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醇

第三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醇
第三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醇

第一节醇酚

第1课时醇

[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分析化学键的极性和官能团的结构,理解乙醇取代反应、置换反应、消去反应、催化氧化反应等特征和规律。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结构的对比,预测醇类物质的熔、沸点和溶解性。通过乙醇性质的学习建立基于官能团的化学性质模型,并能预测醇类物质的化学性质。

一、醇的概述

1.醇的概念、分类及命名

(1)概念

醇是羟基与烃基或苯环侧链上的碳原子相连的化合物。

饱和一元醇通式为C n H2n+1OH或C n H2n+2O(n≥1,n为整数)。

(2)分类

(3)命名

①步骤原则

选主链—选择含有与羟基相连的碳原子的最长碳链为,主链,根据碳原子数目称为某醇︱

碳编号—从距离羟基最近的一端给主链碳原子依次编号

标位置—醇的名称前面要用阿拉伯数字标出羟基的位置;羟基的个数用“二”“三”等表示②实例:

CH3CH2CH2OH1-丙醇;2-丙醇;

1,2,3-丙三醇。

③注意:用系统命名法命名醇,确定最长碳链时不能把—OH看作链端,只能看作取代基,但选择的最长碳链必须连有—OH。

2.物理性质

(1)沸点

①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醇和烷烃相比,醇的沸点远远高于烷烃。这是因为醇分子间存在着氢键。

②饱和一元醇,随分子中碳原子个数的增加,醇的沸点升高。

③碳原子数相同时,羟基个数越多,醇的沸点越高。

(2)溶解性:甲醇、乙醇、丙醇、乙二醇、丙三醇等低级醇可与水以任意比例混溶。这是因为

第三章 第二节 第1课时 随堂基础巩固

[随堂基础巩固] 1.(2011·上海高考)在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F1黄色圆粒豌豆(YyRr)自交产生F2。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F1产生4个配子,比例为1∶1∶1∶1 B.F1产生基因型YR的卵和基因型YR的精子数量之比为1∶1 C.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是指F1产生的4种类型的精子和卵可能自由组合 D.产生的精子中,基因型为YR和基因型为yr的比例为1∶1 解析:F1(YyRr)自交时,可产生雌、雄配子各4种,数目很多,且雄配子的数目远多于雌配子的数目。自由组合定律是指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答案:D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于下图中的哪个过程()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①为形成配子的过程。 答案:A 3.(2011·海南高考)假定五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则杂交组合AaBBCcDDEe×AaBbCCddEe产生的子代中,有一对等位基因杂合、四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所占的比率是() A.1/32 B.1/16 C.1/8 D.1/4 解析:杂交组合AaBBCcDDEe×AaBbCCddEe产生的子代中,DD×dd→Dd(等位基因杂合),故只要其他四对等位基因纯合即可,则其比率是(1/2)×(1/2)×(1/2)×(1/2)=1/16。 答案:B 4.(2012·山东高考)某遗传病的遗传涉及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已知Ⅰ-1基因型为AaBB,且Ⅱ-2与Ⅱ-3婚配的子代不会患病。根据以下系谱图,正确的推断是()

A .Ⅰ-3的基因型一定为AABb B .Ⅱ-2的基因型一定为aaBB C .Ⅲ-1的基因型可能为AaBb 或AABb D .Ⅲ-2与基因型为AaBb 的女性婚配,子代患病的概率为3/16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推出当个体基因型中同时含有A 和B 基因时个体表现正常,当个体基因型中只含有A 或B 基因时或不含有显性基因时个体表现为患病。Ⅱ-2和Ⅱ-3婚配的子代不会患病,说明其子代基因型同时含有A 和B 基因,结合Ⅱ-2、Ⅱ-3的表现型,可判定Ⅱ-2和Ⅱ-3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 和AAbb ,Ⅲ-1和Ⅲ-2的基因型为AaBb ;Ⅲ-2与基因型为AaBb 的个体婚配,则子代患病的概率为3/16(A_bb)+3/16(aaB_)+1/16(aabb)=7/16。 答案:B 5.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圆粒豌豆进行杂交,对其子代表现型按每对相对性状进行分析和统计,结果如下图所示:(黄、绿用Y 、y 表示,圆、皱用R 、r 表示) (1)亲本的基因型:黄色圆粒豌豆是________,绿色圆粒豌豆是__________。 (2)杂交后代有____________种表现型,各种表现型及其在总数中所占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杂交后代中能稳定遗传的数量占总数的________。 (4)杂交后代中,重组类型所占比例是________,其中双隐性类型占重组类型的________。 解析:(1)据子代性状分离比推断亲本基因型如下: ? ????黄色∶绿色=1∶1?Yy×yy 圆粒∶皱粒=3∶1?Rr×Rr ?YyRr×yyRr (2)杂交后代表现型种类及比例:Yy×yy →2种,比例1∶1;Rr×Rr →2种,比例3∶1。因此表现型种类数为2×2=4种,比例为(1黄∶1绿)×(3圆∶1皱)=3黄圆∶1黄皱∶3绿

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相互作用 专题一:力的概念、重力和弹力 1.力的本质 (1)力的物质性: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提到力必然涉及到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不离开不是一定要接触)有力时物体不一定接触。 (2)力的相互性:力是成对出现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存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等大、反向、共线,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作用效果不能抵消. (3)力的矢量性:力有大小、方向,对于同一直线上力的矢量运算,同向相加,反向相减。 (4)力作用的独立性:几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每个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均不会因其它力的存在而受到影响。 2.力的作用效果 $ 力对物体作用有两种效果:一是使物体发生形变,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两种效果可各自独立产生,可同时产生。 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完整表述一个力时,三要素缺一不可。当力 F1、F2的大小、方向均相同时,我们说F1=F2。 力的大小可用弹簧秤测量,也可通过定理、定律计算,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是N。 4.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力的图示:用一条有向线段表示力的方法叫力的图示,用带有标度的线段长短表示大小,用箭头指向表示方向,作用点用线段的起点表示。 5.重力 (1).重力的产生: - 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收而产生的,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大小: ○由G=mg计算,g为重力加速度,通常g取米/秒方。 ○由弹簧秤测量: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为重力大小。 (3).重力的方向: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物体的各部分都受重力作用,效果上,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都集中于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假设的点) $ ○重心跟物体的质量分布、物体的形状有关,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其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 (5).重力和万有引力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万有引力的另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力,同一物体在地球上不同纬度处的向心力大小不同,但由此引起的重力变化不大,一般情况可近似认为重力等于万有引力,即:mg=GMm/R2。除两极和赤道外,重力的方向并不指向地心。 重力的大小及方向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在加速运动的系统中,例如:发生超重和失

2021新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第三章第一节 第1课时《醇》word学案

第一节 醇 酚 第1课时 醇 [学习目标定位] 1.认识乙醇的组成、结构特点及物理性质。2.能够结合乙醇的化学性质正确认识—OH 在乙醇中的作用。3.会判断有机物的消去反应类型。 1.消去反应是有机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从一个分子中脱去一个或几个小分子(如H 2O 、HX 等),生成含不饱和键化合物的反应。 (1)溴乙烷在NaOH 的醇溶液中发生消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H 3CH 2Br +NaOH ――→乙醇△ CH 2===CH 2↑+NaBr +H 2O 。 (2)下列卤代烃在KOH 醇溶液中加热能发生消去反应的是( ) 答案 D 2.乙醇的结构和性质 (1)填写下表 分子式 结构式 结构简式 官能团 C 2H 6O CH 3CH 2OH —OH

(2)乙醇是无色有特殊香味的易挥发液体,能以任意比与水互溶。不能用乙醇从水中萃取物质。 (3)写出下列乙醇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与Na 反应:2CH 3CH 2OH +2Na ―→2CH 3CH 2ONa +H 2↑; ②催化氧化:2CH 3CH 2OH +O 2――→Cu/Ag △2CH 3CHO +2H 2O ; ③燃烧:CH 3CH 2OH +3O 2――→点燃2CO 2+3H 2O 。 探究点一 醇类概述 1.观察下列几种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回答下列问题: ①CH 3OH ②CH 3CH 2CH 2OH ③H—OH (1)上述物质中的②和④在结构上的相同点是分子中都含有羟基,结构上的不同点是②中羟基直接和烷烃基相连,④中羟基直接和苯环相连。 (2)按羟基连接的烃基不同,有机物可分为醇和酚。醇是羟基与脂肪烃基或苯环侧链相连的化合物,酚是羟基直接与苯环相连的化合物,上述有机物中属于醇的是①②⑤⑥⑦⑧。 (3)按分子中羟基数目的多少,醇可分为一元醇、二元醇和多元醇。上述有机物中属于一元醇的是①②⑤⑦,属于多元醇的是⑧。 (4)②和⑦在结构上主要不同点是羟基连接碳链的位置不同,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②的名称是1-丙醇,⑦的名称是2-丙醇。 2.观察下列几种物质的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①CH 3CH 2OH ②CH 3CH 2CH 2OH (1)①和⑤的分子式都是C 2H 6O ,但是含有的官能团不同。 (2)②和⑥的分子式都是C 3H 8O ,但是在分子中—OH 的位置不同。 (3)③属于醇类,④不属于醇类,但它们的分子式相同,属于同分异构体。

第三章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第一课时)

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第一课时)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一、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辨认常用天气符号,说出天气的特点。 2.技能目标:在生活中正确运用“天气”这一术语,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通过对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学习,感悟合作精神的重要,并受到科学精神的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读懂电视天气预报为重点,生活中能正确使用、描述天气为难点。 三、设计理念: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即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并用所学知识服务于自己的生活。 四、教学策略:活动策略 五、教学模式:激趣质疑探究创新 六、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性学习(知识问题化,问题活动化) 七、教具准备: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 (激趣引课)电视已走进了千家万户,请大家猜一猜,中央一套哪个节目收视率最高? (生答略)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天气状况,这说明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天气,因此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多变的天气,了解一些天气知识,为我们的生活服务,提高生活的质量。(题目) 活动一:天气离我们有多远? 天气离我们有多远呢?阅读并分析以下资料:(天气离我们有多远?) (学生讨论探究) (过渡)不仅如此,天气还对旅游、商业、工业、休闲娱乐等都有影响,天气影响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什么是天气呢?先感受一下天气: (播放录像) (提问)看完这个片断,你对天气有什么感受?(谈天气,说感受) (过渡)天气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常成为谈论的话题,如克鲁达说:“这鬼天气,热死了!”在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谈论天气的呢?(描述天气大比武)(学生成果展示)(提问)

第一章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第一课时

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教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实质; 2.以第3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3.以IA和VIIA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知道元素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的关系; 4.了解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的规律。知道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对其他与化学相关的科学技术具有指导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对大量数据、事实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元素周期律的归纳过程中,重视发现意识,让学生在发现中寻找结论,在合作中享受成功; 2.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事物变化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对他们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 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实质;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引言】从前面我们所讨论原子结构和元素的性质关系可知,核电荷数不同的碱金属之间及卤族元素之间,在原子结构和性质上都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和递变性,那么,在其他的核电荷数不同的元素之间,是否也存在着某种关系或规律呢? 【板书】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讲解】科学研究证明,多电子原子中的电子在核外运动并不是杂乱无章的,电子分别在能量不同的区域内运动。 (1)电子层 (2)电子层的划分(电子白板投出) 电子层(用n表示) 1 2 3 4 5 6 7 电子层符号 K L M N O P Q 离核距离近远 能量高低低高 (3)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电子白板投出) ①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n表示电子层)。 ②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是最外层时,最多不超过2个);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 第一节 第1课时.docx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第三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一、选择题 1.(2015·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三中高二期末)据报道,2011年5月3日上升,墨西 哥北部一处煤矿发生瓦斯爆炸,造成多名矿工死伤。瓦斯爆炸往往与矿坑中的甲烷有关,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点燃甲烷不必事先进行验纯 B .甲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所以是一种很好的气体燃料 C .煤矿的矿井要注意通风并严禁烟火,以防爆炸事故的发生 D .点燃混有空气的甲烷不一定会爆炸 2.(2015·重庆市一中高三期末)下列关于甲烷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甲烷分子具有正四面体结构,两个碳氢键之间的夹角为109°28′ B .甲烷分子中两个氢原子被氯取代后,可形成两种不同结构的分子 C .甲烷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其分解产物可用于合成氨和橡胶工业 D .“抽”出坑道中的甲烷,既可用作清洁燃料,又可防止爆炸 3.(2015·浙江省严州中学高一4月阶段性测试)下列反应中,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 A .CH 4――→高温 C +2H 2 B .CH 3CH===CH 2+Br 2――→CCl 4CH 3CHBrCH 2Br C .CH 4+2O 2――→点燃CO 2+2H 2O D .C 2H 6+Cl 2――→光C 2H 5Cl +HCl 4.(2015·湖南省益阳市六中高二期中)下列物质中,不能和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的是 ( ) A .CH 3Cl B .CCl 4 C .CH 2Cl 2 D .CH 4 5.(2015·安阳一中高一下学期二次考试)取1 mol 甲烷与4 mol 氯气放入一密闭容器 中,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反应,充分反应后,容器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和一定为( )

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一、课标 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 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 二、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自转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三、学情分析 (一)预测本班级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 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旋转中心:95%学生能够掌握 2、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85%学生能够掌握 3、用事实举例说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60%学生能够掌握 (二)普遍性问题: 用事实举例说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四、教学目标 1、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旋转中心。 2、能解释所产生的昼夜更替与时间差异现象。 3、能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让学生获得学习地理的成就感,并且深切感受到生活离不开地理,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 五、教学过程 【构建动场】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经历白天和黑夜,每天都能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为什么太阳会东升西落,为什么有白天和黑夜的更替?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背后的地理原理。 【讲授新课】 活动一:地球自转的特点 活动目的:对应教学目标1 活动程序: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归纳提升 1、自主学习

(1)阅读课本,找出地球自转的概念。 (2)观看视频,并阅读课本,自主学习完成下列表格: 2、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合作演示地球自转,并仔细观察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正面看,标出地球自转方向 (2)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 (3)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 3、展示交流:小组内交流,互相演示地球的自转。通过提问、演示的形式展示 学生交流后成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评价。 4、归纳提升 在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方向;在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顺时针方向。并强调标注方向的方法。 活动策略:本部分为基础知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学会。对于使用地球仪演示 地球自转一定让学生演示。教师结合学生的演示及时反馈纠正,后总 结提升。 活动评价:学生通过观察地球的自转且动手演示地球的自转,通过生生、师生交流,检查、纠正。使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能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和旋转中心。 多媒体展示: 转动方式 转动中心 方 向 周 期 地球自转 0° S 0° N

高中化学 第3章 第2节 氮的循环(第1课时)学案 鲁科版

第3章第2节氮的循环(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N2、NO、NO2、HNO3的性质,能构建氮的家族知识体系。 2.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学会通过实验分析总结硝酸的性质。 3.激情投入,认识氮的化合物对环境的污染,树立环保意识。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明确学习目标,仔细阅读教材73~76及80~82页,了解自然界中氮的循环,划出硝酸的物理性质,初步完成导学案。 2.结合“观察·思考”、“交流·研讨”栏目,明确硝酸性质的实验内容,大胆预测实验现象,初步得出实验结论。 3.C层规范完成预习案并掌握课本相关的基础知识,AB层在掌握预习案基础上进一步完成探究案和针对训练。标有★的训练题目C层不做。 预习案 1.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掌握NO和NO2的性质 2.俗语说:“一场雷雨一场肥,雷雨发庄家”,请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你对此“俗语”的认识。 3.分别举例说明你对“氮的固定”的认识。 【我的疑问】对课本预习内容,你还有什么疑问? 【预习自测】 1.下列关于氮及化合物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NO与O2反应生成NO2,不属于氮的固定 B.豆科植物的根瘤菌能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含氮化合物属于氮的固定中的自然固氮 C.工业上用NO2与水反应制取硝酸时,水作还原剂 D.硝酸受热或见光易分解,为防止其见光分解,一般将它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 探究案 探究点:硝酸的强氧化性 (育人立意:通过实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化学与生活】氮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养分,植物需要大量氮。我们知道,空气中的主要成分是氮气,你知道如何将游离态的氮转化为能被吸收的含氮化合物吗?浓硝酸为什么要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实验室中为什么久置硝酸呈黄色?硝酸到底有哪些化学性质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一起来探究。 【方法导引】可从运用观察、分类、实验、比较的方法来预测硝酸的化学性质,然后设计实验进行预测。 认真阅读课本80页“观察·思考”,完成探究实验,仔细观察记录硝酸的一系列化学性质,并分析出现此现象的原因。 【思考总结】硝酸的化学性质有哪些,并用化学方程式举例说明。

陕西省西安市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二节 地图(第1课时)教案 中图版

第二节地图 教学目标: 1.比例尺及其表示方法 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别方向 3.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辨别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地形类型 4.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5.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重点: 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内容的详略关系 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难点: 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内容的详略关系 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准备: 1. 教学挂图:世界地形图、中国政区图、北京市地图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节地图第一课时 迷语导入:“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城,浑身绚丽多彩。”(迷底:地图)同学们猜得对,是地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图的知识。 板书:第三节地图 提问:一张地图怎么能容下千山万水、五湖四海、中外名城呢? 学生:把实物缩小,用符号表示…… 提问:下边我们就实验一下,把实物画在纸上。

学生活动:用尺子测量自己课桌的长度和宽度(60×40),然后画在笔记本上;请一学生画在黑板上 提问: 同学们画的非常好,谁能告诉大家,画图的时候首先要注意的一点是什么? 学生: 把课桌缩小。 提问: 你们把课桌缩小了多少倍? 学生:缩小了10倍 提问: 我们把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叫做比例尺。写成1:10(注意单位用厘米)。 板书:一、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比例尺= 学生活动:打开地图册,找一找地图上的比例尺,请一学生写在黑板上 (根据学生写的比例尺的形式归纳出比例的三种表示形式) 板书:比例的三种表示方式: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提问: 数字式比例尺能清晰表现地图缩小的倍数,线段式比例尺可以直接在地图上量算,文字式比例尺能清楚表示比例尺的含义。三种形式可以相互转换。注意转换时单位换算:由千米换算成厘米时,要在千米数字后加上五个零,由厘米换算成千米时,要在厘米数字中去掉五个零。 学生活动: 1)写出下列表格中的比例尺的其他两种形式 数 字 式 线 段 式 文 字 式 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0千米 0 50千米 1:500000 2)读“北京城区”图,此图的比例尺是什么形式?从文化宫到美术馆大致有多远?能不能 知道? 提问:地图上的比例尺能表示地图缩小的程度,可以用来量算距离,看地图不仅要会读比例 尺,还要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 板书:二、地图上的方向 演示:指导学生读P19“C图-c”、分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经线指示什么方向,纬线指示什么方向? 2)标出图中甲、乙、丙三点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实地距离 图上距离

第三章 第2节 第2课时.doc

第2课时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极值、最值 考点一利用导数解决函数的极值问题多维探究 角度1根据函数图象判断函数极值 【例1-1】已知函数f(x)在R上可导,其导函数为f′(x),且函数y=(1-x)f′(x)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结论中一定成立的是() A.函数f(x)有极大值f(2)和极小值f(1) B.函数f(x)有极大值f(-2)和极小值f(1) C.函数f(x)有极大值f(2)和极小值f(-2) D.函数f(x)有极大值f(-2)和极小值f(2) 解析由题图可知,当x<-2时,f′(x)>0;当-22时,f′(x)>0.由此可以得到函数f(x)在x=-2处取得极大值,在x =2处取得极小值. 答案 D 规律方法由图象判断函数y=f(x)的极值,要抓住两点:(1)由y=f′(x)的图象与x 轴的交点,可得函数y=f(x)的可能极值点;(2)由导函数y=f′(x)的图象可以看出y =f′(x)的值的正负,从而可得函数y=f(x)的单调性.两者结合可得极值点. 角度2已知函数求极值 【例1-2】(2019·哈尔滨模拟)已知函数f(x)=ln x-ax(a∈R). (1)当a=1 2时,求f(x)的极值; (2)讨论函数f(x)在定义域内极值点的个数. 解(1)当a=1 2时,f(x)=ln x- 1 2x,函数的定义域为(0,+∞)且f′(x)= 1 x- 1 2= 2-x 2x, 令f′(x)=0,得x=2, 于是当x变化时,f′(x),f(x)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x (0,2) 2 (2,+∞) f ′(x ) + 0 - f (x ) ln 2-1 故f (x )在定义域上的极大值为f (x )极大值=f (2)=ln 2-1,无极小值. (2)由(1)知,函数的定义域为(0,+∞), f ′(x )=1 x -a =1-ax x (x >0). 当a ≤0时,f ′(x )>0在(0,+∞)上恒成立, 即函数在(0,+∞)上单调递增,此时函数在定义域上无极值点; 当a >0时,当x ∈? ? ? ??0,1a 时,f ′(x )>0, 当x ∈? ?? ?? 1a ,+∞时,f ′(x )<0, 故函数在x =1 a 处有极大值. 综上可知,当a ≤0时,函数f (x )无极值点, 当a >0时,函数y =f (x )有一个极大值点,且为x =1 a . 规律方法 运用导数求可导函数y =f (x )的极值的一般步骤:(1)先求函数y =f (x )的定义域,再求其导数f ′(x );(2)求方程f ′(x )=0的根;(3)检查导数f ′(x )在方程根的左右的值的符号,如果左正右负,那么f (x )在这个根处取得极大值;如果左负右正,那么f (x )在这个根处取得极小值.特别注意:导数为零的点不一定是极值点. 角度3 已知函数的极(最)值求参数的取值 【例1-3】 已知函数f (x )=ln x . (1)求f (x )图象的过点P (0,-1)的切线方程; (2)若函数g (x )=f (x )-mx +m x 存在两个极值点x 1,x 2,求m 的取值范围. 解 (1)f (x )的定义域为(0,+∞),且f ′(x )=1 x . 设切点坐标为(x 0,ln x 0),则切线方程为y =1 x 0 x +ln x 0-1. 把点P (0,-1)代入切线方程,得ln x 0=0,∴x 0=1. ∴过点P (0,-1)的切线方程为y =x -1. (2)因为g (x )=f (x )-mx +m x =ln x -mx +m x (x >0),

高中生物教案必修一 第三章第一节

C.新细胞的产生只能是来自原来存在的细胞 D.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 【审题导析】正确理解和记忆细胞学说的内容是解题关键。 【精讲精析】A项不是细胞学说的内容。细胞学说指出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并非是指所有生物;新细胞的产生是原来细胞分裂的结果,不会自然发生。 【答案】CD 【过渡】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的建立都离不开重要的研究工具--显微镜。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29-P31内容,了解显微镜的结构、使用方法、显微镜的种类等基础知识。 二、显微镜 【问题导思】 ①如何正确使用显微镜? ②显微镜放大倍数的含义是什么? ③在显微镜的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光学显微镜 (1)结构 ①光学系统:目镜、物镜、反光镜等。 ②机械系统:镜座、镜柱、镜臂、载物台、压片夹、遮光器、镜筒、粗(细)准焦螺旋等。 (2)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如图所示。 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例2(2013·徐州高一期末)如图所示:甲图中①②表示目镜,③④表示物镜,⑤⑥表示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乙和丙分别表示不同物镜下观察到的图像。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A.①比②的放大倍数大,③比④的放大倍数小 B.把视野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时,应选用③,同时提升镜筒C.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正确调节顺序: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移动玻片标本→转动细准焦螺旋 D.若使物像放大倍数最大,甲图中的组合一般是②③⑤ 【审题导析】本题综合考查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解答本题应明确两条主线: 【精讲精析】根据目镜放大倍数与镜筒长度成反比,物镜放大倍数与镜筒长度成正比,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越近放大倍数越大,故①比②的放大倍数小,③比④的放大倍数大,②③⑤的组合放大倍数最大。从图中的乙转为丙,视野中物像变大,需将低倍镜转换为高倍镜,操作时应先移动装片,将所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正确顺序为:移动标本→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转动细准焦螺旋。 【答案】 D 思考交流:观察样品时,电子显微镜是否一定比光学显微镜好?举例说明。 【提示】不一定。用何种显微镜观察样品取决于观察和研究的目的。例如,观察病毒的结构时,由于病毒太小,必须利用电子显微镜;而观察草履虫的形态时,由于电子显微镜放大倍

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1 第三章 函数的应用 一、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1、函数零点的概念:对于函数,把使成立的实数叫做函))((D x x f y ∈=0)(=x f x 数的零点。 ))((D x x f y ∈=2、函数零点的意义:函数的零点就是方程实数根,亦即函数 )(x f y =0)(=x f 的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 )(x f y =x 即:方程有实数根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交点函数0)(=x f ?)(x f y =x ?有零点. )(x f y =3、函数零点的求法: (代数法)求方程的实数根;○10)(=x f (几何法)对于不能用求根公式的方程,可以将它与函数的图象联系起○2)(x f y =来,并利用函数的性质找出零点. 4、基本初等函数的零点: ①正比例函数仅有一个零点。 (0)y kx k =≠②反比例函数没有零点。(0)k y k x = ≠③一次函数仅有一个零点。 (0)y kx b k =+≠④二次函数. )0(2 ≠++=a c bx ax y (1)△>0,方程有两不等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有2 0(0)ax bx c a ++=≠x 两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两个零点. (2)△=0,方程有两相等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有2 0(0)ax bx c a ++=≠x 一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一个二重零点或二阶零点. (3)△<0,方程无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无交点,2 0(0)ax bx c a ++=≠x 二次函数无零点. ⑤指数函数没有零点。(0,1)x y a a a =>≠且⑥对数函数仅有一个零点1. log (0,1)a y x a a =>≠且⑦幂函数,当时,仅有一个零点0,当时,没有零点。 y x α =0n >0n ≤5、非基本初等函数(不可直接求出零点的较复杂的函数),函数先把转化成 ()f x ,再把复杂的函数拆分成两个我们常见的函数(基本初等函数) ,这另()0f x =12,y y 个函数图像的交点个数就是函数零点的个数。 ()f x 6、选择题判断区间上是否含有零点,只需满足。(),a b ()()0f a f b <7、确定零点在某区间个数是唯一的条件是:①在区间(),a b ()f x 上连续,且②在区间上单调。()()0f a f b <(),a b 8、函数零点的性质: 从“数”的角度看:即是使的实数; 0)(=x f

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了解钠的物理性质,掌握钠的化学性质。 2.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钠的性质 三、教学难点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四、教学用具 实验用品:钠、玻片、小刀、镊子、滤纸、盛有水的小烧杯、酚酞。 酒精灯、火柴、石棉网、铁架台(附铁圈)、玻璃钠柱、大头针、带活塞的空塑料瓶。五、教学过程 【复习】初中所学有关铁的性质。 【学生】探究、回顾。 【学生探究】教材P38 思考与交流 金属有哪些共同的化学性质? 1.举例说明金属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图是一些化学反应的照片,请分析这些反应,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言】在人类已发现的一百多种元素中,大约有4/5是金属元素(引导学生看元素周表),多数金属的化学性质都比较活泼。因此,绝大多数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总是以化合态存在。但亦有游离态存在的金属(如,Ag、Cu、Au、Pt)。今天我们学习一种常见的活泼金属——钠 【板书】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板书】一、金属钠(Na) 【学生探究】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讨论其化学性质。 (复习: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板书】1.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第三章第二节第一课时

第三章第一节水的电离 1、水是一种极弱的,它能微弱的电离,离方程式为,可简写为。水的离子积常数的表达式为,25℃水的离子积常数K W = ,升温时,水的电离平衡移动,c(H+)= c(OH-) 10-7mol/L, 100℃时,纯水中c(H+)= c(OH-)=10-6 mol/L,则K W = 。 2、水的电离是吸热的,故升温,水的电离平衡向移动,降温,电离平衡向移动,降温时水电离出的c(H+)和c(OH-)都。 3、向水中加酸,水的电离平衡向移动,水电离出的c(H+)和c(OH—)都,若加碱,平衡向移动,水电离出的c(H+)和c(OH—)都,只要温度一定,K W ;向水中加入能水解的盐,水的电离平衡向移动,水电离出的c(H+)和c(OH—)都,温度不变则K W 。 4、常温下,酸性溶液中,c(H+) c(OH-),c(H+) 1×10-7mol/L 中性溶液中,c(H+) c(OH-) 1×10-7mol/L 碱性溶液中,c(H+) c(OH-),c(H+) 1×10-7mol/L 溶液酸碱性的本质判断标准是。 5、pH可以用来表示溶液酸碱性的强弱,计算溶液pH的表达式为,反之,如果知道了溶液的pH,也可用pH来表示溶液中c(H+)和c(OH—),如c(H+)= ,c(OH —)= 。 6、100℃时,纯水pH=6,那么酸性溶液的pH ,碱性溶液的pH 。 7.常温下,某溶液中水电离出的c(OH-)=1×10-13mol/L,对该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A.溶液一定显酸性 B.溶液一定显碱性 C.溶液一定显中性 D.溶液可能是c(OH-)=0.1mol/L的溶液8.将纯水加热至较高温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水的离子积变大,pH变小,呈酸性B.水的离子积不变,pH不变,呈中性C.水的离子积变小,pH变大,呈碱性D.水的离子积变大,pH变小,呈中性9.下列说法正确地是() A.盐酸溶液中无氢氧根离子B.氢氧化钠溶液中无氢离子 C.氯化钠溶液中既无氢氧根离子也无氢离子 D.常温下,任何物质的水溶液中都有H+和OH-且K w=c(H+)·c(OH-)=1×10-14 10.下列水溶液肯定是酸性的是() A.含氢离子的溶液B.能使酚酞显无色的溶液 C.pH<7的溶液D.c(H+)>c(OH-)的溶液 11.下列试纸,使用时预先不能用蒸馏水润湿的是() A.红色石蕊试纸B.蓝色石蕊试纸C.淀粉KI试纸D.pH试纸12.(1)25℃时, 0.05 mol/LH2SO4溶液的pH= ;0.05 mol/LBa(OH)2溶液c(H+)= 。 (2)某温度下纯水中的c(H+)= 2×10-7mol/L,则此时溶液中的c(OH-)= ;若温度不变,滴入稀盐酸,使c(H+)= 5×10-4mol/L,则溶液中c(OH-)= 。

2021年高中化学 第三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醇课后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5

2021年高中化学 第三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醇课后作业(含解析)新人教 版选修5 目标要求 1.从乙醇断裂化学键的角度学习乙醇的化学性质。2.由乙醇的化学性质类比醇类的化学性质,了解多元醇的用途。 一、醇的概述 1.概念 ________与________或____________的碳原子相连的化合物,也可以看作是烃分子里的氢原子(苯环上的氢原子除外)被________取代后的生成物。 2.分类 按所含羟基数目可分为????? 醇,如 等; 醇,如 等; 醇,如 等。 3.通式 饱和一元醇的通式为__________或__________。 4.醇类的物理性质 (1)乙二醇、丙三醇的物理性质 都是____色、______、有____味的液体,都____溶于水和乙醇,其中________可作汽车用防冻液,________可用于配制化妆品。 (2)醇的沸点规律 ①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醇和烷烃相比,醇的沸点____烷烃,这是由于醇分子间存在______。另外,甲醇、乙醇、丙醇均可与水以______________,是由于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具有相同碳原子数的饱和醇,分子内的羟基个数越多,沸点越________。 二、乙醇的化学性质 醇的化学性质主要由官能团羟基决定,氧原子吸引电子能力________碳原子和氢原子,所以碳氧键和氢氧键易断裂。以乙醇为例,可发生如下反应 1.与钠等活泼金属反应 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消去反应 乙醇在______作用下,加热到______时可生成乙烯。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3.取代反应 (1)与氢溴酸反应 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子间脱水反应 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高中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

高中生物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第一课时) 一、课标解读 本课内容的知识点有: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课标的要求是:描述孟德尔关于豌豆的两对相对性状遗传的实验程序,说出孟德尔收集、整理和解读数据的方法,简述孟德尔发现自由组合定律的实验依据、假设及推测。本节的学习目标是: 1.知识方面 (1)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2)阐明自由组合定律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1)体验“假说—演绎法”的一般过程 (2)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索精神,初步掌握遗传学定律,发现的基本过程、方法等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3.能力方面 运用数学统计方法、遗传学原理和遗传图解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二、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必修2遗传和进化》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孟德尔所发现的两大遗传基本定律之一。教材将孟德尔的遗传基本定律安排在“遗传的细胞基础”和“遗传的分子基础”之前。在生物学发展史,孟德尔的两大定律的发现都在这两块知识之前。编者如此安排的目的是显然的,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体现了学科内在逻辑性与学生认识规律的统一,使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准备-遗传因子与染色体紧密相伴,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思维品质,同时引领学生进行“科学发现”-由功能到结构的发现。 本节教材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与第一节一样,是按照科学发现过程的顺序来构建框架体系,按孟德尔的实验过程,由现象到实质,层层深入地展开讨论。在呈现方式上,同样强调了科学史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让学生犹如亲历科学家的探索过程,从浓郁的历史感中获取科学知识和对科学方法的领悟。 本节教材采用两个课时,本教学设计是第一课时,重点是介绍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对自由组合的解释。 三、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的学生属于F组生源,综合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较弱,但对生物这门与实验操作密切相连的学科还是有一定兴趣,也能接受小组合作讨论的学习方法。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有关分离定律的内容,知道孟德尔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科学实验过程,也饶有兴趣地体验

【襄樊五中】第三章第2节《气体摩尔体积》第1课时

第三章物质的量 第二节气体摩尔体积(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本课要点 1.气体摩尔体积的定义及适用范围 2.物质体积大小的决定因素,影响因素 3.气体体积,物质的量,质量,微粒数之间的关系 二、课前思考 1.影响不同状态的物质的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什么叫气体摩尔体积? 3.如何进行气体物质的量、气体体积及气体摩尔体积间换算? 三、同步训练 1.一定温度、压强下的理想气体,影响其所占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A.分子直径的大小B.分子间距离的大小 C.分子间引力的大小D.分子数目的大小 2.气体摩尔体积指的是() A.22.4L/mol B.标准状况下,1 mol气体所占的体积 C.单位物质的量气体所占的体积 D.在一定温度、压强下,1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 mol CO2在20℃时的体积小于22.4L B.1 mol CO2和1 mol CO的体积相同 C.1 mol CO2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22.4L D.1 mol CO2和38g CO所含的分子数相同 4.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不同气体间的关系是() A.它们的密度一定不同B.都含有6.02×1023个分子 C.含有的分子数一定相同D.含有的分子数一定不相同 5.一个集气瓶的质量为20.0g,在相同状况下,装满O2时质量为21.0g,装满A气体时为22.0g,则A气体的摩尔质量为() A.16g/mol B.32g/mol C.64g/mol D.128g/mol 6.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A.在通常状况下,11.2LN2含有的分子数为0.5N A B.71g氯气所含原子数为2N A C.1 mol氖气所含原子数为N A D.标准状况下,5.6L氮气所含原子数为0.5N A 7.14gN2所占的体积是() A.5.6L B.11.2L C.22.4L D.不能确定8.标准状况下A L氧气中含有n个氧分子,则阿伏加德罗常数可表示为() A. 2.34. 22n B. A n4. 22 C.2.4n D.An 9.下列各物质按所含原子数由大到小顺序排列的是() ①0.5 mol NH3 ②标准状况下22.4L氦气③9ml H2O(4℃)④0.2mol磷酸 A.①④③②B.④③②①C.②③④①D.①④②③ 10.通常状况下,CO、CO2、H2、N2四种气体以相同体积混合,则153g此混合气中H2的质量为() A.3g B.4g C.5g D.6g 11.下列各种物质中所含的氢原子个数与3.2g氧气所含的分子数相同的是()A.1.8g水B.4.9gH3PO4C.4.9gH2SO4D.2.24L HCl气体12.用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 mol钠作还原剂可提供电子N A个 B.标况下22.4L Cl2中所含的氯原子数为N A个 C.16g氧气中含N A个氧分子 D.18g水中所含电子数为8N A 13.质量相等的SO2和CO2,它们在相同条件下的体积比为________,含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 14.标准状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为________,若某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8L,质量为3.5g,则该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_,含有的分子数_________。15.将同温同压下的下列气体:H2、CH4、SO2、O2、N2填入下面两题。 (1)如果等质量时,则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以上顺序还可以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排列顺序。 (2)密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按照_________由______到_______的排列的,也是等___________时质量的排列顺序。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第1课时-《甲烷》练习题

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第1课时甲烷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易溶于汽油、酒精等有机溶剂的物质一定是有机化合物 B.所有的有机化合物都是非电解质 C.有机化合物和无机物在性质上的差别并不是绝对的 D.所有的有机化合物都易燃烧 2.下列事实中能证明甲烷分子是以碳原子为中心的正四面体结构的是() A.$ Cl只代表一种物质 B.CH3 C.CH3Cl2只代表一种物质 D.甲烷的四个碳氢键的键长相等 E.甲烷的四个碳氢键之间的夹角相等 3.甲烷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从该实验事实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甲烷的分子式为CH4 B.甲烷气体中含碳元素和氢元素 C.甲烷分子中只含碳元素和氢元素 D.《 E.甲烷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4.在光照条件下,将1molCH4与 Cl2反应,得到物质的量的4种取代物,则消耗Cl2的物质的量为()

A.1mol B.2mol C.2.5mol D.10mol 5.完全燃烧一定量在甲烷,其燃烧产物通过浓硫酸,再通过碱石灰,使装有碱石灰的玻璃管增加质量8.8g。则原来的甲烷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 A.4.48L $ B.2.24L C.1.12L D.0.56L 6.某无色混合气体可能由CH4、NH3、H2、CO、CO2和HCl组成的无色混合气体.在恒温恒压条件下,将此混合气体通过浓H2SO4时,总体积基本不变;通过过量的澄清石灰水,未见变浑浊,但混合气体的总体积减小,把剩余气体导出后,在O2中能够点燃,燃烧产物不能使CuSO4粉末变色.则原混合气体的成份是() A.HCl和CO B.HCl和CH4 C.CH4和NH3 D.H2和CO2 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