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札收藏任然以内容取胜

合集下载

《寒切帖》:王羲之写给挚友的最后信札

《寒切帖》:王羲之写给挚友的最后信札

《寒切帖》:王羲之写给挚友的最后信札在王羲之的这些作品中,唐太宗尤其对《兰亭序》爱不释手。

据说,临死前他曾把太子叫到床前,反复叮嘱他,一定要把这些他挚爱的王羲之的作品和他一起葬到昭陵,特别是《兰亭序》,让这些书法永远伴他左右。

天津博物馆馆员王璐介绍,历经战乱和时间的磨蚀,“如今,王羲之的真迹已无一件存世。

我们所能见到的王羲之书法,唯有钩摹的墨本和法帖摹刻拓本两种。

”真迹难觅,摹本就拥有了可以与真迹相比拟的艺术研究价值。

在这两种摹本中,尤以钩摹的墨本价值高。

此种复制方法始于唐朝,先勾出轮廓,再填以淡墨,主要是宫廷为一些重要的藏品保存副本,因为非常耗时耗工,不仅技术要求很高,失败率也很高,所以非一般百姓能够进行,只在皇宫中才能制作。

王璐评价:“因为钩摹的墨本是直接从原迹上勾勒填墨而成,最为接近王羲之书法的原貌,因而尤显珍贵,世人将唐摹本羲之帖视同王羲之真笔。

” 正因为钩摹的墨本是一点点描出来的,所以虽然是一种摹本,但人们能看到其中非常细小的笔触,有的比头发丝还要细。

可以这样说,它绝非仅是原作的仿制品,而是神形兼备地反映原作的风韵。

尤其是在真迹无存的情况下,这种摹本可谓价值连城。

王璐介绍,目前存世公认的唐摹本羲之帖屈指可数:如《丧乱帖》《二谢帖》《得示帖》三帖,《孔侍中帖》《频有哀祸帖》二帖现藏日本;《行穰帖》现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姨母帖》《初月帖》现藏辽宁省博物馆等。

因此,天津博物馆馆藏的这件唐人摹写王羲之的草书《寒切帖》之价值显而易见。

此帖钩摹精细,笔锋转折分明,幅面纵25.6厘米、横21.5厘米,草书五行:“十一月廿七日羲之报:得十四、十八日二书,知问为慰。

寒切,比各佳不?念忧劳久悬情。

吾食甚少,劣劣!力因谢司马书,不一一。

羲之报。

”帖后有明代董其昌、娄坚等跋记。

从内容上看,此帖是王羲之写给“谢司马”的回信。

大意是告之近况:“收到您的两封书信,得知您对我的问候,甚感欣慰。

现在天气严寒逼人,近来都好吗?您长期操心劳累,我一直挂念在心。

信札的收藏

信札的收藏

信札的收藏作者:暂无来源:《检察风云》 2013年第23期文图唐吉慧信札,简单说就是书信,又称手札、尺牍等。

在古代,写字用的小木片叫“札”,是人与人之间传递消息的一种载体。

到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后,“札”渐渐由纸所替代,而“札”字仍然沿用。

在中国,留传至今最早的是现藏于北京故宫的晋陆机《平复帖》,纵23.8厘米,横20.5厘米,9行84字,内容为祈求友人病体康复而致的问候,这是古人说的,寄长怀于尺牍的用意之一。

近些年,书画拍卖市场名人信札的收藏异常火热,特别是文化名人的信札,去年某拍卖会上,茅盾的信札一页拍到了90多万元,钱钟书、冰心、郭沫若的信札一页都拍到了50多万元,价格高得难以想象,当然受众多原因影响,名人信札也并非都能以这么高的价格成交,但越来越多的收藏者进入了信札收藏或投资的领域,已是不争的事实。

信札收藏的意义何在信札收藏的意义大致有两点。

其一,信札属于第一手材料,因为它多为作者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一般没有什么忌讳,比较可靠,对名人研究是难得的文献资料。

缺点是怀有私心杂念,如推卸责任等。

利用书信时,需要结合其他文献,了解其时代背景。

胡适曾说:“信札是传记的原料,传记是历史的来源。

故保存和收藏古人的墨迹,其功用即是为史学家保存最可靠的史料。

”在我收集的20多封文史大家郑逸梅的信札中,文史资料随处可见,有封信上,他跟老朋友谈到民国时的小型报,“在清光绪年间,成为一种流派,那些所谓洋场才子,往往借此小小地盘,发泄他怀才不遇的牢骚,愤世嫉俗的感慨,或者自诩风雅,酬唱诗词。

等而下之,便是记载些花丛新闻,歌场月旦,总之只供茶余酒后的消遣,谈不上什么意义两字……”类似的材料在他的书里从来没有见过,是可为文史补遗的。

其二,信札书写较多随意,一般情况下不会像创作书法作品那么正襟危坐,所以信札上的书法更具作者的天性,也更体现书法的本真。

如我收藏的一页周作人信札。

周作人是文学家,但与他的哥哥鲁迅一样,是真正习过字的,书法绝非俗流。

民国军政、政要们的往来书信

民国军政、政要们的往来书信

民国军政、政要们的往来书信如蒋介石于民国三十年致陈果夫机密第(甲)第4699号:(见图1)“陈主任果夫同志:党政军中央各机关人事机构之人事,应设法由钟叙部、铨叙厅以及第三处会商统一管制。

具体方案及实施步骤,总伕中央各部会人事管理先上轨道,并限一个月内拟定呈报。

中正,七月廿四日。

”民国三十一年蒋介石致陈果夫的信札:“陈主任果夫同志,登记手册第二号寄还,补记为盼。

中正,四日。

”蒋介石致高应笃朱记机密第(甲)第8086号:(见图2)“由陈果夫部长转,请汤子恩、杨一峰、高应笃、王公度明日往见列茂恩总司令,中正。

”这封密函是蒋介石迁都重庆时写给高应笃的机密,密件中提到了几个关键人,至于“由陈果夫部长转”道出陈果夫当时在陪都重庆时任教育部长重要职位,也说明陈与蒋之间的重要关系。

这些信札中除了政务机密的事情之外,还有一些关于文艺方面的探讨。

如蒋纬国致朱高宁的信札:(见图3)132文:赵广青在庆祝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特别整理出政要、军政手迹信札作为文章的开篇。

这些政要、军政信札主要是以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胜利之后的信札为主。

这些军政、政要包括蒋介石、宋美龄、蒋经国、蒋纬国、孙科、陈果夫、陈立夫等中国近现代历史名人信札手迹。

这些军政、政要信札所涉内容相当广泛,有的论述为政要略,国家大计;有的叙述个人思想,人世际遇;有的指点江山,托物言志;有的则是针砭时弊,纵论时势,林林总总,无所不包。

许多信札和重要的历史事件有着重要的联系,有的信札承载着一段重要的历史故事,甚至是重要机密。

“西宁上校我的朋友如晤,拜读大作《将军令》一文,至深景仰意为盛篆。

纬国平凡的细微往事,透过台端生花之妙笔,与精心之架构,竟栩然爆出了生命。

令人读之不忍释卷。

而文中的主人却因此升格……耑此布谢,敬颂文祺。

弟蒋纬国敬启。

”这通信件主要是蒋纬国对朱西宁的《将军令》给予很高的评价并表示谦虚,在文中凡是写道“纬国”二字,都要与正文的字号缩小一些。

名人信札的收藏要点

名人信札的收藏要点

Encyclopedia collection 收藏百科103去年11月19日,赵孟頫早期书札《与郭右之二帖卷》在中国嘉德“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古代”拍卖会现场历时1个小时7分多钟的竞价后以2.67亿元成交,创下赵孟頫作品在拍卖市场的价格新纪录。

名人信札自国内拍卖诞生开始就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包括名人书信、手稿、便条、题签、抄录等。

作为书画与古籍的交集部分,信札既具有书法的艺术性,又兼具史料文献价值。

因此书法价值和文献价值共同构成了名人信札的价值基础。

如若一幅作品能在两个维度上同时出彩,则可称精品。

其出彩与否与信札手稿的直接作者、书写内容息息相关,此外,书迹的艺术性也是一个重要的辅助因素。

在拍卖会上,名人信札拍品往往由著名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的信札支撑,如王羲之、鲁迅、茅盾、胡适、徐悲鸿、梁启超、徐志摩、钱钟书、毛泽东等。

除了名人知名度、流传时间,以及信札存世量、书法美观度等因素,信札的研究价值也对其价格非常重要。

若信札内容涉及历史重要事件、名人重要观点等,一般未开拍就会备受瞩目。

与其他收藏相比,信札对收藏者的个人素养要求比较高,需要既懂得书法笔迹的鉴定,能判断真伪好坏,又要有扎实的文史功底。

信札收藏从时间上划分,可分成宋、元、明、清、民国等。

宋、元信札在如今的市场上属于凤毛麟角,偶尔出现必是天价,是有实力的收藏家的势力范围。

明代的也已不多见,其中大家的作品也是大藏家必争之物。

相比高古领域,晚清到民国时期的作品是目前市场上最容易见到的流通品种,也是藏家可以最先涉足的领域。

在“家书抵万金”的当下,市场上的名人信札赝品也很泛滥,有的是对名人字迹进行仿造,有的是有母本的克隆,也有的是无母本的仿制。

鉴别其真伪,首先要收集资料,多看流传有序、来源清晰的名家藏品,通过考证筛选出可靠的真迹标准器,然后进行比对。

其次要从信札书写材料和信札内容来考察。

信笺纸有时代性,不同时期的信笺纸有不同的纹饰、制作工艺和时代特色。

王鹏 30年坐拥上万通名人信札,还把它藏活了

王鹏 30年坐拥上万通名人信札,还把它藏活了

藏家故事COLLECTION STORY在深圳有这样一位低调的藏家,他成日奔波于全国各大拍卖会和博物馆,风雨无阻。

拍场上,他紧盯“猎物”——近现代的名人信札,出手果断。

1.8米多的高挑身影总让人不能忽视。

每每买他喜欢的字画、信札,几十万元,上百万元,说买就买了,但说到花钱买点别的可没那么爽快。

朋友调侃,“他可以在拍卖会上就着白开水啃面包,举拍几百万元的信札”,这绝对是真爱。

他就是王鹏,他的收藏是个聚宝库。

翁同龢、俞樾、叶德辉、张之洞、王闿运、李慈铭、黄遵宪、樊增祥、陈三立、陈衍、沈增植、罗振玉、章太炎、梁启超、傅增湘、刘半农、顾颉刚、章士钊、陈垣、周作人、胡适、钱穆、董作宾、黄侃、茅盾、钱基博、谢国桢、钱钟书、张大千、丰子恺……从清代到民国直至当代,但凡数得上名号的名人信札都被他收入囊中,内容之丰、名气之重,堪称海内翘楚,拍卖行经常想找他征集拍品,他却从不轻易割爱。

他可不是藏品的保管员,因为入手的东西还能活藏活用。

10多年来,他一边收藏一边研究,将收藏的从明末清初到近现代的上万通手札整理出书,办展开讲座。

《寄梅堂珍藏书画选集》《南社社友墨迹珍藏集》《寄梅堂藏二百年来藏书家手札展作品集》等多本书籍相继问世,吸引了很多出版社以优厚条件跟他预订出书:“你有多少,我们就给你出多少。

”像王鹏这样的真正藏家,可不是拿两个亿随便买些艺术品就能成的。

把握先机,积累第一桶金深圳是个卧虎藏龙的地方,听说不少大藏家都定居于此。

在采访之前,我曾找拍卖行的前辈朋友咨询过——目前在拍卖场上有多少可称之为专业藏家的。

朋友告知:大多数是生意人,真正藏家极少,王鹏可称得上。

虽然提前做了不少功课,对王鹏所藏略知一二,但走进他的“寄梅堂”,还是不由得惊叹连连——“哇”。

推开门,四面靠墙皆是书柜,地下、桌上全摆满了书,入门墙上挂着著名画家宋雨桂先生题写的“寄梅堂”,里面还挂着不少他从拍卖会买回来的文人信札、字画、对联等。

满屋书香,让我想到“学富五车”这个成语的真实所指。

读沈鹏《书法,在比较中索解》张忠田

读沈鹏《书法,在比较中索解》张忠田

读沈鹏《书法,在比较中索解》文/张忠田诗、书、画的关系,是书法理论研究绕不开的一个课题。

沈鹏先生《书法,在比较中索解》一文,通过作者本人多年的书法实践对此进行了认真诠释,这对于我们认识这个问题是有益的。

但沈先生的索解,有的地方并无找到确实答案,有的地方先生自己也陷入迷茫。

关于诗、书、画同源。

沈先生研究认为,“书画同源的“源”,就要追溯到象形文字了。

不过“象形” 在“六书”中只占其一,汉字中真正属于“象形”的不多。

再把“书画同源”的概念扩大,便指向书画的工具、表现手段、艺术理念。

绘画“六法”中的“骨法用笔”、“经营位置”,相对于书法的笔法、构建。

”其实,诗、书、画的关系:诗,艺术化的语言,书,艺术化的文字,画,艺术化的世界。

世界,即自然界、人类社会,是人类认识的起源,也是诗、书、画的源泉。

沈先生解读诗、书、画的关系,之所以未得其解,就在于把诗、书、画都具体化了,把某人某件诗、书、画作品当作诗、书、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赞誉王摩洁书画作品的,不能用来说明普遍意义上书、画的关系。

诗言志,也是诗的一种境界,诗,还可状物,还可明理,只有状物的诗,才会诗中有画。

春蚕蜡炬诗,是哲理诗,当然不能入画啦!但此诗可以用书法作品来表现。

关于书法艺术的独立性。

沈先生认为,把书法“素材”当作书法艺术的“内容”,在理论上是悖谬的,在实践上无益。

认为书法艺术与书写的内容(素材)无关。

他列举了《唐摹万岁通天帖》、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碑评第十八》从《爨龙颜》、《石门铭》到《苏慈碑》一口气举了四十六种碑,列举它们的意蕴,其实都与所书写的内容无关,因此,得出书法艺术独立性的结论。

这种判断似乎是对的。

但我们可否反过来问,书法艺术离开书写的内容是否还可称为书法,如果一件书法作品满纸无聊粗俗的文字,是否还有其价值?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书法的内容,即书法的载体物——汉文字,进而由汉字组成的词语,它们彼此是唇齿相依的,形式服务于内容,内容反过来强化形式。

字字珠玑逆市而涨

字字珠玑逆市而涨

字字珠玑逆市而涨作者:暂无来源:《投资与理财》 2012年第23期本刊记者尚晓娟7年前的2005年嘉德秋拍,郁达夫致王映霞的8封情书“我很真心,我简直可以为你而死”以34万元高价成交。

钱钟书致吴祖光信札,一张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的便笺,不到10行字,真实记录了钱氏夫妇与吴氏夫妇的惺惺相惜。

这几行小字最终以2.3万元成交。

2010年嘉德秋拍,齐白石嘱托叶恭绰将卖画所得“三百二十四圆七角”汇入他的中国银行账户的书札,以33.6万元拍出。

其心拳拳,其情切切——这是名人信札的最大魅力。

名人信札,首先是指名人书信;除了书信,还包括手稿和文辞,即便条、题签、随记、抄录等。

近10年来,在大的艺术品拍卖市场忽高忽低之下,民国与近现代名人的信札价格却一路飙升。

特别是今年,名人信札的高价成交呈井喷式爆发:朱自满的楷书七言诗札以161万元成交;次日,赵之谦的信札九通拍得120.75万元;赵孟頫(传)信札十通以299万元拍出……市场成长,10年涨10倍2012年,整个艺术品拍卖市场趋冷,名人信札却以惹火的表现大得人心。

特别是北京匡时拍出令人瞩目的2.16亿元“过云楼”之后,各大拍卖行均开始了对名人信札的细分梳理。

在今年12月份的秋拍中,北京匡时趁热打铁,重磅推出梁启超旧藏“南长街54号藏梁氏重要档案”。

这批粱氏秘藏信札,为我们揭秘了关于保皇会、立宪运动、护国战争、五四运动等诸多历史往事的隐秘细节,成为这个冷清的拍卖季最令人期待的看点。

收藏家季宏告诉《投资与理财》记者,国内名人信札最早拍卖始于1994年,当年翰海秋拍中有一册15通的徐悲鸿行书信札,约估价10万元,每通信平均6000多元,但是流拍了。

10年之后,也就是2004年,同样是在翰海,同样是10万元估价,仅仅3通的徐悲鸿信札便以24.2万元拍出,每通平均8万元,升值幅度达到10年前的10倍之多。

进入新千年之后,名人信札的收藏价值得以最大程度的凸显,各大拍卖场每年均有几万甚至几十万元的书稿信札成交。

书札收藏:学术价值的回归

书札收藏:学术价值的回归

书札收藏:学术价值的回归作者:黄欢来源:《蓝盾》2016年第10期作为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士大夫之间交往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手段,书札综合反映着不同时期的社交礼仪,又凝结着书写者个人的审美创造。

而出自名人之手的书札,既有书法和文学方面的欣赏价值,又有丰富的史料价值,历来都是收藏家追捧的搜集、雅赏之物。

自2012年开始,随着中国嘉德、北京保利和西泠拍卖等众多艺术品拍卖公司的槌声,书札收藏在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蛰伏后,异军突起,成为市场热炒的话题。

与此同时,伴随着所有权、著作权的争议不断,上诉、撤拍的纷争不休,书札收藏将归于何处,还有待市场的进一步检验。

2014年,钱钟书书信手稿拍卖案入选2013年中国法院十大知识产权案件。

杨绛提起的这宗诉讼,让书札收藏拍卖广为公众所知。

而中拍协对此案亦表明态度,表示不会叫停相关拍卖业务的开展。

中拍协认为开展何种类型的拍卖业务、如何开展是拍卖企业自主经营的范畴。

拍卖行业不会因此就不再开展名人信札拍卖业务。

有经营资质的拍卖企业只要解决好其中隐含的法律障碍,即可继续经营。

消息一出,无疑给书札收藏和拍卖市场注入一剂强心针。

存量稀少价值特殊书札,在古时有多种名称,如尺牍、尺书、尺素、笔札、手札等等。

按照业内的说法,唐之前存留下来的大多被称为“帖”,是珍贵的书法精品,而明清以至近现代所保存下来的大量札类藏品,则被归入颇具历史文化感的古籍善本类目之中。

在很多人看来,书札既有一定的文献价值,又是一门书法艺术。

与此同时,随着近些年来手写的珍贵性得到重视,名人书札越来越受到关注。

而名人书札的稀缺性和唯一性,也促使其价格不断抬升,非书画领域的历史文化名人书信纷纷进入拍卖市场。

据了解,现在市场上流通的名人书札主要有三类,一是艺术类,书写者本身就是著名书画家,比如赵孟頫、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徐悲鸿等;二是政治类,如古代皇帝臣子、民国时期政府首脑和新中国的领袖及高级将领,比如乾隆皇帝、李鸿章、孙中山、毛泽东、陈独秀、周恩来、陈毅等;三是文化类,包括文学家、历史学家、哲学家、戏曲名家等,比如茅盾、郭沫若、梅兰芳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札收藏任然以内容取胜
近段时间,在秋拍中,鲁迅致陶亢德的信函、李大钊致夫人吴若男的书札、陈独秀致陶亢德的书札均以不菲的价格成交,掀起了一个信札拍卖的小高潮。

那么,近现代名人信札是否已成为艺术品市场中冬天里的一把火?其文化内涵有几何?收藏信札要注重哪些方面的价值?对此,业界专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保昌字画商城小编也在网上和朋友那里借阅资料查找了信札收藏的小知识与注意事项:
鲁迅致陶亢德的一封信
信札压根就没火
梳理中国近现代名人信札拍卖的历程,可以看到,名人信札经历了一个被忽略,之后逐步获得价值认同和回归的发展之路。

早在1994年,翰海秋拍中就试水上拍—册15通的徐悲鸿信札,估价为10万元,但没能拍出。

2004年,仍然是翰海拍卖会,仍然是徐悲鸿的信札,这一回,仅3通的信札竟以24.2万元拍出。

2005年,在嘉德秋拍上,郁达夫致王映霞的8封情书又以34万元高价成交。

而后,2009年的嘉德春拍上,陈独秀、梁启超、徐志摩等致胡适的一批信件,创下744.8万元成交价的纪录,引起了较大轰动。

今年,鲁迅的一封200字信札又以600多万元创下了纪录。

因此,有人惊呼,以前所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现在是信中一字已抵万金,名人信札收藏将迎来一个春天。

但是,在匡时拍卖老总董国强看来,信札拍卖出现一些高价,是社会整体文化品位提升的
表现,但信札收藏压根就没火过,也没有出现让他觉得很意外的价格。

因为它并没有被资本所青睐,收藏者都是文化程度比较高的人。

“我们的文化不值钱已经很多年了,很多人都习惯于这种不值钱,所以出现个高一些的价格,他们就大呼小叫。


董国强认为,鲁迅的信札拍出这样的价格,以其身份、历史文化地位和墨迹在民间流传的稀少程度,其实是低了。

“正如吴冠中先生所言,‘一百个齐白石也抵不上一个鲁迅’。

而且,除了公立博物馆之外,估计全国没有三个人手中有鲁迅的亲笔信。

这样的拍品,其唯一性已经达到了完全取决于卖家愿意以多少钱出手,不需要市场标准了。


而大部分的名人信札,其实都还比较便宜。

董国强说:“梁漱溟、冯友兰这些人们比较熟知的近代思想家,他们一通信札也就能拍几万元。


不过,由于收藏信札的大部分不是投资客,而是有文化情怀的藏家。

所以,董国强认为,信札涨得慢一点,让真正有底蕴的人能够买得起、藏得住,并非坏事。

信札承载的是书法和时代文化
那么,名人信札为何会受到文化人的青睐?文献学家、收藏家王贵忱表示,收藏信札其实就是收藏名家书法。

中国历代书法名家的真迹,主要都是通过信札流传下来并被后人奉为圭臬的。

比如,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件流传有绪的法帖墨迹——陆机手书的《平复帖》,便是一纸书信,曾引得大收藏家张伯驹不惜为其倾家荡产;三希堂珍藏的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也是书法大家的三张“便条”。

“在信札中,一个人的书法水平、气质、性情都得到了最真实的反映,因为书写者并没有想过要公开,所以写得很放松很随意。


董国强也谈到,收藏信札其实是收藏具有时代标志性的文明、文化。

“像鲁迅、丰子恺等近现代文化名人,本身就是很好的书法家,他们的字和今天国内著名的书法家相比较,一点都不逊色,甚至更出色。

钢笔的信札拍卖价格低于毛笔字所书信札,就在于其欣赏性差一些。

另外,很多信札文字优美如散文,或者直接就保留了一些诗稿,很值得反复吟味。

而且,朋友之间的往来信札往往都是直抒胸臆,没有过多的修饰,反映的是真性情,在用笔上也比较自由。


收藏讲求“内容为王”
除了把玩上的愉悦性情,从收藏角度看,名人信札的价值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考察呢?
董国强表示,收藏信札应该从稀有性、作者的名头、历史地位,是否涉及到重大历史事件等方面考虑。

以他们去年上拍的梁启超专场为例,同样都是梁启超的信札,有的拍了十几万元,有的拍了一百多万元,差距非常大,决定价格不同的因素就是内容了。

那些对历史有补充作用,或者涉及到重大历史事件的信件,价位自然要高很多,譬如梁启超写给孙传芳、袁世凯的信札,因为对方也是当时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人物,价位就比较高,他写梁思成、林徽因结婚细节的信札,价位也比较高,因为这是公众很熟悉的、很有兴趣去详细了解的社会事件。

2009年上拍的胡适家族秘藏信件,包括陈独秀等致胡适信札13通、梁启超致胡适词稿及信札11通、徐志摩致胡适信札3通,都是从未对外公开的。

其中,陈独秀等致胡适的信札历时长达10余年,涉及1920年《新青年》独立办报事件、1920年《新青年》众多编辑分裂事件、1920年上海学生罢课游行运动、胡适参加段祺瑞政府“善后会议”事件、陈独秀狱中出版文稿等,极具史料价值。

所以拍出了554.4万元,后来,国家文物局还行使了国家优先购买权,可见其珍贵。

王贵忱也强调,收藏名人信札要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待人物的地位、名声,按照自己的学识、修养和研究课题来做收藏。

后记:陶亢德介绍
风云激荡的现代文学,三十年间造就了一大批文学名家,同时也培育了一批编辑名手,如
邹韬奋、赵家璧、孙伏园等,都已成为了现代编辑出版史研究的重点人物。

但由于某种原因,也有一些才能卓异的编辑家却被忘却了,至今未能得到应有的关注,在这些被遮蔽的人之中,陶亢德算是一位。

陶亢德(1908-1983),字哲庵,浙江绍兴人,笔名徒然、哲庵、室暗等。

陶亢德出身贫寒,早年在苏州做学徒,后来又到东北谋生,没有受过什么正规的教育,却靠着浙东人的坚韧进行自学,最后达到了通晓五六国文字的地步。

陶亢德从事办刊的时间并不长,也就十五年左右,整体来看,这十五年的办刊生涯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