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若干性状的遗传特性及其调查分析
人遗传性状调查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调查和分析人类遗传性状,了解其遗传方式,并验证孟德尔遗传规律在人类遗传性状中的体现。
通过观察和分析单基因遗传性状,如眼皮皱褶、酒窝、大拇指弯曲度等,探究这些性状在人群中的分布规律及其遗传特点。
二、实验原理人类的遗传性状由基因控制,基因分为显性和隐性。
当控制某个性状的基因都是显性基因时,个体表现出显性性状;当控制某个性状的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个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显性性状;当控制某个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基因时,个体表现出隐性性状。
三、实验方法与对象1.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实验对象进行遗传性状的调查。
2. 调查对象:选取我校生物科学专业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100人。
四、实验结果1. 调查性状:眼皮皱褶(双眼皮/单眼皮)、酒窝(有/无)、大拇指弯曲度(可弯曲/不可弯曲)。
2. 数据统计:- 眼皮皱褶:双眼皮62人,单眼皮38人。
- 酒窝:有酒窝48人,无酒窝52人。
- 大拇指弯曲度:可弯曲72人,不可弯曲28人。
五、数据分析1. 显隐性与人群中表型比例的相关性:- 眼皮皱褶:双眼皮占62%,单眼皮占38%,显性性状占大多数。
- 酒窝:有酒窝占48%,无酒窝占52%,隐性性状占大多数。
- 大拇指弯曲度:可弯曲占72%,不可弯曲占28%,显性性状占大多数。
由此可见,显隐性与人群中表型比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并非完全一致。
2. 遗传规律验证:- 眼皮皱褶:双眼皮与单眼皮的比例约为1.6:1,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
- 酒窝:有酒窝与无酒窝的比例约为1:1,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
- 大拇指弯曲度:可弯曲与不可弯曲的比例约为 2.6:1,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
六、讨论1. 遗传与环境因素:本次实验结果表明,遗传性状受到基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
例如,酒窝的形成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但也可能受到面部肌肉活动的影响。
2. 遗传多样性:人类遗传性状具有多样性,这与人类长期进化过程中基因的变异和自然选择有关。
人类几项遗传性状特性的调查分析

人类群体遗传学 , 就是研究人群 的遗传结构及其变 化的科学。它着重于实际调查 , 即对各个人群的各 种性状与遗传标记进行调查。调查一般都是以抽样
方 式进行 的 , 当然 , 在抽样 时应使 所取样 本具 有最大
的代 表性 。
体质 人 类 群 体 遗 传 学 研 究 是 从 人 体 测 量 学 指 标 、 色等外 部 的多 基 因遗 传性状 开始 的 , 肤 后来 才主 要 转到单基 因遗 传 的标 记 。过 去 , 主要 是 用 免疫 化
学和电泳等方法分析基因的产物( 蛋白质 、 酶等 )根 ,
据表 型 的频 率计算 该 基 因座 的等 位 基 因频 率 ( 常 通 称 等位基 因频 率为 “ 因频 率 ”。现在 , 一部 分结 基 ) 对
构基 因和非 编码序 列 , 已可用 D NA测 序 , 通过 先 用
因频率的报道 。MN血型已有 4 个 民族的基 因频 6 率数据, 其他血型系统 已有基 因频率数据的人群数 是 : ~D有 3 Rh 7个少数 民族 和 2 汉族 人 群 的数 5个
t h t d n so i z o n v ri h mb i g f g rfo y e o t e su e t fB n h u u i e st i t u ,rn n e o d t p ,We yn i n—p n tai n o i g a d t e e r b . e e r t ,r ln n h a l e o l o
【 bt c】 P yi u npp l i eei csdo ei et a o , h o da evr u aatra dg— A s at r hs a h ma o u t ngnt soue nt vs gt n te rw lh a o s hrces n e c l ao cf h n i i c lt i c
人类遗传性状调查报告

人类遗传性状调查报告引言:遗传是指生物在繁殖过程中所传递给后代的基因信息。
人类也拥有许多遗传性状,如眼睛颜色、身高、血型等。
本报告旨在对人类常见的遗传性状进行调查和分析。
1.调查目的:通过调查人类常见遗传性状的分布情况,了解遗传的模式和规律,为人类遗传研究和健康管理提供参考。
2.调查方法:选择样本群体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和记录,样本数量达到1000人,包括男女各一半,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族群均有参与。
3.调查结果及分析:1)眼睛颜色:调查结果显示,样本中有58%的人眼睛颜色为棕色,28%为蓝色,10%为绿色,4%为黑色。
研究表明,眼睛颜色主要由多个基因共同决定,其中EYCL1基因与蓝色眼睛相关,OCA2基因与棕色眼睛相关。
2) 身高:样本中男性的平均身高为173cm,女性的平均身高为160cm。
研究发现,身高主要由多个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其中GRB10基因与身高相关。
3)血型:调查结果显示,样本中有32%的人为A型血,26%为B型血,40%为O型血,2%为AB型血。
血型由ABO基因决定,在人类种群中A和B是最常见的血型。
4)皮肤颜色:根据调查结果,样本中大部分人皮肤颜色较为中等,只有少部分人皮肤较为浅或较为深。
皮肤颜色主要由多个基因决定,其中MC1R基因与皮肤颜色相关。
5)指纹形状:调查结果显示,样本中指纹形状呈现出多样性,有弓形指纹的人占40%,回纹指纹的人占30%,环形指纹的人占15%,其他形状的指纹占15%。
指纹形状主要由多个基因决定。
4.结论:通过对遗传性状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性状在人类种群中的分布情况。
这些遗传性状的呈现由多基因遗传决定,同时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了解遗传性状的模式和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遗传机制,进行遗传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以及个体健康管理。
2. Liu, F., Wollstein, A., & Hysi, P. (2024). Ph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go EMR-free. Trends in Genetics, 35(11), 844-845.。
遗传性状的调查分析

(二) 器材
放大镜、量角器、直尺、铅笔、红色 印油(或黑色油墨)、人造海绵垫、搪瓷 盘、八开白纸。
(三)实验方法:印油或油墨印取法
1.将红色印油适量地倒入瓷盘的海绵垫上,涂抹均匀,再将白纸平铺于桌 面或玻璃板上,准备取印。 2.受检者洗净双手,擦干后将手掌按在海绵垫上,使掌面获得均匀的印油 (注意不要来回涂抹,印油不宜粘得过多)。 3.取印时先将掌腕线放在白纸上,然后从后向前依掌、指顺序逐步放下, 手指自然分开,适当用力按压手背,尤其是腕部、掌心及手指基部, 以免漏印。提起手掌时,先将指头翘起,尔后是掌和掌腕面,这样便 可获得满意的全掌皮纹。注意,取印皮纹时不可加压过重,不可移动 手掌和白纸,以免使皮纹重叠或模糊不清。 4.滚动式印取指纹。将印好的左、右手掌纹纸移至桌边或玻板边缘,然后 在对应的掌纹下方,由左至右依次按印10个手指指尖皮纹。印时,取 印的指头伸直,其余四指弯曲,将手指由一侧向另一侧轻轻滚动(切 勿来回滚动,以免图象重叠),以便将指尖两侧皮纹印上,记下 10个 指尖的顺序。
(三) 操作程序
1.让受试者坐在椅子上,仰头张嘴。首先用滴管滴1~ 2滴14号液于舌根部,让受试者徐徐下咽品味,并用 蒸馏水作对照试验。 2.询问受试者能否鉴别此两种溶液的味道,若不能鉴 别或不能断定,则依次用13号、12号……溶液重复试 验(应注意与蒸馏水交替测试),直到明确鉴别出 PTC的苦味为止。 3.tt基因型的阈值范围为1~6号液,Tt基因型的阈值 范围为7~10号液,TT基因型的阈值范围为11~14号 液。为简化操作程序,也可只用6、7、10、11和13号 5种溶液进行测试,尝不出6号苦味者为tt基因型,尝 出7号和10号液的苦味者为Tt基因型,尝出11号者为 TT基因型。 4.统计所测人员的测试结果,按Hardy-Weinberg定律 计算出所测人群中的PTC尝味基因的基因型频率和基 因频率。
人类若干性状的遗传分析

分别观察我们班每位同学的耳垂的有无、眼睑为单眼皮还是双眼皮、食指长还是无名指长这
三对相对性状,并把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
六、【实验结果】
1.PTC 尝味
3
表一:PTC 尝味数据统计表
基
因
tt
Tt
TT
型
PT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溶
液
数1 0 1 0 0 0 0 8 4 6 7 3 4 3
(1)配制 PTC 溶液
①配制原液:取 PTC 结晶 l.3g,加蒸馏水 1000ml,在室温(20℃左右)下 l-2 日使其完全溶
解,即为原液,也是 1 号液,浓度为 1/750 mol/L。
②2-14 号液的配制:取 100ml1 号液然后加入 100ml 蒸馏水,混匀,即为 2 号液。2 号液稀
22(有耳垂)
24(双眼皮)
11(食指较长)
隐性性状的数量
7(无耳垂)
5(单眼皮)
18(无名指较长)
由于无法区分显性杂合体与显性纯合体基因型的数量,所以如果想要计算基因频率就必
须先假设该群体是一个平衡群体,接下来验证的时候必然会符合平衡理论,所以我就没有计
算这三种性状基因的频率。
不过可以明显看出来的是环食指长这一性状的隐性性状无名指较长比显性性状食指较长
2.PTC 味盲基因
PTC 即苯硫脲,是一种无毒无副作用的化合物,人体对苯硫脲(PTC)尝味的能力是由一对
等位基因(Tt)所决定的遗传性状,其中 T 对 t 为不完全显性。在不同人群中对该物质的尝味
能力不同。利用这一原理,将 PTC 配制成各种浓度的溶液,由低浓度到高浓度逐步测试尝味
能力,由此可区分出味盲(隐性纯合体)、高度敏感(显性纯合体)和介于二者之间的人(杂
人类若干遗传性状的调查

⼈类若⼲遗传性状的调查⼈类若⼲遗传性状的调查⼀研究⼈员秦国梁⼆研究课题⼈类遗传研究性学习三课题由来选择⼀些易于辨认的⼈类性状,通过对⼀些家庭的调查,分析这些性状的遗传⽅式和变异现象,使学⽣对遗传和变异有更加直接的认识。
四课题内容1⽩化病(1)分类:⽩化病可分为两⼤群,⼀为较常见的眼睛⽪肤⽩化病,⾝体不能制造⿊⾊素。
另⼀类为伴有异常免疫系统的⽩化病,包括谢迪亚克-东综合征、海-普综合征、格⾥塞利综合征、克罗斯综合征,这类是和⿊⾊素及其它细胞蛋⽩的缺陷有关。
(2)临床表现:⽩化病全⾝⽪肤缺乏⿊⾊素⽽呈乳⽩或粉红⾊,柔嫩发⼲。
⽑发变为淡⽩或淡黄。
由于缺乏⿊⾊素的保护,患者⽪肤对光线⾼度敏感,⽇晒后易发⽣晒斑和各种光感性⽪炎⽽⽪肤晒后不变⿊。
也常发⽣光照性唇炎、⽑细⾎管扩张,有的发⽣⽇光性⾓化,并可发⽣基底细胞癌或鳞状细胞癌。
眼部由于⾊素缺乏,虹膜为粉红或淡蓝⾊,常有畏光、流泪、眼球震颤及散光等症状。
⼤多数⽩化病患者体⼒及智⼒发育较差。
(3)病理特点:病理特点组织病理显⽰,基底层有透明细胞,银染⾊阴性不能证明有⿊⾊素。
多巴染⾊可阳性(酪氨酸酶阳性型)或阴性(酪氨酸酶阴性型)。
(4)遗传⽅式:⽩化病⼀般表现为常染⾊体隐性遗传⽅式,多由于近亲结婚所引起。
就是说患者的双亲都携带了⽩化病基因,本⾝不发病。
如果夫妇双⽅同时将所携带的致病基因传给⼦⼥,就会患病,⽽且⼦⼥中男⼥患病机会均等,这种情况的发⽣⼏率是 1/4 。
有⼀种以眼睛损害为主的⽩化病类型,被称为眼⽩化病,表现为 X 连锁隐性遗传,是由母亲所携带的⽩化病基因传给⼉⼦时才患病,传给⼥⼉⼀般不患病,这种传递的概率是1/2 。
这种类型在所有⽩化病类型中所占⽐例相对较少。
2软⾻发育不全症(侏儒)(1)病因:属单基因显性。
控制我们软⾻⽣长的遗传因⼦有两粒,软⾻发育不全症(Achondrop1asia)的病⼈就有⼀粒因⼦正常,⼀粒因⼦不正常。
这种病的促成原因是患者的⾻骼,特别是⼤腿及⼿臂两端的软⾻发育得不好,使患者的四肢⾻骼较正常⼈短,但⾝体则正常。
人类性状调查总结范文

一、调查背景为了深入了解人类遗传性状的多样性和遗传规律,我们小组开展了人类性状调查活动。
本次调查旨在通过对人类常见性状的调查和分析,了解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培养我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调查内容与方法1. 调查内容:本次调查主要涉及人类常见的单基因遗传性状,如眼皮性状、耳垂性状、酒窝性状等,以及多基因遗传性状,如身高、体重、血压等。
2. 调查方法: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观察、系谱分析等方法,对社区居民进行随机抽样调查。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1. 单基因遗传性状调查结果:(1)眼皮性状:在调查的100个家庭中,双眼皮家庭占60%,单眼皮家庭占40%。
其中,双眼皮家庭中,父母均为双眼皮的有60%,父母一方为双眼皮、一方为单眼皮的有30%,父母均为单眼皮的有10%。
(2)耳垂性状:在调查的100个家庭中,有耳垂家庭占70%,无耳垂家庭占30%。
(3)酒窝性状:在调查的100个家庭中,有酒窝家庭占50%,无酒窝家庭占50%。
2. 多基因遗传性状调查结果:(1)身高:在调查的100个家庭中,父母身高较高的家庭占60%,父母身高较低的家庭占40%。
(2)体重:在调查的100个家庭中,父母体重较重的家庭占50%,父母体重较轻的家庭占50%。
(3)血压:在调查的100个家庭中,父母血压较高的家庭占40%,父母血压较低的家庭占60%。
四、结论与讨论1. 结论:(1)人类遗传性状具有多样性,受基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2)单基因遗传性状的遗传规律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多基因遗传性状的遗传规律较为复杂。
(3)调查结果表明,眼皮性状、耳垂性状、酒窝性状等单基因遗传性状在人群中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2. 讨论:(1)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居民对遗传学知识了解较少,需要加强遗传学知识的普及。
(2)在多基因遗传性状的调查中,由于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调查结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差。
(3)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方法,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今后可以扩大调查范围,提高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人类遗传性状的调查及分析

学生设计性实验论文题目:人类遗传性状的调查及分析姓名高雪学号2012132104专业生物技术班级123相关实验课程名称__遗传学实验___指导教师赵文婧实验学期2013~2014 学年二学期太原师范学院教务处编印人类遗传性状的调查及分析姓名:高雪 同组者:薛花兰、康俊、王瑞良、薛凡 (生物系 生物技术 学号2012132104 指导老师: 赵文婧)摘要 通过抽样调查的方法对某一个特定人群的某一性状进行调查,将调查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可以初步了解某一性状的遗传方式、控制性状基因的性质。
通过对太原师范学院南区流动人群及其学生和他们的家属的一些遗传性状的调查统计,并具体分析几位同学的遗传系谱图,初步了解这三种性状的遗传方式和控制其基因的性质。
关键词 双眼皮 单眼皮 酒窝 耳垂 遗传分析前言 人类的一些遗传性状是人类遗传学的重要指标,人类正常性状的遗传包括体表性状、生理和生化的特征,身体素质、行为和智力等方面的性状遗传。
关于人类遗传性状有美人尖、十指自 然相嵌、大拇指自然弯曲度、酒窝、上眼睑、耳垂、卷舌等,而对其的研究报道有很多,如张新伟和张慧英[1]对汉族和回族单双眼皮性状的调查及遗传性分析,张建龙和潘伟槐[2]对绍兴地区的美人尖等四对性状的调查分析,余跃生等[3]对贵州多个名族的遗传规律的研究,此外还有季克强[4]、邵文全[5]对眼睑性状的研究。
但对酒窝的研究比较少见,有张建龙[2]等对山西汉族性状遗传的调查研究可进一步了解本地区人群的体质特征,对研究数据库进行补充丰富,尤其是关于酒窝研究的数据资料补充,具有一定的意义,本实验初步了解某一性状的遗传方式、控制性状基因的性质,有利于其他研究的参考。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太原师范学院南校区流动人群及学生 1.2方法本次调查以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人类的眼睑和酒窝等性状进行调查,制作如下表格,在某一地点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并总结调查结果,绘制具有代表性的三个家庭的遗传图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若干性状的遗传特性及其调查分析
一实验目的
1.了解人类一些常见遗传特性及其遗传方式;
2.学会系谱调查及分析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原理
人是最重要的遗传学研究对象之一,由于许多实验方法受到限制,更不能控制人的生活条件和环境,况且人类世代时间较长,后代个体数很少,以及许多性状遗传的机制也很复杂,人类遗传学的发展相对比较缓慢,对人类许多遗传性状的遗传特征尚不甚了解。
利用系谱方法进展较慢,由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加速了人类性状的研究进展。
不过,利用系谱分析仍是在一定程度上研究决定人类性状或疾病的基因的传递规律的重要方法。
所谓系谱,或称家系图,即是指某一家族各世代成员数目、亲属关系与某基因表达的性状或疾病在该家系成员中分布情况的示意图。
系谱的调查一般都从最先发现的具有某—性状或症状的先证者入手,进而追溯其直系和旁系的亲属。
系谱分析法常用于单基因遗传性状和单基因疾病遗传方式的研究,包括常染色体显性和隐性以及性连锁显性和隐性遗传方式的分析。
本实验将调查一些已知的人类遗传性状,初步了解这些性状的遗传特性,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学生可对自己家庭的某些性状作相应的系谱分析,从而学习基本的系谱分析方法。
同时,根据所测得数据可进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判断供试群体是否处于群体平衡状态。
三实验过程
1.人类血型的遗传
血型是人体的一种遗传性状,是产生抗原抗体的遗传特征。
根据血型之间的相互关系,可划分为各种系或组别。
血型从狭义上讲是指红细胞抗原的差异,广以上来说包括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等血液各成分的抗原的差异。
随着临床输血、组织和器官移植,以及血液免疫学的发展,人们发现了许多新的血型系统,并逐渐了解和掌握了血型抗原和抗体的化学结构及其相互作用,血型在人类学、遗传学、法医学、考古学和临床医学等各方面的应用日趋广泛。
人类血型的发现早在1900年就由Karl Landsteiner博士报道。
这个重要的发现建立了人类ABO血型系统。
Landsteiner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奖。
ABO血型的划分基础即红血球细胞膜上抗原存在的性质。
这种抗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抗体与红血球表面抗原结合发生凝聚,随之由巨噬细胞清除。
ABO血型系统的抗原有两种,分别记为A和B。
红血球表面抗原为A的即为A血型,抗原为B的即为B血型,同时具有A、B两种抗原的为AB型,而既没有A,也没有B抗原的为0血型。
此外,在相应的血清中,A型者血清含抗B抗体称为β抗体,B型者血清中含抗A抗体或称α抗体,O型者血清中则同时含上述两种抗体,而AB型者血清中没有这两种抗体。
由于相应抗原抗体之间的凝聚反应,在输血时对供血、受血者的血型有一定血型限制要求,最好以同血型个体之间供血和受血为好。
从遗传上来看,ABO血型是由红血球抗原类型决定的,而抗原的差别即在其糖基上。
这是由相应的基因决定的,即位于人类第九染色体上的3个等位基因IAIB和IO决定的。
IA、IB基因为并显性,而IO或记为i对IA、IB为隐性。
统计全班的血型,并作纪录,填入表中:2.几种身体特征的遗传
针对以下性状进行调查,统计数据,记录各性状在本班的百分比。
不过,这个百分比不能说明这一性状是否遗传,更不能确定是隐性还是显性。
要了解这些性状是否是遗传性状,可以通过系谱分析法确定,每个同学调查自己的家庭成员,或别的家庭的成员,画出家庭系
谱图,从一个或几个家庭的系谱结果分析并确定这一性状的遗传特性。
(1)卷舌
许多人可以将舌尖两侧卷起。
在班级里检测每个人能否卷舌,并记录数据,算出卷舌和不能卷舌的百分比。
(2)发涡旋转方向
在每个人头顶,头发都有一发涡,有的呈顺时针方向,有的呈逆时针方向。
同学之间可互相观察确定各自的发涡旋转方向,记录全班的结果。
看看哪种旋向占多数?
(3)达尔文耳点
在耳廓外缘呈现一明显的凸点,叫达尔文耳点,这是一显性遗传性状。
这一显性基因在表达方式上表现可变性。
例如,一些人仅在耳朵上表现。
另外,一些人尽管证明是隐性表型,却能传递显性基因。
(4)美人尖
前额正中发际线向下凸一尖,称美人尖。
观察统计全班同学具这一性状的百分比。
(5)反叠舌
不用上齿帮助将舌头向上反折的能力,在人群中较少具备,一般比率低于干分之一。
(6)耳垂的形状
不同的人耳垂的形状有可能不同,有的肉质下垂,有的沿耳廓与颊部连接。
同学之间可相互观察这—性状,统计全班具有这—性状的同学的百分比。
(7)环食指长
(8)指甲类型
(9)拇指端关节外展:
这一性状的纯合隐性个体的拇指关节可向后卷曲60o。
检查全班同学表现这一性状的百分数。
3.几种生理特征的遗传
(1)对苯硫脲的味觉感受能力
苯硫脲,又称苯基硫代碳酰二胺(PTC)。
是一种白色结晶状化合物。
对一定浓度的PTC,有人感觉极苦,有人却感觉甜,还有人感觉完全无味。
调查这一生理性状的特征。
溶液检测时可滴小滴于舌上即可。
检测全班同学的PTC味觉感受结果。
学生可以自己调查该性状的家庭系谱,以确定其遗传特性。
称取1.3克的苯硫脲定溶于1升蒸馏水中(20℃ 2天可完全溶解,或加热溶解亦可)。
该溶液浓度定为1号,然后依次等量对半稀释至 l 4号。
受测者从低浓度的14号溶液依次尝味。
用滴管向受测者舌根部滴5—6滴溶液,然后记录受测者第一次尝到苦味时的溶液等级号。
对尝味结果报告不确切或模棱两可者,重复进行测试,直至认为可靠后才记录其溶液等级号。
尝味域值>11号为纯合尝味者TT
尝味域值10一7号为杂合尝味者Tt
尝味域值<7号为味盲tt
将全部同学该性状的基因型做统计分析,该群体是否为平衡群体,如何解释结果
注意:测试时一定要从低浓度到高浓度,每换不同号溶浓时要用蒸馏水漱口。
另外,在测试时带用蒸馏水和PTC溶液交替测试,以避免受测者的臆想和猜测。
注意事项:
每次测试味觉后须用饮用水漱口。
测试味觉的顺序应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依次进行。
(2)嗅觉察觉阈和识别阈的测定
操作方法:
轻轻摇晃事试液瓶,打开瓶塞,将鼻子凑近瓶口,依次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闻过,记住即号溶液感觉有味道(即察觉阈),然后继续闻下去,直至正确判断所测物质的名称(即识别阈)。
最后记下所得数据。
溶液配制:以25%某溶液为母液,同样按1/2倍作倍比依次稀释成第12-1号溶液。
察觉阈分两种类型:敏感型(1-6)
不敏感型(7-13)
识别阈分三种类型:高度敏感型(1-6)
中度敏感型(7-11)
不敏感型(12-13)
嗅阈测量数据统计
四、附录:人的一些显、隐性性状表现:
显性性状隐性性状
皮肤毛发眼睛正常颜色白化现象
黑色皮肤(不完全显性)白色皮肤
黑色毛发浅色毛发
非棕黄色毛发棕黄色毛发
卷缩发直发
头发中有一绺白发同种颜色的头发
身体有相当大的部分多毛身体只有一部分多毛
男人秃顶蓝色或黑色眼睛头发正常褐色眼睛
大眼睛小眼睛
长睫毛短睫毛
正常视力近视
辨色能力正常色盲
下悬的耳垂长合的耳垂
正常听觉先天性耳聋
厚嘴唇薄嘴唇
舌头有卷成槽型的能力舌头无卷成槽型的能力
宽鼻孔窄鼻孔
高而窄的鼻梁矮而宽的鼻梁
大而凸的鼻子笔直的鼻子
矮身量(多基因决定)高身量
多指、趾指趾数正常
血型A、B、AB 血型O
血液凝集正常血友病
高血压正常血压
味觉有感觉苯硫尿的能力味觉无感觉苯硫尿的能力正常状态苯酮尿
偏头痛正常状态
五实验报告
群体中人类遗传性状调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