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十年变化

合集下载

回 眸 年 历 届 党 的 三 中 全 会

回 眸 年 历 届 党 的 三 中 全 会
全会充分肯定了党的十一届三中 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巨大 成就和基本经验,在系统总结农村改革 的历史经验、深入分析研究农业和农村 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农业和 农村跨世纪发展的目标和必须遵循的 方针,对我国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建设 作出了全面部署,制定了推进农业和农 村工作的政策措施。
在我国,推进工业化、城镇 化的大 背景下,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越来越 突出,这次全会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 干重大问题决定的形成,标志着全党对 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 深刻了,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自觉性 更高了。
十三届三中全会: 为深化改革扫清道路
1988 年 9 月 26 日~30 日,十三届 三中全会在京召开,会议原则通过了 《关 于 价 格 、 工 资 改 革 的 初 步 方 案》和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 治工作的通知》两个重要文件。
这次会议是在一个特殊时期召开 的。当时,中国正处在新旧两种体制的 转换时期,并因此带来一系列问题。其 中突出的问题是经济秩序混乱、物价上 涨过快,并由此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
十七届三中全会 : 深化农村改革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 第三次全体会议 于 2008 年 10 月 9 日 至 12 日在北京举行,审议通过了《中共 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 问题的决定》。《决定》的核心内容就是 按 照 科 学 发 展 观 的 要 求 ,深 化 改 革 ,创 新 发 展 ,走 现 代 化 农 业 发 展 的 道 路 ,解 决“ 三农”的 深层 次 矛 盾 问 题,推 进 社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七届三中全会 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 和 发 展 作 出 了大 力 推 进 改 革 创 新,加 强农村制度建设;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农 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等重大部署。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我国的思想解放运动及其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我国的思想解放运动及其意义

自新中国建立起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由民主使我们这个民族更加的自信和富有活力,但错误而且残酷的文革运动以及四人帮反革命团体使得我们这个新兴起来的国家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但是一次会议给我国带来了新的转机和发展。

这次会议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它是一场思想的解放和党的执政方式,方向的反思,20世纪中国发生了多次思想解放运动,每次思想解放运动都对历史的进程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也与二十年来所经历的思想解放休戚相关。

思想解放的第一次“最大潮”,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大讨论。

它解决的是党的思想路线问题。

要否定“文化大革命”,要平反冤假错案,解放干部,首先就要破除“两个凡是”的指导方针,否则,一切无从谈起。

十年“文化大革命”不仅给社会造成巨大破坏,给经济发展造成巨大损失,使人民生活长期处于贫困状态,而且给人们的思想造成巨大的混乱,是非扭曲。

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对“两个凡是”的批判,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去掉了精神桎梏。

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为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开辟了道路。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

他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束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又一次解决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成为开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时期的伟大转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中共中央召开了工作会议,为全会作了充分准备。

在分组讨论中,陈云率先提出,为实现党内的安定团结,需要由中央考虑和决定,解决一些“文化大革命”遗留的和历史遗留的问题,平反一批重大冤假错案。

这一建议得到与会同志的响应,引起广泛热烈的讨论。

在闭幕会上,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35年来的历届三中全会回顾

35年来的历届三中全会回顾

35年来的历届三中全会回顾作者:时文来源:《时代报告》2013年第12期35年前,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扬起了改革之帆。

中国,从此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改革征程。

此后,中国共产党又多次召开三中全会,而历届党代表大会之后的三中全会往往具有特殊意义,一些具有重大转折性的决策,都是在三中全会上做出的,这既体现该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施政特点,又为五年工作指明了方向和布署了任务。

35年后,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于2013年11月9日在北京召开。

这次会议在召开前即被媒体和中国民众拿来与35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相比较。

后者被公认为“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而此次全会出台的总体改革方案,将是化解社会深层矛盾、纾解内部压力、推动经济结构转型的“药方”。

如同35年前一样,它必将为整个国家新一轮改革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在此,我们对35年来历届三中全会作一个回顾和梳理,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时点上力求早日实现自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强国富民的“中国梦”。

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拨乱反正时间: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

议题:讨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在经济建设问题上从纠正急于求成的错误倾向和全党要注意解决好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失调等问题出发,必须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措施,对陷于失调的国民经济比例关系进行调整,对过分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着手认真的改革。

意义:随着揭批林彪、“四人帮”斗争取得伟大的胜利,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全党全国工作的着重点,应该从1979年起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这是我国革命道路上又一个历史性的转变。

自此,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开始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十二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时间:1984年10月20日。

议题:改革从农村走向城市,推动经济体制改革,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概念。

意义:这次全会通过的《决定》,是在深刻总结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特别是最近几年城乡经济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表明我们党对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从历次三中全会看中国的改革发展

从历次三中全会看中国的改革发展
可以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重要的成果。这些重大成果与党的历次三中全会紧密相关,可以说历次三中全会既是推动改革开放发展的会议,也是解放思想、理论创新的会议。
强调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是历次三中全会的目标
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党的历次三中全会,把强调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作为会议研究的目标,如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强调:要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于法律之上的特权。只有充分发扬民主,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地建设社会主义。全会公报着重强调,对于几亿农民“必须在经济上充分关心他们的物质利益,在政治上切实保障他们的民主权利”。十二届三中全会强调,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必须正确解决职工和企业的关系,真正做到职工当家作主,做到每一个劳动者在各自的岗位上,以主人翁的姿态进行工作,人人关注企业的经营,人人重视企业的效益,人人的工作成果同他的社会荣誉和物质利益密切相联。十四届三中全会强调,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重视群众切身利益。及时总结群众创造出来的实践经验,尊重群众意愿,把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在深化改革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妥善处理积累和消费、全局和局部、长期利益和近期利益的关系,不断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使改革赢得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十五届三中全会、十七届三中全会专门讨论农业农村问题,都重点强调了保护农民利益问题。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Hale Waihona Puke 从历次三中全会看中国的改革发展
中共中央通过历次三中全会都对中国的改革发展作出战略性部署,引领中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的前进方向,推动改革开放和发展进入新阶段并不断取得新成就,也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个个重要里程碑。在中共党史和共和国史上如此重要的党的历次三中全会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密不可分,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紧密相连,与中国人民的生活福祉息息相关。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三届三中全会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三届三中全会

作者: 王兆铮
作者机构: 中央党校《党校论坛》 副主编
出版物刊名: 求实
页码: 1-6页
主题词: 一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改革规律;消极现象;经济体制改革;所有制结构;经验教训;政治体制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治理经济环境
摘要: <正> 在人民共和国的四十年历史中,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三届三中全会的十年,是对党和国家的发展具有重大关键意义的阶段。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解放思想,努力研究新情况新事物新问题,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正确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任务,到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方针,十年的进程表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0年的伟大历程和伟大成就深刻昭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0年的伟大历程和伟大成就深刻昭示
“改革就是变,就是革除已经过时的旧制 度、旧文化和旧思想,创造富有旺盛生机的新制 度、新文化和新思想,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的 进步和历史的发展。尽管改革形式多样,效果各 异,但所有的改革无疑都充满着艰巨性,改革的 道路总是坎坷曲折,改革者需要有大无畏的勇气, 克服重重困难,才能实现改革的目的。” ——人教版教材
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0年的伟大历程和伟大成就 深刻昭示我们: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 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 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符合党 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 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改革与革命同样推动人类文明(定位) 改革在新旧势力冲突下展开(背景) 改革创造了新制度、新文化、新思想(内容) 改革的成功需要适宜方法、合理方案(智慧) 改革充满艰巨性(精神) 改革具有多样性 ——教材编者的话
2. 了解改革的必要性
“一个成功的革命者无须是政治巨匠,而一个成功 的改革者则必定是一流的政治家。” ——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可惜的是,许多历史学家迷恋于研究革命,这妨碍 了他们去更多地注意那些从事基础性现代化改革的帝王、 君主和官僚。” ——美国比较史家C•E•布莱克
5.从现实追溯历史上改革的曲折性
30年改革的希望和忧患 问题丛生:行政改革; 农地矛盾;市场经济;社会保障; 医疗和教育;资源和环境问题。 我校的机构改革:
• 1. 学校发展研究室: 承担学校综合性政策研究和校长重大决 策咨询任务 • 2. 校务协调中心(校长办公室):协助校长抓好全校行政管 理,负责协调行政科、财务科、信息科、招生办、外事办、保 卫科、档案室等部门综合性工作。 • 3. 课程管理中心(教务处、教科研处);4. 资源管理中心 (总务处);5. 三个年级管理中心。

浅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经济发展变化

浅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经济发展变化
提 高 ” 的八 字 方针 ,开始 对 国 民 经 济 进 行 调 整 。调 整 后 的 1 9 7 9 年 国 民经 济计 划 ,农 业 生 产 增 长 速 度 由原 定 的 5 % 一6 % 调 整 为
7 % 。经 过全党 全 国的努 力 ,上述调 整计 划在 1 9 8 1 年 年底基 本 上实 现 了 。据 国家 统计 局 提供 的数 字 ,1 9 8 1 年 ,我 国 国民 经 济贯 彻 执
秋 之 际 ,以万 里 为第 一 书记 的 中共 安 徽 省 委作 出把 土 地 借 给农 民 耕 种 ,不 向农 民征 统购 粮 的决 策 。这 一 决 策激 发 了农 民 的 生产 积
极 性 ,引 发 一些 农 民包 产 到 户 、包 干 到 户 的行 动 。 同时 ,四川 省
紧缩 支 出的条 件 下 实现 的 ,因而 是 不 够 巩 固 的 ;二是 一 部 分 消 费 品 的增长 还赶 不上 人 民需 要 的增 长 ,市 场商 品供 应 紧 张 的状 况 还
孔令 晖
中图 分类号 :D9 2 2 文中 国 经 济 发 展 变 化
文章 编号 :1 6 7 2-5 8 3 2( 2 0 1 7)0 7—0 1 1 8—0 1
刘 晓 曦
( 中央 民族 大学 北 京 1 0 0 0 0 0 )


1 9 7 8年 3月 , ̄ P J j , 平 指 出 :“ 独 立 自主不 是 闭关 自守 , 自力更 生 不是 盲 目排外 。科 学技 术 是 人 类 共 同创 造 的财 富 。任 何 一 个 民 族 、一 个 国家 ,都需 要 学 习别 的 民 族 、别 的 国 家 的 长处 ,学 习 人
行 进一 步调 整 的方 针 ,取 得 了 比较 明显 的 成 效 。工 农业 生产 稳 步 发 展 ,农 轻重 比例关 系有 所改 善 。农 业 总 产值 达 到 2 3 1 2 亿 元 ,比 上 年增 长 了 5 .7 % 。其 中粮 食 3 2 5 0 2万 吨 , 比上 年增 长 了 4 4 6万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党史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党史

1,1978年5月开始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场讨论,是延续延安整风之后的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实现历史性的转折做了思想理论准备。

2,1978年11月10日至1978年12月15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

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这个讲话实际上是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它为全会实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转折奠定了重要基础。

3,全会冲破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断然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4,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5,1979年4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坚决纠正前两年经济工作中的失误,认真清理过去在这方面长期存在的“左”倾错误影响。

6,经济体制的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从1978年开始,安徽、四川的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在省委的支持下,开始探索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其他一些地方也开始实行农村联产责任制。

7,1979年9月,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保障基层干部和农民因时因地制宜的自主权,发挥其主动性。

1980年5月,邓小平发表《关于农村政策的谈话》,肯定了包产到户这种形式,指出它不会影响我们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66年因经济领域尚未受到“文革”较大影 响,故不计入)

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7.1%, 社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6.8%, 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4.9%
生产水平



1976年和1966年主要产品产量相比: 钢增长33.5%, 原煤增长91.7%, 原油增长499%,发电量增长146%, 农用氮、磷、钾化肥增长117.7%, 塑料增长148.2%, 棉布增长20.9%, 粮食增长33.8%, 油料增长61.6%。
“文革”时期经济的成就

(一)三线建设的成就 (二)国防科技尖端技术的突破


(三)石油、电子工业的发展
(四)地方“五小”工业的崛起 (五)“四三方案”和对外经济工作的新开拓 (六)农田基本建设和社队企业的发展



“文革”时期经济总体评价

这十年中,国家的经济建设仍在进行,国家的 经济基础(所有制)和运行机制(国务院、国 家计委领导下的计划经济体制)没有大的改变, “三五”、“四五”国民经济计划得到完成, 大的建设部署安排没有中断,除1967、1968年 两年外,总体上还是有所发展,并取得了一些 重要成果。如葛洲坝水利工程、南京长江大桥、 刘家峡水电站等等。正如《关于建国以来党的 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 制度的根基仍然保持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还 在进行”,“我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 仍然取得了进展。粮食生产保持了比较稳定的 增长。工业交通、基本建设和科学技术方面取 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一)解决知识青年回城就
业 (二)提高城市工人工资补 贴,改善城市居民生活条件
三、支持个体经济,恢复和发展 城乡集市贸易,方便人民生活
(一)支持个体经济发展
(二)恢复和发展城乡集市
贸易
十一届三中全会 前后十年变化
经济方面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文革时期 1968-1978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十 年 1978-1988
两个时期比较
经济政策
经济体制
经济成果
经济政策的不同

文革时期
“文革”中,毛泽东 解决经济问题的一根 思想主线,就是“抓 革命,促生产” “三五”、“四五” 计划


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 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上有所发 展 城市:实行了国企改革,企业活力充分 发挥,经济发展
一、调整产业政策,着力发展与 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业和轻纺 工业



(一)通过实施各种惠农政策,加快农 业的发展 (国家陆续提高了18种农副产品的收购 价格) (二)加快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轻纺 工业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产业结构政策、就业 和工资政策、个体经 济和城乡集市贸易政 策等



经济体制


文革时期:
计划经济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 调节为辅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经济成果
文革时期

年三中全会后



1.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内容: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农民责、权、利相结合。 意义:调动了农民积极性,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大发展。 2,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环渤海地 区开辟经济开发区,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3.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4.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1987) 5.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2)

1984年全国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63.3元,比1978 年增长1.4倍


1979年至1983年,轻工业总产值从1979 年2045亿元增加到1983年的3135亿元, 增长53.3%; 同期重工业总产值仅从1979年的2636亿 元增加到1983年的3326亿元仅增长26.2%。 [
二、解决知识青年回城就业与提 高城市工人生活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