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延伸题指导训练共21页文档
课外阅读延伸

课外阅读延伸第一篇:课外阅读延伸课外阅读延伸一、主题丛书阅读1、《植物妈妈有办法》——《蒲公英上的绒毛有什么用?》《“小伞兵”和“小刺猬”》《奇妙的种子传播》《真的有胎生植物》活动:用善于发现的眼睛观察周围的其他植物,看看它们是怎么传播种子的,把自己观察到的跟全班同学交流。
2、《树之歌》——《能结“香肠”的树》《会走路的树》活动: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树,跟同学交流。
3、《田家四季歌》——《妈妈的野菜》《插秧》《稻子成熟了》活动: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金黄的玉米,粒粒饱满的水稻,玉米成熟时,尝试一下收获的喜悦,帮助农民伯伯收获庄家。
4、《十二月花名歌》——《渴不死的仙人掌》《蒲公英》《瓜儿谣》活动:你都熟悉哪些花,试着画一画。
5、《葡萄沟》——《南海明珠—海南岛》《五花山》拓展:你都去过哪些好玩儿的地方,跟大家分享一下那里有什么代表性的植物非常出名。
二、名著阅读《十万个为什么》第二篇: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外延伸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外延伸“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这是《语文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的目标。
针对语文新课标的阅读教学部分,如何进行语文课外阅读的开展,提出六点看法仅供大家参考。
作为学生基本语文能力之一的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
但无庸讳言,我们现行的阅读教学存在着不少束缚学生手脚、抑制其阅读能力的提高、思维能力的发展的问题,我认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听说读写的各项语文基本能力之间发展不平衡,“写”的地位过于偏重,迫使听说读的能力成为其附庸,失去了本身的独立性。
阅读能力的训练未能落到实处,还其本来面目;②过重的学习负担,使挣扎于茫茫题海的学生失去了原本可以用来阅读的宝贵时问和形成扎实的基础知识、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的机会,久而久之,冷落了阅读训练,忽视了阅读能力的培养;③现行教材这个“例子”,就入选的课文来看,思想内容、艺术形式诸方面存在着数量太少、视野太窄、单调划一的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知识渴求,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④阅读教学研究方面,未能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阅读延伸题复习指导

1.2010届上学期海淀期中 11.在农山之上,子路、子贡和颜 渊各言其志,请从中选择一人之志,作 出评价。(200字左右)(10分) 【评分要点】①(2分)能准确把握 某一人物之“志”;②(2分)有观点且 观点正确得1分,见解深刻、独到得2分; ③(4分)能做出评价,言之成理;④ (2分)语言通顺。
//
//
//
2.2010市调研卷 水调歌头· 平山堂①用东坡韵
水调歌头· 平山堂①用东坡韵 【南宋】 方 岳 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红。芦 叶蓬舟千重,菰菜莼羹②一梦,无语寄归鸿。醉眼渺河洛③,遗 恨夕阳中。 苹洲外,山欲暝,敛眉峰。人间俯仰陈迹,叹息 两仙翁。不见当时杨柳,只是从前烟雨,磨灭几英雄。天地一孤 啸,匹马又西风。 注:①平山堂:在今扬州西北蜀岗上,为欧阳修所建。 ②菰 菜莼羹:相传张翰在外作官时,见秋风起,想起了家乡的菰菜、 莼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归乡。 ③河洛:泛指为金兵所占领的广 大中原地区。 13.从这首词的结尾两句“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中, 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这首词的内容,对这一形 象进行评价。(200字左右) (10分)
07山东卷《灯火温情》22题答案
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 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等这种 人生态度?假若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 全文谈谈你的看法。(5分)
【提示】每个问题都强调“你”的看法,就要求考 生结合文章的内容、自己的生活积累、人生观等作出 自己的思考与解答。如果仅仅用文本中的内容来回答, 就不符合题目的要求。 【参考答案】这都不是积极的做法。身处逆境,至少 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在逆境中能在心中点一 盏温情的灯,保持自我,不失人格,不失风骨,勇于进 取。
语文高考备考指导——阅读延伸题(共21张PPT)

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审题不准确,答非所问 2、答题不规范,思路混乱 3、观点不明确,语焉不详 4、联想不丰富,言多意浅
几点思考……
如何规范答题? 如何展开联想?
规范答题:掌握一些常用语(专业术语)
解释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 表明观点:我认为,我赞同,我欣赏,我认可, 对此我不敢苟同,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认为 这是……原因造成的。 联系现实:比如生活中,古往今来,由此我联想到 阐述理由:如果肯定—价值意义;如果否定—弊 端恶果。 (分条阐释,用关联词语或序数词或逻辑关系的 词语连缀 )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第 一…第二,不仅…而且,尽管…但是,既…又 (从不同角度分析,使观点突出) 总结:由此可见,因此,所以,总之,当然,综上所述
“莫为轻阴便拟归”一句是说:不要因为短暂的阴雨 而轻易踏上归途,若想欣赏美好的事物就不能因一时的 阻碍和困苦便打道回府。这不禁让我想到大家的高三生 活,在十多年的学习生涯中,高三最令人难忘,繁忙的 课业和升学的压力正如那“轻阴”的天气,然而父母的 悉心关爱和老师的殷切期盼,还有你们心中对美好“春 晖”一份向往,共同构成了“莫拟归”的动力。人生漫 漫,尚未步入高等学府的你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等待 你们的还有很多困难要去克服,但只要怀着争当弄潮儿 的勇气,我相信,即便人生有“轻阴”,你们也会以决 不“拟归”的气魄,去开创人生的“春天”。。
学以致用 实战操练
山中留客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莫为轻阴便拟归”这一句触发了你怎样的感悟? 请联系现实生活谈一谈。 第一步:翻译 第二步:审题 把握句意,2分;观点(理解),2分; 举例分析,4分;语言,2分。
阅读延伸题型

新高考阅读延伸题复习●考查的两个重点:1. 读懂作者2. 读出自己●评分细则8—10分:句意解说准确,观点鲜明,有见解;举例恰当、合理,分析说理充分、深入;语言通畅、有条理。
5—7分:句意理解基本准确,有观点;能举例,且基本合理,有结合例子的分析;语言表述准确,通顺。
1—4分:句意理解错误或不准确,无观点;不举例或举例不当,缺乏分析;语言不通顺,有语病。
•句意理解是否准确是入类的关键;•拓展举例是否恰当、分析说理是否深入是升格的关键;•语言表达是否完整、有条理、简洁明了、通畅是得分的保证。
●训练目标•审题细致,答即所问•答题规范,层次清晰•立足文本,观点明确•语言流畅,举例典型➢审题细致,答即所问【例如】:1. 文中描写二峰“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绝无阿附意”,请写出这句话的意思,并从下面三位古人中任选一人为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陶渊明、李白、苏轼)2. 在农山之上,子路、子贡和颜渊各言其志。
请从中选择一人之志,作出评价。
3. 当同乡人说回君“此荡子不顾家,乌足取”后,作者的一番言辞使同乡人“无以应”。
请你用现代汉语写一段话,帮助同乡人反驳作者。
4. 从这首词的结尾两句“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这首词的内容,对这一形象进行评价。
➢答题规范,思路清晰•结合文本,提出观点•分析论证,言之有据•归纳总结,回扣观点【例1】:[ 问]:《沧浪亭记》的作者苏舜钦在仕途失意后转而寄情山水,安于冲旷。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答案示例]:苏舜钦在仕途失意后寄情山水,感叹“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的“不亦鄙哉”,这是在无奈之下对自己过去最真诚最直白的反思,也是寻求精神升华、自我审视的悟道之举。
古往今来,苏舜钦们不胜枚举,没有了官场名利的争夺,没有了纷扰世俗的烦恼,那些寄居在他们内心深处的本我会在山水中苏醒,他们会真正的拷问自己的灵魂,去探求人生的意义。
苏子面对江波浩淼感叹“物与我皆无尽”,这本身就是一种灵魂的升华与超脱。
文言阅读延伸题型及解题思路指导

★《2011北京卷考试说明》阅读延伸题的考试要求及内容一、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的体察、阐发与评价。
即:立足文本,正确理解其内容或形式→延伸(对文本内容或形式进行体察、阐发与评价)二、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与阐释。
即:正确理解文本意蕴→延伸(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对文本意蕴进行思考、领悟与阐释)★我们在文言文阅读延伸题上存在的问题1、审题意识薄弱,不能够准确全面理解题干要求。
2、应题意识不佳,不善于写标志性的提示语,写作层次欠清晰。
3、拓展举例不当,分析阐释向心意识薄弱,欠缺深度。
4、表达能力较差,辞不达意,病句、错字较多。
★解决问题的办法1、读懂文本文章、主旨2、审清题干应题、思路3、读出自己积累、经验;思考、领悟4、写出自己恰当、条理;准确、深刻★答题思路①应题明旨立足文本,对文本内容或形式进行体察、阐发与评价②分析阐发或者正确理解文本意蕴,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进行思考、领悟与阐释分析阐发的角度:把握核心——是什么?即人、事、景、物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所说之理、所抒之情是什么?深度透视——为什么?溯本求源审视结果——怎么样?说意义,论危害提出建议——怎么办?分析方法:辩证、例证、引证、对比、类比、因果、假设……学会运用这样的表述: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个人、社会、历史、文化、哲学、审美、现实……;之所以……是因为……;如果(不)……那么……;反之……;首先……其次……最后……;综上所述……③总结点题考点一: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的体察、阐发与评价【试题回顾】△2010年6月统练孔子北游于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侍侧。
孔子四望,喟然而叹曰:“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
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
”子路进曰:“由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于天,旌旗缤纷下蟠于地。
由当一队而敌之,必也攘地千里,搴旗执聝。
唯由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
”夫子曰:“勇哉!”子贡复进曰:“赐愿使齐、楚合战于漭漾之野,两垒相望,尘埃相接,挺刃交兵。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延伸题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延伸题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理解延伸题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这类题目通常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从而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首先,阅读理解延伸题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文本。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文本中的人物性格、情感变化、故事情节发展等方面,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和讨论。
这样的练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其次,延伸题还可以鼓励学生将文本内容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题目,让学生思考文本中的情节或观点如何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还能够学会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此外,阅读理解延伸题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这样的练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最后,延伸题的设计应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同时也要确保学生能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完成。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挑战欲望。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理解延伸题是提高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通过这类题目的练习,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能够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生活实践能力。
教师在
设计延伸题时,应该注重题目的多样性和实践性,以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
现代文阅读延伸题目例解

现代文阅读延伸题目例解现代文阅读延伸要点:①延伸的基础是读懂文本和题目所要求文句,结合全文确切理解关键词语;②在充分理解题目要求文句的前提下,做出合情合理的分析、认识和判断;③考试中,按题目要求的方向,做清晰适度、要点完备、表达流畅的延伸;④备考时,可沿题目要求的方向进一步扩展延伸,从而辐射到写作领域。
【例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题目。
重峦叠嶂间的田园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
陶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
他出生的时候,阮籍、嵇康也已经去世一百多年。
他与这两代人,都有明显区别。
他对三国群雄为权谋的争斗看得很透,这与魏晋名士基本一致。
但如果把他与魏晋名士细加对比,就会发现魏晋名士虽然喜欢老庄却还不够自然,在行为上有点故意,有点表演,有点“我偏要这样”的做作,这就与道家的自然观念有距离了;而且,魏晋名士身上残留着太多贵族子弟的气息,清谈中过于互相依赖,过于在乎他人的视线,而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回归自然个体,回归僻静的田园。
魏晋之前,中国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与军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晋名士用极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来,让它回归个体,悲壮而奇丽地当众燃烧;陶渊明则更进一步,不要悲壮,不要奇丽,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邑的视线之外过自己的生活。
安静,是一种哲学。
历史上许多文人也得到过被迫的“安静”,但他们的全部心态与朝廷兴衰割舍不开,即使身在安静处也无时无刻不惦念着那不安静的所在。
陶渊明正好相反,虽然也曾断断续续做点小官,但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殷切地惦念着田园。
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园荒芜了。
他天天自催。
这样一个陶渊明,使大家感到陌生。
尽管他的言词非常通俗,绝无魏晋名士的艰涩,但人们的接受从来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轰动,可陶渊明恰恰拒绝轰动。
人们还在乎故事,而陶渊明又恰恰没有故事。
因此,陶渊明理所当然地处于大众的关注之外。
到了唐代,陶渊明还没有产生应有的反响。
直到宋代,尤其是苏东坡,才真正发现陶渊明的光彩。
阅读延伸题方法总结及练习

审清题干要求
总结 方法
读出自己 “我”的观点或认 ①这句话使我想到,不管多么穷困,也要保持高尚 识 读懂作者 的操守。②文中的徐阿婆为了还清赃官助济她的钱, 走进文本, 忍受病痛和穷困的折磨,早出晚归出外摘茶挣钱, 从文本中找依据 在临死之前终于将钱还清。③徐阿婆虽穷但追求清 名的节守让人敬佩。④生活中有很多同徐阿婆一样 过渡 虽穷但保持着高尚人格操守的人。⑤伟大的民主战 士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领美国政府的救济粮,他的 精神让人钦服;四川地震灾区很多人们,面对家破 联系实际 人亡的惨境,没有一味要求政府补贴或做违法犯罪 的事情来谋取钱财,而是依靠自身力量,在灾难中 奋起,重建家园。 ⑥人的一生,可以穷困,但不 可因为穷困而丧失做人的基本准则。结论
参 考
①陆游“山河兴废供搔首”,心系国家安 危,“梦魂犹绕古梁州”,愿以一己之力扶大 厦于将倒的所思所为,体现了他的“男儿”本 色:以天下为己任,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 运相连系。②我认为,“男儿”本色就是敢于 担当,对自己,对社会,对国家有责任心。③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为国家的命运奔 走忙碌,呼吁民主,都是“男儿”本色的彰显。 ④因为心中有国家,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 他们明确自己需要做什么,并有坚定的信念为 之奋斗,使自己成为顶天立地的好男儿。
参 考
①陆游的“男儿”本色指他心系国家安危, 胸怀报国之志,将对个人安危的忧虑放在对国 家的担忧之后,实乃为大胸襟,大丈夫!即使 他不被重用,其对故乡赤诚之心依旧。②我认 为,真正的男儿应有博大的胸怀、坚定的信仰, 不汲汲于一己之利,不慌乱于世事喧嚣。③当 我吟着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时, 我看到一个将天下苍生的忧苦装在心中的男儿; 当我诵着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时,我看到 一个笃定地愿为国奉献的男儿。④他们不因己 身不得志将心系在“我”上,不因世事浑浊易 其心志,真乃有胸襟,有抱负的男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