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信札,真的感人

合集下载

古人书信文案浪漫情感

古人书信文案浪漫情感

古人书信文案浪漫情感1. 书信如同流淌的清泉,倾诉着浪漫的情感。

2. 手执羽毛笔,我倚窗而坐,将心中浓浓情感倾诉于纸上。

3. 书信是古人沟通思念的桥梁,情意在字里行间流淌。

4. 我用字如画,用句为线,将我的思念化作书信,寄予心爱之人。

5. 用墨之力,书写思念之情,让翰墨传递我对你的深深爱意。

6. 书信是古人表达爱意和思念的唯一方式,如今仍传承着浪漫的情感。

7. 信中的文字仿佛是纸上盛开的花朵,芬芳四溢,散发着爱的馨香。

8. 纸墨相遇,心与心相连,我将我的真情浓缩于书信之中。

9. 手写的每一个字,都是我对你的思念,每一篇信凝聚了我对你的深深情意。

10. 雅纸素墨,倾诉思念之情,如诗如画,如歌如舞。

11. 书信是寄托思念之情的架桥,让我们的心灵在文字间相互交融。

12. 书信是情感的见证,文字是感情的载体,让我用笔尖为你书写浪漫之情。

13. 书信犹如时光隧道,将我们的爱意连结在一起,穿越时空的隔阂。

14. 用温柔的字句和动情的笔触,书写一张送给你的爱的地图。

15. 借助书信的神奇魔力,我可以在纸上跟你娓娓道来我的思念。

16. 信纸上的墨痕仿佛是我心灵的脉动,将我对你的爱意深深刻在纸上。

17. 书信是我心中的火炬,把爱的光芒照亮每一个遥远的角落。

18. 用千言万语都难以道尽的情谊,在每一行字中流转着,只为给你以感动。

19. 纸鸢承载着我对你的思念,载满爱意的书信在空中自由飞翔。

20. 书信是远方的音符,承载着我对你的思念与祝福,满溢着浪漫和温馨。

21. 书信是帆船,在思念的海洋中驶过,将起风时的波涛汹涌划在纸上。

22. 书信是心灵的寄托,文字是情感的抒发,在纸上跳跃,穿越千山万水传递给你。

23. 手写的信件,是我用心写给你的演唱会,带着情感的旋律回荡在你心里。

24. 书信是思念的漫游者,尘封的爱意在纸上重新绽放,让你感受到我对你的深深思念。

25. 书信是线索,将我对你的爱意一环扣一环,串起幸福的心之字。

这应该是中医界最动人的情书,简直美哭了!

这应该是中医界最动人的情书,简直美哭了!

这应该是中医界最动⼈的情书,简直美哭了!各位朋友,⼀年⼀度的七⼣佳节就要到了。

柔情似⽔,佳期如梦,⾦风⽟露⼀相逢,便胜却⼈间⽆数。

这样优美的情书,不知道感染了多少⾦童⽟⼥和才⼦佳⼈。

⼀封优美的情书,往往会让⼈⼼头悸动。

那年,花前,语意缠绵;傍晚,⼼上,柔情万丈。

然⽽,在⼤名⿍⿍的药圣李时珍时代,却留下了⼀⾸经典的药名情书,读之意境悠远,耐⼈寻味。

说到李时珍这个⼈物,基本上连⼩学⽣都知道,他是明代⼤名⿍⿍的医药⼤师,他花了27年写成了惊世骇俗的传世名作——《本草纲⽬》。

笔落惊风⾬,书成泣⿁神。

⼈们很难想象这么⼀位旷世奇才竟也是⼀位浪漫的诗⼈。

据《李时珍传》记载,李时珍不仅仅写了《本草纲⽬》这部药学巨著,还写了脉学的不朽臻作——《濒湖脉学》,另外还有诗集——《薖所馆诗》。

李时珍的浪漫是怎样形成的呢?这还得归功于他的好⽼婆。

⼈们说,妻⼦是丈夫的脸,那是⼀点也没错的。

⼈们⼜说,妻⼦的⾼度决定着丈夫的深读,那也是绝对真理。

话说,李时珍的妻⼦年少时就热爱琴棋书画,还能吟诗作对。

李时珍放弃了科举,决定“为往圣继绝学”,坚持⾛上医学的道路时,他已是个有家室的⼈了。

李时珍在攻读医书时,也常常将读书体会说与其妻听。

就这样,他们相濡以沫,相敬如宾的过着。

突然有⼀天,朝廷要征召李时珍⼊太医院,这样,他们夫妻俩就过着两地分居的⽇⼦。

⼈们常说,⼩别胜新婚。

这⼀去可不是⼩别。

已经好⼏个⽉了,其妻甚是想念,便修书⼀封,托⼈带进宫去。

李时珍正在太医院⼩⼼翼翼的⼯作着,突然听⼈说他有⼀封家书。

他⽴刻放下⼿头的⼯作,赶紧去看看那封千⾥传⾳的家书。

打开前,以为其妻会写什么“夫君安否?见信如唔”之类的。

没成想,打开⼀看,就愣住了。

信上写道:“槟榔⼀去,已过半夏,岂不当归耶?谁使君⼦,效寄⽣草缠绕他枝,令故园芍药花⽆主矣。

妾仰观天南星,下视忍冬藤,盼不见⽩芷书,茹不尽黄连苦!古诗云:‘⾖蔻不消⼼上恨,丁⾹空结⾬中愁。

’奈何!奈何!”李时珍真是没想到,他⽼婆居然能⽤中药名写情书。

古代感人的书信

古代感人的书信

古代感人的书信
古代有许多感人的书信,以下列举几封:
1.司马迁给任安的信:司马迁在遭受酷刑后,仍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写给任安的一封信表达了他对朋友的忠诚和信念。

2.诸葛亮给刘备的信:诸葛亮在给刘备的信中,表达了他对国家大事的看法和战略方针,以及对刘备的敬意和忠诚。

3.李白给朋友的信:李白在给朋友的信中,表达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和追求。

这些书信都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古代人们的智慧和情感世界。

古人写给妻子的家书

古人写给妻子的家书

古人写给妻子的家书
在古代,家书是一种重要的沟通方式,人们通过书信传递情感、交流思想。

以下是一些古人写给妻子的家书,供您参考:
1.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司马相如给卓文君写了一封信,信上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十三个大字,并要卓文君立刻回信。

卓文君看了信,知道丈夫有意为难自己,十分伤心。

想著自己如此深爱对方,对方竟然忘了昔日月夜琴挑的美丽往事,就提笔写道:“一别之后二地悬念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言千语说不尽百无聊赖十依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几断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司马相如收信心惊叹不已,夫人的才思敏捷和对自己的一往情深,都使他心弦受到很大的震撼,于是很快地打消了休妻的念头。

2. 老舍写给妻子的信:在抗战期间,老舍离开家人到武汉、重庆,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工作。

这是他在重庆时写给北京的妻子胡罕青的信。

“教他们多游戏,不要紧逼他们读书习字;书呆子无机会腾达,有机会作官,则必贪污误国,甚为可怕!前几天,他给我检查身体,说:已无大病,只是亏弱,需再打一补血针。

现已开始。

病中,才知道身体的重要。

没有它,即使是圣人也一筹莫展!春来了,我的阴暗的卧室已有阳光,桌上边有一枝桃花插在曲酒瓶中。

视你健康!代我吻吻儿女们!”
这些家书表达了夫妻之间的深情厚爱和家庭责任,也展示了古人对家庭和情感的重视和表达方式。

古人给恩师的书信

古人给恩师的书信

古人写给恩师的书信
以下是一篇古人写给恩师的书信模板。

《谢师恩书》
吾师:
敬禀者,学生冒昧,打扰恩师,死罪!死罪!
时光荏苒,学生已离开恩师门下多年。

回想往事,恩师的言传身教、悉心指导依然历历在目,学生受益匪浅。

学生资质愚钝,承蒙恩师不嫌,耐心教导,才得以在学业上有所进步。

恩师的教诲犹如明灯,照亮了学生前行的道路。

学生时刻铭记恩师的教诲,不敢有丝毫懈怠。

如今,学生已经踏上了人生的新征程,虽然路途艰辛,但学生始终牢记恩师的嘱托,努力做一个有用之人。

在此,学生向恩师表达最诚挚的敬意和感谢。

祝愿恩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学生:XXX
XX 年XX 月XX 日。

古代长辈给晚辈的书信

古代长辈给晚辈的书信

古代长辈给晚辈的书信
在古代,长辈给晚辈的书信通常会采用比较正式和文雅的语言,体现出尊长对晚辈的关爱和教诲。

以下是一封古代长辈给晚辈的书信范例:
吾儿(或吾女、贤侄等,视具体关系而定)如晤:
时光荏苒,不觉又是一年春来到。

自你离家求学(或谋生、游历等),为父(或母、叔伯等)心中时常挂念。

闻你在外勤勉向学(或工作勤勉、行事稳重等),甚感欣慰。

家中一切安好,勿需挂念。

你母(或父、婶娘等)日常勤于家务,身体尚算康健。

你兄妹(或兄弟姐妹)亦各自安好,学业(或事务)均有进益。

你在外,当以学业(或事业)为重,然亦须顾惜身体,不可过度劳累。

饮食起居,务求规律,以免家人担忧。

与人交往,宜以诚为本,广结善缘,切不可因小失大,损及名誉。

世间学问浩如烟海,你虽聪慧,亦须勤勉不懈,方能有所成就。

读书之道,在于明理;做人之道,在于立德。

望你能以此为鉴,不断进步。

随信附上家中自制之物(如:一包裹干果、一件手织衣物等),虽不值一提,然亦是家人心意,望笑纳之。

盼吾儿(或吾女、贤侄等)得空时,能修书一封,以慰家人思念之情。

若有机会,更盼你能回家一探,全家团聚,共享天伦之乐。

祝学业有成(或事业顺利、身体健康等)
父(或母、叔伯等)字
某年某月某日
这封信中,长辈表达了对晚辈的思念和关心,询问了晚辈的近况,并给予了一些生活上的指导和建议。

同时,也附上了家中的一些小礼物,以表达家人的心意。

整封信的语气亲切而又不失庄重,体现了长辈对晚辈的深厚感情和殷切期望。

10封书信,道尽古人笔下的真情,欲语泪先流

10封书信,道尽古人笔下的真情,欲语泪先流

10封书信,道尽古人笔下的真情,欲语泪先流见字如面,古人笔下的深情,如此动人。

与妻书(节选)【清】林觉民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就死也。

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汝其勿悲!点评:《与妻书》是林觉民在1911年广州起义的前三天4 月24日晚写给陈意映的。

当时,他从广州来到香港,迎接从日本归来参加起义的同志,住在临江边的一幢小楼上。

夜阑人静时,想到即将到来的残酷而轰轰烈烈、生死难卜的起义以及自己的龙钟老父、弱妻稚子,他思绪翻涌,不能自已,彻夜疾书,分别写下了给父亲和妻子的诀别书,天亮后交给一位朋友,说:“我死,幸为转达。

”报任安书(节选)【汉】司马迁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

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书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

谨再拜。

点评:此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

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

后任安因罪下狱,被判死刑,司马迁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以及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

中国古代书信名篇

中国古代书信名篇

中国古代书信名篇中国古代有许多经典的书信名篇,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例子:1.《陈情表》:杨炯写给刘备的信,表达了自己对刘备的忠诚和愿意为国效力的决心。

2.《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书》:司马相如写给卓文君的信,表达了相思之情和对卓文君的思念。

3.《平原君书》:刘邦写给张良的信,表达了对张良聪明才智和对共同事业的期待。

4.《李广难尚书文》:李广写给尚书的信,表达了对自己被误解和迫害的不满和愤怒。

5.《寇恂书连文端公》:寇恂写给耶律文端的信,表达了对文端的钦佩和对友情的珍惜。

6.《杨修书箸文》:杨修写给曹操的信,表达了对曹操的敬意和对荆州事务的关注。

7.《项羽〈誓言书〉》:项羽写给刘邦的信,表达了对刘邦的不满和对西楚霸业的坚决追求。

8.《孟子与梁惠王书》:孟子写给梁惠王的信,探讨了君臣关系、为政之道和社会伦理等重要议题。

9.《岳飞家书》:岳飞写给家人的信,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坚定了自己为国家忠诚的决心。

10.《白居易与元稹书》:白居易和元稹之间的草书往来,展现了两位著名文人的才情和友谊。

11.《曾巩与刘基书》:曾巩和刘基之间的信函,记录了两位文人的学术交流和观点对立。

12.《陆游和朱熹往来书信集》:陆游和朱熹之间的多封书信,涉及诗词创作、文学论述和政治问题等。

13.《韩愈呈梓州府失火救灾表》:韩愈向朝廷呈报梓州府失火的灾情,并提出了救灾和重建的建议。

14.《程颢与朱熹家书》:程颢和朱熹之间的书信往来,记录了两位宋代理学家的学术思想交流。

15.《秦观与苏轼书》:秦观和苏轼之间的信函,展现了两位文学家的交往和文学观点的碰撞。

这些书信名篇承载了历史时期的情感、政治、军事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具有独特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它们展现了古代人物的思想、才情和人生态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人的信札,真的感人还记得你曾写过的信么?一封信,即使只有只言片语,也会因为那份心的牵念而珍贵。

也许比较耗时,但却独有一份电话信息都无法替代的温暖。

在不通网络的过去,无法见面的交流似乎只能通过写信,故书札便成了人类传递信息的一种载体。

因为书札较之公开言论,更能反映书者真情实感,既具史料价值,又具艺术价值,历来受到藏家重视。

一起来欣赏部分古人的信札吧。

西晋陆机《平复帖》,9行86字。

纵23.8厘米,横20.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此贴内容涉及三个人物,贺循,字彦先,是陆机的朋友,身体多病,难以痊愈。

陆机说他能够维持现状,已经可庆,又有子侍奉,可以无忧了。

吴子杨,以前曾到过陆家,但未受到重视。

如今将西行,复来相见,其威仪举动,自有一种较前不同的气宇轩昂之美。

最后说到夏伯荣,他因寇乱阻隔,没有消息。

方孝孺致彦士翰林手札方孝孺是文章大家,今存世者有《逊志斋集》及《方正学先生集》等。

此札内容为告朋友彦士未赴约之由,并询问及都转公之情况,最后言及朋友所请写之寿序文因“俗冗”心不能静而尚未脱稿。

此札内容平实,言简意赅;其字气息沉厚,点画老辣,结体硕长,有大人态。

古来忠烈、重臣之字,如颜真卿、翁同龢等都是此类风格。

从此札中,可见其人实乃端人正士,笔笔到位,字字独立,无逢迎之态,令人奉读之如面君子。

熊廷弼致友人手札熊廷弼不以书法名世,但其人格、其才能为后世所仰,有《辽中书牍》、《熊襄愍公集》传世。

此熊廷弼致友札内容为报自己得差将离别之心情,又对友人厚贶表谢意。

寥寥数行,叙事言情,胜于长文巨篇。

其书法宗王羲之《十七帖》一路,而行笔迟涩中见心境之愁郁。

以字法责之虽非上乘,然字外之音悠远苍凉。

见字如见人,使人油然而生敬意,焉能斤斤于点画也。

左光斗致麓翁手札(附万寿祺跋)左光斗(1575-1625),字遗直、共之,号浮丘。

安庆桐城(今属安徽)人。

万历进士,授中书舍人,擢迁御史,奉命办理屯田事务,在北方大兴水利,垦水田,种水稻。

泰昌元年(1620)他与杨涟等反对李选侍。

又与杨涟同因弹劾魏忠贤而下诏狱、受酷刑死。

此札与前杨涟札内容相近,都是意气相投朋友间相约聚会之事。

而书法较杨涟字写得飞动多致,甚显才情。

其笔势开阔而流畅,风流俊逸。

后有明诗人、画家万寿祺(1603-1652)己卯的题跋,于左敬仰之情,犹对日月!亦可见其人在同世之影响。

黄道周致韫生手札黄道周一生不谐流俗,为人严冷方刚,以文章风节高天下。

后复明无望,被俘于南京,不肯投降,在狱中仍从容小楷书《孝经》,被俘翌年(1646)从容就义。

他有绝命书,写道:“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

”凛凛然有生气!有《石斋集)》等传世。

此札内容即述南明王朝昏庸、江河日下之情形,从中透露出其于时势无奈之心境。

其书法奇崛古淡,端严而秀密,诚为佳作。

黄道周大字生辣放纵,跌宕奔腾;小字精紧高古,其间反差极大。

但无论大小字,其内在气息都以峻拔称,方折分明,字如其人。

倪元璐致台翁手札倪元璐书法近黄道周,但气格更胜,比黄道周更为奇崛。

黄道周曾谓:“抹蔡掩苏,望王逾羊,宜无如倪鸿宝者。

但今肘力正掉,著气太浑,人从未解其妙耳。

”可见推崇备至。

倪书用笔苍劲古拙,飞扬恣肆,结体出于颜苏,但展脱挺健,得颜苏之精神。

此札内容为慰亡,写得沉痛哀婉,但又以通脱之观点为生者解说,言简意深,于平常俗事中见高远之怀。

所书结体端正,行笔朴厚而活泼,极为精彩。

杨涟致麓翁二札杨涟(1572-1625),字文孺,号大洪。

应山(今湖北广水)人。

累官至左副都御史,以敢言著称。

有《杨大洪集》传世。

此两札内容都是邀麓翁相聚,可侧见其时东林士人雅集之逸事。

此札书法风格近前方孝儒札,可见他们虽不同世,但志向、操守近,因而笔下自有相通处。

但与方札相比,字之棱角更见分明,行笔亦劲利,所谓合而不同者也。

史可法二札史可法自幼聪慧,有奇才;师从东林党人左光斗。

此两札内容都为朋友问言诗文事。

其书法赠益之札写得豪迈雄强,笔势奔腾,结体硕大,亦可见奇崛之气流于字里行间;另一札写得较谨严公整,清气荡漾。

两札书法风格对比强烈,应该是所书时心境及所予对象不同而致。

史司法书法较少见,虽不以书名,但其字亦卓然俊伟,盖与黄道同、倪元璐辈属同一流人物,观之令人心动。

陈奕禧致舜徒二札陈奕禧字六谦,号香泉、葑叟。

他大字沉着浑融,无轻佻之态,小字稳健而柔美。

他于秦汉唐宋以来文字收弆尤富,皆为题跋辨证,著有《隐绿轩题跋》、《金石文录》。

他将收藏的名迹摹勒上石而成《予宁堂法帖》;雍正十一年(1733),敕命将其书勒石,成《梦墨楼帖》十卷。

此二札,一札内容为向朋友叙家常,如“各事用银如流水,来处少,去处多”,直白自然;另一是朋友间往来相约,从“老弟仍于草榻一宿,未始不可也”一句,可见两人交情非浅。

二札书法清劲缠绵,柔中亦时见刚折。

和前数人书法比,虽显文弱,但亦含清气,非庸俗之流所能到。

金农致迂翁手札金农,“扬州八怪”的重要代表。

他性格孤高,精于鉴别,为书画新奇别致但又古意盎然。

其书法所来有自,于汉隶用功极深,又能以奇出之,形成独标一帜之自家面目,人称“漆书”。

他的大字稍显做作,但小字却自然高古,笔短趣长,拙朴雅健。

此札内容为请托朋友,言辞谦敬慎重;书法苍朴老辣,方圆兼备,极为精彩。

袁枚致尤荫手札袁枚,清代诗人、诗论家。

字子才,号简斋、苍山居士,晚号随园老人。

为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

袁枚倡导“性灵说”,主张写诗要写出个性。

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及《补遗》,《子不语》、《续子不语》等著作传世。

此致尤荫(字贡父)札内容为谢尤赠画,并赞其画,记述朋友间切壁画艺及朋友间相互激赏、互赠礼物之韵事。

其书法灵动清雅,不事雕琢,自然闲适,正合于其“性灵”之主张。

虽法度稍欠,而才情横溢,亦为佳构。

阮元托事手札阮元,其书法雄强劲健,锋芒毕露,正中寓奇。

编成《经籍纂诂》,汇刻《皇清经解》,著《十三经注疏》,编纂《石渠宝笈》;金石著有《两浙金石志》,与毕沅合著《山左金石志》,又有《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及诗文集《揅经室集》等传世。

他对后世书法影响最大的是其《北碑南帖论》、《南北书派论》,开包世臣、康有为书论之先河。

此札内容为托朋友照顾教育儿子等事,言辞恳切,说事分明。

其书法老辣端严,非位尊气沉且学养深厚者不能到此境也。

曾国藩致凯章二札曾国藩(1821-1872),因军功封一等毅勇侯,是清代文人封武侯的第一人,虽军务倥偬,却留心洋务,对书法亦深有研习。

张凯章、作梅当系曾国藩所辖部下,曾国藩写此两信时当在其任两江总督并节制苏、皖、赣、浙四省军务期间。

信中所谈大抵涉及苏、皖两省军务,时清军处于劣势,曾国藩信中屡有“切不可慌乱”、“静镇”、“稳住”、“行军以稳静二字为主”等语。

从信中可知当时清军情势非常危急,故在四日之内连发四信给张凯章,指挥作战。

虽处情急之中,但从曾国藩此两信札的字迹来看并无慌乱之象,而是笔笔劲挺,处处合于法度,给人以指挥若定之感。

信中提及“次青营垒”,“次青”乃湘军中的一员主将李元度,字次青,亦文人出身的武将。

李鸿章致筠仙二札李鸿章,本名章桐,字渐甫,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

有《李文忠公全集》。

李鸿章致筠仙两函中,有“闽粤无深患,洋务者将以台湾巡抚相属”之语,是台湾自古为中国领土一部分的又一铁证。

此点又提升了李鸿章函的历史价值。

李鸿章的签名也较特殊,粗看似为“鸿才”连写,但不像彭玉麐签名时把“彭玉”两字合成一字之形,而是仍作两字状,不过“章”字借用了“鸿”字的下部成草书的似章非章之状,这种签名方式至今仍有人使用。

温肃(1879-1939),广东顺德人。

字毅夫,号檗庵、清臣,室号百甓斋,近代岭南著名书家。

温肃的书法得益于宋代黄山谷行书最多,长枪大戟,仪态可掬。

或许是性格使然,他写行书没有黄的开张气度,笔致间多了些温润的成分,因此他的这种书风在清末民初的书坛中很难凸现出来。

左宗棠致芗泉二札左宗棠,自幼聪颖,为道光举人。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由好友胡林翼保荐,先后入湖南巡抚张亮基、骆秉章幕下,为抵抗太平军出谋划策。

镇压太平天国后,从事洋务。

晚年曾指挥清军收复新疆。

又任军机大臣,中法战争时督办福建军务。

积极布防并组成“恪靖援台军”东渡台湾。

其晚年在收复边疆和加强海防增援台湾方面功勋卓著。

芗泉为曾国藩心腹之一。

同治元年(1862)攻占杭州后,任浙江布政使。

《左宗棠致芗泉札》,前札开首便称“阁下初入杭城,诸务草创,弟以一手经理百端……”,当是指芗泉率军援浙,攻占杭州之际。

时左宗棠当任浙江巡抚并升闽浙总督。

该函主要是传达战况,指挥追击分头转移的太平军,情势非常紧急,故此札还注明“辰刻”。

而后札则无,且字体亦比前札端正些,反映出前札写得比较仓促,后札比较从容。

李元度致力臣手札李元度,字次青、笏庭。

道光间就读于岳麓书院,与曾国藩同窗。

官至贵州布政使,著作甚富,其中以《国朝先正事略》尤为巨著,还主纂同治《平江县志》。

《李元度致力臣札》中主要谈到详查《褒忠录》所需查人员之事,反映出李元度这位文人出身的武将对文献的重视。

《褒忠录》乃清朝廷为褒扬忠臣而编纂的名录。

冯煦手札冯煦,善诗词骈文,世尤重其词名。

著有《蒿庵类稿》、《蒿庵随笔》,又辑有《宋六十家词选》等。

工书法,取法钟繇、虞世南及孙过庭,无论草书还是楷书,皆醇朴浑厚,神采焕然。

冯煦写给“筱川”的这通尺牍为其代表性书体,以孙过庭草书为基础,参以章草笔意及钟繇楷法,虽字字独立,实笔断意连,结字平中寓奇,用笔以拙驭巧,章法疏朗有致,写来不激不厉,神闲气定,一派高古气象。

在清末民初的书坛上冯煦虽不以书专名,却取境高远,超轶群伦,实为难得。

张季鸾手札张季鸾,原名炽章,以字行。

笔名季鸾、一苇、少白、榆生。

清末留学日本,出版《夏声》杂志。

辛亥革命后在京创办《民立报》,在沪开办《民信日报》,先后任京沪《中华新报》总编辑。

一九二六年与吴鼎昌等在天津接办《大公报》,任总编辑。

一九三六年主持上海《大公报》。

张季鸾的行书颇似晚年梁鼎芬的笔致,率意冲淡,有宋人尺牍遗风。

显然这跟他与梁及温肃等交往有关。

从其用笺看,张季鸾也能作隶,受到清人伊秉绶等的影响,这也说明延至民国,碑派书风已在书坛得到广泛的传播。

骆秉章致辛翁手札骆秉章,原名俊,以字行,号儒斋。

道光进士,善书法,亦在清代名书家之列。

辛翁即辛阶劳崇光,曾任两广总督及云贵总督。

骆氏信中提及“欣颂川中军务去秋略有头绪”正值骆新任四川总督整顿军务之时。

还提及与李、蓝所领川滇农民军作战情况,并称“蓝逆已诛”。

所称“石逆”当指石达开。

又“官军追及即遁,未审何时始能了局”,流露出对追讨石达开部无奈的担心,此当是骆为何要写此信给任云贵总督的辛阶的原因。

此札共六页,洋洋数千言,所写内容不仅涉及军务、政务,甚至还涉及经济、宗教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