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通用11篇)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通用11篇)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山居秋暝》教学设计(通用11篇)《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

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山居秋暝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欣赏并领会近体诗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

3、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内容讲解《山居秋暝》。

教学步骤一、课前引入、复习诗歌的知识。

二、课文分析详细过程:《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的山水诗有个很突出的特点,用热闹的字面不是写出热闹的境界而是写出幽静的境界。

我说它是"寓静于动"或"动中显静"。

同样是水飞、云起、鸟啼、花发,在别的诗人笔下,也许只能是热闹的铺排,而在王维的笔下却恰好就是幽静的意趣。

你看: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

跳波自相渐,白鹭惊复下。

(《栾家濑》)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这一类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然而意境还是异常幽静的。

这些在纸上看来又吵又闹的家伙,完全没有破坏作者所企图创造的意境,反而是构成这意境的主力。

你能说不是有点奇怪吗?照我看来,这就是人们把王维的优秀山水诗和那些冷漠枯寂的作品区别开来,认为他的诗"丰缛而不华靡"的原因之一。

这首《山居秋暝》,通过对于秋色的描写,说明山中仍然是一片美丽和平的恬静,从而作出人们可以继续在山中隐居的结论。

开头两句,容易明白,不用多说。

这里要着重谈的是中间那四句。

中间四句,作者全力描写秋天的晚景,亦即题中点出的"秋暝"。

山居秋暝教案设计

山居秋暝教案设计

山居秋暝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并欣赏王维的山水诗作,体验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

通过对《山居秋暝》的深入学习,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能力。

提高学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诗人王维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分析《山居秋暝》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解读诗句中的自然景观和生活画面。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解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运用欣赏教学法,让学生在朗读和感悟中体验诗意。

第二章:诗人王维简介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王维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理解其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培养学生对文学家的敬仰之情,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2.2 教学内容介绍王维的生活年代、家世背景。

分析王维的诗歌创作特点及其在唐代文学史上的贡献。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系统介绍王维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采用互动法,鼓励学生提问和分享对王维的了解。

第三章:《山居秋暝》诗意解读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山居秋暝》的诗意,领会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独特感悟。

培养学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3.2 教学内容逐句解析《山居秋暝》的诗句,解读其中的自然景观和生活画面。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探讨诗人表达的思想和哲理。

3.3 教学方法采用逐句解析法,深入解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运用互动法,鼓励学生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山居秋暝》艺术特色分析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欣赏《山居秋暝》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艺术灵感,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4.2 教学内容分析《山居秋暝》的诗意和艺术特色,包括诗句的韵律、意象的运用等。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艺术灵感,启发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4.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深入解析诗中的艺术特色。

运用互动法,鼓励学生分享对诗歌艺术的感悟和创作尝试。

第五章:课堂小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巩固学生对《山居秋暝》的理解和欣赏,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山居秋暝教案设计

山居秋暝教案设计

山居秋暝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山居秋暝》。

(2)理解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学习并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体会诗文的韵律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山居秋暝》。

2.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 学习并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 体会诗文的意境和情感,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山居秋暝》全文。

3. 重点词语的解释。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关于描写自然景色的古诗,如《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等。

(2)提问:这些古诗中,你们最喜欢哪一首?为什么?2. 初读诗文(1)分发《山居秋暝》全文,让学生自主朗读。

(2)教师辅导学生正确朗读,注意停顿、语气、重音等。

3. 理解诗文(1)学生合作探讨,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教师辅导学生学习并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

4. 朗读感悟(1)学生齐读或分组朗读,体会诗文的韵律美。

(2)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感受诗文的美。

5. 背诵练习(1)学生自主背诵,相互检查。

(2)教师鼓励学生大胆上台展示,给予表扬和鼓励。

6. 小结拓展(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多背古诗,培养对自然景色的欣赏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山居秋暝》的诗意和意境。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练习,使他们在体会诗文韵律美的也能更好地记忆和掌握诗文内容。

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加强对学生学习难点的引导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古诗三首》--山居秋暝(教案)

《古诗三首》--山居秋暝(教案)
5.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观察和想象能力,学会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培养文化自信,通过学习《山居秋暝》深入了解唐代山水田园诗的艺术魅力。
2.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引导学生从诗中感受自然美,激发对大自然和谐之美的热爱。
3.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通过分析诗歌手法,学会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象。
-情感体验的传达: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诗中的景物描写,体会诗人的隐逸情怀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是教学的难点之一。
-创作技巧的模仿: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创作自己的诗句,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表达个人情感,这对学生来说是一项挑战。
举例说明:
-在教学重点中,如“表达技巧”,教师可以通过分析“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句诗,讲解诗人如何通过“空山”与“新雨”两个意象,营造出山居秋暝的清新与宁静,同时指导学生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这种手法。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诗的意境。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山居秋暝》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诗中描绘的景色与你的观察有哪些相似之处?”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创作练习。学生尝试仿写诗句,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表达对秋天景色的感受。
-在教学难点中,如“诗歌意境的深入理解”,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秋天的山居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句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所呈现的景象,进而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心境和意境的深远。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山居秋暝》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观察过秋天的景色?”(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秋天山居的奥秘。

《山居秋暝》教案

《山居秋暝》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山居秋暝》;(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山居秋暝》;(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山居秋暝》;(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诗中意境和情感的感悟;(3)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人王维及唐代诗歌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山居秋暝》,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诗文内容,自行解答生僻字词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文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中的山水之美;(2)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

6. 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山居秋暝》;2. 写一篇关于《山居秋暝》的感悟文章;3. 收集其他王维的诗作,进行欣赏和分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文内容;2. 利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中的山水之美;3. 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鉴赏王维其他诗作,提高鉴赏能力;4. 采用激励性评价,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兴趣。

《山居秋暝》教案范文(精选3篇)

《山居秋暝》教案范文(精选3篇)

《山居秋暝》教案范文(精选3篇)《山居秋暝》教案1重点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难点培养鉴赏能力课型讲授课教具多媒体课件目的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从意象入手,认真品味诗歌;学习诗人精妙的构思,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方法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意蕴、风格及写作技巧;诵读——讨论——质疑——答难——领悟。

教学内容与教学进程一、导语设计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诗三百》到堪称百世之师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从刚健清新的汉魏乐府,到多彩多姿的南北朝民歌,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可以说是一个顶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一批大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两河并流。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唐诗《山居秋暝》。

二、介绍近体诗的常识近体诗(也叫“今体诗”、“律诗”)是唐代产生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它跟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也就是说,唐代以前的诗歌都是古体诗,唐代以后才有格律诗。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绝句共有四句话,分两联,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绝”“七绝”。

二、四句要求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

律诗共有八句话,分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律”和“七律”。

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

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非常讲究平仄。

三、赏析王维的《山居秋暝》1.简介王维王维,字摩诘,是唐代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

他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来,由于政局的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

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这首诗就反映了诗人过隐居生活的愿望。

2.品读诗歌(教师范读,学生齐声朗读)3.分析首联:第一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山”的“空”在这里不当空空荡荡、一无所有讲,而是由虚空的意思引申为深远和宁静。

“来”,助词,无义。

与“去来江口守空船”的“来”同义。

“新”,清新。

词序应为秋晚空山雨后天气新。

最新-《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优秀5篇)

最新-《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优秀5篇)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优秀5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下面是编辑为大伙儿找到的5篇《山居秋暝》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从意象入手,认真品味诗歌(1)自然美、生活美、音乐美(2)形成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培养高洁淡雅的生活情操2、品读同类诗歌,古为今用,在认真鉴赏的基础上,组合同类诗歌,进行古为今用的创新实践活动:为旅游公司做一个创意策划二、教学重点(1)分析意象,进入意境的想象(2)品读诗味,初步学会鉴赏近体诗三、教学过程1、导入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了解到王维能诗善画的人,然而他的本领其实还不止这些,你们知道吗?(讲一典故:王维任太乐丞,音乐上有着非凡的天赋,有人藏有一幅“奏乐图”,在谁都不知道奏的是什么曲子的情况下,王维看了看画,仅仅凭画中演奏人物手的姿势,便断定弹的是《霓裳羽衣曲》,并且说出是此曲中第三叠中的第一拍。

一些好事之徒马上召来乐工奏之,结果奏到第三叠的第一拍的时候,那乐工的姿势和画中人物的姿势果然无一差错。

王维对音乐的功力精至于此,不能不让我们惊叹。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他的一首优美的山水诗。

(1)欣赏图画,导入新课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放映《山居秋瞑》图及朗诵录音,营造欣赏氛围。

(2)、品读诗画美学生齐声朗诵。

想象、描述“诗中画”(参考:(一)天色已瞑,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

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有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二)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王维《山居秋暝》教案

王维《山居秋暝》教案

王维《山居秋暝》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山居秋暝》。

(2)理解《山居秋暝》的诗意,体会王维诗中的意境。

(3)了解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分析诗中的意象,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3)通过讨论和写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美,培养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3)感受王维隐逸生活的思想,引导学生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淡泊。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山居秋暝》。

(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3)了解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理解王维的隐逸思想。

1. 教师准备:(1)熟悉《山居秋暝》的教学内容。

(2)准备相关的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

(3)准备诗中的生僻词语的解释。

2. 学生准备:(1)预习《山居秋暝》。

(2)了解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王维的诗作。

(2)介绍《山居秋暝》的创作背景。

2. 朗读与背诵:(1)让学生反复朗读《山居秋暝》。

(2)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

3. 诗意解析:(1)分析诗中的意象,如“空山新雨后”,“明月松间照”。

(2)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感受自然美。

五、作业布置1. 完成《山居秋暝》的朗读和背诵。

2. 写一篇关于《山居秋暝》的感想和体会。

3. 调查其他同学对王维诗作的了解,进行分享。

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写作等环节。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山居秋暝》的朗读、背诵和写作作业的情况。

3. 理解与表达: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写作,评估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包括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学生的反应等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诵读品味诗歌,体会古诗音韵、节奏之美;掌握诗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手段:采用音、视频、校园学习平台等信息化手段,将平淡的文字转化成音、色、意巨美的画卷,展现蕴含着丰富的“美”的资源的语文教材,实现助学助教功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感受生活升华为思考生活,实现对审美情趣和心灵的塑造。
生:小组讨论、交流,解读诗意。
首联:紧扣诗题,点出时间、地点、季节
景物:明月、松、清泉、石
人物:竹、莲、浣女、渔舟
主旨:田园生活的无限向往之情,理解作者寄托的理想精神追求。
写作手法:情景交融
师:(启发点拨法)
播放3D水墨动画。展现诗中有画、画中含情,诗情画意浑然一体就是诗中的世界——意境。
师:(启发点拨法)
安排四次阅读:
师:(示范)
1.播放配乐范读。
2.教师指导、示范。
生:(诵读法)
3.利用资源库中音乐素材,进行配乐诗歌朗诵的练习。
4.每组选派代表,进行诵读比赛,评选“最美男(女)声”。
师:用问题引导学生:
1.找出诗人笔下所描绘的景物、人物、环境。
2.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何种心境呢?引导学生找出全诗主旨。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3






15






10






10






7


一、“我的秋天我做主”
二、吟诵“诗之声”
三、品味“诗之意”
四、鉴赏“诗之魂”
五、“我的生活我创作”
【媒体资源】图片、音频等直观可感的多媒体手段,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解读诗意,理解作者情感寄托,解决重点目标二。
【设计意图】深邃的意境如古诗之魂魄触动人心,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创新地借助3D水墨动画展现跨越千年的意境,突破难点。
【媒体资源】通过教学广播系统讨论组可以实现全班同学同时点评作品,将有限的课堂时间无限丰富延展。
教学重点:1.掌握诵读方法,在诵读中感受诗歌音韵美。
2.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理解作者寄托的理想精神追求。
教学难点:鉴赏诗歌意境,体会王维的诗歌风格。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2.如果你在专业课上被要求以“秋韵”为主题设计居室,你打算如何表现情境呢?
生:从感悟生活到思考生活,完成知识的拓展迁移。
布置作业
作业1:晚自习时间,全班进行本单元六首的诵读综合练习,师生以qq群讨论组为交流平台进行互动、指导。
作业2:画出诗中意境,配合文字说明。发布到博客,互相交流。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特点和兴趣,让利用“山居秋暝资源库”查找资料,拍摄秋之景,描绘画面之意境,将教学延伸到课前。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以直观可感的秋景图片、视频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
生:(自主探究法)
完成上周布置的任务,提交到教师校园邮箱。
师:(启发教学法)
以电子相册展示学生作品,激发学生兴趣,将学生引入情境性学习当中。
(引导语)秋季本来就是一个特别的季节,它由酷暑走向严寒,在文学作品中多是寂寥、清冷的伤秋、悲秋之作,王维的《山居秋暝》却被视为“乐秋”之作,现在让我们一起走入《山居秋暝》,看看这钟南山下、莲花池边、竹林深处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
1.不陌生:学生对古诗不陌生,小学大纲中要求必背诗歌篇目是80首,学生有古诗学习经历。
2.不喜欢:古诗语言高度凝练、意境传神,可以说,融大美与大雅于一体,但过往的古诗学习,不讲意境,一味要求背诵,使学生一听“古诗”二字,脑中马上浮现“背诵”二字,实在是头痛欲裂。
3.不了解:虽然不陌生但因为不喜欢,使很多学生始终没有走近古诗,深入了解过它。
【媒体资源】摄像机、照相机等信息技术教具的使用,让学生在校园学习资源库的丰富资源支撑下,以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来了解秋天。
【设计意图】听读、练读、比赛,感受诗歌音韵节奏之美,解决本课重点目标一。
【媒体资源】利用校园资源音乐库功能,自选音乐配乐朗读,实现助学助教功能。
【设计意图】由小组讨论完成诗歌大意的解读,教师点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充分地表达,锻炼口头表达能力,活跃课堂气氛。
【设计意图】意境不但属于诗,也属于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对学习的意义的最好诠释。
【媒体资源】用图片营造情境,启发思索。
【设计意图】注重课后学习环境的营造,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学习兴趣。
【媒体资源】借助信息化平台进行互动交流,教师在家中也可实时掌握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上课使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在各个教学环境中都使用,课前,教师将《山居秋暝》相关资源告诉学生“山居秋暝资源库”(网址:http//10.10.200.15)。资源库中设有五个部分,分别为:“课文解读与作者介绍”、“古诗常见意象”“古典音乐库”“王维山水田园画作欣赏”“名家点评”。既包括了课堂教学所用资源,也包括了供学生课后扩展性学习的资源。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理解的能力。
进一步深化,哪位同学的作品最传神的体现了诗中的意境?进入评价环节,评选“最美意境”。
生:(小组讨论法)
畅所欲言:残荷营造了秋之萧索的意境;缀满果实的枝条,营造了秋之丰硕的意境;湛蓝的天空营造了秋之高远的意境……
课程小结
师:(拓展迁移法)
请学生思考2个问题,将学生从诗中带回生活。
1.我们为什么在公园里漫步,而不在菜市场里?
小学六年级语文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作者信息
姓名
电话
学科
语文
年级
六年级
邮件
单位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山居秋暝》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唐宋诗词单元。该单元共有4课,后课是唐诗两首。本课是唐诗两首中的一首,是大诗人王维的代表作,完美地体现其“诗中有画”艺术风格的作品。
二、学生分析
学生喜欢竞争、有好胜心理,也喜欢信息化媒体,乐于接受感性的、直观的学习方式。学生对古诗的认知规律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