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拨乱反正
请分析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伟大历史转折?(附参考答案)

请分析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伟大历史转折?(附参考答案)论述题:党的百年历史是用鲜血、勇气和智慧写就的,是艰苦创业、砥砺前行、充满艰险的百年,我们党的发展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曾遭受过挫折。
但我们党的伟大在于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
请分析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伟大历史转折?(30分)参考答案1:答:因为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拨乱反正,是从这次会议开始的;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这次会议拉开序幕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这次会议为起点开辟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思想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会议前后发展起来和独步形成的。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会,我国在统一大业。
外交,教育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伟大的民族开始复兴。
正是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一系列重大的决议,使之成为历史转折点。
(1)全会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全会全面纠正了自1957年以来党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程度上发生的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错误,重新恢复了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2)全会完成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拨乱反正.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3)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的组织路线,决定拨乱反正,并审查和解决党内一批重大冤假错案.(4)从党的指导思想和实际工作来说,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综上所述,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上一次伟大转折,它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参考答案2:答: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历史转折,这是因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之后两年中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实现了党在建国以来全局性的、根本第页共4页性的伟大转折,它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第一,全会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认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第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拨乱反正的会议。
具体表现在它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弃了“经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为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第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开创未来的会议。
全会明确指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第三,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人民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全会认真地、全面地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的错误,从指导思想上进行了拨乱反正,重新确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确定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指导方针。
从而使我国的国民经济能够沿着一条新的正确的道路向前发展。
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全会果断地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已不适用于现实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作出了从1979年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全会着重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所有这些在我国的政治上、经济上和思想上都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决策。
全会对经济发展问题作出了如下决策:一、对严重失调的国民经济必须进行调整全会指出,由于林彪和“四人帮”的长期破坏,国民经济中存在不少问题,一些重大比例关系失调的状况没有完全改变过来,生产、建设、流通、分配中的一些混乱现象没有完全消除,城乡人民生活中多年积累下来的一系列问题,必须进行妥善解决。
十一届三中全会

初中历史十一届三中全会编稿老师覃剑一校程文军二校杨雪审核张萍萍十一届三中全会一、真理标准的讨论1. 背景:粉碎“四人帮”后,广大人民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然而当时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
2.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3. 意义和影响:真理标准的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有力地破除了个人迷信,推倒了“两个凡是”,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为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1. 时间:1978年底。
2. 地点:北京。
3. 内容:(1)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3)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4. 影响:(1)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点;(2)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一、平反冤假错案1.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在全国全面展开。
2. 1980年,中共中央为刘少奇恢复名誉,平反冤案。
二、加强民主法制建设1. 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工作,初步实现有法可依局面。
2. 人民群众法制观念不断提高,依法办事成为共识。
例题1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能够胜利召开,与下列哪一事件有关( )A.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B. 三大改造的完成C. “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 D . 土地改革的完成思路分析:B 、C 、D 三项所反映史实均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而且都与十一届三中全会无关。
而在1978年,思想理论界进行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顺利召开做了理论上的准备。
答案:A例题2 1980年,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被恢复名誉的中共党员是( )A. 彭德怀B. 刘少奇C. 邓小平D. 陶铸思路分析:国家主席刘少奇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认识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全会认真地、全面地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的错误,从指导思想上进行了拨乱反正,重新确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确定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指导方针。
从而使我国的国民经济能够沿着一条新的正确的道路向前发展。
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全会果断地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已不适用于现实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作出了从1979年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全会着重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所有这些在我国的政治上、经济上和思想上都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决策。
全会对经济发展问题作出了如下决策:一、对严重失调的国民经济必须进行调整全会指出,由于林彪和“四人帮”的长期破坏,国民经济中存在不少问题,一些重大比例关系失调的状况没有完全改变过来,生产、建设、流通、分配中的一些混乱现象没有完全消除,城乡人民生活中多年积累下来的一系列问题,必须进行妥善解决。
基本建设必须积极地而又量力地循序进行,要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不可一拥而上,造成窝工和浪费。
必须在这几年中认真地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切实做到综合平衡,以便为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奠定稳固的基础。
全会讨论和原则同意1979、1980两年的国民经济计划安排,建议国务院修改后提交五届人大讨论通过。
会议认为,这个计划安排是积极的可行的。
二、经济管理体制必须进行改革全会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分集中,必须加以改革。
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权力,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着手大力精减各级经济行政机构,把它们的大部分职权转交给企业性的专业公司或联合公司;应该坚决实行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注意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手段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干部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实行分级分工分人负责,加强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权限和责任,提高工作效率。
全面拨乱反正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

中共中央党校
• 第五,为在历次政治运动特别是“文革” 中受到打击、诬陷和迫害的党外人士平反。 • 包括马寅初、曾兆伦、费孝通、黄药眠、 陶大庸等人。 • 还平反了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的冤假错案, 共为45.4万名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落实了政 策。
中青院班
中共中央党校
• 第六,根据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方针,对
中联部:三和一少(79年平反) 中宣部:阎王殿(龚育之) 文化部:才子佳人部,帝王将相部 教育部:修正主义路线
中青院班
• • • •
中共中央党校
• 第三,对“文化大革命”中全国各 地发生的影响较大的冤假错案进行 了平反。
• 第四,对文化大革命中被错判的反革 命案件、刑事案件进行复查平反或改 判。
• 张志新等;毛远新;陈锡联
中青院班
中共中央党校
此外还讨论了以下问题: • 领袖和群众的关系
• 经济理论问题
• 国际问题 • 20年理论工作经验教训问题
中青院班
中共中央党校
会议第二阶段
• • • • 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指出了今后的主要任务:现代化建设 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思想理论工作任务要深入研究中国实现四 个现代化所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 邓小平提出四项基本原则的背景 • 邓小平与邓垦(1993年的谈话)
中青院班
中共中央党校
• 我们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提出“四个坚持。” 没有这四个坚持,特别是党的领导,什么 事情也搞不好,会出问题。出问题就不是 小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性在哪里? 就在四个坚持。
中青院班
中共中央党校
•
四个坚持集中表现在党的领导。这个 问题可以敞开来说,我那个讲话没有什么 输理的地方,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地方。 当时我讲的无产阶级专政,就是人民民主 专政,讲人民民主专政,比较容易为人所 接受。现在经济发展这么快,没有四个坚 持,究竟会是个什么局面?提出四个坚持, 以后怎么做,还有文章,还有一大堆的事 情,还有没有理清楚的东西。
历届三中全会内容总结表

新任务、新起点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于2003年10月11日~14日,在京召开。全会通 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不仅是今 后十年改革与发展的“蓝图”,同时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展示, 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新的思路和举措。被称之为我 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又一座新的里程碑。其中所提出 的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发展目标,是党的执政理论的重大 创新,是更加现代,更加符合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的执政理念。这一 执政理念的重大变化,已经和必将推动中国全方位的深刻变化。 研究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问题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三中全会,于2008年10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 。 这次全会的主题是研究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问题。全会审议通过 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十二届三中全会:1984年10月20
(4)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11月11日—14日
(5)十五届三中全会:1998年10月12日—14日
(6)十六届三中全会:2003年10月11日—14日
(7)十七届三中全会:2008年10月9日-12日
历届三中全会
三中全会定义: 历届三中全会会议时间
三中全会是指中共某届全国代表大会选出 的中央委员会召开的第三次全体会议的简 称。类似的还有“五中全会”,其余类推 。平时说得最多的“三中全会”(如果没 有特别说明的话),经常是指1978年12月 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以 (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8日—22日 后,我国开始改革开放。这是建国以来党 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 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 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 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转折的历史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转折的历史意义
伟大转折:全会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传统;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启动了农村改革的新进程;全会开始了系统地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
历史意义: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并以此为起点,坚定地依靠广大干部和群众的集体智慧,从各个方面深入总结了历史经验,通过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勇敢地走自己的路,在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开创了党的事业新局面,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并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和改善了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使党赢得人民群众衷心拥护,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十一届三中全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于1978年,主要内容是: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上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十二大: 1、明确规定了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制定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步骤,提出建设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高度精神文明,制定了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方针,强调要把党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
2、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做了重要补充: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3、邓小平在这次大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
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十三大:1、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制定了到下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2、大会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这一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十四大: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大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迈向21世纪的行动纲领。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11月11日—14日,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举行。
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者按:7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会议,决定今年10月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
纵观中共党史,历届党代表大会之后的三中全会往往留有特殊意义,一些具有重大转折性的决策,多是在三中全会上做出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
,否定了中共十一大沿袭的“文化大革命”中的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以及“文化大革命”今后还要进行多次等“左倾”错误观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党的十七大报告是在回顾总结新时期29年来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时,开宗明义地作出这样一个蕴涵广阔历史背景和深刻思想内容的精辟概括的。
回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历史,可以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加深理解这一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农村政策做了哪些调整?
1978年下半年,安徽、四川农村尝试包干到户、到组的生产方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1979年9月,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允许农民因时因地制宜,经营自主。
1980年5月,邓小平发表谈话,肯定了一些地方大包干的做法。
9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认为包产到户"没有什么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到1983年,全国实行"双包"的生产队达到了93%,其中绝大多数实行的是包干到户。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八日至二十二日在北京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