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札收藏任然以内容取胜

信札收藏任然以内容取胜
信札收藏任然以内容取胜

信札收藏任然以内容取胜

近段时间,在秋拍中,鲁迅致陶亢德的信函、李大钊致夫人吴若男的书札、陈独秀致陶亢德的书札均以不菲的价格成交,掀起了一个信札拍卖的小高潮。那么,近现代名人信札是否已成为艺术品市场中冬天里的一把火?其文化内涵有几何?收藏信札要注重哪些方面的价值?对此,业界专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保昌字画商城小编也在网上和朋友那里借阅资料查找了信札收藏的小知识与注意事项:

鲁迅致陶亢德的一封信

信札压根就没火

梳理中国近现代名人信札拍卖的历程,可以看到,名人信札经历了一个被忽略,之后逐步获得价值认同和回归的发展之路。

早在1994年,翰海秋拍中就试水上拍—册15通的徐悲鸿信札,估价为10万元,但没能拍出。2004年,仍然是翰海拍卖会,仍然是徐悲鸿的信札,这一回,仅3通的信札竟以24.2万元拍出。2005年,在嘉德秋拍上,郁达夫致王映霞的8封情书又以34万元高价成交。而后,2009年的嘉德春拍上,陈独秀、梁启超、徐志摩等致胡适的一批信件,创下744.8万元成交价的纪录,引起了较大轰动。今年,鲁迅的一封200字信札又以600多万元创下了纪录。因此,有人惊呼,以前所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现在是信中一字已抵万金,名人信札收藏将迎来一个春天。

但是,在匡时拍卖老总董国强看来,信札拍卖出现一些高价,是社会整体文化品位提升的

表现,但信札收藏压根就没火过,也没有出现让他觉得很意外的价格。因为它并没有被资本所青睐,收藏者都是文化程度比较高的人。“我们的文化不值钱已经很多年了,很多人都习惯于这种不值钱,所以出现个高一些的价格,他们就大呼小叫。”

董国强认为,鲁迅的信札拍出这样的价格,以其身份、历史文化地位和墨迹在民间流传的稀少程度,其实是低了。“正如吴冠中先生所言,‘一百个齐白石也抵不上一个鲁迅’。而且,除了公立博物馆之外,估计全国没有三个人手中有鲁迅的亲笔信。这样的拍品,其唯一性已经达到了完全取决于卖家愿意以多少钱出手,不需要市场标准了。”

而大部分的名人信札,其实都还比较便宜。董国强说:“梁漱溟、冯友兰这些人们比较熟知的近代思想家,他们一通信札也就能拍几万元。”

不过,由于收藏信札的大部分不是投资客,而是有文化情怀的藏家。所以,董国强认为,信札涨得慢一点,让真正有底蕴的人能够买得起、藏得住,并非坏事。

信札承载的是书法和时代文化

那么,名人信札为何会受到文化人的青睐?文献学家、收藏家王贵忱表示,收藏信札其实就是收藏名家书法。中国历代书法名家的真迹,主要都是通过信札流传下来并被后人奉为圭臬的。比如,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件流传有绪的法帖墨迹——陆机手书的《平复帖》,便是一纸书信,曾引得大收藏家张伯驹不惜为其倾家荡产;三希堂珍藏的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也是书法大家的三张“便条”。“在信札中,一个人的书法水平、气质、性情都得到了最真实的反映,因为书写者并没有想过要公开,所以写得很放松很随意。”

董国强也谈到,收藏信札其实是收藏具有时代标志性的文明、文化。“像鲁迅、丰子恺等近现代文化名人,本身就是很好的书法家,他们的字和今天国内著名的书法家相比较,一点都不逊色,甚至更出色。钢笔的信札拍卖价格低于毛笔字所书信札,就在于其欣赏性差一些。另外,很多信札文字优美如散文,或者直接就保留了一些诗稿,很值得反复吟味。而且,朋友之间的往来信札往往都是直抒胸臆,没有过多的修饰,反映的是真性情,在用笔上也比较自由。”

收藏讲求“内容为王”

除了把玩上的愉悦性情,从收藏角度看,名人信札的价值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考察呢?

董国强表示,收藏信札应该从稀有性、作者的名头、历史地位,是否涉及到重大历史事件等方面考虑。以他们去年上拍的梁启超专场为例,同样都是梁启超的信札,有的拍了十几万元,有的拍了一百多万元,差距非常大,决定价格不同的因素就是内容了。那些对历史有补充作用,或者涉及到重大历史事件的信件,价位自然要高很多,譬如梁启超写给孙传芳、袁世凯的信札,因为对方也是当时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人物,价位就比较高,他写梁思成、林徽因结婚细节的信札,价位也比较高,因为这是公众很熟悉的、很有兴趣去详细了解的社会事件。

2009年上拍的胡适家族秘藏信件,包括陈独秀等致胡适信札13通、梁启超致胡适词稿及信札11通、徐志摩致胡适信札3通,都是从未对外公开的。其中,陈独秀等致胡适的信札历时长达10余年,涉及1920年《新青年》独立办报事件、1920年《新青年》众多编辑分裂事件、1920年上海学生罢课游行运动、胡适参加段祺瑞政府“善后会议”事件、陈独秀狱中出版文稿等,极具史料价值。所以拍出了554.4万元,后来,国家文物局还行使了国家优先购买权,可见其珍贵。

王贵忱也强调,收藏名人信札要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待人物的地位、名声,按照自己的学识、修养和研究课题来做收藏。

后记:陶亢德介绍

风云激荡的现代文学,三十年间造就了一大批文学名家,同时也培育了一批编辑名手,如

邹韬奋、赵家璧、孙伏园等,都已成为了现代编辑出版史研究的重点人物。但由于某种原因,也有一些才能卓异的编辑家却被忘却了,至今未能得到应有的关注,在这些被遮蔽的人之中,陶亢德算是一位。

陶亢德(1908-1983),字哲庵,浙江绍兴人,笔名徒然、哲庵、室暗等。陶亢德出身贫寒,早年在苏州做学徒,后来又到东北谋生,没有受过什么正规的教育,却靠着浙东人的坚韧进行自学,最后达到了通晓五六国文字的地步。陶亢德从事办刊的时间并不长,也就十五年左右,整体来看,这十五年的办刊生涯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信札收藏任然以内容取胜

信札收藏任然以内容取胜 近段时间,在秋拍中,鲁迅致陶亢德的信函、李大钊致夫人吴若男的书札、陈独秀致陶亢德的书札均以不菲的价格成交,掀起了一个信札拍卖的小高潮。那么,近现代名人信札是否已成为艺术品市场中冬天里的一把火?其文化内涵有几何?收藏信札要注重哪些方面的价值?对此,业界专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保昌字画商城小编也在网上和朋友那里借阅资料查找了信札收藏的小知识与注意事项: 鲁迅致陶亢德的一封信 信札压根就没火 梳理中国近现代名人信札拍卖的历程,可以看到,名人信札经历了一个被忽略,之后逐步获得价值认同和回归的发展之路。 早在1994年,翰海秋拍中就试水上拍—册15通的徐悲鸿信札,估价为10万元,但没能拍出。2004年,仍然是翰海拍卖会,仍然是徐悲鸿的信札,这一回,仅3通的信札竟以24.2万元拍出。2005年,在嘉德秋拍上,郁达夫致王映霞的8封情书又以34万元高价成交。而后,2009年的嘉德春拍上,陈独秀、梁启超、徐志摩等致胡适的一批信件,创下744.8万元成交价的纪录,引起了较大轰动。今年,鲁迅的一封200字信札又以600多万元创下了纪录。因此,有人惊呼,以前所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现在是信中一字已抵万金,名人信札收藏将迎来一个春天。 但是,在匡时拍卖老总董国强看来,信札拍卖出现一些高价,是社会整体文化品位提升的

表现,但信札收藏压根就没火过,也没有出现让他觉得很意外的价格。因为它并没有被资本所青睐,收藏者都是文化程度比较高的人。“我们的文化不值钱已经很多年了,很多人都习惯于这种不值钱,所以出现个高一些的价格,他们就大呼小叫。” 董国强认为,鲁迅的信札拍出这样的价格,以其身份、历史文化地位和墨迹在民间流传的稀少程度,其实是低了。“正如吴冠中先生所言,‘一百个齐白石也抵不上一个鲁迅’。而且,除了公立博物馆之外,估计全国没有三个人手中有鲁迅的亲笔信。这样的拍品,其唯一性已经达到了完全取决于卖家愿意以多少钱出手,不需要市场标准了。” 而大部分的名人信札,其实都还比较便宜。董国强说:“梁漱溟、冯友兰这些人们比较熟知的近代思想家,他们一通信札也就能拍几万元。” 不过,由于收藏信札的大部分不是投资客,而是有文化情怀的藏家。所以,董国强认为,信札涨得慢一点,让真正有底蕴的人能够买得起、藏得住,并非坏事。 信札承载的是书法和时代文化 那么,名人信札为何会受到文化人的青睐?文献学家、收藏家王贵忱表示,收藏信札其实就是收藏名家书法。中国历代书法名家的真迹,主要都是通过信札流传下来并被后人奉为圭臬的。比如,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件流传有绪的法帖墨迹——陆机手书的《平复帖》,便是一纸书信,曾引得大收藏家张伯驹不惜为其倾家荡产;三希堂珍藏的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也是书法大家的三张“便条”。“在信札中,一个人的书法水平、气质、性情都得到了最真实的反映,因为书写者并没有想过要公开,所以写得很放松很随意。” 董国强也谈到,收藏信札其实是收藏具有时代标志性的文明、文化。“像鲁迅、丰子恺等近现代文化名人,本身就是很好的书法家,他们的字和今天国内著名的书法家相比较,一点都不逊色,甚至更出色。钢笔的信札拍卖价格低于毛笔字所书信札,就在于其欣赏性差一些。另外,很多信札文字优美如散文,或者直接就保留了一些诗稿,很值得反复吟味。而且,朋友之间的往来信札往往都是直抒胸臆,没有过多的修饰,反映的是真性情,在用笔上也比较自由。” 收藏讲求“内容为王” 除了把玩上的愉悦性情,从收藏角度看,名人信札的价值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考察呢? 董国强表示,收藏信札应该从稀有性、作者的名头、历史地位,是否涉及到重大历史事件等方面考虑。以他们去年上拍的梁启超专场为例,同样都是梁启超的信札,有的拍了十几万元,有的拍了一百多万元,差距非常大,决定价格不同的因素就是内容了。那些对历史有补充作用,或者涉及到重大历史事件的信件,价位自然要高很多,譬如梁启超写给孙传芳、袁世凯的信札,因为对方也是当时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人物,价位就比较高,他写梁思成、林徽因结婚细节的信札,价位也比较高,因为这是公众很熟悉的、很有兴趣去详细了解的社会事件。 2009年上拍的胡适家族秘藏信件,包括陈独秀等致胡适信札13通、梁启超致胡适词稿及信札11通、徐志摩致胡适信札3通,都是从未对外公开的。其中,陈独秀等致胡适的信札历时长达10余年,涉及1920年《新青年》独立办报事件、1920年《新青年》众多编辑分裂事件、1920年上海学生罢课游行运动、胡适参加段祺瑞政府“善后会议”事件、陈独秀狱中出版文稿等,极具史料价值。所以拍出了554.4万元,后来,国家文物局还行使了国家优先购买权,可见其珍贵。 王贵忱也强调,收藏名人信札要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待人物的地位、名声,按照自己的学识、修养和研究课题来做收藏。 后记:陶亢德介绍 风云激荡的现代文学,三十年间造就了一大批文学名家,同时也培育了一批编辑名手,如

古人的信札,真的感人

古人的信札,真的感人 还记得你曾写过的信么?一封信,即使只有只言片语,也会因为那份心的牵念而珍贵。也许比较耗时,但却独有一份电话信息都无法替代的温暖。 在不通网络的过去,无法见面的交流似乎只能通过写信,故书札便成了人类传递信息的一种载体。因为书札较之公开言论,更能反映书者真情实感,既具史料价值,又具艺术价值, 历来受到藏家重视。一起来欣赏部分古人的信札吧。 西晋陆机《平复帖》,9行86字。纵23.8厘米,横20.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此贴内容涉及三个人物,贺循,字彦先,是陆机的朋友,身体多病,难以痊愈。陆机说他能够维持现状,已经可庆,又有子侍奉,可以无忧了。吴子杨,以前曾到过陆家,但未受到重视。如今将西行,复来相见,其威仪举动,自有一种较前不同的气宇轩昂之美。最后说到夏伯荣,他因寇乱阻隔,没有消息。 方孝孺致彦士翰林手札 方孝孺是文章大家,今存世者有《逊志斋集》及《方正学先

生集》等。 此札内容为告朋友彦士未赴约之由,并询问及都转公之情况,最后言及朋友所请写之寿序文因“俗冗”心不能静而尚未脱稿。此札内容平实,言简意赅;其字气息沉厚,点画老辣,结体硕长,有大人态。古来忠烈、重臣之字,如颜真卿、翁同龢等都是此类风格。从此札中,可见其人实乃端人正士,笔笔到位,字字独立,无逢迎之态,令人奉读之如面君子。 熊廷弼致友人手札 熊廷弼不以书法名世,但其人格、其才能为后世所仰,有《辽中书牍》、《熊襄愍公集》传世。 此熊廷弼致友札内容为报自己得差将离别之心情,又对友人厚贶表谢意。寥寥数行,叙事言情,胜于长文巨篇。其书法宗王羲之《十七帖》一路,而行笔迟涩中见心境之愁郁。以字法责之虽非上乘,然字外之音悠远苍凉。见字如见人,使人油然而生敬意,焉能斤斤于点画也。 左光斗致麓翁手札(附万寿祺跋) 左光斗(1575-1625),字遗直、共之,号浮丘。安庆桐城(今属安徽)人。万历进士,授中书舍人,擢迁御史,奉命办理屯田事务,在北方大兴水利,垦水田,种水稻。泰昌元年(1620)他与杨涟等反对李选侍。又与杨涟同因弹劾魏忠贤

名人信札的三大收藏价值

相对于其他的史料记载,名人信札算是比较真实也比较全面地反映历史的证物。正如唐智勇所说,名人信札兼具有史料、文献、文学、书法、文物等多方面的价值。 作为最及时的实况记录,在不同的人群立场,也有着不同的价值点。名人信札的价值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它的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因为名人信札对于其作者所处时代的时事、政治、人情世风以及与友人在诗文唱和、学问探讨等方面皆有反映,可以说,从某个侧面真实地记录或反映了名人的思想、学术观点以及一些工作和生活情况,也是人们研究这一段历史和名人的重要依据。 二是他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过去,名人书写工具都是用毛笔,千百年来,中国的文人墨客和雅士常常利用书法来寄托自己的艺术理想,发泄自己的喜怒哀乐,许多人终身以之为伴,有些人虽治他业,且不是以书法著称于世,但终身雅好书法,若以他们独具风格的书法作品而论,当一个书法家绝对是绰绰有余。因此很多名人的书法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有着很高的观赏价值。 三是名人信札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市场价值。因为名人书札往往体现了书家深厚的书法造诣和渊博的学养,民间收藏这些是很有意义

的。自古以来,民间一直保存着收藏信札习惯,很多大藏家也涉足名人信札的收藏。 名人信札的价位和书画及其它藏品价位的定位原则基本上是一样的,主要依据是历史上影响大,有较高书法造诣,信之内容有较高文献价值,信纸系作者专用笺或彩笺的;物以稀为贵,历史上有一定影响,由于各种原因,遗存手迹比较少的。但是由于目前信札收藏家都有自己的专题和范围,因此同样一通信札在不同的藏家心中的价位也会有很大的差距。 不过,唐智勇对于当前信札的盲目收藏热却颇有微言,名人信札不是人人都能收藏,要具有一定文化底蕴的人才有鉴别能力。换而言之,名人信札收藏不仅仅是一件市场上了为了单纯为赢利而商业行为,同时也是对古文物的一种保护行为。 此外,书法文化与信札文化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书法是没有思想的东西,信札却是有生命力的东西。名人信札将会随着年代的过去,越来越显露出其重大的价值。

唐代信札《洪奕家书》

唐代信札《洪奕家书》 洪奕家书唐代开元七年(719)阿斯塔纳墓地出土 现藏吐鲁番地区博物馆的此件文书,2004年出土于新疆阿斯塔那396号唐墓,双面书写,正面为官文书,背面为家书,因写信人自称“洪奕”,定名《洪奕家书》。 从家书内容看,洪奕为唐代西北边塞士兵,离家到西州(今吐鲁番)已两年,思乡心切,写信问候家中爹娘。唐开元七年(719),在东突厥复兴并觊觎西域的大背景下,已服役两年的洪奕被安西节度使汤嘉惠检点征发北庭,深感归期遥遥,担心老死异域,心中悲苦,愁思无限。 家书释录如下: 启:违径二贰(载),思暮(慕)无宁,比不奉海(诲),夙夜皇(惶)悚,惟增恋结。仲春顿热,不审婆□耶娘体内,起君(居)胜常,伏愿侵(寝)善(膳)安和,伏惟万福。洪奕发家已来,至于西州,经今二贰(载),随身衣勿(物),并得充身用足,亦不乏少。右(又)被节度使简充行,限开元七年五月一日发向北庭征役,儿今叶(业)薄,种果无因。少□向

西,无日归回之日,洪奕今身役苦,终不辞,唯愁老彼。今者关河两碍,夙夜思惟,根(恨)不自死。关河两碍,制不由身,即日不宣。 洪奕家书保存完好,格式、内容较完整,信中时间、地点、人物活动清楚,语言口语化,感情色彩浓厚。家书也透露出开元时期一些西域史事及戍边将士的情况。 唐初,唐王朝主要依靠行军来加强对西域的控制。这种行军的主力是通过临时征发的兵募而来,而兵募是以州为单位编入行军,开赴服役地点的。这种行军能迅速组合攻伐,一旦进军成功,除留部分兵力用于镇守外,旋即退军并解散行军。随着唐代的军事战略由进攻转为防御,临时出征的行军变为长期屯边的镇兵。洪奕所在的开元初年正处于这一过渡时期,他即是以镇兵的身份来到西州进行征戍镇防。文书中提到的洪奕本人的生活状态诸如归家无期、兵役繁重,思乡情浓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戍边士兵的生活状况。 家书中还提到,洪奕本人将于开元七年五月一日发向北庭。北庭处天山北麓,属于诸突厥游牧部落的活动范围,随着西突厥部的衰落及突骑施等异姓部落的兴起,北庭地区的防务愈显重要。唐开元六年下诏讨伐突厥,至开元八年秋突厥攻打北庭附近的拔悉密,北庭一直处于警备状态。文书中提到的调西州兵到北庭,应是为了应对东突厥对北庭的进攻。

古代名人自荐信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古代名人自荐信 篇一:历史专业求职自荐书 历史专业求职自荐书 历史专业求职自荐书 尊敬的xx先生: 您好!我出生在塞北的工业重镇--内蒙古包头市,自幼就生活在国企大院里,20XX年考上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系本科。 大学四年的短暂时光,我沉浸在历史研究的浩瀚大海里。几乎每天都待在狮子山上川师大图书馆的特藏室--一个以 收藏善本古籍、影印四库全书系列和大量港台学术书籍的地方。在这里,我的世界开了一扇窗--我的历史学学术训练就此开始。 我在阅读中逐渐对两个方向表现出浓厚的学术兴趣:一是古籍校读整理,二是中国近代化史。大学期间我也写了一些学术论文,涉及历史地理、古籍订误、近代学人风采、美苏历史等。大学对于我而言,不仅仅是寒窗苦读,也有问道

之乐,比如向用力于“唐宋变革论”的张邦炜教授、谢元鲁教授求学,向专攻晚清政治史和民国政制史的杨天宏教授问道,还有其他如邓绍辉教授(师从《洋务运动史》夏东元先生)、王川教授(中山大学历史学博士)等等,不一而足。总之,我坚信“转益多师”对于个人求学的重要性。后来也因对于历史研究的热爱,准备考研,结果因英语差2分惜败。 迫于生计的我,不愿再增加父母的负担,只身一人任教于川北大巴山下的通江县--红四方面军总部驻地。在那里工作的近600个日夜,除去教书育人、传授知识/常识外,剩下的时间几乎付之于阅读、思考与写作。窘迫的生活并没有让我对残酷的现实屈服,反而更加坚信“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我的理想绝不仅仅是做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中学教师,我的惟一志业是在一个充分发掘自我潜力的学术机构任职--从事学术研究和推广普及。 我相信,任何一个伟大的事业要想长久发展,绝不可离开对现实世界的关怀和思考,否则极有可能会行之不远,抑或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对于一个企业而言,“百年老号”不仅仅是一个品牌,更是一种观念--来自于>企业文化的深厚沉淀。 20XX年春,我来到成都市北大附中成都实验学校任教高中历史。我又回到了原点。这一切让我很感慨,不论是塞外钢城,还是巴山蜀水,它们都身居内陆,也亟需现代化。问

2020年名人书信范文大全

名人书信范文大全 (图片源自网络) 这是吴均写给好友朱元思的信中的一个片段,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该文既用人的感受反衬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与朱元思书》篇幅虽短,但很讲究章法。著名作家何士光曾说:“《与朱元思书》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奇文,玄妙不可测。真可谓'云山苍苍,江水茫茫'”。但凡读过此文的人定会深深为文章和谐的语言、优美的意境和高洁的志趣所感染。 这就是现代人的无事找事。人家是写字。写字本身包含有书法。有法度的写字,在古代是读书人首先得接受的一项学习。字不正,心先病。他们的字,代表着他们自己的脸面。在书信往来中,犹其写给尊长的信件,都是以工整的书体书写。见字如见其人。会非常庄重认真的对待信札的书写。假如胡涂乱抹的写给他人,是对他人的不敬。好比一个衣冠不整,油头垢面,鞋子拖着穿,手里捏着半截烟的人来见你,你的感觉会怎样!

现在的人,非要把写字和书法划出一条线,认为书法是至高无上的艺术,不是普通的写字。我就不明白的一点是,脱离了写字,哪里还有什么书法可言?书法的根本就是写字。不要人为的划分你的是写字,我的是书法。有法无法而已。有法了,写的字就好看漂亮。无法呢,通过学习训练,也就能写好了。与其花精力去辨别谁是写字谁是书法,倒不如拿起笔来多充实一下自己。 个人担保书格式范文 【范文一】 出借人:_____ 电话:_____ ___号:__________ 借款人:_____ 电话:_____ ___号:__________ 担保人:_____ 电话:_____ ___号:__________ 鉴于出借人_____于_____年_____月_____日向借款人_____提供借款人民币__________元(大写:__________元整)(以下称借款金额),且双方于_____年_____月_____日就该笔借款签订了借款合同(该借款合同附件后),依据上述借款合同该笔借款期限为_____,利

信札尺牍书写格式,写书法必须知道的!!

信札尺牍书写格式,写书法必须知道的!! 尺牍书写格式 信文,通常由抬头、启辞、正文、祝辞、署名、年月日等部分构成。现将信文常见书写格式和常用辞语介绍如下:抬头抬头,就是对收信人的称呼,应顶格书写,单独成行,以示对收信人的尊重。抬头的后面,加上“:”,表示领起下文。抬头一般有这么几种书写方式:称谓前置修饰词,用于现代口语化书信,如,尊敬的某某先生、敬爱的某某同志、亲爱的某某、可爱的某某。称谓后附提称语,用于文言书信,如,运使学士阁下(王安石《上杜学士言开河书》)、虹生十四兄亲家年大人情右(龚自珍《与吴虹生书》);再如,某公道席、某先生台鉴、母氏慈鉴、贤弟如晤,等。现将常见提称语列表如下:常见的提称语约略作解释如下:足下古代最初用为下对上的敬称,后来书信中多用于同辈之间。膝下旧时子女致父母的信,多以“父母亲大人膝下”起首。人幼时常依于父母膝旁,家书中用“膝下”,既表敬重,又示出对父母的亲爱、眷依之情。垂鉴赐鉴钧鉴尊鉴台鉴鉴,即古代镜子,有审察的意思。用作书信提称语,就是请阅看的客气说法。垂,含居高临下之义。赐,上给予下叫做赐。钩,古以钩陶喻国政,后称宦官多冠以钩宇。垂鉴、赐鉴、钧鉴,多用于对上、致年高德韶者的信中。尊鉴,可用于尊长,也

可用乎辈。台鉴适用较广,“台”有“高”义,对熟识或不熟识的尊长、平辈,皆可使用。勋鉴道鉴大鉴英鉴伟鉴雅鉴惠鉴对身居高佼、有功勋业绩者,可用“勋鉴”。对道德君子、望重学者,可称“道鉴”。大、英、伟、雅,含高尚、美好、 不凡、不俗的意义,宜用于友朋往来书信。“惠鉴”,就是赏 阅的意思,但语意分量较“赐鉴”为轻,适用于一般书信,师 长对已独立的后辈学子,也可用此客套。慈鉴爱鉴双鉴芳鉴致母亲,可称“慈鉴”。夫妻,或情意亲密的男女之间,可用“爱鉴”。给友朋夫妇二人之信,可用“双鉴”。女子间往来书信,可用“芳鉴”。礼鉴给居丧者信,用“礼鉴”。如,爱国之士李公扑遇害后,周恩来等致其夫人唁函即称“张曼筠女士礼鉴”。公鉴共鉴同鉴用于致团体或多人的信函,可于所列人名之后,书“诸先生共鉴”等。道席讲席教席撰席著席 史席席,席位。道席,多用为学生对师长的尊称。讲席、 教席,也是对从事教育、讲学者的敬称,但用于平辈间,写信人与受信人不必有师生关系。撰席、著席、史席,都用作对文士的敬称,文人间也常互用。撰,即著述。史,指有著作传世垂史。览阅知悉一般用于长对幼、前辈对晚辈的称呼之后。 启辞启辞,就是信文的开场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写信 原委等。启辞理应属于信件正文的一部分,由于旧时尺牍中,,在现时书信中还常可以看到,所以将此单独提出,分两类举

中国法学名人集录

中国著法学大家集录 法学理论 张文显朱苏力贺卫方葛洪义舒国滢沈宗灵孙笑侠卓泽渊李步云刘作翔付子堂孙国华信春鹰郭道晖郝铁川吕世伦石泰峰王晨光朱景文李林李龙刘瀚谢晖 法律史 曾宪义张晋藩武树臣何勤华陈盛清范忠信邱远猷吴建璠杨一凡杨永华俞荣根韩延龙怀效锋霍存福刘海年倪正茂高恒蒲坚朱勇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周叶中许崇德韩大元胡建淼胡锦光江必新姜明安罗豪才马怀德陈云生方世荣张庆福张树义莫纪宏浦增元童之伟王名扬王叔文吴家麟肖蔚云杨海坤袁曙宏张光博朱维究 刑法学 高铭暄马克昌赵秉志张明楷陈明华陈兴良曹子丹储槐植顾肖荣何秉松梁华仁罗大华欧阳涛曲新久阮齐林苏惠渔康树华张智辉周道鸾卢建平王作富何鹏姜伟孙谦 民商法学 江平梁慧星吴汉东王利明孙宪忠王卫国赵旭东郑成思魏振瀛崔建远刘春田刘凯湘石少侠司玉琢覃有土顾功耘郭明瑞龙翼飞吴焕宁夏吟兰徐学鹿杨大文杨立新杨振山马俊驹沈四宝巫昌祯关怀范健尹田 诉讼法学 江伟陈光中徐静村樊崇义龙宗智陈瑞华陈卫东卞建林陈桂明顾培东景汉朝刘家兴沈达明宋英辉谭世贵汤维建田平安汪建成王国枢王亚新杨荣馨张卫平周国均左卫民谭兵李浩常怡严端崔敏 经济法学 杨紫烜李昌麒刘隆亨刘文华漆多俊邵建东史际春徐杰张守文种明钊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吕忠梅 国际法学 韩德培曾令良梁西余劲松陈安董立坤龚韧刃黄进李双元刘楠来饶戈平芮沐张乃根周忠海 军事法学 丛文胜顾德欣李昂图们张建田 世纪之交的中国法学家流派

(一)红派所谓红派法学家,就是学术上走红,学术理论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政治上得到宽容,三十来岁就能当上博导的一批法学家。主要代表人物有中国人民大学的王利明、赵秉志、陈兴良,北京大学的武树臣,武汉大学的黄进,等等。 (二)黄派所谓黄派法学家,就是能将法学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极有价值的改革建议,从而有力推动中国的政治、经济以及司法体制改革的的法学家。他们善于联系实际,善于运用法学原理进行现实批判,关注民生,力主改革。他们不仅著述丰富,而且分量沉重。在他们的代表作中,往往以黄金般的语言来表达他们的主要观点和主要主张。主要代表人物有:中国政法大学的江平,《中国法学》杂志社的郭道晖,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梁慧星,等等。 (三)紫派所谓紫派法学家,是指那些比红派法学家更多一层红色的法学家。 紫派法学家的特点是,参与改革但不首倡改革,对已有的改革措施和改革理论常从较正统的角度进行解释、论证和宣传。在他们身上往往环绕着一层紫色光环。他们在政治上颇受重视,经常参与重要法律的起草;他们在学术上也很有地位,大多有博导、会长、理事长等等的学术职务,全国性的教材也常常由他们主持编写。紫派法学家的另一个特点是,他们对于别人(尤其是青年人)的探索常持批评态度,而他们的批评往往又是以政治批评为主,以学术批评为辅。一九九六年的所谓“晓南风波”正是这一特点的重要表现。②最有代表性的紫派法学家是张光博。张光博是大连海事大学经济法律学院教授,主攻宪法学和法理学。 (四)灰派(经院派)所谓灰派法学家,是指那些埋头于学术研究,不太关心现实生活,较少进行现实批判,不提具体改革建议的法学家。他们在法学界很出名,但在法学界之外的知名度明显不如黄派和彩派,甚至也不如蓝派和绿派。灰派法学家学术功底深厚,著述甚丰。他们虽然回避现实政治问题,但他们的学术成果往往成为红派人物和黄派人物的学术依据。北京大学的龚祥瑞早在八十年代初出版的《比较宪法和行政法》一书中,就认真地论述过法治和法制的区别,但由于他没有联系中国的实际进行现实批判,所以就没有产生多大影响。灰派与黄派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此。灰派法学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北京大学的龚祥瑞,张国华,沈宗灵,赵震江,姜明安,等等。 (五)蓝派所谓蓝派法学家是指那些竭力主张充分开放、充分借鉴和移植西方法律和西方法学的法学家。走向蓝天和大海是蓝派的基本特点。 蓝派法学家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思想活跃,思路开阔。他们倾心于中西法律文化的比较研究,对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有深刻的揭示和批判。他们大多出生于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与红派法学家是同龄人。与红派不同的是,他们一般不考虑在学术界的社会地位问题,不重视博士、博导等头衔。与红派相同的是,他们一般也不进行太多的现实批判。 蓝派法学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南京大学的张中秋,苏州大学的周永坤,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梁治平,等等。张中秋的代表作有《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法律与经济——传统中国经济的法律分析》,等等。梁治平的代表作有《新波斯人信札》,《法辨》,《法律的文化解释》,等等。 (六)彩派彩派法学家是指那些同时具有多种色彩的法学家。彩派法学家的代表人物有:南京师范大学的公丕祥,吉林大学的张文显,南京大学的范建,华东政法学院的曹建明,苏州大学的杨海坤,杭州大学的胡建淼,中共中央党校的石泰峰,等等。彩派法学家不仅学术成果丰富,而且学术组织能力十分突出,社会交往面十分宽广。他们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对所有的学派皆能宽容,也为所有的学派所宽容。因此,他们总是五彩缤纷的。在他们身上,黑派可以看到黑,红派可以看到红,紫派可以看到紫,蓝派可以看到蓝,灰派可以看到灰,黄派可以看到黄,白派可以看到白,雾派可以看到雾,绿派可以看到绿。彩派与红派大体上也是同龄人,学术地位略次于红派,政治地位却强于红派,大多兼任高等院校的行政领导职务,不是校长,就是院长,至少也是个副院长什么的。

玫瑰信札

犹恐相逢是梦中 夜。屋外是清冷的黑暗。 她伏案执笔,一字一句写下没有他的日子里她的孤独寂寞与遭受的苦痛,还有对他真挚的思念与浓烈而热切的爱意。陪伴她的是一条很有情感的狗和他的数不清的书稿以及他们在一起时或美好或争吵不断的记忆。她始终不愿相信他已经消失不见,即使全世界的人都接受了他不会再回来的事实。但是她却一直坚信总有一天他会风尘仆仆、满面笑容的向她走来,带着给她的礼物拥住她给她亲吻用法语说甜言蜜语给她听。 她坚持每周日给他写信的习惯,她本意是希望碰上纽约某个士兵,某个参谋部的成员去欧洲时带过去,她想着这样让他知道自己始终是牵挂于他的。可是她却想要更加诗化这种习惯与情感,于是她将这些信件保留,想等到有朝一日他回来时一字一句的阅读这些充满爱意的书信时向他表明自己对他的爱是多么的忠贞不移无法磨灭。她想象着他阅读这些直接的爱的表白时他眉眼的笑容,然后他会激动地抱起她来在空中转圈,窗外的阳光晃花了她的眼,她银铃般的笑声刺激空气中清晰可见的尘埃。 可是她怎么也没有想到他竟然和他的飞机一起消失在茫茫的苍穹之中,与夜晚的星空一起被世人铭记。而那些信件直到多年后被发表出来,让人们看到一个更加真实的他,他的弱点,他的背叛,他的矢口否认,他的不忠,以及他的伟大,他的勇敢,他对梦想的执着,他的温柔,他心灵强大的力量。还有她对他绝望而不愿放弃的爱。 她称呼他为我的丈夫我的小老公我的至爱我的小托尼奥我亲爱的儿子我的孩子我的小王子我英俊的船长我的敲钟人我的财富我的甜我的苦我的天堂我的地狱。对于她来说这个始终向往飞翔始终不愿长大始终渴望自由始终才气逼人始终魅力十足的男人是她的天地是她的所有寄托是她的一切一切。 她抱怨他不能长期陪在她身边,她却包容他在外面养着情妇,他们争吵,他负气之下会扔下她一走了之,一去就会是漫长的时日,她守着空荡荡的房子独自哭泣。可是她能有什么办法呢?她只是太爱他,她只是太患得患失,她只是害怕他再也不会回到她的身边来。 她在信里写她的沉默苍白,写她的生活琐碎,写她的旅行,写她的绘画与雕塑,写她与小狗阿尼巴尔的感情,写她在极其绝望的时候喜欢整理他的书房,写她对着他的画像说话,仿佛他就在她的面前...... 她把这些信件结集,取名《玫瑰信札》,她要用这种凄婉动人的手法留住逝去的时光,同时在长久永远的期待中坚持住。她的哀伤没有人懂得,当他逝去,当所有正式的纪念会上她都没有被提及,当人们在弗尔维叶尔的大弥撒上做祷告时提到了他所有的家庭成员而唯独没有她时,她的悲痛谁又能懂得呢? 人们从他的作品中看到爱和责任,看到了他厌弃虚假和谎言,看到了忠贞与专一。我从她的《玫瑰信札》里看到了缠绵悱恻的爱情,看到了她深藏心底的幽光。看到了绝望和痛苦,看到了虚无与寄托。 1944年2月的一封信里她写道:可是我得托着腮,在夜里,在白天,在空虚的时候,心烦的时候,说服自己你真的在某一个地方,有一天你会回到我的身边,用手抚摸我,抹去我的皱纹、我的恐惧,或许还能治愈我的疯疯癫癫。你知道我会一生等待你,一直等到老,等到地老天荒。 在阳光灿烂的冬日下午,我读着这样的句子,内心变得既柔软又忧伤。爱得越深伤得也越深罢,只是我们无法控制自己深陷于某段感情之中,亦无法抗拒去爱上某一个人。 她爱得彻彻底底,也输得彻彻底底罢。 以后的每一个日夜,她只有守着那些回忆与书稿过活,连那只忠心耿耿的狗都死去。 我想她肯定只有在睡梦中才能看到他,那是多么美好而残忍的梦境,在梦里也许能拥抱

名人手稿、信札强势依旧

名人手稿、信札强势依旧 作者:吴伟忠 来源:《智富时代·时代财富》 2015年第4期 文_吴伟忠编辑_钟秀清名人信札是指名人之间书信来往的信函。一些名画家的信函,很久以来就被藏家们当作 艺术品看待,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名人手稿涵盖范围则比较广,如作家文稿、教授讲稿、科学家笔记、老将军回忆 录和国家领导批文等。与名人信札相比,名人手稿一般的页数都较多,内容也更加完整丰富,收藏价值要高许多。 收藏名人手稿、信札,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考量:首先是作者的名气,即其在相关领域所具有的历史文化地位;其 次要看手稿、信札在史料、文献、学术、书法等方面的价值。名人手稿、信札中记录的细节或往事,往往会为相关领 域的学术研究提供重要线索或佐证。比如,清末官员绍彝写给其弟的信札,证明当年是末代皇帝溥仪主动联络孙中山,而非今人所抱持“孙中山主动拜会清廷”的观点;此外要对名人手稿的存世数量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存量越少的作品珍稀 度更高,其市场价值也更高。名人手稿、信札最早亮相国内拍场是在1994年,当年北京翰海秋拍推出了一册15 通的徐悲鸿行书信札,估价约10万元,但最终流拍。10年后,同样是在北京翰海拍场,仅有3通的徐悲鸿信札拍出 了24.2万元,每通均价比10年前上涨了10倍多。 近几年来,名人手稿、信札行情十分红火,升值幅度更是惊人。如在2014年杭州西泠印社春季拍卖会上,康有 为的行书《游存庐落成诗》以15万元起拍,经过近50轮竞价,最后以218.5万元的高价成交;在北京匡时春拍中, 汇聚了近一百年来叱咤风云之政治家、艺术家等200余件翰墨遗迹,其中徐悲鸿的《致周杨手札一通》拍到了379.5 万元;在北京歌德春拍中,共上拍王蒙、张抗抗、梁晓声、王朔等当代文学家的小说、散文手书原稿近百件,其中王 朔为电视剧《海马歌舞厅》写的手稿《一种感觉》以28.75万元成交。 进入2014年秋拍以来,名人手稿、信札行情强势依旧,特别是近现代史上十分著名的文化名人,如胡适、鲁迅、周作人、巴金、章士钊和陈寅恪等名人手稿、信札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在拍卖场上备受追捧。在中国嘉 德秋拍中,一件十分罕见的《陈寅恪致董作宾信札》拍出了276万元的高价,此信是陈寅恪就董作宾欲赴成都兼课一 事所作的答复,史料价值极高;一件巴金写给刘旦宅的信拍前估价仅15万元,最终拍到了63.25万元;最值得称颂的 是杭州西泠十周年秋拍,三个专场合计成交总额高达6979万元,创国内市场名人信札拍卖成交纪录,其中一件有特殊 意义的拍品——徐志摩的《结婚日记》,是其与陆小曼结婚当年的日记原稿,以高于估价一倍的241.5万元成交。名 人手稿、信札行情之所以如此之红火,原因有三:一是名人手稿、信札时间跨度长达数十年,不仅涵盖面广,且内容 翔实,反映了当时的历史事件、社会环境等,既有思想上的交流,也有日常生活的介绍,其史料价值不可低估;二是 已故名人的手迹属不可再生资源,如果是用钢笔、毛笔写的,那此手稿便可认定为全世界仅此一件,属于孤本,珍贵 程度可想而知;三是与画家的书画作品相比,名人手稿、信札作伪的可能性较小,买入手稿赝品的风险要小得多,日 后升值也更快。 此外,名人手稿、信札的鉴别也比较简单。从纸张来看,不同时期的纸张一般都有特定的历史特征。比如几十年 前的信纸上会有某单位的栏头或落款,那时是铅字印刷,不像现在油墨打印的这样干净,字与字之间的距离也不像电 脑排版那样整齐划一。更明显的是,手稿不像书画那样被小心呵护,在辗转流传过程中,纸页上会留下被岁月剥蚀的 斑驳印记,如虫蛀的痕迹,反复阅读、抚摸的留痕等,且年深月久了纸张会像煎饼一样脆弱,甚至一碰即碎。这些岁 月留下的迹象很难做假,做旧成本也很高。从字迹上看,也容易辨认。民国时期的墨迹比较沉实,有浸透纸张的感觉;现在的新墨墨色比较鲜亮、明艳,拙劣的造假还会留有墨汁味;若是几十年前或十几年前的钢笔字迹,不论是蓝黑色,还是纯蓝色,都比较黯淡,不像新写的那么明亮。从行文风格来看,仿品形似神不似。名家手迹一般是随性泼墨,挥 笔间会流露出作者的性情乃至着墨时的状态,常有修改的痕迹;而造假者模仿时为求形似小心翼翼,行文拘谨、生硬,规规矩矩,往往没有神韵。

收藏名人手迹是一种情怀

收藏名人手迹是一种情怀 名人手迹的收藏家曹天效曾说:“最重要的是有精神的信仰。收藏源于热爱,收藏艺术品不仅仅是喜爱艺术家的作品本身,有时候是被艺术家独特的人格魅力所倾倒。名人手迹收藏更是这样,让人接近精神偶像,感受他们存在真实性,这种收藏是有温度的。” 名人手迹的收藏一般分三大类:签名;墨宝和手稿。签名,一般有名片签名、请柬签名、纪念封片签名、照片签名、著作签名、特殊纪念品签名等等,签名之后最好落有名章。墨宝,一般指著名人士的书画作品或题词,这类藏品较难收集。手稿,一般指作家的作品底稿或名人间往来的信札,作品手稿包括绘画作品、文字作品等。与书画、陶瓷不同,收藏名人手迹的门槛较高,需要较为全面、专业的艺术和史学背景,因此注定参与的群体只能是小众化。 目前收藏界普遍收寻的皆为名家信札,国内名人手迹中,最强势的板块还是信札,特别是晚清民国时期的名人信札。一方面,古人的信札存世极少,很难收藏;另一方面,晚清民国时期文学艺术思想界人才辈出,他们都有深厚学养,书法水准也非常高,其信札也是对那个时代历史的一种佐证。 张文靖书札四帖卷手卷水墨纸本 LOT号:370

来源:香港苏富比2016年春拍 尺寸:尺寸不 估价:200万-400万元HKD 成交价:4220万元HKD 此卷集张文靖四通书札,分别书与路允迪、梁仲谟、李仲仁与王严起。 每札之后有陆心源的考释,对每札所书的内容、年代、背景、人物生平等皆作翔实的考证,足以见证陆氏做为清代藏书大家的渊博学识和严谨的考据能力,这些考释题跋皆收录于《仪顾堂题跋》之中。 此卷曾为于谢淞洲所藏,有“青笠绿蓑斋藏”六字朱文长印。谢淞洲字沧湄,号林村,工诗,擅画山水,精于鉴赏,雍正时受命鉴定内府所藏书画。除了书法史的解读之外,此卷更重要的是可作为研究宋代历史的文献,尤其是建炎至绍兴之间宋金关系及宋代政治活动的数据。 贝多芬《庄严弥撒》创作手稿片段 LOT号:5103 来源:中国嘉德2016年春拍 尺寸:28cm×24cm 估价:170万-300万元RMB 成交价:218.5万元RMB 贝多芬用墨水笔和铅笔谱写了他在《庄严弥撒》圣哉经、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