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论书》原文与译文
苏东坡论书诗六首内容

苏东坡论书诗六首内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工诗文书画。
其诗篇开阔高远,以豪放俊逸著称,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他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精彩的诗歌,其中有一组题为《论书诗六首》的作品,是苏东坡的代表作之一。
这组诗歌以论书为主题,表达了苏东坡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感悟,展现了他对书法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第一首《题庐山谢柟者宅》描绘了庐山飞瀑、松涛、山水之美,同时赞扬了谢柟的书法造诣。
苏东坡在诗中自嘲说:“文章儒雅今何在,江湖欲认寒山野。
”表达了他对自己文采不及谢柟的谦逊之情。
苏东坡在观景赋诗之际,边赋边调,运用扬、曳、荡、穿、奔五种写意态势,表达了对书法墨意的追求和对书法墨韵的感受。
第二首《赠王粲》是苏东坡在送别王粲后所作,题目写得含蓄而深远,诗中情感真挚,感慨万千。
他在诗中写到:“时来应咏利山顶,何事骑来巫峡东。
”表达了对王粲书法成就的赞叹和思念之情。
苏东坡通过描写王粲的卓越书法和社会风采,表达了对书法家的钦佩和对友情的深情追忆。
第三首《赠白石先生》则以赠诗方式赞美了书法家白石的才华。
苏东坡在诗中说:“白石题诗时,凑艺者鬻书;蘋白驻笔劳,木已缀兰垟。
”赞颂了白石的书法造诣及其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苏东坡以赠诗表达了对白石的敬意和佩服之情,展现出他对书法家墨韵之美的独特理解。
第四首《题龙川孙处士西林壁》则是苏东坡对孙处士的书法作品所作的赞美之诗。
苏东坡在诗中写到:“直气通神明,笔意喜非常;鸳儿饼旧馆,名震风云乡。
”表达了对孙处士书法艺术的推崇和对其作品的欣赏。
苏东坡捕捉到孙处士书法的神韵之美,并以诗歌形式表达了对其书法艺术的颂扬和赞美。
第五首《赠梦得》则是苏东坡赠予书法家梦得的诗篇。
苏东坡在诗中提到:“松篁千树翡翠光,高士阁中画慷慨;金谷绦标来古丽,遗馀不闭诸身外。
”表达了对梦得书法风格的欣赏和对其人格境界的赞美。
苏东坡通过赠诗的形式,向梦得表达了对其书法艺术和品格的敬佩之情。
苏轼《论书》解读

苏轼《论书》解读梁德水[述评]苏轼(1037年—1101年),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
父苏询,弟苏辙,皆有文名,号称“三苏”。
嘉佑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追谥文忠。
学识渊博,文章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齐名,并称为“宋四大家”。
擅长行、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并上溯晋宋之名家,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卓然自成一家。
《论书》摘自《东坡集》,包括苏轼《论书》、《论古人书》、《自论书》等论述书法的材料。
苏东坡书法自出新意,不囿于成法,不迷信权威,他指出“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强调执笔应该是适宜而无一定的规则,在实的前提下做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挥洒自如,为自己所用。
“书初无意于佳乃佳”更是提出了书法创作中大象无形的最高境界,这是直指灵性的高层次的阐发。
他的“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的尚意书风思想对后世影响较大。
[原文]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1)。
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
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2)。
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3)。
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
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
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4)。
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5)。
欧阳文忠公谓余,当使指运而腕不知,此语最妙(6)。
方其运也,左右前后,却不免攲侧,及其定也,上下如引绳,此之谓笔正。
柳诚悬之言良是(7),古人得笔法有所自,张长史以剑器,容有是理(8),雷太简乃云闻江声而笔法进(9),文与可亦言见蛇斗而草书长,此殆谬矣(10)。
献之少时学书,逸少从后取其笔而不可,知其长大必能名世(11)。
仆以为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
然逸少所以重其不可取者,独以其小儿子用意精至,猝然掩之,而意未始不在笔。
苏轼《论书》原文及翻译

苏轼《论书》原文及翻译原文: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
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
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
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
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
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
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
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
欧阳文忠公谓余,当使指运而腕不知,此语最妙。
方其运也,左右前后,却不免攲侧,及其定也,上下如引绳,此之谓笔正。
柳诚悬之言良是,古人得笔法有所自,张长史以剑器,容有是理,雷太简乃云闻江声而笔法进,文与可亦言见蛇斗而草书长,此殆谬矣。
献之少时学书,逸少从后取其笔而不可,知其长大必能名世。
仆以为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
然逸少所以重其不可取者,独以其小儿子用意精至,猝然掩之,而意未始不在笔。
不然,则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书也。
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
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
草书虽是积学乃成,然要是出于欲速。
古人云,匆匆不及草书,此语非是。
若匆匆不及,乃是平时亦有意于学,此弊之极,遂至于周越仲翼,无足怪者。
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王荆公书得五法之法,然不可学,无法故。
仆书尽意作之似蔡君谟,稍得意似杨风子,更放似言法华。
欧阳叔弼云:子书大似李北海。
予亦自觉其如此。
世或以为似徐书者,非也。
译文:书法作品一定要有精神、气韵、骨力、肥瘦、浓淡,五者缺一则不成为书法。
书法要先学好正书,进而再学习行草。
未能正书而写行草,就像未读过庄子之语,而动辄口出玄言,这不是真正的道家。
人的相貌有美丑之分,然君子与小人之态,无法掩饰;言语有雄辩与不善言辞之别,然君子与小人的气质,瞒不住人;书法有工有拙,然君子与小人的心性,却无法混淆。
大凡世人所贵,必贵其难。
楷书难以飘洒生动,草书难以严肃持重,大字难以紧密不散,小字难以宽绰疏朗。
苏轼论书

苏轼论书一、创作论书唐氏六家书后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并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
如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覆不已,乃识其奇趣。
今法帖中有云“不具释智永白”者,误收在逸少部中,然亦非禅师书也。
云“谨此代申”,此乃唐未五代流俗之语耳,而书亦不工。
欧阳率更书,妍紧拔群,尤工于小揩,高丽遣使购其书,高祖叹曰:“彼观其书,以为魁梧奇伟人也。
”此非知书者。
凡书象其为人。
率更貌寒寝,敏语绝人,今观其书,劲险刻厉,正称其貌耳。
褚河南书,清远萧散,微杂隶体。
古人论书者,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
河南固忠臣,但有谮杀刘泊一事,使人怏怏。
然余尝考其实,恐刘泊末年褊忿,实有伊、霍之语,非谮也。
若不然,马周明其无此语,太宗独诛泊而不问周,何哉?此殆天后朝许、李所诬,而史官不能辨也。
张长史草书,颓然天放,略有点画处,而意态自足,号称神逸。
今世称善草书者,或不能真行,此大妄也。
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
今长安犹有长史真书《郎官石柱记》,作字简远,如晋、宋间人。
颜鲁公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后之作者,殆难复措手。
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非虚语也。
其言心正则笔正者,非独讽谏,理固然也。
世之小人,书字虽工,而其神情终有睢盱侧媚之态,不知人情随想而见,如韩子所谓窃斧者乎,抑真尔也?然至使人见其书而犹憎之,则其人可知矣。
余谪居黄州,唐林夫自湖口以书遗余,云:“事家有此六人书,子为我略评之而书其后。
”林夫之书过我远矣,而反求于予,何哉?此又未可晓也。
无丰四年五月十一日,眉山苏轼书。
书吴道子画后智永创物,能者述焉,非一人而成也。
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
故诗至于杜子美,之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跋王晋卿所藏莲华经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
其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
苏轼论书原文与译文

苏轼论书原文与译文(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文言文、现代文、教案设计、文案大全、作文大全、词语、成语、范文、读后感、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classical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eaching plan design, copy collection, composition collection, words, idioms, model essays, post-reading commen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苏轼论书原文与译文著名自媒体人“拾遗”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有个富豪愿意给你一个亿,但前提是——你每周要读两本书,每天5点起床跑步一小时,然后从7点工作到21点。
中国古典词论中的东坡论

中国古典词论中的东坡论东坡论原文如下:呱呱坠地之萌儿,其性始为善,无邪之欲,无瑕之言。
一旦熙于世,为生计而索其利也,言若悬河,信口之扯,较其之所思,谬以千里哉,何其之众也。
盖天下之人,矢志不渝而至其终者,是谓不易欤!轼科举甲第,其思何等之捷,其才何等之博。
醉翁亦为之倾震,竭举其贤,不遗余力。
轼亦不负醉翁之所望,豪放之文,闻而醉其人,若尝佳肴;阅而迷其人,若得佳丽。
论者,雄辩滔滔,明快而畅达;述者,随意挥洒,奔放而豪迈。
后人仰望而未有越之者,论文止于轼者一千余年矣。
吾阅其文,常忘食时,亦忘寝时,痴于其中矣。
轼仕途多舛,三贬而外谪,欲达而不能畅,摧其心而伤其神矣。
观其履者,岂是轼不合情乎?岂是轼不善言论乎?汝之信乎?吾之不信也。
以轼之才,以轼之明,安有不知乎?况乎非一、二焉!三离帝京而远谪,非轼不知为政之礼也。
轼幼小,其母教之曰:“大丈夫之所为,当以澄清天下为己任也,不以苟且而为之,而为后人唾。
”是故,轼萌教于母,勿忘母之言,记于心也。
不唯上,不唯书,仅唯实,不以一尺之功,而违一寸之心,乃其所求也。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轼不附于介甫,亦不谄于君实,是谓不违其心而摧眉折腰,仅求其实而为民也。
夫观天下古今之人,有轼之心者,可见几人欤?江山易改之,本性难移矣,轼为见之者,起落于朝野之间,辗于多地,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为善一方,民敬之而誉传之远矣。
一人之作,欲成传世之文,仅其才不足矣,其境、其遇不可以缺之,三者皆备可促其思,落笔姿意,抒于即时,方可大成也。
轼贬于黄州,忧郁于心,游于赤壁,触景于心,生情于即刻,盛世之作多见于此时。
妙哉!此乃天意乎?大江东流去,斯人已西归,其文传世哉,其志亦存,哀哉!人叹其华,亦叹其遇。
苏东坡论书诗六首内容

苏东坡论书诗六首内容
苏东坡的《论书诗六首》是苏轼关于书法理论的诗歌作品,以下是其中几首的内容:
1.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
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
2.貌妍容有颦,璧美何妨楕。
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
3.好之每自讥,不谓子亦颇。
书成辄弃去,谬被旁人裹。
4.体势本阔略,结束入细麽。
子诗亦见推,语重未敢荷。
5.迩来又学射,力薄愁官笴。
多好竟无成,不精安用夥。
6.何当尽屏去,万事付懒惰。
吾闻古书法,守骏莫如跛。
这些诗歌表达了苏轼对于书法艺术的独特见解和深刻体悟,强调了书法艺术的神韵、气韵、骨力、肥瘦、浓淡等要素,提出了“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缺一,不为成书也”的著名论断,对后世书法创作和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苏轼还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于书法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文化巨匠的卓越才华和深厚底蕴。
苏轼论书诗

苏轼论书诗(21首)【和子由论书】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
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
貌妍容有颦,璧美何妨橢。
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
好之每自讥,不谓子亦颇。
书成辄弃去,谬被旁人裹。
体势本阔略,结束入细麽。
子诗亦见推,语重未敢荷。
迩来又学射,力薄愁官笥。
多好竟无成,不精安用夥。
何当尽屏去,万事付懒惰。
吾闻古书法,守骏莫如跛。
世俗笔苦骄,众中强嵬我。
钟张忽已远,此语与时左。
【石鼓】冬十二月岁辛丑,我初従政见鲁叟。
旧闻石鼓今见之,文字郁律蛟蛇走。
细观初以指画肚,欲读嗟如箝在口。
韩公好古生已迟,我今况又百年后。
强寻偏旁推点画,时得一二遗八九。
我车既攻马亦同,其鱼维鱮贯之柳。
(其词云:我车既攻,我马既同。
又云:其鱼维何,维鱮维鲤。
何以贯之,维杨与柳。
惟此六句可读,余多不可通。
)古器纵横犹识鼎,众星错落仅名斗。
模糊半已似瘢胝,诘曲犹能辨跟肘。
娟娟缺月隐云雾,濯濯嘉禾秀稂莠。
漂流百战偶然存,独立千载谁与友。
上追轩颉相唯诺,下揖冰斯同鷇AA11。
忆昔周宣歌《鸿雁》,当时籀史变蝌蚪。
厌乱人方思圣贤,中兴天为生耆耇。
东征徐虏阚虓虎,北伏犬戎随指嗾。
象胥杂沓贡狼鹿,方召联翩赐圭卣。
遂因鼓鼙思将帅,岂为考击烦蒙瞍。
何人作颂比《嵩高》,万古斯文齐岣嵝。
勋劳至大不矜伐,文武未远犹忠厚。
欲寻年岁无甲乙,岂有名字记谁某。
自従周衰更七国,竟使秦人有九有。
扫除诗书诵法律,投弃俎豆陈鞭杻。
当年何人佐祖龙,上蔡公子牵黄狗。
登山刻石颂功烈,后者无继前无偶。
皆云皇帝巡四国,烹灭强暴救黔首。
六经既已委灰尘,此鼓亦当遭击剖。
传闻九鼎沦泗上,欲使万夫沉水取。
暴君纵欲穷人力,神物义不污秦垢。
是时石鼓何处避,无乃天公令鬼守。
兴亡百变物自闲,富贵一朝名不朽。
细思物理坐叹息,人生安得如汝寿。
【孙莘老求墨妙亭诗】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
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
徐家父子亦秀绝,字外出力中藏棱。
峄山传刻典刑在,千载笔法留阳冰。
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谕未公吾不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论书》原文与译文(节录)
苏轼简介和解题:
苏轼(一零三七年—一一零一年),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子,苏辙兄,三人号称“三苏”。
嘉佑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追谥文忠。
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词开豪放一派,
式,并上溯晋宋诸名家,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
存世法书有《答谢民师论文帖》、《黄州寒食诗帖》、《前赤壁赋》、《祭黄几道文》等。
他生平论及书法的文字甚多,后人辑有《东坡论书》。
《论书》包括苏轼“论书”、“论古人书”、“自论书”等论述书法的材料,均摘自《东坡集》。
原文:
真本已人昭陵,世徒见此而已,然此本最善。
日月愈远,此本当复缺坏,则后生所见愈微愈疏矣。
《题兰亭记》
仆尝见欧阳文忠公,云《遗教经》非逸少笔,以其言“观之信若不妄”。
然自逸少在时小儿乱真,自不解辨,况数百年后传刻之徐而欲必其真伪,难矣。
顾笔画精稳,自可为师法。
(题遗教经》笔墨之迹托于有形,有形则有弊,苟不至于无而自乐于一
时,聊寓其心,忘忧晚岁,则犹贤于博弈也。
虽然,不假外物而有守于内者,圣贤之高致也,惟颜子得之。
《题笔阵图》。
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
《题二王书》
王会稽父子书存于世者盖一二数,唐人褚、薛之流硬黄临放,亦足为贵。
《跋褚薛临帖》。
辨书之难,正如听响切脉,知其美怂则叫,目谓必能正名之者皆过也。
今官本十卷法帖中,真伪相杂至多,逸少部中有《出宿饯行》一帖乃张说文。
又有“不具释智永白”者亦在逸少部中,此最疏谬。
余尝于秘阁观墨迹帖似是献之真笔。
皆唐人硬黄临本,惟《鹅群》一帖似是献之真笔。
又于李玮都尉家见谢尚、王衍等数人书。
来源书法屋,书法屋是一个书法学习基地。
超然绝俗,考其印记,王涯家本。
其他但得唐人临本皆可畜。
《辨法帖》
此卷有云:“伯赵鸣而戒晨,爽鸠习而扬武。
”此张说《送贾至》一文也。
乃知官帖中真伪相半。
《辨官本法帖》
《兰亭》、《乐毅》、《东方先生》三帖皆绝妙,虽摹写屡传,犹有昔人用笔意思,比之《遗教经》则有间矣。
《题逸少书》。
译文:
真迹已人昭陵,世人只见此本而已,但此本最完善。
日月愈远,此本当更缺坏,一则后人所见愈少愈简陋了。
《题兰亭记》
仆曾见欧阳文忠公,说《遗教经》不是逸少笔迹,以其中一句话“观心清净就不虚妄”。
然而从逸少在世时,小人乱真,自己不
能分解辨别,况且经数百年传刻之后而要想肯定其中的真伪,难了。
看笔画精严工稳,自然可当作老师传授的技艺。
《题遗教经》
笔墨之迹,依托于有形,有形则有弊病,如果不至于无而自乐于一时,聊以寄托心意,忘却晚年的忧愁,则还胜过于局戏和围棋了。
虽然如此,不假借外物而有守于内心的,可是圣贤之高雅情致了,只有颜子能如此。
《题笔阵图》
笔成家,洗笔砚的墨水成池,不如羲之也追得卜献之。
笔秃了千管,墨磨了万艇,不作张芝作索靖。
《题二王书》
王会稽父子的书迹留存于世的大概很少。
唐人褚、薛之流的硬黄纸临摹仿效,也足以为贵。
《跋褚薛临帖》
辨别书迹之难,正如看病听声切脉,知其好坏则可,自以为必能辨正名称的人都过了。
今官府收藏的书本十卷法枯中,真伪相杂极多。
逸少部类中有《出宿饯行》一帖乃张说的文字,又有“不详备释智永告语”的也在逸少部类中,此最粗疏谬误。
我曾在秘阁观看墨迹,皆唐人硬黄纸的临摹本,只有《鹅群》一帖似是献之的真迹。
后又在李玮都尉家见到谢尚、王衍等数人的书迹,高超不俗,考查其中的印记,王涯家的藏本。
其他只要得到唐人临摹本皆可收藏。
《辨法帖》
此卷有言:“伯赵鸟鸣叫而报晓警睡,爽鸿鹰练飞而显示武力。
”此张说(送贾至》的文字哩,乃知法帖中真伪相半。
《辨官本法帖》《兰亭》、《乐毅》、《东方先生》三帖皆精妙绝伦,虽是摹写多次的传本,优有古人用笔意思。
比之《遗教经》,就有差别了。
《题
逸少书》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