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年经济学手稿
1844年经济学手稿

1844年经济学手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一、《手稿》写作的历史背景(一)《莱茵报》时期的亲身经历(二)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分析(三)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理论影响(四)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或《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的影响二、《手稿》的主要哲学思想(一)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1、马克思对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所作的总的批判国民经济学存在的第一个问题:“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
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
”(引自《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0页。
以下只注页码)国民经济学存在的第二个问题:“国民经济学没有向我们说明劳动和资本以及资本和土地分离的原因。
”(P50)2、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异化”不是马克思哲学特有的概念,而是近代欧洲哲学史上广泛使用的一个概念。
异化源自拉丁文,它有外化、转让、疏远、受异己力量支配、统治的意思。
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希特首先使用,经过黑格尔发展,异化成为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其一般含义是:主体创造客体,但主体创造客体后,客体不受主体的支配,反过来支配、控制、统治主体。
马克思对异化劳动做了四个基本规定:第一,劳动者同他们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
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P51)“人奉献给上帝的越多,他留给自身的就越少。
”(P52)第二,劳动者同他的劳动活动本身相异化。
马克思指出,劳动本来是人的本质,是人特有的意志自由和创造力的表现,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根本特征。
可是在异化劳动中,这种劳动不是自愿的,不是体现他的意志自由,而是被迫的、强制性劳动。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不是满足劳动者的劳动天性,而是满足劳动以外的需要,即仅仅作为谋生的手段。
马克思指出,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对劳动的肉体强制或其他强制一消失,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一样逃避劳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原文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序言第一手稿工资资本的利润资本资本的利润资本对劳动的统治和资本家的动机资本的累积和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地租异化劳动第二手稿(此手稿大部分已亡佚)私有财产的关系第三手稿国民经济学中反映的私有财产的本质共产主义需要,生产和分工货币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本文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中共中央马列恩斯著作编译局编译第一次全文发表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32年国际版原文是德文写于1844年5月底6月初至8月序言我在《德法年鉴》上曾预告要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形式对法学和国家学进行批判.在加工整理准备付印的时候发现,把仅仅针对思辨的批判同针对各种不同材料本身的批判混在一起,十分不妥,这样会妨碍阐述,增加理解的困难。
此外,由于需要探讨的题目丰富多样,只有采用完全是格言式的叙述,才能把全部材料压缩在一本着作中,而这种格言式的叙述又会造成任意制造体系的外表。
因此,我打算连续用不同的单独小册子来批判法,道德,政治等等,最后再以一本专着来说明整体的联系,各部分的关系并对这一切材料的思辨加工进行批判。
由于这个理由,在本着作中谈到的国民经济学同国家,法,道德,市民生活等等的关系,只限于国民经济学本身所专门涉及的范围。
我用不着向熟悉国民经济学的读者保证,我的结论是通过完全经验的以对国民经济学进行认真的批判研究为基础的分析得出的。
不消说,除了法国和英国的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以外,我也利用了德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
但是德国人在这门科学方面内容丰富而有独创性的创作,除去魏特林德著作外,就要算《二十一印张》文集中赫斯的几篇论文和《德法年鉴》上恩格斯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在《德法年鉴》上,我也十分概括地提到本着作的要点。
只是从费尔巴哈才开始实证的,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批判。
费尔巴哈的著作越不被宣扬,这些著作的影响就越扎实,深刻,广泛而持久:费尔巴哈著作是继黑格尔的《现象学》,《逻辑学》以后包含着真正理论革命的唯一著作。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原文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序言第一手稿工资资本的利润资本资本的利润资本对劳动的统治和资本家的动机资本的累积和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地租异化劳动第二手稿(此手稿大部分已亡佚)私有财产的关系第三手稿国民经济学中反映的私有财产的本质共产主义需要,生产和分工货币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本文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中共中央马列恩斯著作编译局编译第一次全文发表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32年国际版原文是德文写于1844年5月底6月初至8月序言我在《德法年鉴》上曾预告要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形式对法学和国家学进行批判.在加工整理准备付印的时候发现,把仅仅针对思辨的批判同针对各种不同材料本身的批判混在一起,十分不妥,这样会妨碍阐述,增加理解的困难。
此外,由于需要探讨的题目丰富多样,只有采用完全是格言式的叙述,才能把全部材料压缩在一本着作中,而这种格言式的叙述又会造成任意制造体系的外表。
因此,我打算连续用不同的单独小册子来批判法,道德,政治等等,最后再以一本专着来说明整体的联系,各部分的关系并对这一切材料的思辨加工进行批判。
由于这个理由,在本着作中谈到的国民经济学同国家,法,道德,市民生活等等的关系,只限于国民经济学本身所专门涉及的范围。
我用不着向熟悉国民经济学的读者保证,我的结论是通过完全经验的以对国民经济学进行认真的批判研究为基础的分析得出的。
不消说,除了法国和英国的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以外,我也利用了德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
但是德国人在这门科学方面内容丰富而有独创性的创作,除去魏特林德著作外,就要算《二十一印张》文集中赫斯的几篇论文和《德法年鉴》上恩格斯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在《德法年鉴》上,我也十分概括地提到本着作的要点。
只是从费尔巴哈才开始实证的,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批判。
费尔巴哈的著作越不被宣扬,这些著作的影响就越扎实,深刻,广泛而持久:费尔巴哈著作是继黑格尔的《现象学》,《逻辑学》以后包含着真正理论革命的唯一著作。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PPT精品文档

《手稿》由3个未完成的手稿和序言组成
经济历史观 (第5-193自然段,第339-385自然 段)
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的提出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一手 稿)
资本主义社会三种主要的分配形 式
马克思研究的异化
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
工人同自己劳动产品相异化
工人晓红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马哲所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
社会历史前提
异化概念的历史演变
手稿写作的动因和背景
在写作《1843年手稿》的过程中,马克思
的意愿逐渐坚定,打算认真研究“市民社 会”,即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的领域。 现在,在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发表以后,他特别明显地感觉到,正是政 治经济学领域隐藏着人和人的关系的根本 问题,从他所制定的唯物主义立场和无产 阶级政治立场出发,对这些问题作系统的 研究是大有作为的。因此,他潜心研究政 治经济学,这种研究及由此而起的主要结 果就是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
力、生命力,另一方面,他必须把“天 赋”、“才能”等自然力、生命力,即本 质力量对象化,化为在他之外的对象,来 表现和确证自己是现实的人,真正的人。 实践活动成为人自我确定、自我完善、自 我否定的对象性活动。
异化劳动把这种关系颠倒过来,使人的这
种生命的表现畸形变为仅仅维持自己生 存的手段。
人与人相异化
“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
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 相异化。” “如果劳动产品不属于工人,并作为一种异 己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那么这只能是由于 产品属于工人之外的他人。如果工人的活动 对他本身来说是一种痛苦,那么这种活动就 必然给他人带来享受和生活乐趣。不是神也 不是自然界,只有人自身才能成为统治人的 异己力量。”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引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由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写于1844年的一部重要文献。
这部手稿探讨了经济学和哲学的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背景在19世纪早期的德国,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巨大变革。
这个时期,工人阶级遭受着极端的剥削和贫困,而资本家则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和权力。
同时,许多哲学家和经济学家开始思考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并试图寻找解决办法。
内容概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被认为是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重要代表作。
手稿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劳动与私有制这部分探讨了劳动的本质以及劳动与资本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生活的基础,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却被剥夺了劳动的成果。
他批判了私有制的不公正和剥削性质,主张消除私有制,实现共享劳动成果的社会。
第二部分:国家与权力这部分探讨了国家的起源和作用,以及国家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国家出现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既是资本主义剥削的工具,也是资本主义矛盾的产物。
他呼吁为了消除阶级差别和剥削制度,需要建立一个无阶级社会。
第三部分:人的全面发展这部分强调了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被迫将自己的目标和利益归为资本家的统治下,导致了人的异化和个性的缺失。
他主张建立一种社会制度,让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潜能和自由发展。
影响和评价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出版并没有引起当时的广泛关注,但它的思想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部手稿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批判提供了理论基础,并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
它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后来的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基础。
然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内容和观点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论述过于简化,并忽视了市场机制和竞争的作用。
另外,一些哲学家质疑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对人性的假设。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手稿》的发表,成为20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史上的一件大事。”
——马尔库塞
历史地位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 另一方面,《手稿》是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的著作,是 马克思构建自己新世界观的酝酿和准备,既有各种观点发展的 萌芽,也有费尔巴哈旧哲学的痕迹。
感 谢 倾 听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32页.
诞生背景
2.受恩格斯和赫斯影响。 恩格斯 1842年 《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 马克思按照恩格斯在这篇文章中所提供的线索研究了诸多经济 学著作,并做了摘要和札记,在此基础上,开始了自己的研究 ,其研究成果就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赫 斯 《金钱的本质》 德国早期社会主义者、青年黑格尔派中由政治批判转入经济社 会批判的第一人,也是提出德国哲学必须同英国政治经济学、 法国社会主义结盟的倡导者。在《金钱的本质》一书中,认为: 生产和交往规定了人的本质,而金钱不外是人的本质的异化。
1845-1846 《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态》 《宣 言》 后到伦敦 此后主要写作《资本论》
诞生背景 Today’s Schedule
“1843年秋,这一对年轻的夫妇来到巴黎。在这里马克思开始 同卢格一起出版《德法年鉴》,但是该杂志仅出版了一期;杂 志之所以停刊,部分是由于它在德国的秘密传播遇到困难,部 分是由于在两位编辑之间很快就暴露出原则性的分歧。卢格仍 然保持黑格尔哲学和政治上的激进主义路线,马克思则热心的 研究政治经济学、法国社会主义者及法国历史。结果马克思转 向了社会主义。” ——恩格斯
诞生背景
3.社会环境因素。 当时的法国(马克思在巴黎)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 在经济水平上是当时世界上很发达的国家、“新世界的首府”、 工人运动的中心,思想活跃,这些都为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 和共产主义学说提供了有利社会环境条件。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讲解

(二)、共产主义理论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立场在《1844年经济学哲 学手稿》中得到了理论论证。手稿揭示了 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异化,借助于异化劳 动理论,从哲学上证明了消除异化劳动、 扬弃私有财产从而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必 然性。
1、马克思批判了四种共产主义学说
1)圣西门、傅立叶的空想共产主义: 看到了劳动和资本的对立,但只看到了特殊形式,比如 农业劳动和工业劳动。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主义的发源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一、时代背景 二、内容简介 三、重要思想 四、意义与影响
一、时代背景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 完成于1844年4~8月间,主要内容是马克思关于 古典经济学、共产主义和黑格尔著作的经济学哲 学笔记。《手稿》是体现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重要 著作,但在马克思生前并未发表,直到1932年在 苏联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才首次公诸于 世,并由此引发了西方思想界长达几十年的 “《手稿》热”。
于是便出现这样的情况,劳动者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 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第二,劳动本身对劳动者的异化,即自我异化。
马克思认为,自由自觉的劳动本应是人的内在本质。但在 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并不能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劳动 成为一种强制性和被迫性的活动。劳动不属于劳动者自己, 而是属于别人。劳动成为一种对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劳 动的异化即是人的自我异化。
3)共产主义是人本身的解放,不只是单纯的物的占有,只有 人和人的活动的解放,才会有人对对象世界的真正占有。
4)共产主义在理论形态上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和谐统一。
(三)、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在手稿中,马克思吸取了L.费尔巴哈哲学的积极成果,从唯 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但充分肯定了 他的辩证法的巨大意义。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原文

我在《德法年鉴》上曾预告要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形式对法学和国家学进行批判.在加工整理准备付印的时候发现,把仅仅针对思辨的批判同针对各种不同材料本身的批判混在一起,十分不妥,这样会妨碍阐述,增加理解的困难。
此外,由于需要探讨的题目丰富多样,只有采用完全是格言式的叙述,才能把全部材料压缩在一本着作中,而这种格言式的叙述又会造成任意制造体系的外表。
因此,我打算连续用不同的单独小册子来批判法,道德,政治等等,最后再以一本专着来说明整体的联系,各部分的关系并对这一切材料的思辨加工进行批判。
由于这个理由,在本着作中谈到的国民经济学同国家,法,道德,市民生活等等的关系,只限于国民经济学本身所专门涉及的范围。
我用不着向熟悉国民经济学的读者保证,我的结论是通过完全经验的以对国民经济学进行认真的批判研究为基础的分析得出的。
不消说,除了法国和英国的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以外,我也利用了德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
但是德国人在这门科学方面内容丰富而有独创性的创作,除去魏特林德著作外,就要算《二十一印张》文集中赫斯的几篇论文和《德法年鉴》上恩格斯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在《德法年鉴》上,我也十分概括地提到本着作的要点。
只是从费尔巴哈才开始实证的,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批判。
费尔巴哈的著作越不被宣扬,这些著作的影响就越扎实,深刻,广泛而持久:费尔巴哈著作是继黑格尔的《现象学》,《逻辑学》以后包含着真正理论革命的唯一著作。
同当代批判的神学家相反,我认为,本着作的最后一章,即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剖析,是完全必要的,因为〔XL〕这样的工作还没完成-不彻底性是必然的,因为批判的神学家毕竟还是神学家,就是说,他或者不得不从作为权威的哲学的一定前提出发,或者在批判的过程中以及由于别人的发现而对这些哲学前提发生怀疑,于是就怯懦地,不适当地抛弃,撇开这些前提,而且仅仅以一种消极的,无意识的,诡辩的方式来表现他对这些前提的屈从的恼恨。
仔细考察起来,在运动之初曾是一个真正进行因素的神学的批判,归根到底不外是旧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超验性被歪曲为神学漫画的顶点和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
一、《手稿》写作的历史背景
(一)《莱茵报》时期的亲身经历
(二)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分析
(三)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理论影响
(四)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或《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的影响
二、《手稿》的主要哲学思想
(一)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
1、马克思对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所作的总的批判
国民经济学存在的第一个问题:“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
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
”(引自《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0页。
以下只注页码)国民经济学存在的第二个问题:“国民经济学没有向我们说明劳动和资本以及资本和土地分离的原因。
”(P50)
2、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异化”不是马克思哲学特有的概念,而是近代欧洲哲学史上广泛使用的一个概念。
异化源自拉丁文,它有外化、转让、疏远、受异己力量支配、统治的意思。
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希特首先使用,经过黑格尔发展,异化成为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其一般含义是:主体创造客体,但主体创造客体后,客体不受主体的支配,反过来支配、控制、统治主体。
马克思对异化劳动做了四个基本规定:
第一,劳动者同他们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
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P51)“人奉献给上帝的越多,他留给自身的就越少。
”(P52)第二,劳动者同他的劳动活动本身相异化。
马克思指出,劳动本来是人的本质,是人特有的意志自由和创造力的表现,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根本特征。
可是在异化劳动中,这种劳动不是自愿的,不是体现他的意志自由,而是被迫的、强制性劳动。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不是满足劳动者的劳动天性,而是满足劳动以外的需要,即仅仅作为谋生的手段。
马克思指出,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对劳动的肉体强制或其他强制一消失,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一样逃避劳动。
本来是动物的东西成了人的东西,而本来劳动是人特有的东西,倒变成动物性质的东西。
简言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就是说,劳动只是工人谋生的手段,工人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摧残自己。
第三,劳动者同他自己的类的生活、类本质相异化。
什么是“类生活”?马克思说:“生产生活就是类的生活。
这是生产生命的生活。
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就是人的类特性。
”(P57)
为什么人是“类存在物”?马克思认为,人的生产活动是有意识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而动物的活动是一种本能的、不自觉的活动,“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
因而,“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
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
”(P57)又说:“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
”(P58)这里马克思仍然是抓住有意识的、自由自觉的生产活动来区分人类和他类,来表明人是不同于他类的“类存在物”。
人的类本质又是什么呢?马克思说:“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
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就是说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
”“异化劳动把这种关系颠倒过来,以致人正因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才把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
”(P57)由此可见,马克思认为人的类本质就是生产劳动实践。
综上所述,所谓劳动者同自己的类生活、类本质相异化,就是说,生产劳动本来是人的类生活、类本质,是人特有的、高于其他动物的优点和特性,而劳动的产品则是人的类生活或类本质的结果,然而,“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生产的对象,也就是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类生活,即他的现实的类对象性,“把人对动物所具有的优点变成缺点,”(P58)仅仅把生产劳动作为维持自己肉体生存的手段,人的生活降低到动物的水平,从而使人丧失了自己的类本质。
总之,“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变成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
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同样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P58)可以看出,异化劳动的第三个规定与第一、第二个规定有着内在的联系,可以说是从前两个规定中引申出来。
第四、人同人之间关系的异化。
马克思说:“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
”(P59)为什么?马克思分析道,如果劳动产品对我来说是异己的,是作为异己的力量面对着我,那么他到底属于谁呢?
如果我自己的活动不属于我,,而是一种异己的活动、一种被迫的活动,那么它到底属于谁呢?属于一个有别于我的存在物。
这个存在物是谁呢?是神吗?“但是神从来不单独是劳动的主人。
自然界也不是。
”(P59)“劳动和劳动产品所归属的那个异己的存在物,劳动为之服务和劳动产品供其享受的那个存在物,只能是人自身”。
“只有人自身才能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
”(P60)
综上所述,马克思对异化劳动四个规定性的论述表明,劳动者之所以同自己的产品相异化,原因是因为劳动本身异化了,而劳动本身的异化意味着人已经丧失了自己的类本质,异化劳动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人同人相异化了。
3、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关系以及私有制的起源
马克思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私有制和异化劳动的关系:
首先,从既成的形态来看,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
一方面,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借以异化的手段。
没有私有财产,劳动就不能异化。
没有异化劳动,就不能产生私有财产。
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表现得非常明显:资本家通过异化劳动剥削工人,使异化劳动加剧,又通过异化劳动不断地积累和扩大私有财产。
其次,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马克思肯定异化劳动产生私有财产,是私有财产产生的根源。
马克思说:“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
”“尽管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但确切地说,它是外化劳动的后果,正像神原先不是人类理智迷雾的原因,而是人类理智迷雾的结果一样。
后来,这种关系就变成相互作用的关系。
”(P61)
4、通过对异化劳动的表现与私有制产生根源的分析得出的重要结论
“社会从私有财产等等解放出来、从奴役制解放出来,是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来表现的,这并不是因为这里涉及的仅仅是工人的解放,而是因为工人的解放还包含着普遍的人的解放;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整个的人类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对生产的关系中,而一切奴役关系只不过是这种关系的变形和后果罢了。
”(P62—63)
5、有产者的异化(马克思提及三点)
第一,“凡是在工人那里表现为外化的、异化的活动的东西,在非工人那里都表现为外
化的、异化的状态。
”(P64)就是说,工人是生产者,所以他的异化是一种活动。
可是非工人的资本家也处于一种异化的状态,即自己不劳动,只是榨取、积累和挥霍别人的异化劳动成果,因而丧失掉了作为一个人的品德、本质。
第二,“工人生产中的现实的、实践的态度,以及他对产品的态度(作为一种内心状态),在同他相对立的非工人那里表现为理论的态度。
”(P64)就是说,工人与自己的劳动、劳动产品的相异化的现实、实践关系,在非工人那里则是以一种理论关系表现出来,即资产阶级的国民经济学就是对这种异化关系的反映。
第三,“凡是工人做的对自己不利的事情,非工人都对工人做了,但是,非工人做的对工人不利的事,他对自身却不做。
”(P64)就是说,无产者和有产者都是一种自我异化,但两者异化的情况是不同的,无产者的异化是一种被剥削、被压迫的异化,而有产者的异化是一种剥削者、压迫者的异化。
(二)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
1、对空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的批判
2、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的基本观点
“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
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
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P81)(1)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首先,共产主义就是要消灭私有制。
其次,共产主义不是单纯地通过物的扬弃就可以实现,而是要通过人即通过对异化了的人所具有的异化性质的扬弃才能实现,亦即通过工人阶级起来革命才能实现。
再次,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的目的是为了人,为了人自身的全面解放,全面占有人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使人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