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信札《洪奕家书》

合集下载

信札的收藏

信札的收藏

信札的收藏作者:暂无来源:《检察风云》 2013年第23期文图唐吉慧信札,简单说就是书信,又称手札、尺牍等。

在古代,写字用的小木片叫“札”,是人与人之间传递消息的一种载体。

到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后,“札”渐渐由纸所替代,而“札”字仍然沿用。

在中国,留传至今最早的是现藏于北京故宫的晋陆机《平复帖》,纵23.8厘米,横20.5厘米,9行84字,内容为祈求友人病体康复而致的问候,这是古人说的,寄长怀于尺牍的用意之一。

近些年,书画拍卖市场名人信札的收藏异常火热,特别是文化名人的信札,去年某拍卖会上,茅盾的信札一页拍到了90多万元,钱钟书、冰心、郭沫若的信札一页都拍到了50多万元,价格高得难以想象,当然受众多原因影响,名人信札也并非都能以这么高的价格成交,但越来越多的收藏者进入了信札收藏或投资的领域,已是不争的事实。

信札收藏的意义何在信札收藏的意义大致有两点。

其一,信札属于第一手材料,因为它多为作者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一般没有什么忌讳,比较可靠,对名人研究是难得的文献资料。

缺点是怀有私心杂念,如推卸责任等。

利用书信时,需要结合其他文献,了解其时代背景。

胡适曾说:“信札是传记的原料,传记是历史的来源。

故保存和收藏古人的墨迹,其功用即是为史学家保存最可靠的史料。

”在我收集的20多封文史大家郑逸梅的信札中,文史资料随处可见,有封信上,他跟老朋友谈到民国时的小型报,“在清光绪年间,成为一种流派,那些所谓洋场才子,往往借此小小地盘,发泄他怀才不遇的牢骚,愤世嫉俗的感慨,或者自诩风雅,酬唱诗词。

等而下之,便是记载些花丛新闻,歌场月旦,总之只供茶余酒后的消遣,谈不上什么意义两字……”类似的材料在他的书里从来没有见过,是可为文史补遗的。

其二,信札书写较多随意,一般情况下不会像创作书法作品那么正襟危坐,所以信札上的书法更具作者的天性,也更体现书法的本真。

如我收藏的一页周作人信札。

周作人是文学家,但与他的哥哥鲁迅一样,是真正习过字的,书法绝非俗流。

家风抵万金

家风抵万金

家风抵万金
张馨予
【期刊名称】《金融言行: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9
【摘要】是年祖父逝世已逾十载,每当风生竹院、月上蕉窗,常对景怀人。

余忆童稚时,祖父手谕示以“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谨当时时省记。

吾家治家之法,唯进德、修业方为贵。

进德,则清廉谨慎是也;修业,则苦练本领是也。

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

至于功名富贵,尽其在我,听其在天,万不可稍生妄想。

余幼时,祖父曾述族中长辈六粒料豆之事以劝讲。

民谣曾道,一人一两,饿不着司务长;一人一钱,饿不着炊事员;
暗讽舞弊揩油之事。

【总页数】1页(P67-67)
【作者】张馨予
【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青岛分行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
【相关文献】
1.家书抵万金千里送真情——丽江古城森林消防中队指战员书写“感恩家信”活
动小记2.一言抵万金2021汽车行业十大年度金句3.家书抵万金4.育人有千
法,“家书抵万金”——黄安红老师班主任工作之“因材施教”5.育人有千法“家
书抵万金”——重庆市石柱县第一初级中学校黄安红班主任工作法之“因材施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许承尧茶事及《二娘子家书》

许承尧茶事及《二娘子家书》

202006/VACATIONTOUR许承尧茶事及《二娘子家书》近代诗人兼方志学家许承尧先生一生坎坷而丰富;末代翰林、故里兴学;立志报国、政坛起落;文物收藏、笔耕不辍;造福桑梓、关注民生;他在诗歌、文献收藏以及整理、书画艺术、文物鉴赏与教育等诸多方面都有突出成就;然而,“一生不止诗酒贪”的许承尧,还喜欢“搜奇癖古煮香茗”;尤其是其主纂的方志中,记载记有大量茶史及茶叶生产的内容;同时,他发现的唐代《二娘子家书》,于茶的传承和研究亦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许承尧(1874~1946),曾单名苞,字际唐,一字葩公,徽州茶人38号疑庵,室名眠琴别圃、晋魏随唐四十卷写经楼等,安徽歙县西乡唐模村人。

许承尧一生十分重视乡邦文献的整理,编纂出版了上迄秦汉、下至清末的《歙县志》16卷,集历代歙县方志之大成。

另外,许承尧对乡邦掌故、轶事和佚诗佚文也颇为重视,他撰编的《歙事闲谭》30卷、《歙故》等,不仅为后人研究历史和民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他关于茶历史、贸易的记载及《二娘子家书》的发现和收藏,也为后人提供了茶文化发展的重要史料和佐证。

许承尧在《歙事闲谭》中谈及茶叶在徽州经济中的地位时说“山郡(徽州)贫瘠,特此灌输,茶叶兴废,实为全部所系……近山之民多业茶,茶时虽妇女无自逸暇。

”几乎将茶提到了徽州经济命脉的位置。

徽州六县皆产茶且历史悠久。

自唐时就有经营茶叶贸易的传统,并成为徽商几大行业(盐、典、茶、木、粮、布等)中非常重要的一行。

明清时期,尤其清中叶以后徽州茶叶生产更有着显著发展,徽商利用资源优势,以本地产区为茶叶商品生产根据地,然后贸易四方以至海外市场。

由于徽州茶叶受到市场欢迎且销售良好,于是茶叶商业遂成徽商经营的“巨业”,徽商中也呈现了不少“世守其业”的专业茶商。

许承尧的先世早在明朝正统年间,就已远赴居庸关从事贩茶活动了。

据许承尧记述:“吾许族家谱载,吾祖于正统时(约1440年),已出居庸关运茶行贾,似出贾风习已久……”而位于歙县老城入口处的许氏茶商大宅院就是例证。

清代四名人家书文言文及翻译

清代四名人家书文言文及翻译

清代四名人家书文言文及翻译清代四名人家书文言文及翻译清代被誉为中国文化史上最为壮阔的一个历史时期,这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时期。

在这个时期,文学成为了人们的娱乐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许多文学大家也因此诞生。

本文将介绍清代四名人家的书文言文,并提供翻译,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清代文学。

1. 纪昀《永乐大典》纪昀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也是《永乐大典》的主要编纂者之一。

该书是明代官修百科全书,其收录内容之多、篇幅之长、编纂之难堪称中国古代书刊之冠。

纪昀在整理和编纂《永乐大典》时,秉持着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精神,深入调查和采集各方面的资料,追求最准确和完整的表达。

他的书文言文简洁精炼,充满着朴实的风格和严谨的态度。

翻译:纪昀是一位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他是《永乐大典》的主要编纂者之一。

该书是明代官修百科全书,其收录内容之多、篇幅之长、编纂之难堪称中国古代书刊之冠。

纪昀在整理和编辑《永乐大典》时,秉持着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精神,深入调查和采集各方面的资料,追求最准确和完整的表达。

他的书写简洁精炼,风格朴实,态度严谨。

2. 郑板桥《石渠宝笈》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和收藏家,也是《石渠宝笈》的主要编纂者之一。

该书是中国书法、绘画、篆刻、器物等多方面艺术品的精品集锦,是中国珍品收藏史上最重要的名册之一。

郑板桥精通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形式,他的书写充满了灵气和生气,表现出了他对于艺术的热爱与深入的理解。

翻译: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和收藏家,他也是《石渠宝笈》的主要编纂者之一。

该书是中国书法、绘画、篆刻、器物等多方面艺术品的精品集锦,是中国珍品收藏史上最重要的名册之一。

郑板桥精通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形式,他的书写充满了灵气和生气,表现出了他对艺术的热爱与深入的理解。

3. 吴敬梓《儒林外史》吴敬梓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和理学家,他的代表作品是《儒林外史》。

该书是一部以清代儒学学者为主要人物的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腐败的现象,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彭玉麟家书文言文翻译

彭玉麟家书文言文翻译

敬启者:时节如流,岁月如梭。

自别君去,已逾三载。

此间风物,变迁颇多。

遥想家中,亦当如是。

虽千里之外,心之所系,未曾稍离。

今因书简,略述一二,以慰远怀。

吾兄足下,别后想已安好。

家中老少,亦应无恙。

吾自入幕府,虽公务繁重,然亦得时时思念故园。

每当夜深人静,独坐书斋,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便觉心中郁郁,欲诉无言。

此情此景,唯有笔端能达。

家中田产,吾已托人代为管理。

农事虽忙,然亦无大忧。

惟愿兄长时时留意,勿使家业荒废。

若有机缘,当速归里,以慰父母之心。

吾虽在远方,亦当尽力为兄分忧。

近日,幕府中有几位同僚,皆是饱学之士。

吾与之交往,获益匪浅。

每谈及国家大事,皆慷慨激昂,颇有经世济国之志。

吾亦欲效法古人,为国家尽忠,为百姓谋福。

然吾才疏学浅,恐难遂愿。

愿兄长勉之,勿以吾为念。

吾闻兄长有子,吾甚喜。

然教育之道,非一日之功。

愿兄长悉心教导,使之成器。

吾虽远在千里之外,亦当为之喜悦。

家书虽短,心意难尽。

望兄长珍重身体,保养精神。

家中之事,虽繁杂,亦望兄长勿以物累心。

人生在世,唯有健康为贵。

吾在此地,亦当勉力自持,以报答君长之托。

吾于幕府中,偶得闲暇,亦常思归。

然国家之事,非一日之工。

吾心虽归,身不能去。

愿兄长谅之。

吾虽不能常归,然心常在家。

愿兄长保重,吾亦保重。

此致敬礼!彭玉麟顿首家书文言文翻译:敬启亲爱的兄长:时光如流水,岁月如梭。

自从离别您之后,已经过去了三年。

这里的风物,变化颇多。

遥想家中,也应如此。

虽然相隔千里,但心中所牵挂的,从未稍离。

现在通过这封信,简要地述说一二,以慰藉您远方的思念。

亲爱的兄长,自从分别之后,想您应该安好。

家中老少,也应无恙。

我自从进入幕府,虽然公务繁重,但仍然时常思念故园。

每当夜深人静,独自坐在书斋中,仰望天文,俯视地理,便觉得心中郁郁,想要诉说却无言。

这种情感和景象,只有通过笔端才能传达。

家中的田产,我已经委托他人代为管理。

农事虽然繁忙,但也没有大问题。

只愿兄长时常留意,不要让家业荒废。

《李鸿章家书——致瀚章兄》原文及翻译译文

《李鸿章家书——致瀚章兄》原文及翻译译文

《李鸿章家书——致瀚章兄》原文及翻译译文1、《李鸿章家书——致瀚章兄》原文及翻译译文《李鸿章家书——致瀚章兄》原文及翻译李鸿章原文:来函由清江至镇搭轮船赴鄂,拟五月初七接篆,川费不足,借用弟与省斋各二千金,俟到任陆续缴呈老母收存。

将来此项归还,乞禀母亲转交六弟妇,留作家用。

幼弟代办经方等喜事,未寄分文,殊以为歉。

闻其家不甚宽裕,或分作两次付寄为妥。

方儿按课作文,工夫浅,天分低,仅成片段。

鄙意原不必观场,而少年欲速之志未便阻遏,或临时请赵密庵、彭子尊送去,试毕即归。

桂儿尚未开笔,孔桂轩喜与讲典,故史、鉴略解一二,而书不能熟,又因气弱未肯严督。

弟公冗不暇兼管,伊能读书亦觉文、诗、小楷无甚用处。

每忆髫龄,仰蒙严亲日夕督责,乃底于成,今竟不克施于儿辈,有愧庭训多矣……子弟之不才固关气数,父兄当于文艺之外教以做人立身之道,或亦可挽回一二耶。

季弟久无鄂信,疏懒已极,事亲大节若置度外,岂能责子孙以孝为?金姬病时好时歹,似尚不至作古。

桐城既有隙地,姑存此说。

去夏收婢名顺喜者,弟妇尝讥其无用而有性气,必欲遣之;嗣闻其有孕而止。

四月初二申时竟产一男(拟名燕保),在我不必多此赘物,亦不敢不为堂上告。

合家闻之,当共喷饭。

此间无称贺者,或请慈谕弟妇,时婉讽其善视之,无使失所。

弟于此事颇知调停,伉俪更益和睦。

妇病亦久不作,惟觉多此一举。

天下事往往无意得之,亦悔之晚耳!注:本文是李鸿章写给长兄李瀚章家书。

文中的“幼弟”即李鸿章六弟李昭庆,“李经方”是李鸿章长子。

“桂儿”即李经述,是李鸿章次子。

译文:来信写于我由清江至镇搭乘轮船赴湖北的途中,我打算五月初七接受官印,旅途费用不够,向用弟与省斋各借了二千两银子,等候到任后陆续交给老母收存。

将来这些钱款归还,请求禀告母亲转交六弟媳妇,留作家用。

六弟代办的经方等人的喜事,我没有寄出分文,深表歉意。

听说他的家里不是很宽裕,或许分作两次付寄较为妥当。

考察督促方儿写文章,他下的工夫浅,天分又低,仅能写成片段。

艺风友朋书札信(合)

艺风友朋书札信(合)

陈庆年致缪荃孙信夫子大人钧座:久失瞻侍,不暂弭忘。

日月不居,朔吹已厉,敬维起居曼福,当如所念。

门生自来鄂垣,即得谒南皮,坐语移时,并未询及《通志》之事。

与星海往还,彼此相左,尚未得晤。

赵森兄于书启一席,性最不近,且其居停,已由北洋奏调,开春即行,必须另谋位置。

星海允为谋译书局事,已将其学行言于南皮,书来谓谅可报命,惟不能刻期云云。

如得函丈再为进言,当可得劲,森甫甚盼之也。

《洋务辑要》须大加整顿,。

方可写定。

近寓自强学堂,从事董理,尚无眉目。

此间译书尚多,惟故书旧籍,无人留心,雅道凌夷,深可惋叹。

旧侣旷绝,谋假无从,殊觉怀抱为劣耳。

函丈所刻《奉天录》、《曲目表》,谅已有印本。

《留溪外志》与盛刻他种能陆续见赐,以资研悦,尤所盼也。

此间武备学堂近来情形,已详与礼卿信中。

两湖书院尚拟改章,容再另布。

诸惟珍摄,敬请钧安。

门生陈庆年叩禀。

丙申冬月初九日。

外致吴可园、傅苕生二书,求即饬送,不致遗失为盼。

丁立诚致缪荃孙信一小珊仁兄大人阁下:顷拜惠书,并损佳刻,谢谢。

藉稔起居迪吉,餐卫咸宜,颂颂。

委转交泽山同年信,并书二部,当即寄硖。

《尚书》隶古文定本亦代致之。

《北郭集》舍下所藏,即文渊传钞之本,已付写官。

惟现届封河,俟二月有便奉呈。

《诗传旁通》尚无此书。

今年为文渊补钞残本,已成者三千册,惜经费有定额,未能速成为憾。

此书即所缺五百余种之一也。

《说文句读》,都门新印本有否,其价若干?乞便中示知。

黎氏近刻古佚书,如《玉篇》、足本《玉烛宝典》,均已见过,未知都门有处觅否?或来岁南旋,必有印行耳。

手此敬复,即颂开安。

弟丁立诚顿首。

二筱珊仁兄大人阁下:前月奉到还云,忻悉所寄丛书、奏议均达荃阁。

又知台从有天津之行,取道沪渎。

先将《常州遗著》妥寄,一月以来,未奉续音,想必北辕未返也。

兹寄上《千顷堂书目》钞本十四册,此书因罚钞五册,故格外迟迟。

通部笔迹尚看得过。

敝处所藏者,不分卷。

钞本在乾隆间,故亦不欲改作四库式子。

尊意想必以为然。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对点课件:解读史学大师洪业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对点课件:解读史学大师洪业
有一次他去南京,听说财政部长孔祥 熙怪他到南京却不去看他。洪业说明原 委,如果我去见他,人家看到我有这么 有势力的朋友,一定会请我帮忙找他做 这个,求那个,如果我开口,他也没办 法拒绝,这样麻烦很多。其实这不过是 洪先生的托词,他是不想卷入官场,不 想为名利所困的,他一生都是一股清流、 一个真正的学者。
洪业的一生,反映着中国近百年来知识分子所面对的各种抉择和问 题,他一生的经历与故事、治学与交游都与中国近百年来的历史有着 极丰富而深远的关联。
人物经历—治学态度篇
做学问唯科学是求
洪业曾在哈佛大学接替伯希和 (法国汉学家,以治学精细著名;是斯 坦因之后第二个掠夺中国敦煌文物的人) 教中国史料研究方法,只有四个学生。 讲《古文尚书》时,他提出伯希和的 《今尚书》和《古文尚书》的章节对照 表上有个错误。一个学生站起来说: “伯希和从来不会弄错的。”洪业说: “我会弄错,你会弄错,伯希和也会弄 错。”后来这个学生发现,果真是伯希 和错了。
人物经历—人生原则篇
当面教育日本人
抗日战争期间,洪业和很多燕大教 授都被日本兵抓捕。他虽身陷囹圄却敢 于直陈抗日思想,甚至利用这次机会, 给日本军官上起了课。
“我是研究历史的,小时候在中国读中 国史,后来到外国读世界史,远东主要 是日本史和韩国史。我得到了一个结论, 就是用武力来占领别的国家,把别国人 民当奴隶,镇压别国人民的意志,只能 暂时收效,因为一定会有反应的,而最 后一定得报应,报应来时,压迫者又是 比受害者更惨。”
他关于杜甫的巨作《杜甫唐:代中史学国家最伟大的诗人》,考订了三百多首杜 诗创作的时间,却是用英文写的,读者有限;
他数十年来研究刘知几的《史通》,要把原文每句的来历都找出来, 以确定刘知几用了哪些书,可惜未果而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信札《洪奕家书》
洪奕家书唐代开元七年(719)阿斯塔纳墓地出土
现藏吐鲁番地区博物馆的此件文书,2004年出土于新疆阿斯塔那396号唐墓,双面书写,正面为官文书,背面为家书,因写信人自称“洪奕”,定名《洪奕家书》。

从家书内容看,洪奕为唐代西北边塞士兵,离家到西州(今吐鲁番)已两年,思乡心切,写信问候家中爹娘。

唐开元七年(719),在东突厥复兴并觊觎西域的大背景下,已服役两年的洪奕被安西节度使汤嘉惠检点征发北庭,深感归期遥遥,担心老死异域,心中悲苦,愁思无限。

家书释录如下:
启:违径二贰(载),思暮(慕)无宁,比不奉海(诲),夙夜皇(惶)悚,惟增恋结。

仲春顿热,不审婆□耶娘体内,起君(居)胜常,伏愿侵(寝)善(膳)安和,伏惟万福。

洪奕发家已来,至于西州,经今二贰(载),随身衣勿(物),并得充身用足,亦不乏少。

右(又)被节度使简充行,限开元七年五月一日发向北庭征役,儿今叶(业)薄,种果无因。

少□向
西,无日归回之日,洪奕今身役苦,终不辞,唯愁老彼。

今者关河两碍,夙夜思惟,根(恨)不自死。

关河两碍,制不由身,即日不宣。

洪奕家书保存完好,格式、内容较完整,信中时间、地点、人物活动清楚,语言口语化,感情色彩浓厚。

家书也透露出开元时期一些西域史事及戍边将士的情况。

唐初,唐王朝主要依靠行军来加强对西域的控制。

这种行军的主力是通过临时征发的兵募而来,而兵募是以州为单位编入行军,开赴服役地点的。

这种行军能迅速组合攻伐,一旦进军成功,除留部分兵力用于镇守外,旋即退军并解散行军。

随着唐代的军事战略由进攻转为防御,临时出征的行军变为长期屯边的镇兵。

洪奕所在的开元初年正处于这一过渡时期,他即是以镇兵的身份来到西州进行征戍镇防。

文书中提到的洪奕本人的生活状态诸如归家无期、兵役繁重,思乡情浓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戍边士兵的生活状况。

家书中还提到,洪奕本人将于开元七年五月一日发向北庭。

北庭处天山北麓,属于诸突厥游牧部落的活动范围,随着西突厥部的衰落及突骑施等异姓部落的兴起,北庭地区的防务愈显重要。

唐开元六年下诏讨伐突厥,至开元八年秋突厥攻打北庭附近的拔悉密,北庭一直处于警备状态。

文书中提到的调西州兵到北庭,应是为了应对东突厥对北庭的进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