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与李嘉图的价值理论的联系
1斯密与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2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与李嘉图

选修二 (2)自由贸易与绝对成本学说:
人 教 版 政 治
①斯密提出自由贸易理论,为了论证对外贸易自由化 的必要性,斯密提出了绝对成本学说。他认为生产相同的 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同的,且各国有各国的优势。
在发展对外贸易时出口自己的优势产品进口劣势产品有利
于从中获得好处。 ②这一学说揭示了国际分工、自由贸易的必要性,在 一定程度上具有科学性。事实上,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有自 己的绝对优势,各国的绝对优势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且
选修二
人 教 版 政 治
2 . (2009·广东卷 ) 绝对优势和劣势并不是决定国与国 之间贸易关系或者人与人之间分工关系的唯一因素。甲在 理财方面对乙有绝对优势,乙在推销方面对甲有绝对优势, 由甲负责理财,由乙负责推销是有效率的,但是,如果甲
相对于乙不仅会理财,而且更会推销,那么这两人的分工
需要重新思考。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 (1)甲与乙如何分工更有效率? (2)李嘉图比较成本学说的内容和政策主张。 解析:考查考生对经济学中比较成本理论的掌握,并
劳 动 价 值 理 论
选修二
人 教 版 政 治
理论贡献 (1)工资、利润、地租都来自雇佣
理论缺陷
工人创造的新价值
收入 分配 理论 (2)首次提出相对工资概念。从量 的方面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三大 把工人实际工资 的下降归因于人 口的增长
阶级之间的对立
(3)把资本主义工资分为名义工资 和实际工资,承认资本主义制度 下工人的生活水平有下降的趋势
选修二 基本观点
人 教 版 政 治
①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在批 ①使用价值和价值 判地继承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 是商品的二因素, 劳动价值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起 任何商品都是使用 来的。与斯密、李嘉图把商品 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马 和价值等看成永恒的范畴不同, 体。 克 马克思认为它们都是历史的产 ②劳动的二重性决 思 物;马克思揭示了生产商品的 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劳动的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之 ③商品的价值量及 间的关系,使劳动价值论成为 其与劳动生产率的 科学。 关系。 ②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基础。
析比较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在分配理论上的异同 (2)

析比较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在分配理论上的异同(2010-03-16 10:49:42)转载标签:分类:管理学杂谈摘要: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都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集大成着,他们都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们的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都为后世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大卫-李嘉图的思想也受到了包括亚当-斯密在内的前人的影响,是对前人思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上。
本文就在他们在分配理论上的异同发表一下观点。
关键词: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分配理论工资利润地租分配理论是:亚当-斯密全部经济学思想的核心,亚当-斯密在他的资本主义阶级结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分配理论。
斯密说:“一国土地和劳动的全部年产物,或者说年产物的全部价格,自然分解为土地地租、劳动工资和资本利润三部分。
这三部分,构成三个阶级的收入,即从地租为生、以工资为生和利润为生这三种的收入。
此三阶级,构成文明社会的三大主要和基本阶级。
一切其他阶级的收入,归根结底,都来自这三大阶级。
”同时,分配理论也是李嘉图经济理论体系的中心,他在《原理》一书的前言中写道:社会产品是在地主、资本家、商人之间分配的,“确立支配这中分配的法则,乃是政治经济学的主要问题。
”收入的分配方式直接影响着利润和资本的积累,影响着社会生产里的发展和国民财富的增长。
李嘉图研究分配问题,是同生产结合起来进行的,他试图通过各阶级之间分配问题的研究,来确定最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条件。
李嘉图的分配理论是以劳动价值论作为基础,从劳动价值论出发,把全部产品价值视为是由劳动创造的,它是社会上一切阶级收入的源泉。
他继承了斯密的观点,认为工资、利润和地租是基本收入。
但是他和斯密一样,忽视这些经济范畴所体现的生产关系,他比斯密更关心这些经济范畴的数量关系的分析。
李嘉图的分配理论是以地租理论为核心的,他认为,只有弄清地租理论才能发现各种收入之间的变化趋势。
关于斯密与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异同分析

关于斯密与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异同分析亚当斯密作为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奠基者与大卫李嘉图在劳动价值论上都有过精辟的论述,其论述对近代劳动价值理论具有深远的影响。
但是两人在劳动价值论上有着很大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本文就两人在劳动价值论上的异同做一下分析。
一、斯密和李嘉图在劳动价值论上的相似点1、二者都对价值和交换价值做了区分亚当斯密第一次明确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并排除了从使用价值中去寻求交换价值的决定问题。
他认为,“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
前者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叫做交换价值。
”同时,斯密进一步分析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认为交换价值的大小不决定于使用价值,但却错误地认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会有交换价值。
他并不理解价值的是交换价值的内在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并不理解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二重属性及商品之所以具有这二重属性的原因是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
因此,在他看来,劳动生产物天然就是商品。
至于为什么和在什么条件下,劳动生产物才变成商品、生产商品的劳动才具有价值,他却从来没有考察过,他所注意的只是商品交换中交换价值的量的比例。
李嘉图继承了斯密关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分,坚持了斯密关于使用价值不是交换价值尺度的正确观点,但他比斯密前进了一步一方面,他既认识到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别也认识到了两者的联系,认为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他认为,如果某一种商品全然没有用处,或者说,完全不能满足人们任何一种欲望,那么不管这种商品如何稀少,也不管生产它时耗费了多少劳动,它就绝不会具有交换价值。
在这里,李嘉图就反对了把使用价值看作可有可无的斯密的观点,接近于理解到实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两人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所决定。
斯密指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决定。
他认为,人们之间要经常交换物品,而人们要渠道任何物品,必须历经一定的“辛苦”和“麻烦”。
李嘉图学派解体的原因

分析李嘉图体系破产原因李嘉图学派的建立始于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年出版,从而以李嘉图为中心集结了一批坚持李嘉图经济学说的人,终于1820年代李嘉图学派和当时其他的经济学派论战失败后。
李嘉图学派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从李嘉图在世时的辉煌到其销声匿迹,只不过短短几十年,如此迅速的败落,除了我们熟知的李嘉图体系本身的矛盾,还有其他的原因吗?一、李嘉图及李嘉图的继承人对于李嘉图体系的矛盾所采取的态度及对策是此体系迅速败落的重要原因。
按照马克思所语,李嘉图的理论有两个缺陷:一是资本与劳动的交换和价值规律的矛盾,二是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与劳动价值率的矛盾。
先来看看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与劳动价值论的矛盾。
一方面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另一方面不同资本推动的劳动量不同,按照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劳动数量决定商品价值量,必定推动不同劳动量的等量资本无法获得等量利润,这个无法调和的矛盾对李嘉图的理论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李嘉图对自己的劳动价值论做了修正,他承认资本的不同构成等其他因素也会影响商品的价值量,从而把过去的劳动唯一决定商品价值量变为劳动数量是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主要因素,将自己的理论从“绝对真理”变为“近似真理”(熊彼特语)。
如果说这外在矛盾的解决尚可原谅的话,那么关于资本与劳动的交换和价值规律的矛盾对于李嘉图理论则是致命的。
既然李嘉图坚持了劳动价值论,那么就只有工资是合理的收入,做为不提供劳动的资本和土地就不应该获取收入,也就是要承认利润与地租的不合理性。
做为工业资产阶级的代言人,李嘉图不可能承认利润与地租的不合理性,所以在他的理论中,一边坚持劳动价值论,一方面避而不谈利润和地租的合理性问题,只是谈利润和地租的数量问题和发展趋势问题。
这样的解决办法只是回避了问题,不可能使问题消失,这当然成为论敌攻击他的最主要一点。
通篇《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都充满了这种无奈。
其实这个问题亚当斯密就已经意识到了,所以尽管在《国富论》开始时他坚持了劳动价值理论,但随后斯密又提出了另外的价值理论:支配劳动论与生产成本论,并且逐渐由劳动价值理论过渡到生产成本论,所以实际上虽然先后提出了三种价值论,但仔细分析来看,亚当斯密最后选择了生产成本论,因为生产成本理论可以顺理成章地解释利润与地租的合理性。
析比较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在分配理论上的异同 (2)

析比较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在分配理论上的异同(2010-03-16 10:49:42)转载标签:分类:管理学杂谈摘要: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都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集大成着,他们都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们的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都为后世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大卫-李嘉图的思想也受到了包括亚当-斯密在内的前人的影响,是对前人思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上。
本文就在他们在分配理论上的异同发表一下观点。
关键词: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分配理论工资利润地租分配理论是:亚当-斯密全部经济学思想的核心,亚当-斯密在他的资本主义阶级结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分配理论。
斯密说:“一国土地和劳动的全部年产物,或者说年产物的全部价格,自然分解为土地地租、劳动工资和资本利润三部分。
这三部分,构成三个阶级的收入,即从地租为生、以工资为生和利润为生这三种的收入。
此三阶级,构成文明社会的三大主要和基本阶级。
一切其他阶级的收入,归根结底,都来自这三大阶级。
”同时,分配理论也是李嘉图经济理论体系的中心,他在《原理》一书的前言中写道:社会产品是在地主、资本家、商人之间分配的,“确立支配这中分配的法则,乃是政治经济学的主要问题。
”收入的分配方式直接影响着利润和资本的积累,影响着社会生产里的发展和国民财富的增长。
李嘉图研究分配问题,是同生产结合起来进行的,他试图通过各阶级之间分配问题的研究,来确定最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条件。
李嘉图的分配理论是以劳动价值论作为基础,从劳动价值论出发,把全部产品价值视为是由劳动创造的,它是社会上一切阶级收入的源泉。
他继承了斯密的观点,认为工资、利润和地租是基本收入。
但是他和斯密一样,忽视这些经济范畴所体现的生产关系,他比斯密更关心这些经济范畴的数量关系的分析。
李嘉图的分配理论是以地租理论为核心的,他认为,只有弄清地租理论才能发现各种收入之间的变化趋势。
斯密和李嘉图的自由贸易与国际分工理论

斯密和李嘉图的自由贸易与国际分工理论斯密和李嘉图的自由置易与国际分工理渝黄仲熊的科学说明。
斯密和李嘉图都确认资本主义一财富的具正源泉在于劳动,并奠立了劳动价值学说的最初基础。
他们从分析资本主义射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是英国资产富的具体形式,接触到剩余价植的特殊形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活态动年代正处在英国工业化时期,也就是产业—地租、利润等的产生及其量变的规律性。
但是作为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他们革命从发生到发展的时期。
他们站在新兴的的理论从本质上浸透着阶级利己主义的精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立惕上,主张尽快神。
例如,他们把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地增加资本主义的“国家财富”,从而客观上系的范畴看作自然的范畴,把资本主义生产把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任务提到首耍地方式描述为最理想的生产方式,以便于把剥位。
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就要同英国国内还削关系、刹削制度合理化和永恒化。
保持着相当地盘的封建残余势力作斗争,使如果说,古典经济学者们这种阶级本性生产力的发展最后摆脱封建主义生产关系的的表现和他们对国内人与人的生产关系的理束缚。
论表述之间的矛盾,还主要是反映于他们的禺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写道,古典经眼界的局限性,即对待科学的分析很不彻底济学的“使命只是表明在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和充满着矛盾,从而使他们的理论产生严重下如何获得财富,只是将这些关系表述为范的缺陷和错误,那么,他们在阐述国与国的经畴和规律并证朋这些规律和范畴比封建社会济关系方面的理论,就更进一步地暴露了英的规律和范畴更便于进行财富的生产”。
国资产阶级民族利己主义的伪善面貌。
他们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焉克思认为资产阶级古的国外贸易和国际分工理论,只不过是为掩典经济学者们探究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盖英国早期殖民主义的既得利益和矛盾的一部联系。
层面纱。
把这种理论同他们关于政治经济学由于从十八世纪下半期到十九世纪初的其他一些理论比较起来,不但显得更加浅叶,英国国内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事薄而缺乏根据,拜且带有很大的欺骗性质。
浅析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

浅析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劳动决定价值,是威廉·配第最初提出的,亚当·斯密是第一个提出较为系统的劳动价值论的人,并使他的全部经济学说和他的劳动价值论有了联系。
李嘉图批判地继承了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坚持了正确的一面,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也克服了他的错误,时古典经济学达到了比较科学的程度。
学习西方经济学史,准确把握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是很有必要的。
一、李嘉图劳动价值论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一)劳动价值论产生的条件劳动价值论是说明商品价值的本质是什么以及价值量是怎么决定的理论,它的产生需要必要的社会经济条件,也就是说,它不是在任何的条件下都能产生的。
资本主义最开始会死出现在流通领域的,然而,它的生产方式的出现,是由于资本主义在生产领域中成立,由封建主义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是由商人和小生产者变成产业资本家来实现的。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总的生产过程就包括了流通,所以,人们的视野就从流通领域转向阿勒生产领域。
产业资本家需要购买工人的劳动进行生产,在生产的过程中,劳动的耗费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因此,根据一般情况来说,产业资本家离开劳动谈论价格是不可能的,与此同时,随着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劳动力商品化已经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在劳动力买卖中,人们已经接受了劳动的平等性,于是,人们从生产与劳动的耗费中寻求价格形成的基础有了可能性。
(二)李嘉图生活的时代在李嘉图生活年代的英国,虽然资产阶级的力量仍在壮大,资本主义经济仍在发展,然而,封建地主阶级在议会中以及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仍占优势。
地主阶级依靠其政治力量,严重损害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尤其是经济利益,特别表现为对谷物法的修订。
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急切需要消除封建地主的影响,废除谷物法。
所以在那时的英国,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随着矛盾越来越大,一种理论武器对于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地主阶级是很有必要的,劳动价值理论就是最锋利的理论武器。
李嘉图经济思想及同期的经济学家

一、李嘉图经济思想大卫·李嘉图(1772年4月18日一1823年9月11日),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之一,也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
李嘉图早期是交易所的证券经纪人,后受亚当斯密《国富论》一书的影响,激发了他对经济学研究的兴趣,其研究的领域主要包括货币和价格,对税收问题也有一定的研究。
李嘉图的主要经济学代表作是1817年完成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书中阐述了他的税收理论。
1819年他曾被选为上院议员,极力主张议会改革,支持自由贸易。
李嘉图继承并发展了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他认为限制政府的活动范围、减轻税收负担是增长经济的最好办法。
1.劳动价值理论大卫·李嘉图继承和发展了亚当·斯密创立的劳动价值理论,并以此作为建立比较优势理论的理论基础。
在分析论述比较优势理论中,李嘉图赋予劳动以重要的地位,他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开宗明义就指出,“一件商品的价值,或曰用以与之交换的任何其他商品的数量,取决于生产此件商品所必需的相对劳动量。
”进而,他也像斯密一样,将价值区分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指出“有用性不是衡量交换价值的标准”,认为“商品的交换价值以及决定商品交换价值的法则,即决定为了交换他种商品必须付出多少此种商品的规律,全然取决于在这些商品上所付出的相对劳动量”。
国际贸易中各方的利益全然系于国际市场上各类商品的交换价值,即相对价格水平。
在李嘉图看来,一国国内各地区、各产业间资本、劳动等各类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是利润率均等化的根本原因。
但国与国之间的要素流动则势必因各种原因而被强制性地打断,甚至完全不流动。
由此,李嘉图断定,正是国际间的这种生产要素的不流动性,决定了“支配一个国家中商品相对价值的法则不能支配两个或更多国家间相互交换的商品的相对价值”。
正好比“葡萄牙用多少葡萄酒来交换英国的毛呢,不是由各自生产上所用的劳动量决定的”一样。
或者说,各类生产要素在国际间完全不流动,打断了国际间利润率均等化的进程,因而使一国能够比较稳定地保持在某种商品生产上的比较优势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当斯密与李嘉图的价值理论的联系、区别
亚当斯密的价值理论:
1、区分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
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
前者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叫做交换价值。
使用价值很大的东西,往往具有极小的交换价值,甚或没有;反之,交换价值很大的东西,往往具有极小的使用价值,甚至或没有”
2、价值的衡量尺度:劳动,以耗费劳动和购买劳动为衡量指标。
注意劳动的名义价格和实际价格
3、价值的组成部分:(1)原始社会:获取物品所耗费的劳动;
(2)现代经济中:工资、利润、地租是其三个组成部分。
4、产品市场价格与自然价格的区分:
市场价格:市场上实际出卖的价格
自然价格:与工资、利率、地租的自然率水平或平均率相一致的价格。
商品的市场价格,有时高于它的自然价格,有时低于它的自然价格,有时和它的自然价格完全相同。
这样,自然价格可以说是中心价格,一切商品价格都不断受其吸引。
各种意外的事件,固然有时会把商品价格抬高到这个中心价格之上,有时会把商品价格强抑到这中心价格之下。
可是,尽管有各种障碍使得商品价格不能固定在这恒固的中心,但商品价格时时刻刻都向着这个中心。
李嘉图的价值理论:
1、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李嘉图接受斯密的区分,但对二者的关系提出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使用价值当然不能成为交换价值的尺度,但对交换价值来说却是不可缺少的,交换价值必须以使用价值为前提。
2、交换价值的决定:
商品分为两大类:商品的交换价值只由它们的稀少性决定,这类商品只占较少比例;普通商品的价值决定于商品的劳动时间。
3、关于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
在价值量的决定上,李嘉图注意到劳动的不同性质,区分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直接劳动和间接劳动,直接劳动创造商品价值,间接劳动不能创造价值,只是把原有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
4、李嘉图把资本看作间接劳动(物化劳动),不直接创造价值,而是把原有价值
转移到产品中去
结论:李嘉图认为,交换价值发生变化不是由于利润和工资的这种划分——不是由于资本累积,而是在所有各社会阶段中都只是由于两种原因,一种是所需劳动量的多寡,另一种是资本耐久性的大小,前者绝不会被后者所代替,而只是受后者的限制。
亚当·斯密虽然完全承认以下原理,即取得不同物品所需劳动量之间的比例是能为这些物品的交换提供任何尺度的唯一条件,然而他又把这一原理限于应用在资本累积和土地占有之前的早期原始社会状态中,好像是,在要支付利润和地租时,这两种因素就会与单纯的生产所需的劳动量无涉地对商品的相对价值发生一些影响。
”
区别:地租理论
亚当斯密:地租是’为使用土地而支付的价格’,是一种垄断价格,把地租看作成本
李嘉图:地租是指为了使用土地原有和不可摧毁的能力而付给地主的报酬。
把地租看作是一种剩余。