧、表现诗意的创作方法七、作业设计1. 创作一幅水墨画作品,表现诗意。
2. 欣赏一首诗歌,用水墨画描绘诗歌中的景色。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艺术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3. 鼓励学生创新,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表达。
4.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培养。
水墨诗心美术教案

水墨诗心美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墨画的基本知识和技法;2.掌握水墨画的基本构图方法;3.了解中国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韵律;4.能够将诗词与水墨画相结合,创作出具有诗意的水墨画作品。
二、教学内容1.水墨画的基本知识和技法;2.水墨画的基本构图方法;3.中国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韵律;4.水墨画与诗词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三、教学过程1. 水墨画的基本知识和技法1.1 水墨画的起源和发展水墨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起源于汉代,发展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水墨画的特点是以水、墨、纸为主要材料,运用笔墨的变化和水的渗透、扩散、晕染等特性,表现出自然界的山水、花鸟、人物等形象。
1.2 水墨画的基本材料和工具水墨画的基本材料是宣纸、墨、笔和水。
宣纸是一种传统的中国纸张,具有吸水性好、质地轻盈、透气性强等特点。
墨是水墨画的主要材料,分为黑墨和彩墨两种。
笔是水墨画的主要工具,分为毛笔和硬笔两种。
水是水墨画的辅助材料,用于调节墨的浓度和湿度。
1.3 水墨画的基本技法水墨画的基本技法包括点、线、面、墨渍、水墨渐变、干笔、湿笔、挑白、晕染等。
其中,点、线、面是水墨画的基本构成要素,墨渍、水墨渐变、干笔、湿笔、挑白、晕染等则是表现形象和情感的重要手法。
2. 水墨画的基本构图方法2.1 水墨画的构图要素水墨画的构图要素包括画面的整体布局、主体形象的安排、画面的空间结构、画面的色彩和光影等。
其中,画面的整体布局是构图的基础,主体形象的安排是构图的重点,画面的空间结构是构图的关键,画面的色彩和光影是构图的点睛之笔。
2.2 水墨画的构图方法水墨画的构图方法包括对称构图、平衡构图、重心构图、透视构图、对角线构图等。
其中,对称构图和平衡构图是常用的构图方法,重心构图和透视构图则是表现空间感和立体感的重要方法,对角线构图则是表现动态和节奏感的重要方法。
3. 中国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韵律3.1 中国诗词的起源和发展中国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先秦时期,发展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水墨诗心》(教案)湘美版(2012)美术五年级下册

水墨诗心教案一、教材背景本教案以《水墨诗心》为教材,湘美版,适用于2012年美术五年级下册的课程。
本教材注重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作思维和能力,通过墨、笔、纸,将诗意融入绘画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诗意境界。
二、教学目标1.学会理解诗歌和绘画之间的关联,了解水墨画的基本构成方法和技巧。
2.培养学生的创作思维和创造力,能够用水墨画作品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情感。
3.通过练习和创作,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诗意境界,培养良好的美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启发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于诗意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通过练习和创作,加深学生对水墨画的理解和掌握。
难点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水墨画的构成方法和技巧。
2.培养学生对于诗歌意境的感悟和理解能力。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介绍课程主题和教学目标(5分钟)老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第二步:引入诗歌(10分钟)老师播放一首优美的诗歌,让学生听诗并尝试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通过对诗歌的理解,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诗歌和绘画之间的相互关联。
第三步:讲解水墨画的基本构成方法和技巧(10分钟)老师讲解水墨画的基本构成方法和技巧,向学生介绍水墨画的笔墨运用、构图、典型形式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水墨画与诗歌之间的关系,了解如何用水墨画来表达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第四步:学生练习(30分钟)老师向学生介绍绘画练习题目,让学生通过参考诗歌,创作一张水墨画作品。
老师可以逐步指导学生,帮助他们掌握水墨画的构成方法和技巧,同时也探讨和引导学生如何通过绘画表达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第五步:展示作品(15分钟)老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讨论作品中所体现的诗意,同时引导学生对于自己和同学的作品加以评价和欣赏。
第六步:总结和展望(5分钟)老师对今天的课程进行总结,并展望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激励学生继续努力创作。
五、教学评估评价标准:1.学生在绘画练习中是否掌握了水墨画的构成方法和技巧。
第10课 水墨诗心 (教学设计)湘美版(2012)美术五年级下册

第10课水墨诗心(教学设计)一、教材简介本篇教学设计针对的是湘美版(2012)美术五年级下册中的第10课——《水墨诗心》。
本课程主要探讨中国绘画艺术中的水墨画和诗歌创作的关系,让学生了解水墨画和诗歌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互相影响的过程,并通过学习中国古典诗歌和民间诗歌和融合到水墨画中进行创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同时也强化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感受。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水墨画的发展历程和产生背景,并认识到其与中国传统诗歌文化的联系;•掌握水墨画的基本绘画技巧及其作品风格特点;•学习中国古典诗歌和民间诗歌的创作和表达技巧,能够体会其中的意境和情感,同时掌握对诗歌的欣赏和鉴赏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绘、表达和想象的能力,发展其艺术创作和审美体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表现和感知能力,通过水墨画和诗歌的结合进行深度的心理体验,帮助学生提高情感表达和理解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造性思维,通过合作创作和集体性评价和认可的方式,促进学生的个体和群体全面发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通过诗画结合和情感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认同,加强班级凝聚力和稳定性。
三、教学过程1.引入环节:了解水墨画和诗歌在上课前,教师可以邀请学生自主查找和了解水墨画和诗歌的基本知识,包括起源、代表作品、表现技巧和特点等。
在课堂上,通过学生自发的介绍和展示,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水墨诗心》。
2.知识讲解:水墨画和诗歌的联系通过投影和图片的展示,讲解水墨画和诗歌的发展历程以及互相借鉴和影响的过程。
介绍著名的水墨名家和诗人,让学生了解他们的诗画鉴赏和创作特点,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文化价值和艺术精神。
3.技能演练:通过模仿和创作,学习水墨画和诗歌学生分组,进行水墨画和诗歌的创作练习。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模板和范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绘画技巧和诗歌表达技巧。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10《水墨诗心》 湘美版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10《水墨诗心》湘美版教学内容《水墨诗心》是湘美版五年级下册美术课程中的第十课。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水墨画的基本技法和创作要领,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水墨画的独特魅力。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水墨画的起源、发展、分类、材料与工具的使用,以及水墨画的基本技法,如泼墨、破墨、积墨、焦墨等。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墨画的起源、发展及分类,提高学生的美术史知识。
2. 使学生掌握水墨画的基本技法和创作要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水墨画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4. 鼓励学生创作具有个人特色的水墨画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难点1. 水墨画技法的掌握,如泼墨、破墨、积墨、焦墨等。
2. 水墨画创作中的构图和色彩搭配。
3. 如何引导学生将个人情感融入水墨画创作。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示范视频等。
2. 学具:水墨画材料(宣纸、毛笔、墨汁、颜料等)、画板、画架、洗笔筒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水墨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感受水墨画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介绍水墨画的起源、发展、分类、材料与工具的使用,以及水墨画的基本技法。
3. 示范与讲解:教师现场示范水墨画的基本技法,并讲解创作要领。
4. 学生实践: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水墨画创作练习。
5. 课堂辅导: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6.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点评,总结优点与不足。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板书设计1. 《水墨诗心》2. 内容:- 水墨画的起源与发展- 水墨画的分类- 水墨画的材料与工具- 水墨画的基本技法- 水墨画创作要领作业设计1. 创作一幅以自然风光为题材的水墨画作品。
2. 尝试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水墨画技法进行创作。
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兴趣,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水墨诗心》教学设计[共五篇]
![《水墨诗心》教学设计[共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9a906a1d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fc.png)
《水墨诗心》教学设计[共五篇]第一篇:《水墨诗心》教学设计《水墨诗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作品欣赏,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色,及其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发展和完善的。
2、通过讨论和教师对作品的介绍,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3、通过分析中国画不同作品之间的艺术特色,懂得如何感受艺术之美。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国画在不同时期的艺术特色。
领会蕴藏在画中深刻的中国传统人文思想。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去发掘中国画作品中所具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课前准备:教师:故事插图、优秀国画作品;学生:国画用具。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名画赏析1、李可染先生画的《秋风吹下红雨来》,这只是他众多的牧牛图中的一幅。
漫天飞扬的红叶,概括出整个秋天的景色,一个牧童悠然骑在牛背上,牛用一块重墨,使主体突出。
这虽然表现的是普通的农家生活,但在画家的笔下,却满是诗情画意,充分体现了画家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真挚感情。
2、《蛙声十里出山泉》创作于1951年,是齐白石老人91岁时为我国著名文学家老舍画的一张水墨画。
纵129厘米,横34厘米。
老舍与齐白石是一对好朋友。
有一次,老舍先生到齐白石先生家做客。
他从案头拿起一本书,随手翻到清代诗人查慎行的一首诗,有意从诗中选取了一句‚蛙声十里出山泉‛,然后想请齐白石先生根据这句诗作幅画,用画去表现诗中听觉器官感受到的东西。
齐白石先生欣然接受,但这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它涉及到艺术上一个深层话题。
(据说齐白石先生经过了几天的认真思考)。
最终,齐白石老人凭借自己几十年的艺术修养,以及对艺术的真知灼见,经过深思熟虑,终于完成了任务,创作出了这幅著名的《蛙声十里出山泉》。
齐白石把“蛙声”这一可闻而不可视的特定现象,通过酣畅的笔墨表现出来。
3、作品内容介绍:简略的笔墨在一远山的映衬下,从山涧的乱石中泻出一道急流,未画/ 2青蛙,只画几只蝌蚪在逆水游动,旁边是山石。
小学美术_水墨诗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湘版教材五年级下册《水墨诗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作品欣赏,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色,及其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发展和完善的2.通过讨论和教师对作品的介绍,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同事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兴趣。
3.使学生能够运用水墨画小品进行诗意表现。
教学重点:领会蕴藏在华中深刻的中国传统人文思想,使学生能够运用水墨画小品进行诗意表现。
教学难点:领会蕴藏在华中深刻的中国传统人文思想,使学生能够运用水墨画小品进行诗意表现。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范作微课、挂图、国画用具(毛笔、笔洗、毡垫、国画颜色)课时安排:1个课时教学过程:一、诗歌导入,激发情趣1、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师:(出示课件)同学们,上课前老师先给大家朗诵一首小诗,这是一首诗,同时也是一则小谜语,老师要看看同学们谁能第一个猜出谜底——“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这是一首诗,也是一则谜语,那谜底是什么呢?学生回答画2、师:真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诗情画意的美好境地,领略这水墨画带给的独特意境。
播放视频师:谁能告诉老师,你在刚才的观察当中看到了什么?真好,如果你要用一首诗来表达此时此刻的心情,那么这首诗是哪首呢?生:背诵《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师: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首诗,我们一起来朗诵一遍吧:多美的一首诗啊,同学们,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诗画结合,相得益彰,美轮美奂,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水墨诗心》出示课题二、欣赏名家作品,体验诗画结合的妙处:3、师:同学们,请看一下这幅作品,这是我国著名画家李可染老先生画的,如果这是你的一副作品,你给它起个什么样的名字呢?学生回答我们看一下李可染先生给自己这幅画起了个什么样的名字。
课件出示:“秋风吹下红雨来”教师简单分析作品4、师:看到李可染老先生这幅作品后,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当年,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与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老先生是好朋友,有一次,老舍到齐白石家里做客,从案头拿起来一本书,随手翻到清代诗人查慎行的一首诗,有意在诗中选取了一句“蛙声十里出山泉”,来让齐老先生画,老舍知道用画来表现听觉感受的东西,难度很大,同学们,如果你是齐白石老人,你会画些什么呢?出示:蛙声十里出山泉生:讨论回答师:让我们一起看一下齐白石是怎么画的?(课件展示作品)这幅作品,没有看到青蛙的影子,但似乎听到了青蛙的叫声,正符合“蛙声十里出山泉”的意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墨诗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湖南美术出版社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湘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十课《水墨诗心》。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学习活动以欣赏活动为先导,用简短文字表述对画作意境的理解,帮助启发学生更细致的体会中国画表达意境的特殊方法,并在对诗画的认识基础上进行尝试体验,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加深理解,培养对诗画的兴趣
教学思路
本课教学从欣赏名家作品开始,通过三幅名画家作品,获得感受和方法。
在赏析过程中帮助学生把握画面的气氛、选取景物的表现意义、表现手法。
为画作命题或找出相应诗句,表达自己的理解。
在尝试过程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方法,建立在诗句理解的基础上,合理安排画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运用绘画知识和文学知识,感受分析中国画作品,说出作品的表
现特点,并大胆表述自己对画中所表现意境的理解。
2、使学生能够用水墨画小品进行诗意表现。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感受体会中国传统绘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情与镜圆满结合的艺术意境。
难点:通过欣赏体会搞清楚中国传统绘画诗画一体的意境表现方法,并能用简短的文字表述对画作意境的理解及尝试绘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中国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示范(名诗中取景绘画)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份礼物。
2、猜一猜,老师画的这幅画来自于我们熟悉的那句古诗?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3、引出诗情画意:从我的画中同学们读出了诗句,而我也正是从句诗中看到这幅画,这就是我们中国的传统绘画讲究的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艺术意境。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体会《水墨诗心》,诗心何解,诗人作诗之心。
4、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简单的绘画中,诱导学生发现他们熟悉的诗句。
从而引出中国传统绘画意境表现的重要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意境,而揭题
二、欣赏
1、PPT出示《秋风吹下红雨来》
A 、大家从这幅画中看到了什么,画了些什么?
B 、如果你是这位骑在牛上的牧童,在这样的环境里,你是什么样的心情?
C、揭示作品名称:从作品名称上画家给我们提供了那些信息?
李可染用什么来表现“风”和“雨”?
D 、画家用什么笔法来表现这茂盛的树林、如雨般的落叶?(中锋、侧锋表现树干,点画法表现落叶)
E 、在墨色上你又有什么发现?(浓淡不同,表现近实远虚,干湿变化来表现树木的纹理)
F、师生共同尝试利用浓淡干湿不同的笔法表现树枝
小结:大家说的太妙了,我们中国画就是运用墨色深浅、用笔干湿,以“托物寓意”之法来表现画面。
2、讲故事——齐白石与老舍的故事
A、PPT出示“蛙声十里出山泉”这句诗,如果是你来画你会如何来表现画
面?
出示作品
B、提问:画面没有蛙,何来蛙声?
小结:诗和画都妙在一个“出”字,山涧泉水自远处而来,小蝌蚪在湍急的水流中欢快的游动,这自然让人联想到蛙和蛙声,可谓意在画外。
3、再来看看这幅《梅花月影图轴》
A、其实对于这幅画我有一个小疑问,梅花、月影,可是我并没找到月,大家能帮我找找吗?
B、为什么在哪儿?(墨色浓淡,表现的光影体现月的位置)
小结:月色轻柔,梅枝交错,环绕着明月,疏影横斜,虚实相生,一种婉约的朦胧之美。
4、回过头来看看,前两幅画有表现墨色浓淡吗?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画面主体形象、款识明确表达主题,并围绕主题拓展想象,来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再通过感受用笔、用墨的方法体会中国画运用墨色深浅、用笔干湿,以“托物寓意”“意在画外”“虚实相生”等表现画面的手法。
三、尝试
1、出示《小篷船》《春水归舟》可给人的感觉一样吗?
小结:《小篷船》以线为主的造型手段,表现了杨柳江岸的和煦春风,绿水行舟的安详景象,《春水归舟》以浓重的破彩渲染了浓浓春意。
2、PPT诗画小游戏
A、根据画面猜诗句(介绍款识)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B、根据诗句想象绘画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设计意图】通过两幅春景画作的对比,启发学生体会多种表现手法,为开启学生想象提供路径。
小游戏利拓展学生思维,放松气氛,又观摩了名家作品,激发尝试创作的欲望。
四、学生习作
师:除了老师提供的这些诗句,同学们还有自己喜欢的诗句吗?能运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吗?
学生练习,教师巡辅
【设计意图】以诗为题作画,利用所学方法,尝试诗意画的创作。
五、评价小结
1、个别学生展评
生展示
生评价:构图很好,注意整洁
2、小组集体展评
3、教师小结:我们在课后还可以运用这些方法去欣赏、绘制其它的作品。
【设计意图】通过个人、集体作品展评及教师小结,坚定学生大胆绘画的自信心,感受绘画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